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说文作者与文体精读部分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精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 精第三篇 秋水 精第四篇 大同第五篇 谏逐客书 精第六篇 陈情表第七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精第八篇 答司马谏议书第九篇 论毅力 精第十篇 灯下漫笔 精第十一篇 谈时间第十二篇 论快乐 精第十三篇 选择与安排第十四篇 论学问论说文的特点与写作记叙文精读部分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精第二篇冯谖客孟尝君 第三篇李将军列传 精第四篇张中丞传后叙精第五篇种树郭橐驼传精第六篇报刘一丈书第七篇马伶传第八篇往事第九篇背影第十篇故都的秋第十一篇香市精第十二篇爱尔克的灯光精第十三篇箱子岩记叙文的写作与特点诗词曲赋精读部分 第一篇 氓精第二篇 国殇第三篇 陌上桑 精第四篇短歌行精第五篇 饮酒精 背 第六篇 从军行 背第七篇 山居秋暝 精背第八篇行路难精背第九篇蜀相精背第十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第十一篇杜陵叟第十二篇无题背第十三篇关山月精背第十四篇炉中煤精第十五篇发 现 精第十六篇再别康桥第十七篇我爱这土地 精第十八篇门槛第十九篇虞美人精背第二十篇八声甘州第二十一篇水调歌头 精背第二十二篇声声慢背第二十三篇水龙吟精背第二十四篇越调天净沙秋思精背第二十五篇前赤壁赋精诗词曲赋的特点与欣赏小说精读部分第一篇 宝玉挨打 精第二篇风波精第三篇断魂枪精第四篇 米龙老爹 精第五篇苦恼第六篇 麦琪的礼物 精第七篇 长亭送别第八篇 日出(节选)小说的特点与欣赏 论说文(精读部分)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精 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文体知识。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的驳论文。 三、主旨。本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 四、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答。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第二段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段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的回答。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那么这篇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特点是先揭示论题,交代引起辩论的原因,摆出应驳的靶子,清晰地表现出论辩双方的论点。然后引古语、用比喻,有利地驳斥了冉有的推辞,最后深入一层提出原则,讲清利害,指出实质,提出主张,形成了围绕中心论点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驳论点、驳态度、驳论据,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全面地进行了驳斥。在驳论时,批驳与论说相结合,破中有例,一方面进行驳斥,一方面阐明孔子的主张,使驳论有充分的说服力。五、写作特点。这里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一)应驳的靶子明确,批驳的论点鲜明。 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应驳的靶子,所以说对应驳的论点明确,同时批驳的论点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的“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不仅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二)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几点呢?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点: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 (三)论据的多样性。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即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四)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立。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了季氏将有失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五)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的力量。本文第二段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先是用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说明他们辅佐季氏的失职。“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是看管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文中的排比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文中的反诘句有:第一段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第二段中“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这些反诘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阐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觉。 (六)疑难词句。 一、请掌握下列词语。 (1)将有事于颛臾。“事”是战争。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一词当岂不、恐怕讲,“过”是责备,做动词,“尔”指冉有,“与”相当于“吗”。 (3)是社稷之臣也。“是”当这讲,指代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种。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贡献。就:居,担任。列:当职位讲。能够施展自已的才力,就接受这个职务;不能施展才力的就应该辞职让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颠:跌倒,扑倒。相:辅佐的人。盲人站立不稳不能去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把他扶起来,那么又何必要用护理人呢?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厌恶。舍曰:不说。辞:推辞,寻找借口。 (7)即来之,则安之。来:是招来的意思,归顺。使动用法,就是“使之来”。安:当“安定”讲,也是使动用法,使之安。(8)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见于:拜见。(9)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使成为。(10)是谁之过与。 与:呢。下面将下列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冉求,这岂不责备你们,这是国家的臣子呀,为什么讨伐他呢?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我担心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呀。3.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翻译:有封地的诸候还是有食邑的大臣,不担心财产少,就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就担心境内不安定。4.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翻译: 所以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就应该加强文教德化来使他们归顺。在使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翻译: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而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人。 第七项,熟记并理解下列成语。 虎兕出于柙,既来之,则安之。分邦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这篇文章采取了哪种驳论方式?第三段中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驳立结合,体现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驳立结合,使孔子的驳斥显得更加有理有力。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精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是:推行仁政,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有三点: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以战为喻的描写有声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又用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手法,议论尖刻、有力。(统治者把途有饿殍的罪责归罪于所成不好的狡辩.)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大大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排比句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和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三个排句。下面还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个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第四个特点: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不违农时,数罟不入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身丧死无憾 = 王道之始也. 第七项,疑难词句。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就是凶年,灾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焉,代词,指梁惠王。 (10)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11)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头的一种。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 (13)谨庠序之教。谨:认真办好。 (14)申之以孝梯之义。申:反复教导。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涂:通“途”。发:开仓放粮以救济灾民。第八项,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翻译:咚咚咚地敲起鼓来,双方的兵器交接上了,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库加以拯救。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顺,这是从来没有的。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里来了。 这一篇寡人之于国也辅导完了。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王道思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是什么?-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两句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一是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二是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以“民不加多”和如何 “使民加多”为线索。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什么是连锁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哪部分运用了连锁推理?第三篇秋水精 第一项,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第二项,文体知识。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 学无止镜,认识无止镜,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项,层次和段落。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即写海神北海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第一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第二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1)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2)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连类而及”, 将同一类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使用. “层见叠出”, 在不同的层次上运用比喻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仰视的样子. 望洋兴叹(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小看 轻: 认为.轻 轻视.(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赞美,夸耀(4)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以:认为 尽: 集中(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被(6) 拘于虚也. 虚: 同”墟”, 居住的地方.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东面而视面向东而看,看不见水的尽头.(2)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种道理,就觉得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了. 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呀!(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如果我不是到您的门口来看看就危险了.(4)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不就像小米粒在大仓中一样吗?(5)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已这里了。(6)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第四篇大同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据说是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根据其所闻而撰写的,主要记述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见解。与合称三礼.属于记言散文。概括本文的主旨,理解文中所论述孔子心目中的两种理想社会的“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不同特征。“大同”与“小康”的根本区别在于“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通过正反对比)表达了孔子对于原始共产社会的向往,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理解本文以正反对比,两相对照的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的排比句式在增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对偶, 使文章读起来,节奏起伏,匀称和谐,琅琅上口.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孔子的叹息,大概是感叹鲁国吧。(2)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却十分向往。 (倒装句)(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在天下实行的时候,天下成为公共的。人们都能选贤任能,讲求诚信,和睦相处。(4)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关爱他自已的亲人,不仅抚养他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够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5)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萌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只需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必用门闩插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同。(6)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它来使君臣的关系正常,使父子的关系纯厚,使兄弟的关系和睦,使夫妻的关系融洽。(7)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他们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成全人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提倡仁爱而宣扬谦让,向民众宣示治国的常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昔者仲尼与于蜡(zha)宾 与:参加 蜡:祭名。(2)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老而无妻的人 独:老而无子(3) 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务 归:出嫁(4)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货: 货物 弃:被丢弃(5)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隐:隐藏,消失。 家:一家的私有之物。(6) 城郭沟池以为固。 池:护城河 固:赖以防守的工事。(7)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是: 因此 兵:战争(8)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殃:祸害 小康:小安“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借论述上古理想社会的美好来抒发他对鲁国现状的叹息和不满.“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因而人人有仁爱,无私欲, 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社会无不仁之图谋,无窍偷盗贼.“小康”社会-“天下为家”,因此各人各家私欲凸现,仁爱,财货都在自身,但是礼义仁信能得以倡导,天下大治.形成明显的对比,使得孔子心目中的这两种理想社会的特征清晰地显示出来.第五篇谏逐客书 精 第一项 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第二项 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正反对比,利害对举第三项 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四项 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重点段落: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候,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我听说土地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民就多, 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 所以成就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 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显明于天下.所以,土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拒绝宾客而使诸候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盗贼干粮”的做法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招致,使.来(2)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龙去脉 从:通”纵”,合纵. 西:面向西, 事:侍奉(3) 强公室,杜私门承 杜: 杜绝,堵塞(4)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 攻占,占领. 治: 安定,太平.(5)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所以:凡用来. 说: 使愉悦.(6)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快 所以: 所用来.(7)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藉: 借. 赍: 给予,赠送.第六篇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选自 ,文选的编者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 陈情:陈告衷情, 表:奏章.了解作者所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作为一个已经灭亡之国的旧臣,面对新朝帝王的征召,竟然撰文陈情,辞不赴命,李密很有胆略.文章上呈后,因情真意切而打动晋武帝,也显示出李密的人品,对世俗有正面影响.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立论依据: “圣朝以孝治天下”,说明自已辞不赴命完全是为了尽孝祖母. (矛:“圣朝以孝治天下”; 盾:君命难违)-自己尽孝,是完全符合符合朝廷这一大义的.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发自内心的至诚之言;把祖孙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写得极为真挚.(反哺之情)-以至诚至真的感情打动读者.文章中充溢着真诚,深婉的情感.首先是贯穿全文的祖孙二人长期相依为命的亲情.然后是因为两次辞不就职,面临两难的狼狈之情.再者是为消除武帝可能会有的猜疑,表白心迹的至诚.最后信誓旦旦表达出日后尽忠的真情.使文章因情感至诚,令人唏嘘.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错综变化,跌宕起伏的效果.基本是四字句,显得整齐有致,节奏感很强.比喻: 使文章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零丁孤苦,茕(qiong)茕孑(jie)立, 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死当结草”-引自对偶: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茕(qiong)茕孑(jie)立, 形影相吊”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下才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2) 外无期(ji)功强(qia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qiong)茕孑(jie)立, 形影相吊. 外无比较亲近的亲戚, 内无照应门户的僮仆. 孤独无依,惟有自己的影子相伴.(3)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着才能活命,因此我的一点心意就是不能不顾祖母而远远离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2)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zuo)薄: 福分浅薄.(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 缠绕 蓐:草褥子.(4)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鄙人, 以:凭借 当:担任(5)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但以:只因为 薄:迫近 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除臣洗马-除,授职;则刘病日笃-则,却; 笃: 重;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如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乞求得以为祖母养老送终.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希望陛下怜悯我愚钝之诚情,允准我微贱的心愿.或许刘氏有幸,能平安地度过她的余年.第七篇五代史伶官传序精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而文章想写得好,即要道胜文致,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好。只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文章才会达到高的境界。欧阳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的作品是新唐书。散文具有: 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独特的风格。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唐代:古代运动;前秦两汉散文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散文,诗歌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人物传记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第三项主旨。 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即人为的缘故。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 第一段高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这可以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对比的议论归结出江山难得而易失,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这第二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及“凯旋而纳之”。记叙庄宗接受父命,忍辱负重,为国忧劳,胜利凯旋而归得天下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第二层由此发出议论,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到这段的结尾。写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所向无敌;失天下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转入精辟的阐释,阐明人事的含义,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国家的兴亡盛衰确实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要重点进行分析,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是总结,又是对现实状况的警世,他先引入尚书上的警句“满招损,谦得益”作论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庄宗的历史事实说明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包藏着祸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这些细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爱的事物,灾祸就会到来了。而这作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也不仅仅表现在伶人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写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第五项写作特点。 一、论点鲜明。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而且满怀激情,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论据确凿,论据非常有力。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本文开头结尾都是议论,中间举了事实采用记叙的笔法,但记叙完了也发了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四、对比强烈,效果鲜明。文中先记叙庄宗劳记父亲的遗志,消灭仇敌,连连告捷,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以事实证明满与逸豫之非,使文章开头就昭示的中心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 第六项疑难词句。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口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深海养殖自动化喂养系统应用方案
- 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技术方案
- 金属雕塑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
- 光村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期末学业评价题目及答案
-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施工方案
- 房屋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实施方案
- 碳捕集利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案
- 宅基地空地租赁与农业项目合作合同书
- 离婚宅基地房屋分割与房产评估、鉴定协议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危化品经营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人力资源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征信题库及答案
-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