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论文.pdf_第1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论文.pdf_第2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论文.pdf_第3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论文.pdf_第4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债权多重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让与的效力分析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multiple assignments 作 者 姓 名 罗 顶 指 导 教 师 孙 鹏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债权逐步取得优越于物权的地位从而成为现代私生活的中心 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债权让与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交易中 动态交易安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反映在债权让与中即为开始注重对债权受让人的利 益的保护 以提高债权的流通性 确立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规则 实质上就是确立债权 让与对抗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要件的问题 体现的是对动态交易安全的维护 在债权让与制度的长期历史演变中 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债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 本文在比较分析各国的多重让与效力规则的优劣之后 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 对确立债 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提出了建议 本文第一部分即是关于债权让与制度的理论概述 阐述了债权让与和债权多重让与 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债权多重让与的形成原因 对债权让与中利益保护的历史流变进行 了分析 揭示了法律从侧重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到兼顾债务人与受让人利益保护的演变过程 文章第二部分对各国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规则进行了阐述 区别分析大陆法系国家 和地区与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国际公约中形成的效力规则 得知事实上可以区分为时间在 先 效力优先规则 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 登记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 第三部分即为对各规则的优劣分析 各规则均优缺点并存 时间在先 效力优先规 则最大的缺点在于不利于保护动态交易安全 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最大的缺点在于 通知方式公示范围的有限性 整个制度效用的发挥依赖于债务人的诚信 登记在先 效 力优先规则能解决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存在的公示范围问题 但是由于债权的多样 性 非特定性 难以对每笔债务进行登记 作用范围有限 在对各国制度进行介绍以及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第四部分对中国债权多重让与制度 的立法现状和学术争鸣进行了分析 中国目前欠缺有效的债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 学者 虽然提出了部分效力规则 但是欠缺可行性 在分析之后 提出立法建议 区分应收账 款转让和非应收账款的转让 确立应收账款转让适用登记对抗主义 而对非应收账款的 转让仍然适用通知对抗主义 只是在通知的形式方面采取比法国的通知更为严格的形 式 以附确定日期证书作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并对采取此种规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关键词 债权让与 多重让与 时间在先规则 通知在先规则 登记在先规则 1 abstrac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creditor s rights gradually acquire a superior status to property rights thus become the center of modern private lif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economic life and decid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assignment of creditor s rights in the transac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dynamic transaction security reflected in the assignment of creditor s rights to start with the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assignee s interes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quidity of the claims to establish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ple assignment of claims rule in essence is to establish the elements of claims against the third person except the debtor and to embody the maintenance of dynamic transaction security at the long term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ssignment of claims system each country has developed their own effective rules to allow multiple assignment of claim in this article after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merits and faults of multiple assignment rules in each country and according to chinese reality i suggest to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rule of multiple claims assignment in china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a theoretical overview about the system of claims assignment it elaborate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laims assignment and multiple claims assignment analyzed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multiple claims assignment and history evolution of interest s protection in claims assignment and reveal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from the legal protection focusing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debtor to take debtor and assignee s interests into accoun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effectiveness of rules of multiple assignment in countries re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vil law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english american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ules we know that these rules in fac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ime first effectiveness priority rule notice first effectiveness priority rule registration first rights priority rule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various rules all rules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time first and effectiveness priority rule is that this rule could not protect the dynamic transaction security effectively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notice first and effectiveness priority rule is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2 way of publicity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depends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debtor registration first and rights priority rule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publicity scope in notice first and effectiveness priority rul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and non specific of claims it s difficult to register of each debt and its effect is limi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of all countries system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chinese multiple claims assignment and the academic contend at present china lacks the rules of effective multiple claims assignment some scholars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rules but it still lacks feasibility after analyzing i am trying to put forward some legislative proposals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ransfer s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non transfer s accounts receivable establish the application of registration against doctrine in transfer of accounts receivable however to non transfer of accounts receivable we still use the notice against the doctrine we just use much stricter form of noti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rance attaching a certificate with determined date as the important document against the third person further more we analyze why we adopt this rule key words assignment of creditor s rights multiple assignments time first rule notice first rule register first rule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1 一 债权多重让与概述一 债权多重让与概述 5 一 债权多重让与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5 二 债权多重让与与债权让与制度 6 三 债权让与之利益保护重点的历史流变 7 二 债权多重让与之效力认定规则的比较法考二 债权多重让与之效力认定规则的比较法考察察 9 一 大陆法系国家 地区 的效力认定规则 9 1 以德国法为代表的让与时间优先规则 9 2 以法国法为代表的通知优先规则 11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效力认定规则 14 1 英国规则 14 2 纽约规则 15 3 马萨诸塞规则 15 4 登记优先规则 15 三 国际公约的效力认定规则 17 三 各债权多重让与效力三 各债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的优劣之比较分析规则的优劣之比较分析 18 一 对时间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之优劣分析 18 二 对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之优劣分析 20 三 对登记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之优劣分析 21 四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立四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立法建议法建议 22 一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制度的现状分析 22 二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制度的立法选择及理由 24 1 我国立法之选择 24 2 立法选择的理由分析 30 结结 论论 32 致致 谢谢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4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1 引 言 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 1881 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 假如我们问影 响财富最深刻的发现人是谁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我们会毫无顾忌的回答 那就是 那个首先发现债权是可以成为销售商品的人 债权让与制度的确立对整个社会财富的 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至于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于 80 年前曾指出 在商业的时代 财富主要是由请求权构成 财富的转移通过转让请求权的方式进行能加速财富的流通 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债权让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但是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却并不是伴 随着债权的出现而出现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债权让与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 由绝对禁止债权让与到逐步确立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债权让与制度的过程 在古罗马法上 债权让与经历了一个由禁止到逐步放开再到限制的过程 在第一部 成文法典 十二表法 中 对债权让与没有做任何规定 但其第五表第九条规定 继 承的债权和债务 依法按其继承的遗产份额分配给继承人 1此时 债权让与的唯一方 式就是继承 至盖尤斯时代 罗马法对债权让与制度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 开始借助债 的更新制度实现债权让与的目的 此时债权的转让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 即由债权人委 托债务人向第三人为清偿 另外委托第三人向债务人受领给付 再由该第三人以要式口 约 2取得对债务人的债权 这实际上是在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重新订立一个合同 债并没 有移转 只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原有的债的关系消灭 并且被原债务人与新债权人之 间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取代 至哥尔第安三世 已经放弃通过使用债的更新这种制度来达 到债权转让的目的 而是通过采取诉讼代理的方式 通过裁判官改变有关程式中姓名的 方式确认诉讼代理人向债务人追偿债务 但是权利的主张者仍然是原债权人 代理人只 能保留因诉讼而获得的利益 无权进行债的更新 也无权放弃债权 债权人可以随时撤 销委托 委托因债权人的死亡而消灭 为了更好的保护受让人的权益 到帝政时期 对 于已经到期的债权 3 法律特规定证讼的更改效力可以直接确定受让人对债务人享有债 权 该债权与原债权人完全脱离关系 不再受原债权人的影响 其后 为了更好的保护 1 徐国栋 阿尔多 贝特鲁奇 纪蔚民译 十二表法 河北法学 2005 年第 11 期 第 52 页 2 要式口约是双方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 答相符而订立的契约 转引自陈朝壁 罗马法原理 北京 法律出版 社 2006 年版 第 116 页 3 对于未到期债权 债务人享有债未到期的抗辩权 债权人无法对其提起诉讼 证讼程序无法开始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受让人的利益 法律规定只要受让人对债务人进行了诉讼通知 即发生与证讼相同的法 律效果 此时 虽然受让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受让人仍必须以让与人的名义提 起诉讼 债权形式上并未转移 至优士丁尼时期 裁判官对债权让与制度又做了进一步 变革 规定只要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移转债权的协议 受让人即受让债权 以自己 的名义与债务人发生关系 不必再借助让与人的名义 此时 真正意义的债权让与制度 已经形成 普通法系的债权让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 从禁止到通过代理权制度 债 权承认制度以及信托制度等方式实现债的主体的变更 早期的英国普通法院对受让人作 出限制性规定 即债权让与只能发生在具有先期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之间 4 但到十八 世纪后期 先期债权债务关系已经被对价关系取代 即只要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存在对 价 债权让与即为有效 早期的法律对债权让与采取禁止的态度主要是受到了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 首先 债权具有极强的人身性 在人类文化史发展的初期 债权纯粹体现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 的人身关系 5早期罗马法认为 债即 法锁 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债不能与 主体分离 因此债的当事人不能更改 债权不能让与他人 债务也不能由他人承担 中 世纪律师用比喻的说法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 产生债的关系的行为渗入进了债权人的骨 髓和内脏 它是不能再与躯体分离的灵魂 6在普通法上 根据动产的取得方式是通过占 有而拥有还是通过诉讼而拥有将动产区分为占有物和讼体物 作为讼体物的合同是不能 交付的人身关系 当时普通法上有一句法谚 讼体物不得转让 其次 罗马法奉 行不能为他人缔约的原则 7不得为他人订立合同 除非是主人为奴隶 父亲为儿子订立 合同 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享有 合同义务只能由合同当事人履行 允 许第三人通过其他合同获得独立的债权违反了罗马法有关债的基本结构 第三 债权让 与违反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原则 罗马法和普通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债权让与是债权人 和受让人达成的协议 而这个协议可能会增加债务人履行负担 第四 债权让与可能导 致讼棍活动 在承认债权让与之后 一些国家发生了对债权让与的滥用 一些为了获得 他人钱财的人 以很低的价格向参加诉讼的债权人购买债权 然后千方百计的采用欺压 4 申建平 债权让与制度之历史演进 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第 99 页 5 日 我妻荣 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 王书江 张雷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版 第 20 页 6 杨明刚 合同转让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 2003 年版 第 25 页 7 申建平 债权让与制度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82 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3 等手段逼迫债务人归还全部债 以致使取得债权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 8普通法则认为 债权让与会使其他人参与到诉讼中 而普通法对于某些事项没有规定诉讼时效 人们担 心这样会导致一批以助讼为业的人的产生 这些人会将很久以前的纠纷诉至法庭 浪费 有限的司法资源 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9为此 早期英国法庭在认定是否存在债权转让 关系时以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是否存在先期债权债务关系为标准 第五 出于保护债务 人的需要禁止债权让与 在早期 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 往往以人身责任替代 债 权人的仁慈等其他性格对债务人影响很大 因此 为保护债务人的人身安全 法律统一 规定禁止债权让与 最后 观念上的难以突破导致禁止债权让与 在一般观念上 转让 的客体仅限于可以交付的物品 包括交付实物和凭证 而债权既不是实物 也没有权利 凭证 人们无法想象债权如何让与以及在债权让与中如何保障受让人的利益 债权让与的发展就是在逐步消除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 债权不得让与的规则在发展中让步于贸易发展的需要 债权具有明显财产性 的特点 就不可能迟迟不变为贸易的手段 10阻碍债权让与制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也逐 渐消除 首先 整个社会都经历着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债权债务也不例外 其人身性 越来越被淡化 财产性主控了债权债务 法律禁止债权让与的最大理由在于债权的人身 性 一旦债权债务的人身色彩消退 债权转让实属正常 其次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债 权能够让与 如果债权只能紧握在债权人手中 在债务履行期限尚未届至 而债权人又 紧缺资金的情况下 债权人手中的债权对于债权人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满足企业日益扩 大的资金需求 债的可转让性成为法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法律开始对债权让与做出 让步 允许一些规避债权转让的形式存在 通过这些形式达到事实上转让债权的目的 第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律师已经成为促进法律发展的进步力量 助讼成为一种职业 通过帮助诉讼进而获取报酬已经得到法律的认可 诉讼时效制度的不断完善避免了司法 资源的浪费 在障碍性因素消除之后 债权让与制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让与人在不违反法律的 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处分其债权 无需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为表示对债务人的 8 意 彼德罗 彭梵得 罗马法教科书 黄风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316 页 9 我们不得不想像这样一个社会 在那里 中央政府相当微弱 权力分散于经常发生骚乱的贵族阶层中 那些与他人 发生争执的人们 特别可能去寻求获得有权势的人物及其武装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唆使诉讼 曾经对司法活动造成 持续的威胁 特别在 15 世纪内战时期 转引自 美 艾伦 范斯沃思 美国合同法 葛云松 丁春艳译 北京 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700 页 10 意 彼德罗 彭梵得 前注 8 第 31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尊重 实现债权让与的目的 只要将债权让与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即可 债权让与制度终 于取得了其法律地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债权让与制度已经完美 债权让与有别于动产 转让 无法通过交付达到公示的目的 同时由于债权的隐蔽性 多样性 无法像不动产 一样通过登记达到公示的目的 转让人 债务人 受让人之外的第三人难以知晓债权让 与事实的存在 为不良债权人重复让与债权提供了机会 在实践中 经常发生让与人就 同一债权连续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受让人作出让与的情形 如甲将其对乙的 10 万元 债权于 5 月 1 号转让给丙并通知了乙 甲又于 5 月 2 号将同一债权转让给丁也通知了乙 此时 若丙丁均向乙主张债权 乙应当向谁清偿是解决债权转让对抗债务人的效力的问 题 而丙丁谁能有效获得受让债权则是解决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效力的问 题 为解决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效力问题 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以判定多个 债权受让人之间受让债权的优先劣后 这一标准直接关系到究竟具备何种条件的受让人 能有效享有债权 进而关系到整个债权让与的安全问题 尽管未能获得受让债权的受让 人也可以基于有效的让与合同要求让与人承担违约责任 要求其赔偿损失 但受让人受 让债权的目的却不能实现 同时受让人还需承担让与人无资力的风险 不能完全保护受 让人的利益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则任何一个受让人都无法依据一个确定的标 准来判定自己能否有效获得债权 债权转让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债权转让必将无法顺利 进行 债权让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也将无法发挥 因此 确立债权多重让 与效力规则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5 一 债权多重让与概述 一 债权多重让与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债权多重让与是指同一让与人将同一债权分别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让人作出让 与的情形 就同一笔债务 多个受让人均有权主张债权 与动产的多重让与没有本质差 别 但是由于动产具有天然的占有公示方法 多重让与在实物交付下难以达成 而债权 由于其无体性 欠缺有效的公示方法 从而使多重让与变得简便易行 为不良让与人多 重转让债权提供了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 哪个受让人能确定地取得受让债权 成为解决 权利冲突的关键 不同国家的债权让与生效规则关于对第三人的对抗要件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规定通 知对抗 有的规定合同生效即具有对抗效力 也有的规定通知加债权证书对抗 这些规 定直接关乎到在后受让人能否取得受让债权 能否取得债权对受让人的影响颇大 如果 不能取得受让债权则在其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同时还担负着让与人不能返还购买债权 款的风险 尽管未取得权利的受让人可以通过追究让与人的违约责任来补偿自己的损 失 但是对一个如此不诚信的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意义通常不大 这使得法律很难维护未 获得债权的受让人的权益 为了更好的保护受让人的利益 确定债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 就显得极为重要 规则一旦确立 就为债权让与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避免多重让与的 发生 也便于受让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也为保护第三人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能更好地规范债权让与市场 为债权让与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债权多重让与形成的原因 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的原因就在于让 与人对利益的追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 一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 要有 10 的利润 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 有 20 就会活泼起来 有 50 就会引起 积极的冒险 有 100 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 有 300 就会使人不怕犯罪 甚至 不怕绞首的危险 通过债权的多次让与 让与人能够获得两倍甚至多倍的利润 自然 会竭尽全力去追求这种高额利润 客观方面在于 当下的法律制度尚未形成有效的债权 让与公示方法 使得除让与人 受让人 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难以知道债权让与的事实 由此就为让与人多次重复转让债权提供了客观机会 主观动机的驱使再加上客观条件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便利 债权多重让与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大行其道 二 债权多重让与与债权让与制度 债权多重让与是对同一个债权的多次转让 确立其生效规则仍应以债权让与制度为 基础 如果多次让与中只有一次有效 那也不成其为多重让与 仍然是一次让与 由有 效债权让与的受让人确定地取得受让债权 并没有在多个受让人之间形成权利冲突 也 就没有债权多重让与效力规则的适用 因此 确定多次让与是否构成多重让与 关键在 于确认债权让与的生效规则 关于债权让与的生效规则的确立 不同的国家对债权让与的性质有不同的认定 如 法国民法理论认为债权让与中只存在一个合同 合同有效成立 债权即发生转移 而德 国民法理论以及日本民法理论均认为债权让与由两个合同组成 包括一个债权合同和一 个准物权合同 但是实际上是一个行为 只要合同有效成立 债权即告转移 各国之间 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债务人及其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对抗要件的不同 包括对债务人的 对抗要件以及对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对抗要件的不同 而对受让人的生效要件则相 同 因此 在不考虑对抗要件的前提下确立债权让与的生效要件时 各国几乎都能达到 统一 有效的债权让与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存在有效的债权 二是双方之间达成有效 的债权让与合意 包括双方均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以及意思表示真实 不存在欺诈胁迫 等情形 三是债权具有可让与性 不具备可让与性的债权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依其 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 如果债权的转让会导致整个债权的给付内容的转变 从而使转让 后的债权内容和转让前的债权内容失去联系和同一性 且违反了当事人设立债权的目 的 则该债权不得让与 11 二是依据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各国立法在尊重债权人 处分债权的自由的基础上 出于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或者公共利益的需要 用立法的形 式确认了部分债权不得转让 如 德国民法典 第 400 条规定 禁止扣押的债权 不得 让与 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第 294 条作出了同样的规定 债权禁止扣押者不得让与 但学者对将禁止扣押的债权一律规定为不得转让的合理性存在怀疑 12郑玉波先生认为 将禁止扣押的债权一律禁止让与 使债权人不得处分其债权 难以发挥债权的经济价值 与保护债务人的本旨不符 亦即受让人为让与事实时未知该禁止让与特约 可因善意而 11 黄立 民法债篇总论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63 页 12 郑玉波 民商法问题研究 二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第 8 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7 取得让与之债权 13三是依据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让与的债权 这个规定主要是基于合同 自由的原则 允许债权人与债务人事先约定该债权不得转让 对于此种约定的效力 不 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如 德国民法典 明文规定该种约定无效 而法国法也由 认可该约定的效力转为不承认该种约定的效力 14 台湾 民法 认可该约定的效力 但 是为了交易安全 确立了该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三 债权让与之利益保护重点的历史流变 在债权让与中 存在让与人 受让人 债务人 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等法律关系主 体 法律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法律对这些利 益主体之间的保护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或 是其他社会目的 保护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债权让与利益保护的重点经历了从侧重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到向保护受让人 再到 均衡保护的转变 在罗马法之初 债权让与偏重于保护债务人和让与人的利益 为了保 护债务人的利益 避免债务人因为债权转让而蒙受不利益 一度禁止债权转让 此后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之债权债务人身性的消除 债权可以让与 但是对债务人的保 护仍然比较多 例如 即使在债权让与之后 债务人仍然可以选择向让与人清偿以消除 债权债务关系 债权让与要取得债务人的同意等 受让人在整个债权让与中并没有取得 独立的地位 只是让与人的委托人 让与人可以随时撤销委托 让与人死亡 委托自动 解除 非常不利于对受让人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逐渐意识到 在整个债 权让与中 受让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没有受让人购买债权 整个债权让与无法进行 由此 受让人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 受让人开始摆脱受托人的地位 独立走向债权让与 的前台 以自己的名义向债务人追讨债务 提起诉讼 此时的人们虽然认识到债权让与 中对第三人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法律规定仍然偏重于保护债务人 法律规定债权让与必 须通知债务人以实现对债务人的保护 甚至有法律规定债权让与必须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之后才能转让 避免债务人陷入二次清偿的危险境地 如果债权让与增加了债务人的履 行负担 则额外支出要由让与人或者受让人承担 对于受让人的保护也初步体现 例如 在连续让与中通过切断受让人与前手之间的联系以保护受让人的利益 受让人在受让债 13 韩海光 崔建远 论债权让与的标的物 河南省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5 期 第 13 页 14 德 海因 克茨 欧洲合同法 上册 周忠海 李居迁 宫众云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9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权的同时受让了让与人的抗辩权 可以以让与人的抗辩权对抗债务人等 债权让与 不 仅对债的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颇大 而且与第三人的交易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第三人的利 益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化身 社会整体的正常经济交易秩序就是由一个个第 三人连接起来的 受让人在受让债权之前正是第三人 因此 在债权让与中除了要考虑 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外 如何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同样是债权让与制度必须解决的 问题 法律必须重视对第三人的利益保护 在债权让与中 债务人与债权人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通过通知 债务人对于债 权债务所发生的转变比较了解 让与效果的发生最终也取决于债务人是否履行债务 而 在出现多个受让人要求履行债务时 债务人可以通过提存或者暂不履行债务来保护自己 的利益 同时 对于债务人在满足债权让与条件的情况下作出的履行 即使履行对象并 非有权的受让人 债务人可以通过主张表见让与来提出抗辩 从而规避二次清偿或者非 债清偿的风险 对债务人的利益的保护已经堪称完备 而由于债权转让缺乏公示性 如 果让与人故意不告知在后受让人债权已经转让的事实 在后受让人根本无从得知其受让 的债权是否存在权属之争或者其受让债权的行为是否属于效力待定 15 如果其已经向让 与人支付了对价 却又面临其无权享有所受让的债权的困境 其法律风险要显著大于债 务人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由此看来 目前的法律已经足以保护债务人的利益 但是对于 债务人之外的可能成为受让人的第三人的保护却显得不足 对第三人的保护涉及的是整 个动态交易安全 动态交易安全与否直接关乎整个债权让与制度能否顺利运行 如果法 律不能对动态交易安全提供充分保护 受让人将无法确认自己受让债权的有效性 经过 利益衡量 将不会选择通过受让债权来实现自己对利益的追求 整个债权让与制度也就 无法发挥作用 从经济角度观察 债权是否容易转让 债权转让是否有法律保障并非 决定因素 保障受让人安全地位的法律规定才是决定性因素 把债权的转让性 转让 的经济价值作为决定因素来考察时 与其主要从转让人一侧以转让可能 手续难易为中 心来考察债权转让制度 不如主要从受让人一侧从如何保障其地位为中心来考察 16事 实也的确如此 只有充分保障债权让与中受让人的权益 保障其按照转让合同的预期确 定地取得受让的债权 才能真正促进债权让与制度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也才能达到债 权让与的目的 15 当然在存在通知的情况下 受让人可以通过询问债务人以确定所受让债权是否已经被转让 但是债务人事实上并 不负有真实告知的义务 受让人对情况的了解只能寄托于债务人的诚信 还是难以确定债权的真实情况 16 日 我妻荣 前注 5 第 23 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9 在债权多重让与甚至整个债权让与制度中 如何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就成为至关重要 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 就可以有效避免债权多重让与的发生 从而更好地促进 整个债权让与制度地发展 而从目前来看 解决债权多重让与问题的关键就是确立一个 债权多重让与效力标准 明确处于何种情况下的受让人具有优先于其他受让人的地位 从而能有效地获得所受让的债权 这样一来 债权让与的交易双方就可以判断债权让与 的效力的优先性 即使出现债权多重让与的情况 也可以通过主张效力规则来保护自己 的权利 同时 在交易之前 受让人也可以依据多重让与效力规则通过查询确定所受让 债权是否已经转让 进而衡量自己是否需要受让债权 二 债权多重让与之效力认定规则的比较法考察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规则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债权出让人与债权受让人订立债权 让与合同后 又就该债权与第三人订立债权让与合同 应当由哪一个受让人取得该债权 如果债务人已经作出清偿 该清偿的结果最终归哪一方拥有 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债权让 与对抗除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问题 其所侧重的是债权让与的最终权利归属 与债务 人的有效清偿是两回事 在债务人向非最终权利人作出清偿时 最终真正权利人不得再 向债务人要求清偿 但是可以要求接受清偿人返还不当得利 在多个受让人之间 谁能 成为债权让与的最终权利归属者 两大法系以及国际公约均规定了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 规则 但是规则各有不同 一 大陆法系国家 地区 的效力认定规则 1 以德国法为代表的让与时间优先规则 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均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与其物权变动理论相适 应 在债权让与上 区分债权转让合同与债权转让契约 17债权让与本身包含一个债权 转让合同和一个转让债权的物权合意 而这两个行为实质上统一于一个行为中 在成立 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这个物权合意在债权转让中被视为准物权契约 以与物权变动中的 17 此处借鉴崔建远先生的提法 将让与人与受让人就债权转让签订的合同称为债权让与合同 此合同不发生债权转 移的效果 将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就债权移转达成的合意 称之为债权让与契约 转引自韩海光 崔建远 论债权 让与和对抗要件 政治与法律 2003 年第 6 期 第 5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物权契约相区别 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 398 条之规定可知 18债权让与契约一旦有效 成立 即使未向债务人为通知 对于包括债务人在内的一切人均发生移转的效力 这就 意味着德国法在债权让与问题上未采形式主义立法例 即不以特别的形式为其成立或生 效要件 对于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 不以对债务人的通知为生效或者对抗要件 只要债 权让与合同一经成立 即具有对抗世人的效力 第一受让人成为该笔债权的有效的权利 享有者 让与人已经丧失对该笔债权的处分权 因此 即使让与人再次将该笔债权转让 给他人 即便第二受让人在主观上是善意的 即便第二受让人先于第一受让人通知债务 人 但是对于这个业已转让过一次的债权 让与人已经丧失了处分权 该转让应属效力 待定 其有效与否取决于第一受让人的追认或者拒绝追认 由此可知 第一个受让人已 经完整的 有效的成为该债权的最终权利归属者 德国民法对于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没 有提供任何公示方法 也没有给予第二受让人任何可以直接依据法律取得所受让债权的 机会 在实践中他也不可能取得该债权 因为他所受让债权的行为系属效力待定 而债 权让与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想要得到第一受让人追认也不太可能 债权让与的效力 依契约成立先后定之 第一受让人有效取得债权 第二受让人纵属善意亦不能取得债权 无论已否通知债务人 或通知之孰先孰后 对此均不生影响 19 尽管德国民法已经确定第一受让人是有效的债权受让者 但是基于保护债务人的需 要 在债务人清偿的有效性问题上却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在第二受让人先于第一受让人 向债务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的情况下 债务人对第二受让人的清偿是有效的 此时第一 受让人只能依据不当得利规则请求第二受让人返还 由此可见 在德国法系上 无论是 否通知债务人 也无论是在先让与还是在后让与先通知债务人 仅对于债务人是否能因 履行而免除责任产生影响 而对于第一受让人有效取得债权 第二受让人不能取得债权 根本毫无影响 20在这种模式下 发生债权多重让与时 只有第一个受让人能有效地取 得债权 也即让与合同成立时间在前的能确定有效地取得债权 时间在先 效力优先 奥地利法 瑞士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在解决债权多重让与问题时 均采取转让 时间在先 效力优先的规则 21 18 德国民法典 第 398 条 债权人可以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将债权转让于第三人 合同一经订立 新债权人即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 19 王泽鉴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14 页 20 郑玉波 民法债编总论 陈荣陇修订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446 页 21 申建平 前注 7 第 176 页 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分析 11 2 以法国法为代表的通知优先规则 以法国民法为代表的国家在物权变动上采取纯粹的债权意思主义 合同成立 权利 即告转移 无需任何形式 通知 登记等并不影响该行为的效力 只是对第三人产生不 同的影响 未经通知或者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而不论第三人为善意或者恶意 同时 由于法国民法对财产采取广义概念 财产包括物 物权 债权和无形财产 没有物权和 债权的科学划分 22因此 债权让与实际上就是财产转让 与一般的财产转让没有本质 区别 在生效上也就与一般财产转让无异 只要当事人之间达成债权转让协议 债权即 告转移 在法国法上 纯粹意思主义不仅在物权变动中得以体现 而且在债权的转让中 也被贯彻 23这个看起来与德国民法无异 也是合同生效 债权即告转移 似乎也是按 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债权效力的归属 因为第一次转让后 权利已经发生转移 让与人的再次让与实际上属于无权处分 实则不然 德国民法上的债权转移是合同一经 成立即具有对抗世人的效力 而法国民法上的合同成立仅具有生效效力 而没有对抗效 力 其对抗需要符合另一个要件 即通知 根据 法国民法典 第 1690 条的规定 在 债务人收到通知之前 受让人不能视为获得了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但是 受让人亦可依 债务人在公证文书中接受转让的表示而享有受让的权利 如果让与人在和第一个受让 人签订了债权让与合同之后 并未将债权让与的事实通知债务人 也未获得债务人在公 证文书中接受转让的表示 又将该债权转让给第二受让人 同时将第二次让与的事实通 知了债务人 则第二让与人获得让与债权 并且该债权取得对抗世人的效力 其所受让 的债权不仅可以对抗在后与让与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的人 也可以对抗合同成立时间在 先的第一受让人 由此可知 真正取得所受让债权的人不是合同最先成立的受让人 而 是第一个通知或者履行了其他法定程序的受让人 也即是所谓的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 则 但是法国民法对于通知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 法国民法典 1690 条的规定 只有在让与人或受让人通过官方的传票 送达员以适当的方式将让与通知债务人 签名 通知 signification 或者债务人以公证文书接受了让与时 该让与才视为是完善的 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24许多继受法国民法的国家在债权多重让与的效力规则上也采 纳了通知在先 效力优先规则 如 意大利民法典 第 1265 条规定 如果同一债权作 22 尹田 法国物权法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4 页 23 申建平 前注 7 第 44 页 24 杨明刚 前注 6 第 5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为数个转让的标的被转让给数人 则被考虑的是首先通知给债务人的转让 或者按照确 定的时间被债务人最先接受的转让 即使它是后发生的 法典 第 2704 条同时规定 在一些情形下 只有在让与的日期登记在公共文件中使债务人能够知悉 让与才有对 抗第三人的效力 由此可见 意大利民法对于多个受让人之间的效力的确认 以让与 通知为一般原则 同时又根据可以确定的债务人接受让与的时间及债务人在公共文件登 记中能够知悉的时间来确定多个受让人之间的效力 总体上也是遵循通知在先 效力优 先的规则 比利时也采纳了通知优先主义 其 民法典 第 1690 条规定 在让与人将同一权 利让与给多个受让人的情况下 第一个对债务人进行让与通知或第一个得到债务人承认 确认 的诚信的受让人享有优先权 即只有让与通知到达债务人或债务人知道让与 事实时 债权让与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25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 第 1967 条也规定 如果同一债权被让与给数个受让人 应 注意将这些让与通知债务人的期日 或债务人在一份附有经认证的期日的文件中商定的 期日 债务人应向主张自己在最早的期日受让债权的受让人为清偿 26 埃及民法典 第 313 条规定 就同一债权同时存有数次让与时 先于其他转让 的对第三人具有对抗效力的让与合同 具有优先效力 而关于对抗效力的要件规定在 第 305 条 此条规定 债权让与仅在债务人接受或向债务人履行了通知的情况下 对 债务人或第三人具有对抗效力 但债务人仅在确定的日期接受此等让与时 方对第三人 具有对抗效力 在收到让与通知前 债务人已诚信有效地向让与人的债权人履行的 受 让人对让与人的诚信债权人不享有抗辩权 可见 埃及也采通知优先主义 27 日本民法在认定债权转让的性质上遵循德国民法的规定 将债权转让视为两个行为 结合的结果 即一个债权转让合同与一个债权转让契约 但是由于其在物权变动理论上 采取了法国民法的意思主义 即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合意 物权即发生变动 只是未经公 示不得对抗第三人 这个第三人包括债务人和除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 但是其在继受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