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国际大厦空调设计说明书1.1 建筑概况本设计为北京市国际大厦,是一个现代化写字楼,地下一层,高度为3.7米;地上四层,一层高度为4.2米,为办公室;二层高度为3.6米,为办公室;三层高度为3.6米,办公室;四层高度为3.6米,为办公室;总建筑高度为15米。1.2 设计依据1.2.1 设计任务书建筑围护结构: 外墙: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表4.7-13选用I型外墙,构造为水泥砂浆、240砖墙、保温材料为沥青膨胀珍珠岩,K0.55w/m2k; 屋面:根据教材附录6序号2,保温层采用沥清膨胀珍珠岩。选用保温层厚度为125mm的II型其K=0.48w/m2k。 外门: k3.516 w/m2k; 外窗:为双层窗结构,外窗高为1.8 m,玻璃采用厚度为3mm的普通玻璃,金属窗框,80%玻璃比例为80%;窗帘为白色,K=3.516w/( m *k), 其它建筑围护结构:按照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执行。 空调相邻房间温差较小不考虑内墙传热;室内照明负荷按11W/m2计算;办公室办公设备类型和数量无法确定,故按单位面积散热指标计算办公设备散热量,一套办公设备按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各一台,并包括配套的办公家具,根据教材表3-13确定中等强度办公设备单位面积平均散热指标为11 w/m2; 办公室按1人/10 m2;冷热源资料:冷源: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生产 7的冷冻水; 热源: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生产的热水。 1.2.2 室外计算参数(北京)查阅北京地区室外气象参数:11.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3.22.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 293.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26.44.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30.05.夏季大气压力 99.86KPa6.夏季平均风速 1.9 m/s1.2.3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根据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20052,建筑物所在地北京属于寒冷地区,外墙的传热系数K0.6 W/ m2K;屋面的传热系数K0.5 W/ m2K等,具体取值见下表:表1.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2】维护结构名称外墙外窗外门屋面传热系数K(W/ m2K)0.553.5163.5160.481.3 室内设计参数表1.2室内设计参数2房间类型室温()相对湿度()噪声声级(dB(A))新风量()办公室2616040-5030第二章 空调系统方案选择暖通空调方案设计是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生命周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主要是通过空调房间的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要求的控制精度等方面确定采用何种空调系统,以及室内气流组织(包括送、回、排风方式及风口布置)。2.1 各空调系统方案比较空调系统按空气处理设备的设置情况分类可分为集中系统、半集中系统、全分散系统,其特征和应用如下表:表2.1空调系统比较系统分类系统特征系统应用集中系统集中进行空气的处理、输送和分配单风管系统、双风管系统、变风量系统半集中系统除有集中的中央空调器外,在各自空调房间还分别有处理空气的“末端装置”末端再热式系统、风机盘管机组系统、诱导器系统全分散系统每个房间的空气处理分别由各自的整体式空调器承担单元式空调器系统、分体式空调器系统2.1.1 集中式空调系统优缺点1.空调与制冷设备可集中布置在机房内,机房面积较大,需要的层高较高。2.空调送回风管系统复杂,布置困难,支风管和风口较多时不易均衡调节风量。3.可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和室内负荷的变化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减少与避免冷热抵消,减少冷冻机运行时间。对于热湿负荷变化不一致或室内参数不同的多个房间,不经济;部分房间停止工作不需空调时,整个系统仍需运行,不经济。4.空调与制冷设备集中安设在机房内,便于管理和维修。5.各空调房间有风管连通,使各房间空气交叉污染;当发生火灾时会通过风管迅速蔓延。2.1.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半集中式系统)优缺点1.只需新风空调机房(利用门窗渗透提供新风时,不需新风空调机房),机房占地面积小,当新风机组吊顶安装时,亦不需要新风空调机房;分散布置,敷设各种管线较麻烦。2.不需送、回风管,只需较小的新风管(利用门窗渗透提供新风时,亦不需新风管)。3.灵活性大,节能效果好,可根据各房间负荷情况自行调节;无法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4.布置分散,维护管理不方便;水系统复杂,易漏水。5.各空调房间空气不串通,不会相互交叉污染。2.1.3 单元式空调器(全分散系统)优缺点1.设备成套、紧凑;机组布置分散,敷设管线麻烦。2.系统小,风管短,各风口风量调节易达到均匀;小型机组余压小,有时难以满足风管布置和必需的新风量。3.不能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和室内负荷的变化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过渡季不能用全新风;大多用电加热,耗能大;灵活性大,各空调房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4.机组易积灰结垢,清理较麻烦;维修管理困难。5.各空调房间空气不串通,不会相互交叉污染。2.2 各种空调系统的适用条件集中式 1.房间面积大或多层、多室热湿负荷变化情况类似; 2.新风量变化大; 3.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噪声、振动等要求严格;4.全年多工况节能;5.高大空间的场合。半集中式:1.室内温、湿度控制要求一般的场合; 2.多层多室,层高较低,热湿负荷不一致或参数要求不同; 3.室内温湿度要求t1,10%; 4.要求各室空气不要串通; 5.各房间可单独进行控制的场所。分散式:1.各房间工作班次和参数要求不同且面积较小; 2.空调房间布置分散;3.无法设置集中式冷、热源。2.3 空调系统方案选择本工程为现代化的写字楼,通过以上对各种空调系统优缺点和房间功能特点的分析,该建筑根据需要灵活调节,且各房间要求互不影响,要求舒适性高,故选用风机盘管机组加新风系统;一到四层风机盘管机组加新风系统每层单设新风系统,将室外新风处理到室内焓值,由新风管道独立供给室内。第三章 空调冷负荷计算冷负荷构成及计算原理目前,在我国暖通空调工程中,常采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空调冷负荷。由于计算的是11小时逐时冷负荷,负荷表比较大,所以全部计算结果都附在附表里。3.1.1 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的计算方法3.1.1.1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在日射和室外气温综合作用下,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3】 (3-1)式中: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 A外墙和屋面的面积,;K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W/(),可根据外墙和屋面的不同构造,由参考文献1中附录2-2和附录2-3中查得;室内计算温度,;外墙和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根据外墙和屋面的不同类型分别在参考文献3中附录2-4和附录2-5中查得;必须指出:(3.1)式中的各围护结构的冷负荷温度值都是以北京地区气象参数为依据计算出来的,因此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应按下式进行修正:【3】 (3-2)式中: td地区修正系数,由参考文献1中附录2-6中查得; ka不同外表面换热系数修正系数,由参考文献3中表2-8中查得; kp不同外表面的颜色以101房间为例,计算如下:表3.1北墙冷负荷北墙冷负荷时间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tw132.3032.1031.8031.6031.4031.3031.2031.2031.3031.4031.60t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K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K0.940.940.940.940.940.940.940.940.940.940.94tw131.5831.3835.9835.4935.1034.7034.4134.1234.0234.0234.12tnx26.0026.0026.0026.0026.0026.0026.0026.0026.0026.0026.00t5.585.389.989.499.108.708.418.128.028.028.12k0.550.550.550.550.550.550.550.550.550.550.55F(101)15.4215.4215.4215.4215.4215.4215.4215.4215.4215.4215.42CL128.9124. 5230.7219.4210.4201.3194.6187.8185.5185.5187.8修正系数,由参考文献3中表2-9中查得;其他房间见附表1.3.1.1.2内维护结构冷负荷当空调房间的温度与相邻非空调房间的温度大于3时,要考虑由内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对空调房间形成的瞬时冷负荷,因为在本设计中,房间之间的温差小于3,所以,此项冷负荷不考虑。3.1.1.3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在室内外温差的作用下, 玻璃窗瞬变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3】 (3-3)式中:A外玻璃窗面积,m; K玻璃的传热系数,W /( mk) ,本设计单框双玻璃K=3.516 W /( mk) ; 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逐时值,在参考文献1中附录2-10中查得;室内设计温度, 。不同地点对t l按下式修正【3】:t l=t l+ t d (3-4)式中:t d地区修正系数, ,在参考文献3中附录2-11中查得;以101房间为例,其他房间见附表1.表3.2 外玻璃窗瞬时传热引起冷负荷外窗瞬时传热冷负荷时间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tw126.90 27.90 29.00 29.90 30.80 31.50 31.90 32.20 32.20 32.00 31.60 td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tw1+td26.90 27.90 29.00 29.90 30.80 31.50 31.90 32.20 32.20 32.00 31.60 tnx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26.00 t0.90 1.90 3.00 3.90 4.80 5.50 5.90 6.20 6.20 6.00 5.60 CwKw3.52 3.52 3.52 3.52 3.52 3.52 3.52 3.52 3.52 3.52 3.52 Fw(101)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CL18.99 40.08 63.29 82.27 101.26 116.03 124.47 130.80 130.80 126.58 118.14 3.1.2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冷负荷的计算方法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下式计算:【3】 (3-5)式中:A玻璃窗的净面积,是窗口面积乘以有效面积系数Ca,本设计层双层钢窗Ca=0.75; C Z玻璃窗的综合遮挡系数C Z=Cs ;其中,Cs 玻璃窗的遮挡系数,由参考文献3中附录2-13中表查得,3mm厚吸热玻璃Cs =0.86;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参考文献3中附录2-14中查得,浅色活动百叶帘=0.5;日射得热因数的最大值,W/m,由参考文献1中附录2-12中查得;CLQ 冷负荷系数,无因次,由参考文献1中附录2-16至2-19中查得。必须指出:冷负荷系数值按南北区的划分而不同.南北区划分的标准为:建筑地点在北纬2730以南的地区为南区,以北的地区为北区。以101房间为例,其他房间见附表1.表3.3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冷负荷北外窗日射得热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540.650.750.810.830.830.790.710.60.610.68Dj,max599599599599599599599599599599599Ccs0.430.430.430.430.430.430.430.430.430.430.43Fw(101)66666666666CL834.5 1004.5 1159.1 1251.8 1282.7 1282.7 1220.9 1097.2 927.3 942.7 1050.9 3.1.3 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设备和用具显热形成的冷负荷按下式计算:【3】 (3-6)式中:Q设备和用具实际的显热形成的冷负荷,W;QS设备和用具的实际显热散热量,W;CLQ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可由参考文献3中附录2-20和附录2-21中查得。如果空调系统不连续运行,则CLQ1.0。设备和用具的实际显热散热量按下式计算1)办公设备散热量当办公设备的类型和数量无法确定时,可按单位面积散热指标估算空调区的办公设备散热量,可按下式计算:CL=FqS (3-7)式中: F空调区面积 qS办公设备单位面积平均散热指标,本设计中取11。以101为例计算如下表:(其他房间见附表1)第一层设备散热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18 0.58 0.66 0.72 0.80 0.82 0.85 0.87 0.33 0.26 0.21 L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F(101)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CL93.91 302.60 344.34 375.65 417.38 427.82 443.47 453.91 172.17 135.65 109.56 表3.4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3.1.4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当电压一定时,室内照明散热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散热量,但是照明散热方式仍以对流与辐射两种方式进行散热,因此,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仍采用相应的冷负荷系数。根据照明灯具的类型和安装方式的不同,其冷负荷计算式分别为:【3】白炽灯: (3-8)荧光灯: (3-9)式中: Q灯具散热形成的冷负荷,W; N照明灯具所需功率,KW;n1镇流器消耗功率系数,当层明装荧光灯的镇流器装在空调房间内时,取n11.2;本设计取n11.2;n2灯罩隔热系数,当荧光灯上部穿有小孔(下部为玻璃板),可利用自然通风散热与顶棚内时,取n20.50.6;而荧光灯罩无通风孔时,取n20.61.0;本设计取n21.0;CLQ照明散热冷负荷系数。本设计照明设备为明装荧光灯,荧光灯罩无通风孔,功率为11w/m。 以101房间为例,结果如下表。其他房间见附表1.表3.5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照明散热冷负荷时间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37 0.67 0.71 0.74 0.76 0.79 0.81 0.83 0.84 0.29 0.26 n1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n2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L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F(101)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CL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521.73 Q231.65 419.47 444.51 463.30 475.82 494.60 507.12 519.64 525.90 181.56 162.78 3.1.5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人体散热引起的冷负荷计算式为:【3】 (3-10)式中: Q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W;qs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W,可由参考文献1中表2-23查得;ql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潜热散热量,W,可由参考文献1中表2-23查得;n室内全部人数;n群集系数,可由参考文献1中表2-12中查得。;CLQ人体显然散热冷负荷系数,人体显然散热冷负荷系数可由参考文献3中附录2-23中查得。以101房间为例,计算如下表,其他房间见附表1。表3.6人体散热形成冷负荷人体散热冷负荷时间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06 0.51 0.61 0.67 0.72 0.76 0.80 0.82 0.84 0.38 0.30 qs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q1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73.30 g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109.0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F(101)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47.43 n5 5 5 5 5 5 5 5 5 5 5 Cls15.50 131.71 157.54 173.03 185.94 196.27 206.61 211.77 216.94 98.14 77.48 Cl1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312.90 合计328.39 444.61 470.43 485.93 498.84 509.17 519.50 524.67 529.83 411.03 390.37 D0.47 0.47 0.47 0.47 0.47 0.47 0.47 0.47 0.47 0.47 0.47 3.1.6 新风冷负荷目前,我国空调设计中对新风量的确定原则,仍采用现行规范、设计手册中规定或推荐的原则, 根据房间用途具体确定。夏季,空调新风冷负荷按下式计算:【3】 (3-11)式中: 夏季新风冷负荷,kW;新风量,kg/s;101房间为192.687;hw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本设计为85.6;hn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本设计为59.1。以101房间为例,=1.293192.687(85.6-59.1)=1.83 kW其他房间见附表5。3.2 人体散湿量人体散湿量可按下式计算:【3】 (3-12)式中:人体散湿量,kg/h;群集系数,本设计取0.9;计算时刻空调区的总人数,101房间人数为5;g成年男子的小时散热量,kg/(hp);26时,极轻劳动成年男子的小时散热量为109 g/(hp)。见表3.5以101办公室为例,=0.0010.95109=0.47 kg/h,其他房间见附表5。第四章 空调过程设计及处理设备选择4.1 空气处理过程分析在本设计办公室均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并选择室外新风处理到室内焓值,新风单独送入室内。4.1.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方式有:1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2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含湿量线,新风机组承担部分室内冷负荷;3新风机组不仅承担新风冷负荷,还承担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和全部潜热冷负荷,风机盘管仅承担一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可实现等湿冷却,可改善室内卫生和防止水患;4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温线,风机盘管承担的负荷很大,特别是湿负荷很大,造成卫生问题和水患;5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并与室内状态点直接混合进入风机盘管处理。风机盘管处理的风量比其它方式大,不易选型。所以本设计选择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方案。其空气处理过程见下图4.3:图4.3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气处理焓湿图4.2 系统新风量的确定4.2.1 送风状态点的确定和送风量的确定本设计选定送风温差为8,则可通过联解以下三个方程式得出送风状态点的参数。 (4-1) (4-2) (4-3)上式中的已知参数为Q、W、,未知参数为、。联立得出: ;以101办公室为例,=26,送风温差为8,则=18,室内相对湿度=60,查焓湿图得出=59.1KJ/Kg,=12.8g/kg, Q= 3.126KW,W=0.12910Kg/s,则=3.12612.8-10000.000129(59.1-1.0118)/3.126-0.000129(2.85182500) =12.7993 g/kg=1.0118(25001.8418)12.7993/1000=50.60 g/kg=3.126/(59.1-50.60)=0.3678 Kg/s=1024.16484.2.2 最小新风量确定的原则:一个完善的空调系统,除了满足对环境的温、湿度控制以外,还必须给环境提供足够的新风。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角度,新风量多些为好;但是送入室内的新风都得通过热、湿处理,将消耗能量,因此新风量少些为好。新风量通常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4】1.稀释人群本身和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保证人群对空气品质的要求;2.补充室内燃烧所消耗的空气和局部排风量;3.保证房间的正压。 在全空气系统中,通常取上述要求计算出新风量中的最大值作为系统的最小新风量。如果计算所得的新风量不足系统风量的10,则取系统送风量的10。4.2.3 最小新风量的计算以101办公室为例:最小新风量由下式确定: (4-3) 式中:每人每小时所需的最小新风量m/( mh),本设计取30;单位建筑面积每小时所需的最小新风量m/( mh),本设计取0.9;F房间建筑面积(m),101房间面积为47.43 m.所以此房间的最小新风量为=305+0.947.43=192.687 4.3 风机盘管选型计算以101办公室为例:1计算风机盘管风量:=1024.1648-192.687=831.4778=0.26kg/ m2确定M点:(4-4)式中:Q为空调房间总负荷,可得 =50.60-192.687(59.1-50.60)/831.4778=48.63 kJ/kg 3FP供冷量: 全冷量: =0.26(59.1-50.60)=2.21 kW4风机盘管的选用:【5】1 选用FP-8型风机盘管机组1台,高档风量880;机组的冷量是5850w,能满足要求。其他房间风机盘管的选型计算同上,选择结果见附表。4.4 新风机组选择计算每层设置两台新风机组,以一层为例:右环路新风机组1:新风量 Mo=2621.442m3/h新风冷负荷 Qc=30.871kW修正后的冷负荷 Q=1.230.871=37.045 供冷工况干球温度 34湿球温度 28冷水进水温度 7选用吊顶式新风机组LWHA033,新风机组性能参数如下表:风量 m3/h冷量kw水量L/s水阻力KPa电机转速r/min离心风机数量外形尺寸LBH mm330045.81.7857.81430113441223475同理可以对其他各层选择新风机组,选择结果见下表。表4.4 新风机组选型5层序号型号风量m3/h 冷量 kw水量L/s水阻力KPa电机转速r/min离心风机数量外形尺寸LBH mm一层左环LWHA033330045.81.7857.81430113441223475二层左环LWHA0333300 45.81.7857.81430113441223475二层右环LWHA0232300 35.41.6948.11430113441070475三层左环LWHA033330045.81.7857.81430113441223475三层右环LWHA023230035.41.6948.11430113441070475四层左环LWHA033330045.81.7857.81430113441223475四层右环LWHA023230035.41.6948.11430113441070475第五章 风口及气流组织设计5.1 气流组织的重要性气流组织设计是空调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的使用效果。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对空调房间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室内温度梯度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的要求,结合建筑物特点、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进行设计计算。5.2 送、回风方式及风口形式空调房间常采用气流组织形式的送风方式,按其特点主要可分为侧送、孔板送风、散流器送风、条缝送风和喷口送风等。对室温允许波动范围有要求的空调房间主要采用前三种。本工程一层至四层采用风机盘管+独立新风的空调系统,采用高静压型卧式暗装机组,为节省投资,减少噪声源,采用一机多口的送风方式,即通过机组出口处附加的多接头静压箱,经软管与两到三个出风口相连接的送风方式,暗装在吊顶内,机组出口接送风管,风管底部设有两到三个圆形散流器,新风采用散流器平送。5.2.1 散流器平送的计算:以101房间为例:总送风量Q=0.338m,空间长、宽、高分别为ABH=7.55.14.2。1. 选用圆形散流器,布置2个散流器,即散流器个数n=2.2. 选取喉部风速=3m/s,计算得喉部面积=Q/(n)=0.338/(32)= 0.056,选用喉部尺寸为250的圆形散流器,则喉部实际风速为=0.338/23.14(0.25/2)=3.38m/s,散流器实际出口面积约为喉部面积的0.9,则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为F=0.93.14(0.25/2)=0.044,则散流器出口风速为=/0.9=3.76 m/s3计算射程X=K/-, (5-1)式中:在X处得最大风速;K系数,多层锥面散流器为1.4;射流最远处的最大风速;此处取0.5 m/s;自散流器中心到射流外观原点的距离,对多层锥面型为0.07 m;则X= 1.43.76/0.5 -0.07=2.14 m散流器中心到区域边缘距离为2.55 m,根据要求,散流器的射程应为散流器中心到房间或边缘距离的0.7,所以最小射程为2.550.75=1.91 m. 2.14 m1.91 m,因此射程满足要求。4计算室内平均风速=0.381rL/(L/4+H) (5-2)式中:rL射程(m);L散流器服务长度(m),101房间为2.55 m;H房间静高(m);故 =0.3812.14/( 2.55 4.2)=0.023m/s夏季工况送风,则室内平均风速为0.231.2=0.276 m/s满足舒适性空调室内风速不应大于0.3 m/s的要求。5计算轴心温差衰减 (5-3)送风温度为18,工作区温度为26,=8;故=80.53.38=0.98,满足舒适空调温度波动范围1的要求。同理可对其他办公室进行气流组织计算,散流器具体布置见风管平面图5.2.2卫生间排风卫生间排风换气次数为10次/小时,每个卫生间选用松下FV24CHL1C型照明换气扇一台,其风量为207m3/h,排风管直径为100 mm。卫生间排风由各换气扇的排风管集中到排风竖井, 通过排风竖井将排气扇排出的气体排至室外。第六章 水力计算部分6.1 风管部分风管的水力计算是在系统和设备布置,风管材料,各送排风点的位置和风量均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各管段的管经(或断面尺寸)和阻力,保证系统内达到要求的风量分配,最后确定风机的型号和动力消耗,采用假定流速法进行水力计算,为使风量均匀送排风,可用假定流速法来演绎静压复得法,即利用动压差克服阻力,达到均匀送排风。以二层右环路新风机组为例:主要计算步骤如下:1.对各管段进行编号,见下图,标出管段长度和各送风点的风量。2.选择最不利环路1-3-7-9-11-14。(选择最不利环路的原则:1.阻力损失最大的环路 2.距离最长的环路)3.根据各管段的流量及选定的流速,确定最不利环路上各管段的断面尺寸和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管段1:假定流速V=3.5m/s,根Q=475.54m3/h,F=475.54/(3.53600)=0.038m2,查文献8表8.1-2,选择规格为200200,则实际流速V=3.30m/s,根据实际流速和流量,查文献8表8.2-2可知,比摩阻为Rm=0.84Pa/m;同理可查得其他管段的管道尺寸及单位长度摩擦力,见水力计算表。4摩擦阻力: Pa5.局部阻力:该管段的局部阻力系数:=7.7则局部阻力为 Pa总阻力为: Pa同理计算其他各管段的局部阻力及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进而求得总阻力。计算结果见附表。6.2 水管部分6.2.1 以推荐流速法进行空调水系统水力计算:1.各层水管路系统的水力计算草图见各层水管平面图。2.将各管段进行编号。“为了减小风机盘管水系统的管径,管路设计时通常选用较大的比摩,一般取120400Pa/m,小管径取大些的数值,大管径取小些的数值。因风机盘管为末端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要求进行个体调节。为保证资用压力符合要求,现以各房间的夏季最大冷负荷为准计算流量,根据公式7 (6-1)其中:计算流量,kg/h ;房间的冷负荷 W;th水系统回水温度(取12);tg水系统供水温度,(取7)。3.先进行平面方向的水力计算。现以一层供(回)水管为例说明基本计算步骤:1)选择最不利管路1-2-3-4-5-6-7-8-9-10-11-12。2)根据各管段的流量和推荐比摩阻120400,查水管路计算图(见文献9P74),确定各管段的管径,填入水管水力计算表。3)根据各管段的管径和流量,计算各管段的实际流速,并查水管路计算图,求得各管路的实际比摩阻。4)根据各管路的实际情况,列出各管段局部阻力管件名称,由文献9P74查得各管段的局部阻力部件和局部阻力系数。并将总局部阻力系数填入水管水力计算表。5)根据各管段的长度、比摩阻、速度、局部阻力系数,求得各管段的局部阻力、沿程阻力和总阻力,填入水管水力计算表。以一层101为例,水力计算图如下:管段1负荷为2594.19W,流量为=0.862594.15/(12-7)=446.20Kg/h,根据流量与比摩阻查水管路计算图得出管径为DN20;根据流量与管径确定实际流速=G/3.14/d=446.20/3.14/ d=0.25m/s,查水管路计算图的实际比摩阻为335Pa/m,管段1的总阻力为1148.57 Pa。其他计算结果见附表。6.2.2 冷凝水系统的确定风机盘管机组在运行时产生的冷凝水,必须及时排走,排放凝结水的管路的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见文献11P168)1)风机盘管凝结水盘的进水坡度不应小于0.01。其它水平支干管,沿水流方向,应保持不小于0.003的坡度,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2)冷凝水管道宜采用聚乙烯塑料管或镀锌钢管,不宜采用焊接钢管。采用镀锌钢管,设置保温层。 3)风机盘管的冷凝水管管径,应根据冷凝水流量和冷凝水管的最小坡度确定,为计算方便,可按冷负荷确定冷凝水的管径,每1kw冷负荷最大凝水量一般为0.40.8kg。冷凝水管的管径可按表6.2选用。表6.2 空调冷凝水管估算表冷负荷Kw77.11818.1100100176177598管径DN2025324050第七章 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7.1 概述冷热源是空调系统的核心部分。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空调系统是否能正常经济运行。因此,在空调系统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合理地选择和设计空调系统的冷热源。7.2 冷热源方案比较风冷制机组与水冷制冷机组的技术经济比较:1.提要风冷制冷机组适用于所处地域水源紧张的中、小系统;对年运行时数越长的制冷系统采用风冷制冷机组越有利;风冷制冷机组的年度综合费用低于水冷系统,但水冷系统若管理得法,补水量控制在3%以下,则风冷制冷机组较水冷制冷机组所增加的初投资很难回收。2.风冷制冷机组的运行费 风冷制冷机组年耗电费用=(压缩机耗电量+风机耗电量)运行时间/年电价3.水冷制冷机组的运行费用 水冷制冷机组年水费=(总循环水换水次数+补水量总循环水量运行时间/年)水价 水冷制冷机组年耗电费用=(压缩机耗电量+冷却塔风扇耗电量+冷却水泵耗电量)运行时间/年电价 本建筑物地处北京市,水源基本充足。综合以上因素,本设计选用水冷机组。7.3 冷热源选型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也就是冷水机组)是包含全套制冷设备的、制备冷冻水或冷盐水得制冷机组,是目前空调系统中普遍选用的做为空调冷源的设备。冷水机组按驱动的动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力驱动的冷水机组,包括活塞式冷水机组, 螺杆式冷水机组和离心式冷水机组;另一类式热力驱动的冷水机组,又称吸收式冷水机组,分为蒸汽或热水式吸收式冷水机组和直燃式吸收式冷水机组。冷水机组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又分为水冷式冷水机组和风冷式冷水机组两大类。选择冷水机组时,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从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冷水机组一般以选用24台为宜,中小型规模宜选用2台,较大型可选用3台,特大型选用4台,冷水机组一般不设备用,并与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相适应。制冷机选择,应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1噪声与振动要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指标之内。2考虑制冷剂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危害和禁用实践,R-11, R-12为制冷剂的制冷机应禁止使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宜优先采用能量调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冷水机组,本设计选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7.4 制冷机组的选择计算制冷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