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新文化运动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答案:C2.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解析:材料中“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故需要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威胁民主政治的彻底实现,民主与科学因而成为批判专制思想的锐利武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4.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者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C、D两项错误。答案:B5.史学界认为,鲁迅发表的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和其他杂文,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其主要依据是鲁迅的小说()A.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B.向社会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C.把反礼教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相结合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解析:A、B、D三项的叙述均与史实不符。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把反封建反礼教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新文化的典范。故选C项。答案:C6.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解析:“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等信息,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和内涵不符。答案:C7.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解析: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作者实际上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作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认为对儒家传统需要批判的继承,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8.导学号95954020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主张“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由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文学过去都是“代圣贤立言”,为“朝代更迭”服务的,因此他倡导进行“文学革命”“革故更新”。再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样承担了反封建的功能,故选C项。答案:C9.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鸦片战争不属于这一学习历程,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属于学习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思想层面,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没有体现观念层面的学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没有体现出器物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10.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解析:题干从“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两个方面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并指出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综合上述信息,D项正确;A、B两项只是体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只是体现了“实践启蒙”的作用。答案:D11.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解析: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答案:D12.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解析:由题干“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知新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复杂,无法全面表述,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片,完成下列要求。(1)上述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2)图2人物与图3人物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1)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道德。(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和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这次思想变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18951911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参考答案:(1)变革:百家争鸣。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局势动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文化上,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2)变革: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民主共和思想兴起。原因:民族危机深重;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3)变革:新文化运动。原因: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使更多的人迫切追求民主、科学、真理、进步。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产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B.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C.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D.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解析:材料“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产生影响”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项符合题意。答案:B2.康德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康德认为要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A.毫无限制的自由B.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C.追求财富的自由D.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答案:B3.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B.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C.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解析:材料中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而卢梭主张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推翻政府,说明两人对人民获取自由权利的手段的观点不同。答案:B4.“(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A.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D.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析:由材料“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可知,这一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制度设想,故该运动为启蒙运动。由“消灭宗教的狂热”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故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答案:D5.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其意义在于()A.否定了封建王权B.阐明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C.否定了宗教神学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解析:材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故选A项。答案:A6.马克思提出,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是基于()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C.自然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7.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学说体系不同B.阶级基础不同C.政治诉求不同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成分,他们代表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1840年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后最初受到一些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抵制,是因为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们担心启蒙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其统治地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答案:B8.导学号95954046“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封建专制与神学世界观,即反对权威;二者都提倡个性的解放,即强调个人自由,这与美式思维模式所倡导的反专制、求民主相吻合,故选A项。崇尚理性与重视法制不符合宗教改革,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9.“文艺思想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彰显个性。”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艺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的产生与自然科学无直接关系C.前者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D.前者遍及西欧各国,后者仅限于法国解析: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其与文艺复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提出的设想。答案:C10.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时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解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是理性引领社会,而社会不断进步,故理性思考促进社会进步,A项符合题意。B项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排除;从材料看,自然科学使人类支配整个世界而非追求王权公平,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打破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并未实现阶级平等,D项错误。答案:A1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抱有如此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A.殖民扩张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宗教改革时代D.启蒙运动时代解析:由题干中“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提倡理性和科学,“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指的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也可以像揭示自然规律一样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这与启蒙运动的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主权不受到限制,就等于是随意进行创造,并且向人类社会抛去一种过度庞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在什么人手里,必定会构成一项罪恶”。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注: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摘编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参考答案:(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备全面实施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份考试题及答案
- 中外建筑交流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级养老护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用药测试题(带答案)
- 2025短期借款合同印花税减免政策与影响分析
- 2025年度餐饮企业特色食材种植合作合同范本协议范本
- 2025版养老产业合作设立智能化养老社区公司合同
- 2025版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容推广效果监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幕墙硅酮胶采购与施工监督合同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许可纠纷违约民事起诉状范本
- GB/T 44977-2024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终端定位服务安全技术规范
- 物业管理的风险管控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S7-200 SMART应用教程2版习题答案 高职SMART习题答案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3.2《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案
- 专升本计算机教学课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023新版大纲)
- DB3502T 090-2022 居家养老紧急事件应急助援规范
- 合作共享协议书
- 投标财务状况承诺书范本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预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