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doc_第1页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doc_第2页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doc_第3页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doc_第4页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 宋 故 內 酒 坊 使 銀 青 光 祿 大 夫 檢 校 吏 部 尚 書 兼 御 史 大 夫 上 柱 國 權 知 揚 州 軍 府 事 張 府 君 墓 誌 銘 并 序粵 若!將 稱 臧、馬,唯 彰 撫 劍 之 名。守 曰 龔、黃,但 播 化 民 之 惠。未 有 位 居 列 校,職處 內 庭,負 文 武 兼 才,得 政 理 之 要 道;入 則 侍 禁 闈 而 親 旒 冕,弼 九 五 之 尊;出 則 代牧 守 而 鎮 藩 宣 ,布 六 條 之 政,寬 猛 必 聞 於 相 濟,疲 瘵 由 是 以 皆 蘇,親 民 而 有 若 蒱 盧,聽 訟 而 自 同蔽 第,即 府 君 其 人 也。七 遷 茂 族,四 姓 名 家。在 漢 則 良 為 萬 乘 之 師,受 編 書 於 濟 北。居 晉 則 華 處 三 公 之 任,識 劍 氣 於 酆 城。一 門 多 貴 盛 無 雙,奕 業 乃 英 雄間 出。 府 君 本 澶 州 衛 南 人 也。 大 王 父 諱 禮,不 仕,玉 唯 披 褐,匪 登 和 氏 之場;珠 自 媚 川,不 照 魏 王 之 乘。 烈 考 諱 裕,秋 霜 厲 志,旅 力 過 人,奮 身 初 自 於 戎 行,立 事 遂 登 於 勇 爵,沒 贈 左 清 道 率 府 率; 夫 人 阮 氏,贈 陳 留 縣 太君; 繼 夫 人 王10氏,贈 太 原 縣 太 君,皆 母 以 子 貴,即 府 君 之 慶 及 於 高 堂 也。 府 君 即11率 府 率 之 長 子 也,諱 秉, 字 執 義。五 行 鍾 秀,九 畹 齊 芳。睹 英 威 則 鶚 在 秋 天,顧 節 操 則 筠 生 獬 谷。12侍 衛 親 軍 使 史 公 之 綰 兵 柄 也, 公 初 投 班 筆,始 事 轅 門。處 趙 勝 之 囊 中,未 知 毛 遂;在13項 梁 之 戲 下,豈 識 淮 陰。 周 高 祖 之 即 位 也,知 公 夙 懷 義 勇,未 遂 奮 飛,俾14入 侍 於 春 宮,冀 漸 登 於 貴 仕。 世 宗 之 纂 大 寶 也,起 家 為 東 頭 供 奉 官,班 居 近 侍,地 處15深 嚴,忠 貞 但 厲 於 赤 心,慎 密 肯 言 於 溫 樹。屬 并 寇 未 殄, 世 宗 親 征, 公 負 矢 石16之 勤 勞,有 軍 旅 之 勳 效,遂 轉 充 虎 捷 指 揮 使。屯 戍 非 一,果 毅 有 餘,因 擢 授 內 弓 箭 庫 副 使,未 逾 旬17浹,授 弓 箭 庫 使,尋 遷 為 軍 器 庫 使。洎 梁 王 禪 位, 皇 宋 龍 飛,汶 水、澶 泉,繼 充 巡 檢;襄 陽、峴18首,次 委 監 臨。積 功 效 以 尤 多,致 酬 賞 而 不 一。其 間 一 授 閑 廄 使,次 授 尚 食 使,又 轉 遷 內 酒 坊 使。屬19王 師 西 討,蜀 郡 初 平,命 公 領 馬 步 兵 士,自 乾 渠 至 利 州 七 百 餘 里,往 來 安 撫,晝 夜 警 巡,封20圻 悉 遂 於 寧,士 庶 略 無 於 搔 動,兼 降 下 二 十 餘 寨。其 所 管 部 內 則 層 巒 疊 翠、閣 棧 排 空,往 往 有21大 石 當 路,負 怪 狀 奇 形 之 異,抱 窮 巖 峭 壁 之 巔,飛 黃 嚼 勒 以 難 前,大 章 足 而 中 輟。 公 於 是22燃 大 炬 以 爇 之,建 瓴 水 以 潑 之 。 然 坼 裂,盡 如 霆 霹 之 聲,俄 爾 盪 平,非 勞 畚 鍤 之 用。因 改 漫 天 嶺23為 朝 天 嶺,蓋 易 險 阻 而 為 通 路 也。尋 授 權 知 利 州 軍 州 事,大 軍 之 後,餘 寇 始 平,下 車 既 賜 於 慰 安,24闔 境 旋 聞 於 悅 服。枯 英 未 秀,則 偃 之 以 君 子 之 風;惠 政 已 敷,乃 著 之 於 輿 人 之 誦。政 成,再 遷 權 知25揚 州 軍 府 事,隋 朝 舊 國,江 左 雄 藩,苟 非 當 代 名 人,孰 委 皇 家 利 柄? 公 蒞 事 之 日,匪26懈 為 懷,於 是 起 榷 貨 務 千 餘 間,以 備 商 賈 之 貿;修 橋 道 十 餘 所,以 通 舟 車 之 便;鑿 陳 公 塘,開 懷 子27河,以 益 漕 運 之 利。蓋 公 家 之 務,知 無 不 為。致 四 民 仰 冬 日 之 和,萬 戶 有 春 臺 之 樂。越 二 年,群 情 方 28洽,巨 瘵 俄 鐘,因 乞 告 以 尋 醫,遂 有 詔 而 歸 闕。以 開 寶 五 年 四 月 六 日 終 於 汴 之 私 第,享 年 六29十。嗚 呼!寒 暑 相 推,闇 運 盈 虛 之 數;賢 愚 共 盡,誰 逃 朽 沒 之 期?越 明 年 春,建 辰 之 月,葬 於 浚 儀 縣 新30里 鄉 之 古 原; 夫 人 瑯 琊 縣 君 王 氏,先 府 君 七 年 而 亡,合 祔 於 此,禮 也。有 子 二 人,長31曰 昭 允,文 林 郎 試 秘 書 省 校 書 郎;次 曰 昭 易,攝 鄆 州 別 駕。並 謝 家 玉 樹、王 氏 瑤 林,既 承 積 慶 之 門,32終 有 大 來 之 望。而 後 長 男 遷 授 右 班 殿 直,次 男 以 我 皇 纂 位,攀 附 鱗 翼,累 授 軍 器 庫 副 使。無33何,于 皇 朝 太 平 興 國 三 祀 秋 七 月 二 十 六 日,次 男 軍 器 庫 副 使 不 幸 短 命,三 十 云 亡。俄 降34天 恩,署 官 錫 葬,因 是 改 卜 于 洛 之 邙 山,從 吉 地 也。是 宜 紀 諸 盛 美,誌 彼 貞 ,冀 陵 谷 之 難 遷,且 功35名 而 不 朽。銘 曰:五 嶽 四 瀆, 三 才 二 儀, 聚 彼 精 粹, 實 產 英 奇。 作 皇 王 之 羽 翼,俾 家 國 以 俱 肥。 入 則 侍 從 禁 闈,出 則 安 輯 黎 庶。 兩 郡36咸 由 於 惠 愛, 四 民 共 歌 於 春 暮。 生 有 德 化, 歿 存 政 聲。 雖 復 蔓 草 縈 骨,深 谷 為 陵, 彼 令 聞 兮 不 朽, 實 千 載 以 知 名。37 鄉 貢 進 士 宋 玄 度 撰 昭 允 正 書張秉墓誌注釋1、 內酒坊使:酒坊使,階官名。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唐有酒坊使。宋沿置,并置副使。先後為武臣、技術官階官。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宋代官制辭典,頁589)2、 銀青光祿大夫:文散官名。北宋前期為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五階。從三品。係執政所帶階。(宋代官制辭典,頁560)3、 檢校吏部尚書:檢校官名。北宋前期檢校官十九階之第九階。元豐三年九月十九日罷。(宋代官制辭典,頁607)4、 御史大夫:宋前期為兼官,元豐新制為職事官。宋前期為檢校官所帶憲銜,如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宋前期沿五代舊制,為正三品。(宋代官制辭典,頁378)5、 上柱國:勳級名。北宋勳級之第十二轉,最高一等。正二品。(宋代官制辭典,頁605)6、 揚州:北宋屬淮南西路。7、 粵若:發語辭。或作曰若、越若。8、 臧、馬:指臧宮與馬武。二人皆是東漢光武帝的中興名將。據後漢書卷18臧宮列傳:臧宮,字君翁。隨東漢光武帝征戰,善戰,與吳漢並滅公孫述。其論曰: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鼎文,頁692-697)馬武事蹟見後漢書卷22馬武列傳。馬武字子張,亦是光武中興名將。後曾將兵擊武陵蠻夷。明帝時,又率兵破涼州羌胡。(頁784-789)9、 龔、黃:指龔遂與黃霸。龔遂字少卿,黃霸字次公,二人皆是西漢著名的循吏,以牧養德化治民。(漢書,卷89,循吏列傳,鼎文,頁3623-3644)10、 六條之政:西魏時蘇綽建議宇文泰,為澄清吏治,凡出任地方官均應熟諳並實踐六條詔書。六條詔書內容為:一、先治心,二、敦教化,三、盡地利,四、擢賢良,五、恤獄訟,六、均賦役。(周書,卷23,蘇綽列傳,鼎文,頁382-392)11、 蒱盧:典出張茂先(即張華)的勵志詩:養由矯矢,獸號於林。蒱盧縈繳,神感飛禽。註:蒱盧,舊說云,即蒱且也。已見西京賦。汲冢書曰:蒱且子見雙鳧過之,其不被弋者亦下,故言感也。末技之妙,動物應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文選,卷第19續,詩甲,勸勵,上海古籍出版社,頁921-924)12、 良:張良。張良為戰國時韓國貴族之後,秦滅韓後,張良誓為韓報仇。他嘗下邳的圯上遇一老父,獲贈一編書。老父且言: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卷55,留侯世家,鼎文,頁2033-2035)13、 華:張華。張華字茂先,曾佐晉武帝滅吳。張華學業優博,對晉朝文物制度、儀禮憲章的建立頗有貢獻。晉惠帝即位後,以張華為太子少傅。(晉書,卷36,張華列傳,鼎文,頁1206-1208)14、 澶州衛南:澶州,唐、五代之地名;北宋時改為開德府,屬河北東路。衛南縣位於開德府之西南,今河南滑縣東。15、 玉唯披褐匪登和氏之場:典出和氏之璧。據韓非子卷4和氏第十三所敘述的故事,楚人和氏自楚山中得到璞玉,相繼獻給楚厲王、武王,皆被視為欺君,而遭受刖足之刑。最後文王即位,和氏抱玉泣血,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到寶玉,乃命名為和氏之璧。16、 張裕:據張秉墓誌銘,張秉的父親張裕:奮身初自於戎行,立事遂登於勇爵,可知張裕是武臣。而新五代史卷54司空頲列傳中提及:都虞侯張裕多過失,頲屢以法繩之。頲有姪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其家奴,以謂通書於梁。莊宗族殺之。(鼎文,頁624)此事亦見於舊五代史,卷71。後唐的都虞侯張裕,有可能是張秉之父張裕。又在張秉之孫張正中的張正中墓表中敘述張正中的曾祖諱乾裕,任率府率。張秉墓誌銘與張正中墓表二者對張秉之父的名字記錄有差異,一作“張裕”,一作“張乾裕”,不知何者為是?17、 旅力:應是膂力。18、 勇爵:據十三經注釋,春秋左傳正義卷34,襄公傳二十一年:莊公為勇爵設爵位以命勇士。又據宋大詔令集,卷102,軍職八,姚麟建節制:積有戰多,顯登勇爵。(鼎文,民61,頁376)同書,卷103,武臣一,除拜,李漢瓊劉遇加恩制:策戰功之不一,登勇爵以居高。(頁382)可推測,勇爵不是指某一爵位,而是指因軍功而受封有爵賞。19、 左清道率府:據宋史,卷162,職官二,東宮官:至道元年,東宮置左清道率府率、副率兼左春坊謁者,主贊引。三年,真宗即位而省。天禧二年,又以左清道率郭承慶、左右監門副率夏元亨兼左右春坊謁者,仁宗即位副省。中興後不置,惟以監門率府副率為環衛官。(鼎文,頁3826)20、 侍衛親軍使:可能是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的簡稱。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軍職名。三衙長官之一。五代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始見置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兩宋沿置。其職掌為侍衛親軍馬軍司長官,總本司政令。品位為正五品。(宋代官制辭典,頁407)21、 張秉:卒於宋太祖開寶五年(972),享年六十,可推知生年為後梁鳳曆元年(913)。宋史,卷301,有張秉的傳記,但此張秉原為南唐官員,與本墓誌銘墓主不同人。22、 史公:應是指史懿。史懿,本名史匡懿,因避宋太祖諱改,字繼美,代郡人。其父為史建瑭,其弟為史匡翰,唐書有傳。(見舊五代史,卷55;新五代史,卷25)晉末,契丹入中原,唯史懿堅壁拒之,支持漢祖。漢有天下後,拜史懿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及賜功臣名號。(舊五代史,卷124,史懿列傳,鼎文,頁1631)23、 初投班筆始事轅門:意指棄文從武。投班筆,典出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事跡,參見後漢書,卷47,班梁列傳。轅門,指軍陣。集解張晏曰:軍行以車為陣,轅相向為門,故曰轅門。(史記,卷7,項羽本紀,頁307)24、 毛遂:典出戰國時期毛遂自薦故事。毛遂居趙平原君趙勝之門下三年,未有特別事跡。後平原君為救邯鄲之圍,求合縱於楚,毛遂自薦為隨從,乃立大功。(史記,卷76,平原君虞卿列傳,鼎文書局,頁2366-2368)25、 淮陰:漢淮陰侯韓信。韓信初為布衣,貧無行。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頁2609-2610)26、 春宮:謂太子之宮。27、 東頭供奉官:武階名。屬三班小使臣階列。唐高宗永徽以後,皇帝聽政從太極宮移至東北頭新建的大明宮,另置從官稱“東頭供奉官”,此為設官之始。北宋沿置,原為禁中供奉皇帝之職,後遂為武臣遷轉之階,其職事視臨時差使而定。東頭供奉官敘遷,轉內殿崇班,位在西頭供奉官之上。北宋前期八品。(宋代官制辭典,頁590-591)28、 溫樹:典出西漢孔光不言溫樹。漢書,卷81,孔光列傳: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孫也。凡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旨茍合;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久而安。沐日休歸,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頁3352-3354)29、 并寇:指北漢。後漢亡後,劉崇自立於并州,是為北漢。後周、宋均稱北漢為并寇。30、 虎捷指揮使:資治通鑑,卷290,後周紀一,太組神聖恭肅文孝皇帝:廣順元年冬十月癸巳薛史本紀:廣順元年,改侍衛馬步軍額,馬軍舊稱護聖,改為龍捷;步軍舊稱奉國,改為虎捷。(頁16)據此,後周時的虎捷指揮使,即侍衛步軍指揮使。31、 內弓箭庫使、副使:階官名。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唐玄宗朝已有內弓箭庫使、副使之名。五代後梁置弓箭庫使,去“內”字。宋置弓箭庫使、副使。先後為武臣、伎術官階官。正使七品、副使從七品。(宋代官制辭典,頁588)32、 軍器庫使:階官名。屬東班諸司使、副使階列。軍器庫使始置於唐開元三年十二月之前。宋置軍器庫使、副使。為武官、伎術官階官。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宋代官制辭典,頁588)33、 梁王:據舊五代史,卷120,恭帝紀:恭帝,諱宗訓,世宗子也。廣順三年,歲在癸丑,生於澶州之府第。顯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頁1591)34、 汶水:河名。北宋時由京東西路兗州西流向鄆州,入梁山灤。35、 巡檢:軍職名。五代後梁已置。宋初沿置。南宋不廢。職掌有二:一、宋初,有領兵征討、守邊禦寇之職。二、掌巡警捕稻,禁緝走私國家專賣商品,煙火消防及訓練甲兵等。品位:閤門祇候(從八品)以上大使臣至諸司使、將軍或內侍,帶“使”名,供奉官(從義郎,從八品)以下不帶“使”名,稱巡檢。路分或置巡檢使,逐州置巡檢使一員至三五員不定。其餘府、軍、監、縣、鎮、寨、驛,皆酌情而定。(宋代官制辭典,頁452)36、 襄陽: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襄陽縣,治所今湖北襄樊市。37、 峴首:峴首山,即峴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漢江西岸。38、 閑廄使:據通典,卷26,職官八,唐武則天時,別置閑廄使管理御馬。(中華書局,1988,頁743-744)且遲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續資治通鑑中仍有閑廄使的記載:太平興國三年正月11戊申,以閑廄使、閤門祇候陳從信為左 將軍,充樞密院承旨(頁425)。此後即不再見有關閑廄使的記載,可能是廢置了。39、 尚食使: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唐置尚食使。五代後梁有尚食使、副使。宋沿置。為伎術官等階官。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宋代官制辭典,葉588)40、 利州:北宋時屬利州路。利州路,北宋咸平四年分西川路北部置,治所在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市),轄境相當今四川梓潼、閬中、巴中、通江等縣以北,甘肅文縣以東和陜西漢中盆地西部地區。41、 飛黃:馬名。42、 瓴:磚瓦名。戴侗六書故:瓴,牝瓦仰蓋者也,仰受覆瓦之流,所謂瓦溝也。43、 榷貨務:監當局名。北宋時,江南交通要衝會府,設榷貨務,獨擅茶葉的專賣權,。江南地區設榷貨務六:江陵府、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州之蘄口。(宋代官制辭典,頁188)44、 春臺之樂:語出老子,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45、 建辰之月:暮春三月。46、 浚儀縣:治所今河南開封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改名祥符縣。47、 張昭允:張秉之長男。宋史,卷279,張昭允列傳:張昭允者,字仲孚,衛州人。以父秉蔭,試大理評事。潘美妻以女,奏換右班殿直,。真宗即位,以昭允章懷皇后姐婿,頗被親信。咸平二年,命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馬步都鈐轄。時傅潛為都部署,畏懦城守,潛按兵不動。潛既得罪,昭允亦削奪官爵,長流通州。景德二年,起為楚州團練副使,改右神武將軍。大中祥符元年,卒。子正中、居中。(頁9474-9475)而宋大詔令集,卷94,削奪傅潛張昭允官爵咸平三年正月乙酉則記載張昭允流放道州。(頁364)48、 文林郎:文散官名。隋置散官,取北齊文林館徵文學之士以充之義。唐貞觀中列入文散官。宋因之,為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二十八階。從九品上。(宋代官制辭典,頁562)49、 秘書省校書郎:宋初寄祿官名,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名。宋前期無職事,為文臣遷轉官階。元豐正名易為承務郎。宋初沿唐制,唐官品為正九品。(宋代官制辭典,頁241)50、 張昭易:張秉之次男,卒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享年三十,可推知其生年為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51、 鄆州:北宋時屬京東西路。治所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2、 別駕:別駕為秦漢郡守佐官,宋人或用以雅稱通判。通判為差遣官名。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始置。太祖初置時,既非知州副貳,又非屬官,寓有“監郡”之意。元豐新制後,明令通判為副貳。其品位,上州通判正七品,中、下州通判從七品。(宋代官制辭典,頁535)53、 謝家玉樹:典出東晉謝安與謝玄的問答。晉書,卷79,謝安列傳: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姪,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安悅。(鼎文,頁2080)54、 王氏瑤林:典出王戎對王衍人品的評價。晉書,卷43,王戎列傳:戎有人倫鑑識,嘗目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王衍神姿高傲,如瑤林瓊樹,自是風塵表物。(頁1235)55、 大來之望:語出自周易,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十三經(標點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頁15)56、 右班殿直:武階名。屬三班小使臣階列。位次于左班殿直,在三班奉職之上。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其階名易為保義郎。(宋代官制辭典,頁591)57、 錫葬:皇帝賜葬。58、 五嶽四瀆:五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江、河、淮、濟。古之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四瀆。59、 三才二儀:據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卷第三第十一頁:三才章第七疏正義曰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台北:文化圖書公司)60、 張正中:張昭允有二子,張正中與張居中。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三十九冊中有張正中墓表(頁4)。端方撰匋齋藏石記中誤作王正中墓表(卷39,頁13-15),實際上是張正中的墓表,其內容與張正中墓表相同。詳見附錄。據墓表,張正中字元規,故贈司封員外郎。又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2,仁宗明道二年正月盡是年七月:13甲午,降夔州路轉運使、國子博士張正中為殿中丞,知太平州。初以國子博士蕭律代正中,而劾奏正中在部苛察不公,故降之。(頁2604)此記載與張正中墓表所載相符,唯墓表未言張正中是因被劾而降調。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三十七冊中的張秉墓誌(頁54)較清晰。16855-1則首行及末二行均漫沒不清。張秉以武將起家,而墓誌銘標榜他允文允武。張秉長子張昭允,原先是以文官(文林郎)入仕,因娶潘美女,才換武階(右班殿直)。而據張昭允傳記的記載,其昇遷也多因武功。次子張昭易,初攝鄆州通判,後授軍器庫副使,亦是武階。如此看來,宋初武將似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張秉本人宋史無傳,事跡亦未見於一般史料中。其子張昭允因娶潘美之女,與宋真宗成為連襟,宋史卷279中有傳。宋真宗對張昭允頗提拔迴護,此迴護可能已引起時人不滿。宋史,卷303,陳貫列傳記載:貫喜言兵,咸平中,大將楊瓊、王榮喪師而歸。貫上書曰:前日不斬傅潛、張昭允,使瓊輩畏死不畏法,真宗嘉納之(頁10047)從陳貫的上書批評傅潛、張昭允,或許可觀察到當時的某些不滿輿論,而面對這樣的批評,真宗也只能嘉納之。參考張正中墓表,則可見宋真宗對張昭允之子張正中也頗提拔。張正中始仕為亳州城父縣的主簿,秩滿後,因為宋真宗車駕幸亳上,有供羨給的功勞,因此而昇官知城父縣。這可能是別有用意的安排。對照張秉墓誌與宋史張昭允傳,有兩處相異:一、宋史言,張昭允,衛州人。張秉墓誌言,張秉,澶州衛南人。二、宋史言,張昭允,以父秉蔭,試大理評事。張秉墓誌言,昭允,文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因張秉墓誌乃張昭允自己所書寫,墓誌所言可能較為真實。張裕(贈左清道率府率)妻阮氏(陳留縣太君)、王氏(太原縣太君) 張秉(內酒坊使贈右千牛衛將軍)妻王氏(瑯琊縣君) (二男)張昭允(閤門使贈左千牛衛上將軍)、張昭易(軍器庫副使) (二男)張正中(贈司封員外郎)先娶胡氏(昭德縣太君),繼室陸氏(福昌縣太君) ;張居中(未見記載) (六男三女)張宗瑗(國子博士知南康軍)、張宗瑾(同學究出身)、張宗瓘(舉進士)、張宗琳(舉進士)、張宗瑀(夭)、張宗(夭)、長女適鄭修(屯田員外郎)、次女適高訪(江淮都大提舉運鹽司度支郎中)、三女適李鳳(利州路轉運判官比部員外郎)。孫十人,孫女九人。附錄張正中墓表宋故贈司封員外郎張公墓表(篆書額)1宋故朝奉郎尚書虞部員外郎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贈司封員外郎張公墓表2 外孫大理寺詳斷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