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差距对比.doc_第1页
中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差距对比.doc_第2页
中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差距对比.doc_第3页
中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差距对比.doc_第4页
中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差距对比.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的学习制度生活,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如何适应新世纪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仅科学技术长期执世界之牛耳,高等教育自二战以后也被公认为世界最佳。只要注意一下科学界的“金牌” 诺贝尔奖每年的得主多半为美国人,且多数为大学教授,即可说明这一点。能去美国的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是全世界许多青年的梦想。我也是怀着这样的梦想,去美国留学,而且一呆就是年。我从1984年至1993年在位于波士顿的N University 研究生院学习。我所说的“学习”,包括为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围绕论文课题的科研,也包括前两年在学校仓库打工和以后做实验室助教(TA)。由于我和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都是读研究生,研究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略有不同。因此对美国大学的了解,主要来自前两年与大学生一起在学校仓库“扛大包”、做室友,以后带本科生实验课、批改本科生作业,以及认识的几位攻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再就是在校园里、餐厅里、计算机房、图书馆的日常接触。因此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1)美国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由于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一学期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当然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数量要求),因此大学生没有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也绝没有熄灯制。如果第二天早点无课,那么愿起早还是睡懒觉完全是个人自由,即使住在学校的Dorm(学生宿舍)里也不会有人干涉(大学生可以住在学校的Dorm,也可以住在校外的Apartment或家里,学生宿舍通常不超过人,有书桌、书柜、床和卫生间)。美国人似乎普遍睡得晚,大学生里夜猫子很多,其中不乏刻苦用功的,但也有吃喝玩乐的。总的说来,美国大学生活很紧张,一改中学时代的“悠闲”。若想在年内完成学业,每学期至少要修、门课,每门课每周至少至学时。每门课每周都有作业,作业普遍算成绩,约占总成绩的2050。若是计算机类课,则很可能有几个编程大作业,而不再有期末考试。这样一来,学生们往往周末不得休息,必须花大量时间做作业或写报告,这对学生既是巩固提高和自学锻练,也避免了一次考试定胜负。我曾为美国教授批改“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本科生作业,每周四、五十本作业,每次五、六道题。尽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答题方法不一,我自己累得够呛。对比起来,中国的大学似乎只注重课堂考试,不太注重平时作业,更无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去写报告或作论文。如果把中国大学(理工科)所教的内容与美国大学作对比的话,中国的大学恐怕三年就足够当然要把政治、英语等无聊的课程除外。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有关:美国大学没有11:30准时吃中饭,5:30准时吃晚饭这样的固定安排,有的课可能持续到12:30,而1:00可能又有另一堂课。自助餐厅、图书馆、计算机房、各办公室都是全天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甚至二十四小时开放!美国大学几乎都有一个巨大的学生活动中心(Student Center),包括一个或多个自助餐厅、学习室、休息室、娱乐室(如电子游戏厅和台球室)、多功能的书店以及商店等。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不仅提供餐饮,也是谈天、会友、休息的地方。 (2)美国大学生的生活来源我想这里所说的“生活来源”应该包括学费,因为若抛去学费,靠打工维持生活在美国并不难。但若包括学费在内,大学生完全靠自己打工挣钱则很不容易。美国大学以前的教育为义务教育,上公立中、小学不花一分钱。而上大学则被视为个人智力投资,要支付昂贵的学费,每年学杂费至少万美元,多则几万,视学校而定。要靠打工挣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每天再上几小时课,再做作业,则绝非易事。尽管我曾听一些美国大学生自豪地说,他们自己付学费,但多数恐怕还是靠国家贷款或家里支助。美国大学有一种学生贷款,代付学费,学生毕业后十年内还清。每学期开始,学生贷款办公室门口排起美国少见的长龙。我所在大学有一种著名的所谓“互助教育计划”(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帮助和吸引大学生。大学生在正常情况下五年毕业,其间可离开两个学期(分两次),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公司工作挣钱,学校帮助联系。学生在工作中不仅挣钱,而且增长了实际工作技能,许多学生毕业后就留在实习的公司,等于提前找到了工作。这对学生付学费也是个不小的帮助。除了上课,美国大学生几乎全都业余打工。在学校图书馆、书店、各办公室以及学校附近的餐馆、打字复印部,到处都可看见学生工的矫健的身影。看着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相信他们已经为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美国大学生看待学位证书的态度学位证书固然很重要,它是你受过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里每年夏天举行的毕业典礼,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庆典,典礼之后还要大宴宾朋,包括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和亲属。美国大学毕业生此时的心情大概与中国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时相当,中国学生的关键是能否通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关键却是能否大学毕业。另一方面,美国是个讲求实际的国家,我认识的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学位还未拿到,就已经在公司里上班,薪水当然是与其学位相当的。美国社会既重视学位,更重视实际能力。美国技术部门用人(或大学教授招研究生),不仅看其成绩单优秀与否,还要看其是否学过某些重要的课程,同时给一技术问题令其在一两周内解决,最后还要判断其是否能和同事融洽相处。但是,在一时难以分辨高下时,当然是以学历、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听到我们说,很多中国学生上不了大学,感到不理解。因此美国大学生多数都很努力,因为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学到本领、拿到学位证书,就意味着可能找到好的工作。(4)美国大学生的恋爱态度美国是充分开放的社会,包括性开放。美国青年谈恋爱较早,高中生即开始date(约会),据说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处女已经不多。但据我观察,多数美国大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因为获得大学学历是通往未来幸福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教授对功课要求又非常严格,每门课都经常有不及格的学生,功课不及格要重修、重交学费,多科不及格则拿不到学位。因此将学业视为儿戏,早恋早婚的学生并不多。何况在那样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已没有多少神秘可言。美国六十年代的一部著名电影“Love Story”,片中男女主角均为哈佛大学学生,就是因为早恋早婚引起经济拮据,差点影响学业。另外美国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男女关系恐怕是头号隐私(政界人士则除外)。因此大学校方不大过问学生这方面的事,而且也无权过问。无论同居、还是早婚,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如有违法,则是司法部门的事。 。(5)美国大学生对待吸烟喝酒的态度美国吸烟人数很少,大学生也不例外。美国大学普遍在楼内禁烟,而美国法律是令行禁止的。常看到一些有烟瘾的办公人员利用工作间隙走到楼外去“过瘾”。我的一位导师是个瘾君子,他常常偷偷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抽烟,我每次进去,他都神秘地示意我赶快关门(当然开着窗户),因为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抽烟也是不许可的。美国人喝烈酒(如威士忌,白兰地)的也很少,中老年人喜喝 wine(酿制葡萄酒),年轻人则多喝啤酒。由于美国几乎人人开车,故开车出门前忌讳喝任何酒,否则一旦被*发现,会受到重罚。美国大学生喜欢周末晚上喝啤酒,期末考试结束更是大喝一通。啤酒喝多了也一样惹麻烦,故有时也给校方带来头痛。总的来说,美国人娱乐场所很多,干嘛把时间耗在酒精和尼古丁上呢?顺便说一下,不仅是大学生,美国的蓝领工人普遍都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体育。我打工时,早上和蓝领工人一起出车送货,他们一有空闲,赶快买一份当天的报纸和一杯咖啡。而首先看的不是头版的新闻,而是体育版的球赛结果。这种对体育的乐趣实在是比中国人的吸烟喝酒、打麻将、赌博好得多。 (6)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有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很少听到纪律(discipline, obedience)这类单词,在各种场合美国人强调更多的是责任(responsibility, duty),纪律这个词在美国恐怕主要用于军队而不是平民。美国大学生与校方的关系有些象买卖双方,学生付学费买教育,学校则负责提供优良的设备和教学,二者之间似乎不存在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双方各负自己的职责。学生必须达到学业要求,否则留级,毕不了业,只能是自己吃亏。校方不用督促学生去努力学习,只用制度管理,即在规定的范围内选课,完成若干个学分,平均达到C以上(相当于60分),即可获得学位。若想进一步深造,特别是转入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院并获得奖学金,那么每门功课成绩都要尽量争取A,这样才有机会。另一方面,教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讲课水平,认真答疑。每门课结束前,往往由学生填一份无记名调查表,为任课教师的各方面打分,包括讲课内容对学生是否有益、学生课堂理解程度、作业量的适中度等,然后送到学院。从而双方互相制约。顺便提到,美国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被视为个人隐私,任课教师不得将其公布于众,更不得以此随意将学生排队划线,而是由学校将成绩直接寄到本人住处。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依个人爱好和特长发展并尽可能提供方便条件,这大概是美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美国,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个人自由,但有一个前提,即不得妨碍他人。因此在教室里当然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吸烟,否则教授有权令其出去,胡闹的可以立刻叫*来,因为那样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宿舍里同样不能大声喧闹,否则其他同学可以报告宿舍管理人员。遗憾的是美国有时也“法不责众”,周末晚上的喧闹和摇滚乐有时也无人过问,只好忍耐。至于打架斗殴,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只有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打架的结果则是立刻被*带走,弄不好吃一场官司,赔一大笔钱。美国的学校和主流舆论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肤色、贫富,一律平等。”这些语言,常常堂而皇之地挂在各种政府机关例如移民局最醒目的地方,如同我们宣扬的“为人民服务”一样。因此,人们表面上彼此尊重,但也保持一定距离,同学之间互相欺辱的现象很少发生,也绝不能嘲笑别人身体的缺陷(如胖瘦、高矮、残疾等)。在大学校园里常看到残疾学生与健康学生一起上课,健康学生帮助残疾学生上下电梯和楼梯是很正常的现象。美国人走到哪里都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声喧哗,一般不会为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一脚而辱骂,或者有失身份地抢座位。他们的文明习惯无疑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因此,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靠个人教养和个人约束力来支配自己的言行,而不是靠“纪律”。7)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态度我与美国大学生一起打工时,曾问起他们上大学的目的,回答几乎都是:“to find a good job”,甚至是半开玩笑的:“to make good money”。乍一听很不习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高喊:“为祖国为*学习”。但现在想起来,为了自己找个好工作而上大学却是实话实说,并无大错。人首先要为自己的生存,然后才能为社会服务。有了知识和专长,找到喜爱的工作,尽好职责,客观上不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吗?因此美国大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忙碌地找工作,学校都有一个专门的就业介绍办公室(Placement Office),全年为学生服务,里面有各种用人广告和信息,学生可将自己的简历放在那里,也可根据广告上的招聘信息,向全国各地发信。至于就业去向,我想与中国大学生一样,首选大公司,因为那里薪水高,福利待遇好,当然要与自己专业接近。地点则不太讲究,因为美国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已经很小,美国又没有户口制度,档案制度。与中国大学生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毕业后不需给学校交什么跨地区、行业费,更不需给用人单位交钱,而是去工作挣钱!至于外国学生申请奖学金、甚至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应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种族歧视肯定是有的,中国人不是也不愿意嫁给黑人吗?只能靠我们自己争气!(8)美国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美国大学生恐怕不大关心政治,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将来去从政的,至少我在理工科未看到(而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中却有很多)。因为美国是较健全的法制社会,谁当政都得遵从宪法,政治对人们的影响好像不大。每四年一次的大选,选民们(包括大学生)关心的主要话题是候选人是否主张减税、减少军费开支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等。当然大学生里也有许多热衷于各种公益活动的人,而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能力锻炼。 (10)美国当地的风光名胜美国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山川壮丽。但使我吃惊的是,尽管有纽约、洛杉矶那样的现代化的“都市的海洋”,有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但美国的大自然却保留得相当质朴完好。在波士顿地区,一到郊外到处是浓郁的森林、成片的湖泊、悠闲的牧场和空旷的自然保护区。这一点中国真是自叹弗如:经济远未发达,环境却先遭巨大破坏!美国的名胜我去过不多,我的写科技论文之笔也描绘不出其绚丽多姿的景色,这里我只想介绍一下新英格兰秋天的红叶(美国东北部六州通称 New England,即新英格兰,是美国开发最早的殖民地,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为其中心)。它不像北京的香山红叶,仅局限于几座山峦,而是无论你开车向北向南向西(向东是大海),只要一到郊外,到处是一株株挂满红叶的枫树,绵延百里。颜色也不局限于红,而是从绛紫、淡红到残黄,映衬着蓝得象大海般的天空,使人想起唐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诗句。这种景色,我以前只是在描述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书籍中看到,而在波士顿郊外却身临其境。记得有一年秋天,我们几个要好的中国留学生和太太们一起结伴去郊外的一个农场摘苹果(大概5美元一个篮子,充当门票)。当同伴们都高兴地在树上边摘边吃时,我却被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吸引,独自爬了上去。一到山顶,我简直惊诧于自己的眼睛:只见四周层迭起伏、郁郁葱葱的山林,在阳光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好像是一幅全景的水彩画。近处是绿中泛黄的苹果园,树上挂满红宝石般的苹果;远处是一片片绛红色的枫林,在阳光下闪着红光;再远处是浓绿的松林、白色的桦林,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和颜色的树林和果园,中间点缀着大片青翠的牧场,其间三色的奶牛在悠闲地吃草。午后的阳光穿过树丛,又使周围呈现一片金黄。好一幅秋天的画图!难道大自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