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 县县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文文本本 20062006 20202020 年 年 县县 人人民民政政府府 二二 一一 年十一月年十一月 参考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1 1 1 1 规划编制目的 1 1 2 规划编制任务 2 1 3 规划编制依据 3 1 4 规划指导思想 5 1 5 规划编制原则 6 1 6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7 第二章第二章 县域概况县域概况 8 8 2 1 基本情况 8 2 2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 10 2 3 首轮规划的实施评价 13 2 4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8 2 5 规划编制背景 20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2222 3 1 县域经济概况 22 3 2 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定位 22 3 3 土地利用战略 23 3 4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24 3 5 土地利用方针 27 3 6 规划指标体系 28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2929 4 1 调整的原则 29 4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比例 30 4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数量与布局 30 第五章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737 5 1 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概况 37 5 2 耕地利用情况 37 5 3 基本农田保护 38 第六章第六章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4848 6 1 建设用地调控原则 48 6 2 建设用地调控指标 49 参考 6 3 建设用地调控措施 49 6 4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50 6 5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 布局 54 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包括 55 第七章第七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5656 7 1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56 7 2 生态建设保护空间布局 56 7 3 土地生态保护用途区的划分 57 7 4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 58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土地利用分区管制 6060 8 1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60 8 2 土地利用分区 60 第九章第九章 土地整治安排土地整治安排 6666 9 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 66 9 2 土地整治目标 66 9 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 66 9 4 土地整治管理措施 66 第十章第十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6868 10 1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 68 10 2 乡镇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68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管理的保护措施规划实施管理的保护措施 7272 11 1 法制措施 72 11 2 行政措施 72 11 3 经济措施 73 11 4 技术措施 73 11 5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与措施 74 11 6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措施 75 参考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县首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成果为依据 从 1997 年开始编制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于 2000 年 1 月经 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县首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 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取得了积极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 益 但是 规划实施以来 县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经济发展迅速 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到 2005 年底 主要规划目标已经实现 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已经完成 为了更好的体现未来 县的土地利用战略 明确土地利用管理 的主要目标 任务和政策 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 特编制新一轮 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本规划是 县土地利用的依据 和法定文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 活动 必须符合本规划 1 11 1 规划编制目的 规划编制目的 1 以生态保护建设为前提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中心 以严格控 制建设用地为重点 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 建立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方式 节约 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统筹城乡协调 发展 2 建立和谐的人与资源 社会 经济的用地模式 以现代化和 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切入 点 依据 县的战略地位 发展方向及发展潜力 明确土地利用的 战略方向和目标 3 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 发展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行业用地 并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 规划既要体现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的思想 又要贯彻 十分珍 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以保护粮食生产 安全为基础 使规划既有控制性 又有引导性 充分体现其科学性 合理性和前瞻性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4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监控体系 加强政府对土地 管理的宏观调控 使土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效 5 建立紧凑型 基建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形成 人口向城镇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住宅向社区集中 的土地利 用方式 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转变土地利 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促进社会 经济 环境的协调发展 1 21 2 规划编制任务 规划编制任务 县级规划编制任务 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规划的要 求 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 目标和调控措施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 构和布局 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县域内各行 各业用地 制定规划 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 1 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任务 协调上下级规划 2 制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确定各类农用地 建设用地的 参考 调控指标 3 统筹安排县域内土地利用结构 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 4 划定土地用途区 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明确管制规则 5 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 范围和重点区域 6 分解下达乡 镇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7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 31 3 规划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依据 一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省实施办法 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 部令第 43 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05 32 号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 意见 国土资办发 2009 10 号 10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2009 51 号 参考 1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 T 1024 2010 二 省有关法规及文件 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 修编要求调查通知 黔国土资发 2003 17 号 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 意见 黔国土资发 2005 34 号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的通知 黔国土资规修 2007 6 号 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加 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指导意见 黔国土资发 2007 38 号 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 省 市 县 乡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国土资发 2009 62 号 三 相关规划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1999 年 8 月 28 日国务院批准 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年 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 2020年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年 2000年1月经 省人民政府批准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2006 2010 年 参考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1996 2005 县县城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县旅游业 十一五 规划 2005 年 县工业发展规划 2006 2010 2005 年 县环境保护 十一五 规划 2005 年 县退耕还林工程 十一五 规划 2005 年 县 2006 2010 年林业可持续建设规划 2005 年 县畜牧局 十一五 规划 2005 年 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及图表 县各乡镇总体规划及建设规划文本说明 图件 其它相关规划和研究报告 1 41 4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指导思想 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快速 协调 可持续发展 2 建立和谐的人与资源 社会 经济的用地模式 以现代化 和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切入点 体现 县的战略地位 发展方向及发展潜力 明确土地利用的战略 目标和方向 3 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的发展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行业用地 并服务于经济结构调 整 规划既要体现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的思想 又要贯彻 十 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以保护粮食 参考 生产安全为基础 使规划既有控制性 又有引导性 充分体现其科 学性 合理性和前瞻性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4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中心 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 以 生态保护建设为前提 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 建立土地资 源可持续利用方式 节约 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统筹城乡协 调发展 5 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总体要求 以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 提升城镇功能 统筹城乡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重心 抓好工 业化 城镇化建设 1 51 5 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在坚持专家领衔 政府组织 公众参与 民主决策的原 则基础上 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依法编制 县级规划编制应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等相关法律 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要求 二 统筹兼顾 县级规划编制应全面考虑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条件和土地供 需状况 妥善处理全局与局部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统筹安排土地 利用 三 上下结合 县级规划编制在确定土地利用政策 规划目标与主要指标 土地 参考 利用布局与用途分区中 应注重上下级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县 乡 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同步编制 四 充分协调 县级规划编制应与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做好协调 城镇总体规划 集镇和村庄规划 水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等规划 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五 公众参与 县级规划编制应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基层政府 部门 专家 和社会公众对规划目标 方案 实施措施等的意见和建议 1 61 6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一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 2005 年 规划目标年 2020 年 规划期限 2006 年 2020 年 规划近期 2006 2010 年 规划远期 2011 2020 年 二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管辖范围 即全县所辖八个乡镇 镇 镇 镇 乡 乡 乡 乡 土地 总面积为 153182 64 公顷 参考 第二章第二章 县域概况县域概况 2 12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一 自然条件 县位于 省东部 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 地处东经 107 52 37 108 28 47 北纬 26 46 46 27 20 16 之间 北抵 东北及东部与 相连 东南角与剑河县接壤 南 接台江以清水江河为界 西靠 余庆 呈南北长 东西窄状 全 县土地总面积 153182 64 公顷 占 州土地总面积的 5 04 县城距 省城贵阳 230 公里 离州府 76 公里 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海拔高 纬度低 具有较明 显的高原性季风气候特征 县域内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无霜期 较长 雨水充沛 气候温和 热量资源丰富 水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 16 4 无霜期 300 天 10 积温 5147 4 年降水量 1029 6 毫米 日照时数 1195 4 小时 年日照率为 27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 寒潮 倒春寒 暴雨 干旱 秋绵雨 冰雹和大风 县地处黔中山地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带上 全县地貌具有 地势起伏大 河流下切强 地形破碎 地貌类型多样 溶岩地貌发 育 分布广泛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 并导致了土壤类型和生物物 种的多样性 境内地势大致是北部高 中部 南部低 北部为中山 地形 海拔一般为 1000 1300 米 最高峰佛顶山海拔 1869 3 米 中部 南部为低山 丘陵地形 海拔一般 600 900 米 南部 乡 六合与剑河五合交界之清水江河谷 海拔 486 米 为全县最低处 参考 县属长江流域 境内分属乌江 阳河 清水江三大水系 流域面积大于 20 平方公里 河长大于 10 公里的主要河流有阳河 杉木河 小河 江凯河等 20 条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8 40 亿立 方米 年 平均径流深 550 毫米 全县土壤类型主要有黄棕壤 黄壤 黑色石灰土 紫色土 潮 土 水稻土等 其中黄棕壤占 0 74 黄壤占 34 80 黑色石灰土 占 57 20 紫色土占 2 48 潮土占 0 02 水稻土占 4 76 县境内现已探明矿藏有重晶石 铅 锌 铜 磷 钒 钼 石灰岩 褐煤 高岭土等 10 多种 县境内植被类型多 动物种类丰富 县内主要树种资源分属 47 科 113 属 219 种 被列为国家一 二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银杏 南方红豆杉 钟萼木 马尾松 三尖杉等 各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 香獐 云豹 野猪 狗熊 猕猴等种 中药材有头花葵 何首乌 太子参等 牧草种类繁多 二 社会经济条件 2009 年 县辖 4 个镇 4 个乡共有 64 个行政村 由原 107 个 村委会撤并而成 10 个居委会 全县总人口 16 21 万人 2009 年 统计年鉴中公安年报数据 其中 城镇人口 4 03 万人 城镇化水 平为 27 99 乡村人口 12 18 万人 人口密度为 106 人 平方公里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115029 万元 其中 第一产业 27604 万元 第二 产业 35277 万元 第三产业 52149 万元 财政收入 17028 万元 农 民人均纯收入 2920 元 参考 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是 省东线旅游腹地 国家级阳 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625 平方公里中 县就占 425 平方公里 其 自然风景景源富集 在我国自然风景景源的 7 大类 19 个亚类中 就 占了 4 大类 10 个亚类 境内景观划分为上阳 下阳 杉木河 山 黑冲 5 个游览区 另有五台山 金钟山 西华山 佛顶山 华严洞 漏日岩等景点和人文景观 县交通较为便利 县内有湘黔铁路珠六复线穿境而过 沪昆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过境 18 公里 征地工作正在进行 全县 8 个乡镇 已通油路 60 个行政村已通公路 各行政村均已通电 通讯较发达 8 个乡镇都开通程控电话 并且用上了移动通讯 全县 8 个乡镇 64 个行政村 10 个居委会都用上自来水 农村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事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2 22 2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 一 土地利用现状 2009 年末 县土地总面积为 153182 64 公顷 各类用地中以 农用地规模最大 占土地总面积的 94 00 建设用地规模最小 占 土地总面积的 2 18 具体情况如下 1 农用地 144012 9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4 00 其中 耕地 23700 2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5 47 园地 966 9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63 林地 106590 6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69 58 牧草地 4838 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16 参考 其它农用地 7917 0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5 15 2 建设用地 3307 6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18 其中 城镇用地 389 5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30 农村居民点用地 1470 3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00 采矿用地 111 9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7 交通用地 693 8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45 水利用地 605 8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404 其他建设用地 36 1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2 3 其他土地 5862 0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83 其中 水域面积 1303 57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85 自然保留用地 4558 4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98 全县其他土地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 由于各种原 因 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只要通过科学的规划 采取各种工 程和生物措施 可以开发为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及水产养殖 用地等 二 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1 山地比例大 土地利用率较高 县以山地为主 丘陵 谷坝次之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 147320 60 公顷 土地利用率为 96 17 2009 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 23700 2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的 15 47 参考 2 农业用地比重大 非农业用地少 全县农业用地面积 144012 98 公顷 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 97 74 农业用地中 以林 地面积最大 达 106590 62 公顷 占农业用地的 74 03 3 农业生产条件差 投入力度不够 多年来 政府虽然对农业 进行了大量投入 但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4 土地开发难度大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全县荒草地4838 15 公顷 在目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 开发利用比较困难 适宜开垦为 耕地的其他土地很少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三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 石漠化面积增加 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 有些地方陡坡开荒 过渡垦殖 水土流 失严重 地表土浅薄 基石裸露 石漠化面积增加 导致土地生态 系统的恶化 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2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但资源储量少且较为分散 难形成规模 化开采 3 其他土地开发难度大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根据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 荒草地有4838 15公顷 占土 地总面积的3 16 这类土地坡度较大 山势陡峭 石质比例高 土 层浅薄 而且多分布在高山谷地 开发难度大 4 牧草地利用率低 县的牧草地面积较小 不利于发展草场牧业 而且 多年以 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牧草自生自灭 草地自由放牧 踩踏损 参考 坏严重 利用不充分 不合理 5 耕地质量下降 近些年来 农民在对耕地的耕种过程中 偏施化肥 忽视有机 肥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板结 保水 保肥能力差 调水 调肥 调气 调热能力弱 土壤质量下降 6 交通密度低 不利于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初期的需求 2009 年 全县交通密度 0 39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20 左右 发达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 城镇化 工业化发展初期 交通需求量 比较大 2 32 3 首轮规划的实施评价 首轮规划的实施评价 一 首轮规划实施的情况 1 耕地保护指标实现情况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6 2010 年 以下简称首轮规 划 2010 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 23612 25 公顷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 更调查资料统计 2009 年底全县耕地面积为 23612 25 公顷 2 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实现情况 2009 年末 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17482 12 公顷 略高于首 轮规划中 17413 36 公顷的规划目标 3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实现情况 首轮规划确定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232 00 公顷 到 2009 年所有指标已落实使用 二 首轮规划实施的成效 参考 1 规划实施成效的总体评价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从多个方面对土地利用产生了 一定影响 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土地的开 发整理政策 不仅有效保护了耕地 强化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而 且在强化土地资产价值 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保证了城乡经济 建设的合理进行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根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中发 1997 11 号 和 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 1997 国土 规 字第 100 号 等文件 新增了 县土地开发复 垦整理规划 以及 县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报告 使规划实施的措施具体化 使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得以实施 同时也促进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 2 规划实施成效评价 社会效益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认真实施土 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多项工程 提高了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 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付诸实施 不仅有效地保 护了耕地 特别是基本农田 而且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 还 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 首轮规划还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按规划用地的意识 使土地利用 参考 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 经济效益 县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 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 础上 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使土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 调控和引导作用 推动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 强 生态效益 县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 整治 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 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取 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2009 年林地面积 106590 62 公顷 超额完成首轮规划目标 森 林面积的增加 使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 从而使全县生态环境得 到较大的改善 为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取得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 评价 得出如下结论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生态效益良好 三 首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规划目标以及主要用地指标 用地布局调整的实现程度 规划项目和实施政策 措施的落实情况等进行分析 首轮总体规划 的编制和实施对切实贯彻 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 的基本国策 推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 保护基本农田 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起到 参考 了重要作用 但是 土地利用规划基础数据缺乏现实性 规划从上 到下制定 弹性相对不足 不确定因素多 对 县的发展估计不足 规划指标分解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等问题 使首轮总体规划在很大 程度上不适应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 建设用地需求与用地控制指标矛盾 规划建设用地供给控制指标的矛盾逐渐加剧 首轮规划确定到 2010 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为 113 公顷 到 2009 年此数据已经临 近突破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 规划编制科 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可操作性 加上规划编制的时间往往比 较紧张 导致研究论证不充分 特别是对一些战略性问题研究不够 此外 仅用有限的人员和时间去收集 处理庞大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并完成编制规划方案和图件等大量工作 势必降低资料收集的完整 性 资料分析的全面性和规划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规划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耕地保护 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联系 不够紧密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实施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实施两个 冻结 政策背景下编制的 是以耕地总量不减少为战略目标 整 个规划的部署 规划用地指标控制 土地开发与保护等都在围绕耕 地数量上做文章 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下 土地利用控制指 标也就简化成为三项 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补充耕地指标和净增耕 参考 地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平衡也相应地简 化为耕地的占补平衡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WTO 后 社会 经济的发展 对土地利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如改善土地生产条 件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城镇化发展 建设中心村等 首轮规划对 这些方面要求虽有所体现 但针对性不强 目标不明确 措施不具 体 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引导效果不好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未得到充分体现 实践表明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某些方面已 与 县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从而降低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性 4 规划实施的权威性还不够 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 社会对规划重要性 认识还不深 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 但在实施管理中的 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 5 首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弹性 首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过于刚性 刚性有余 弹性不足 主要 体现在对经济发展和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缺乏适应性 导致实施时因 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而出现一些困难 一方面不调整规划不能满足经 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频繁地调整规划 又使规划 失去了严肃性 6 规划间协调不到位 规划的协调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部门上下之间 存在不协调现象 由于上轮规划编制自上而下开展 且时间紧 基 参考 础薄弱 上级规划仅仅是对下级规划的指标控制 没有很好地吸纳 下级政府的发展设想 而下级规划仅仅是对上级规划的指标落实 从而导致了上下级规划间只是用地指标的衔接 而不是全方位的协 调和衔接 其次是与城镇总体规划的不协调 虽然首轮规划中编制 了 县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的报告 专题报 告 但是由于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在规划体系 编制时间等上面都 存在一定的偏差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2 42 4 土地利用面临的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形势 从 2006 年到 2020 年 是 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统筹区域发展和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本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 机遇 随着全球和我国东部 中部的资本及产业向西部递次转移 本县丰富的资源必将在开发中被 唤醒 迸发出巨大能量 近年来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 丰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创新共存 使城镇的历史感和现代性同步增强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相适应 城镇的经济与自然生 态 文化生态相得益彰 所有这些条件 都为 县的土地利用结构 和布局调整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改革土地资 源配置机制 加强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在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存 在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需要优化 土地利用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土地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土地供需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 土 参考 地利用和管理正面临如下挑战 1 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县在 2006 2020 年期间正面临 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这期间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从城镇化 和工业发展情况来看 全县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处于 新一轮快速上升期 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根据建设 用地需求量多方案预测 2006 2020 年全县需新增建设用地远大于 上级下达给 县得指标 603 00 公顷 2 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 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 城 镇建设 工业发展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因素 3 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 近年来 人增地减的趋 势和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扩大 加剧了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土 流失现象严重 本县所在的多山地形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破碎稀缺 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和水土流失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地面塌陷 地裂 矿山开采等地质灾害加剧 给生态环境保 护带来较大压力 同时 矿产开发造成林地 草地和耕地的较难恢 复 4 经济总量偏小和粗放型增长 土地利用方式难以在短期内有 根本性改变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经济总量偏小 人均水平低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较低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工业化 城镇化水平较低 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农业 基础薄弱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总体上 以 参考 资源精加工产业为主导 产业链不长 多为高耗能 低附加值产业 产品 科技含量低 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低 第三产业发展规模 较小 质量较低 竞争力不够强 经济粗放型增长 导致城镇综合 竞争力不强 从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关系看 在规划近期内 土地的 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很难有显著的提升 5 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缓慢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内生动 力不足 县 2004 年以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小幅波动下 降趋势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略呈增加趋势 相反 第三产业 所吸纳的劳动力在波动中有所增加 整体来看 三类产业结构变化 不大 变化速度较慢 尤其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的幅度 较小 说明了 县工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引力不足 发展不快 因 此 未来 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优化 面临经济社会发 展自身动力不足 2 52 5 规划编制背景 规划编制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从我国国情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科 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深化改革和严格土地管理的 重大举措 是一件关系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 在新形势下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 要以严格保 护耕地为前提 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 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 地为核心 开展规划实施评价 基础调查 资料搜集 课题研究和 政策建议的论证等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参考 编制打好基础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的规定和国家 省 州的要求 统一思想 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 制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 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积极稳妥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真正使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 促进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 更好更快的发展 总之 县首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取得了积极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是 规划实施以来 县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 化 到 2009 年底 主要规划目标已经实现 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也已 经完成 为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好地为 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更 好更快发展服务 特编制本规划 参考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3 13 1 县域经济概况 县域经济概况 2009 年 药材产业逐步实现了产品多样化 管理科学化 种植规范 化 面积规模化 太子参 何首乌 头花蓼通过国家 GAP 认证 药材种 植面积达 5 万亩 实现产值 7000 万元 同时 2009 年烤烟种植面积达 4 38 万亩 烟农收入7160万元 创税1065万元 同年 旅游直接收 入1608万元 比上年增长 54 全年游客接待量达 91 2 万人次 综合 效益14320万元 2009 年 县财政收入不仅未因其恒盛硅厂受金 融危机影响收缩而造成减少 却因药材 烤烟 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的蓄 势而发 带来了 17028 万元的财政收入 比上年增长 12 2008 年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 14386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9 7 其中 本级财 政收入完成 7789 万元 比上年增长 9 77 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 增长 摘自 2008 年 县统计年鉴 但是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县工业化水平仍处 于初级生产阶段 3 23 2 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定位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定位 州委 州人民政府提出 生态立州 农业稳州 工业强州 旅游活州 科技兴州 城镇带州 和 以 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参考 氵 河山水名胜古迹旅游经济圈 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 圈 侗族文化和仰阿莎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 黔东循环经济 工业区 的经济发展框架 我县以富民强县为中心 要切实打好 两个基础 教育 交通 倾力构筑 三化一业 工业化 农业 产业化 城镇化 旅游业 发展框架的战略思路 进一步打造 中 国漂城 亚洲硅城 西南药城 三张品牌 围绕生态 绿色 环保和安全的战略理念 布局项目和产业的发展 寻求交通等基础 设施 结构调整 扶贫开发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教育和卫生为 重点的社会事业等五大突破点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推行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3 33 3 土地利用战略 土地利用战略 充分考虑 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自然资源环境赋予条件 准确把握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体 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 结合 县总体发展 战略 提出了以下指导 县土地利用的战略 1 以大区域为背景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 推进经济跨越 式发展 抓好三个基础 交通 农田水利和科技 三个产业 工业 中药材和旅游业 工业战线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 展的总体要求 以工业结构优化为主线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核心 认真抓好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 发展思路 三个转型 使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 强县的发展目标 参考 2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逐步改变 小而全 的传统农村 土地利用格局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大 力扶持种植业 养殖业等基地建设 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划定 农产品种植基地 养殖基地保护区 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建立规划期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对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进行可行性评价 确定实施的难 易程度和先后顺序 3 按照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严格划定不同类 型生态用地管制区域 加强对特色旅游用地资源的特殊保护 坚持 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执行最严厉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不断 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4 土地集约与高效利用是推进经济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要盘活土地存量 积极探索节地挖潜的方向和措施 限制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要做到利用集约化 布局规模化 经营高效化 产业合理化 政策 配套化 5 切实保护耕地 优先保证交通 水利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值 6 大兴产业 描绘产业发展蓝图 采取 政府引导 农户参与 企业操作 积极招商引资 鼓励民间投资 整合资源 共同打造 的举措 把烤烟 中药材 畜牧养殖作为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财源 参考 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 推动了 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3 43 4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 总体目标 统筹土地供给 需求以及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通过优化结构 盘活存量 挖掘潜力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建立集约式 规模 化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 人口向城镇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住宅向社区集中 的土地利用格局 进而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 高效利用 创建环境优美 生态健康的人居条件 促进经济社会的 跨越式发展 规划期间严格执行 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 耕地保护得到加强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特别是土地用途 管制有新的提高 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土地 改善 农地生产条件 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 基本实现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 坚持以内涵挖潜发展为主 盘活存量土地 科学合理 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 到 规划期末耕地 2020 年 保有量不低于 20859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 面积不少于 17413 36 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 4799 公顷 城 乡用地规模不高于 2308 公顷 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规模分别 不高于 534 公顷和 330 公顷 土地整理 复垦 开发补充耕地指标 不低于 330 公顷 城镇化率达 46 30 二 规划阶段目标 1 近期目标 2006 2010 年 参考 耕地保有量 2009 年全县耕地面积 23700 25 公顷 规划到 2010 年为耕地保有量在 21048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 2009 年全县基本农田面积为 17482 12 公顷 规划到 2010 年为 17482 12 公顷 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2006 2010 年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为 188 00 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2006 2010 年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 113 00 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规划 2006 2010 年整理复垦开发补 充耕地规模为 119 公顷 总人口 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16 21万 2009年统计年鉴中 公安年报数据 规划到2010年为16 50万 城镇化率 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为27 99 规划到2010年为 29 09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2009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30 94 平方米 规划到2010年为30 39平方米 部分废弃工矿已还原为原有 地类 2 远期目标 2011 2020 年 耕地保有量 2009年全县耕地保有量23700 25公顷 规划总 体目标为到2020年为20859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 2009年全县基本农田面积为17482 12公顷 规划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为17413 36公顷 参考 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2011 2020 年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为 533 88 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2011 2020 年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 322 92 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2011 2020 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 地为 330 公顷 总人口 2009 年全县总人口为 16 21 万 2009 年统计年鉴 中公安年报数据 规划总体目标到 2020 年为 19 00 万 城镇化率 2009 年全县城镇化率为 27 99 规划到 2020 年 为 46 30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2009 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 30 94 平方米 规划到 2020 年为 41 85 平方米 3 53 5 土地利用方针 土地利用方针 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 求 以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 提升城市 功能 统筹城乡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重心 抓好工业化 城 镇化建设 按照 县提出的总体发展战略构想 土地利用要以促 进全区经济持续 快速 协调 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核心 为此 规划期间 必须坚持以下土地利用方针 1 农用地利用方针 采取严格的措施保护基本农田 实行占补 平衡制度 力争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 并 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对农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制 参考 度 2 建设用地利用方针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量不突破 州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 2020 年 下达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城乡基础设施 工业项目用 地 正确处理建设用地空间关系 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 利用率 增加土地市场收益 3 其他土地利用方针 在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有计划开发复垦其他土地 搞好土地整理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在 开发利用其他土地时应优先开发农用地 3 63 6 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期间 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 2020 年 下 达 县土地调控指标如下 表 F 1 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指标单位2009 年2010 年2020 年指标属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210482104820859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17482 1217482 1217413 36 约束性 园地面积公顷 966 94966 94947 77 预期性 林地面积公顷 106590 62106590 62105930 62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公顷 4838 154838 154767 75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 3307 623307 623946 34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1971 861971 862289 45 约束性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501 49501 49795 14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公顷 188188533 88 约束性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公顷 113113322 92 约束性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公顷 119119330 约束性 交通用地规模公顷 693 84693 84950 37 预期性 水利用地规模公顷 605 8605 8627 57 预期性 亿元 GDP 耗地量 公顷 亿元 287 62287 62 预期性 总人口万人 16 2116 519 预期性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 30 9430 3941 85 约束性 参考 人 城镇化率 27 9929 0946 3 预期性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经济 结构的调整成正相关关系 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用地的需求 量较大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 国务院转发关于做好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通知 国办发 2005 32 号 和 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意见 黔国土 资发 2005 76 号 的要求 围绕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 标 根据 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 与区域经济 产业和人口发 展战略相适应 按照统筹兼顾和保护耕地的原则 按照 县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 2020 年 的规定 实现规划期土地利用 各项目标 对城乡用地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4 14 1 调整的原则 调整的原则 1 努力打造 三城 品牌 构筑 一业带三化 发展框架 着 力发展交通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用地 2 贯彻 工业强县 农业稳县 的战略 集中精力狠抓工业经 济 集中资源服务工业项目 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发展 加快农业和 参考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巩固和加强农 业的基础地位 3 围绕生态 绿色 环保和安全的战略理念 布局项目和产业 的发展 4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 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 上实事求是预测各业用地需求 5 以供给引导需求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6 盘活存量土地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 7 注重土地管理 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4 24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比例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比例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结合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按照土地利用战略 以土地 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为前提 经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部门协商 县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情况如本文后附表 F 2 所示 2009 年 全县土地面积为 153182 64 公顷 其中 农用地 144012 98 公顷 建设用地 3307 62 公顷 其他土地 5862 01 公顷 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为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其他土地 94 00 2 18 3 82 根据 县土地调控指标参数 到 2010 年 土 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为 91 1 3 80 5 09 到 2020 年 土地利用结 构比例调整为 93 60 2 58 3 82 4 34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数量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数量与布局 按照 25 的区域开展坡耕地退耕还林 牧草地 数量结构调整 2009 年牧草地面积 4838 15 公顷 2020 年调 整为 4767 75 公顷 比 2009 年减少了 70 40 公顷 总体规划布局 为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开发流程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现代社会中的编程语言选择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学校2025年数学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社会实践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计划
- 教学资源共享与借用策略计划
-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宁夏开放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义务教育小片区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4年黑龙江省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名校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摘要版
- 曲靖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2024
- 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
-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建设
- 小学生脱口秀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
- 抖音陪跑合同协议
- 高三尖子生、边缘生辅导方案2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武汉四调)
- 海鲜门店管理制度
- 消化内镜操作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