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pdf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pdf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pdf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pdf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中文摘要 i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是个绚丽灿烂的诗国 古诗词语言含蓄优美 讲究凝练节奏 充满画意 是 中国文化之根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自古以来 中国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 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 古诗词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 想象 力 思维力和审美能力 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部分 2011 年 12 月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编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小学语 文教材 1 12 册共编选了 63 篇古诗词 呈现形式多样 涉及名家名篇众多 不仅符 合 课程标准 的新要求 也具备鲜明的版本特色 笔者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依据 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理念 目标和教学建议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 检索阅读了大量关于古诗词教材研究及其教学的文献资料 访谈无锡和 苏州地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 从教材选编古诗词的篇目 内容 体例等 多个角度 陈述和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的现状和特点 既肯定了苏 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成功之处 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 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苏教版教材 古诗词 选编分析 作 者 陈文蕾 导 师 缪葵慈 作 者 陈文蕾 导 师 缪葵慈 英文摘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ii a study on the selected edition s analysis of classic poetry in elementary chinese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bstrac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ncient poetry is a must and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period at year end 201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ssued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t required some new requirements for classic poems selected in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 s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there are totally 63 ancient poems from tang dynasty up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selected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they were written by various forms involving many famous ancient poets and their poetry they have not only m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also had their own version features based o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the author has made a study on ancient poetry selections in the process the author combined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essays and book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ncient poetry of elementary chinese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in part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types or forms of literature etc although the selection of ancient poetry by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has many successes the author pointed out its weakness and gave some advice key words elementary chinese curriculum textbooks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classic poetry selected edition s analysis written by chen wenlei supervised by miao kuici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目 录录 iii 引引 言言 1 一 研究缘起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方法 3 第一章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4 第一节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4 一 心理学意义上的记忆力锻炼 5 二 学习论意义上的理解力培养 5 三 学科论意义上的语文素养提升 6 四 文化学意义上的传统道德教化 7 第二节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选编的新要求 7 第二章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9 第一节 古诗词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11 一 以完整课文正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 11 二 读读背背 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古诗词 12 三 文包诗 体裁结构中出现的古诗词 13 第二节 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篇目的选取特点和编排状况 18 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的选取特点 18 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状况 22 第三章第三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优化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优化建议 26 第一节 编写方式的优化 26 一 适当增加古诗词注解 26 二 单元主题须明确集中 27 第二节 篇目内容的优化 28 一 提升 文包诗 的课文质量 28 二 选篇要注重典范性 30 结结 语语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4 致致 谢谢 35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引 言 1 引 言 一 研究缘起一 研究缘起 古诗词 并非指 创作于古代的诗词 而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讲究特 殊的格式和韵律 它历史悠久 意境深邃 内涵丰富 语言凝练 音韵优美 自它诞 生以来 就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给我们留下了浩如 烟海的优秀诗篇 这些诗篇已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灌溉着一个文明的延续和成 长 所以 时至今日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仍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 2011 年版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在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中提出 认 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1 该标准对古诗词教学十分重视 提出 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要求 其附录中推荐背诵的 120 篇 首 优秀诗文中 有 104 首是古诗词 因此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 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 深入研究 都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古诗词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 小学语文 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他们关于古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启蒙 小学生 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 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让人受益终生 可以说 大部分国人 的古典文化基础是通过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奠定的 笔者作为学科教育 语文 专业的学生 有较多教学实践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发现目前江苏地区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诗词内容较笔者小学时代 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区别甚大 一方面 笔者需要分析研究当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 选入的古诗词 以适应该版本教材 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自我角色转变 另一方 面 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遇见了一些由于教材编选的因素产生的教学现象和问题 需要从教材编选的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 因此 对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 的选编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研究现状二 研究现状 从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 针对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的研究 有关初中和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引 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2 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成果较多 和小学语文教材相关的较少 涉及小学语文教材中古 诗词的研究里 重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轻对教材本身的详细解读 而在有限的涉及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分析的文献里 专门对现行苏教版小学古诗词选编进行评述的文献更 是少之又少 2011 年 赵淑华在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一文中 简单列出了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诗歌数量和古典诗歌 现代诗歌分别占的 比重 然后从儿童对诗歌的接受度作了评析 作者认为 白话儿童诗对于现代儿童 而言更贴切 它是儿童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文体 它以现代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平台 发挥想象力 抒发当代的情感 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2 从而得出结论 苏教 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数量应当精简 增加白话儿童诗的数量 2012 年 由吴丽娟发表的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 析 一文从主题上看针对性更强 但实际论述可能由于篇幅所限 更接近对研究现状 的概述 主要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美学 心理学三个研究视域 论述目前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不足和发展趋势3 2013 年 周晓萍发表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认为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诗歌教学以古诗词 为主 儿歌占比不足 古诗词内容过分单调 小学生对简单的 韵律好的古诗词极感 兴趣 对有趣的 贴近生活的儿歌也很乐于学习 教材编排明显偏重古诗词 而没有 针对性选取适当的儿歌进行均衡 另一方面 不同内容 不同层次的古诗词也没有配 合相应程度的注释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4 同年 马琳的 浅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和古诗词 亦指出 苏教 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非名家名篇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 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 远 古诗词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 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 产生厌烦情绪5 浏览过的文献中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最为详细的算是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 古诗词的分析 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该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2 赵淑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j 淄博师专学报 2011 01 13 16 3 吴丽娟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析 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 08 26 27 4 周晓苹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2 234 5 马琳 浅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和古诗词 j 考试周刊 2013 13 1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引 言 3 的古诗词进行了从学段 体裁 内容等不同角度的分析 并作了横向关联的研究 虽 然笔者要做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析 但也得到了不少启发6 三 研究方法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笔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通过搜集和整理苏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 1 6 年级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相关论文和专著 教案和教学实录等文献资料 根据 课程标准 的精神和目标建议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展开研究 二 经验总结法 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例来对研究课 题进行总结 三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和文包诗的归类 横向和纵向分析 6孙月芹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 d 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2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4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 选编依据 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进行分析之前 首先要明确古诗词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地位 并了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依据 第一节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重视古诗词教学的传统由来已久 在过去的启蒙教材中 著名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均以韵文的形式编撰教材 类似三言诗和四言诗 因其具有朗 朗上口 易于成诵的特点 如 三字经 开首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百家姓 开首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千字文 开首 天 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也有直接是诗词选编的启蒙读物 如 千家诗 和 唐诗三百首 这些启蒙读 物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大多人仍然会背上几句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1904 年清政府颁布 奏 定学堂章程 语文独立设科 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对旧式蒙学教材体 系的不断突破和改造中逐步成型 2011 年 教育部在总结反思前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基 础上 正式修订出台了 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是一门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 课程 它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弘扬革命精神 强化民族认同感 增强国家凝聚力 提升国民的创造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国民自我发展和成长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 势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小学生接受优秀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感染 弘扬民族精神和爱 国情感 提高文化素养 树立社会义荣辱观 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 体验 7 现在 尽管依据 课程标准 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不再全部以韵文和诗词选编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5 的形式编纂 但古诗词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 分析古诗词为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心理学意义上的记忆力锻炼一 心理学意义上的记忆力锻炼 小学阶段 儿童的记忆力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均得到高速发展 从量的角度来说 儿童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快速增长 记忆保持 的时间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延长 从质的角度来说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递增 有意识 记逐步超过无意识记 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的广度都在增加 8 根据这个理论和相关调查 研究者指出 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 期 此时记忆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 因此在小学阶段 让学生多读多背 是符合学生 心智发展规律的 该阶段的 囫囵吞枣 是为日后打下基础 9 课程标准 提出 学生生理 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 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 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0 故关于古诗词教学 教师应当对不同内容 不同难度的作品 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 讲究方法的 循序渐进的指导 让小学生从诵 读到理解 从理解到热爱 课程标准 中的 附录 1 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中 推荐小学 生背诵的 75 篇诗文都是古诗词 历经唐 宋 元 明 清诸朝代 涉及诗人三十多 家 这些古诗词有的写景抒情 有的说事明理 有的托物言志 总体而言 古诗词 的表达形式重含蓄 讲究凝练 充满画意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激发和培养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11 二 学习论意义上的理解力培养二 学习论意义上的理解力培养 古诗词属于韵文 韵文是讲究格律和押韵的文体 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和音乐上的 韵律感 朗读起来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这使得韵文适合理解能力较弱但记忆力强的 8 小学生记忆力的特点及培养 ol available 9 杨旭 13 岁前记忆力最好 n 新商报 2009 6 1 29 10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6 儿童来学习和背诵 兼之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 绝大部分具备简短明快的特征 背诵起来远比现代文轻松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有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彻底理解诗歌的内 容 但悦耳的音调已然铭记在心 笔者在小学时代背诵过的课文甚多 为由古诗词至今能够脱口而出 和学生打交 道时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古诗词较之现代文 更加易读易背 这点也在教学实践中 反应出来 例如 很多班级举办古诗词背诵大赛 小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这体现了小 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文体的浓厚兴趣 三 学科论意义上的语文素养提升三 学科论意义上的语文素养提升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传承几千年不衰 佳作数量惊人 以我国的诗歌宝库为后 盾 从中挑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小学生学习的诗歌 古诗词的质量和数量绝对有保障 选入教材的诗歌 基本都是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作 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是精 华中的精华 古诗词描写的是中国的风景 用中国式的方式抒发情感 成长在这个环境的儿童 对于古诗词很容易产生共鸣 见到荷花 自然而然想起 鱼戏莲叶间 接天莲叶无 穷碧 而不是 on the day when the lotus bloomed alas my mind was straying and i knew it not 莲花开放的那天 哎 我不自觉地在心魂飘荡 12 选自泰戈尔 诗作 莲花 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 要求小学生通 过优秀古诗词的诵读和学习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内 容和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13 学生不管读到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是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都如一幅画卷展开在眼前 寥寥数字 便对儿童进行了美的启蒙 教育 所谓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古诗词后 在写作乃至日常 交流上面 都会不知不觉运用上一些名句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实现量的 积累 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 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丰富自己的语言 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12 泰戈尔 吉檀迦利 m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13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7 四 文化学意义上的传统道德教化四 文化学意义上的传统道德教化 编选入教材的古诗词有爱国主题的 爱家乡主题的 亲情主题的 讲道明理的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强硬说教 在诵读中对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潜移默化 一首 悯农 胜过无数公益广告 告诉人们要爱惜粮食 一首 游子吟 毋庸多言 道尽母爱 观书有感 用巧妙的比喻告诉人们要不断吸收知识保持思维的活跃常新 王冕的 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 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 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 融入人生观 价值观的教育 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让学生把古诗词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让学生在学习 古诗词的同时 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陶冶情操和传承民族精神 虽然 小学中的古诗词教学多少有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的意味 小学生很 有可能对大部分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似懂非懂 但这种积累总会有见到成效的一 天 正如余秋雨所说 在孩子们尚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 就把 经典诗文给他们 乍一看莽撞 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本人 10 岁左右背 了不少诗文 直到 40 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 禁不住万里漫游来 寻找诗文描述的实地 真是感概无限 当然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中华 文化的研究者 但少年时对古诗文经典的熟练诵读 以及成年后对这些诵读的反复重 温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14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古诗词的特点 作用决定了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选编 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应当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作 为选编的起点和落脚点 第二节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选编的新要求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称为苏教版语文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涵盖 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学段语文教科书 时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不 局限于江苏省内 山西 安徽 陕西 广东等地均有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地区 15 可以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最重要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 14 余秋雨 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ol available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8 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 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 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 段 17 下面笔者用表格的形式就新课标里小学各学段的与古诗词相关的教学目标做一 个简单归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目标归纳年版 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目标归纳 学段 数量 内容 第一学段 1 2 年级 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 段 诵读儿歌 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 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 3 4 年级 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 段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 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 5 6 年级 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 段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 韵律 节奏等体 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 160 篇 附录 1 关于优秀诗文背诵 推荐篇目的建议 推荐了 135 篇优秀古诗文 并指出这些古诗文 主要供学生读读背 背 增加积累 在教科书中可作不同的安排 不必都编成课文18 该附录是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古诗词时篇目的重要参考 本章小结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以从心理学 学习论 学科论 文化学四个方 面展开 证明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最重要的依据是 课程标准 也是判断教材好 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16 教基 2001 17 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9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要求 1 6 年级学生背 诵古今优秀诗文 160 篇 段 7 9 年级学生背诵 80 篇 段 合计 240 篇 段 新课 标推荐了 120 篇古诗词 其中 1 6 年级的推荐篇目是 70 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1 12 册中共选编了古诗词 63 篇 其中三分之二包含在新课标推荐的篇目中 三分之一为 教材编者自行补充 笔者用表格的形式为出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制作了个一览表 便 于对古诗词的编选进行详细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一览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一览表 序号 篇目名称 作者 朝代所属册数呈现形式备注 体裁 1 一去二三里 邵雍 宋一年级上课文 一去二三里 五言绝句 2 江南 汉乐府 汉一年级上课文 江南可采莲 乐府 3 古朗月行 节选 李白 唐一年级上读读背背小时不识月 五言古诗 4 村居 高鼎 清一年级下读读背背草长莺飞二月天 七言绝句 5 咏鹅 骆宾王 唐一年级下读读背背鹅鹅鹅 五言绝句 6 悯农 一 李绅 唐一年级下课文 锄禾日当午 五言绝句 7 悯农 二 李绅 唐一年级下课文 春种一粒粟 五言绝句 8 江上渔者 范仲淹 宋一年级下读读背背江上往来人 五言绝句 9 咏华山 寇准 宋一年级下文包诗 只有天在上 五言绝句 10 静夜思 李白 唐二年级上文包诗 床前明月光 五言绝句 11 长歌行 汉乐府 汉二年级上读读背背青青园中葵 五言绝句 1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二年级上课文 白日依山尽 五言绝句 13 青松 陈毅 现代二年级上课文 大雪压青松 五言绝句 14 春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唐二年级下课文 好雨知时节 五言律诗 15 春晓 孟浩然 唐二年级下课文 春眠不觉晓 五言绝句 16 游子吟 孟浩然 唐二年级下文包诗 慈母手中线 五言绝句 17 江南好 白居易 唐二年级下读读背背日出江花红胜火 词 18 山行 杜牧 唐三年级上课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七言绝句 19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三年级上课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七言绝句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10 20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三年级上读读背背萧萧梧叶送寒声 七言绝句 21 竹石 郑燮 明三年级上读读背背咬定青山不放松 七言绝句 22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王维 唐三年级上文包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七言绝句 23 梅花 王安石 唐三年级上读读背背墙角数枝梅 五言绝句 24 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 宋三年级下读读背背昼出耕田夜绩麻 七言绝句 25 清明 杜牧 唐三年级下读读背背清明时节雨纷纷 七言绝句 26 塞下曲 卢纶 唐三年级下文包诗 林暗草惊风 五言绝句 2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三年级下课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七言绝句 28 绝句 杜甫 唐三年级下课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七言绝句 29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三年级下读读背背独怜幽草涧边生 七言绝句 30 明日歌 钱鹤滩 明三年级下读读背背明日复明日 歌谣 31 望洞庭 刘禹锡 唐四年级上课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七言绝句 32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四年级上课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七言绝句 33 风 李峤 唐四年级上读读背背解落三秋叶 五言绝句 34 元旦 王安石 唐四年级上课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七言绝句 35 江雪 柳宗元 唐四年级上课文 千山鸟飞绝 五言绝句 36 水调歌头 苏轼 宋四年级上文包诗 明月几时有 词 37 江南春 杜牧 唐四年级下课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七言绝句 38 春日偶成 程颢 唐四年级下课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 七言绝句 39 池上 白居易 唐四年级下课文 小娃撑小艇 五言绝句 40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四年级下课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七言绝句 41 小池 杨万里 宋四年级下读读背背泉眼无声惜细流 七言绝句 42 寻隐者不遇 贾岛 唐五年级上课文 松下问童子 五言绝句 43 所见 袁枚 清五年级上课文 牧童骑黄牛 五言绝句 44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清五年级上读读背背一蓑一笠一扁舟 七言绝句 45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李白 唐五年级上文包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七言绝句 46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宋五年级上课文 茅檐低小 词 47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五年级下课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七言绝句 48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宋五年级下课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 七言绝句 49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现代五年级下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言律诗 50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现代五年级下读读背背天高云淡 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11 51 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 苏轼 宋五年级下课文 墨云翻墨未遮山 七言绝句 52 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杨万里 宋五年级下课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七言绝句 53 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 杜甫 唐六年级上课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七言律诗 54 示儿 陆游 宋六年级上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七言绝句 55 大风歌 刘邦 汉六年级上读读背背大风起兮云飞扬 歌谣 56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宋六年级上课文 古人学问无遣力 七言律诗 57 观书有感 朱熹 宋六年级上课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七言绝句 58 夏日绝句 李清照 宋六年级下读读背背生当作人杰 五言绝句 59 如梦令 李清照 宋六年级下课文 常记溪亭日暮 词 60 渔歌子 张志和 唐六年级下课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词 61 石灰吟 于谦 明六年级下课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 七言绝句 62 墨梅 王冕 元六年级下课文 吾家洗研池头树 七言绝句 63 马诗 李贺 唐六年级下读读背背大漠沙如雪 五言绝句 表格很清楚地显示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古诗词 63 篇 涉及 7 个历史时 代 43 位诗人 作者数量里未计入匿名作者 在教材之外 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有古诗词诵读类的校本教材 用以补充课本古诗 词容量的不足 拓展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数量 第一节 古诗词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古诗词以三种形式呈现 其中主体是以完整课文正文 形式呈现的古诗词 辅助以课后练习 读读背背 中出现古诗词和 文包诗 体裁结 构中出现的古诗词两种形式 一 以完整课文正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一 以完整课文正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 这类课文标题通常为 古诗两首 或者该古诗词标题 例如 七律 长征 清 平乐 村居 这也是教材中最为传统的古诗词呈现样式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共有 36 首古诗词直接以课文正文形式单独呈现 从一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下册 每册 有两篇古诗词完整以课文正文形式出现在教材中 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基本是四篇 课文一般占 1 2 页 图文并茂 或一页古诗词文本一页配图 或配图直接作为文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12 本的背景 课文版面简洁 文本内容只有课题 古诗词 作者三个部分 苏教版小学 语文教材没有对作者的详细介绍 也没有对古诗词的任何注解 教材上只有配图来帮 助学生想象和理解 如四年级上册第 25 课 古诗两首 中的第二首 柳宗元的 江雪 正文是诗 课文背景是吻合古诗内容的插图 寒江之上 白雪皑皑 清冷寥落 唯有一孤舟 一 正在垂钓的蓑衣老翁而已 该诗言近旨远 详略得当 用写意笔法概括描写环境 从 而衬托出人物的个性 教师在讲授时 可以让学生从插图出发 观察有哪些景物 分 析景物的层次 展开想象 揣摩图中人物的心境 然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生平和这首诗 的创作背景 使学生自然领会这首诗的主旨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 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柳宗元苦闷顾及的心境 以及坚持自我 宁折不弯 继续探索的精神 此种呈现方式的优点是版面简洁大方 突出了古诗词本身的主体地位 没有累赘 的注解和翻译 给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上多方位 立体式探究的空间 继而来理 解诗意 拓展诗意 当然 这种完全放弃注释的课文呈现方式缺点也很明显 虽然不主张把古诗词注 解翻译得过于详细 但是零注解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关于这一点 会在第三章中展开 论述 二 读读背背 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古诗词二 读读背背 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古诗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 习作 一个 练习 在练习 里面 有 读读背背 栏目 在五 六年级的教材中该部分叫做 诵读与积累 下 文 读读背背 和 诵读与积累 为同一含义 读读背背 的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有成语俗语 楹联谜语 古诗词 儿歌等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读背背 的内容 既好读 又有趣 在积累语言 增长见识 明理处事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读读背 背 不占课时 不作精讲 教学要求一般是 熟读成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 63 首古诗词中 有 20 首安排在 读读背背 中 极大地扩展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容量 同时 这些收录于 读读背背 的古诗词大多和对应单元的主题一致 也是对单元主题的回顾和强化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13 三 文包诗 体裁结构中出现的古诗词三 文包诗 体裁结构中出现的古诗词 文包诗 或者称诗词故事 是苏教版独有的一种课文形式 它既不同于一般 课文 又不同于诗歌 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 一个生动活泼 语言优美的故事 即 文 是由 诗 演化而来的 19 这种新文体的 把古诗词融入到浅显易懂的现代文中 通过学习现代文来学习古诗词 降低了小学生 学习古诗词的难度 文包诗 顾名思义 内核是诗 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 诗是对文的精炼 和概括 把诗和文对照起来 在对照中让学生发现诗和文的联系 从而顺利地掌握古诗 试以二年级下册的 母亲的恩情 为例 说明 文包诗 的写作体裁 母亲的恩情 唐朝有个诗人 名叫孟郊 有一次 他要出远门了 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夜 深了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想 孩儿这次外出 还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 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她望着儿子说 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 呀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 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 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 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 注视着那又 细又密的针脚 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 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沐浴着阳光的 小草 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就在他 50 岁那年 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游 子吟 母亲的恩情 一文 先讲了孟郊和其母亲的故事 最后引出诗歌 游子吟 其中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具体写孟郊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和孟郊对母亲的感念 第 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 游子吟 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 这既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 章 也是 游子吟 这首唐诗的展开诠释 19 百度百科 文包诗 ol available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 文包诗 课文有 7 篇 低年级的 咏华山 母亲的 恩情 中年级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 高年级的 黄鹤楼送别 等 详情参见下面表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 篇目名称 所属册数 包含古诗 备注 咏华山 一年级下 寇准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英英学古诗 二年级上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母亲的恩情 二年级下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每逢佳节倍 思亲 三年级上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 思亲 李广射虎 三年级下 卢纶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上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黄鹤楼送别 五年级上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这些 文包诗 的课文内容 主要基于是对古诗词创作背景和诗意创作的故事 通过这种生动浅显的故事 让学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 过程中 既学习到了现代文知识 也学到了一首古诗词 还了解了不少文化和历史常 识 可谓一举三得 文包诗 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文体 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一 文包诗的突破和创新 1 用生动浅显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文包诗 是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一座桥梁 让学生通过他们 看得懂 的故事 来接近他们可能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古诗 五年级上册课文 黄鹤楼送别 讲述了暮春三月 黄鹤楼上 李白为前往扬州 的孟浩然饯行的故事 学生读完课文 就了解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创作背 景 明白这首唐诗的诗意 尽管是一千多年前的诗歌 但挚友情谊和离愁别绪 是千 年不变的 也是学生能够体悟的 2 既学诗也学文 一箭双雕 文包诗 以一篇完整的现代文的形式出现 学生必须先用学习现代文的方式 从学习生字词 熟读课文开始一步一步学完整篇文章 学生从文章中学习语文知识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15 道理 如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 感悟父母恩情 手足之情 动人友情等等 在读懂 读通课文的同时 学生也要学习 文包诗 中内包的古诗词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势 必要 文 诗 对照 寻找出二者的关联点 这本身也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 文包诗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方向 1 文本质量不高 教学目的不明确 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在选用和撰写文包诗的文本时非常用心 但和其他选自名家名 篇的课文相比 文包诗的文本质量显然尚有欠缺 与课文试图诠释的古诗词相比 文 包诗 的文本内容往往沦为毫无意境的诗词直译 或者一篇叙事元素尚交代不完整的 平庸记叙文 比如二年级下册 母亲的恩情 前文讲了孟郊母亲为孟郊补衣服的事情 最后 一段就转到 孟郊 50 岁那年创作了 游子吟 让人不禁问 为什么你 50 岁才写 这首诗 之前就没有想过写诗歌颂母亲的恩情吗 其实 孟郊在 游子吟 这首诗下 的自注是 迎母溧上作 他清寒终身 直到 50 岁才得到了溧阳县尉一职 从而得以 把母亲接过来供养 百感交集 写下了这首关于母爱的不朽诗篇 课文可以适度添加 进这个情景 让文章内容更为完整 再如四年级上册的 但愿人长久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轼在一个中秋夜思念弟弟 因而创作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的故事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如下 古时候 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 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 词 文 书 画皆是大家 可谓全才 通才 这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学习都绕不开的一位文学大家 黄玉峰在他的 说 苏轼 一书里这么写道 用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东南亚语言文化的学者艾朗若的话来 说 苏东坡不仅在中国 在欧洲 美洲 直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文化巨人 他的诗 画 文章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特殊的高度 20 我们来看下课文 没有单独对苏轼做注解介绍 这意味着小学生只能依靠文本内 容来了解苏轼这个人 但愿人长久 可以视为一篇记叙文 记叙文六要素是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课文 但课文开头交代时间要素首先就用了 非常含糊的 古时候 没有明确指明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苏轼本人以及他创作 水 20 黄玉峰 说苏轼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16 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的背景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四年级的学生完全能 够理解 朝代 的概念 也应该对苏轼这样的著名文学家的生平做一个简单了解 至 少知道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本篇的课文开首语句宜改为 宋朝有个大文 学家叫苏轼 既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也告诉学生 苏轼是宋朝人 这个文 学常识 水调歌头 的序有云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21 写明这阙词作于丙辰年的中秋 即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苏轼时任密州知州 苏 轼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 并要求调任到距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 官 关于这一点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资料补充 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兄弟之间的 深情感情 继而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主旨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可以视为对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词的翻译 他转念又想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 有离也有合的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 有现 有圆也有缺一样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虽然远 隔千里 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严格地说这个翻译并不够严谨 但愿人长久 中的 长久 是指长久健在 只 有亲人平安健康 才能 隔千里兮共明月 2 重诗还是重文 倾向不合理 文包诗 亦文亦诗 在学习它的时候 小学生既要学习现代文 也要学习古诗词 然而两者不是并重的 归根结底 文是载体 诗才是内核 不管文写得多么生动漂亮 都要回归到学习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上去 小学的 文包诗 课文后面均有阅读和理解要求 阅读要求大多是背诵文中所 包 的古诗词 理解要求是理解诗意 如五年级上册的 黄鹤楼送别 一文 教材要求 朗 读课文 背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这首诗的意思 但也有个别篇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全文或者规定自然段 如一年级下册 咏华山 的要求是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四年级上册的 但愿人长久 的要求是 背诵第 21 周汝昌 俞平伯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17 四 五 六 自然段 课文的教学重点变成了现代文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大部分的时间也用于讲解 文包诗 的现代文文本 留给解 析古诗词的时间相对较少 往往在最后时间才会把古诗词单独拿出来讲解 3 以文解诗 如何体现 文 的质量 文包诗 以文解诗 但个别 文包诗 的 文 质量并不高 导致并未起到的 理想的 解诗 作用 或者有小题大做之嫌 乃至 不知所云 以二年级上册的 英 英学古诗 为例 英英学古诗 英英 奶奶 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首古诗 我背给你听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奶奶 背得真好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 这首诗是说 秋天的夜晚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 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 嗯 奶奶听懂了 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 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一百多个字 讲了女孩英英给奶奶背诵一首名为 静夜思 的故事的事情 课文 除去引用的 静夜思 内容以外 只有一句话与该诗诗意相关 这首诗是说 秋天 的夜晚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 月亮 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本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是 朗读课文 背诵 静夜思 如此看来本文的教学重点 应该落脚在学习和背诵 静夜思 这首古诗上 但仅看课文文本 更像是告诉学生 学 会了古诗要背给家长听 从现代文教学的角度分析 这篇用对话形式展开的课文 文本内容谈不上作为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优秀范本 从理解 静夜思 这首诗 的角度分析 仅简单把古诗用白话翻译了一遍 那么 这篇课文的实质内容和现代文 翻译版 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