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ppt课件.ppt_第1页
吸痰法ppt课件.ppt_第2页
吸痰法ppt课件.ppt_第3页
吸痰法ppt课件.ppt_第4页
吸痰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口 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法 1 吸痰的目的清除分泌物或呕吐物 防止呼吸道阻塞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的通气 2 吸痰术的适应症吸痰术适用于危重 老年 昏迷及麻醉后病人因咳嗽无力 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 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呕吐物而出现呼吸困难时 在病人窒息的紧急情况下 如溺水 吸入羊水等 更应立即采用吸痰术 3 操作过程 评估 1 病人的病情 年龄 意识状态 循环是否稳定 呼吸状态 频率 节律 深浅度 有无痰鸣音及缺氧症状 口腔 鼻腔及气切处有无损伤 痰液的性状 颜色 粘稠度及量 2 病人自理能力 合作程度 对吸痰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反应 3 环境的温 湿度 4 器械 设备的完好状态 4 操作过程 准备 护士 按要求着装 洗手 戴口罩 备物 操作 物品 吸引器一台 无菌等渗生理盐水 无菌手套 一次性吸痰管 床栏上系一盛消毒液的试管瓶 环境 安静 舒适 病人 仰卧 头偏向一侧 5 操作过程 操作程序 吸痰前 携物至床边 向病人解释吸痰的目的 方法 提高病人吸氧流量 使用呼吸机时 提高氧浓度 使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储备 检查吸引管的性能是否良好 各导管的连接是否正确 根据病人的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 压力为40 0 53 3Kpa 后 用等渗盐水试吸 打开开关 吸痰管 末端插入无菌等渗盐水中 若通畅 则吸力较大 反之 不畅 无吸力 试吸通畅可使用 6 操作过程 操作程序 吸痰 打开一次性吸痰管 戴无菌手套 取出吸痰管连接吸引器 一手将吸痰管末端折叠 关闭负压 打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前端小帽 一手持吸痰管插入气管内 插入深度气管切开为10 12厘米 气管插管约25厘米左右 放松吸痰管末端折叠部位 开放负压 吸引气管内痰液 手控吸引方向 动作为左右旋转 向上提出 吸引口腔颊 咽部痰液 吸净痰液 每次时间不超过15秒 退出导管后 抽吸等渗盐水冲洗 吸一次痰吸一次等渗盐水 冲净管腔 对痰液粘稠者需拍胸扣背或协同超声雾化吸入 气道冲洗 以助痰液吸出 7 操作过程 操作程序 吸痰后 关闭吸引器 擦净面颊 吸痰管按要求处理 其他用物归还原处 吸痰器 橡胶管插入消毒液瓶中备用 贮液瓶内液体及时倒掉 洗手 记录 8 操作过程 评价 操作顺利 病人了解吸痰的目的 并配合操作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被有效的吸出 呼吸道通畅 感觉舒适 9 吸痰的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 以及面色 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如发现病人排痰不畅或喉头有痰鸣音 应及时吸痰 2 如为昏迷病人 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 再进行吸痰 如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 需经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 应严格无菌操作 如经口腔吸痰有困难 可由鼻腔插入吸痰 3 吸痰管的选择应粗细适宜 不可过粗 特别是为小儿吸痰 4 吸痰时负压调节应适宜 插管过程中 不可打开负压 且动作应轻柔 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10 吸痰的注意事项5 吸痰前后 应增加氧气的吸入 且每次吸痰时间应小于15秒 以免因吸痰造成病人缺氧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所用物品应每天更换1 2次 吸痰导管应每次更换 并作好口腔护理 7 如病人痰液黏稠 可协助病人变换体位 配合叩击 雾化吸入等方法 通过振动 稀释痰液 使之易于吸出 8 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 一般不应超过瓶的2 3 以免痰液吸入损坏机器 11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低氧血症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 使其能够将痰液吸出 又不会阻塞气道 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 可暂停操作 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刺激气管隆突处易引起患者的咳嗽反射 不宜反复刺激 4吸痰不宜深入至支气管处 否则易堵塞呼吸道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在吸痰过程中不宜使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一般应少于15秒 6吸痰前后予以高浓度氧 可给予100 纯氧5分钟 以提高血氧浓度 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 8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心率 心律 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9已经发生低氧血症者 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吸氧 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 氨茶碱 地塞米松等药物 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12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二呼吸道黏膜损伤1使用优质 前端钝圆有多个侧孔 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 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 2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 成人一般选用12 14号吸痰管 婴幼儿多选用10号 新生儿常选用6 8号 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 有气管插管者 可选择外径小于1 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 3吸痰管的插入长度 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 有气管插管者 则超过气管插管1 2cm 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 插入时动作轻柔 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 不可蛮插 不要用力过猛 禁止带负压插管 抽吸时 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 严禁提插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 若痰液一次未吸净 可暂停3 5分钟再次抽吸 吸痰间隔时间 应视痰液黏稠程度和痰量而定 13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二呼吸道黏膜损伤5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防御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 以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 一般成人40 0 53 3kpa 儿童 40 0kpa 婴幼儿13 3 26 6kpa 新生儿 13 3kpa 在吸引口腔分泌物时 通过手控制负压孔 打开 关闭反复进行 直至吸引干净 6对于不合作的患儿 可告知家属吸痰的必要性 取得家长的合作 固定好患儿的头部 避免头部摇摆 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 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 7为患者行口腔护理时 仔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 牙齿有无松脱 如发现口腔黏膜糜烂 渗血等 可用口泰 双氧水 碳酸氢钠洗口以预防感染 松动的牙齿及时提醒医生处置 以防脱落引起误吸 8鼻腔你凹模损伤者 可外涂四环素软膏 9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 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14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三感染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采用无菌吸痰管 使用前认真检查有无灭菌 外包装有无破损等 准备两套吸痰管 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 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 两者不能混用 如用一条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 鼻腔分泌物 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 放置有序 吸痰时洗手 戴无菌手套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 注明口腔 气道 冲洗液8小时更换一次 吸引瓶吸出液应及时更换 不超过其高度70 80 2痰液黏稠者 应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行雾化吸入 每日3次 必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或氨茶碱 以便稀释痰液 易于排痰或吸痰 3加强口腔护理 一般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和1 2000洗必泰溶液 当培养出致病菌时 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局部应用 4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基础上 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使用于预防感染 5发生局部感染着 予以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感染时 行血培养 做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静脉用药 15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四心律失常1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 所有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心律失常 2如发生心律失常 立即停止吸引 退出吸痰管 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3一旦发生心跳骤停 立即施行准确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静脉通道 同时准备行静脉 气管内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心电持续监测 准备好电除颤器 心脏起搏器 心搏恢复后予以降温措施行脑复苏 留置导尿管 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16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五阻塞性肺不张1根据患者的年龄 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 有气管插管者 选用外径小于气管插管1 2的吸痰管 吸引前测量吸痰管的长度 将吸痰管插至超出气管插管末端1 2cm的位置进行浅吸引 2采用间歇吸引的办法 将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 可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 每次持续不超过10 15秒 同时查看负压压力 避免压力过高 吸引管拔出应边旋转边退出 使分泌物脱离气管壁 可以减少肺不张和气道痉挛 4插入吸痰管前检测吸痰管是否通畅 吸痰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吸引管是否通畅 防止无效吸引 17 吸痰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五阻塞性肺不张5加强肺部体疗 每1 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 翻身的同时给予自上而下 自边缘而中央的扣背体疗 使痰液排出 翻身时可以仰卧一左侧卧一仰卧一右侧卧来交替翻身 使痰液易于通过体位引流进入大气道 防止痰痂形成 还可以利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 6吸痰前后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情况 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 呼吸深度 血样饱和度 血气分析结果的心率的变化 7肺不张一经明确 根据引起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及时行气管切开 以保证进行充分的气道湿化和吸痰 有时需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