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科概述讲稿.doc_第1页
咽喉科概述讲稿.doc_第2页
咽喉科概述讲稿.doc_第3页
咽喉科概述讲稿.doc_第4页
咽喉科概述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咽喉科概述讲稿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二院耳鼻喉科教研室的夏纪严,今天由我开始讲授咽喉科学部分,这是我的邮箱地址,欢迎同学们在本专业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发邮件与我联系,我会尽量为大家解决。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学习的是咽喉科部分的内容。首先学习的是概述的部分,因为今天是咽喉科学开头,所以我们先对咽喉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我们对咽喉科学部分有个一些的认识,然后进入各论的学习。首先我们先学习咽喉的解剖与生理。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咽喉,但我们对咽喉子有多少认识呢?其实咽喉包含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重要结构,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我们要好好的认识它。咽喉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气息出入及饮食水谷的共同通道,具有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功能。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说:“夫喉以候气,咽以咽物,咽接三腕以通胃,喉通五脏以系肺。”说明了咽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下面我们从几个部分讲述咽喉科概述,首先是咽喉的解剖与生理一、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喉既是人体饮食、呼吸之要道,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所以咽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肺、胃、脾、肾、肝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一)咽喉与肺 所属关系:喉位在前,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说:“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在经络联系上,肺之经脉入肺脏,上循咽喉,构成了肺与喉的互相联系。生理关系:肺与喉均为肺之系,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言才能宏亮。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肺失宣降,邪滞咽喉;肺经热盛,上攻咽喉而为病;肺阴受损,气阴不足,咽喉失之濡养,甚则虚火上攻而致咽喉疾病。治疗关系:咽喉疾病常常从肺论治。临床上,风邪袭肺或肺经热盛者,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者,常用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二)咽喉与胃所属关系:咽位在后,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生理关系:咽与胃属于胃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医贯卷一也说:“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也。”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胃腑热盛时,火热易循经上炎于咽喉而致热性咽喉病。如血证论卷六说:“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证,从脾胃论治。临床上,常有清热解毒,利膈通便,清胃泻火,养胃生津,补中益气等治法。(三)咽喉与脾所属关系: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循咽喉连于舌本,因此脾与咽喉有着直接与间接的联系。重楼玉钥诸风秘论说:“咽主地气,属脾土。”明确指出它们的所属关系。生理关系:脾胃共主腐熟水谷,输布精微,咽喉得脾气的输布而健旺。而咽喉的生理功能健旺,饮食呼吸调畅,脾胃才能完成其消化吸收输布之功。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说:“咽喉者,脾胃之候。”说明咽喉与脾(胃)在生理功能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病理关系:脾脏病变引起的咽喉病,一方面,与胃并见的,其病理变化多为实热证,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说:“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另一方面,因脾虚而致的多为虚证咽喉病。治疗关系:参阅咽喉与胃的关系。(四)咽喉与肾所属关系;足少阴肾经之脉入肺中,循喉咙,在经络上有直接联系。生理关系;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上输于肺,濡养咽喉,使咽喉生理功能健旺,声音宏亮,呼吸均匀,且不易为邪毒所犯。病理关系:肾脏病理变化而致的咽喉疾病多为虚证。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肾阳虚,虚阳上越,均可循经上炎于咽喉而为病。治疗关系:咽喉的某些病证可以从肾论治。常有滋养肾阴,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等治法。(五)咽喉与肝所属关系: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喉咙,入颃颡。生理关系:肝主疏泄,而肝之经气上于咽喉,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咽喉通利。病理关系: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引起咽喉疾患。若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郁脾滞,痰气互结,上逆于咽喉,可致咽喉梗梗不利或声音不畅;肝气久郁化火,上炎咽喉,致咽喉疼痛。治疗关系:一些咽喉病证可以从肝论治。临床常有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清肝泻火等治法。二、咽喉与经络的关系简单讲述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三、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一) 咽的应用解剖学咽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上起颅底,下达第六颈椎平面,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与食管口连接,全长约12cm,前后扁平,上宽下窄,略呈漏斗形。咽前面通鼻腔、口腔和喉,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 1咽的分部: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图3-5-1)。(1)鼻咽(nasopharynx) 也称上咽,从硬腭向后作一假想延长线,此线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其顶壁由碟骨体及枕骨底部构成,呈穹窿状。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称腺样体(adenoid),又称咽扁桃体。前壁以后鼻孔为界,经此与鼻腔相通。后壁平对第1、2颈椎。鼻咽两侧有咽鼓管的咽口,位于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01.5cm处。咽口周围有散在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咽口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其上方接近颅底之破裂孔,鼻咽恶性肿瘤常循此侵入颅内。下方与口咽相通,但在吞咽时,因软腭上提与咽后壁接触,鼻咽与口咽暂时隔开。(2)口咽 也称中咽,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以上的部分,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所谓咽峡,乃上由悬雍垂(uvula)和软腭游离缘、下由舌背以及两侧由腭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和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即位于其中。在每侧腭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名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后壁平对第2、3颈椎体,黏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3)喉咽(laryngopharynx) 也称下咽(hypopharynx),舌骨延线以下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下端连接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后壁平对第2、3颈椎;前方通喉腔,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襞(lateral glossoepiglottic fold)和舌会厌正中襞(median glossoepiglottic fold)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vallecula epiglottica),异物常停留于此处。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梨状窝(pyriform sinus),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并分布于其黏膜之下。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称环后隙(postericoid space),其下方即为食管入口。喉的解剖结构喉腔内部由于声带(vocal cords)的分隔,可分成声门上区(supraglottic portion),声门区(glottic portion)和声门下区(infraglottic portion)三部。(1)声门上区 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入口(laryngeal inlet)。声门上区之前襞为会厌软骨,两侧壁为杓状会厌襞,后襞为杓状软骨。声门上区内有:1)喉前庭(laryngeal vestibule) 介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2)室带 亦称假声带,。(2)声门区 位于声带之间,包括两侧声带、前连合和后连合。声带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韧带、肌肉、黏膜组成。在间接喉镜下声带呈白色带状,边缘整齐,由于其后端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故可随声带突的运动而张开或闭合。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为声门裂,简称声门,空气由此进出,亦为喉最窄处。声门裂之前端称前连合,后端称后连合。(3)声门下区 为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喉腔,该腔上小下大。幼儿期此区黏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水肿,常引起喉阻塞。此外,随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声门旁区(paraglottic portion)的临床解剖特点渐引起重视,该区位于声门旁间隙,其界限是:前外界为甲状软骨、内下界为弹性圆锥、内侧为喉室及其周围纤维膜、后界为梨状窝黏膜。原发于喉室的癌舯,甚易侵犯声门旁隙。2咽壁的构造(1)咽壁的分层 咽壁从内到外有四层,即黏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1)黏膜层 鼻咽的黏膜与鼻腔及咽鼓管黏膜相连续,其表面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中含混合腺。口咽及喉咽的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下层除含有丰富的黏液腺和浆液腺外,还有大量的淋巴组织聚集。2)纤维层 位于黏膜层与肌肉层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上方附着于枕骨底部及颞骨岩部,上厚下薄,在咽后壁中线之部分特别坚韧,形成咽缝(pharyngeal raphe),为咽缩肌的附着处。3)肌肉层 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三组:咽缩肌组:有咽上、中、下三对缩肌,各咽缩肌纤维斜行,由下而上呈叠瓦状排列。咽缩肌收缩时,咽腔缩小,将食物压入食管。提咽肌组:包括茎突咽肌、咽腭肌及咽鼓管咽肌。三对提咽肌为纵行纤维,收缩时可使咽喉上举,协助完成吞咽动作。腭帆肌组:包括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咽腭肌、舌腭肌和悬雍垂肌等。具有缩小咽峡、关闭鼻咽、分隔鼻咽与口咽的作用。4)外膜层 覆盖于咽缩肌之外,上薄下厚,系颊咽筋膜的延续。(2)筋膜间隙 在咽壁的后方及二侧,有由颈部筋膜构成的潜在性蜂窝组织间隙。这些间隙的存在,有利于在吞咽动作及颈部活动时,软组织的协调一致,以获得正常的生理功能。咽部的众多间隙中较重要的有咽后隙及咽旁隙。1)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两侧以薄层筋膜与咽旁隙相隔,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隙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在婴幼儿,隙内有较多淋巴结,儿童期逐渐萎缩,至成年仅有极少淋巴结。扁桃体、口腔、鼻腔后部、鼻咽、咽鼓管及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于此。因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脓肿偏于一侧,以小儿多见。 2)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锥体,底向上,尖向下。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内侧以颊咽筋膜及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邻;外侧为下颌骨升支、翼内肌和腮腺的深面;后界为颈椎前筋膜。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隙分为前后两部。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3咽的淋巴组织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主要由腭扁桃体、腺样体、舌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索以及咽后壁淋巴滤泡等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了解咽淋巴环的联系,对咽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腭扁桃体 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由腭舌弓和腭咽弓围成的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1)扁桃体的结构 扁桃体淋巴生发细胞、滤泡间组织(间质)、结缔组织支架构成。2)扁桃体的血管 动脉有五条,均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腭降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布于扁桃体上端及软腭。腭升动脉。面动脉之扁桃体支。咽升动脉扁桃体支。以上4支均分布于扁桃体及腭舌弓、腭咽弓。舌背动脉,来自舌动脉,分布于扁桃体下端。扁桃体包膜外有一静脉丛,将静脉血流入咽静脉丛及舌静脉,最后汇入颈内静脉。3)扁桃体的神经 扁桃体由咽丛、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以及舌咽神经的分支所司理。(2)腺样体 又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形如半个剥皮桔子,表面不平,有56条纵形沟裂,居正中之沟裂最深。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最大,一般在10岁以后逐渐萎缩。(3)舌扁桃体 4咽的血管、神经及淋巴(1)动脉 咽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咽升动脉的咽支,面动脉的腭升动脉和扁桃体动脉,舌动脉的舌背支以及腭降动脉。(2)静脉 经咽静脉丛与翼丛相通,流经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二)咽喉生理学咽为消化和呼吸的通道,具有下列的生理功能。1呼吸功能 咽黏膜内或黏膜下含有丰富的腺体,当吸入空气经过咽部时,继续得到调温、湿润及清洁,但弱于鼻腔的类似作用。2吞咽功能 当食物通过咽峡进入口咽时,软腭上举,关闭鼻咽,防止食物进入鼻咽;咽收缩肌收缩,压迫食物团向下移动。由于杓会厌肌及提咽肌收缩和舌体后缩等,使会厌覆盖喉入口。同时,喉上提,声门关闭,从而隔绝了喉腔与咽腔的交通,食物越过会厌经梨状窝进入食道。3语言形成 咽腔为共鸣腔之一,发声时,咽腔和口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和谐悦耳;并由软腭、口、舌、唇、齿等协同作用,构成各种言语。4防御和保护功能 主要通过咽反射来完成。来自鼻、鼻窦和咽鼓管的分泌物,可借咽的反射作用而吐出,或吞下由胃酸将其微生物消灭。此外,咽肌的反射活动,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在吞咽或呕吐时,咽肌收缩,可封闭鼻咽和喉腔,避免食物反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若有异物误入咽腔,也可借咽肌收缩而阻止其下行,并引起呕吐反射,以利吐出。5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由于吞咽动作不断地进行,咽鼓管不断随之开放,使中耳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得以平衡,这是保持正常听力的重要因素之一。6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扁桃体位于呼吸和消化道的门户,在儿童期,是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它含有各个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等。所以既具有主要的体液免疫作用,产生各种免疫蛋白(IgG,IgA,IgD,IgM,IgE),也有一定的细胞免疫作用。四、咽喉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概述咽喉是饮食呼吸之要道,又是经络循行交会之要冲,其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六淫之邪直犯咽喉,循经内犯脏腑;喜怒、惊恐、悲伤、过劳等内伤脏腑,均可影响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咽喉疾病的发生。历代医家认为,咽喉病的病理特点是:一是多属于火,二是变化迅速,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危重之症,所以古人有“走马看咽喉”之说。 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所伤、劳倦内伤等。(一)外因1外感邪毒:常见风、寒、热、湿、燥、火六淫邪毒的侵袭、时邪疫疠及异气外袭。咽喉病初起,常见风热、风寒、风热湿邪合犯,侵犯途径,常从肌肤或口鼻而入。风热或风寒之邪侵犯咽喉,先内犯于肺,引起肺经病变,出现风热表证或风寒表证的咽喉病;风热湿邪侵犯,伤及肺脏或肺脾二脏,肺失肃降,脾失健运,上犯咽喉,出现湿热壅盛,上蒸咽喉的病证。外感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如秋燥之邪、干寒地区、干燥高温的工作环境等,燥邪最易伤肺,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健,而致咽喉病。时邪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疫疠的侵入途径,多从口鼻而入,致病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毒性强、病情重。如白喉、疫喉痧等。 异气是指污浊的气体,如汽车废气、工业排出的废气,各种有毒的化学气体及花粉、粉尘等,均可直接由口鼻而吸入,发生咽喉疾病。 2异物所伤:咽喉为饮食和呼吸的要道,鱼刺、骨类或其他异物梗于咽、喉、食管、气管,如不及时取出,则可产生严重病证。 3外伤创伤:喉部位于颈前,易遭受跌仆、撞击、金刀、爆炸等创伤,另外,手术创伤、微波、激光、烧灼、腐蚀性的化学液体等理化因素亦可致咽喉损伤。(二)内因 1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则易致咽喉疾病。 2劳倦内伤 房劳过度、久病劳损,劳逸失节,用声不当或过度,均可耗伤气血津液,使咽喉失于濡养,功能失健,而致咽喉疾病。 3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精神因素刺激,均可使内脏气机发生紊乱,气结于咽喉,或郁而化火,上炎于咽喉而致病。 二、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咽喉疾病的发生,其病理变化错综复杂,因各种致病因素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变化如下:(一)邪毒侵犯 风热邪毒犯肺,肺失宣降,循经上蒸于咽喉,咽喉脉络闭阻,肌膜受灼,致咽喉红肿疼痛、声嘶等症。并伴有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素体阳虚者,易为风寒之邪所犯。(二)脾胃热盛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热蕴脾胃,循经上灼咽喉,可致喉痹、乳蛾、喉痈等病证。若偏于湿者,以脾脏病变为主,症见咽喉肿胀为甚,痰涎多,体倦乏力,便溏,苔黄腻;若偏于热者,以胃腑病变为主,症见咽喉红赤为甚,干焮疼痛较剧,痰黄口臭,大便秘结,苔黄厚干。 (三)肺脏虚损 肺脏虚损,不能宣发卫气及输布精气于咽喉,则致咽喉功能减退,邪毒乘机侵袭,而引起各种虚性慢性咽喉病。肺阴亏损,阴津不足,咽喉失于滋养,虚火上炎于咽喉而致咽喉疾病,症见咽喉微红微肿,焮热咳嗽,痰少而黏,声嘶,讲话费力;肺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荣于咽喉,咽喉生理功能失健,御邪能力下降,邪毒滞留咽喉。(四)肾脏亏虚 多因禀赋不足,久病或劳伤,而致肾脏亏虚。肾阴虚,阴精亏损,无以制火,虚火上炎,咽喉失养,症见咽干咽痛,异物感,声音嘶哑,或喉底有帘珠状物,并有肾阴虚的全身表现。肾阴虚常合并它脏的病变,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虚。肾阳虚,多因耗损阳气,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能不足,无以上达咽喉,症见咽喉淡白,咽喉不适,讲话声低沉,乏力,并有口淡,面色白光 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等肾阳虚之证。(五)肝气郁结 若情志不遂,抑郁不舒,影响肝的条达,产生肝气郁结的咽喉病。如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气与痰相博结,痰气互结于咽喉,出现自觉咽喉如有物梗的梅核气;若肝气上逆,气闭声户,则可出现声音不畅,甚或卒然失音等;若肝气久郁,气病及血,气滞血瘀,瘀阻脉络,气血相凝而成积聚,则为血瘤;若气血痰浊交结,则成喉瘤;若肝郁化火,火随气上逆于咽喉,则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口干等症。(六)痰浊困结 劳役过度,饮食不节,或肝郁伤脾,脾不健运,痰浊内生,结聚于咽喉,日久不散,则可形成囊肿、咽喉瘤、咽喉菌、鼻咽癌等证。 五、咽喉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咽喉病的辨证,要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全身和局部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其辨证要点分述如下: 一、咽喉的局部四诊(一)望诊 包括鼻咽、口咽、喉咽和喉部的望诊。 1鼻咽部望诊 使用间接鼻咽镜检查,必要时可使用纤维鼻咽镜。重点观察鼻咽顶后壁和咽隐窝。注意其是否对称,有无充血、粗糙、隆起、糜烂、结节、肿块、溃疡等病变,和分泌物、痂块、出血等情况。 2口咽部望诊 用压舌板在舌前2/3压下,注意观察咽部形态、色泽、活动情况,有无充血、肿胀、干燥、结痂、伪膜、异物等病变。同时要注意喉关有无充血,喉核的大小,有无疤痕,挤压舌腭弓喉核有无分泌物排出等。 3喉咽部及喉部望诊 应用间接喉镜,检查舌根、会厌谷、会厌、梨状窝、披裂、室带、声带、声门等。注意黏膜色泽、有无肥厚,局限性增生、溃疡、疤痕、新生物及异物,声带运动情况等,必要时,可在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进行检查。(二)闻诊 包括嗅闻咽喉部散发出的气味和分泌物的气味,听闻讲话或呼吸时发出的声音。1嗅诊 注意经咽喉呼出的气体有无气味,腥臭、腐臭或是酸臭。分泌物的异常气味,如痰涎有无腥臭、腐臭等。 2听诊 注意语音是响亮或低微,声音改变是嘶哑、失音、发音不扬、讲话不清或发音艰难。呼吸时有无喘鸣音、喉鸣如锯、呼吸困难等情况。咳嗽声是清脆、或重浊、或如犬吠声等。(三)问诊 主要询问咽喉部的局部症状和必要的全身情况,以了解病史和发病经过。 1问起病时间,发病的原因和经过,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和饮食嗜好,工作情况,以及睡眠,寒热,二便等全身情况。 2问咽喉疼痛 包括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性质、扩散的范围等。 3问咽喉感觉 问咽喉中有无异物感,焮热感,干燥感,痒感,炙脔感等。4问吞咽情况 了解有无吞咽异常情况,如吞咽不利,吞咽困难,吞咽呛咳以及咽异物史等。5问发音情况,了解声嘶发生原因,渐发还是突发,有无讲话费力,干涩感,过劳或久言会不会声嘶或语声低沉等。 6问咳嗽痰涎,了解咳嗽情况,痒咳,干咳,喘咳,白天咳或晚间咳,单咳,或连续咳,“吭喀”动作等。问痰涎多少,痰稠黄或稀白,有无带血,易咯出或难咯出。 7问呼吸情况 了解有无气急气促,呼吸时有无喉鸣音,如有呼吸困难,则应进一步询问是活动时有还是安静时都有呼吸急促,以便判断其程度。小儿患者尤须注意查问呼吸。(四)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 1脉诊 2按诊 二、咽喉病证候辨证要点 咽喉病常见的证候有红肿疼痛、糜烂、脓液、发音异常、气味异常;咽干焮痒、梗阻、危候等,其辨证分述如下:(一)辨红肿疼痛 红肿疼痛即充血、肿胀、疼痛,是咽喉科常见之证候,是辨证、辨病中的要点。它们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证候,但又密切相关,如红肿俱甚,疼痛剧烈;红肿轻微,疼痛亦轻。 1咽喉红肿疼痛,见于病初起,则病情较轻,多为风热邪毒侵犯,肺经热盛,邪在卫表之证;若淡红不肿,微痛,多为风寒外犯,肺为寒邪所遏之证。 2红肿逐渐加重,疼痛加剧,是邪热由表转里,肺胃热毒壅盛的里证,出现火热上蒸,搏结于咽喉所致。 3红肿局限性突起,色深红,疼痛剧烈,触按坚硬,是热毒壅盛,灼腐肌膜,趋向成脓;若触按质软,有波动感,是已成脓。4咽喉微红肿或微红不肿,疼痛轻微,朝轻暮重,多属肺肾阴虚。若不红不肿,肌膜淡白,微痛不舒,早上明显,多为阳虚之证。(二)辨咽干焮痒 干、焮、痒是三个不同的症状,但互相联系,常同时出现。从其不同表现,辨别咽喉病的虚实、寒热。1咽喉痒,咳嗽流涕,多为风邪所犯,若干焮而痒,咽痛,肌膜色红,多属风热之证,若肌膜淡白,多属风寒之证。2咽喉干而焮热,疼痛剧烈,肌膜红肿较甚,多为肺胃热盛之证。3若咽喉干而痒,焮热感,不适微痛,肌膜潮红,咳嗽无痰,多为肺肾阴虚,虚热上炎之证。咽喉干,肌膜色淡,不喜饮,多为虚寒之证。(三)辨咽异物感、咽梗阻 异物感是一症状,常有异物梗于咽喉之感觉,但吞咽顺畅,不影响进食,甚至在进食时异物感可消失;梗阻是一体征,为咽喉部位红肿、肿物或异物导致阻塞气道、食道,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辨别时要详细询问病情和局部检查。1咽喉异物感,兼咽干微红微痛咳嗽者,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2咽喉异物感,哽哽不利,痰多,胸闷恶心,口淡不渴,多为脾虚湿困;3咽喉异物感,痰黏难咯,伴见喉底颗粒增多暗红,喉核肿大暗红质韧,声带肥厚暗红,多为痰瘀搏结于咽喉所致。4若咽喉异物感随情志波动而加重,而咽喉无明显异常者,多为肝气郁结,气痰交结之证。 5咽喉梗阻,吞咽困难或不利,疼痛剧烈兼局部红肿高突,是热毒壅盛灼腐肌膜、肉腐成脓之证;若咽喉梗阻,饮食难下,呼吸不畅,应注意咽喉、食道是否有肿瘤。(四)辨腐烂 腐烂即肌膜溃烂有腐物。临床有深与浅、红肿与不红肿、疼痛与微痛之别。 1病初起,腐烂分散浅表,周围色红,是风热邪毒侵犯,引动肺经热毒灼伤肌膜之证;若溃烂大片,红肿疼痛,是脾胃热盛,火热上灼之证。 2腐烂日久,浅表分散,反复发作,周围淡红,咽干燥咳微痛,多属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若成片洼陷,表面污秽,多为气血亏损邪毒内陷之证或肾气亏虚。 3癌肿溃烂,表面凹凸不平,腐物腥臭,触之疼痛,易出血,是火毒壅盛,气血凝聚,肌败肉腐所致。 4白腐物松厚容易拭去者为病情轻,多为火热邪毒灼损肌膜所致;腐物坚韧,不易剥离,强剥出血者为病情重,多为疫毒之邪结聚,侵蚀肌膜所致。 (五)辨声音异常 声音异常表现有声嘶、失音、语音低微、语音含糊等多种情况。应结合咽喉部的检查情况进行辨证。 1新病声嘶,咽喉红肿,声带淡红,多为风热侵袭,肺经有热;若咽喉淡红或不红,声带不红,闭合欠佳,多为风寒侵犯,凝聚咽喉,脉络痹阻。 2新病声嘶,或语音含混不清,吞咽困难,咽喉肿痛,声带鲜红,此为肺胃热毒壅盛,火热蕴结于咽喉,以致气血郁滞,脉络痹阻。 3声嘶日久,咽喉微红,或声带微红,闭合欠佳,咽干痒咳,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语声低弱,久语声嘶,讲话费力,咽喉淡白,声带松驰,闭合不良,或有气短乏力,咽干不喜饮,此为肺脾气虚,精血亏损之证;声嘶,讲话不能持久,久则难于发音,声带有小结或息肉,多属气耗伤阴,气滞血瘀痰凝之证。 4语言难出,呼吸气粗,喉鸣如锯,为痰涎壅盛,阻塞气道的危重证候。 5妊娠后期出现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出声,多因肾精不足,无以上奉咽喉或肺肾亏损,咽喉失养。 6突然失音,或讲话“嘘嘘”不闻语言,但哭笑声音如常,咽喉无红肿,无痛,此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调而致。 六、 咽喉病的中医治疗概要 一、内治法 (一)疏风解表 咽喉病初起,外邪侵犯,邪在机表,尚未转里,多用本治则。若证见咽喉红肿微痛,兼有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脉浮数等风热证候,宜用辛凉解表法,常用方如疏风清热汤,药物如蝉衣、牛蒡子、薄荷、桑叶、蔓荆子、葛根等。若证见咽喉淡红,微肿或不肿,异物感,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缓等风寒之证,宜用辛温解表法,常用方如六味汤,药物如荆芥、防风、紫苏、羌活、桂枝等。(二)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为患的咽喉病,证见患部红肿,疼痛较剧,高热口渴,舌质红,苔黄等。临床上根据热毒壅盛程度及所在脏腑不同而灵活使用。若热毒尚轻且兼有表证,则用本法与辛凉解表药同用,如连翘、牛蒡子、薄荷、夏枯草、紫花地丁、金银花、杭菊花、蒲公英等;若邪热壅盛传里入胃,证见患部红肿疼痛加剧,高热,苔黄厚腻,脉洪大者,宜苦寒泻火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山栀子、龙胆草、穿心莲等;若高热不退,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为热入营分,宜清热解毒凉血,药物如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红花、紫草等。(三)利膈通便 用于胃腑热盛,邪热内困,咽喉红肿疼痛剧烈,身壮热,大便秘结,苔黄厚干,脉洪数之证,常用方如凉膈散或大承气汤,药物如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本法常配合清热解毒法。(四)散瘀排脓 用于胃腑热盛,气血瘀滞,肌膜灼腐成脓的咽喉痈肿,常用方如仙方活命饮,药物如皂角刺、白芷、当归尾、丹参、泽兰等,未溃时宜配合清热解毒药物,以促其消散或溃破,溃破后脓未清者,宜配合清热利湿药,溃后流脓久不愈者,宜配合补益气血药,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五)滋阴养液 用于肺肾阴虚的咽喉病,若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见咽喉淡红或暗红,微肿微痛,晨轻暮重,讲话时觉痛涩,全身兼有腰酸,耳鸣耳聋、怔忡、盗汗等阴虚火旺之证,宜用滋养肾阴,潜降虚火,常用方药如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女贞子、知母、黄柏等。若为肺阴耗伤,阴虚肺燥,证见咽喉干焮不适微痛,咽痒咳嗽,痰黏,讲话乏力等阴虚肺燥之证,宜滋养肺阴,生津润燥,常用方如甘露饮。药物如麦冬、沙参、百合、玄参等。(六)温阳益气 用于肺脾肾等脏腑虚寒而致咽喉病。若为肾阳虚,证见咽喉微痛,不红不肿,吞咽不利,疼痛多在午前,舌质淡白,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宜温补肾阳,常用方如附桂八味丸,药物如熟附子、肉桂、肉苁蓉、菟丝子、熟地黄等,若为肺脾气虚,证见咽喉淡白,干痛,语声低沉,咳嗽痰稀、气短懒言、自汗等,宜补益肺脾之气,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七)解郁散结用于七情伤肝,肝气不舒,气滞痰凝所致的咽喉病,证见喉中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胸中痞满等,宜疏肝解郁,行气化痰,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药物如法半夏、厚扑、柴胡、郁金、素馨花等。(八)化痰利咽用于火热上炎,炼津成痰,痰涎结聚于咽喉,阻遏气机的咽喉病,证见咽喉肿胀色红,痰多咳嗽,气促者,宜清热化痰利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