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 爱情的七个阶段模板.doc_第1页
司汤达 爱情的七个阶段模板.doc_第2页
司汤达 爱情的七个阶段模板.doc_第3页
司汤达 爱情的七个阶段模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汤达:爱情的七个阶段法国作家司汤达总结的爱情的七个阶段,你都经历过吗?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中,司汤达将爱情称为“结晶”,分为四种: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还提出,但只简单列了个提纲。司汤达列这七阶段提纲,是从男性的视角。而本文却试图从一个女性视角,反向行之去阐释、体会他所说的爱情诞生的七个阶段:1、惊叹陷于爱情的女子是盲目的。她可能傲慢、聪慧,出身良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对围绕身边的男子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陷于情感的人。一旦她命定的主神降临,这个人,也许在旁人看来,平庸、轻浮,浑身是缺点,不知如何她偏就奉他为神明,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心思。他的刚愎被惊叹为“自信”“自傲”,他的固执,被惊叹为“执着”,他的多疑与反复,被认为是“思虑细密”,他的笨拙,被当作“朴质”。她不许旁人说他半点不好,只要有人稍稍异议,马上以其全部智慧反唇相讥,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女子的天性是,她全部的生活都以情感为重心,这就注定了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会以她的幻想,无限放大爱人的优点。一个女子,如果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她的想象。2、多么幸福司汤达说,从第一阶段“惊叹”到第二阶段“多么幸福”,间隔一年。一个19世纪的男子大概需要一年,但那个时代的女子爱上某位男子,情况就更糟,我们常在小说中读到某女情感无法慰藉,郁郁而终,魂魄飘零。男子会制造各种机会接近女子,比如渥龙斯基之于安娜,于连对德瑞那夫人,他们总是主动的。19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羞于表露自己内心,只能寄希望男子的偶然垂青。一次偶遇,眼神的偶然交汇,舞会的短暂拉手,一封信的几个动人语词,一次交谈的亲切语气,马上会令她感觉“多么幸福”。女子性别决定了她是被追逐、被左右、被爱着的。现代社会的女子也同样如此。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内心如此敏感,不仅仅她的恋人的顾盼会让她产生“多么幸福”的感觉,美丽的花,迷人的影象,小说里的爱情故事,一段缠绵悱恻的旋律,都会令她感到“多么幸福”而经常性地热泪盈眶,因为,爱和美是如此相象,全都让内心情感丰沛而充满感动。3、希望从幸福的可能,到萌生希望,司汤达说,间隔一个月。其实或者更短、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触碰,更亲密、更深切的心灵交流,与众不同的眼神,独属于他和她的小秘密,心照不宣的感觉,由最早很单纯的思念,演变为更多更渴望的肉体纠缠;从仅仅是呆在一块,到希望拉手,到拥抱、接吻,到更长时间的厮守,希望,是逐步增强的。男子从眼神纠缠到拥抱接吻,中间可能没有过度,而女子,将更多想象停留在语词、眼神、内心、情感上,她们有时候害怕直接的肉体接触,生怕那种不洁感会摧毁内心想象。但火焰总是越煽越高。一旦希望得不到满足,摧毁性的绝望就迅速降临。希望、绝望,恢复希望,再次绝望,一个小小的细节错失,一次偶然的言语误会,一个不合宜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恋爱中人的巨大绝望:“我永远失去他了,我再也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了。”她大声哭泣,自己折磨自己,自怨自艾,这种情形,一直要等到希望重新萌发,她就转眼破涕为笑了。4、爱情诞生了司汤达说,从希望到爱情诞生只是一瞬。决定性的一瞬,必须以什么途径完成呢?一次眼神交汇?一个微笑?也可能就是直接亲吻,突如其来的拥抱。我想,爱情,绝不可能只停留在语词与幻想上。像柴可夫斯基与梅塔夫人那种,书信往来、绝不见面的一辈子的爱情,不是真的,是想象的,回避一种实质性的爱。真正的爱,激情之爱的同时,必定伴随相当程度的虚荣(征服与被征服)、肉体(将精神之爱落实和维系下来)、趣味(有共同的审美旨趣、语言,交流的可能)。激情之爱如火花闪现,后面的那些,则相当具体与绵长,司汤达将他们割裂,显然不现实。5、第一次结晶在司汤达这里,结晶就是爱情。他说这两个阶段没有间隔。他说的其实是一个阶段。结晶,更近于因爱情发生的肉体行为。对男子来讲,毫无疑问,肉体行为不等于爱;但对于年轻女子而言,只有爱情才能伴随肉体行为。甘愿将自己肉体奉献给心爱的人,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尤其处女,第一次的奉献,伴随巨大的恐惧与绝望,对自我消失、由少女变成一个妇人的绝望。其实对于成熟妇人,在肉体上的不自信,犹疑不决,恐惧感,也与少女一样,她不能保证发生肉体行为后,爱情是否还存在。她们同样需要勇气,来完成爱的结晶。6、怀疑出现由于爱情诞生只是一瞬间,这个瞬间会反复出现。爱着,怀疑,确认,爱着,再怀疑,再确认。尤其是女孩,当她陷入爱恋,她总是不自觉拿幻想中的那个人,去与现实的“他”比对,一些小举动,一个小事故,与想象中略略偏差,她的怀疑就出现了。而后,她会晃动她那羚羊般的小脑袋,在离开他的时间里,反复回想每个细节,因合乎内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现偏差而皱眉,女孩子们往往叹息:天哪,你永远不要接近你爱的那个人,你就让他呆在远方,你只要远远地看着他就够了。一挨近,你就会失望。7、第二次结晶这种怀疑,一旦被合理解释后,幸福又降临了。恋人间类似的反复无常经常发生。为一些小事别扭、生闷气,几天之后,又幸福地在一起有说有笑,这种事情难道会少吗?第二次会被认为比前一次情爱更浓,每一次相互怀疑后的再次聚合,都被恋人们认为是最幸福、最让人又哭又笑的和好。每一次都是最难忘最深刻的爱恋,每一次都是最幸福的结晶。直至将自己的热情全部耗尽。(摘自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03日 11 版,作者:赵荔红)延伸阅读:关于司汤达和他的爱情司汤达自撰墓志铭:“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他对意大利有特殊感情:母亲是意大利人后裔,自己又在米兰读书、旅行,生活过一段时间;他热爱意大利艺术,撰写过意大利绘画史、罗西尼传、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意大利遗事是根据一个意大利抄本故事编写的,帕尔马修道院以意大利生活为背景;此外,他终生都爱恋一个意大利女子,玛蒂尔德邓波夫斯基。玛蒂尔德是意大利民族革命组织烧炭党人,富爱国心,受良好教育,致力于反抗奥地利统治运动。司汤达1818年遇见玛蒂尔德并迅速爱上她。但玛蒂尔德始终不接受司汤达的爱情。受恋情磨折,又想探究爱情是什么,试图了解一个高傲、敏感而富有才情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司汤达撰写了大量随笔,就是这本论爱情。我读的是刘阳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版,书名改为十九世纪的爱情。出于对玛蒂尔德的敬意,书中从未直接流露玛蒂尔德的名字,当不得不描述恋人的言谈举止性情时,常将玛蒂尔德化身为很多女子。加上司汤达经常性的情感冲动,内心矛盾而纠缠,在意大利的处境(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间谍)使他习惯于躲躲闪闪,使得这本书的结构、叙述看上去有点混乱,有些阐述不够透彻,有些相当主观,甚至前后矛盾。但关于爱情有相当敏锐深刻细致的理解。1825年,玛蒂尔德逝世。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