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doc_第1页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doc_第2页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doc_第3页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doc_第4页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自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宁波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了对宁波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年月,宁波市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 总则1.1 规划目标为加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指导城市保护和更新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1.2 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年。按照“统一规划,永续管理”的原则实行长期规划控制。1.3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平方公里。1.4 规划内容本规划从市域、中心城市、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五个层面,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进行保护。()市域层面。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梳理中心城市外各县市的文化特色和保护内容,对余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运河、越窑遗址等遗产提出指导性保护要求。()中心城市层面。提出中心城市的结构性保护要求,确定需要保护的文化生态廊道和文化片区;确定保护与发展分区,对相关保护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提出保护与发展控制要求。()历史城区层面。对宁波历史城区和镇海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保护,提出历史城区的功能、交通、社区、空间等改善提升的措施。()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层面。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明确保护内容和保护要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提出街区功能优化调整,提升社区品质,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层面。明确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区划和保护要求,提出建议名录。本规划对余姚历史文化名城、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出原则性保护要求,这些名城、名镇、名村应单独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细化保护要求。2 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遗存丰富,特点突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唐宋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前沿。()宋明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重镇。()“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宜居城市。3 保护框架3.1 保护目标()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复兴宁波城市文化内涵()确立城市发展刚性前提3.2 保护范围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包括:()宁波、镇海、余姚历史城区范围。()月湖、伏跗室永寿街、秀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莲桥街、新马路等历史地段范围。()慈城、前童、石浦、许家山、龙宫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它山堰、蒋氏故居、镇海口海防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东钱湖、天童五龙潭、雪窦山、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余姚历史城区、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以各级政府批复的范围为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相关主管部门公布的划定范围为准。3.3 保护内容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个部分,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市域层面:保护整体自然山水环境、岸线与岛屿特征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河姆渡等古人类遗址、越窑遗址、海防遗址;保护反映宁波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相关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村落。()中心城市层面:对核心文化片区进行保护,对三江、塘河等文化廊道进行保护,对宁波平原水乡特色和古代水利工程遗存进行保护。()历史城区层面:保护宁波、镇海、余姚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城市形态;保护历史街巷格局、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重要的视廊。()历史文化街区层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整体历史环境风貌和建筑、环境等各类保护要素。()文物古迹层面: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保护。3.4 保护重点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点内容包括:()三江和沿线的文化遗产。()宁波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它山堰、蒋氏故居、镇海口海防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承载的古建筑技艺、藏书文化、古人类文化、青瓷文化、水利文化、民国文化、海防文化等特色文化。4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4.1 保护框架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全域密集分布,因此应建立全域保护的框架。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三个文化圈、五类文化廊道以及双心多点的整体格局。三个文化圈包括:覆盖宁波平原及周围山体范围的三江文化圈,宁波市域南部的宁海和象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五类文化廊道包括:大运河廊道、三江廊道、古道廊道、海防廊道、海上丝绸之路廊道。其中,三江廊道包括姚江、奉化江、甬江;古道廊道包括了宁奉古道、宁象古道、鄞象古道、四明山古道和宁台古道。文化核心及节点: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和余姚历史文化名城是市域两个文化核心,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等则构成了众多的文化节点。4.2 文化圈保护()三江文化圈三江文化圈涵盖了宁波中心城市、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规划建立“一核三江,湖山环绕”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整合,凸显由三江哺育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圈特色。一核三江,是指以宁波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三江为纽带联系的镇海、余姚历史城区,慈城、鄞江、溪口等重镇,河姆渡、越窑、大运河等遗址。湖山环绕,是指环绕并构成三江平原的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东钱湖、九龙湖、杜湖等湖泊和水库,以及分布期间的山间古刹和历史村落(名村和传统村落)。()山地文化圈山地文化圈主要覆盖宁海县。规划重点保护奉宁、宁象和宁台三条主要古道以及分布在山地间的古村镇、古戏台等,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圈海洋文化圈主要涵盖象山县和象山港北侧区域。规划重点保护山海自然环境和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3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涉及宁波的遗产包括: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其中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浙东运河宁波段(慈江、刹子港)遗产要素类型为河道;宁波三江口遗产要素为庆安会馆,遗产要素类型为管理设施。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应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大运河浙江段遗产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规划进行保护。4.4 三江文化廊道保护规划保护宁波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构成的横“”型三江水系的自然水体、水质,通过设置生态水涵养区,提高蓄洪、滞洪、行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改善整体环境质量。规划控制三江两侧的土地利用,在保护和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的休闲、游憩系统和历史人文走廊。4.5 古道廊道保护重点保护条古道:连接宁海、象山的宁象古道,连接奉化、宁海的宁奉古道,连接鄞县、象山的鄞象古道,连接余姚、鄞县、奉化的四明山古道和连接宁海、天台的宁台古道。规划保护古道本身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沿途历史村镇、文物古迹、交通设施和民俗文化,使散落在宁波山区的遗产得以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4.6 海防廊道保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镇海威远城、古炮台(金鸡山炮台)、古烽火台(总台山烽火台、梅岙烽火台)等海防古迹。保护余姚临山镇(古临山卫)、慈溪观海卫镇(古观海卫)、慈溪龙山镇(古龙山所)、北仑柴桥街道后所村(古穿山所)、北仑郭巨镇(古郭巨所)、鄞州咸祥镇东城村西城村(古大嵩所)、象山涂茨镇钱仓村(古钱仓所)、象山爵溪街道(古爵溪所)等古卫所所在的聚落格局,保护残存的城墙和历史形成的道路体系。镇海卫结合镇海历史城区进行保护。昌国卫、石浦所作为石浦历史文化名镇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4.7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宁波的遗产包括:港口与贸易遗产、城市建设遗产、多元文化遗产:港口与海洋贸易遗产包括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永丰库遗址、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城市与工程建设遗产包括鼓楼、天宁寺塔、天封塔、和义门瓮城、它山堰。对外文化传播遗产包括阿育王寺、天童寺、保国寺、天一阁、庆安会馆、唐高丽使馆。宁波应联合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城市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结合相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4.8 其他重要地方文化代表遗产保护对能够体现、代表宁波重要地方文化的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古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越窑青瓷文化遗产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和藏书文化遗产保护5 历史村镇保护5.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宁波现有历史文化名镇处,其中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宁海县前童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溪市鸣鹤镇、余姚市梁弄镇、鄞州区鄞江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名镇均已编制名镇保护规划,确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应根据相应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进行保护。5.2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宁波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处,分别为宁海县许家山村、宁海县龙宫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处,分别为余姚市横坎头村和奉化市岩头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处。各历史文化名村应按相应的名村保护规划进行保护,尚未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村落应尽快编制规划,划定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5.3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宁波现有中国传统村落处,分别是鄞州区走马塘村、李家坑村、蜜岩村,余姚市金冠村、柿林村、中村村,奉化市岩头村、苕霅村、青云村、栖霞坑村,象山县东门渔村,宁海县许民村、西岙村、龙宫村、清潭村、力洋村、东岙村、梅枝田村。其中,未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有处,分别是:东门渔村、西岙村、苕霅村、梅枝田村。应严格落实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同时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应按照名村的保护规划进行保护。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应按照城乡规划法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号)抓紧编制和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5.4 建议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议将历史遗存较多,同时文化底蕴深厚的鄞州区古林镇、瞻岐镇、咸祥镇、奉化市溪口镇、余姚市临山镇申报为历史文化名镇;江北区马径村、童家村、姚家村、镇海区郑氏十七房、鄞州区它山堰村、大西坝村、殷湾村、勤勇村、奉化市葛竹村、慈溪市山下村、象山县东门渔村申报为历史文化名村。5.5 村镇型历史地段保护对尚未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又保存有一定传统建筑的历史村镇建议作为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包括:鄞州区塘溪、大嵩、晴江岸村、建岙村、鲍家墈村、崔岙村、新张俞村、上周村、雁村、童村、王家村、天童村、惠民村、前虞村,北仑区郭巨、后所。在宁波中心城市以外的市域范围应进一步加强历史地段的普查和挖掘。应进一步研究各历史地段的具体情况,本规划根据保存格局和现状保护情况对历史地段提出分类保护指导意见:格局保存较好、核心区传统风貌破坏较大的地段,应保护遗存的历史建筑,保持村镇格局和历史环境。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特征,核心区段适当恢复传统风貌。格局保存一般,仅有小规模成片历史遗存的地段,应保护历史建筑、历史环境,新建设应在历史遗存集中区以外发展,新建建筑应与历史地段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仅保留格局,但遗存零散分布的地段,应保护历史空间格局,通过沿路绿化、水系梳理,强化空间边界。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历史地段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6 中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1 保护结构结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人文历史底蕴积淀深厚的主要区域形成核心文化片区。并结合“山、江、水、城”空间关系,形成以三江为文化纽带、以周边山体为背景、以水网为基底、以城镇为核心的整体保护框架。中心城市重点保护三江廊道和宁波旧城区、镇海片区、慈城片区、鄞江片区、东钱湖片区、天童片区、九龙湖片区。同时保护联系“一城六片”的文化生态廊道和山体与水乡基底。6.2 背景山体保护保护四明山脉、天台山脉、五磊山、招宝山等自然山体。保护山体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绿化植被。6.3 水乡基底保护保护与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塘、池等自然水系、水网。保护桥梁、埠头等历史构筑物。保护现有水系,恢复对全局水系组织具有重要作用的已消失河道。保护历史城镇与水系的肌理与空间关系。保护历史水系和桥梁的名称。其他水系、塘河、水利设施等历史与环境资源应进行进一步研究。保护东钱湖的自然生态系统,严格控制东钱湖周边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和建设蔓延。保持水源地的洁净及物种多样性,加强植被保育和水土保持工作。禁止破坏水域周边的植被,严禁侵占水面进行相关建设。东钱湖及周边的旅游发展必须以不破坏湖泊、溪流水质和周边自然环境为前提。6.4 文化生态廊道保护宁波中心城市文化生态廊道包括三江、塘河和浙东运河。()三江文化生态廊道保护保护甬江、奉化江、姚江“”型水网框架的走向与形态。保护甬江、奉化江、姚江的自然水体。划定河道蓝线,蓝线范围内严禁进行开发建设。定期疏浚河渠,整治驳岸、护坡。积极保护三江的自然特色。综合整治建成区内的滨水环境,突出以绿树衬托建筑、江城融合的城市特色。保护甬江、奉化江、姚江上的桥梁,沿江码头、驳岸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三江沿线串联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村镇、历史场景发生地以及人文景观,加强三江文化廊道上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保持联系的道路、水路两侧的自然环境。强化各区段景观特色。()塘河文化生态廊道保护保护鄞西中塘河、西塘河、南塘河、鄞东后塘河、中塘河、前塘河等六塘河及其他主要塘河的自然水体,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河道上的传统桥梁、驳岸、码头等构筑,强化桥头、埠头等空间节点。在有条件的区段,增加塘河两岸的绿化种植。通过塘河水网系统与绿地系统的结合,建立宁波中心城市的文化生态网络。城市区段应完善塘河的滨水岸线建设,提高岸线的景观品质和公共活动功能。塘河两侧建议增加活动设施和亲水场所。村镇区段临河建筑应与塘河保持一定开放空间,建筑与河道间应可供通行,形成空间过渡,营造丰富的空间与景观层次。滨河功能应避免工业、仓储功能。乡村区段应维持塘河现有的传统或自然河道边界,驳岸不宜做过于人工化的处理,应注重自然形态与亲水性。塘河两侧应保持绿化空间,体现乡村滨水景观特色。()浙东运河文化生态廊道保护保护慈江、刹子港、西塘河、中大河等浙东运河河段的水体和滨水环境,保护运河的自然河道特征。通过浙东运河,加强宁波历史城区、高桥、大西坝、慈城等文化遗产之间的文化联系。系统保护运河上的古桥、驳岸、翻水站等运河设施。对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区段按照大运河浙江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廊道上的水利设施保护保护古代和近现代的碶闸堤堰设施,包括它山堰、回沙闸、上水碶、下水碶、石碶、澄浪堰、大西坝翻水站、大石碶、姚江大闸等。6.5 核心文化片区保护()宁波旧城区宁波旧城区是由环城西路、新典路、奉化江、前塘河、彩虹路、通途路围合的区域。以宁波历史城区为核心。对宁波历史城区进行整体保护,历史城区以外的旧城区应增加开放空间、降低开发强度,建筑风貌应与历史城区相协调,多层和低层建筑宜使用黑白灰为基调的传统色彩。()镇海片区镇海片区包括镇海历史城区和镇海口海防遗址保护区,以卫城、海防为特色。应对镇海历史城区进行整体保护,保护招宝山与戚家山炮台、兵营望海的视廊,新建活动不得隔断山上军事据点眺望海岸的视线。结合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增加文化内涵。()慈城片区慈城片区包括慈城历史文化名镇和保国寺景区,以江南保存完整的古县城为特色。应保护慈城古县城典型明清传统城镇的建成环境,整体保护古县城周边山体、田园。保护保国寺周边山体环境。()鄞江片区鄞江片区包括以皎口水库为中心的山水环境,以及鄞江镇、它山堰及下游的田园、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古代水利设施系统和鄞西田园为特色。应严格保护鄞西山水自然环境,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按水源保护区、五龙潭景区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保护。鄞江镇可按历史文化名镇进行整体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代表的鄞西水利灌溉系统,以及作为该系统背景的水乡田园环境。()东钱湖片区东钱湖片区覆盖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和周边区域,以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为特色。应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保护东钱湖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文物,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天童片区天童片区包括天童风景名胜区和阿育王寺周边,以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深厚的宗教文化为特色。应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天童寺、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限制建设活动。()九龙湖片区九龙湖片区包括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以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为特色,是宁波的水源保护区。应严格保护自然环境,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按水源保护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保护。7 宁波历史城区整体保护7.1 宁波历史城区范围划定宁波历史城区范围包括唐明州府罗城基址(现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江夏路、灵桥路围成的区域,和奉化江、余姚江、北斗河、护城河等水系围成的城廓),以及罗城南城外南塘河、江北近代发展区段。宁波历史城区总面积公顷。7.2 整体环境格局保护保护“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独特的整体环境格局。保护奉化江、甬江、姚江、六塘河、护城河、北斗河、月湖、马衙河水系。完善水系间的沟通。建议连通北斗河与马眼漕,使月湖水系与外围护城河形成环状沟通,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局部路段由于道路改建或城市更新历史水系填没的可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增加水系意向示意。保持滨江绿化空间,灵桥路、江厦路、和义路、永丰路与奉化江、姚江之间不再新增建筑。完善休闲岸线的规划建设,提高岸线的景观品质。7.3 城市形态保护保护宁波府城的子城、罗城的双城城市形态格局。通过增加绿化、城墙意向景观等方式强化城市形态。保护镇明路城市轴线、保护江北外滩滨江建设的空间特色、保护滨江的港口设施。7.4 历史道路街巷格局保护保护宁波的历史道路街巷格局。保护老城区棋盘式与自由式相结合、江北棋盘式与倒三角式相结合的路网形式。保护沿线建筑遗产相对集中,历史空间特征和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道路街巷。保护道路历史名称和走向。7.5 历史标志物保护通过前景建设限制和背景控制保护眺望天封塔、城隍庙、鼓楼、天一阁、江北天主教堂、灵桥、庆安会馆等地标的视线;通过周边建设控制和障碍建筑改造拆除来保护和提升由天封塔和鼓楼向城市眺望的视廊。通过周边建设的高度和风貌控制、增加开放空间、优化环境来保护天宁寺塔、中山公园大门、超然阁、关帝庙、七塔寺、太丰面粉厂等局部区域的标志物在局部地段的突出地位。7.6 视廊保护保护天封塔向向东、南、西三面眺望及鼓楼向南北眺望的视廊。保护眺望天封塔、鼓楼、江北天主教堂、灵桥、庆安会馆等地标的视廊。保护月湖周边的观湖视线,保护沿湖相对平缓低矮的建设轮廓线。保护由大泥沙街、仓桥街眺望天封塔,由镇明路、公园路眺望鼓楼,由和义路滨江、庆安会馆眺望江北天主教堂,由江厦桥、琴桥及奉化江两岸眺望灵桥,由三江口对岸眺望庆安会馆的视廊。7.7 历史文化空间体系重构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保护的方法,以历史发展时间与空间形成机制为线索在历史城区重新构建连续的文化空间,从而维护历史性城市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充分考虑宁波历史城区文化意义及文化多样性,改善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通过沿街立面整治、局部地段的更新和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营造等方式,梳理历史空间联系廊道,对宁波历史城区的历史空间进行重构,将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进行联系,并连通到三江沿岸,使历史文化空间体系更为完整。7.8 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城区内有片地下文物埋藏区,包括:子城,国宁寺(天宁寺),宋史浩故居寿乐府宋高丽使馆遗址、都酒务遗址,造船监管厅事、甬东司码头及造船厂遗址,元市舶提举司、波斯馆等,宋元市舶务衙署机构及市舶库,长春门城门、水门,汉六朝古墓,宋以来的府学、孔庙,明州古城。地下文物埋藏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7.9 地名保护保护道路街巷、历史水系、城市区域等历史地名,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保留历史地名。对已经不再使用的历史地名,可以结合将来城市更新,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启用。7.10 历史城区高度控制为了延续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特征,基于历史文化价值判断,通过整体空间分析、视廊分析,并考虑在合适区域的适度发展引导,对历史城区进行高度控制。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原高,并根据相关保护要求实行特殊控制。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一般高度控制层,檐口高度不高于6.5M,总高不高于8.5M。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一般高度控制层,层檐口高度不高于6.5M,总高不高于8.5M,层建筑檐口高度不高于-10.5M,总高不高于-12.5M。历史地段根据保存遗产和现状建设情况综合确定高度控制要求。作为历史空间联系廊道,镇明路和孝闻街两侧第一排建筑檐口高度不高于24M。姚江和奉化江两岸临江地块应保持开放空间,禁止新增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历史城区,高度控制应以多层为主。解放北路厂堂街以东、药行街竺家巷以北的三江口周边地块,小沙泥街以南的莲桥街周边地块,南门外鄞奉路以东地块,桃渡路以北、大庆南路以东的江北地块,现状已经形成高层集中区域,未来应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高度控制。高层建筑应呈簇状发展,禁止连片建设。现状已建和已批待建高层建筑在规划期内保留,远景地块更新时,应当降低高度,按照历史城区整体高度控制要求建设。以上控制要求重合区域实行从严控制。7.11 历史城区风貌引导海曙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其之间的区域为传统风貌引导区。在该区域内的新建、改建建筑应当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江北区老外滩、新马路、德记巷区域为近代风貌引导区。该区域以中西合璧为主体特征。同时在该区域内应强化滨水开放空间的特点,增加水岸空间与街坊内部的空间渗透。新建、改建建筑的体量和风貌要和周边的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相协调。历史城区其他区域应体现现代风格,但应避免在体量和色彩上突兀,同时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加强绿化种植,强化滨水区域的环境品质。对历史城区外围北斗河(护城河)西侧的区域,应注重控制历史城区边界轮廓,保持连续的滨水开放空间,通过绿化等景观设置,弱化现状沿河高层建筑对景观的影响。7.12 功能定位宁波历史城区的功能定位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中心城市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旅游基地。7.13 规划结构宁波历史城区形成“一城一街一片,三江带两核”的规划结构。在宁波历史城区三个组成部分(宁波府城、南塘老街、近代江北片)的基础上强化三江口商业核心和月湖天一阁文化核心,展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气质。三江口商业核心在现有基础上向甬江两岸延伸拓展,并利用文化背景提升产业定位,增强竞争力。全面复兴月湖地区,强化文化氛围,营造城市的文化休闲场所。通过三江两岸文化功能强化,重新提升三江在城市中的文化地位,通过河道美化、绿化点缀、周边界面整治等措施改善三江景观带。同时,在城市结构中突出天封塔、城隍庙、鼓楼、天一阁、江北天主教堂、灵桥、庆安会馆处地标建筑在历史城区的标志特点。7.14 功能调整优化三江口的核心商业功能,利用沿江工业、仓储、码头等功能置换后的用地,植入文化设施、休闲商业、开放空间等新功能。在空间上和功能上沟通滨江与内部街坊的联系。引导三江口的中心功能向甬江两岸发展,在增加城市中心的发展空间同时,丰富城市文化类型,提升城市环境。月湖地区加强人文博览文化活动功能,复兴月湖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特色,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文化论坛、文化节庆等方式来强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城区增加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设施和文化活动设施。结合道路建设、小型工业用地置换,增加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增加市民活动场所。为避免老城的空心化,应保持一定规模的居住功能。7.15 人口策略宁波历史城区不应再以疏散人口作为人口调整目标,而应当保留适当的人口,维持历史城区活力。7.16 交通体系完善历史城区应当采取公共交通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通过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大容量公交车等方式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历史城区内城市道路和街巷不宜进行拓宽,可通过局部道路疏通改善交通体系。鼓励以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建议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限速的慢行区域,减少车辆对慢行交通的干扰。为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历史城区可通过控制停车位数量、提高停车费用等方式限制小汽车使用,同时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和慢行环境。8 镇海历史城区整体保护8.1 镇海历史城区范围划定镇海历史城区包括历史上的定海县城、招宝山以及城外至甬江区域,范围东、南至甬江,西至苗圃路,北至环城北路、威远路,面积公顷。8.2 整体格局保护镇海历史城区处于甬江入海的河口地带,天然形成的招宝山与甬江南金鸡山对峙,控扼着东海门户。城池东北角接巾子山,由钩金塘连招宝山,在城市北部沿海区域形成连贯的屏障。应保护镇海历史城区“连山凭江,控扼海口”的选址特点。保护招宝山、巾子山山体,不可破坏山体形态,除必要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不可增加新建设。8.3 城市形态保护保护原镇海县城城池轮廓;保护“城塘合一”的城墙体系;保护“鼓楼南大街”城市轴线。8.4 历史道路街巷格局保护保护历史城区“干”字骨架以及纵横分布但顺势变化的街巷体系特色。8.5 视廊保护保护招宝山鳌柱塔俯瞰历史城区视域,增加城区绿化,协调建筑色彩、材料,避免出现过于突兀的建筑破坏整体风貌。保护招宝山鳌柱塔眺望后海塘界面景观,控制海塘北侧建设强度,避免遮挡。保护招宝山鳌柱塔眺望甬江视廊,禁止临江地段出现连续高层建设,保护眺望甬江曲折段空间廊道通畅,禁止新建高层建筑。保护鼓楼、望海楼、巾子山钩金楼等重要空间节点的对景视线。严格控制节点周边建设高度,保持前景50M内空间开敞,对背景区域新建活动应进行视线分析,避免出现过于突兀的建筑破坏视线。整治南大街临街界面风貌与鼓楼相协调。8.6 高度控制为了延续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特征,通过整体空间分析、视廊分析对历史城区进行高度控制。()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原高,并根据相关保护要求实行特殊控制;()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周边地块应与之相协调,一般高度控制层,层檐口高度控制不超过6.5M,总高不高于8.5M,层檐口高度控制不超过10.5M,总高不高于12.5M;()强化南大街轴线空间,城河西路以北两侧第一排建筑檐口高度不高于10.5M,总高不高于12.5M,城河西路以南高度控制在18M;()鼓楼、望海楼、钩金楼等重要历史空间节点周边,地块建筑高度应低于建筑本体檐口高度;()原镇海县城墙范围内,即城河西路以北、城河东路以西区域,建筑控制层,总高不超过24M,禁止新建高层建筑。()甬江临江地块应保持开放空间。江岸至沿江东路、沿江西路间以绿化与开放空间为主,禁止新增建设;沿江东路以西局部地段允许建设小高层,建筑总高控制在-60M,高层建筑应呈点状发展,禁止连片建设。以上控制要求重合区域实行从严控制,详见镇海历史城区高度控制图。8.7 功能定位镇海历史城区的功能定位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特色旅游的重要节点,镇海区的居住与历史文化休闲组团。8.8 规划结构规划镇海历史城区形成“两片三带多组团”的结构。两片为城市公共服务片区与招宝山旅游片区。城市公共服务片区以鼓楼为核心,集合了文化、教育、医疗、公共绿地等功能;招宝山旅游片区包括招宝山景区以及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等,以文化展示功能为主。三带是城区商业服务带、后海塘绿化景观带和滨江绿化景观带。城市商业服务带沿城河东路、城河西路向西,与车站路镇海城市商业带向衔接;后海塘绿化景观带和滨江绿化景观带以招宝山为源头,向西延伸与城市绿化景观体系衔接。规划通过“三带”串联“两片”以及商贸服务组团和其他居住组团,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8.9 用地调整保持历史城区居住功能,对后大街、青川路两侧居住片区予以保留。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形成包含社区管理、商业、文体活动、卫生服务、治安管理的社区中心,每个居住组团配建幼儿园。强化车站路城河西路城河东路的商业带,延续南大街商业氛围,形成公共服务核心。公共服务核心包括城市商业、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公园等内容。优化后海塘公共绿化带空间环境与景观,随着甬江沿岸港务职能的搬迁,增加公共绿地与少量休闲服务商业。9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保护9.1 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延续上版保护规划确定的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9.2 历史地段划定划定个历史地段。为抢救性保护宁波历史城区的遗产,在宁波中心城市范围内将仍保留有一定数量历史建筑的区段划定为历史地段。可在市域范围对于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区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符合条件的可划定为历史地段。其中宁波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个,即:莲桥街历史地段、新马路历史地段、德记巷戴祠巷历史地段。特殊历史地段个,包括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和甬江北工业历史地段。街区型历史地段个,均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梅墟、洪塘、庄桥葛家、高桥、庄市、憩桥、贵驷、柴桥历史地段。村镇型历史地段个,分布于中心城市外围区域,仍作为镇或村的一部分,包括:大嵩、建岙、鲍家墈、崔岙、新张俞、塘溪、上周、雁村、童村、王家、天童、惠民、前虞、郭巨、后所、晴江岸。9.3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一般建设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指由历史建(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地段;建设控制地带指为确保核心保护范围的风貌、特色的完整性在其外围划定的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内应进行严格的建设控制。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核心保护范围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月湖历史文化街区由于核心保护范围内现状拆除过多,应进行适当的风貌恢复建设。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高度不得破坏整体空间特征。历史地段内的建设控制参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进行。10 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保护10.1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内容宁波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项。其中古建筑项、古遗址项、古墓葬项、石窟寺及石刻项、近现代重要史迹项、军事设施项、其他项。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各级文物保护点项,三普新增项。三普新增项中价值较高的文化遗产建议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其他价值较一般的建议公布为历史建筑。10.2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求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并进行保护。10.3 文物保护点保护文物保护点是指宁波市公布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宁波市共有文物保护点处。文物保护点严格按照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的要求进行保护。10.4 地下(水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宁波市第一批地下文物保护区片:分别为子城,国宁寺(天宁寺),宋史浩故居寿乐府宋高丽使馆遗址、都酒务遗址,造船监管厅事、甬东司码头及造船厂遗址,元市舶提举司、波斯馆等,宋元市舶务衙署机构及市舶库,长春门城门、水门,汉六朝古墓,宋以来的府学、孔庙。宁波市第二批地下(水下)文物埋藏区(建议名单)共片(,应尽快予以公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地下文物保护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建设单位在上述范围内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同时编制考古调查、勘探方案。考古调查、勘探方案应当与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相衔接。建设单位应当在地上建筑物拆除工作完成后,立即报请市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市规划行政部门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时,应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发放情况告知市文物行政部门和市建设行政部门。城市其它地段进行建设时,如发现文物,建设单位应立即报告文物管理部门,并与文物管理部门配合进行抢救发掘。若考古发现特别重要的历史遗迹由文物管理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划定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予以保护。11 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11.1 保护内容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规划确定建议历史建筑处,建筑类型包括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现代建筑遗产和工业遗产等。11.2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历史建筑严格遵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11.3 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积极保护解放后兴建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承载宁波居民集体记忆的现代建筑遗产。恢复建筑原来的外观和建筑内外重要细部符号,建筑内部可在不影响特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设施更新。宁波历史城区内现代建筑遗产保留较少,只有邮电大楼、广播电台、原第一百货、人民大会堂等;应加强对原近郊镇内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11.4 工业遗产保护积极传承宁波工业文明,保护工业遗产,规划确定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应重点保护厂区整体格局、厂区内主要建(构)筑物和代表工艺流程的设备。通过展示系统保护遗产非物质层面的历史信息。重点保护具有产业标志特点和能够体现工艺流程的建(构)筑物,如大空间厂房、轨道、船台、运冰道等。将工业建(构)筑物集中、空间格局完好、风貌特征明显、能特色工艺与流程的区域,划为工业遗产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应保留工业建(构)筑特点,具有对历史产业的可读性。11.5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传统风貌建筑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和外观形象,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允许改善内部结构和设施。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2.1 保护内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共项。其中国家级项,省级项,市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通过生态保护区对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宁波现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个,省级个,市级个。分别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北仑柴桥民间舞蹈生态保护区(市级)、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市级)、它山水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市级)、咸祥彩船文化生态保护区(市级)。12.2 保护方法()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确立“三位一体”保护模式()“非遗”博物馆保护()加强生产性保护()加强文化传承和传播13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13.1 目标与原则将“一路一带”的宏观发展战略构想纳入到宁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战略。“一路一带”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作为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积极将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彰显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旅游、文化及休闲的功能,通过人居环境改善、功能业态调整、适当的容量控制引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积极发展。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应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考虑资源的环境容量,以永续利用为前提,统筹、协调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3.2 展示利用主题围绕以下个主题,对宁波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利用。文明渊薮,古越风尚展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和宁波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四明山水,诗意栖居展示宁波以四明山为代表的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传统村镇,以及散布其间的古刹所传递的宗教文化。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展示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及其植根的浙东学术思想渊源,展示宁波、镇海历史城区和沿甬江分布的近现代遗产。商帮故里,院士之乡通过利用蜚声海内外的宁波籍商帮和院士的故宅,展示宁波独特的商帮文化和浓郁的学术文化。13.3 市域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文化展示区宁波境内文化类型丰富,根据文化圈特色,确定宁波三江文化展示区、宁海民俗文化展示区和象山海洋文化展示区三个文化展示区对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综合展示与利用。()文化展示线路确定条文化展示线路:大运河文化展示廊、三江文化展示廊、古道文化展示廊、海防文化展示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廊。()文化展示点主要展示点包括:宁波历史城区、余姚历史城区、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慈城古县城、镇海口海防遗址、梁弄横坎头革命根据地、它山堰、阿育王寺、天童寺、东钱湖、溪口雪窦山、宁海古戏台、前童古镇以及石浦、东门渔村,共处。这些展示点是宁波最为突出,最能体现宁波历史文化特征的点。根据展示类型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展示方式。遗址类展示点可通过设立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进行展示;城镇村类展示点可结合地段复兴、建筑再利用,发展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类展示点可结合生态环境改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次要展示点包括:鸣鹤镇、半浦村、韩岭村、陶公村、蜜岩村、柿林村、李家坑村、岩头村、走马塘村、龙宫村、许家山村、儒雅洋村、东陈村、黄埠村、咸祥镇等历史村镇以及保国寺、东钱湖墓葬群、塔山遗址、总台山烽火台等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展示点同样能够很好地展示宁波的历史文化特征,并且具有较强的展示利用可能性。遗址及建筑类展示点可通过设立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进行展示;历史村镇的展示可根据历史村镇的区位、规模、价值特色、社区现状合理定位;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均较好的历史村镇可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吸引城市人群,增加旅游住宿、旅游餐饮,同时应严格保护村镇内外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的风貌特点,为村落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离城市较近的历史村镇可通过增加商业服务和旅游餐饮功能,吸引节假日度假观光游的人群,村镇内应加强建筑修缮,强化整体风貌特征;不适合发展旅游的历史村镇应获得财政和政策扶植,改善居民居住品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为远景的再利用提供可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保护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生态。13.4 历史城区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宁波历史城区文化展示利用分区根据历史城区资源特色及旅游内容规划个文化展示利用分区。包括:三江口滨水文化展示区;鼓楼孝闻街名人与传统居住文化展示区;月湖藏书文化展示区;郁家巷天封塔名人与宗教文化展示区;南塘河水乡文化展示区;江北近代文化展示区;新马路德记巷近代居住文化展示区;江东近代工业文化展示区;甬江北工业遗产展示区;()镇海历史城区展示利用分区根据历史城区资源特色及旅游内容规划个特色展示利用分区。包括:招宝山海防文化片区;镇海老城文化片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化展示引导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点,结合地段的复兴和地区活力的保持,合理把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发展方向。尽量保持地段的原有的居住和商业功能;结合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商业、游览和文化产业;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提升文化价值;增加绿化用地和公共空间;考虑混合功能利用。原为郊区村镇,现纳入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街区型历史地段,应利用文化优势,以社区商业服务为定位,以周边居民为服务对象,完善历史地段整体风貌,加强历史建筑的利用。在总体规划中仍为郊区村镇的村镇型历史地段,整体可保持居住功能,利用部分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设置公共活动功能,增加村镇活力。14 文物古迹展示与利用14.1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展示与利用文物利用,应当体现文物自身价值,尊重科学和社会公德,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农业遗产、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保护管理应当与整体风貌相协调,促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的展示与传承。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向公众开放;由国家机关、国有事业组织和国有企业等使用的,应当创造条件局部或者定期开放,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当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变现有用途的,除可以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或者辟为考古遗址公园等参观游览场所外,应当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提供展览展示服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非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变现有用途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已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或者辟为考古遗址公园等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改变其公共文化服务用途,不得交由企业作为资产经营,不得转让、抵押。博物馆应当充分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引进社会力量开发文博创意产品,注重依托数字、网络等技术,推动文物利用的科技创新。鼓励以同一文化主题组织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