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1页
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2页
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3页
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4页
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毕业设计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全身过敏反应消减效果的实验研究内容摘要:本实验以PBS平衡盐溶液为阴性对照,以卵白蛋白为阳性对照,建立了南美虾蛋白全身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并以此为参照,比较了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的虾蛋白产物过敏原的消减效果。同时,初步分析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结果显示:0.1%卵白蛋白可使豚鼠100%出现过敏反应极强阳性,0.1%虾蛋白也使豚鼠100%出现过敏反应极强阳性,表明全身过敏反应模型制作成功。加热处理的虾蛋白过敏原基本不能消减。南美虾蛋白的酶解产物使豚鼠全身过敏反应明显减轻,与同等量的虾蛋白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三种酶的全身过敏反应程度,认为胰蛋白酶的作用较其他两种酶略佳。以上结果提示,南美虾蛋白过敏原可以通过酶解方式消减,该工艺过敏原的消减效果较好,以胰蛋白酶的效果略佳。关键词:卵白蛋白;南美虾蛋白;蛋白酶;过敏试验;过敏原1 导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过敏反应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类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其症状复杂,种类繁多,危害广泛且难以根治,成为长期以来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然而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饮食,人们食用某些食品后出现皮肤瘙痒、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称为食物过敏1。在过去,食物过敏问题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过敏的危害性。许多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头痛、焦虑、鼻子痒、流鼻水和眼皮肿胀,甚至多年的关节炎、肠胃道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湿疹和偏头痛等,都和食物过敏有关2。严重的食物过敏还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直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美国每年有100至125例因食物过敏而致死的病例3。由于环境污染加剧,工业发展加速,过敏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超过25%的人受到过敏疾病的困扰,食物过敏正逐渐成为食品工业和临床变态学的一个重要瓶颈4。1999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次会议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包括蛋类及其制品、鱼及其制品、甲壳类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花生、大豆、坚果和谷物及其制品等,90%以上的过敏反应是由这8种常见致敏食品而引起的5。在一项对婴儿牛奶过敏的前瞻性研究表明,56%的患儿在1岁、70%的患儿在2岁、87%的患儿在3岁时对牛奶不再过敏。但对鱼虾等海产品、花生和坚果,则多数为终生过敏6。此外,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已开始关注过敏原。1999年AF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通过了已知引起过敏反应和应在标签上声明的食物和成分的清单。2005年欧盟食品监督委员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要求所有的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明过敏原的种类和数量,以方便过敏人群在购买产品时进行选择。在上述八大食物过敏原中,虾类及其制品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食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这是由其特性决定的。我国是水产品大国,2004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38.69公斤,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其中出口69.7亿美元,进口32.3亿美元。除去来料加工的鱼片(13.0亿美元)等产品,虾等甲壳类产品的出口额为8.6亿美元,是我国大宗的出口创汇产品7。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深加工产品(面包虾、调味虾等)的比重逐渐上升,以虾为原料的食品日益增多,虾过敏原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贸易技术壁垒,这使得虾过敏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要想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并对食物致敏原标签进行监管,这就要求食品科学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对虾及其制品中过敏原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探索诊断和检测虾过敏原的方法,研究降低虾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可能性。为保护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打破进口国的贸易技术壁垒,同时保护我国的消费市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实验拟对已经分离得到的虾蛋白过敏原的致敏性进行在体动物实验,以检测蛋白过敏原的制备效果,建立虾蛋白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对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原消减的效果进行在体评价。1.2 相关研究现状1.2.1 食物过敏简介食物过敏是一种对食物中抗原分子产生的不良免疫介导反应,其中90%以上的食物过敏是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导的。1963 年, Coombs 和 Gell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过敏反应可分为、和型。型是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型即细胞毒性超敏反应;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型即 T 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型由 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过敏反应。四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如表1所示8:由表1可以看出,食物过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典型的食物过敏主要涉及I型过敏反应,而且临床数据表明,90%以上的食物过敏属于I型过敏反应9。食物过敏引起的型变态反应包括三个阶段,即食物过敏原的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表1 过敏反应的分类类型介导物质症状I型IgE肥大细胞和嗜性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管和平滑肌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型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IgG或IgM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损伤型免疫复合物/补体介导的组织炎症血清病、支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型特意性致敏T细胞所导致的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和组织坏死传染性过敏反应、接触性皮炎在致敏阶段,易感机体接触过敏性食物后,可被诱导产生反应性 IgE 抗体。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胃肠道功能尚不健全,通透性高,食物中的过敏原进入到体液中,可以选择性诱导抗原特异性 B 细胞产生 IgE 抗体应答,然后 IgE 抗体的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受体结合,完成致敏过程。在正常状态下的人群,对从呼吸道吸入和通过胃肠道摄入的过敏原可以产生免疫耐受。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通过这些途径进入的过敏原则可使机体处于致敏阶段。在激发阶段,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Bas)表面 IgE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出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大量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10-13。 食物过敏主要是摄食的一部分食品在消化道内可能消化不完全,而且未消化完全的组分还可进入(或侵入)体内,健康的人对它不会做出免疫反应,然而一些特殊人群会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各种过敏症状。图1为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14。图1 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吸 附刺激产生某些细胞抗体机体过敏原再次刺激过敏原释放物质导 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一般来说,食物过敏的过敏原大都来源于食物中的蛋白质,而实际上与过敏反反应相关的仅为其部分抗原决定基(数个至数十个氨基酸),后者被称为“表位” (epitope)。虽然原肌球蛋白的结构比较清楚,但是其引起过敏反应的表位还比较缺乏。1993年,Shanti等人15首先利用过敏患者的血清和对照血清发现了两个虾过敏原的表位,它们分别是9个(50-66)和6个(153-161)氨基酸残基片断,超过50%的虾过敏患者的血清能够与这两个肽段发生反应。为了更好地了解虾过敏原的表位,1997年Reese等人16利用cDNA文库技术以及单克隆抗体对虾过敏原进行筛选,发现4个肽段存在IgE结合活性,它们分别是167-179,136-148,262-282,157-169序列的肽段。为了确定虾过敏原表位的空间位置,Ayuso等人17,18用36段有重复序列的多肽,他们的组合包括整个虾过敏原。当用18位虾过敏患者的血清(能够和虾过敏原发生反应)进行检测时,发现5个肽段有IgE结合活性。IgE结合位点的长度以及肽段的重复程度表明一些肽段含有两个或以上的表位。如果表位被认为是能够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最小单位,目前共发现八个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肽段19,20。一些条件下,患者的血清只能够识别一个表位,有时候患者的血清能够识别多个过敏原的表位。1.2.2 食物过敏原消减的方法食物过敏原绝大多数为蛋白质,除去这些蛋白质有着相当的难度。在此背景下,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试着研究、开发各种低过敏或抗过敏食品,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虽然过敏原及抗原决定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耐受各种形式的加工,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食品加工过程能够对食物过敏原的活性产生影响。根据处理食物过敏原原理的不同,处理食物过敏原又分为物理化学方法、生化方法、酶分解法、育种学方法(筛选、育种不含或少含变应原的品种))、基因工程方法以及非过敏成分的抽出再重组方法等。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去除过敏原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法和酶分解法,但还没有明确有效和系统的方案。1.2.2.1 物理方法 (1)热处理法由于大部分过敏原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时容易变性,引起空间构象及三级结构的变化。因此,食品加热到一定程度可以除去过敏原或降低过敏原性。热处理破坏过敏原取决于加热的温度、加热时间的长短等外部因素以及蛋白质的状态、二硫键的断裂及重新形成新的分子作用力等内部因素21。加热对过敏活性的影响没有通用的一般规律,有些过敏原 (牛奶、鸡蛋、鱼贝类、花生及其制品) 一般都有热稳定性,有些过敏原(豆类、谷物、坚果及其制品)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然而还有一些过敏原(水果和胡萝卜)对热比较敏感。另外,热处理能够破坏抗原表位,也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抗原表位。总之,热处理对过敏活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2)辐照法食品辐射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杀菌保鲜手段,称为“冷巴斯德杀菌法” (cold pasteurization),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低剂量(100kGy)可以打断氨基酸的侧链,低剂量到中剂量(3次350.1%卵白蛋白0.1%卵白蛋白均死亡450.01%卵白蛋白0.01%卵白蛋白4只死亡541%南美虾蛋白溶液1%南美虾蛋白溶液3只死亡,1只出现呼吸困难650.25%南美虾蛋白溶液0.25%南美虾蛋白溶液3只死亡,1只出现、呼吸困难、惊厥7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南美虾蛋白溶液5只死亡,1只抓鼻、咳嗽3次、呼吸困难、惊厥、大小便失禁850.01%南美虾蛋白溶液0.01%南美虾蛋白溶液1只死亡,1只惊厥,均抓鼻3次、咳嗽表5 全身过敏反应评判及评分结果组 别例数阳性数阳性率死亡数死亡率评分/只/只 /%/只/%1400000.000.002441003753.501.0035510051004.000.00454802403.800.455441003753.750.50654803603.001.7376583.33583.334.000.00854801202.201.48*注:与PBS平衡盐溶液组比较, 0.01P0.05, P0.01 与0.1%卵白蛋白溶液组比较,* 0.01P0.05,*P0.013.2 经加热处理的蛋白质过敏原的消除效果评价3.2.1 致敏并激发后的全身过敏反应表现豚鼠用加热后的卵白蛋白溶液和虾蛋白溶液致敏后,豚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抓鼻、肌无力、甚至死亡等症状。结果见表63.2.2 蛋白液加热后豚鼠致敏并激发后的全身过敏反应评判及评分结果参照表3 中的过敏反应强度的判定标准和评分标准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7。表6 致敏并激发的全身过敏反应表现组别例数致敏物质激发物质症状/只(均腹腔注射)(均静脉注射)14PBS平衡盐溶液PBS平衡盐溶液无异常240.2%卵白蛋白0.2%卵白蛋白3只死亡,1只出现抓鼻、咳嗽3次3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南美虾蛋白溶液5只死亡,1只抓鼻、咳嗽3次、呼吸困难、惊厥、大小便失禁440.2%加热到70卵白蛋白溶液0.2%加热到70卵白蛋白溶液均死亡54加热到70后0.1%南美虾蛋白溶液加热到70后0.1%南美虾蛋白溶液1只死亡,均咳嗽、抓鼻3次表7 致敏并激发的全身过敏反应评判及评分结果组 别例数阳性数阳性率死亡数死亡率评分/只/只/%/只/%1400000.000.0023464510083.33357583.333.501.004.000.0045510051004.000.005441001252.251.26注:与PBS平衡盐溶液组比较, 0.01P0.05, P0.01 与0.1%卵白蛋白溶液组比较,* 0.01P0.05,*P0.01与0.1%虾白蛋白溶液组比较,0.01P0.05,P0.013.3 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原消减效果评价3.3.1 各组豚鼠致敏并激发后的全身过敏反应表现豚鼠用虾蛋白致敏后,部分豚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抓鼻、肌无力等症状,个别豚鼠出现死亡;用不同酶解产物致敏后的豚鼠反应与虾蛋白相似。不同酶解产物静脉注射后,各组豚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抓鼻等症状,并有个别豚鼠死亡。结果见表8。3.3.2 各组豚鼠致敏并激发后的全身过敏反应结果评判结果参照表3 中的过敏反应强度的判定标准和评分标准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9。表8 各组豚鼠致敏并激发后的全身过敏反应表现组别例数致敏物质激发物质症状/只(均腹腔注射)(均静脉注射)0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南美虾蛋白溶液5只死亡,1只抓鼻、咳嗽3次、呼吸困难、惊厥、大小便失禁1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胰蛋白酶解产物咳嗽、抓鼻3次、1只略有肌无力、呼吸困难2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木瓜蛋白酶解产物抓鼻3次360.1%南美虾蛋白溶液0.1%菠萝蛋白没接产物抓鼻3次,2只未iv已过敏死亡460.1%胰蛋白酶解产物0.1%胰蛋白酶解产物抓鼻2次、1只多次咳嗽550.1%木瓜蛋白酶解产物0.1%木瓜蛋白酶解产物第一只死亡,均抓鼻,一只多次咳嗽660.1%菠萝蛋白酶解产物0.1%菠萝蛋白没解产物多次抓鼻、咳嗽3次表9 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反应评判及评分结果组别例数阳性数阳性率死亡数死亡率评分/只/只/%/只/%06583.33583.334.000.0016466.67001.331.21*26116.67000.330.82*36466.67233.331.671.86*46233.33000.500.84*553601201.401.67*66350001.001.10*注:与PBS平衡盐溶液组比较, 0.01P0.05, P0.01 与0.1%南美虾蛋白溶液组比较,* 0.01P0.05,*P0.014 分析与讨论4.1 动物模型的建立建立动物模型是现在最常见的研究过敏症的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动物来建立模型对过敏症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常见用来建立过敏模型的动物有很多,例如豚鼠、猴子、狗、大鼠、小鼠等。豚鼠是常用来建立过敏模型的动物之一,与其他实验动物相比,豚鼠易于致敏,常用实验动物接受致敏物质的反应程度是豚鼠家兔狗小鼠猫蛙。当两次注射抗原后,豚鼠即可以有规律的发展成急性典型休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发绀、虚脱、呼吸困难而死亡,是全身过敏反应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并且豚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与人类相似。但由于豚鼠饲养条件要求较高,在饲养过程中个别豚鼠不适应环境意外死亡,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至少保证每组至少观察4例。4.2 虾蛋白过敏反应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虾蛋白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了消减其中的过敏原,制作低敏或不过敏的食品,本实验前期工作筛选出了经酶水解的虾蛋白产物。为了评价南美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原的消减效果,本研究进行了在体过敏实验。豚鼠具有易感性,过敏反应发展迅速,是建立过敏反应实验模型常用的动物。本实验选用豚鼠,经腹腔注射过敏原致敏,敏化后通过静脉注射进行激发,观察过敏原引起的全身过敏反应。以PBS平衡盐溶液作为阴性对照,以卵白蛋白为阳性对照,建立虾蛋白全身过敏反应的动物实验模型。结果显示,PBS平衡盐溶液组动物致敏并激发后,豚鼠较致敏前未发生任何改变;不同剂量卵白蛋白的各组豚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在所观察的各剂量中,引起100%极强阳性反应的最小浓度为0.1%,经统计分析得出:0.1%卵白蛋白组与PBS平衡盐溶液组相比,过敏反应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剂量虾蛋白的各组豚鼠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在所观察的各剂量中,引起100%极强阳性反应的最小浓度为0.1%,经统计学分析得出:0.1%南美虾蛋白溶液组与PBS平衡盐溶液组相比,过敏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0.1%卵白蛋白组模型组的效果相似(P0.05)。由上述结果,一方面可以证明南美虾蛋白过敏原的提取效果很好,另一方面也证实本实验的全身过敏反应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为下述实验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4.3 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原消减效果评价用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虾蛋白,得到三种酶解产物。本实验分别用0.1%虾蛋白和0.1%各酶解产物进行致敏,再用酶解产物激发。结果无论用虾蛋白致敏或酶解产物致敏的动物,在受到酶解产物激发后,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降低和减轻。经统计学分析,与0.1%南美虾蛋白阳性对照组相比,各酶解产物过敏反应的阳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中应用胰蛋白酶解后,过敏反应的消减效果最为明显。由上述分析可知,三种蛋白酶的虾蛋白酶解产物过敏原均明显减少,消减效果较好,使用较为安全。其中,以胰蛋白酶的酶解产物过敏原消减效果最佳。4.4 虾蛋白过敏原过敏发生机制的初步分析组胺是广泛存在人体的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并由组胺酸经脱羧酶的作用脱羧而成。新合成的组胺立即与肝素和蛋白质结合,以无活性的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是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当变应原或理化刺激损伤这些细胞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有组胺释放,组胺立即与邻近的靶细胞不同亚型的组胺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变态反应。本实验采用酶解法,减少因摄入刺激而引起的组胺释放。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酶解法对海虾蛋白过敏原是有一定消减效果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以及受试样品组分别于阴性对照组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利用胰蛋白酶解后的南美虾蛋白产物进行全身过敏试验评分为0.500.84,利用木瓜白酶解后的南美虾蛋白产物进行全身过敏试验评分为1.401.67,利用菠萝白酶解后的南美虾蛋白产物进行全身过敏试验评分为1.001.10。本实验同期还观察了上述制品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攻击作用,认为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组胺释放有关。4.4.1 卵白蛋白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影响图3 0.2mL卵白蛋白攻击试验图4 经扑尔敏处理的肠管0.2mL白蛋白攻击试验卵白蛋白使其致敏的肠平滑肌收缩明显加强,见图3。事先用扑尔敏处理,再加入卵白蛋白进行攻击,肠管的收缩力较未经扑尔敏处理的肠管明显减弱,说明扑尔敏对卵白蛋白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见图44.4.2 虾白蛋白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影响图5 0.2mL0.1%虾蛋白攻击试验图6 经扑尔敏处理的肠管,用虾蛋白攻击前后的肠收缩曲线 虾蛋白使其致敏的肠平滑肌收缩明显加强,见图5。当加入扑尔敏后, 扑尔敏对于组胺与组胺-1型受体结合起到拮抗作用,缓解了肠管的紧张 程度,因此表现为收缩力下降。在受到虾蛋白攻击后,由于过敏反应收 缩力加强,因此曲线上升,见图6 。4.4.3 胰蛋白酶解产物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影响图7 0.1%虾蛋白对胰蛋白酶酶解物致敏肠管的攻击作用 胰蛋白酶酶解产物致敏的豚鼠肠管在经虾蛋白攻击后,肠管收缩力未见明显变化,与之前用0.1%虾蛋白致敏,并用0.1%虾蛋白攻击的结果进行比较,肠管收缩力明显减弱,见图74.5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配置的蛋白溶液,应放入冰箱保存,防止活性降低,用前取出,放至室温,且其放置时间不得超过14天。(2)在动物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熟练,进行腹腔注射时有时会伤到豚鼠的内脏,造成动物意外死亡,同时由于实验动物具有个体差异等,这些影响了数据的采集。(3)每次腹腔注射,针头应与注射部位成45角,由右下到左上给药,整个过程应注意消毒,先进针再推药。(4)腹腔注射时,应在注射器前安装无菌过滤器,且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蛋白溶液堵塞过滤器,更不可用注射器直接吸取蛋白液。(5)每次做完实验后都及时清洗注射器和过滤器,用无菌蒸馏水浸泡。实验前应对试验台面及器械消毒,将注射器浸泡于75%酒精中30min以上,做到彻底灭菌,以免豚鼠伤口感染,影响实验结果。(6)数据采集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的随机误差可能对数据有影响。由于动物的个体差异,其表现出来的过敏反应也有差别,增加动物数可减少这种误差。5 结论与展望5.1 实验结论甲壳类食品是人类最优质的动物蛋白的来源之一,也是八大类容易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食用甲壳类食品过敏的潜在危害更值得重视。本论文利用酶解法来消减南美虾蛋白的过敏反应,主要结论如下:(1)酶解法可以使南美虾蛋白的过敏反应得以减弱,出现因过敏致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在选用酶方面,可以得出,胰蛋白酶在本实验中的活性最高,只出现轻微的过敏反应。(3)通过本次实验还推断过敏反应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是有关的。 致敏剂量太小,则抗体IgE 的生成量不足, 在激发时能够形成过敏物质IgE 复合物不足;即使IgE生成量足够, 如果激发量太少, 则仍会导致过敏物质IgE 复合物不足, 两种情况均导致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偏少, 从而不足以使机体表现出过敏现象。(4)过敏反应与致敏时间有关, 可能是致敏时间长, 有利于生成更多的IgE。(5)经加热处理后虾蛋白过敏原未消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因此,加热处理的虾蛋白过敏原基本不能消减。5.2 展望食物过敏的防治食物过敏的防治应着眼于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查出过敏原,使过敏者避免与其接触;另一方面,可针对食物过敏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切断或干扰其中的某些环节,达到防治的目的。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检出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过敏原就可以避免过敏的发生,这是种经济而有效的办法28。目前这是有效治疗食物过敏的手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等食物是婴幼儿的主要产品,但又是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其次为鱼、贝类、坚果(也以花生为主)、水果等食物,虽然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肠道屏障功能的发育不断完善,多数食物过敏可以缓解,但部分儿童仍存在食物过敏,并可引发哮喘等疾病。(2)特异性免疫疗法过去80多年中,特异性的免疫疗法(STI)已成功地运用于I型变态反应的治疗,STI主要是用大剂量天然过敏原的提取物进行皮内注射。STI一般主要用于吸入性抗原导致的过敏,如尘蜗、动物皮屑和花粉等,在食物过敏原中应用较少。有学者在进行花生过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后指出,多数病人可耐受比治疗前剂量大的花生抗原。这种天然过敏原的大剂量皮内注射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变应性疾病。采用改变其glE抗原结合表位的主要氨基酸序列,既保持T细胞的表位活性,促进T细胞增殖,又降低glE的表位结合能力,从而达到抗过敏的作用。已证实这种方法对部分食物过敏症如花生、鱼、虾过敏的病人治疗有效。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办法对食物过敏原进行重组异构29:一种方法与主要过敏原的IgE表位突变有关;另一种方法是利用cDNA文库和基因重组技术,sihceier等已研究确定了三种主要的花生蛋白质过敏原,并测定出其IgE表位,同时克隆了相应的全长cDNA序列,他们对这三种蛋白质优势表位进行异构体分析后发现,取代其中一个氨基酸可明显减少或消除IgE与相应抗原表位的结合力。(3)非特异性免疫疗法非特异性免疫疗法主要是药物疗法30,如抗组胺类药,扑尔敏、非那根、的克敏能、特非那丁、息斯敏等,这些药疗效都是肯定的,苯海拉明等和新型只是传统药易发困,新药价格高,有的有还有副作用;-兴奋剂和黄嚓吟衍生物类包括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等;色昔酸钠类药可稳定肥大细胞,抑制介质从细胞内释放;还有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过敏反应的一大法宝,但其副作用严重,所以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近年出现了激素气雾剂,疗效好,副作用小。食品中过敏蛋白对各种加工处理表现稳定,完全消除过敏食品中过敏原既不经济也不实际, 因此开发低敏食品才是切实可行的。开发低敏食品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消除或降解过敏原使食物过敏性下降,二是利用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低过敏原食品原料。低过敏食品目标就是通过各种不同方法和途径使特定食物中过敏原活性降低到敏感人群最低耐受能力以下。食物过敏原在食物中存在是食物安全不利因素,研究食物中过敏原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 将有助于我们开发出低过敏甚至无过敏食品,以防止食品或其它新食品对过敏人群侵扰。本实验进行了全身过敏反应的研究,而对于敏感个体产生过敏反应的剂量是极其微量的,所以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