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江堰市是茶文化发祥地 王克明 都江堰市档案局填报时间: 2010-04-20 责任单位: 都江堰市档案局 都江堰市不仅是水文化的发祥地、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还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一、我国是茶文化发源地关于茶,唐代陆羽茶经释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蜀人名之苦荼”。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先饮用、最早种植茶的国家,这在全世界已形成共识。茶的最早饮用可以追朔到史前时期的神农时代,陆羽茶经(年著)“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起源于“三皇”时期(约公元前两千多年)。成书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5年)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清孙壁文新义录饮食茶条引)。还有许多史料都说明我国自四千多年前就已开始了茶的饮用。到目前,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种茶和制茶技术已遍及世界各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朝鲜等世界主要产茶国所种茶树和制茶技术都是从中国引进发展而来。二、茶文化发源于四川在四川盆地西缘,巍峨的龙门山由广元一带逶迤南下,经青川、平武、北川、都江堰市,直抵天全县,龙门山以西,则有岷山和夹金山。这些山脉成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交通障碍,但是发源于岷山的白水江由西向东穿过龙门山北端,形成一条通道;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经汶川县,在都江堰市切穿龙门山中段,形成一条交通走廊;发源于夹金山南麓的青衣江则穿过龙门山南段,形成一条孔道。这三条通道就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主要交通线,而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正是野生茶树的自然生长带。在我国的史料中,关于茶文化发源地的文献很多,但在明代以前,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都无人涉及过。在茶史研究中常用于引证的最早的史料是被称为“汉代三书”的凡将篇、方言和僮约。汉代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西汉武帝时,前179前117年,成都人)在所著启蒙读物凡将篇载有:“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藿菌、荈诧”,将“荈诧”列入药物类,说明茶在当时是以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用的,而“荈诧”的读音并非来自中原的汉语,而是蜀地方言。杨雄(西汉末年,前5611年,成都郫县人)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说明茶是流传于蜀西南人中的名物。王褒,字子渊,(前8749年)西汉末年,蜀资中(今资阳)人,汉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在神爵三年(前67)来到当时的“湔”汉志:绵之县玉垒山,湔水所出。都江堰称湔堰。汉时,属郫、绵之、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地,也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就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僮约。文中写到: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奴宁欲卖邪?”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注“之”字应为“厂”旁里加“虎”字,读音为:zhi。于是王褒用近千字列出僮工应做工作和对其言行的约束,其中“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两处与茶相关。武阳是现今四川彭山,僮约已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僮约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有了茶叶贸易,这是最早记载茶叶贸易的史料。汉代以来,西晋诗人孙楚(约218293)的出歌中有:“姜、桂、荼荈出巴蜀”;东晋(317420)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前1046年),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三国时魏国(220265)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当代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探一书中说:我们以有关史实(,)证明了茶经茶之名荼、槚、蔎、茗、荈等字,源于巴蜀上古茶的双音节方言。其实,实际不只上面几个名字,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言。这一点,除巴蜀再没有别的省可以举出我国史籍中的茶名茶字,是出自他们的方言了。清代初年,顾炎武(16131682年)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时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把顾炎武这段话的意思说明确些,就是中原地区的茗饮之事,是始于战国中期,是由“蜀”地传到中原的。其结论是,茶名茶字出巴蜀,四川地区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三、都江堰市是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都江堰市(原灌县)是历史上古蜀地的辖区,地处蜀都成都西北,川西盆地边沿,岷江出龙门山之水将之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其地有“六山一水三分地”之说,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六成,地处龙门山产茶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岷江正流为界,河东曾属彭州,导江县等,河西曾属蜀州、青城县等。都江堰市历史上与茶文化相关的记载众多,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上面提到“汉代三书”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其中的“荈诧”指蜀人作为饮料的茶叶,明代学者杨慎在为灌县的沙坪茶所写的沙坪茶歌中写到“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现毛文锡。”明确告诉我们这沙坪茶就是凡将篇中的“荈诧”。西晋时(265316),杜育的荈赋是历史上最早对茶的生长环境、采收、饮用、用具、功效等进行较为完整记载的文章,在茶史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其赋曰:“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慵解慷除”。研究荈赋我们发现,这首赋里的“灵山”极有可能就是灌口西北之灵岩山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灵岩山为玉垒山的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716)印度高曾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因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就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好具备了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说明茶叶的饮用与岷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认为这地方就在岷江边,其范围最多也只能是上至都江堰市下至乐山的岷江沿崖山区。灵山与岷江两个地名都能在都江堰市区域内找到,这决非偶然,说明这首赋与都江堰市是有必然联系的。上面我们已经讲到“荈”就是茶,荈赋即茶赋,诗人咏到:秀美的灵岩山,正是出产奇物特产的地方,这里的茶树,满山遍野。下承肥沃土壤之滋润,上有甘霖细雨云天降。在初秋的农闲时节,大家结伴而行,到灵岩山上去寻找,去采摘。煮茶要用岷江水,专取那江中的清流;茶具选用陶简,产自东南陶乡,以瓜匏取水,一切以(注:象古代周族的领袖公刘那样)简洁清廉为好。当沸水冲进盛了茶末(注:当时的茶为末茶)的陶简后,洁白细腻的泡沫在水面浮起,像亮晶晶的积雪,更似那春天的繁花。你看那纯净的浮沫,或色若青霜,或淡黄清亮。(饮茶能)调神和内,除烦解乏。可见这采茶和饮茶是怎样一件让人舒心的事儿。从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资料中,我们还找到了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在1982年的灌县农业区划资料里有这样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五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场要比其它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它尚未祥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这种“梨儿茶”,其特点正是叶大笋长,(关于笋长与茶品的关系在本文后段叙述)茶品极高。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之后呢?四、沙坪茶在历史上的影响1、杨慎解读“芳茶贯六清,溢味播九区”就在同一时代,西晋诗人张载(字景阳)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登成都白菟楼诗:“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在历史上,四川与中原地区相比,战乱较少,又得都江堰水利的灌溉,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汉代有“扬(杨州)一,益(益州即成都)二”之说。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成都的繁华景象,饮茶之风首先在益州盛行。明代状元杨慎(字升庵,成都市新都人,14881559)对这里所说的“芳茶”,情有独钟,非常珍爱,倍加赞美和推崇。当时的四川左布政使(四川最高行政长官)陆子渊对杨慎说:“沙坪茶真称得上绝品了,为何在古文献中没有见到呢?”于是他作沙坪茶歌并跋,其歌曰:“玉垒之关宝唐山,丹危翠献不可攀。上有沙坪寸金地,瑞草之魁生其间。芳茶春茁金鸦嘴,紫笋时抽锦豹斑。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现毛文锡。洛下卢仝未得尝,吴中陆羽何曾见。逸味盛夸张景阳,白菟楼前锦里傍。贮之玉盏蔷薇水,拟似帝台甘露浆。饼聚云龙分麝月,苏兰薪桂清芬发,参隅迢递渺天涯,玉食何由献金阙。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西南侧陋阻明杨,官府神仙多蔽美。君不见,夜光明月投人按剑嗔,又不闻,拥肿蟠木先容为上珍!“献”字应为左“山”右“献”,读:xian。跋云:往年在馆阁,陆子渊谓余曰:沙坪茶信绝品矣,何以无称于古?余曰:毛文锡茶谱云,玉垒关宝唐山有茶树悬崖而生,笋长三寸五寸,始得一叶两叶。晋张景阳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逸味播九区。此非沙坪茶之始乎!”(自升庵文集)这首诗最前面几句谈到:这里山势险峻处在悬崖上有一层层的小台地。堪称“瑞草之魁”的茶中极品就生在其间。因其珍贵稀少,就连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都不曾相见。它美味的传播,要追溯到西晋时代白菟前的张景阳。诗中写到 “相如凡将名最的”,更是把沙坪茶闻名于世的历史定格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代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27年)时代。这应该是现存史料中对茶的最早记载。杨慎还有一首词鹧鸪天以茉莉沙坪茶遗少岷赞美沙坪茶:灌口沙坪摘小春,素馨茉莉荐香尘。要知贮月金波味,只有餐露玉洞人。云叶嫩,乳花新,冰瓯雪瓮却杯巡。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神。(自升庵长短句)。诗中更是提到“灌口沙坪摘小春”,这灌口自然是因都江堰灌溉天府的入水口,灌口镇因之而名,诗中“灌口”与“沙坪”连用,应该是指灌口之沙坪,是说:在小阳春(秋季)来到之时,在灌口的沙坪山摘茶去。杨慎一生对四川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相信生于距都江堰市仅数十公里之遥的杨慎是对玉垒关外宝唐山及其险要的崖壁上所产的“沙坪茶”及其生长环境有过亲身考察并有所研究才写出这两首诗的。诗中提到的“玉垒之关”应该是确指都江堰市城西之玉垒关无疑。乾隆灌县志有“去县五里有玉垒山,湔水所出,昔杜宇相开明决玉垒山除水害即此。古志在导江县西北二十九里。”导江县县治为今都江堰市东南之聚源镇,这里所言是对玉垒山地理位置的再一次确认。在灌口城西的玉垒山上,始建于唐贞观(公元627629年)初年的玉垒关因山而名,几经兴废而至今尤存。除此之外,虽汶川县有玉垒山、甘肃陇南市有玉垒关,但两处都不是产茶地区,更不会是出极品好茶的地方。2、毛文锡茶谱中记载的沙坪茶沙坪茶的史料,在五代时(907960)毛文锡生平详述于后文的茶谱(935年著)里记述备详:“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于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茶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茶的性状: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强调了这种茶的叶笋相对较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茶叶的品质与生长性状相关,叶笋长,茶品自然就好。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这在茶叶中是少见的。关于茶类植物中笋长与品质的关系,在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茶经述评有这样的描述:茶经所提出的“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说的是芽叶形态特征与品质的关系。芽叶形态既反映茶树品种的特性,又反映芽叶的嫩度。“笋者”是笋状的芽,它的特征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种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特嫩性强,品质成份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3、宝唐山沙坪之地今何在?关于宝唐山沙坪之所在,灌县乡土志(1907年)载:“沙坪山即古花萍,又古宝唐山,产佳茶。”青城近记:“沙坪山在长坪南,产茶,即古宝唐山。”舆地纪胜:“长平山在味江之上,昔杜宇与居民避水其上,城垒居第,往往尚在”。这里所指为玉垒关以南40里外的青城后山之沙坪,这是近代史料对沙坪几乎一致的指向。然而,从毛文锡“玉垒关外宝唐山”、杨慎诗中“玉垒之关宝唐山”及“灌口沙坪摘小春”来看似乎就在玉垒关附近而不应该有那么远的距离,或者说就是玉垒关外与之相连之灵岩山一带。然而,现在的这一带已经找不到“宝唐山”及“沙坪”的地名了。在今天的白沙河上,紫坪铺镇和虹口乡一带正是灌县产茶的主要片区之一,虹口茶叶产量一度居灌县之首,灌县茶叶志记载1982年,全灌县15个产茶乡共有茶园10989亩,其中虹口乡就有茶园2017亩见灌县茶叶志1982年版,第六节,茶园面积产量。虹口乡龙池村正处山势险峻之处有一地段名叫“沙坪”,紫坪铺至虹口一带年长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沙坪一带正是出好茶的地方。这里是否就是杨慎所说的玉垒山外宝唐山的沙坪茶生长地呢? 关于青城后山沙坪地名之由来,有一个种说法: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青城山一带与当地地主武装发生了多场武装冲突,留下了很多相关遗迹并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其中有起义军偷袭泰安寺时经过的沟叫“偷营沟”,后来觉得这个名不好改叫“通灵沟”。张献忠跃马过沟的地方叫“马跃沟”。而张献忠部集中杀死本乡富人的地方,叫“杀坪”,而后因杀气太重而改为“沙坪”。关于味江沙坪的古名,灌县泰安乡志(1985年)“杂记”里关于王小波的家乡地址一文有如下一段记载: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蜀父老言王小皤(波)之乱,自言我土锅村民也”。可见王小波、李顺均为北宋时永康军青城县境内味江土锅村的人。1972年,农民张焕昌、罗士斌、曾玉林等曾在沙坪后坡一已破坏的古廓前见一残破买地券(石刻,已风化),上有“土坡村”等字,由此可断定,北宋前后,沙坪一带叫土坡村,是史书记载为“土锅村”之误,王小波李顺的家乡就在坪。由此可见,北宋时期这里的地名为土坡村或土锅村,沙坪之名是后来才有的。4、世上最早的茶种保护基地“种茶崖”翻开清代乾隆灌县志,有青城三十六峰,白沙108景,这108景中就有“种茶崖”一景。何为种茶崖?是种植茶树的岩岗吗?经茶史专家林鸿荣先生原四川林业学校教师,中华大典林业利用分典主编,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994年13卷2期)在茶史研究中影响深远。考证,认为应该是采收茶种的地方,也即种茶生产保护基地。由于岩上的茶属于当地野生茶,因其品质优异而声名远播,又因其声名远播而倍受采茶人喜爱,以至于茶树连年被采,因不勘采摘而有绝种之危险。为了保护优良的茶种而对其实施保护,禁止采摘并被指定为种用茶树,所以就有了“种茶崖”。关于种茶崖的历史,至迟可以追述到宋代以前,滕白(五代至宋前期人)在题汶川村居中写到:“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底戏儿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1224年)引河图括地象言:永康军白沙108景,青城36峰, 列“种茶崖”于白沙108景中。据此考证,“种茶崖”至迟在五代就以“种茶崖”即“茶种崖”景观名义加以保护,专门用于茶树种子的采摘,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品种保护基地。这应该是我国茶史上保护优良种源之先河,是绝无仅有的例证。五、唐代茶经和五代时茶谱中记载的玉垒、青城茶唐代陆羽的茶经“八之出”中提到:剑南以彭州上 原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 ,绵州、蜀州次 原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八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这里的彭州包括都江堰市现在的河东灌口镇、蒲阳镇至现在的彭州一带,青城县则在当今都江堰市河西一带。有学者认为,由于陆羽本人并未到过蜀地,所以茶经对蜀茶的记述显得粗略,而五代时毛文锡茶谱对蜀地产茶情况有更为详细的研究和整理。五代时毛文锡(约公元913年前后在世),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进士,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使,加为文思殿大学士,拜为司徒。其后被贬为茂州司马。后蜀向后唐投降,毛文锡随后蜀皇帝王衍一起入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章任职于内庭。所作茶谱在茶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继茶经之后关于茶叶学术方面的一部不朽之作。茶谱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其中的蒲村为现在都江堰市的蒲阳镇、金凤、向峨一带,灌口为都江堰市的灌口镇、紫坪铺镇、虹口、龙池一带,也就是现在都江堰市河东片的山区。在五代时就有名为仙崖、石花的著名茶园,那里出产表面装饰了六出花的饼茶。又说:“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乌觜、麦颖,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其中的味江指现在的青城后山之味江,其经过山区的流域从源头起,流经今青城山镇的泰安村、尖峰村、沙坪村、味江村;都江堰市大观镇的茶坪村、滨江村,再从崇州市街子镇出山。这里所指茶叶产地应为都江堰市河西片区的青城山镇、大观镇至崇州、大邑一带。这里出产的“雀舌、乌觜、麦颖”等,是取茶叶嫩芽所造,以茶芽形状相似而取名;又有叫“片甲”的,是用早春的黄芽,因芽叶相抱如片甲一样;有叫“蝉翼”的,因其叶嫩而薄,如蝉翼而名。这些都是散茶中最好的茶。茶谱内容散存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吴淑事类赋注、陈景沂全芳备祖、晏殊类要、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等书中。清代有无名氏将之集于一本名为茶谱辑解(1862)。茶谱是继茶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学经典,对中国茶文化,尤其是四川省茶文化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是留给都江堰市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六、都江堰市历史上的茶场唐宋时期的灌县境内就有以种茶为业的专业茶园,在太平广记中记有九陇县(今彭州,辖今都江堰市河东之地)唐代时即有张守圭的仙君茶园,岁招采茶人力百余人。宋史卷四七九记,后蜀降宋后,“其彭州剌史母宗奇籍蜀中产茶园以献,诏赐钱三百万以充其值”。北宋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较之唐代有很大增长,茶叶与米盐一样,成为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茶叶也占有重要份额。在北方的金国,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省臣曾因本朝大量入购宋茶导致金银外流而上奏宣宗,劝其不可“以吾有用之货而资敌”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茶叶贸易的兴盛。元丰九域志、宋会要食货等史籍中记载,宋初在今都江堰市境内,就有蜀州永康军茶场、青城县茶场、味江寨茶场、导江县茶场、蒲村茶场等。这里的茶场就分布在都江堰市境内河西自河东的龙门山沿山一带。净德集卷一奏具置场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吕陶(时任彭州知府)言:“臣窃知永康军宋置,本唐镇静军,后蜀曰灌州,宋改为永安军,又改为永康军,元改置灌州,今四川都江堰市治,熙宁九年买获并税过客人茶货共一百三十二万斤,比八年计亏九万斤余斤,比七年亏二十六万余斤,盖是园户畏罪失业,造茶减少,是致税数有亏。”(见宋会要.食货36之31-32)按此计算熙宁七年至九年,灌县茶的产量应为158万斤左右。而宋代川茶的最高年产量为3000万斤,永康军茶叶年产量占川茶总产量的18%见贾大泉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1988年,第151页。可见当时灌县茶在蜀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清代,四川是边茶的主要产地,分为两路生产和销售,从成都府出南门向西康方面为南路边茶,以雅安为生产中心,以打箭炉为集散地。出成都西门销往川西北及毗邻之甘肃、青海境域者为西路边茶,以当时的灌县、安县为生产中心,以松潘、理县为集散地。民国灌县志载:“灌产西边茶,其原料以本地采集外,大量的要由邛、蒲、崇、彭等处采买,岁约二三万石,约售三十万元。其初无专商,清雍正间,始奏准立为两岸,较由岸路少而茶品讨之。先承办者皆邑人,有何、董、贾、苟、余、王诸姓,至光绪十八年(1892)歇业。经鼎立元承租,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倒闭,由喻国祥承继。同时在灌城开引设号者,咸、同间先后有何丰盛、严义合、马本立三家”。1、蒲村茶场宋初,彭州的蒲村茶场是当时较大的茶场,多少年来大宗茶叶为蒲阳商人经营贩运,少量的在当地出售。蒲村茶场的产茶范围应该包含今都江堰市河东的向峨、蒲阳、灌口、白沙、龙池、虹口等乡镇。其中的虹口乡,山区面积广大,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产量丰富。据灌县茶厂材料记载, 1981年,虹口有茶园2017亩,居全县第一。虹口在历史上曾属彭州。农户自制的小宗茶叶主要是供应本地人饮用。清同治年间,虹口就有唐文恭及贾、苟、唐等十多家经销商。当时唐姓开设的“茂顺号”为京师盐茶部下属盐茶道经营。茶叶的销售,统一由盐茶部发给茶引票,作为茶商纳税凭证和运输的通行证,称为部引官茶。茶分边腹两种:边茶叫老杆茶,或叫粗茶,销往藏区。腹茶,又叫细茶、青毛茶,主销成都。虹口是两种茶的产区。清光绪初年,产区各户,始做红汤大茶,后由商人着手经营,设号生产和销售。当时的经销商以张前茂资本最大,占虹口茶叶销量的八九成。后起者有唐青山、苟吉安、唐万发、贾玉顺等茶号。虹口每年可采制干细茶800担,边茶6000担。民国时期,虹口有茶园800余亩,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600米瓦子坪、下坪、庙坝、深溪沟、后圣塔和岳家坪等广阔地带的附近。这一带山地气候和土壤酸度均适宜茶树生长。民国十年左右至民国末年,虹口有四家较大的茶房,均为私营。他们是:唐家“裕川唐记”茶房,为蒲阳人唐玉生经营,房址在庙坝。约于民国十年开办至建国初期,资本较厚,是虹口的大茶号。有炒细茶灶二十余口,烘茶箱两个,设有制粗茶的坑和灶。一切烘制工具齐全。雇有经理人员,专管账目的叫“先生”,专管茶园摘割的叫“管园师”。在采割季节,雇用工人100人以上。平时亦有十多个工人常年操作,年产细干茶1.5万斤以上,粗茶十万斤以上.做茶鲜叶靠“打茶园”(又叫“租茶园”,以租金方式采摘其他茶园主种植的茶叶)解决,所打茶园遍及虹口,其中以庙坝、下坪附近为主。2、龙池茶场龙池与虹口隔山相邻,原属阿坝州汶川县,1957年,划归都江堰市(原灌县),是都江堰市重点茶场之一,1981年有茶园1905亩,仅次于虹口乡,居全市第二。1982年产细茶420担,边茶1500担。龙池地貌与虹口相近,四面环山,一溪纵流,夹溪两岸之冈峦,土壤以冷砂黄泥为主,酸碱度PH值为4.4-6.5,适合茶树生长,海拔800至1600米地带的林陬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园。是驰名贡茶“茅亭茶”的产地。龙池地处茶马古道入口,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的茅亭细茶已是列入贡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灌县的何丰盛、严义和、马立本三家陕西帮茶号在龙池设有分号,进行茶叶收购、制茶和运销。民国时期又有槐茂昌、全盛协、合茂公、德厚长数家茶号在龙池经营。这些茶号以经营“西边茶”为主,兼营细茶。年产细茶三四百担,边茶1000担左右。据灌县龙溪乡志记载,龙池茶叶种植在解放初期大受减损,至1982年时,“高半山丢荒地内到处都有茶株生长在荆棘丛中。”并据此推算,民国时期“我乡茶园面积不低于现在(1982年的1905亩)”。“档案记载,建国初期,龙池有古老茶树1560亩。另记载:有古老茶树20872丛”。茅亭茶是产于龙池的极品茶品,灌县龙溪乡志载:“茅亭”在龙池茅亭村“魏总兵坟”侧近。据汶志纪略载:“茅亭,岷山之麓,相传蜀王作亭,盛夏避暑,曰茅亭,居人没其址。”后人建亭一处,茅亭前后所种茶树芽叶长而宽,沸水冲泡,泛之碧瓯,其巅向上,卓然碗底,叶柄呈鸡腿形,微见细毛,色泽青而微绿,泡四五道尚有清香味,清代以品茗名贵而入贡,是“贡茶”之一。民国时期,成都不少茶商以悬挂“西路名茶”的金字招牌,招徕顾客。”1943年,蒋介石来灌县时带走的茶叶中就有“茅亭龙井茶”,每斤价值达400元,仅次于“灵岩山珍眉绿茶”。3、味江茶场宋元丰九域志载:“蜀州青城县有青城、味江二茶场”,根据都江堰市河西地区产茶带的地形可见,味江茶场则是味江流域一带上至青城后山的泰安寺经水磨、沙坪、味江、两河至崇州市的街子镇出山,这一带是以前的泰安、两河乡范围。味江沙坪一带产茶,其条件十分优越。土层深厚,沙壤适中,多为微酸或碱性,为种茶所宜;加之气候温和,多雨雾而水不渍,得其滋润,足利早发。故茶叶胶质重,色浓郁,味清香,耐冲泡,质量最佳。据史料记载,仅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874年),布政司札饬青城三十五庵僧道等,每年采办青城茅茶八百斤,内拣上等贡茶六十八斤、陪茶六十斤、官茶六百八十斤,锡瓶分装上送。道光时虽有减少,但贡、官、陪茶仍达七百斤。由于味江一带,自古庵观甚多,而且庵观占地广扩(仅泰安寺占地就有千余亩),加之是产茶主区,故每年大部分均在味江一带采办茶叶,所以,长期要求数量较多而采制必精的贡茶,只能靠大面积品质较好的茶叶作基础,这就迫使当地茶农对栽培管理的改进,以保纳贡所需。清末到民国初期,味江(原泰安乡)一带茶叶生产情况:一是租种的山地种茶,套种玉米。粮照租约纳租,茶归地主,佃农不准擅自采摘。收茶季节,由地主雇“茶伕子”(专门采、制茶的雇工)全部采摘,实为劳役地租。另一种是佃农在荒坡山埂、宅旁种茶少许,或小部份玉米地里的零星茶树,其收入可归佃农,但这些茶叶,有的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其余部份出卖时,受到商人和官府的盘剝。自耕农所产之茶叶出售亦如此。民国时期,味江一带的茶叶价格:一种是细茶,即嫩尖嫩叶,产量少,价格高,每百斤约值大米三石(1200斤)。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将茶叶采制后出售,换取粮食、盐、布等物。另一种是粗茶,是为使茶树多萌新枝发嫩叶,增加细茶产量,一般每三年割一次(称多季刀),所收割的老枝老杆,俗称“马茶杆子”,或“刀口茶”(即前述边茶)。粗茶产量较多,但价格却低廉,主要销售于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两种茶的收购方式不同,细茶是产者自售,在市场上由茶商的收购人挑选、评级、过秤,成交。而粗茶的收购,或由茶号派人,或由茶商,或由茶商,或茶叶“经纪”、茶贩等人向茶农预约。在收茶季节前,灌县城内各茶号商人们发放一部份“订金”,交给太平场(原青城乡政府所在地)的茶贩(俗称“坐地猫儿”),茶贩又将“订金”分给手下跑腿的人,由这些人分别到味江一带,向茶农预购割粗茶的数量,并付给少许“订金”。待茶杆割下干后,茶农揹到场上交售预约的茶贩,再按质论价。然后,由茶贩雇人将茶杆铡短、打包,运到灌县,再由茶号按官府规定的销区运销。4、青城茶场历史上的青城茶场的产区是自玉堂镇而下,经中兴、青城山镇至大观镇一带二十多公里的龙门山边缘山区一带。都江堰市是历史上的名茶出产地,上贡朝庭是理所应当的。元.陈元靓(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人)岁时广记(元初1206)载:唐时,贡茶主要是蜀茶,其中“乌嘴、六出花尤为皇室珍爱”。而这里的“乌嘴”、“六出花”均产自灌县。青城茶列入贡品,史料有直接记载的始见于宋代太平寰宇记,该书“永康军”部份在“旧贡”栏下列有“药有: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大鹤仙、小鹤仙”。由于茶的最早用途是药用,在这里提到的四味药应该就是当时所产的四种各具特色的贡茶。吴觉农先生也在茶经述评中谈到:青城县,因山为名。青城山茶,历来是以名茶作为“贡品”的,清代所贡芽茶的数量,竟达800斤。据清光绪灌县志说:“今则谷雨前嫩芽者称良,然不易得,有贡茶故耳”。据青城道家道士彭鹤年,傅元天两人言,清代,与康熙皇帝幼时同在北京白云观受戒的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将青城山茶精制送康熙品尝,备受赞赏,遂被康熙定为贡茶。并亲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赐康熙帝亲题“丹台碧洞”扁额,迄今尚悬于青城山天师洞,并赐有象牙朝笏(现存都江堰市文物局)。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每年采办青城芽茶八百斤,内拣顶好芽茶六十斤,宫茶六百八十斤,道光四年奉文裁减一百斤,每年采办芽茶七百斤,内拣顶好芽茶二十斤,陪茶二十斤,宫茶六百六十斤,每斤给茶价一百文,于立夏前五日,僧道等将茶办齐,运赴县署,自行拣选三日,贡陪茶用锡瓶四个,敬盛装貯,于立夏前一日,派拨内司差役解赴布政司房揽验”。青城山贡茶产区,旧谓五庵一寺,即廻龙寺、九泉庵、乐进庵、本纪庵、骨山寺,其最著名的为廻龙寺,原有土地一百二十亩,间种茶树六十亩,茶树有蓬高达丈余者,年产细茶六百斤左右,最高年产量达一千斤,民国时期,每年春初,诸茶号去提前订货争购茶叶,茶价较一般高一倍多,每一斤茶价值一斗大米(40市斤)左右。建国后,灌县茶厂按照青城茶的特点,吸收具有传统制茶技艺的工人,创制青城雪芽,青城贡茶,都江茅亭三个品种。选料,工艺各异,呈现不同的品味特色,青城雪芽芽叶壮实,白毫显露,香高味爽,茶汤初沏;青城贡茶形如眉秀,香味浓厚,汤色明亮。西南农学院茶叶系对青城雪芽和都江茅亭的品质分析结果如下:项目含水量水浸出物多酚类总还原精氨基酸茶名%mg/100g青城雪芽4.2448.6028.680.214845.46都江茅亭5.2550.0028.370.244706.881981年青城雪芽,已有有港、澳、日本等地销售,深受好评。民国初年,青城山尚有特种茶园,专供贡茶采摘,茶园环以木栏护之,因为中国皇帝制度的终结,取消了贡茶上交,特种茶园不存,然而贡茶的历史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七、榷茶制度与青城茶农起义禁榷制度也称为专卖制度,是指政府控制某些工商业的生产或流通,禁止私人经营的制度,政府是经济活动最大的受益者。北宋实行禁榷的商品有茶、盐、铁、香药等。茶叶专卖始自唐建中(780783)时期,北宋承袭了这种制度并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禁榷的范围有所变动,但总的来说茶叶专卖几乎贯穿整个北宋王朝,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禁榷制度下,茶叶从生产到流通都受到政府的监控。隶属于茶区管理机关-山场的茶农称为园户,他们以种茶为生,在生产上没有独立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由政府预付种植本钱给园户,收获后园户按20%的利息折为茶叶上交,称为折税茶。除此之外茶园所产茶叶一律由政府收购,价格亦由山场决定,而且还要另收20%-30%的耗茶。政府规定私藏茶叶不卖给山场或私自贩卖者都要按茶叶的价值论罪。园户被牢牢控制在茶园的土地上,只能被动地受政府的变相剥削,甚至破产。元祐元年,侍御史刘挚在上疏中指出川茶实行禁榷后园户所受的盘剥之苦:“蜀茶之出,不过数十州,人赖以为生,茶司尽榷而市之。园户有茶一本,而官市之,额至数斤。官所给钱,靡耗于公者,各色不一,给借包任,输入视验,皆牙侩者主之,故费于牙侩者又不知几何。是官于园户名为平市,而实夺之。园户有逃而免者,有投死以免者,而其害犹及邻伍。欲伐茶则有禁,欲增植则加市,故其俗论谓地非生茶也,实生祸也”。吕陶对园户所受之苦也有深刻认识。他批判官府无限制地加息压价,导致园户出售茶叶价不抵值困顿破败,并且力主保护园户的利益和民间自由的茶叶贸易,但并未得到当朝的重视和推行。在茶业贸易中,政府与茶商分割了巨额利润,“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转致于西北以致散于夷狄,其利又特厚” 。政府通过压低收价和抬高售价的办法获利,茶商则通过贩运实现其利润。经政府批准的合法茶商与官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经常出现官商勾结,共同盘剥园户,并从高价出售中获利的局面。北宋一些官员本身就是大商人,他们以权谋私,毫不顾及百姓的生死。地处龙门山产茶带中段的青城县(属永康军)是四川的主要产茶地,青城味江一带“百姓两税田亩,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吕陶净德集。唐崇尚佛教,广兴寺庙,味江一带寺观、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茶农大部份成为“客户”(佃农),除纳地租及各种苛捐杂税外,还有繁重的徭役。唐太和九年(835),令茶户将茶树移植官场,产销全由官府垄断。“榷茶”法,致使许多茶农失业,贫富差距拉大,许多茶农和种庄稼的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淳化四年(993)五月,王小波在青城县打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的口号,领导一百多号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茶农起义陕西合阳出土的雷有终墓志(北宋),记载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事实。“均贫富”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队伍没有动摇,他们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李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得到人民拥护。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已增加到数十万人。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994年正月,起义军攻克汉州、彭州。经过浴血奋战,又于5月16日攻克成都。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发展革命形势,起义军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并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货币。起义军战士还在脸上刺“应运雄军”四字,以纪念胜利。 大蜀农民革命政权坚决执行“均贫富”的政策,用革命暴力没收地主财物,还依靠“在城贫民”,“指引豪家收藏地窖”,大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分给贫民。这时,北到锦州,南至巫峡,大部分地区都为农民革命政权所控制。 大蜀政权建立后,李顺立即指挥起义军四出攻打州县,反动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宋朝的“败卒亡官”四散逃命,地主豪绅“人心恐悚,投死无地”。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数逾百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迅速波及其他地区,农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则靡,何啻席卷之易”。 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北宋政权极为惊慌,急忙派遣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前去镇压。李顺为阻止宋军入川,也派农民军数万人北取剑门,控制栈道,以拒宋军于险关之外,但农民军在战斗中伤亡太重,退回成都。 李顺又亲率起义军20万围攻梓州,因遭宋军夹击,战斗不利,也相继撤回。宋军进围成都时,正值农民军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县,只有10万人守卫成都。经过拚死抵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不久城破,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11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校园防疫及安全专项培训课件
- 2025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管理员招聘2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智能制造行业智能化生产与工业升级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移动支付与社交电商研究报告
- 2025年体育器材行业体育器材市场调研报告
- 2025年眼科患者的视觉康复方案设计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社交媒体行业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行为研究与产品升级报告
- 2025年IT行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创新模式与文化输出研究报告
- 2025年安全员b证考试安徽省题库及答案解析
- 首台套申报培训课件
- GB/T 14193.1-2025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第1部分:工业气瓶
- 保安安检培训课件
- 2025年肝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医院工作纪律培训课件
- 营房装修施工方案(3篇)
- 品牌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教师师德师风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知识竞赛-监理知识竞赛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