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是我市农机化历经变革和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5年,一方面农机在市场经济改革中不断受到冲击,农机工作在冲击中不断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和农机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和一系列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这期间,我市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农业机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繁荣我市农村经济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农机装备水平:截止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值由“九五”末的15.7亿元发展到18.7亿元,增长(下同)19.3%;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60.75万千瓦发展到347.93万千瓦,增长33.4%;农用拖拉机保有量由127,315台发展到154,249台,增长21.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71.9%,小型拖拉机增长12.4%;收获机械由3,818台发展到6,170台,增长61.6%;大中型配套农具增长31.7%,农机具配套比由1:0.79提高到1:0.86 。(二)机械化作业程度:全市综合机械化程度由70.2%发展到70.8%,增长0.6%,其中机械整地程度由75.6%发展到87.4%,增长11.8%,机播程度由61.6%发展到70.2%,增长8.6%,机中耕程度由81.3%发展到91.6%,增长10.3%,机收程度由4.9%发展到6.4%,增长1.5%,机械运输由97.0%发展到98.3%,增长1.3%。(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推广项目3项,机械精少量播种达到1,230万亩,增长13%,机械深施化肥达到1,395万亩,增长1.5%,秸秆根茬机械粉碎还田达到1,157万亩,增长37%。重点推广项目2项,水稻机械化插秧118万亩,增长26%,水稻机械化收获98.1万亩,增长9.5%。全市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达20余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节本增效总值达18亿元。(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全市已拥有各类农机管理服务组织128,191个(含农机专业户),其中,农机作业合作社26个,农机大户1,168个,农机服务专业户30,543个,农机从业人员达141,567人。2004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8.5亿元,利润总额7亿元。 “十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我市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与国外相比,仅相当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和70-80年代韩国的水平。二是农机装备水平较低。国家规定每百公顷土地动力配备600瓩,我市为231.2 瓩,与国营农场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较大;同时由于设计及制造质量问题,国产装备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产生使用、维修、保养复杂,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难以发挥机械装备动力等问题。三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装备少,小型装备多,大中型装备总动力598,820瓩,占总动力的32.21 %;田间作业装备少,非田间作业装备多,机具配套比例严重失调;收获设备比较少,耕、种设备相对多,机械化发展受到收获项目的“瓶颈”制约。四是农机具补贴资金相对较低,大型农机具总量下滑。我市2001年农机具补贴资金370万元,2002年210万元,2003、2004年为300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我市农机具补贴最多的年份是90年代中期,这批农机具已经到了报废的高峰,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目前大型农机具增加的速度抵不上报废的速度,大型农机具总量呈下滑趋势。五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和入世以来,多数乡(镇)村农机服务组织解体(个体化或并站成立中心),原有的管理、维修、作业质量监督等职能淡化或削弱,产生了土壤耕暄作业质量达不到标准,土壤板结,效益降低等问题。六是农机培训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发展近几年日趋大型化,一些技术含量高、难于操作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投放到农村市场,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拖拉机驾驶员技能不熟练,不能正确地使用、保养和维修农机具,不仅影响了机械的寿命,也给农业生产的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伴随着农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很难适应新形势,知识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逐年加强。另一方面,农机培训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培训设备陈旧老化,培训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二、“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是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一个关键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对农业、农机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振兴哈尔滨农机事业。做到“三树立、三坚持”。一是树立与坚持跳出农机抓农机的思想;二是树立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明确为什么,不为什么,怎样去为;三是树立与坚持用科技化牵动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做到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以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机械化带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积极推进机械化生态农业、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机械化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进农机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二)规划的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通过市场配置,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有机户本着自愿、公平、互利的精神,整合优化资源,适应市场竞争,获得最大效益。2、科技进步原则:要以创新来适应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农民迫切的技术需要,积极组织研制、开发、推广适合我市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机新技术。3、适地适配原则:按照区域布局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应用,因地制宜合理配备使用农业机械。结合各地农产品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及机具的多样化的需求。4、依法兴机原则:按照建设法制社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农机化事业纳入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发展的轨道,完善法规建设,为振兴农机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5、高效优质原则:发挥农业机械省工、节本、增效、环保作用,提高作业质量;保证农业生产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油,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增加粮食产量。6、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原则: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农机适应农艺发展,农艺依靠农机实施,出现了一批与农艺密切结合的农机新技术。这些技术增产效果、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已被广大农民接受,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7、协调发展原则:农业的发展依托于产业化,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机化。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不断提高农机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将农机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推进,确保农机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根据我市“大发展、快发展”的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总体构想,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机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提出我市“十一五”农机化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1)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到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428.43万千瓦,年平均递增3.65(下同);农业机械总值发展到32.3亿元,递增9.4;拖拉机保有量发展到185,752台,递增3.4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6,170台,递增4.43;农机具保有量发展到193,353台,递增6.58%,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发展到31,660台, 递增8.3;收获机具保有量发展到10,629台递增9.49%;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1.21。 (2)机械化作业程度机械耕整地达到96,机械播种达到82,机械中耕达到 98,机械收获达到 28,田间运输机械化达到9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72%。机械精少量播种1,600万亩,机械秸杆根茬粉碎还田1,230万亩,机械深施化肥1,800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000万亩。(3)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推广项目3项:机械深松联合整地870万亩,水稻机械插秧220万亩,水稻机械收获180万亩。重点推广项目2项:超深松整地技术100万亩,大豆联合收获技术100万亩。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8项。实现节本增效20亿元。在我市郊区建设1个具备相当规模、开展产业化经营的农机科技示范基地。2、项目规划目标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农机化项目库,提出农机化项目群,完善农机化项目的调研、论证、申报和实施程序,为建设农业现代化提供农机技术支撑。全市共规划11个项目群,项目总投资136,057.8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机化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一些薄弱项目得以飞跃发展。(1)都市圈粮食产业带(包括基地)机械化1)玉米产业带机械化。以阿城、双城、呼兰为重点,辐射巴彦、依兰和五常北部。重点推广和应用土壤耕暄、精量播种、机械收获等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318台,农具4,702台,投入资金22,845万元;新增整地面积234.1万亩,播种面积418.8万亩,收获面积42.5万亩;实现增产粮食4.1万吨,节种1,467吨,节肥5,911吨,省工20万人(次),加工增值13.1亿元,转移劳动力4.1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我市土壤板结严重问题,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改造中低产田,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水稻产业带机械化。以五常、方正、通河、为重点,辐射尚志、延寿、木兰、阿城、香坊、道外。重点推广激光平地、节水少耕、根茬还田、机械收获和机械烘干技术。装备拖拉机984台,农具3,739台,投入资金13,635万元;新增整地面积135.4万亩,播种面积128.5万亩,收获面积70.8万亩;实现增产粮食7.4万吨,节种4,058吨,节肥8,546吨,省工30万人(次),加工增值35亿元,转移劳动力3.0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稻生产用工量大问题,降低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农时,延长作物生长时间,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3)大豆产业带机械化。以巴彦、宾县、依兰为重点,辐射阿城、木兰、延寿、五常北部。重点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整地、机械播种及机械收获技术。装备拖拉机681台,农具2,549台,投入资金10,808万元;新增整地面积155.2万亩,播种面积173.2万亩,收获面积149.6万亩;实现增产粮食3.7万吨,节种4,226吨,节肥41,725吨,省工177万人(次),加工增值1.6亿元,转移劳动力2.0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缓解我市大豆产区土壤板结问题;改造中低产田,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省种、省肥,提高大豆品质和出油率;减少人工收获作业损失,增加粮食产量。(2)牧业产业带机械化1)青贮饲料机械化。以双城、南岗、道里为重点,辐射巴彦、呼兰、道外。重点推广整地、播种、收获和加工四个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255台,农具7,100台,投入资金12,107万元;新增整地面积28.7万亩,播种面积28.7万亩,收获面积27.5万亩;实现增产8.0万吨,节种197.6吨,节肥934吨,省工19万人(次),加工增值1.3亿元,转移劳动力4.3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畜牧业机械化迅速发展造成的人畜争粮问题,适时收获,保证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奶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以木兰、道里和南岗为重点,辐射通河、巴彦。重点推广播种、灭草、收获、打包和加工五个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685台,农具9,593台,投入资金9,021万元;新增整地面积41.8万亩,播种面积33.7万亩,收获面积33.7万亩;实现增产3.6万吨,节种315吨,节肥432吨,省工33万人(次),加工增值1.0亿元,转移劳动力10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牧业机械化迅速发展造成的人畜争粮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提高土地产出率,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3)榨奶机械化。以双城、南岗、道里、动力、呼兰为重点,推广先进的榨奶机械化技术。装备机具674台(套),投入资金9,894万元;加工增值5.0亿元,转移劳动力1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转移劳动力,提高产奶率。4)粪便处理机械化。以巴彦、宾县、木兰、双城、南岗、道里、香坊、平房、动力、呼兰为重点,围绕修建农业环保工程,推进粪便处理机械化。装备机具1,863台(套),投入资金5,205万元;加工增值3.3亿元,转移劳动力4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环境污染、加工畜禽排泄物增值等问题,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环保农业发展奠定基础。(3)渔业机械化以道里和呼兰为重点。推广水面增氧、投饵、电捕捞、网箱养殖等机械化技术。装备机具3,584台(套),投入资金1,691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解决鱼苗繁殖问题,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渔业养殖。(4)绿菜及特色菜生产机械化1)脱毒大蒜栽植机械化。以阿城为重点,推广机械整地和栽植机械技术。装备机具199台(套),投入资金620万元;种植面积6.4万亩,机械加工量6,063吨;实现增产5,196吨,省工3.4万人(次),加工增值864万元,转移劳动力0.5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市机械化空白点的突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2)脱毒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以呼兰、道里、南岗为重点。推广机械整地与收获技术。装备机具639台(套),投入资金670万元;种植面积12.9万亩,机械加工量39,000吨;实现增产696吨,省工150万人(次),加工增值1,212万元,转移劳动力2.7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效率,提高产量。3)浆果产业机械化。以尚志为重点,围绕万亩浆果良种基地建设推广机械整地、田间管理技术。装备机具853台(套),投入资金500万元;种植面积26.8万亩,机械加工量5,200吨;实现增产357吨,省工0.9万人(次),加工增值181万元,转移劳动力0.2万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解决山区机械化发展难题。提高产量,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有效利用资源。4)北药生产机械化。以木兰、南岗、五常、阿城为重点,辐射通河、方正、巴彦。重点围绕红花、五味子、红豆杉、刺梅果等作物,推广机械整地和田间管理机械化。装备机具555台(套),投入资金3,668万元;种植面积57万亩,机械加工量6,095吨;实现增产427吨,省工2.6万人(次),加工增值6,594万元,转移劳动力0.3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北药生产植保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规模化生产。 5)亚麻生产机械化。以延寿、呼兰为重点,推广机械整地、机械播种和拔麻技术。装备机具541台(套),投入资金1,253万元;种植面积50万亩,机械加工量16,750吨;实现增产20,850吨,省工1.8万人(次),加工增值340万元,转移劳动力108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亚麻品质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6)红菇娘生产机械化。以依兰为重点,推广机械整地和田间管理技术。装备机具141台(套),投入资金636万元;种植面积15.9万亩,机械加工量90,000吨;实现增产454吨,省工0.3万人(次),加工增值45万元,转移劳动力42万人。(6)设施农业机械化以道里、南岗、松北和香坊为重点,辐射双城、依兰,重点推广温室和大棚机械整地技术。装备机具2,382台(套),投入资金1,089万元;种植面积50万亩;实现增产25,313吨,省工2.6万人(次)。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设施农业的工厂化、规模化问题,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 (7)农产品加工机械化1)秸秆深加工机械化。以南岗为重点,重点推广机械加工和打包技术。装备机具347台(套),投入资金342万元;实现增值1,268万元,转移劳动力1.3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2)饲料加工机械化。以双城、巴彦、木兰、呼兰、道里为重点,推广引进粮食粉碎机、饲草秸杆粉碎机、颗粒机等。装备机具15,329台(套),投入资金3,813万元;实现增值8,259万元,转移劳动力3.2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养殖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3)特菜加工机械化。以道里、南岗、平房、香坊和松北为重点,推广绿菜、特菜、食用菌等机械加工保鲜技术。装备机具635台(套),投入资金1,152万元;种植面积95.1万亩;实现增产25,313吨,省工2.8万人(次);加工增值7,980万元,转移劳动力0.8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延长特菜储存期,实现增值增收。(8)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以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一是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20个。全市平均每16万亩组建一个合作社,每个作业合社作都要实现6,000亩以上连片种植。装备机具1,691台(套),投入资金12,000万元;实现增收4,817万元转移劳动力1.2万人。二是培育农机大户230户。全市平均每8万亩耕地就有1个这样的农机作业大户。装备机具941台(套),投入资金4,955万元,实现增收843万元,转移劳动力0.1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和增产增收。(9)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综合大市场建设优化农机维修网点布局,新建县(市)级农机修理网点100个,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现增收4,000万元,转移劳动力0.1万人。在哈尔滨市区及十一县市建设29个集农机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机维修、物流服务于一身的农机综合性服务大市场,投入资金8,000万元;实现增收2,168万元,转移劳动力0.8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降低能耗,解决机具带病作业率高、有效使用时间短问题,延长农业机械使用寿命,为农民提供先进优质的农业机械,保证生产作业质量。(10)农机科技研发“十一五”期间,重点研制、开发、引进玉米垄上苗带灭茬保护性少耕整地机、灭茬、旋耕机系列、水田保护性节水少耕技术及机具、物理农业技术(声波助长、种子磁化处理、频振式杀虫等)、粘重土壤型马铃薯收获机、马铃薯割秧粉碎还田机、机械化旱作技术及免耕播种机系列、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宽幅灭茬、旋耕整地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青贮玉米机具、牧草机械化生产技术、棚室机械化生产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等15个项目。投入资金770万元;实现增收3,851万元,转移劳动力5.6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适应现代农业和农艺需要的我市农机化发展重点、难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问题。(11)农机教育培训全市每年培训农机从业人员5.0万人次左右。“十一五”期间,投入培训资金1,587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经营水平,解决农机从业人员技能不熟练以及知识老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三、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机化上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只有政府才能担负起总揽全局的责任。一是把农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推进责任。切实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投入精力,推进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农机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要把农机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中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将规划中的各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合力抓农机;三是优化农机发展环境。对发展农机化制定政策导向和进行政策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绿色通道、融资投资渠道、金融信贷渠道。(二)强化部门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一是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合力。抓好农机工作,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农机部门作为农机化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特色产品扩展,由主要生产环节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二是强化农机工作体系。保持农机工作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明确农机部门的依法行政职能和机构性质,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配备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和工作人员。加强农机干部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一只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三是坚持依法治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手段,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引导能力。通过抓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三)加大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主要对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机具,以及属于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保护、节本增效的新型、高性能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补贴,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对作业面积大的农户实行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者的竞争力。(四)因地制宜、突出实效,推进农机事业全面发展1、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实施重点倾斜坚持“四个跳出”:即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研究农机工作;跳出传统农业圈子,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高度发展农机工作;跳出服务农业生产的圈子,站在服务农村经济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机工作;跳出发展农机的圈子,站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高度推进农机。做到“五不抓”:即战略性、方向性不强的不抓,示范与牵动作用不大的不抓,科技含量不高的不抓,不能致富农民的不抓,不能壮大农机自身的不抓。实施六个倾斜:一是向郊区和都市圈区、县倾斜。围绕我市郊区现代化和发展都市圈经济的构想,在郊区和都市圈区、县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向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园区倾斜。通过向农业开发项目区和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