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络病学.ppt_第1页
中医络病学.ppt_第2页
中医络病学.ppt_第3页
中医络病学.ppt_第4页
中医络病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2 2 络病学 教材编写说明 络病学 教材编写说明 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趋势 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发展的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发展的 探索探索 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 3 3 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 中医学能否迎来第四个发展高潮 中医学能否迎来第四个发展高潮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金元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 黄帝内经 奠定 黄帝内经 奠定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基础 伤寒杂的基础 伤寒杂 病论 奠定了临床病论 奠定了临床 证治基础证治基础 金元四大家为代表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百家争鸣 各种学 百家争鸣 各种学 术流派出现 术流派出现 温病学派的出现 温病学派的出现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推动了中医学的发 展与完善展与完善 4 4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5 5 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 发展的探索发展的探索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 发展发展 6 6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重经轻络 以经赅络重经轻络 以经赅络 六经辨证 针灸学科 六经辨证 针灸学科 庞大繁杂 难以把握庞大繁杂 难以把握 历史环境 条件限制历史环境 条件限制 7 7 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 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 生命和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征 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 生命和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征 世界科学技术 世界科学技术 2001 032001 03 生命科学需要整体观念指 生命科学需要整体观念指 导下的还原分析 需要融入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导下的还原分析 需要融入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 果 否则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局限 进入新世纪后科果 否则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局限 进入新世纪后科 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 首先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 首先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 性科学 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性科学 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其次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 其次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 再次是由再次是由 纯粹纯粹 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 从人与自然和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 从人与自然和 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 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 8 8 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实验技术平台是把化验分析方法引入中医药微观研究的重实验技术平台是把化验分析方法引入中医药微观研究的重 要途径 但当全世界科学界认识到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而强要途径 但当全世界科学界认识到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而强 调复杂性科学的生命科学时代 在项目进行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调复杂性科学的生命科学时代 在项目进行中一定要坚持整体 系统 恒动 辩证的中医理论思维特色对实验研究的指导作 系统 恒动 辩证的中医理论思维特色对实验研究的指导作 用 有的专家指出 人类基因组的初步结果宣告了生物医学界用 有的专家指出 人类基因组的初步结果宣告了生物医学界 为还原论统治几百年的时代即将结束 我们将迎来一个强调整为还原论统治几百年的时代即将结束 我们将迎来一个强调整 体和动态的系统论时代 医学与哲学 体和动态的系统论时代 医学与哲学 2001 092001 09 9 9 复杂性科学不仅是学科前沿而且是科学前沿 复杂性科学不仅是学科前沿而且是科学前沿 2121 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 学早就有学早就有 系统系统 思想 应该抓住历史机遇 争取在思想 应该抓住历史机遇 争取在 复杂性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 复杂性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 227227 次香山科学会议 系统 控制与复杂性科学 次香山科学会议 系统 控制与复杂性科学 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1010 2121 世纪中医学创新发展的世纪中医学创新发展的 新趋势新趋势 2121 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以中医学术创新为主导的学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以中医学术创新为主导的学 科发展规律探索 科发展规律探索 中医整体 系统 恒动 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还原中医整体 系统 恒动 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还原 分析实验技术相结合 分析实验技术相结合 中医学在微观辨证及病机理论的发展 中医学在微观辨证及病机理论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及药学研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及药学研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 的高层次结合 的高层次结合 中医药学进入生命科学时代现代科技行列 中医药学进入生命科学时代现代科技行列 1111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 自身发展自身发展 中医研究 利用现代科技研究 验证 阐 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 的科学内涵 研究中医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 新发展 1212 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 研究 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 一等奖一等奖 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总结专著项目总结专著 络病学 络病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 一等奖一等奖 专著改编教材专著改编教材 络病学 络病学 1313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编号 20002000 J J P P 04 04 主 持 人 吴以岭主 持 人 吴以岭 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吴伟康教授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吴伟康教授 协和医大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教授协和医大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吴宗贵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吴宗贵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曾定尹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曾定尹教授 1414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体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体 思路思路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提高临床提高临床 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继承传统继承传统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 1515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三三原则原则 按照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 形成系统的中医络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 形成系统的中医络 病理论 病理论 坚持坚持络病理论研究指导临床的原则 重在研究络络病理论研究指导临床的原则 重在研究络 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 建立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 建立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提 提 高现代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高现代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遵循遵循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原则 即促进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原则 即促进络病理论 指导下创新药物的研发 同时通过药物作用及其机制指导下创新药物的研发 同时通过药物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深化对络病理论的认识并佐证其科学价值 研究深化对络病理论的认识并佐证其科学价值 1616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 体系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 体系 提出络病研究理论框架提出络病研究理论框架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从时空差异性从时空差异性 研究络脉功能 络病发病 病机 辨证 治疗研究络脉功能 络病发病 病机 辨证 治疗 初步建立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体体 系系 切 入切 入 1717 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疑难病治疗研究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疑难病治疗研究 完成完成 6 6 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开发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开发研究 国家新药研发基金项目国家新药研发基金项目 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 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 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 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 国家科技部 国家科技部 863863 计划计划 连花清瘟胶囊开发研究连花清瘟胶囊开发研究 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 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 养正消积胶囊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养正消积胶囊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 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 强肌力片治疗重症肌无力实验与临床研究强肌力片治疗重症肌无力实验与临床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 1818 项目鉴定意见项目鉴定意见 2004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专家组鉴定认为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专家组鉴定认为 该项目该项目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 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初步建立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体体 系 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为络病学学科建立系 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为络病学学科建立 奠定了理论基础 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提高了中医药学对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和地提高了中医药学对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和地 位 为推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位 为推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 上 篇上 篇 络病学总论络病学总论 2020 第一章第一章 络病学概论络病学概论 2121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脉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层细分是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层细分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广泛分布于脏腑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广泛分布于脏腑 组织间的网络系统 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组织间的网络系统 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 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2222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病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 症中的病理状态 其内涵是指不同致病因素伤症中的病理状态 其内涵是指不同致病因素伤 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 病变 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病变 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 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 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 2323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病学说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 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 络病学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 运运 用的临床学科 用的临床学科 2424 第一节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第一节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络脉与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络脉与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 分 如何实现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完分 如何实现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完 善是在络脉与络病研究中必需思考的问题 因此需善是在络脉与络病研究中必需思考的问题 因此需 要客观分析络脉与络病理论形成的历史环境 充分要客观分析络脉与络病理论形成的历史环境 充分 把握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把握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 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 这是研究络脉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 这是研究络脉 与络病的正确途径 也符合现代诠释学理解 解释与络病的正确途径 也符合现代诠释学理解 解释 与应用的研究方法 与应用的研究方法 2525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一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一 借用古代水利学概念形成 经络 学 借用古代水利学概念形成 经络 学 说说 借用古代水利学概念形成 经络 落 成为中医学 行血气 的经络系统 水 渠 主 干 道 经 脉 络 蓄水排水沟渠网络 2626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二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二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经脉 广义 络脉 行血气 气络 经气环流系统 分 支 脉络 血络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狭义 络脉作为经络的组成部分 运行气血 络属脏腑等功能为二者 的共性 但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层细分的网络 与经脉空间结 构和气血运行时速的时空差异性 形成络脉生理功能和络病发生发展及 证治规律的特殊性 也是 络病学 研究的重点和络病证治的主要内涵 2727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三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三 络病学研究要围绕提高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络病学研究要围绕提高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络病学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杂病与外感重症的病理状态 发 病 特 点 病 机 特 点 病 机 变 化 临 床 表 现 辨 证 方 法 治 疗 原 则 治 疗 方 药 作 用 机 制 探讨临床各科疾病发生络病这一病理阶段的证候学特点及治疗特殊性 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 体 系 2828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四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四 络病学研究要正确把握络病内涵和外 络病学研究要正确把握络病内涵和外 延延 内 涵 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 自身病变 外 延 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 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 2929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五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五 要多学科交叉促进络病学发展 要多学科交叉促进络病学发展 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 容易找到和现代医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 容易找到和现代医 学的结合点 在络病研究中要注意多学科相互融合学的结合点 在络病研究中要注意多学科相互融合 和渗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数字语言来和渗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数字语言来 阐述络病学的科学内涵 加强对经络之络 气络 阐述络病学的科学内涵 加强对经络之络 气络 之温煦充养 防御卫护 信息传达 调节控制功能之温煦充养 防御卫护 信息传达 调节控制功能 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相关性研究 对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相关性研究 对 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学循环系统中小血管特别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学循环系统中小血管特别 是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加强络病的临床症状 体是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加强络病的临床症状 体 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性研究 加强络病治疗及入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性研究 加强络病治疗及入 络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最终建立诊断治疗各种难络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最终建立诊断治疗各种难 治性疾病的治性疾病的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体系 体系 3030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六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六 络病学研究的方法论 络病学研究的方法论 古代解剖学临床实践总结功能结构概念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经络学说 整体 辩证 恒动系统 现代科技 微观研究 络病学研究 复杂性科学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还原分析方法 整体与局部 宏观与微观 定性与定量 络病证治 3131 第二节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第二节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络病学说发展的络病学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络病学说发展的 历史角度去评价历史角度去评价 在现代难治性疾病 中医内伤疑难杂病和在现代难治性疾病 中医内伤疑难杂病和 外感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外感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开辟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开辟 2121 世纪生命世纪生命 科学时代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科学时代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 络病理论的新途径络病理论的新途径 3232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一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一 从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 从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 价价 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核心 脏腑经络气血 灵枢 经脉 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 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汉书 艺文志 医经者 原人血脉经落 络 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死生之 分 3333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二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二 络 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中占有至为关键病理论在中医学术中占有至为关键 和重要的核心地位 和重要的核心地位 脏 腑 经 络 气 血 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 论核心 气血在经络中运 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 功能 脏腑虽为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 而 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 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 分 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 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 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气 血气 血 经 脉 行 经 脉 行 脏腑脏腑 络络络络 3434 十二经脉 前贤论之详矣 而络脉则十二经脉 前贤论之详矣 而络脉则 未之及 亦缺典也 未之及 亦缺典也 清清 喻嘉言 医门法律喻嘉言 医门法律 络脉论 络脉论 遍阅医药 未尝说及络病遍阅医药 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医不 知络脉治法 所谓愈究愈穷矣 知络脉治法 所谓愈究愈穷矣 清清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三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三 清代医家强调络病理论的历史价清代医家强调络病理论的历史价 值值 3535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四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四 络病学说的临床指导价值络病学说的临床指导价值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 用理论 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用理论 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 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中医学属自然科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中医学属自然科 学范畴 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 整体观念学范畴 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 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 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 形神合一 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 相互融合的特色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相互融合的特色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 学的基本特征 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学的基本特征 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 病认识的最新进展 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病认识的最新进展 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 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 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 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 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636 第三节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第三节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 络病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络病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医学发展的重大 课题课题 络病学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医药学科的络病学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医药学科的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 3737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 素素 学科基本要素 学科基本要素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 学科发展现状 学科发展现状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经专家鉴定 认为 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首 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为络病学学科 建立奠定了基础 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普遍存在 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 其发病与病机 特点 病机变化 辨证方法 治疗原 则及方药 在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肿瘤 重症肌无力等重大 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3838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 素素 学科基本要素 学科基本要素 研究设施 研究队伍 学术重点 学科发展现状 学科发展现状 建立了国内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络病实验室 建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形成中 医 中西医结合 西医 生物学等多学 科交叉的络病研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保持中医学整体 系统 辩证 恒动的 思维特色 借助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 研究方法 充分吸取现代实验技术和科 技进展 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3939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 素素学科基本要素 学科基本要素 学科分支 学科发展现状 学科发展现状 气络病变 重点研究神经 内分泌 免疫 类疾病 同时建立 气络 NEI 网络新概 念 探讨基于络病理论的稳态机制与疾病 发展及防治规律 脉络病变 提出 脉络 血管系统病 新概 念 运用络病理论及西医学血管病变的最 新研究进展 研究心脑血管病 周围血管 病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医病机特点 开 辟运用络病理论防治重大疾病的新途径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 究究 列入列入 20052005 年国家年国家 973973 计划计划 首席科学家 吴以岭首席科学家 吴以岭 承 担 单 位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承 担 单 位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 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 院院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4141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 络病学说没有像脏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 络病学说没有像脏 腑理论 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腑理论 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 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 但由于近年运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 但由于近年运 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而使其重新受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而使其重新受 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络方药在心脑血管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络方药在心脑血管 病治疗上取得的显著疗效 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病治疗上取得的显著疗效 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 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4242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 义义 深入整理 挖掘 研究 发展络病学说 建深入整理 挖掘 研究 发展络病学说 建 立络病学临床学科 系统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 立络病学临床学科 系统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 辨证 治疗 建立辨证 治疗 建立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体系 对促进多体系 对促进多 学科相互渗透融合 创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学科相互渗透融合 创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 症的新病机学说 提高临床各科多种难治性疾病症的新病机学说 提高临床各科多种难治性疾病 的疗效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将具有重大的理的疗效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将具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对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对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 发展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343 思考题思考题 何为络脉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是什何为络脉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是什 么 么 如何理解络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理解络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评价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如何评价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4444 第 二 章第 二 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4545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络病学说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创建和发展 纵观两千余年络病学说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创建和发展 纵观两千余年 络病学说发展史 共有三次大发展 络病学说发展史 共有三次大发展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 络络 的的 概念 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 概念 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 二是东汉张仲景之 伤寒杂病论 首开辛温通络 虫药通络二是东汉张仲景之 伤寒杂病论 首开辛温通络 虫药通络 用药之先河 用药之先河 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微露端倪 微露端倪 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 久病入络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久痛入络 发展 发展 络病治法用药 将络病学说推进到新的高度 络病治法用药 将络病学说推进到新的高度 三次大发展可谓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次里程碑 近年由于运三次大发展可谓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次里程碑 近年由于运 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显著疗效 引起医学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显著疗效 引起医学 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4646 第一节 第一节 内经 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 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显示 中医学术理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显示 中医学术理论 萌芽时期尚无络脉及络病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尚无络脉及络病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医学术快速发展和形成时期 出现了中医学理论中医学术快速发展和形成时期 出现了中医学理论 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 经络经络 概念 并与概念 并与 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变治疗的理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变治疗的理 论基础 络脉及络病也在 内经 中得到较为完整论基础 络脉及络病也在 内经 中得到较为完整 的阐述 的阐述 4747 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公元前公元前 500500 年左右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 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 4848 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公元前公元前 400400 300300 年左右 黄帝内经 年左右 黄帝内经 首次完整论述经络学说 成为中医学术体系首次完整论述经络学说 成为中医学术体系 的核心内容之一 的核心内容之一 明确提出明确提出 经络经络 概念 首次提出十二经脉概念 首次提出十二经脉 创立创立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论述经络 行气血 营阴阳行气血 营阴阳 内属于脏内属于脏 腑 腑 外络于肢节外络于肢节 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4949 二 内经 中二 内经 中 经经 脉脉 概念渐行分概念渐行分 离离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医学术语表达的内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医学术语表达的内 涵更为清晰 内经 以涵更为清晰 内经 以 经络经络 代替了代替了 十一脉十一脉 的概念 而的概念 而 脉脉 的概念逐渐向容纳血液的脉管的概念逐渐向容纳血液的脉管 转移 故 内经 以转移 故 内经 以 经脉经脉 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 气血的经络系统 独言气血的经络系统 独言 经经 时往往指的是运行经时往往指的是运行经 气的通路 以气的通路 以 脉脉 单言时则主要表达的是脉管的单言时则主要表达的是脉管的 概念 可见 内经 之概念 可见 内经 之 经络经络 是由运行经气和运是由运行经气和运 行血液的两部分组成 行血液的两部分组成 5050 一一 脉脉 向运行血液的向运行血液的 脉管脉管 概念转概念转 移移 十一脉灸经 中的 脉 经 的概 十一脉灸经 中的 脉 经 的概 念念 内经 脉 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内经 脉 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 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 夫脉者 血之府也 夫脉者 血之府也 素问 素问 脉要精微脉要精微 论 论 需要指出 内经 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 需要指出 内经 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 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 府之大小 脉之长短 血之清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 府之大小 脉之长短 血之清 浊 皆有大数 灵枢浊 皆有大数 灵枢 经水 经水 5151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首次提出 络脉络脉 的概念的概念 将水利学将水利学 经落经落 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 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 把把 由经脉分支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由经脉分支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 络脉 络脉 记载络脉循行和分布规律 记载络脉循行和分布规律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主要有渗濡灌注 沟通表里经脉 贯通主要有渗濡灌注 沟通表里经脉 贯通 营卫 津血互渗等作用 营卫 津血互渗等作用 5252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络脉瘀阻 疼痛 疼痛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素问 素问 举痛论 举痛论 痹证 痹证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 素问 素问 痹论 痹论 积聚 积聚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入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入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 素问 举痛论 举痛论 痈疽 痈疽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 素问 素问 痹论 痹论 络脉绌急 络脉绌急 脉寒则缩踡 缩踡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脉寒则缩踡 缩踡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素问 素问 举痛论 举痛论 络邪传变 络邪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 留而不去 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则传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舍于经留而不去 传舍于经 灵枢 灵枢 百病始生 百病始生 络脉损伤 络脉损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 后血后血 素问 素问 缪刺论 缪刺论 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灵枢 灵枢 百病始生 百病始生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5353 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诊络方法 诊络方法 络色诊法 望络法 络色诊法 望络法 灵枢 灵枢 经脉 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经脉 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 方法 方法 形态诊法 扪络法 形态诊法 扪络法 记载血络 盛络 结络 横络 虚络等病理性络记载血络 盛络 结络 横络 虚络等病理性络 脉 脉 络病治法 刺络放血 缪刺 络病治法 刺络放血 缪刺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5454 第二节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 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伤寒杂病论 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脏腑 经 络 先后 病脉篇 脏腑 经 络 先后 病脉篇 空 间空 间时 间时 间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络病证治络病证治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旋复花汤旋复花汤 大黄蛰虫丸大黄蛰虫丸 鳖甲煎丸鳖甲煎丸 旋复花 降气祛痰旋复花 降气祛痰 葱茎 辛温通阳葱茎 辛温通阳 新绛 活血通络新绛 活血通络 潘澄濂教授认为潘澄濂教授认为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首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大有概论或绪言首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大有概论或绪言 风格 应列为两书 风格 应列为两书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与与 伤寒论伤寒论 之冠 应是两书的总论 之冠 应是两书的总论 5555 唐宋元明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唐宋元明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 无重大突破与进展无重大突破与进展 汉后唐宋元明对络脉与络病理论偶有论及 汉后唐宋元明对络脉与络病理论偶有论及 如如 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记载诊察耳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记载诊察耳 后和鱼际络脉早期判断痫证发作的方法 后和鱼际络脉早期判断痫证发作的方法 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记载通络方药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记载通络方药 活络丹 活络丹 总观这段时期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 总观这段时期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 破与进展 破与进展 5656 第三节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高度评价 伤寒杂病论 络病证治 高度评价 伤寒杂病论 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 其通络方法 每取虫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 其通络方法 每取虫 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 走者降 血无凝著 气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 走者降 血无凝著 气 可宣通 与攻积除坚 徒入脏腑者有间 可宣通 与攻积除坚 徒入脏腑者有间 提出提出 久病入络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久痛入络 说说 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 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 5757 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 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 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第三节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暂 久 初病在气 久必入血 络病理论 外感热性病 卫 气 营 血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吸入温邪 鼻通肺络 逆传心包络 中 夫热邪 湿邪 皆气也 由募原分布三焦 营卫不主循环 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 先着气分 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 由气入血 一定理 也 5858 记载络病表现记载络病表现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 痹证 中风 痛证等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 痹证 中风 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 动络 入络 伤络等 记述络病表现 动络 入络 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提出提出 络以辛为泄络以辛为泄 的观点的观点 创立辛味通络 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创立辛味通络 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 第三节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5959 吴鞠通重视时邪入络 吴鞠通重视时邪入络 林佩琴对痛证 噎膈 痫证等皆重络病治疗 林佩琴对痛证 噎膈 痫证等皆重络病治疗 张聿青扩大了通络法的应用范围 指出络病痼张聿青扩大了通络法的应用范围 指出络病痼 结难愈的特点 结难愈的特点 此后医家不乏善陈 屡有验案 但叶氏之后络此后医家不乏善陈 屡有验案 但叶氏之后络 病学说并未得到重视和研究 亦未形成系统理病学说并未得到重视和研究 亦未形成系统理 论体系 论体系 叶氏络病治疗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叶氏络病治疗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060 第四节第四节 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近年来 由于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近年来 由于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 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特别是络病学说代表方通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特别是络病学说代表方通 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运用于临床 引起学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运用于临床 引起学 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 焦点 不少医家对络病学说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焦点 不少医家对络病学说中医文献进行了整 理研究 并结合经络实质和临床研究提出一些理研究 并结合经络实质和临床研究提出一些 创新的观点 促进络病理论研究向系统的学术创新的观点 促进络病理论研究向系统的学术 理论体系发展 也促进了络病学说临床运用和理论体系发展 也促进了络病学说临床运用和 实验研究的进展 实验研究的进展 6161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 邱幸凡教授对 内经 络脉理论进行了深入邱幸凡教授对 内经 络脉理论进行了深入 探讨 探讨 史常永教授梳理阐发了叶天士络病学说及其史常永教授梳理阐发了叶天士络病学说及其 治法精要 治法精要 王永炎院士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王永炎院士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 基础 基础 吴以岭教授提出络病理论研究框架 三维立吴以岭教授提出络病理论研究框架 三维立 体网络系统 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首次体网络系统 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首次 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6262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致病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致病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指出以指出以 毒邪毒邪 和和 络病络病 作为切入点是进一步提高作为切入点是进一步提高 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 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研究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研究 以络病学术创新带动络病治疗新药研发 创立络病 以络病学术创新带动络病治疗新药研发 创立络病 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系列创新中药 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系列创新中药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指导运动神经元病 重症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指导运动神经元病 重症 肌无力 肌营养不良等世界性疑难病治疗 取得显著肌无力 肌营养不良等世界性疑难病治疗 取得显著 疗效 证实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价值 疗效 证实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价值 第四节第四节 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636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近代科学主要得益于还原分析方法 但由于其认识 近代科学主要得益于还原分析方法 但由于其认识 的重点放在部分而忽略整体性 往往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的重点放在部分而忽略整体性 往往带有机械唯物论的 思维方法而显现出局限性 思维方法而显现出局限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有机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有机 结合 引入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