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南宁宁市市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年 年 文文 本本 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 二二 一一 年十二月年十二月 1 76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概况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和问题 第三节 土地利用问题和形势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第二节 农用地布局 第三节 建设用地布局 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 76 第七章第七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第八章第八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二节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 第九章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第一节 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安排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管制 第十章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第一节 耕地保护和建设工程 第二节 建设用地节地增效工程 第三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 第二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三节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 附表和附图附表和附图 1 76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规划目的规划目的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 本国策 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 整治和保护 促进 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发展规划 年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保障全市 人口 资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法规 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年 编制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年 第二条第二条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 以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 以节约集约用地 为核心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 需求与供给 局部与整体 当前与长远之间的 关系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 环境的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第三条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本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二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 统筹安排各类 各业 各区域和各时期用地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 调发展 四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 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 六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不断完善和创新土地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2 76 第四条第四条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等有关法 律法规 二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 号 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通知 桂政办发 号 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 三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年 南宁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等相关规划 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部第号令 国土 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号 市 地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市 地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等相关规范和技术性文件 第五条第五条 规划内容规划内容 本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 主要阐明规划期 内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 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方案 统筹安排 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 提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土地用途和建设用地空间管 制措施 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促进全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实 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第六条 规划地位规划地位 本规划是统筹全市土地利用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 度的纲领性文件 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和各 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第七条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3 76 本规划范围为南宁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其 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第八条第八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年 基期年为年 近期目标年为年 远期目标年为年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概况 第九条第九条 土地利用现状规模和结构土地利用现状规模和结构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公顷 其中 一 农用地 面积为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 耕地面积为公顷 亩 占农用地面积的 占土地总面积的 园地面积为公顷 林地面积为 公顷 牧草地面积为公顷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公顷 二 建设用地 面积为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 城镇工矿用地 面积为 30825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59307 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 地面积为 44488 公顷 三 其他土地 面积为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 水域面积为 34769 公顷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 422126 公顷 第十条第十条 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 年全市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 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复杂多样 一 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复杂多样 全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 占 其他土地次 之 占 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小 占 农用地内部以林地 耕地为主 分别 占 其他土地内部以裸岩石砾地和荒草地比重最大 分别占 建设用地内 部以城乡建设用地比重较大 占 其中又以农村居民点面积最大 占城乡建 4 76 设用地规模的 从各地类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看 全市土地利用呈现出 以耕地 林地 裸岩石砾地 荒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特点 这几类用地面 积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 二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二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市区 宾阳县 横县以平原 盆地和丘陵为主 地势相对平缓 农林资 源丰富 土地垦殖率 建设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高 武鸣县 隆安县以山地 丘陵 盆地和河谷平原为主 地势起伏相对较大 园地 林地比重大 森林 覆盖率较高 但岩溶石山面积和石漠化土地面积也比较大 上林县和马山县 石山丘陵广布 地势起伏大 裸岩石砾地面积比重大 土地垦殖率和森林覆 盖率低 生态脆弱 三 土地垦殖率和开发强度在自治区内处于较高水平 三 土地垦殖率和开发强度在自治区内处于较高水平 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位居自治区前列 全市土 地垦殖率为 居自治区第二位 远高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耕地的开发利用 促进了全市农业的发展 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134620 公顷 开发强度为 比自治区的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 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交通用地为平方 米 位居自治区第二位 远高于自治区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和问题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上轮规划实施的成效上轮规划实施的成效 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年 以下简称 上轮规划 于年月经国 务院批准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 促进了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落实 有效保护了耕 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 南宁市严格贯彻执行农用地转用审 批 基本农田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等耕地保护制度 规划确定的耕 地保护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年全市耕地面积为公顷 亩 年基本农田 5 76 保护面积为 540224 公顷 亩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高于上轮规划确 定的年保护目标 二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年全市 土地开发利用率为 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单位建设用地二 三产业增加值 增加到万元公顷 是年的倍 单位建设用地增加到万元公顷 是年的倍 建 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 合理有序地保障了各类各业建设的用地需求 促进了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发展 年 全市共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公顷 占上轮规划指标总量的 年均新增建设用地公顷 年人均达到元 是自治区平均水平的倍 超过了南 宁市 十五 计划的发展目标 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本适 应 保障了全市各项建设的必要用地需求 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四 加强了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全市 围绕改善生态环境 创建 中国绿城 的目标 大力推进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 保护 深入开展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 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 城市绿化和 农村生态建设 矿山复垦等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恢复了部分生态敏感 区的生态体系和功能 遏制了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 促进了全市生 态状况的总体稳定和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状况的改善 五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划管理制度措施 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全 市建立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 建设用地规划审 查制度和规划修改调整评估听证和论证制度等各项规划管理制度 社会 公 众依法依规用地 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逐步提高 规划的严肃性和权 威性不断加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上轮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轮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轮规划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6 76 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 上轮规划已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主要体现在 一 南宁市的行政辖区已由原来的两县一郊五城区调整为现在的六县 六城区 上轮规划难以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协调 二 建设用地规模 结构和布局与实际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 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四 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与新的城市定位不相适应 第三节 土地利用问题和形势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年全市人均土地面 积为亩 人均农用地面积为亩 均低于全国 自治区平均水平 人均耕地面 积为亩 略高于自治区亩的平均水平 但低于全国亩的平均水平 耕地中中 低产田比重大 灌溉保证率低 耕地整体质量不高 年粮食作物单产为千克 公顷 低于自治区千克公顷的平均水平 二 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工矿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 建设 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 占建设用地的 占城乡建 设用地的 由于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 农村中的空心村逐步增多 加之 缺乏有效引导 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发展 村庄规模小 布局分散 建 设用地中工矿用地布局分散 开发区 工业集中区规模偏小 主导产业不突 出 缺乏集聚度和竞争力 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益 三 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年 全市 单位建设用地 二 三产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等指标虽然总体处于自治区上游 水平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 7 76 地面积为 138 平方米 农村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较为普遍和突出 四 土地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彻底遏制 局部地区土地生态脆弱 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低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 比自治区的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 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 尤其上林 马山 隆安 武鸣的岩溶石山面积 大 分布广 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达到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南宁市的发展正处在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 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级行 政区 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 对东盟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 作用 对华南 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具备 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 首善之区 的条 件和潜力 二 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 中国 东盟博览会永久落 户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开展 中越 两廊一圈 和南宁 新加坡 经济走廊加快构建 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和南贵昆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处 于以上多区域经济合作交汇点的南宁市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发展潜力巨大 三 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加大了 对西部地区 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年月日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 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号 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 提出 广西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先进制 造业基地 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 还提出 广西要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 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 积 8 76 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 广西北部湾经 济区的核心城市和西江经济带上的重点城市 南宁市必将成为国家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 重点发展的地区 四 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 批准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规划 年 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明确 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 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 加 快形成西江经济带 加大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力度 着力构建 两区一带 发 展新格局 还提出要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 首善之区 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对全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新 的要求 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 如何处理好 保护资源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成为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和管 理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 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大量增加 对耕 地保护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年 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亩 且中低产田比 例大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粮食自给能力偏低 年粮食自给率仅为左右 比 自治区平均水平低约个百分点 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城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是规划期内广西推进人口和经济聚集的重点区域 随着人口 的持续增长 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的趋势仍难以扭转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另外 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保障人口和经 济发展对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需求必然增加 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 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旺盛 建设用地保障压力 9 76 逐步加大 规划期内 南宁市将全力推进 三基地三中心 区域性物流基 地 商贸基地 加工制造基地 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信息中心和 金融中心 的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以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全市城镇化率将由年的提高到年的左右 对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同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数量用地 三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 协调各类各业用地的难度日益加 大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 和谐南宁 建设 要求在土地利用上统筹兼 顾各县区 城镇与农村 不同行业的用地需求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 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将更加严格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尤其是构建 生态南宁 中国绿城 中国 水城 和宜居城市 对统筹安排林地 草地及河流 湖泊 水库等具有生态 功能用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城市发展定位城市发展定位 南宁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 充分发挥多区域合作的国际通道 交流桥梁 和合作平台作用 把南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区域性物流基地 商贸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信 息中心和金融中心 泛珠三角经济圈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我国西南出海大 通道上的枢纽城市 广西 首善之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具有 秀丽岭南风光 浓郁民族风情 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0 76 规划期间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 到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 占自治区的以上 年均增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元 比年翻两番 第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由 年的 调整到年的 产业布局结构逐步优化 总人口预计达到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 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 到年 南宁市将成为经济繁荣 交通便捷 功能完善 科技进步 环境优美 社会和谐 秀丽山水与璀璨人文交相辉映 民族风情与国际文化 共放异彩的高水平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 首善之区 人均生产总值比年翻 三番以上 总人口预计达到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左右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规划目标 破解制约南宁市保护资源和保障 发展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 规划期间南宁市实施以下土地利用战略 一 生态保护与建设优先战略 强化土地利用分区引导和土地用途管 制 优先配置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和景观用地 城 镇和产业发展重点安排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的市区 横县 武鸣县等 区域 适当控制生态脆弱的上林县和马山县的开发建设强度 促进人口 资 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战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严格保护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 分类有序保障各项建设用地战略 优先保障南宁与东盟各国 周 边省区 北 海 钦 州 防 城港 沿海城市群联系的出海 出省 出边 国际大通道建设和国家 自治区重点交通 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 用地 落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合理用地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为将南宁市打 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 首善之区 提供用地保障 合理安排各县城和 11 76 重点城镇建设用地 积极保障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发展用地 集中布置 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用地 保障城乡公共事业 公益设施等民生用地 充分 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 加速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四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 用地总量 大力推进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优化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坚持走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 转变低效 粗放和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盘活现有存量建设 用地 加大村庄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力度 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工作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年 下达的各项调控 指标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保护和改善土地 生态环境 通过统筹土地开发 利用 整治和保护 使全市各类 各业 各 区域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类用地布 局更加合理 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 步增强 实现全市人口 资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调整和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和布 局 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具体目标 一 到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公顷 亩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 模控制在公顷 亩 以内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公顷 亩 二 到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公顷 亩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 12 76 模控制在公顷 亩 以内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公顷 亩 三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确保规划期内 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公顷 亩 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基本农田 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 质量有所提高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建设用地保障目标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保障全市工业化 城镇化 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 用地需求 实现建设用地规模理性增长 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具体目标 一 到年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到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公 顷 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公顷以内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达 到公顷 分别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和 城乡建设用地中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为公顷 所占比例由年的提高到 二 到年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到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公 顷 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公顷以内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达 到公顷 分别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和 城乡建设用地中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为公顷 所占比例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 增加土地 投资强度 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标准 使粗放 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得到根本 扭转 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由年的万元公顷增加到万元公顷 单位建设用地 二 三产业产值由年的万元公顷增加到万元公顷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平方米以内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年的 138 平方米减少到平方米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控制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 逐步拓展 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 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严格依法执行水土 13 76 保持方案审批制度 有效控制工程建设中的地貌植被破坏和人为水土流失 积极构建生态良好的国土生态屏障网络 到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具有 改善生态功能的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等基础性生态和景观用地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左右 列入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森林公 园 湿地公园 生态公益林区等范围的受保护土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不低于 退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调整的方向和规模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稳定并逐步增加农用地面积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 合理有序保障城镇 工矿 基础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 促进 城乡建设用地理性增长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其 他土地 逐步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 到年 全市农用地面积增加到公顷 占 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到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年 的减少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农用地结构农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调整的方向和规模 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适当增加林地 园地面积 保持牧草地面积基本稳定 促进林果业和牧渔业的发展 到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公顷 亩 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由年的调整为 林 地面积达到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园地面积达到 111200 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牧草地面积达到 45100 公顷 占 农用地面积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14 76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规模 优先保障交通 水利 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优化配置城镇和 产业发展用地 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必要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实现理性增长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 结构 合理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适当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使城乡 建设用地结构与城乡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协调 到年 全市交通水利及其 他用地规模达到公顷 比年增加 9412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由年 的调整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公顷以内 比年增加 24368 公顷 占建 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到年 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达到公顷 比年增加 24475 公顷 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由年的增加到 农村居民 点用地由年的 59307 公顷减少至公顷 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由年的减 少到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农用地调控农用地调控 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如下 一 严格保护耕地 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 合理引导农业结构 调整 加大灾毁耕地复垦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保质保量补充耕地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 大 力开展田 水 路 林 村土地综合整治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 确保实现全 市耕地保有量目标 二 稳定并努力增加林地面积 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 禁止 毁林开荒和非法占用林地 严格控制各项工程建设征占用国家和自治区级重 点生态公益林 天然林 自然保护区以及江河源头 江河沿岸 水库周围等 生态敏感地区的林地 稳定退耕还林成果 支持开展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及低 15 76 效林地改造 采取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等措施 加快西部隆安县 北部上林 县和马山县等岩溶石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 积极组织实施高速公 路 国道 省道 其他干线公路 铁路等通道绿化工程以及邕江干流和各支 流水系林网工程 稳定并逐步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 三 调整优化园地结构和布局 稳定现有园地面积 加大园地内涵挖 潜和更新改造力度 适当开发其他土地中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 台地和荒坡 地 引导园地集中布局 因地制宜建设香蕉 龙眼 荔枝 柑桔 菠萝等名 特优果产品基地 茉莉花茶基地和桑蚕基地 实施园地规模经营 促进园地 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四 合理利用牧草地 加大对北部岩溶山地丘陵区和南部丘陵地区天 然牧草地的保护力度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占用牧草地进 行非农建设和其他破坏牧草地资源的活动 合理控制载畜量 积极推广舍饲 圈养 五 适当安排畜禽养殖和农田基础设施用地 逐步改变传统分散的畜 禽养殖模式 积极引导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自然保留地新建畜禽养殖场 发展畜禽养殖业 支持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建设用地调控建设用地调控 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如下 一 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按照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 交通枢纽中心的要求 加大支持交通 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重 点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建设项目用地 合理保障市 县 乡镇基础设施 建设必要用地 二 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按照中心城区优先发展 六县县城和吴 圩 三塘 黎塘 六景 那桐 那马 伶俐等重点城镇加快发展 一般城镇 16 76 集约发展的原则 合理扩大各级城镇的用地规模 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适度集中 使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增加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相协调 加快推 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城镇建设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并重 优先利用城镇 现有闲置土地 空闲土地和工矿废弃地 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内涵挖潜力度 逐步扭转粗放浪费的土地利用模式 三 调整优化农村建设用地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 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保障农村供水供电 交通 教育 医疗 文化 体 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必要用地需求 保障每年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 指标用于支持农村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新农村建设 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按照依法依规 尊重民意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的原则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探索实施城镇建设用地 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 通过适度撤并自然村落 集中建设 中心村 镇 开展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逐步减少 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规范开展乡镇 村 企业 闲置土地出让 转让和出租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国土生态屏障网络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总体布局用地总体布局 按照创建生态城市 森林城市和中国绿城 中国水城的要求 加强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 构建形成 一圈 两网 多块 的全市绿色生态屏障空间构 架 一圈 即 建设以沿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百里环城森林生态走廊 中心 城区内河水生态系统 南部五象岭和良凤江森林公园 东部天堂岭郊野公园 西北部高峰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等为重点的城市生态圈 两网 即 高速公路 17 76 国道 省道 其他干线公路 铁路等交通通道绿化网和邕江 左江 右江 红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水系绿化网 多块 即 大明山 龙虎山等自然保护区 百龙滩 凤亭河等水库和水源保护区 青秀山 龙虎山等风景名胜区 马山 县东北部 上林县北部 隆安县敏阳 武鸣县玉泉 宁武等土壤保持和生物 多样性重要生态功能区等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自然保护区用地布局自然保护区用地布局 强化对现有的国家级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 自治区级龙虎山自然保护 区 三十六弄 陇均自然保护区 上林龙山自然保护区 西大明山自然保护 区 弄拉自然保护区 横县六景泥盆纪地质标准剖面自然保护区以及市级良 庆区那兰鹭鸟自然保护小区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 规划建设广西坛洛 金花茶自然保护区 苏圩石山猕猴保护小区和西津库区湿地保护区 加快对 其他残存自然生态系统的抢救性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 法规对自然保护区用地实行特殊和严格的保护 到年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平方公里以上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以上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水源保护区用地布局水源保护区用地布局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包括 邕江南宁市区和横县县城河段 右 江隆安县县城河段各江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源地 百龙滩 凤亭河 屯六 大王滩 仙湖 大龙洞 天雹 龙潭 东山等座大中型水库 作为城镇和农 村饮用水源的小型水库和地下水出露点等水源保护区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 规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实行用途管制 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新建化工 电镀 制革 冶炼 印染 炼油 制浆造纸 以及含放射性和污染环境的建 设项目 限期治理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源 对现有造成水源污染的企业应限 期搬迁 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布局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布局 加大对现有自治区级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良凤江国 18 76 家级森林公园 横县九龙瀑布群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伊 岭岩风景区 横县西津湖景区 五象岭森林公园 石门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 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力度 规划建设老虎岭 高峰岭 金鸡山等新景区 禁止 不符合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主导功能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各类破坏生态和 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重要生态功能区布局重要生态功能区布局 加强对除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区以外的左江 右江 邕江及其各级支流源头 江河沿岸和水库周围 江河及水库湿地 马 山县东北部 上林县北部 隆安县西部 隆安县敏阳 武鸣县玉泉 宁武石 漠化地区等生态敏感地区和高峰岭 白花山 三状岭 镇龙山等生物多样性 保护重要区的保护和建设 围绕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维护 水土保持等主 要生态功能 开展植树造林 封山育林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 加快植被 恢复 保护现有天然林 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在保护生态 环境的前提下 适当发展生态旅游 第二节 农用地布局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集中布局的重点区域为 南宁盆地 坛洛平原 苏圩平原 武鸣中部丘陵盆地 宾阳中部山前平原 横县中部郁江平原 上 林中部 南部丘陵平原和清水河两岸等区域 规划期间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 护和建设力度 完善田间道路 排灌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 促进形成粮食 蔗糖 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 粮食生产基地 主要布局在武鸣县 隆安县 上林县 宾阳县和 横县 规划期内重点稳定水稻 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扩大以超级稻为 19 76 主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种植比例 大力推广免耕栽培 抛秧 测土配方施肥 节水灌溉 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加快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 超级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全市粮食 生产稳定发展 二 糖料蔗生产基地 巩固武鸣县 宾阳县 横县 良庆区 江南区 邕宁区等老蔗区 因地制宜发展上林县 马山县 隆安县等新蔗区 重点推 进武鸣县仙湖镇苏梁村等甘蔗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大力推 广机械深耕深松 测土施肥 优化品种结构等综合高产技术 主攻提高甘蔗 单产和糖份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蔗农经济收入 巩固南宁市糖料蔗产业在 广西的优势地位 三 蔬菜生产基地 重点在临近市区的江南 西乡塘 兴宁 良庆 邕宁 青秀六城区建设常年蔬菜基地 因地制宜在六县建设季节性蔬菜基地 扩大城郊常年蔬菜基地建设 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 在良庆区那马镇 兴宁 区五塘镇 青秀区长塘镇建立无公害蔬菜连片种植高产优质示范基地 大力 发展无公害 绿色或有机蔬菜 实施规模化 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 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林果牧生产用地布局林果牧生产用地布局 规划期间重点安排好亚热带水果 桑蚕 香料 花卉苗木 牧业和速生 丰产林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用地 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布局为 一 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主要布局在南宁市的邕宁区 武鸣县 上 林县 隆安县 重点抓好标准化香蕉 龙眼 荔枝 柑桔 西瓜 板栗 菠 萝和木瓜生产基地建设 二 桑蚕生产基地 重点布局在横县 宾阳县 上林县三个主产县 三 香料生产基地 重点在上林县 马山县 隆安县和武鸣县建设八 角生产基地 在横县 宾阳县和邕宁区建设茉莉花生产基地 20 76 四 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荫生观叶盆栽植物 园林绿化苗木 盆花 盆景 形成江南区 兴宁区 西乡塘区 横县 宾阳县 武鸣县六大 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五 牧业生产基地 主要在马山县 上林县和隆安县布局黑山羊等放 养草食牧业生产基地 六 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 重点在市六城区 武鸣县 宾阳县 横县 建设生产基地 在保护当地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有控制地发展 第三节 建设用地布局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按照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大西南出海通道 交通枢纽和广西综合性运输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 优先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用地 规划期内 安排新增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公顷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用 地从年的 12470 公顷 增加到年的公顷和年的 20665 公顷 其中 一 铁路用地 配合自治区铁路网建设 合理增加铁路用地 重点保 障铁路客运专线 快速铁路 路网干线和铁路枢纽等铁路工程用地 规划期 间新建柳州至南宁客运专线 南宁至广州铁路 南宁至金城江铁路 云桂铁 路 南宁至钦州铁路 湘桂线南宁至凭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黎塘至钦州铁 路扩能改造工程 市区南环铁路复线和南宁铁路枢纽工程等铁路工程 年 安排新增铁路用地 2465 公顷 二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支持南宁市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规 划建设一 二 三号线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年 安排城市轨道交 通用地 146 公顷 三 公路用地 按照构建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中心 以 二环五射一 21 76 横一纵 高速公路为骨架 以一 二级公路为主干 以三 四级公路为支脉 辐射各县及连接周边市县 层次分明 功能完备 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定 位相适应的公路网络的目标要求 合理保障公路线路和客货运站场建设用地 需求 年 安排新增公路用地 4824 公顷 四 港口码头用地 大力支持西江黄金水道和沿岸各重点港口 码头 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南宁港中心城港区 隆安港区 六景港区 横县 港区 马山港点等港区 港点的用地需求 不断提高南宁港港口吞吐能力 充分发挥南宁市水运优势 支持沿江地方便民码头 客运和旅游码头 农村 渡口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安排有关项目建设用地 年 安排新增港口 码头用地 325 公顷 五 机场用地 保障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按等级标准扩建用地 完善配 套设施 提高客货吞吐能力 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年 安排 新增机场用地 468 公顷 六 管道运输用地 支持中缅油气管道工程 南宁段 西气东输工 程 南宁段 南宁至钦州成品油管道 南宁至柳州成品油管道等油气输送 管道工程的建设 加快完善油气管道网络 年 安排新增管道运输用地 18 公顷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能源开发用地布局能源开发用地布局 支持城乡电网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电力 燃气站 加油加气站等建 设 促进能源工业持续 健康发展 完善城乡电网 重点保障南宁电厂 南 宁电网 南宁油库等项目用地需求 年 安排新增能源用地 397 公顷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水利设施用地布局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优先保障南宁市区 横县和隆安县城等沿江重点城镇江河防洪堤工程 中心城区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用地 支持全市防 洪减灾体系建设 保障城乡供水 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水电建设等用地 支 22 76 持农业生产灌溉 抗旱治涝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用地 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 力 年 安排新增水利设施用地 1129 公顷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设施用地布局环境保护设施用地布局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保障污水和垃圾处理 工业固体废弃 物收集 清运和处理工程以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工程项目用地 加强对工 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危险工业垃圾 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 的安全处理 确保城乡生态环境安全 年 安排新增环境保护设施用地 179 公顷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布局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布局 立足于将南宁市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 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自然景观的前提下 保障各类风景名胜区 旅 游景区 景点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提升旅游景区 景点的档次和设施配套水平 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 快速发展 年 安排新 增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公顷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城镇工矿用地空间布局城镇工矿用地空间布局 按照促进形成与区域人口 资源 环境 产业 基础设施条件相协调的 城镇体系和用地空间格局的要求 合理确定各级城镇用地规模 优化城镇建 设用地空间布局 构建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核心 以六县县城为枢纽 以吴 圩 三塘 黎塘 六景 那桐 那马 伶俐 大塘 金陵 峦城等中心镇为 基础 形成 单核多轴圈层式 的城镇空间结构 重点保障南宁市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用地 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 不 断增强中心城区对全市人口 产业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节约集约 用地的前提下 重点建设个县城和吴圩 三塘 黎塘 六景 那桐 那马 伶俐等个重点镇 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 构筑县域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统筹安排一般城镇用地 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型 商贸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 23 76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工业产业用地布局工业产业用地布局 按照 布局集中 用地集约 产业积聚 的原则 加强对现有各类开发区 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整合力度 各类开发区 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纳 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管理 通过优化工业产业用地布局 形成 内 外圈层 构架的工业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快速环路以内的内圈层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宁经济 技术开发区 南宁市江南工业园区 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和南宁仙葫经济开 发区为载体 稳步推进工业布局整合 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搬迁改造 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 外圈层则以南宁 东盟经济开发区 南宁六景工 业园区 广西明阳工业园等开发区 工业园区 以及隆安华侨管理区 三塘 工业集中区 伶俐工业集中区 吴圩工业集中区 金 陵 坛 洛 工业基 地 北湖工业集中区 太安龙象工业集中区 邕宁 五合 八鲤 蒲新 工 业集中区 黎塘工业集中区 芦圩工业集中区 南宁伊岭工业集中区 那阳 工业集中区 宝塔工业集中区 象山工业集中区 苏博工业集中区等县域工 业集中区为载体 促进工业发展重心从内圈层区域向外圈层区域转移和集聚 实现各开发区 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科学分工和合理布局 强化工业项目用地布局引导 除矿产开采 火力发电 军事设施等因资 源分布限制 重污染 核辐射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和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在城 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以外进行单独选址的项目外 其余工业项目均应在工业 园区 工业集中区内进行布局 加强对零星分布的独立工矿用地的管理 严 格限制其用地扩张 引导其向开发区 工业园区 工业集中区集中 促进产 业集聚和用地集中 形成规模效应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按照 利于生产 便于生活 集中布局 集约节约 的原则 新增农村居 民点用地重点向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好的集镇和中心村倾斜 引导和促进农 24 76 民居住逐步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风貌改造 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用地 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 件 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区域调控区域调控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类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类型 根据南宁市各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定位 各 区域土地利用引导方向的差异性 将市域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一般 农业发展区 城镇村发展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主导功能 本区域以耕地为主导 是基本农田集中连片 布局的区域 是粮 油 糖 蔬菜等农产品的主产区和重要生产基地 基本农田集中区规模范围 主要分布在右江 邕江两岸 八尺江河谷 吴圩和苏圩盆地 武鸣中部丘陵盆地 宾阳中部山前平原 横县中部郁江平 原 上林中部 南部丘陵平原和清水河两岸等地区 本区面积 640077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基本农田集中区调控措施 一 加强区内基本农田建设 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 田保护区 二 逐级落实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 严 格保护措施 三 引导各类建设用地选址和农业结构调整 限制与本区主导功能不 25 76 相符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一般农业发展区一般农业发展区 一般农业发展区主导功能 本区域是以综合发展种植业 林果业 畜牧 业 水产业等为主的区域 是林果 花茶 桑蚕 畜牧 水产等优势农产品 的生产基地 一般农业发展区规模范围 是除基本农田集中区 城镇村发展区 生态 环境安全控制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外的土地区域 本区面积 984463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一般农业发展区调控措施 一 严格限制非农建设 坚持农地农用 未经依法批准 不得占用区 内土地用于非农建设 二 根据土地适宜性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 宜耕 则耕 发挥农用地的多重效用和功能 三 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合理的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产出和利用效益 四 加强区内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区内独立工矿用地整理 积极稳妥 推进现有零星农村居民点整理 在不损害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