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docx_第1页
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docx_第2页
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docx_第3页
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docx_第4页
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鄢陵乾明寺营造浅析张高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与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后,中国历代营造过多座佛教寺院,因所处的历史环境、地域 差异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寺院文化、佛教文化、以 及历史故事,承载着多种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这 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生存的实物载体,在时间的摧残 下,正逐渐消失或变异,故对实物载体、及其生存的环 境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以“乾明”为名的寺院,在建 造原因、选址方式、规模大小、形制制度等各方面都具 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鄢陵乾明寺就是一个独具特点的寺 院。该寺历史上曾“殿宇巍峨,栋宇辉煌,浮图壮丽, 铃铎振响,松柏郁葱,鹊巢鹤鸣,声杂音乐 , 称鄢首寺 焉。”1 因此对鄢陵乾明寺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 从中剖析出寺院的选址、布局、建筑特点等独特的营造 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护塔建筑,周边上置石栏杆,青石台阶。现今乾明寺仅存乾明寺塔 1 座、木构建筑 1 座、台 体护坡、以及塔内出土的铜佛、佛经、修塔卷轴、以及 古碑刻等。乾明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为六角 形,共 13 层,下部 8 层为宋代建筑风格,上部 5 层为 明代建筑风格,通高 38 米;木构建筑为面阔开间 3 间, 进深开间 3 间,其仅遗存台明、部分墙体和梁架;台体 护坡为青砖砌筑,东、西、北三面外形完整,南部被破坏; 院内其余建筑、道路、围墙等全部被毁,遗址被粮食仓 库占压。二、乾明寺分析研究1、寺名 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寺院用代表方位的“乾”和代表美好愿望的“明”为寺名,用意 独特,隐含着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其中“乾” 意在“后天八卦”中为天、阳的意思,同时也代表方位 西北;所谓“乾”的方位,都是相对特定事物来说,这 里是寺相对于鄢陵古城来说的,特指寺和城在“后天八 卦”中体现的方位关系,也有以其他特定事物为对照的, 如襄城乾明寺以山为参照,寺位于首山西北方;再者鄢 陵乾明寺塔是隋文帝敕建 2,为皇家寺院,也有寓意天 子所建的意思。“明”意代表着光明等意思;对于佛教“明” 还有另一个特殊意义,在周武帝时期破坏了大量的寺院, 待到了隋时期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的天台宗,适应了 隋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后,把天台宗视为国教对待,命 特使到各州府送舍利子建舍利塔供奉,指的是拨云见日、 使佛教事业重见阳光之意。3 乾明寺的命名运用了“周易” 和“寓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确定了寺与城的方 位关系。在此方位的区域内营造寺院,区域内自然环境 的利用是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要创造的良好寺院环境, 选址营造至关重要(图 1)。2、选址 “风水”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 中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4 其利用自热大环 境,创造小环境来营造有利于生活的空间。“山环水抱” 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中国建筑营造选址的要意,在有山的一、乾明寺概述鄢陵乾明寺位于河南中部鄢陵老城西北方的龙形岗 之上,坐北朝南,西部毗邻汶河,东部近邻古河道,北 部依靠农庄,南部为乾明寺路和鄢陵老城城墙和护城河 遗址,现寺东、西与古河道中间夹有民居。据文献记载, 乾明寺建于唐长庆 4 年(824 年),元元贞三年(1297 年) 僧贽贤修;明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寺院山门被 撤;明嘉靖二十八年 , 开封汴梁的周王和王妃捐资修缮 寺院;隆庆元年(1567 年)整新殿宇,增饬僧房,植松 柏数百株于阶前,创建围廊若干楹;民国十七年(1928 年)寺毁塔存。其中乾明寺塔,又名鄢陵塔,为隋文帝 仁寿三年敕建的五十三座舍利塔之一,塔始建于隋仁寿 四年(公元 604 年),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 宋代重建(以现存塔形制判定);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地震,塔上面十层被震塌,铁顶坠地,内藏佛经若 干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 1549)年,重修塔上面的 五层,塔刹改为风磨铜刹,修复后成十三层,纵广正等 规模,适称势凌。1947 年 9 月塔身、宝瓶遭炮击;1981 年对塔基和一层塔壁剥蚀部位修缮;1994 年,为了加强 对乾明寺塔的保护,封闭了塔门;1996 年,第二次对乾 明寺塔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对塔内踏步、塔体损坏部位、 塔基进行了修复,焊补了宝瓶及宝瓶的弹孔,重置风铎;2002 年 3 月,对塔基南侧进行保护性修缮,修建仿古式 68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环境下,以山形地貌为基础,在 平原无山地带, 水和微地形、及 树木是选址的主 要因素。选 址 的 环 境,乾明寺区域 四面环水、绿荫 掩映,形成了相 对封闭的空间, 内有水的滋润和 树木的掩映,这 是平原创造舒适 区域小气候的关 键。由温度、湿之上,下用高岗作为基座,营造场地北高南低的地形,相对周围低矮的民居,以及寺院建筑与台体、建筑自身 高度的对比,在视觉感官上更容易表现出寺院建筑群的 高大稳固,从远观平视和近观仰视都能感觉到建筑群在 空间布局上错落有致,天际线清晰明快的视觉艺术冲击 效果;其中高纵的乾明寺塔,极易成为区域的环境地标、 视觉焦点和构图中心、观赏对象的核心,又是登高远眺 的观察点,使其具有特征性和地域性;建筑的采光上, 后高前低的地势和坐北面南的朝向,可以争取良好的日 照;再者,用高岗作为寺院的基座,使寺院与台体结合 成一个整体增加规模,这与体量较大鄢陵古城相比,能 适当抵消体量较大的城墙相对优势,利用竖向高纵的点 平衡横向广阔的面,取得相对均衡的构图,以及对景和 借景。乾明寺的选址理念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 “天人 合一、师法自然” 的和谐关系,将人居小环境中的建筑、 景观、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 建筑风水始终贯穿着整个营造活动。3、布局(1)隋、唐时期布局 明鄢陵志记载:“蔡河故道一支经县西乾明寺前、城东北隅。城隍庙在县治东正对旧南门。”根据鄢陵县 城历次向北和西扩展的记载,以及河道走向和旧南门位 置,结合现今鄢陵老城的街道布局研究发现,早期鄢陵 古城位于鄢陵老城的东南部,占据鄢陵老城的四分之一 左右,乾明寺位于古城的西北角(图 2)。乾明寺塔隋仁寿四年(公元 604 年)始建,乾明寺 唐长庆 4 年(824 年)建,塔早于寺 220 年,可知是先 建塔后造寺。根据乾明寺与河道和鄢陵古城的关系,塔 所在寺院台体前部位置和隋代佛寺是塔、讲堂、佛殿组 合成塔院的营造特征,隋乾明寺应是据台为寺,以台体 边缘分寺内外,塔布局在整个台体最显眼的前方偏西,图 1 乾明寺塔度为主要特征表现的气是“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在乾明寺区域内西北和北部有高大的河岸树木和成片的树 林,冬天可以阻挡和减小来自西北的寒风速度和沙尘, 减缓区域内空气的流动达到保温和降尘的效果;周围环 形的水带,根据水与气转换时吸热和放热的原理,夏天 在微风的作用下,可降低气温和增加湿度,创造出区域 内凉爽的气候环境。域内茂盛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等 对人有害的气体,呼出新鲜的氧气,适当改善了空气质 量。寺院布置靠近区域南部的河道北岸,根据区域所处 北半球的阳光照射和季风风向特点,冬天可获得充足的 阳光,夏天可收到清爽的空气。流动的水景,点缀的绿 茵,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绿化景观构成相对优美的背景、 烘托、层次和轮廓,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寺院 居于所谓的“山南水北”良好环境。选址安全性,乾明寺所处的区域基本居于自然河流 河岸凸出一方的环抱状态,依据水流的流体力学冲刷河 岸的惯性原理,所处区域一侧河岸的水流冲刷最小,加 上树木的固土作用,可减少和保持区域的水土流失,使 大环境安全稳定。寺院踞岗为寺,龙形岗是区域内地势 较高的地方,比周围相对高出 4-6 米,这对于防止洪水 侵害很有利,鄢陵历史上遭遇数次洪水的侵扰,都没有 伤及到台体上的寺院,可证实选址的科学性;岗周围地 势相对外围河岸又高出 0.5-3.4 米,使寺院台体周围不 产生积水,解决了雨水侵泡台体的威胁。台体上部场地 北高南低,坡度为 1.1%,较为平整,大于粘土场地的 最小排水坡度 0.3%,能够满足自然排水的需要,并且 其上寺院建筑和道路可以自由布置。其选址很好的利用 地形达到了“近水利、避水害”的良好安全生存环境。 竖向设计理念,寺院座落于区域内地势较高的位置图 2 明代嘉靖鄢陵图 69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保持至尊的地位,以塔为寺主体建筑和南北主轴,在塔后和旁边建造其他佛殿等建筑物,形成“前塔后殿”的 布局模式。1989 年鄢陵县志载:“唐乾明寺花园、乾明寺 僧辟,旧址在今县城西大街路北,现存有园中湖遗址。” 经调研乾明寺最南端照壁遗址位置在花园街北侧,花园 街以北和小北街以西被占用的乾明寺南、东部分,其内 的老街道走向仍是按照寺院的格局形成,基本保持着与 寺院主轴线平行的方向,甚至老城北部未占压寺院部分 形成的老街和北部农庄街道的走向都与寺院轴线方向一 致。可知唐代乾明寺的规模南端至花园街,北靠农庄, 西 临 汶 河, 东 临 小 北 街, 南 北 长 约 360 米, 东 西 宽 约300 米。整个寺院分为主院和东西跨院两部分组成,主 院以乾明寺塔为主轴线,主要建筑依此轴线布置在乾明 寺塔前后,形成寺院的核心;跨院是在主院为基础上扩 展形成,设立有跨院和花园等多个小院,整体布局主次 分明,院落布列整齐有序的寺院;院内十八层砖塔,可 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其中主院南部部分是隋代寺院的中 轴线延伸,跨院和花园为增建。功能上主院为礼拜、诵 经的公共空间,跨院和花园为居住和休息区的私密空间(见图 2、3)。 乾明寺从隋代以乾明寺塔形成较小的塔院,到唐代发展成规模较大的中国传统的寺院模式,从形制、规模、 功能等方面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2)明时期布局唐代至明代早期,寺院时经兴衰,寺院建筑也多有变化,此时期由于鄢陵古城历次向西、北扩展城墙和护 城河,逐步侵毁了寺院南部,东部区域也被民居侵占, 到嘉靖三年寺院的山门再次被拆除,南部缩至塔前,寺 院主院南部已经被占用了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东部跨院 的花园、僧辟等全部侵毁,逐步被占用,届时唐代扩展 的寺院规模,南、东部分被全部毁坏,余下规模与始建 时规模相当。明代平面的布局,仅能从崇修舍利宝塔记的乾 明寺全图上看到,寺院布局以院落为单元,基本布局为 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方形,由主院和后部东西跨院组 成;主院南北三进院落,以前殿及两侧内围墙将寺院前 后分为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区域。主院前部空间由山门 及两侧兼用作寺院南围墙的廊庑和前殿及两侧内围墙组 成的封闭院落,在院落中心布置乾明寺塔,形成中轴线 上第一进塔院;第二进院由前殿、中殿和东西偏殿组成, 第三进是由中殿、后殿、及两侧小门围合而成,两院形 成后部空间。东西跨院为一进院落,分列对称于主院中 后部,由院门和院内主殿组成,用内围墙与主院分割, 以小门相通;并在塔东、西两侧区域、寺院后部及院间 种植松柏数百株于阶前。整个寺院内,内涂诸天佛像, 外饬金碧丹垩。栋宇辉煌,铃铎振响,称鄢首寺焉。每 一造游,见殿宇巍峨,浮图壮丽,僧徒焚诵,乐奏闻于 远迩。且松柏郁葱,鹊巢鹤鸣者,声杂音乐 , 固鄢胜概 也(图 4、5)。图 3 隋唐城池与乾明寺关系 -model图 4唐代乾明寺平面 -model 70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图 6 乾明寺明代平面图 5 明代乾明寺与城池关系 -model(3)明崇修舍利宝塔记图解从 两 张 崇 修 舍 利 宝 塔 记 内 乾 明 寺 全 图 上 看, 两张图系同时期绘制,第一张因文字内容表达不完善 的原因,又绘制第二张图。第二张的乾明寺全图绘制 较第一张有所简化,但表现的寺院整体布局基本相同, 部分建筑的形制和主院围墙的形式有局部差异,如中 殿的建筑形式一张为歇山式,一张为庑殿式,院落前 围墙和小门省略。两张图绘制的建筑图样较为简单, 写实程度和深度较差,仅能判断出建筑的基本形态和 部分局部特征。建筑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二维平 面模式,用建筑正立面和位置来表达,如山门及两侧围 廊、乾明寺塔、前殿、中殿、两侧配殿、后殿、小门围 墙等建筑;另一种为三维透视模式,用建筑的两个立面 表达,如东、西跨院主殿建筑。整体上将建筑分为屋身、 斗拱层、屋顶三部分,台明部分没有表现;屋身部分表 现,仅一张图上的前殿用柱、隔扇窗和槛墙表示,其余 建筑均用墙和平板枋表示,墙体下部用下肩墙,上部 墙体外作粉刷;斗拱层部分表现,图上只画出柱头斗 拱和转角斗拱外轮廓形象,没有平身斗拱,仅有此特 点能判断出建筑的开间数量;屋顶部分表现,此部分 是整张图表现最为详细的部分,能判断出瓦面式样和 建筑形式(图 6、7)。(4)民国以后布局 民国十七年寺毁塔存。现今乾明寺整个院落基本呈方形,以台体为寺院边界,南北最长约 160 米,东西最 宽 150 米,院内仅遗存乾明寺塔、三间木构建筑、塔北图 7 崇修舍利宝塔记1 座建筑基址、台体护坡,其余全部被毁,被粮食仓库 占压。与明代的寺院相比,寺院南部山门、围廊及寺前 区域被乾明寺路占用,台体护坡南部部分被拆除,其余 三面基本保持原位。遗留的木构建筑(中殿)和前殿建 筑基址的方位基本与塔一致,中轴线向东偏移 5.4 米, 与塔不在一条轴线上,前殿建筑基址中心距塔 28.2 米, 前殿与中殿相距 28.2 米(图 8、9)。综上所述,寺院是围绕塔建立起来的,由隋代的塔 院开始形成雏形,经过唐代大规模的扩建,营造出中国 典型的寺庙形制,布局坐北朝南,沿南北主轴布置建筑, 又因早期塔院的影响,寺院向南延伸后,塔前后距离基 本相等,形成塔与寺并重的形式,经过唐以后历代的损 71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层为宋代建造,上部五层为明代建造,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 38 米(图 10)。基座平面为六边形, 边长 5.4 米,高 1.12 米,系后世青砖砌筑。塔身每层内收, 九层以上更为显著,一层墙体下部用下肩墙,每面墙下 部用中间雕刻腰线,其余为素面墙,内镶佛像。墙体六 角用砖砌筑圆形倚柱,除一层无额枋外,其余柱头间联 以阑额,其上用普柏枋,额枋出头雕作曲线,普柏枋上 承砖雕斗拱。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拱与拱之间作鸳鸯 交手状,一层檐下用砖雕替木;补间铺作布置,1 3 层间 6 朵,4 7 层 5 朵,8 9 层 4 朵,10 13 层 3 朵。 层层出檐上覆砖叠涩屋面,塔檐雕出重唇花边瓦样式, 塔角用砖雕成垂兽形状,翼角翘起,垂脊、围脊均雕成 瓦条脊,翼角下均安装角梁,外端雕作龙首状,下悬挂 风铎。门窗布置为二、四、六、八层西北、东北两方向 辟门,三、五、七、九层西南和东南面辟门,二、四、六、 八、十二层南面辟门,一、三、五、七、十二层北面辟 门,一至四层用券门,四层以上用圭形门;一层西南、 西北、东南、东北面墙上各砌一斜棂假窗,且门、窗上 部有假梁窗,二层西南、东南面各砌一破子棂窗。塔刹 下砌筑层三层仰莲作为基座,其上置覆钵,再上为覆斗, 斗上为仰莲承托宝瓶。内部砖砌筑楼梯,叠涩券洞作为 楼梯间顶。塔体用砖规格不一,以 40207 厘米居多, 白灰砌筑,垒砌不注重岔分错缝,外粉刷饰铁红色。建筑美学分析,乾明寺塔的平面和外观造型是一个 完美的结合,六边形平面中的两边垂直与整个寺院的南 北主轴线,从平面布置上辩证了寺院和塔本身的南北主 方位,方位主次有别的意识艺术效果。塔体为仿木构阁图 8 崇修舍利宝塔记图 9 乾明寺保护范围毁,到明代规模缩小至了始建时的规模,现今保留了明代以来的基本框架。4、单体建筑 乾明寺塔、三间木构建筑以现有实物进行主要分析,山门、前殿、中殿、后殿、配殿、跨院主殿、廊子等以 明崇修舍利宝塔记乾明寺全图上所绘制的建筑为对 象分析。(1)乾明寺塔明嘉靖十六年(1637 年)鄢陵志记载,乾明寺 塔原为十八层砖塔。现为十三层仿阁楼式砖塔,下部八图 10 乾明寺现今平面 72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楼式塔的造型,整个建筑水平尺寸小于垂直尺寸,比例上表现出了宋代建筑美学的纤细柔美、灵巧秀美等效果, 上小下大的艺术造型给人以下刚上柔的力学美感效果。 在装修艺术上,门的位置是隔层对称布置,形成连续且 有变化的整体韵律艺术美学,不同形式窗棂的布置和形 式,表现出营造艺术的延续和创新。在细部外形的分割 上,也是得到了精心的处理,形成点、线、面和雕刻完 美组合的艺术效果。总之,乾明寺塔与寺富有特色的平 面格局,塔体刚柔并济的艺术造型,及其艺术装饰、建 筑本体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与周边城市与山 水环境之间构成的艺术空间等,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建筑适用科学分析,乾明寺塔为古代高柔建筑,其 六边形平面的构成,在相同形体艺术效果的情况下,相 对其他形状的平面,在节约占用土地、建材的用量和扩 展空间方面,都是现代建筑科学理论所提倡的。从图形 几何学上分析,在建筑表面积和体形系数越小,越有利 于抵抗风荷载能力和建筑保温,且又取得了与八边形塔 体近乎同样的艺术效果。整个建筑几何构图为锥体外形, 塔内交通组织主要为竖向交通,内部的竖向交通空间使 得整个塔体结构形成筒体结构,门窗洞口位置又交叉布 置,这在使用砌体砌筑的建筑中结构最稳定,在抵抗风 荷载和地震荷载上效果最好。塔身依据结构位置的不同, 分别采用了不同型号的砌砖,布置在应力荷载集中处, 使之得以保存久远。其上均科学、巧妙考虑了建筑的坚 固和艺术的效果。(2)山门、配殿 山门坐落在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是进寺的主入口,与两侧围廊形成寺院的前立面。建筑形式为庑殿式,面 阔小三间;殿前明间设台阶,台阶由踏步和垂带及燕窝 石组成;墙体下部做有下肩墙,上部墙体粉刷,从墙顶 收杀可以看出,墙体较厚,内有墙柱支顶平板枋;平板 上施 4 朵斗拱;筒板瓦屋顶,正脊两端安龙吻;明间墙 上辟门,从门洞的形式看,安装的是板门,门上部悬挂“乾 明寺”匾额。配殿位于寺院后部空间第一进院内,分列 与中轴线两侧,建筑形制与山门相同。(3)前殿、中殿、后殿 前殿位于塔北,是进寺院后部空间的入口,与两侧围墙和山门及围廊形成塔院空间。建筑形式为庑殿式, 面阔三间,柱头支撑平板枋,枋上安斗拱;明间安门, 次间设槛窗,窗心为直棂方格图样;屋顶为筒板瓦屋面, 飞檐深远,翼角上翘,正脊为花脊,脊两端安龙吻。中 殿为后部空间第二进院的主殿,建筑形式为庑殿式,另 一张图上为歇山式;后殿为第三进院主殿,建筑形式为 庑殿式,两殿除屋身部分不明外,其余部分基本同前殿。(4)跨院主殿、小跨院主殿建筑形式为悬山式,面阔三间,殿前设台 阶,墙体下部用下肩墙,上部墙体外作粉饰,明间墙上 辟门,安装两扇板门,门上有门环,上部屋顶用小青瓦 屋面。小门共 4 座,两座在主院东西围墙中间,跨院小 门位置正对主殿,平面为面阔一间,建筑形式为庑殿式。此外,在塔北有一处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