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1、引 言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60万人,加上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有100 多万人,2011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达700多万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成为社会的焦点。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虽有缓和趋势,但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这对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的大学生就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意愿,是指有就业要求的大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不同评价、不同审视和选择方向。就业意愿描述的是大学生寻找工作之前的设想,这种设想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2 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2.1 大学生择业心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择业心态无疑会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有益的帮助,而消极的择业心态将会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积极心态,如魏彤儒(2003)等学者认为, 大学生寻求工作主动, 竞争意识强烈,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有较高评价且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等极为关注;金崇芳(2004)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是从理想趋于理智, 从幻想趋于现实的最基本的心理反映之;刘尊法(2000)也认为当代大学生较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是靠感性的认识, 更多是靠理性的分析, 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表现在择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焦虑心理。魏青和郝善学(2002)从3个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的期望: ( 1) 过高的期望成就;( 2) 期望短时间内见成效, 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一些学生对成就的实现期望过高;( 3) 过分地期望稳定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 经济收入 ( 53% )、出国深造 ( 32%)。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型转向经济价值型;刘尊法(2000)认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过分强调和突出个人,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 不考虑社会责任, 过于注重个人正当权益的获得;欧阳霞(2004)等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心理。2.2 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分析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的这些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前各研究者主要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在分析大量文献后认为应该表现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五个方面上。2.2.1社会因素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在这个阶段, 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马忠祥(2001)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中一些观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导: ( 1) 社会各行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 各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不同, 形成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 2)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在国家政策方面罗小燕(1999)认为: ( 1) 目前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措施, 全国地区人才需求难以保证。( 2) 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的公平竞争。2.2.2经济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沿海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 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相对于内地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择业时大都选择北京、上海、大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向的外部原因。在张道祥(2002)的调查中指出: 经济待遇高不高, 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 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 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在周骏宇和李元平(2010)的研究中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二元特性,已经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各项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的差距,会让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显示出畸形的高度同质性,即大多数学生在地区选择方面都会偏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城乡选择方面都会偏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行业选择方面,都会选择体制内优势部门。2.2.3教育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时期, 这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黄发友(2002)认为就业制度的转变, 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 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由于长期受传统的 统分统配思想的影响, 学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少, 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还不完善, 学校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2.2.4家庭因素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职业地位(特别是父亲)与教育水平对子女的职业获得(首次工作或当前职业)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在该方面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李黎明(2008)认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职业地位、学历)仍然对子女地位的获得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郑洁(2004)的调查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而且求职更有信心,初次就业落实单位的概率高。诸多社会调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力与关系相比,后者对就业的影响更重要,24的毕业生表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李德勤(2003)在云南教科院的研究中涉及家庭背景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结果指出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层次越高的家庭,孩子就业的概率越高。2.2.5个人因素个人因素。这是大学生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特有因素。刘圣陶和尹小萍(2001)认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包括个人的综合因素、择业心理因素、求职方法等方面。这些是大学生择业的主观内在因素。大学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 无法准确剖析自己, 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受社会、他人影响, 盲目跟从, 只想选择条件好的公司工作。他们的择业心态取决于职业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 因而会产生理想与现实、开放与封闭、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总之, 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是复杂的, 他既受当今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 又受就业政策所制约;既受现实教育指导缺失的影响, 又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研究者们对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论述都比较详尽, 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3 实证分析3.1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3.1.1模型设定为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哪些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意愿,我们进行了二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根据有关定义,分别界定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1;“在农村就业”=0;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1;“在中西部地区就业”=0;选择“在体制内优势单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就业”=1;“其他单位”=0,建立3个二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ln=+; (1)=1,2,3;为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1)、“在东部地区就业”(=2)、“在体制内优势单位就业”(=3)的概率,为影响学生就业意愿的各种变量。定义这些变量如表3.1所示。表3.1 式(1)中的各变量变量变量名类型赋值自 变 量 X1性别虚拟变量男性=1;女生=0X2家庭所在地定类变量大城市=A;中小城市=B;农村=CX3学校类型虚拟变量211或985高校学生=1;非211或985高校学生=0X4专业类别定类变量文史=A;师范=B;理工=C;经管=D;农林=E;医科=F;其他=GX5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虚拟变量是=1;否=0X6对就业政策了解的程度定序变量非常了解=4;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2;不了解=1X7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定序变量非常愿意接收=4;比较愿意接收=3;能接收=2;无法接收=1因 变 量Y1单位选择虚拟变量优势单位=1;竞争性单位=0Y2地区选择虚拟变量东部地区=1;中西部地区=0Y3城乡选择虚拟变量城市=1;乡镇=03.1.2数据描述本文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理论分析、制度设计与实做推广重庆理工大学课题组,该项目是重庆市财政支持专项研究课题。对重庆市高校内的2010年毕业生和2010年在校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春季,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参与此次调查的重庆市高校学生为5000人。调查后,回收问卷4012份,回收率约80%;有效问卷3760份,其中完成全部问题者96%。在数据分析中,本文以3760份问卷为基础。(1)调查样本概况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样本总量3760人,其中男生1835人,占48.8%,女生1925人,占51.2%。样本的来源构成以农村为主。数据显示:生源地为大城市的653人,占17.65%,中小城市的1396人,占37.74%,农村的1650人,占44.61%。样本数据的学校结构与重庆市高校结构基本吻合。样本中就读学校属于211或985学校的841人,占22.55%,省属重点大学的596人,占15.98%,一般性大学的2293人,占61.47%。表3.2 调查基本情况统计表性别结构户籍分类学校分类男女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211或985省属重点一般大学1835192565313961650841596229348.8%51.2%17.65%37.74%44.61%22.55%15.98%61.47%调查样本的专业结构已理工科为主。数据显示:文史类专业505人,占13.21%;师范类764人,占19.98%;理工科类1561人,占40.82%;经管类683人,占17.86%;农林类97人,占2.54%;医科55人,占1.44%;其他专业159人,占4.16%。表3.3 接受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构成情况表文史类师范类理工科类经管类农林类医科其他5057641561683975515913.21%19.98%40.82%17.86%2.54%1.44%4.16%(2)就业准备情况分析为了分析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首先需要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了解,为此调查问卷从是否关注就业信息、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是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明确的就业打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度逐年增加。从大四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450人,占12.06%,从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1115人,占29.88%,从大二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949人,占25.44%,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1217人,占32.62%。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规划。问卷的数据中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2191人,占58.47%,超过了半数;不太确定的847人,占22.60%;认为不重要的450人,占12.01%;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259人,占6.91%。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的有1280人,占样本总量的34.04%;参加过社团活动的2005人,占样本总量的53.32%;从事过企事业兼职的873人,占样本总量的23.22%;参加勤工助学610人,占样本总量的16.22%;当过助管(学生干部、学生助理等)623人,占样本总量的16.57%;参加过学科竞赛的275人,占样本总量的7.31%;从事过科研或参与科研项目(含证书)的181人,占样本总量的4.81%;参加过其他活动的532人,占样本总量的14.15%。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力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图3.2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类别构成图在具体的就业程序上,多数大学生不太了解。数据显示,了解基本就业程序的1183人,占31.84%;一般了解的1257人,占33.83%;不了解的1276人,占34.34%。在就业去向上,直接就业占主流。调查表明,希望直接就业的1660人,占40.97%;考研的997人,占24.61%;出国的509人,占13.54%;参军的385人,占9.50%;自主创业的390人,占9.62%;其他打算的111人,占2.74%。对待自主创业的问题上,大学生的回答很实际,数据就是例证:当单独问及是否可能自主创业时,有1267人选择“是”,占34.91%;有1124人选择“否”,占30.97%;有1238人表示“会考虑”,占34.11%。图3.3 大学生就业去向排序图(3)就业单位的选择意愿在毕业后的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大学生没有明显的偏好。希望进入国有单位的1036人,占26.54%;希望进入事业单位的967人,占24.78%;希望进入外资(合资)企业的1128人,占28.90%;希望进入私企的344人,占8.81%;无所谓的428人,占10.97%。图3.4 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分布饼状图在选择单位的原因上,收入仍是主要因素,但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发展前景。在选择单位的原因上的问题上,有713人选择“朝阳行业”,重视行业前途,占18.96%,有1255人选择“收入较高”,占33.38%,有773人选择“专业对口”,占20.56%,414人选择“创业机会大”,占11.01%,有971人选择“稳定”,占25.82%,选择“其他”的有343人,占9.12%。图3.5 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原因分析饼状图在“单位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吸引力”问题上,排名第一是薪酬与福利,有1599人选择,占42.53%,然后是激励、培训与发展机会,选择的人数有1458人,占38.78%,排名最后的是地域因素,有691人选择,占18.38%。其他依次是:“单位的经营理念”1150人,占30.59%,“单位的知名度”1139人,占30.29%,“企业文化”1124人,占29.89%,“企业规模”897人,占23.86%,“其他因素”150人,占3.99%。从中可以看出这与单位选择原因的问题回答基本一致,收入问题是大学生就业意愿中首要考虑的因素。(4)就业地区的选择意愿大学所在地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在就业地区选择意愿上,选择大学所在地的有1210人,占32.18%,居于首位;随后的是选择出生本地的有1138人,占30.27%;选择沿海发达城市的765人,占20.35%,选择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有451人,占11.99%,选择西部大中城市的有525人,占13.96%,选择其他地区的有249人,占6.62%。图3.6 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意愿分析饼状图在“对地区选择的原因”问题上,选择“良好的生活及工作条件”的1215人,占32.31%;选择“待遇较高”的1037人,占27.58%;选择“有较大发展机会”的1279人,占34.02%;选择“回报家乡”的603人,占16.04%;选择“其他”的392人,占10.43%。在“如果求职困难,对去中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的问题上,“乐于接受”的1153人,占31.39%;“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的1935人,占52.68%;“不接受”的585人,占15.93%。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小城镇也能接受。(5)求职过程分析在就业信息来源渠道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希望从哪些渠道获得招聘信息”问题上,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有1746人,占46.44%;选择“求职网站”的1799人,占47.85%;选择“招聘会”的1734人,占46.12%;选择“校园宣讲会”的1039人,占27.63%;选择“专业媒体”的910人,占24.20%;选择“其他”的175人,占4.65%。求职途径方面,人才市场和学校就业组织是主渠道。调查显示,在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上,选择“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托熟人”的1121人,占29.81%;选择“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的1431人,占38.06%;选择“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的1369,占36.41%;选择“网络招聘”的750人,占19.95%;选择“已毕业校友推荐”的391人,占10.40%;选择“猎头公司”的153人,占4.07%;选择“其他”的64人,占1.70%。在“求职过程中困扰您的问题”中,大学生们的选择呈现出矛盾的现象,学校、个人、用人单位都影响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具体的调查数据是: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的1033人,占27.47%;选择“信息量少”的1732人,占46.06%;选择“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的1535人,占40.82%;选择“能力不足”的1115人,占29.65%;选择“优势难以发挥”的1076人,占28.62%;选择“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995人,占26.4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907人,占24.12%;选择“其他”的74人,占1.97%。在寻找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原因上,项目组分为大学生自身与其他两个方面。非自身原因中,大学生把面试失败列为首位,在自身原因中,大学生普遍认为自我表达能力是主要的原因,而专业不对口,薪酬低于预期、学习成绩等都退居其次。具体数据是:在“参加应聘后,您认为非自身原因导致的应聘失败有哪些”问题上,选择“企业要求太高”的1199人,占31.89%;选择“面试过程繁琐冗赘”的1374人,占36.54%;选择“企业的岗位要求与专业不符合”的1360人,占36.17%;选择“缺少发展机会”的913人,占24.28%;选择“薪酬福利低于预期”的706人,占18.78%;选择“其他”的193人,占5.13%。图3.7 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外部原因序列图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与自身能力相关的问题”中,选择“专业能力”的1445人,占38.43%;选择“自我表达能力”的2305人,占61.30%;选择“外语能力”的1158人,占30.80%;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1509人,占40.13%;选择“环境适应能力”的942人,占25.05%;选择“其他”的52人,占1.38%。(6)学校的就业指导情况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四分之三的同学表示满意。具体资料是: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上,选择“很满意”的512人,占14.03%;选择“较满意”的2180人,占59.74%;很满意和较满意二者合计是73.77%;选择“不太满意”的724人,占19.84;选择“很不满意”的233人,占6.39%。 图3.8 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大学生不仅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而且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也持肯定的态度。具体数据是,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作用“很大”的739人,占20.17%;“一般”的2255人,占61.56%;“没什么作用”的669人,占18.26%在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的问题上,大学生们的选择各式各样。选择“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2054人,占54.63%;选择“就业政策、形势分析”的1540人,占40.96%;选择“就业信息发布”的1304人,占34.68%;选择“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的1414人,占37.61%;选择“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的1271人,占33.80%;选择“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的632人,占16.81%。图3.9 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就业服务的期望(7)就业培训情况除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外,项目组分析了社会服务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针对大学生工作能力培训进行了调研。从数据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前的培训,即使自己缴纳一定的培训费也可以接收。具体数据如下:对参加就业前培训,认为“有必要”的2182人,占58.82%;认为“无所谓”的1069人,占28.81%;认为“完全没必要”的459人,占12.37%。若参加就业前培训,希望“完全免费提供”的1510人,占41.05%;“自己支付少量培训费”的1651人,占44.89%;“按市场价支付培训费”的517人,占14.06%。图3.10 大学生对市场培训的认可程度分析(8)政府的就业政策及措施对政府的就业政策和措施的了解程度。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非常了解”的232人,占6.25%;“比较了解”的1013人,占27.28%;“一般了解”的1710人,占46.04%;“不了解”的759人,占20.44%。认为就业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非常吻合”的489人,占13.93%;认为“比较吻合”的1775人,占50.56%;认为“存在较大差距”的1247人,占35.52%;认为“存在很大差距”的0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村官”计划等举措的态度,“赞成,也愿意去”的1397人,占37.59%;“赞成,但不愿意去”的2010人,占54.09%;“不赞成”的309人,占8.32%。图3.11 大学生对服务西部计划的认可程度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在政策和制度上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对这项制度的态度,“非常愿意接受”的994人,占26.65%;“比较愿意接受”的2111人,占56.60%;“实在找不到工作时才接受”的498人,占13.35%;“完全无法接受”的127人,占3.40%。(9)调查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薪酬与个人发展是毕业生最重视的因素,但对薪酬的期望趋于理性。在“您重视的求职因素”问题上,有2133人选择了“薪酬与福利”,占56.73%;有2239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占59.55%。而其他因素,如“地域”、“单位性质”、“家庭期望”、“专业对口”等选择的人数都未超过千人。在“单位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吸引力”问题上,选择“薪酬与福利”的人最多,有1599人,占42.53%。在“选择单位的原因”上,选择“收入较高”的人也最多,有1255人,占33.38%。这些结果表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把“薪酬”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在“能接受的工资水平”问题上,选择“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的人最多,有1584人,占41.42%,这一比例高于选择“较高于城市平均水平”的比例,选择“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有866人,占22.65%,另外还有191人选择“略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并不盲目“求高”,而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带着少许憧憬。在创业问题上的态度分析在男生中,有1298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男生总数的70.74%;在女生中,有1338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女生总数的69.50%。通常人们会以为男生在“闯劲”上要大于女生,这一结果表明,在创业的“闯劲”上,男女生差异并不明显,给人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印象。来自“211大学”的学生中有589人表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70.04%;来自一般大学的学生中有1638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71.43%,说明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学生在创业意愿上的差异不明显。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1177人表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71.33%;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有469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71.82,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中有938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占67.20%,说明生源地的城乡区别对学生的创业意愿影响不大。在考研问题上的态度分析在男生中,有459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男生总数的25.01%;在女生中,有538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女生总数的27.95%。说明性别差异对考研意愿的影响不大。来自“211大学”的学生中有252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其总数的30.00%;来自一般大学的学生中有575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其总数的25.08%,说明211大学的学生在考研意愿上比一般大学的学生要强烈,但差距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211大学”学生的总体上学习功底和学习欲望比一般大学的学生强,但另一方面一般大学的学生由于就业的压力,会迫使自己发奋读书继续深造,所以在考研意愿上就相差无几。来自大城市学生中有216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其总数的33.08%;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中有410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其总数的29.37%;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360人希望毕业后考研,占其总数的21.82%,由此可见,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愿意考研,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和考研成本等。图3.12 生源地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分析图就业培训问题上的态度分析男生中有943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51.39%;女生中有1239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64.36%。这说明女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意愿要强于男生,与人们的一般判断相同。“211大学”学生中有557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66.23%,一般大学学生中有1375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59.97%。说明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学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都是强烈的,而且重点大学的学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意愿更强一些。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中有297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45.48%;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中有759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54.37%;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1107人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占其总数的67.09%。说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最少,说明生活环境对就业素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图3.13 生源地对大学生考就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分析对“村官计划”的态度分析男生中有588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32.04%;女生中809有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42.03%。女生愿意参加“村官”计划的人比男生多出10个百分点,可能是因为女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男生大,并且有更多的意愿从事基层的行政事务工作。“211大学”学生中有308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36.62%;一般大学学生中有912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39.78%。这一结果说明在“村官”问题上,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学生态度几乎是一致的。大城市学生中有160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24.50%;中小城市中有456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32.66;农村学生中有770人赞成并愿意参与“村官”计划,占其总数的46.67%。在“村官”计划问题上,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生源的态度差异比较明显,农村学生对这一举措是最欢迎和肯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可能会形成“来自农村、回到农村、管理和服务农村”的局面,这是否符合这一举措的初衷仍需值得探讨。3.2实证结果与分析依据(1)式,我们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了3项二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分别如表3.4、表3.5、表3.6表3.4注:sig表显著度,sig的值0.05表示变量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模型1(对单位选择回归)来说,分析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的变量可知:男生选择体制内优势单位的概率比女生低(为女生选择概率的82.8%),这与女生更追求岗位的稳定性有关。相对对照专业(其他)而言,农林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选择在优势单位(为对照专业学生选择概率的2.69倍),这可能因为农林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特别是面对选择回农村或者进行农业工作的时候面临薪酬福利、社会保障无法得到保证的困难。这时,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成为了农林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就业的途径了。农林专业学生的这种选择对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是不利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都需要科技和人才,而农林专业的学生却选择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了解方面,对政策不了解的学生选择去竞争性单位的比例就越高(由于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是定序变量,模型中这一指标的含义是: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每降低一个层级,去竞争性单位的概率上升22.9%)。对大学生见习制度持赞成态度的同学有更高的概率选择优势单位(由于见习制度态度是定序变量,模型中这一指标的含义是:对见习制度的态度每提高一个层级,去优势单位的概率上升14.3%),对见习制度持赞成态度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过见习的概率就越大,一方面,学生通过见习使得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就业时就越有信心,在就业时对单位选择的要求就会越高;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实习的学生发现单位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所以即使竞争激烈也宁可选择体制内优势单位。 表3.5模型2:对地区选择回归BS.E,WalddfSig.Exp (B)步骤 1a性别.056.082.4581.4981.057家庭所在地(农村)6.6541.084家庭所在地(大城市)-.071.115.3751.540.932家庭所在地(中小城市).182.0874.3791.0361.199学校类型.451.09224.2521.0001.571专业类别(其他)44.3891.000专业类别(文史)-.062.224.0771.782.940专业类别(师范)-.323.2172.2251.136.724专业类别(理工).077.204.1421.7061.080专业类别(经管).144.215.4511.5021.155专业类别(农林)1.207.29616.6411.0003.344专业类别(医科)-.004.431.0001.993.996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137.0832.7641.096.872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041.049.7081.400.960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232.06213.9781.000.793常量-.715.2617.4971.006.489a. 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 性别, 家庭所在地, 学校类型, 专业类别, 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 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注:sig表显著度,sig的值0.05表示变量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模型2(对地区选择回归)来说,211或985高校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选择去东部地区就业(选择去东部的学生为非211或985高校学生的1.57倍),这些高校的学生表现出对东部地区的偏好一方面是由于在东部地区不仅能得到较高的收入,还具有较高的户籍收益、社保收益、福利收益、社会地位等;另一方面这些高校的学生自身条件相对优越,在东部地区就业也具有优势,能够实现自己的就业意愿。相对农村的学生而言,中小城市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选择去东部地区就业的概率为来自农村学生的1.19倍),农村的学生更愿意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更多的是对就业成本的考虑,农村学生本身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在选择就业时对成本的考虑会比城市的学生多。而大城市的学生没有显示出更高的东部地区就业意愿(变量不显著);相对对照专业(其他)而言,农林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选择东部地区就业(为对照专业学生的3.34倍);对大学生见习制度持接收态度(定序变量)的学生有更高的意愿选择在中西部地区。表3.6模型3:对城乡选择回归BS.E,WalddfSig.Exp (B)步骤 1a性别-.027.077.1231.726.973家庭所在地(农村)47.9441.000家庭所在地(大城市).477.10720.0311.0001.612家庭所在地(中小城市).509.08238.3971.0001.664学校类型.065.091.5111.4751.067专业类别(其他)25.9851.001专业类别(文史)-.038.201.0351.852.963专业类别(师范).259.1951.7621.1841.295专业类别(理工).390.1874.3461.0371.477专业类别(经管).318.1992.5691.1091.375专业类别(农林)-.384.2861.8061.179.681专业类别(医科).393.415.8971.3441.482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145.0773.5501.0601.156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020.046.1871.665.981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358.05937.1791.079.699常量1.030.24317.9571.0002.802a. 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 性别, 家庭所在地, 学校类型, 专业类别, 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 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注:sig表显著度,sig的值0.05表示变量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模型3(对城乡选择回归)来说,相对农村的学生而言,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选择在城市就业(选择在城市就业的概率为来自农村学生的1.611.66倍),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就在城市就业影响了就业时的选择,同时父母也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就在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去农村;第二,城市的学生就业时有更多社会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护理管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 冷水水表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高级翻译自考试题及答案
- 矿山爆破考试题及答案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高炉配管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文水井钻探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军事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就业测评考试题及答案
- 中高频炉工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戏曲服饰欣赏》课件
- 《公共基础知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统考试题含解析
- 电力营销业务培训课件
- 技术方案评审表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作业设计
- 人美小学美术五上《第1课:肖像艺术》课件
- 边坡削坡施工方案
- 湘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 浙江省通用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第八册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课件
- 视听语言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