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论文) .pdf_第1页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论文) .pdf_第2页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论文) .pdf_第3页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论文) .pdf_第4页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论文) .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2 0 1 4 年6 月 a c t ap e t r o l e ls i n i c a p e t r o l e u mp r o c e s s i n gs e c t i o n 第3 0 卷第3 期 文章编号 1 0 0 1 8 7 1 9 2 0 1 4 0 3 0 3 8 6 0 5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邵志才 高晓冬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聂红 北京1 0 0 0 8 3 摘要 考察了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 h d s 反应的影响 通过在实际油品中添加甲苯和萘 得到硫含量 氮 含量和芳烃含量相同 而芳烃类型不同的2 种加氢原料 采用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1 z o 催化剂分别进行超深度 加氢脱硫实验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计算了真实油品中典型的硫化物 d b t 和4 6 d m d b t 以及甲苯和萘在n i w a l z 0 和c o m o a 1 z o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热 e 结果表明 由于芳烃与4 m d b t 4 6 d m d b t 类化合物在催化 剂上的竞争吸附和吸附能的差异 在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1 2 0 催化剂催化作用下 双环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 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均强于单环芳烃 芳烃对以n i w a 1 o 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强于 其对以c o m o a l 0 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芳烃 超深度加氢脱硫 反应速率 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t e 6 2 4 4文献标识码 a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1 8 7 1 9 2 0 1 4 0 3 0 0 2 e f f e c to fa r o m a t i c so nu l t r ad e e ph d sf o rd i e s e lo i l s h a oz h i c a i g a ox i a o d o n g n i eh o n g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o fp e t r o l e u mp r o c e s s i n g s i n o p e c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e f f e c to fa r o m a t i c so nd i e s e lu l t r a d e e p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h d s w a s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w of e e dw i t ht h es a m ec o n t e n to ft h ea r o m a t i cb u td i f f e r e n ta r o m a t i ct y p ef o rh y d r o t r e a t i n gw e r e o b t a i n e db ya d d i n gt o l u e n ea n dn a p h t h a l e n ei n t or e a ld i e s e lo i l t h es a m ec o n t e n t so fs u l f u ra n d n i t r o g e no ft w of e e dw e r ea l s ok e p t e x p e r i m e n t so fu l t r a d e e ph d s w e r ec a r r i e do u ti np i l o tp l a n t o v e rn i w a 1 20 3c a t a l y s ta n dc o m o a 1 20 3c a t a l y s t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d s o r p t i o ne n e r g y e o ft y p i c a l s u l f u rc o m p o u n d s d b ta n d4 6d m d b t a n dt o l u e n ea sw e l la sn a p h t h a l e n eo ns u r f a c eo fn i w a 1 20 3a n dc o m o a 1 20 3w e r ec a l c u l a t e db ym o l e c u l es i m u l a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 i n h i b i t i o no fd i a r o m a t i cw a ss t r o n g e rt h a nt h a to fm o n o a r o m a t i cd u r i n gt h eu l t r a d e e ph d so v e r e i t h e rn i w a 1 20 3o rc o m o a 1 20 3c a t a l y s t i ta l s os h o w e dt h a tt h ee f f e c to fa r o m a t i c so nd i e s e l u l t r a d e e ph d sr e a c t i o nv e l o c i t y o v e rn i w a 1 20 3w a ss t r o n g e rt h a nt h a to v e rc o m o a 1 20 3 b e c a u s eo f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s o r p t i o na n da d s o r p t i o ne n e r g y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a r o m a t i ca n dr e f r a c t o r y s u l f u rs p e c i e ss u c ha s4 m d b ta n d4 6 d m d b to ns u r f a c eo fc a t a l y s t k e yw o r d s a r o m a t i c s u l t r a d e e p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r e a c t i o nv e l o c i t y c a t a l y s t 近年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 各国对柴油中 的硫含量作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尽可能降低柴油 中的硫含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柴油中的杂 质如氮化物和芳烃对其加氢脱硫的影响也引起了研 究人员的关注 相对于氮化物 芳烃对柴油加氢脱 硫影响的研究较少阻引 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采用模 型化合物 而应用实际油品考察芳烃对加氢脱硫影 响的不多 实际柴油馏分中大部分芳烃为单环芳烃 收稿日期 2 0 1 3 0 8 1 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 0 1 2 b a e 0 5 8 0 3 资助 通讯联系人 邵志才 男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从事加氢工艺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 t e l 0 1 0 8 2 3 6 9 3 2 3 e m a i l s h a o z e r i p p s i n o p e c c o r n 万方数据 第3 期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3 8 7 和双环芳烃 三环芳烃相对较少 为了考察不同芳 烃类型对柴油加氢脱硫的影响 笔者采用在实际柴 油馏分中添加甲苯和萘的方法 考察环数不同的芳 烃在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1 o 催化剂催化作用 下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 1 原料和催化剂 取2 份镇海直馏柴油 1 5k g 分别添加相同质 量的甲苯 5 1 6k g 或甲苯 4k g 4 萘 1 1 6k g 得到2 种硫含量 氮含量和芳烃含量相同 而芳烃 类型不同的加氢原料b 1 和b 2 如表1 所示 b 2 原 料中单环芳烃含量比b 1 原料低 双环芳烃含量则 比b 1 原料高 催化剂为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制的 n i w a 1 2o 和c o m o a 1 2o 催化剂 1 2 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美国m i c r o m e r i t i c s a s a p2 4 2 0 型自动吸附 表12 种加氢原料油的主要性质 t a b l e1 p r o p e r t i e so ft w of e e d sf o rh y d r o t r e a t i n g 仪测定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 采用美国b i o r a d 公司f t s 3 0 0 0 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酸类 型和酸强度 1 3 加氢脱硫实验及原料和产物硫含量分析方法 采用小型固定床连续等温加氢装置进行柴油的 加氢脱硫实验 催化剂经预硫化后 在氢分压 4 8m p a 液时空速2 0h 氢 油体积比3 0 0 的 条件下 待催化剂初活稳定后 考察柴油原料b 1 b 2 的加氢脱硫性能 反应温度分别为3 5 0 3 6 0 采用s l f a 一2 8 0 0x 射线检测仪测定原料硫含 量 采用w k 一2 b 微库仑滴定仪测定产物硫含量 1 4 分子模拟计算 为了从分子水平考察柴油中芳烃对加氢脱硫的 影响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计算柴油中典型单体硫化 物 如d b t 4 6 d m d b t 和甲苯及萘在催化剂表 面的吸附强度 采用量子力学 q u a n t u m m e c h a n i c s q m 方法研究化学吸附 以a c c e l r y s 公司m s 3 1 分子模拟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 1 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 应产物的影响及其机理 2 1 1 对反应产物性质的影响 在氢分压4 8m p a 液时空速2 0h 氢 油 体积比3 0 0 的条件下 考察了反应温度分别为3 5 0 3 6 0 时 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1 o 催化剂催化 作用下含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的柴油原料b 1 b 2 加氢脱硫反应产物的性质 结果列于表2 表2n i w a i 0 3 和c o m o a i 0 3 催化作用下柴油原料b 1 和b 2 加氢脱硫反应产物的性质 t a b l e2 p r o p e r t i e so f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p r o d u c t so fb 1a n db 2o v e rn i w a 1 20 3a n dc o m o a 1 20 3c a t a l y s t s b 1 b 2 0 8 2 6 81 4 6 3 58 0 2 40 8 3 4 41 4 6 7 7 0 8 3 4 41 4 6 5 71 30 2 40 8 4 0 81 4 7 0 4 r i r e f r a c t i v ei n d e x 声 h 2 一4 8m p a l h s v 一2 0h1 v h 2 v o i l 3 0 0 万方数据 3 8 8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第3 0 卷 由表2 可以看出 除个别反应条件外 b 1 和b 2 原料的加氢产物中硫质量分数均低于5 0t g g 属 于超深度加氢脱硫水平 而且 无论采用n i w a l o 还是采用c o m o a l o 催化剂 在相同反 应条件下 b 1 原料加氢产品的硫含量均低于b 2 原 料的加氢产物 2 种原料的主要差别在于单环芳烃 和双环芳烃含量不同 即b 2 原料中单环芳烃含量 比b 1 原料低 而双环芳烃含量较高 因此 上述 结果可以归结于双环芳烃和单环芳烃对该脱硫反应 抑制程度的不同 2 1 2 机理分析 一般硫化物的加氢脱硫有直接氢解 d d s 和加 氢 h y d 2 条路径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主要脱除 第4 位或第6 位有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 d b t 类硫 化物 如4 一甲基二苯并噻吩4 m d b t 4 6 一二甲基二 苯并噻吩4 6 d m d b t 在深度脱硫阶段 d b t 类 硫化物脱除相对较容易 主要通过d d s 路径脱除 超深度脱硫阶段中 含有位阻取代基的4 一m d b t 和 4 6 d m d b t 主要通过h y d 路径脱除 i s o d a 等h j 研究发现 8 8 的4 6 d m d b t 加氢脱硫反应通过 h y d 路径进行 4 一m d b t 的加氢脱硫反应也主要 通过h y d 路径完成 4 m d b t 和4 6 d m d b t 类化合物脱硫反应的 h y d 路径需要先进行芳烃饱和再脱硫 其第一步 反应途径与芳烃加氢的反应途径相似 4 m d b t 及 4 6 d m d b t 类化合物和芳烃可能吸附在相同的活 性位上 产生竞争吸附 与单环芳烃相比 双环芳 烃更容易吸附于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位上 5 与硫化 物产生更强的竞争吸附 从而对脱硫反应产生更大 的抑制作用 增加了脱硫的难度 因此 对于双环 芳烃含量较高的b 2 原料 其脱硫反应受芳烃抑制 的程度明显大于b 1 原料 相应地硫化物脱除的效 率也较后者低 2 2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动 力学参数的影响 无论b 1 原料还是b 2 原料 在相同反应条件 下 采用n i w a 1 o 和采用c o m o a 1 o 催化剂其 加氢脱硫产物的硫含量不同 见表2 表明2 种催 化剂催化加氢脱硫的速率不同 根据加氢脱硫动力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在相同反 应温度下 b 1 b 2 原料在n i w a 1 z o 和c o m o a l o 催化下的加氢脱硫反应速率常数k 计算公 式如式 1 6 1 所示 是一石i 两 叫f 一叫 1 式 1 中 t 为反应时间 h n 为反应级数 咒 1 6 5 w f 和 为原料和产物中硫质量分数 t z g g 以b 1 原料的加氢脱硫反应速率常数为基准 则由b 2 原料和b 1 原料的反应速率常数比值 可以 得到b 2 原料对b 1 原料的相对反应速率常数k n 结 果列于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 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2 种催 化剂催化作用下b 2 原料的加氢脱硫反应的k 均低 于b 1 原料加氢脱硫反应的k 表明双环芳烃对加氢 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环芳烃 当原料由b 1 变为b 2 后 以n i w a l o 为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 应k 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以c o m o a 1 o 为催化剂 时k 的降低幅度 表明双环芳烃对这2 种催化剂催 化加氢脱硫反应的k 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前者的抑 制作用大于对后者的抑制作用 表3n i w a 1 2 0 3 和c o m o a 1 2 0 3 催化作用下b 1 和b 2 加氢脱硫反应速率常数 k 和 相对加氢脱硫反应速率常数 k n t a b l e3h d sr e a c t i o nv e l o c i t yc o n s t a n t k a n dr e l a t i v eh d sr e a c t i o nv e l o c i t yc o n s t a n t 豇r o f b 1a n db 2o v e rn i w a 20 3a n dc o m o a 1 20 3c a t a l y s t s 万方数据 第3 期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3 8 9 王倩 3 1 通过模型化合物研究发现 以n i w a 1 2 0 和c o m o a 1 2 0 作为催化剂时 4 6 d m d b t 加氢脱硫反应的主导反应途径均为h y d 路径 四 氢萘对h y d 路径的抑制作用在采用n i w a l o 时 比采用c o m o a 1 o 时更大 如前所述 这种抑制 作用主要源于芳烃分子与4 6 d m d b t 等硫化物分 子在加氢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 与单环芳烃相比 双环芳烃在加氢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能力更强 其 对这2 种催化剂催化加氢脱硫h y d 路径的抑制程 度的差别可能进一步扩大 表4 列出了实验用的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1 o 催化剂的主要物化性质 由表4 可以看出 n i w a l o 具有一定量的b 酸 较强的b 酸可以提 高芳烃加氢反应速率h 8 芳烃可以较强地吸附在 n i w a l z o 上 较快地发生反应 超深度脱硫阶段 含有位阻取代基的4 一m d b t 和4 6 一d m d b t 则主要 通过h y d 路径脱除 如前所述 h y d 路径的第一 步反应途径与芳烃加氢的反应途径相似 因此 与 c o m o a 1 o 相比 芳烃对n i w a l o 催化加氢脱 硫的h y d 路径的抑制较大 表4n i w a l 0 和c o m o a i 0 3 催化剂主要物化性质 t a b l e4 p h y s i c a la n dc h e m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n i w a 1 20 3a n dc o m o a 1 20 3c a t a l y s t s 2 3甲苯 萘和硫化物在n i w a 1 2 0 3 和c o m o a l o 上吸附的分子模拟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单环芳烃 双环芳烃对催化 剂脱硫活性的不同抑制作用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计 算了真实油品中典型的硫化物 如d b t 和 4 6 d m d b t 以及甲苯和萘在n i w a l o 和 c o m o a 1 o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 9 硫化物和芳 烃在催化剂表面有多种吸附构象 但计算过程中主 要比较了平躺构象 这是因为 平躺构象有利于 吸附位与吸附质分子的共轭电子之间作用 吸附强 度大 从整体来看 应该占主要地位 可以抵消 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 从而统一计算条件 结果有 可比性 计算考虑的催化剂模型是单片层 如果 为多片层时 则更倾向于平躺吸附 d b t 分子在 n i w a i o 催化剂表面的2 种典型平躺吸附构象如 图1 所示 硫化物分子和芳烃分子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平 躺吸附构象类似图1 中的构象a 和构象b 化合物 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吸附热 绝对值 越大 表明其 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吸附能力越强 1 1 1 柴油中典 型硫化物以及甲苯和萘的吸附能列于表5 由表5 可以看出 在n i w a 1 2 0 和c o m o a l o 催化剂上 除在c o m o a 1 0 3 催化剂上构象a l 图ld b t 在n i w a 1 2 q 催化剂活性位上的 平躺吸附构象模型 f i g 1 n a ta d s o r p t i o n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m o d e l so fd b to n n i w a 1 20 3c a t a l y s ta c t i v es i t e a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a b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b t h eo n eo fg r e e nc o l o ri sc a t a l y s tm o l e c u l ei ni n n e rl a y e ra n dt h e o n eo fg r e yc o l o ri sd b tm o l e c u l ei no u t e rl a y e r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m o d e l b w a sf o r m e db yr o t a t i n g9 0 o fa d s o r b e d m o l e c u l eo nt h eb a s i so f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m o d e l a 外 甲苯的吸附强度均比d b t 高 比4 6 d m d b t 稍高 萘的吸附强度比d b t 4 6 d m d b t 和甲苯 都高 因此在超深度加氢脱硫时 与甲苯相比 萘 与硫化物存在更强的竞争吸附 从而更大程度地抑 制脱硫反应的进行 此外 由表5 可知 在同一构象中 甲苯 萘 和d b t 4 6 d m d b t 在n i w a 1 2 0 3 的吸附热差 值 2 种吸附质e a 的差值 绝对值明显大于其在 万方数据 3 9 0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第3 0 卷 c o m o a 1 0 的差值绝对值 即在n i w a l o 上 甲苯 萘与硫化物的竞争吸附要强于其在c o m o 表5 t a b l e5 a 1 0 上的竞争吸附 从而对n i w a 1 o 催化加氢 脱硫反应产生更显著的抑制效应 分子模拟计算得到的柴油中典型硫化物和甲苯及萘的吸附能 e a d s o r p t i o ne n e r g y e o ft y p i c a ls u l f u rc o m p o u n d sa n dt o l u e n ea n d n a p h t h a l e n eo b t a i n e df r o mm o l e c u l es i m u l a t i o n 3 结论 1 在n i w a 1 o 和c o m o a l 0 催化剂催化 作用下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时 芳烃与4 m d b t 和 4 6 d m d b t 类化合物在催化剂上发生较强的竞争 吸附 对硫化物的加氢脱硫产生抑制作用 其中 双环芳烃的竞争吸附强于单环芳烃 因而对加氢脱 硫的抑制作用也强于单环芳烃 2 芳烃对以n i w a l o 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 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对以c o m o a l o 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 致谢 在本研究的试验过程中 李皓光博士帮助完成了 分子模拟的工作 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q i a n w y o d ay h i r a iy e ta 1 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d i b e n z o t h i o p h e n ea n d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o f p h e n a n t h r e n e o n a l u m i n a s u p p o r t e d p ta n dp d c a t a l y s t s j a p p lc a t a ia g e n 1 9 9 9 1 8 4 1 8 1 8 8 e e lk o l t a it m a c a u dm g u e v a r aa e ta 1 c o m p a r a t i v ei n h i b i t i n ge f f e c to fp o l y c o n d e n s e da r o m a t i c s a n dn i t r o g e nc o m p o u n d so nt h e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 a i k y l d i b e n z o t h i o p h e n e s j a p p lc a t a la g e n 2 0 0 2 2 3 1 2 2 5 3 2 6 1 3 王倩 氮化物 h s 和芳烃对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d 北京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2 0 0 4 4i s o d at n a g a s m ax i e t a 1 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r e f r a c t o r ys u l f u rs p e c i e s1s e l e c t i v e h y d r o d e s u i f u r i z a t i o no f4 6d i m e t h y l d i b e n z o t h i o p h e n ei nt h e m a j o rp r e s e n c eo fn a p h t h a l e n eo v e rc o m o a 1 20 3 a n d r u a 1 2 0 3b l e n dc a t a i y s t s j e n e r g y yoda y hirai y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and hydrogenation of phenanthrene on alumina supported pt and pd catalysts 1999 01 2 koltai t macaud m guevara a comparative inhibiting effect of polycondensed aromatics and nitrogen compounds on the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alkyldibenzothiophenes 2002 02 3 王倩 氮化物 h2s和芳烃对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2004 4 iso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