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轼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冲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搞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一、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二、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以上两者,是对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对今天中国的预测。虽说波兹曼的这一判断语调平和,但却内含绝望之心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在那张壮阔无比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多么残忍的谋杀,多么恐怖的地震,多么荒诞的政治丑闻,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一切便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于是,如今我们每日沉浸其中的所谓“信息环境”事实上已成为“电视”的一面镜子,不仅失败的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而且,新闻的价值也仅仅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或嘘声更有甚者,非凡品德、完美的人格之类,也仅仅取决于“化妆术”的高下 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一九八四早就过去了,任何专制在历史中都仿若云烟,转瞬即逝,但另一个场景却越来越快的逼近我们,我们俨然已经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文化,超级女声,明星学者,当论语也只有在借助于电视媒介才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时,孔圣人若泉下有知,也不知当喜当悲。在这起事件中,论语讲的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接受的方式,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电视里吸收文化,并以此为天经地义,实际上,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功的扮演了一个“神话”的角色,而这也正是尼尔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要批判的。 波兹曼举了一个例子,在今日的社会中,任何所谓的信息,在一个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无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简言之,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再者,更危险的或许是它的这种想法甚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或者是鼓励。 近代的工业发展确实是给大众带来了福音,但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从来就不是必然成正比的,1844年5月24日,美国开通了第一条电报线路,举国为之欢腾,但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观的态度,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道:“我们满腔热情的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却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电报的出现使信息的含义重新被定义,实用性和及时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这样的状况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今天。 今天真的是进入了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从电视到电脑,信息呈现爆炸的趋势,但又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但电视的特点,注意是电“视”,主要是用来看的,它的巨大的优势就在于那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们应接不暇,无法思考,画面间隔的时间之短使人们丧失思考的时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人们如果通过眼睛就能够去理解某些事物,就没有人再愿意通过大脑去思考,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 当今天,从政治到学术,无论什么内容,如果不披上娱乐的外衣,不屈从于观众浅表阅读的口味,就无法能够有效的传播。这或许是出现了一种病态,用波兹曼教授的话来说: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的良方? 只是,我最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就是郝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所要告诉我们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在我看来,“娱乐至死”更多地表达的是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还值得商榷。毕竟,人是矛盾体,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牺牲、类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这就仿佛人体内的调节反馈机制。所以我相信人不会一味满足娱乐,乃至“死”。迟早,人天生的对崇高的追求会激发,引领正确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芜后那批大学生,他们的阅读高度,也许数十年内都没有哪代人能够超越。这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当然,还是感谢波兹曼,感谢他对这个时代的忠告。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娱乐至死”的说法,不过许多人在说这四个字时,并不知道这是尼尔波兹曼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更不知道波兹曼的深刻思想。有些人甚至将这四个字理解为类似“将娱乐进行到底”这样的意思,那就更离谱了。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82年出版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娱乐至死,1992年出版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他著名的“媒介批判三部曲”。我最初接触的是娱乐至死,立刻被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所深深打动。最先打动我的是他关于电视的深刻论述,因为在电视这个问题上我对书中的论述别有会心。你知道,我已经有7年不看电视了。对此许多人或许会怀疑我不是说谎就是怪诞:你真的不看任何电视节目吗?我真的不看新闻联播、综艺节目、电视剧、天气预报乃至许多有我自己出镜的节目,我一概都不看。我承认这是我的怪诞好了。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极端:前些时候媒体报导顾晓鸣教授的标题是:顾晓鸣:家里13台电视同时开,而且是24小时一直开着!据说此外还有5台DVD播放机在播放着各种剧集。他被称为中国国内“最疯狂的多媒体体验者”。以前我曾接触到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他的意义绝不限于科学哲学领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些见解,包括他对电视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最初不甚理解,后来发现背后其实有相当深刻的思考,尽管他在这个问题上未能达到波兹曼那样的深度。波兹曼告诉我们,电视是一种洪水猛兽,它将事实上已经开始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和灭亡。他认为电视的出现已经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意思有点像马克思说蒸汽机是一种革命力量。波兹曼可能真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了解,例如在娱乐至死的参考文献中,甚至出现了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同于马克思的是,波兹曼认为电视是一种有害的力量尽管它也有革命性。从电视问题切入,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对于人类所面临的当代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困境,波兹曼有着高度超前的、别出心裁的深刻思考。虽然,他的思考已经打动了许多人,但是考虑到这种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了解波兹曼思想的人还远远不够多。 确实,“娱乐至死”这个说法,如果没有明确地与波兹曼的书相联系的话,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望文生义地误解的,而且这样的误解在当下又是经常地发生的,并不仅仅限于波兹曼这本书。你说你阅读波兹曼首先为他对电视问题的讨论所打动,对此我也颇有同感。当时阅读过娱乐至死这本书后,我也是很有冲动,甚至很快就根据当时阅读的感受,基于波兹曼的观点,有所发挥地写了一篇讨论我国电视科普有关争议问题的文章,发在我们编的我们的科学文化上。不过,与你可能略有不同的是,比起具体到关于电视问题的讨论,让我触动更加深刻的,是他作为一位传播学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方法。之所以有这样在阅读感受上的差异,也许与平常的经历和背景有关。你知道,我和我们的朋友刘华杰,都在河北大学的新闻传播系兼职带研究生,而且,由于近期我们都在关注科学传播的研究,因而也与不少在国内从事传播学的研究者们打些交道。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对于许多国内传播学研究者的研究风格有这样一种印象,即他们更为关注对具体的传播过程的技术性研究,如一种观点是通过什么过程传播的,以及传播的效果如何,但对于这个观点本身,如它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传播它,传播它又有什么正面和负面的效果和意义等,就远不那么有兴趣关注了。这样的研究风格,在涉及到对于科学传播研究的评价时,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且你也很可以理解,当我们这些具有科学哲学、科学史背景的人转而介入科学传播研究时,会对于“为什么要传播”、“传播什么”的问题更加关注,而且胜过对于传播手段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当读到波兹曼的这几本书时,我才会惊叹,原来标准的传播学研究者,其实也有人在关心传播之外的更为本质的问题。当然,在这样的关心中,他的更多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观点,也就更能打动我们了。波兹曼思想的超前给我印象极为深刻。他出版娱乐至死是1985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他还只是视电视为洪水猛兽,但他根据电视推出的有关结论,在互联网时代却显得更为正确。就中国的情形而言,我们曾长期生活在短缺时代物资短缺,资金短缺,信息也短缺。短缺时代的生活培养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这种心态在面对信息问题时就是忘情地、不顾一切地拥抱和讴歌所谓的“信息时代”。出现“家里13台电视同时开”这样的场景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可是看看波兹曼是怎么思考的呢?波兹曼将始作俑者追溯到电报的发明这真是一个深刻的见解!他引用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议论:“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自从有了电报,我们就能将万里之外的事情迅速报导在本地报纸上,这些事情被称为“新闻”,而这些所谓的“新闻”通常有两个特征: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二、你知道了这些事情也不会因此而采取任何行动。比如你知道了万里之外的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既与你在此间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你也不会去为阿德雷德公主送医送药。所以这些所谓的“新闻”,其实你知道了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不知道对你也没有任何损失。按照波兹曼的论证,事情早在电报发明的那一天就开始出现了本质变化从此我们就进入了信息过剩的岁月,进入了被信息垃圾包围的岁月,而电视和互联网只是使得这一状况变本加厉而已。你说得不错,像波兹曼这种对待新闻的态度和观点,确实与人们平常默认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且自成道理。这也正像我在前面刚刚说过的,作为传播研究者,波兹曼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对于“传播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传播某些东西”的关注和质疑,他显然并不是像许多传播研究者那样对所要传播的内容毫不关心而只关注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反向思考的方式。因为在平常,人们经常会以默认的方式认为现在所流行的新联传播模式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为人们见多识广,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例如,每天一清早,中央电视台会有“朝闻天下”这样的新闻节日,但人们却很少去想,为什么闻天下是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为什么人们宁愿去“闻”那些距我们万里之外其实与我们并无特殊关系的“大事”,却对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小事”一无所知?而且,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那些所谓“大事”之“大”,或者重要事件之“重要”,恰恰是由传播者,以及诸多与之相关的人或机构所“建构”出来,而不是由受众自己自主判断决定的。除了这种对于新闻及其传播的意义的具体质疑之外,其实波兹曼的思考又是颇有历史意味和哲学意味的。从历史意义上讲,他将人类技术的发展,与这种技术发展在本质上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巨大后果联系起来,并做出了很有道理的历史分期。对应于这样的分期,对应于印刷术时代的文化,与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了图像时代的文化,其本质性的差别就被突出了出来。而其哲学意味,则在于在这样的分析中,他指出对于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接受信息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进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对世界之思考的方式的不同。我觉得,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波兹曼的地位,和他的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有别于其他诸多传播研究者。这就要涉及娱乐至死这个书名的含义了。“娱乐至死”在波兹曼那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波兹曼关于“信息过剩”的思想,但是从“信息过剩”为什么可以引导到“娱乐至死”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在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们一直认为“信息”是一种好东西,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越多,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有效,我们的生活就会越美好,所以我们热烈讴歌“信息社会”。这些信息通常就被称为“新闻”,而我们一直想当然地认同“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之类的老生常谈,以为我们看新闻就是想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新闻工作者有义务向我们提供真实的情况。然而实际上,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后,却浮现着“娱乐”那粗俗而狰狞的面目。新闻界有谚语曰: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航班失事、火车脱轨,死了几十几百人,就成为新闻;而无数航班火车安然抵达目的地,为什么就不被报导,不是新闻呢?其实说白了,这是因为我们想从听闻别人的非正常死亡中获得娱乐。也许有人会说,新闻至少还可以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吧?比如说揭露贪官污吏?不错,新闻确实有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这背后仍然有“娱乐”的影子:贪官东窗事发就可以上报,大贪官获罪可以上头条,可是还有千千万万正常的官员为什么不构成新闻呢?其实说白了,这是因为我们想从听闻别人的非正常生活中获得娱乐。既然我们希望并且可以通过上面这样的方式获得娱乐(更不用说通过明星的绯闻八卦获得娱乐了),那么电视正好大行其道。电视非常适于娱乐公众,适于帮助公众消磨时间,按照波兹曼的看法,这种东西大行其道,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个可怕的后果就是赫胥黎在他的幻想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所预言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所以波兹曼对电视深恶痛绝,他认为自从有了电视,文化的灾难就开始了电视无处不在,而且它不要思想,只要娱乐。电视其实只是现代化的一个象征物而已,波兹曼担心的是,由美国电视业所象征的现代文化的娱乐化、平庸化,正在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美丽新世界中“如今人人都快乐”的“反乌托邦”。这才是娱乐至死这个书名的真正含义。 你对此书名及其含义的理解,我想也是成立的。确实,我们经常会把像“信息”这样的东西都看做是越多越丰富越好,这倒有些像我们看待GDP的方式,似乎是在数量上的增加越大越好一样。然而,在这种默认的信念的背后,却有诸多为我们所忽视的严重问题。关于新闻的价值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里也许我可以尝试适度地唱一点反调。我觉得,波兹曼在利用美丽新世界的模式和1984的模式作为隐喻,并认为当下正在出现的恰恰是美丽新世界的模式,以此来谈信息、娱乐和新闻的功能时,似乎有这样一层意思,即官方的统治者(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种东西来实现某种权力的控制,这也正是在美丽新世界中作者的想法。在这种意义上,我可以同意这样的分析是深刻有力的。但在另一方面,像波兹曼以及你对他的分析和赞同,是不是又有一些过于强调精英文化的味道呢?比如说,普通公众,也就是老百姓,是不是确实有娱乐的需求呢?传统的精英文化当然有其重要价值,但那也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而且从来也没有成为唯一的社会文化。即使是在波兹曼所大加赞扬的与印刷术相关联系的那种文化形态,其实也还是更为精英化的文化,普通老百姓未必人人都是那些著作的读者和相应文化的拥有者。就此来说,这倒颇有些像历史学的发展,因为在历史研究中,确实有着从一味地注重政治的、官方的、精英的历史转向关注平民的历史的转变过程。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其实老百姓是需要娱乐的,包括现在来自新闻信息的那些原来在历史上不曾有过却因技术发展而新出现的娱乐,这本无可厚非,更是应该满足的(你不是也经常倡导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吗?)。娱乐本无罪。问题只是在于,当本应与之并存的另外的文化形态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这又与技术垄断一书的一些主题相关)而被压抑,使得社会在信息传播方面变得更加一味的娱乐化,并使这种模式成为对公众思想的一种控制,以及对反思性的文化的破坏,这才会导致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你的想法我基本同意。其实这恰恰就是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重点讨论的问题。我曾向不少朋友推荐过波兹曼的“媒介批判三部曲”,其中有一个偷懒的朋友问我:如果我只想读一本,应该选哪一本?他要偷懒我当然也不想批评他他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我思考之后建议他读娱乐至死。因为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已经将他最重要的思想阐述得相当完备;在童年的消逝中这些思想似乎还处在初级阶段,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则是这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波兹曼将人类文化分成三种类型:一、“工具使用文化”,持续时间是从古代到中世纪,在他心目中,这种文化似乎最令人满意。二、“技术统治文化”,大致从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如今,这种文化已经不太好,但还勉强可以接受。而到了“技术垄断文化”,则使他痛心疾首深恶痛绝了。在“技术垄断文化”中,技术是赢家,文化是输家,所以会出现“文化向技术投降”。由于信息过剩使我们不得不处在信息垃圾的包围之中,而这些信息垃圾又时时处处在向我们提供娱乐,或用娱乐来引诱我们,波兹曼认为,这样的娱乐会毒化(矮化、粗俗化)我们的文化。波兹曼用了一段别出心裁的比喻来形容“技术垄断文化”的表现:祷告可以用青霉素替代;认祖归宗可以用迁移搬家替代;阅读可以用看电视替代;受约束的困境可以用立竿见影的满足替代;罪孽感可以用心理治疗替代;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用受欢迎的魅力替代;甚至弗洛伊德所谓痛苦的死亡之谜也可以找到技术来替代。在波兹曼写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的1992年,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进入了“技术垄断文化”。但是经过18年之后,我想这样的判断肯定需要修正了,因为今天已经有更多的国家进入了这种文化。 除了这种在大框架的思路之外,波兹曼在技术垄断这本书中,还研究了诸多的具体问题,表达了一些更具体的观点。这些也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例如,他对于医疗技术的垄断,以及电脑技术垄断的详细分析。他在论及医疗技术垄断问题时,其立场和风格与诸多当下国际上医学人文领域的研究颇为相近,其讨论“剖宫产”的部分,甚至与女性主义医学研究的说法也基本相通。而他对于电脑技术垄断的分析,也同样带有着技术批判理论的前沿意味。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像这样的技术批判分析,竟然是由一位传播学研究者做出的,并与传播问题(当然也可以说是广义的传播问题)相联系,这才更让人深思。就具体观点而言,在波兹曼的技术垄断这本书中,可以说值得摘出引用的说法比比皆是,就算是信手拈来,也足以让人警醒。例如,他说到“科学的管理”,指出在那样的“管理”中,认为“主观性是清晰思想的障碍;不能计量的东西要么并不存在,要么没有任何价值;公民的事务最好是由专家来指导或管理”,如此等等。仅就这里随手引出的三条来看,恰恰与三个不同领域中的最新观念是一致的。其一,与后现代哲学对于主观性的重新审视和对其意义的新发掘相一致;其二,与人文立场对于过份强调“计量”的意义与功能的批判(我们以前不是也曾在“学术品味”专栏中就谈过有关学术评价中对计量的滥用的问题吗)相一致;其三,与最新的科学传播研究和实践中,开始注意作为专家之对立对象的公众的知识和公众意见的重要性的立场相一致。而这些观点,在波兹曼那里却早就被化作其新型的传播学研究(即国内译为“媒介环境学”的研究)中了。此外还要提到的,是波兹曼的诸多观点和分析,与他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明确地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和分析,也同样是一脉相承的,在那一章中各种说法也同样精彩!我们这里谈论波兹曼的“三部曲”,至少那怕是简略地,也还是应该说说他的那本童年的消逝。其实我不太同意你前面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在我看来,那是结合着另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即围绕着“童年”这一历史(而且是不长的历史)概念的产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下童年概念又是如何变化消逝,来进行的有趣分析。而且那种分析也同样很自然地结合到其与另外两本书有关联的一些话题中。我觉得,这种学术分析的独特视角,也是非常令人感兴趣和有其特殊价值的。确实,你对童年的消逝的评价更全面。当然他三部曲中的思想也确实有着连续和发展的线索。波兹曼这三部曲另一个让我感到兴奋的地方,是与我们近年逐渐产生的一个疑问颇有暗合之处,这既也可以算波兹曼的先见之明,也让我产生了某种欣慰和亲切的“吾道不孤”之感。在北京开第六次科学文化讨论会时,有一天晚上我们热烈讨论过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判据,来判断今天的科学是否已经发展得太快了?或者说,科学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由“适度”变成了“太快”?当然,那天晚上我们未能找到这样的判据,但是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真没想到,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我们可以找到波兹曼和我们上述问题平行的思路:前面已经谈到,波兹曼将人类文化分成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恰好可以和我们的上述问题大致对应:“工具使用文化”对应于科学发展的“缓慢”时期;“技术统治文化”对应于科学发展从“缓慢”经过“适度”然后开始走向“太快”;“技术垄断文化”自然就对应于科学发展“太快”的阶段了。这真是有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味道了无论是从传播学,还是从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史,思考到深处,都会殊途同归,最终都会到达“科学技术是否发展得太快了”这个问题面前。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某种终极的价值判断。 是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说法确实有其道理。以前,我曾对学生这样说过:通常,一个人总是在某个学科中从事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但实际上在什么学科中具体研究什么问题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学科只是提供了研究问题的领域和方法手段,所研究的问题也只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只是一个思想表达的载体。对于有思想性的研究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研究来表达研究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认识。从我们对波兹曼的观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你说关于“今天的科学发展是不是太快了”这个问题,要寻找判据或者证据,波兹曼的说法当然可以是一种,但也仍然不是唯一的。所谓“适度”或者“太快”,也都是相应于某个标准来说的,而在不同的人那里,这样的标准显然又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那些唯恐科学发展的慢了的人(尽管这种担心可以是出于任何原因,包括涉及自身利益的原因),我们今天的科学当然是被认为发展的不够快。而我们会有科学发展过快的感觉,以及波兹曼会从传播学中也得出类似的结果,那恰恰是因为相对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与人文关怀的理想生活标准出现了冲突。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对波兹曼的著作感兴趣的读者,才不仅限于传播学的专业领域。我们两人虽然主要是在科学史、科学哲学领域工作,但也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有兴趣,因而就这种读者领域的扩展还不算太典型。但仅就波兹曼著作在中国被广泛关注和他的著作的热销,也恰恰表明了在各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中,人文立场的相通性当然,那一定是有思想性的研究才能做到这一点。以前经常听到“娱乐至死”这个词,说什么“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大概都源自尼尔 波兹曼这部娱乐至死。 波兹曼严重怀疑技术的中立性,认为技术都带有一定的偏向性。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介的采用将不可避免的倾向表达某一类内容而排除另一类内容。作为人类会话形式的媒介在塑造文化上有重大影响,因为“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的部分”。因而,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媒介的内容,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 波兹曼分析了不同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从口头到印刷,从电报与摄影到电视。波兹曼特别钟情于印刷这种媒介,认为在印刷品这种媒介上的内容“清晰易懂,严肃而理性”,书面文字是作者的深思熟虑并能长久存在以接受真理的检验。电视这种媒介是作者在这部书里批判的主体。波兹曼指出,作为集电报和摄影之大成的电视媒介正大力推动着一切迈向娱乐化。电视所产生的信息及时广博但也转瞬即逝,因为新的信息必须立即替换旧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不连贯、无逻辑,这些信息的价值不再在于是否有用而在于是否新奇。在电视的屏幕前,人们不会了思考只会发笑。波兹曼介绍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理论皮亚杰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口头语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书面文字的人,而“电视文化”里的人比前两者都表现得智力低下。 波兹曼在表达电视媒体将一切娱乐化倾向的论述中,详细阐述了电视使政治娱乐化这一现象,我对此印象深刻。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总结道:自从电视出现后,美国选出的总统都是“高富帅”。这个帖子其实就是波兹曼所要表达内容。总统竞选人重要的不再是阐述执政理念而是要像所要其他电视广告一样给观众“一个口号、一个形象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焦点”。尼克松曾经给一位总统竞选人的建议就是:减掉20磅。 波兹曼最后指出有两种使文化精神枯萎的方法,一个是奥威尔式的监狱文化,就像苏联那种专制国家那样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另一个是赫胥黎式的娱乐文化,就像作者担心美国正在发生的那样一切都在娱乐化,不是迫于强制而是出于热爱。 波兹曼主要批判的是美国现实,但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广受欢迎这一事实也在提醒人们其他地方也不能幸免这种娱乐化倾向。反观我国,情况要矛盾的多。一方面我们有奥威尔式的监狱文化,也有赫胥黎式的娱乐文化。对于波兹曼所看重的严肃而理性的话语讨论,如艾滋病、移民、计划生育、历史、司法独立、民主政治等,我们讨论的渠道被控制、被打压;而我们的娱乐文化一点也不弱,我们消费着春哥、凤姐甚至杜甫。另一方面,我们又都没处于极端,我们仍可以讨论食品安全、医疗体制、经济改革;我们也有限娱令、封杀令,我们没有形象政治。在波兹曼看来,我们既不幸又幸运。但是,需要明白的一点是,限娱令、封杀令并不是娱乐文化的终结而是监狱文化的延续。 波兹曼表现出了对电视使文化堕落的深深忧虑。书中波兹曼看到了电脑技术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但并没有预见到的是互联网的崛起。相比电视,互联网有过之而无不及。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真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对于很多人来说,断网不说一周就是一天都不可思议的因为断网几天似乎就意味着要与世界隔离几年。 互联网中每分每秒都充斥着现时现在的信息,同样不连贯、无逻辑微博就是其中典型。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感受新奇、体验快感,忘却了思考也无暇思考。我们的思维因为不断涌现的信息而不再连贯,我们的注意力因为不断弹出的消息而不能专注。互联网也是波兹曼所说的“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了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最后,套用波兹曼的话互联网让我们知道世界,而只有严肃而理性的阅读才能使我们理解世界作为提醒。很意外地看到这本书,并将它看完,受益匪浅。在我以前的观念中,一直认为,一个明主、自由的社会,社会的一切看似中立的变化(就像书中所指的技术创新对人们的影响),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或是套用一句话就是“存在即是合理”,即它们之所以出现,总是在一个成熟、自由的环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又一个社会独裁者专断地抉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换句话说,我崇尚自由和明主,认为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并且可以指导社会的走向。相信多数人的看法和我相同:我们总是很容易的批判那些人类原本就指向“恶”的趋势,例如独裁、专制,但我们却忽视了我们可能会被我们所钟爱、崇尚的东西所误导、摧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离那些众人皆知的人性恶习导致的社会退步越来越远,但我们是否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社会会不会在歌舞升平中慢慢退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很难为情却又不得不承认,我属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已经惯常于电视的思维,而忽略了逻辑、背景的人。因为当我在看这本书时,对于一个长句往往要再看第二遍才看明白;对于作者逻辑、缜密的论证有时不自觉地不耐烦,甚至认为他有些啰嗦;对于作者举的历史论据有些不以为然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电视时代所带给我们的:缺乏逻辑、忽略语境、抛弃历史、浮躁我们在接受一个技术改变的同时,一起接受的是信息传递媒介的改变,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信息不会由于媒介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媒介是中立的。电视、以及现在的电脑,只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丰富了我们接收的信息,媒介的进步,也意味着社会也随之进步。殊不知,媒介却深刻地影响着内容及信息接收者的认知,且媒介有强烈的指向性。这些,作者在书中已经充分地论证,我就不在文章中详述,这里,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以证明媒介的非中立: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的电视广告、电视辩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呢?是候选人的相貌、举止、仪态而他们最重要的政治观点,往往被忽略掉了,而且,他们也无意给民众传达政治观点。曾在报上看到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技巧,举到了各式各样的例子,包括语言的幽默、谈吐的优雅等等,就是没有提到政治观点的正确、表达的明确性和逻辑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电视所传达的感官刺激、忽略背景、容易理解所以选民需要的只是一个看起来像是总统的候选人就好了。还有电视新闻,我们在看完后还记得多少?我们在看完一则谋杀的新闻后,主播说:“下一则新闻”,我们就跳跃地进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过大的波动,因为这不是电视文化所鼓励的,电视文化鼓励的是漠然、毫无关联的片段、以及看完就忘,如果一个电视节目鼓励大家思考,那么它可能就要夭折。不要相信那些标榜崇尚思考的节目会真正引人深思,不是说它们的初衷不如此,只是遥控器在千家万户手里,如果节目背离了电视所与生俱来的指向性,那将会被淘汰。再就是我们的“电视教育”。我们以为从电视里学到了东西,其实往往学习过程更多的是方法的学习,于是我们学到的是我们可以从电视里学习,可以娱乐地学习,可以不用思考地学习类似的例子我不赘述。作者写作此书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电视是信息传递最主要的媒介,而在我们所处的当代,最主要的媒介已经成为电脑。我认为,电脑就是加强版的电视更多更娱乐的信息、更跳跃的思维、更片段的背景导致更多的混乱我和作者一样,我无意否认电视和电脑带给我们生活的诸多好处,但是,但它们成为最主要的媒介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认知及表述方法,会否退步?我们是否再也不愿意思考?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需要认真考虑的。最后,还想说一句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人们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如花的生命早逝与冷血的造句狂欢读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有感娱乐至死是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已故学者尼尔波兹曼的文化批评专著。(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进行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实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航天产业股权并购与航天器研发协议
- 《哈姆莱特(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绿色信贷对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全真模拟模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有一套)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莫拐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卫生院医保业务流程
- 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Rexroth (博世力士乐)VFC 3610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学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成立文件”
- 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练习及答案
- 第四章 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
- GB/T 9877-2008液压传动旋转轴唇形密封圈设计规范
- GB/T 12670-2008聚丙烯(PP)树脂
- 共享服务中心(HRSSC)课件
- 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第1章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概论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人际关系-寝室篇》课件
- 数字色彩课件
-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 复习课件-鄂教版(共2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