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理论 二.doc_第1页
文化维度理论 二.doc_第2页
文化维度理论 二.doc_第3页
文化维度理论 二.doc_第4页
文化维度理论 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维度理论 二接文化维度理论(一),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由另一个荷兰管理学者强皮纳斯(Trompenaars,1993,1998)提出的文化构架理论虽然没有特别严谨的实证研究做依托,却也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者做出了不少贡献。他在1993年出版文化踏浪一书,引起轰动;后来与他的搭档汉普顿特纳在1997年改写后又再版此书。在此过程中他们又成立了文化管理咨询公司,培训跨国管理人员。强皮纳斯的理论在学术界从来没有口碑,而且几乎都非原创,但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些见解比较独到,是别的理论都不曾涉及的,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文化冲突与寻求解决途径都有帮助。因此,我在本书中也对他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解释。模仿郝夫斯特,强皮纳斯也用文化维度来表达他的理论。在他的理论里,国家与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7大维度上:l普遍主义-特殊主义;l个体主义-集体主义;l中性-情绪化;l关系特定-关系散漫;l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l长期-短期导向;l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3个理论中,我们起码讨论过这7大维度中的3个维度,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长期短期导向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余下的篇幅里,我会集中讨论其余4个维度。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其实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这个概念最早也不是强皮纳斯的创造,而是由社会学家帕森斯(1951)提出的。普遍主义者强调用法律和规章指导行为,而且这些指导原则不应因人而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普遍主义者的响亮口号。此外,普遍主义者认为对所有事务都应采取客观的态度,而且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真理,只存在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特殊主义者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用同一杆秤同一尺度去解决不同情况下的问题,而应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另外,特殊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真理,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而是有多条路可走,殊途同归。在说明这个概念时,用得最多最广的一个例子就是开车误撞行人的情境:有一天你和朋友驾车外出,在一条小街上行驶时,你发现朋友的车速为每小时40千米,而当时允许的车速为每小时30千米。开到街角时,突然有行人从路边出来,朋友来不及刹车,就把行人撞倒了。当时没有其他目击者。警察来了,让你提供目击者口供。假如你不作伪证,你的朋友将承担严重后果。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你觉得在多大程度上你的朋友有权力要求你为她/他作伪证,即他实际时速为每小时30千米?A.我的朋友有绝对权力要求我为她/他作伪证。B.我的朋友有一些权力要求我为她/他作伪证。C.我的朋友没有任何权力要求我为她/他作伪证。问题二:你会为他/她作伪证吗?D.我会为他/她作伪证。E.我不会为他/她作伪证。我问美国学生时,一个40人左右的班上大约有三五个人会举手认为朋友有一些权力要求自己为之撒谎,没有人会赞同朋友有绝对权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朋友没有任何权力要求自己为之作伪证。我问中国学生时,情况就很不一样,几乎没有人赞同朋友没有任何权力,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朋友有一些权力。对问题二的回答差异更显著。在美国,只有一两个学生愿意为朋友作伪证。而在中国,大约有半数以上的人举手表示愿意为朋友撒谎。当让他们各自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时,不作伪证的人如是说:(1)如果朋友会期待我为他/她撒谎,那他/她就不是我的朋友,我不与那样的人交朋友。(2)朋友超速发生了事故,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为他撒谎,反而是害了他。(3)作伪证是违法行为,我自己会因此受到惩罚。(4)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应该说真话。(5)受伤的行人应该有权力讨回公道,我撒谎是为虎作伥。而选择作伪证的人则如此说明自己的行为:(1)作为朋友,他/她有权力期待我为他/她撒谎,这是朋友应该做的。(2)朋友超速发生了事故,有可能吊销执照甚至进监狱,作为朋友,我应该帮助他/她避免坏的后果。(3)虽然撒谎是不良行为,但我是为朋友而不是为自己撒谎,这属于两肋插刀行为,不惜自己冒风险而拯救朋友,是义举。(4)撒谎并不一定是不道德行为,得看动机和结果。(5)行人已经受伤,不会因为我的行为而有任何改变,而我的朋友可就指望着我了。双方给出的理由在我看来都合情合理。当我把该事件的变数推向极端时,比如说开车的人不只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亲人(如父母,子女,配偶);再比如被撞的行人不仅受了伤,而且进医院后不久就告别了人世。看他们的选择会不会发生改变,结果发现在亲人的状态下,因为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极近,少数人从不撒谎改成了撒谎;但在去世的情境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原来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主要理由如下。不撒谎:对方已经死了,朋友更应该负责;对方也是人,与所有的人一样享有基本*,应该对他/她公道。撒谎:对方已经死了,谁也无能为力;而朋友则真正陷入了困境,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身为朋友,此时不帮,更待何时?在此,我们暂且不管谁对谁错,因为各人有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基本假设,并且都自圆其说。但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清楚地显示了文化差异这一点肯定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想一想让这两类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共事,或一起作决策,或一起解决问题该会发生多少争吵?而且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企业管理方面,普遍主义社会与特殊主义社会表现出来的区别也异常显著。在普遍主义社会中,管理强调建立制度和系统,同时制度和系统应该是能为大多数人服务并满足大多数人要求的。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须遵守,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记得2004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驾车超速,警察照样给他罚单,而且第二天电视新闻马上就报道了。美国是强调普遍主义的国家,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内部管理系统。当个案发生时,马上就会想到如果今后类似的情况出现应该怎么应对,怎样的解决方案才有普遍的意义,怎么处理才是对所有人都公平的等等。这成为管理者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一点在我自己担任学院和美国管理学会行政职务的时候曾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术圈子里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突然辞世,让大家感到震惊和悲痛,觉得学会必须做点什么以表哀思。可是怎么做呢?有的人提议在开年会的时候让全体会员默哀一分钟;有的提议在学会网站上专门辟出一块专栏,让大家投递纪念文章;有的提议让熟悉他的人,比如,他过去的同事或学生在年度大会上上台演讲不一而足。正在大家积极动脑筋如何对这位学者表达哀思的时候,有一位委员会成员突然就说,学会以前从不曾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这次这么处理,以后是否每个会员突然去世都这样处理?还是只是对知名学者这么对待?那么,如何定义知名学者?又如何定义突然去世?他这么一说,大家便沉默了一阵,然后开始理性地讨论究竟如何处理是最妥当的,而且不会对未来处理类似的事件造成麻烦,同时又要考虑让大家在感情上都能接受。我当时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大家在悲伤之中,而你提出如此理性的问题,似乎有冷血之嫌。但如果不这样冷静思考,考虑到普遍的情况,就会为未来留下隐患。还有一次是学会主席提出有一位与他个人有私交的教授向他提出希望学会资助其举办一个小型学术会议,他让委员会讨论一下以便回复。因为是主席的私交,不少人就说赞成资助,况且学会是有不少余钱。但我立刻就听到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不能因为朋友离你近,提出了要求就支持,说不定有许多其他成员有相似的要求,但只是不认识委员会中的人,无法让我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永远得不到资助呢?这样做对那些人不公平。如果我们认为学会有责任也有资源支持小型学术会议,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程序把这件事做起来。首先是让所有的会员知道学会有一笔钱留作此用,所有的人都可以申请。然后定出审批标准和程序,如申请截止日期,申请资金上限,学术会议种类,主题,参加人员,赢利与否等,再统一审批。大家立刻接受了这个建议,马上行动将所有的程序细节一一搞定。这种从特殊个案出发建立普遍行事程序的思维方式让我这个从特殊主义文化走出来的人很开眼界。相反,特殊主义社会的管理特点则是人制。制度虽有,却大都停留在纸面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好,员工也好,常常想到的是怎么通过关系或熟人把问题解决,而不是通过公司正规的渠道。因此,建立个人关系网就成为很多人孜孜不倦的工作。与从个案走向普遍的思维逻辑相反,特殊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更倾向如何从普遍中找出特殊,将自己的问题作为特殊情况处理。特殊待遇成为大众追求的东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从制度中找漏洞将自己特殊化的典型例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要在特殊主义社会中变革制度,光讲逻辑还不行,还必须通过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改革者与被改革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比方说大家都认识到中国的高校制度有问题,教授终身制,没有淘汰机制。要改变这个制度,管理者与大家讲道理,讲大学的逻辑,讲教师的责任和角色,讲没有淘汰机制中国的大学自己将被世界淘汰出局的危险。道理都明白了,但真正的变革就能实现吗?不通过一个一个击破,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再好的制度都会遇到阻力,都无法建立推行。北大改革制度的流产就是一个例子。更有趣的是当普遍主义者与特殊主义者相遇时,彼此如何妥协把事情做成,让生意成交就变成一件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受雇于一家美国公司,最近在帮助公司与一家日本公司谈一桩举足轻重的生意,几个回合下来,几近大功告成,就差签合同最后一道程序了。今天下午你从老板那儿拿到正式合同,一看,才意识到大事不好,不是文字有错误,而是合同上下几百页,厚厚一大摞,明天日本人看了肯定生气,因为日本公司的合同通常要薄很多,只包括最主要的内容,不像美国公司的合同,事无巨细,一条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怎么办呢?是去对美国老板解释日本人的特点,而让公司把合同简化一下再拿去签呢?还是向日本公司解释美国公司的做事方式而取得日本人的理解呢?你会怎么做?因为这曾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所以,我知道后来这个斡旋于两个公司之间的人到底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他先去问了自己的老板能否缩减合同,老板说不行,这是公司的规定,对全世界的公司都一视同仁,不能因国而异。无奈,他就去向日本人解释,说合同厚不是对他们不信任的表现,而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家法律上的要求等。日本人听完后,什么也没说,只问了一个问题,然后就签了合同。什么问题呢?请看下面:请问合同签下后,你会一直负责这个项目吗?他点头说是。就这么简单!日本人信任的是这个人,只要这个人在,合同就可以签,假若换一个人,情况就不一样了。由此可见普遍主义者与特殊主义者的另一差别。普遍主义的产物显然是机械、死板、不善于随机应变;而特殊主义者则灵活,愿意按具体的情形调整自己的标准和行为,愿意从特殊性出发去处理问题。普遍主义思维之下很容易产生我们现在非常提倡的敬业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忠实、专业,不因人而异。比如,一个敬业的医生就应该对所有的病人态度友善,耐心询问病情,认真倾听病者的陈述和问题,然后作出诊断,开出合适的药方。而不是对熟人态度友好,用药讲究,对陌生人就不耐烦,草草了事,随便开药。再比如一个教师就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批改作业和考卷,然后给出分数;而不是对于自己有交往的学生,自己指导的学生特别宽松,而对没有交往的学生,或对其他教授指导的学生就特别严格。在企业管理中,一个敬业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对所有下属都一视同仁,不分亲疏,用同样的招聘指标、考绩指标去评价所有的人。与此同时,采用普遍主义的态度管理员工,会使员工感觉到公平的含义。中国社会之所以还没有形成敬业精神,或者企业的员工常常觉得老板不公平,恐怕与深层文化中的特殊主义不无关系。中性-情绪化中性-情绪化维度是又一个能帮助我们区分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这个维度主要指人际交往中情绪外露的程度。情绪表露含蓄微弱的文化被称为中性文化,而情绪表露鲜明夸张的文化被称为情绪文化。最典型的中性文化国家为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最典型的情绪文化国家为意大利、西班牙和其他南美国家。美国处在两极之间。在中性文化里,人与人之间很少身体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比较微妙,因为情绪表露很少,需要用心领会才行。相反,在情绪文化里,人与人之间身体的接触比较公开自然,沟通交流时表情丰富,用词夸张,充满肢体语言。日本的中性文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是人与人之间感觉舒服的空间距离比较远,在三尺以上,一般见面鞠躬,不做任何身体接触。讲话时表情中性,喜怒不形于色,让从相对情绪文化中来的人不知所措。最有趣的是电影恭贺(Gung Ho)中的一个情境。美国人亨特从美国飞去日本请日本的一家汽车公司去他所居住的城市开厂,因为原先的美国汽车厂倒闭关门现在空置,全城的人差不多都失业了。亨特很幽默,尽量想逗日本人笑,然后说服他们去开厂。没想到他一个人说了十几分钟,放了十几张幻灯片,底下坐着的日本管理人员没有一点反应,既不笑,也不生气,而是面无表情,直直地看着他。他以为他们听不懂英文,就问:你们说英文吗?一个年长的立刻就说:我们都会说英语,你接着说。亨特很尴尬,只能又说了几句,但还是没反应,所以就草草收场了。返美的路上,他一直很沮丧,觉得自己完全失败了。回到家里,马上开始看报纸上的招工广告,准备给自己找份工作。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日本人来了,而且宣布开厂,并说他们之所以作出此决定主要是因为亨特的精彩演说。可以想见亨特是多么的震惊,当然更别提有多高兴了!与日本人相比,美国人相对就比较情绪;但与希腊人比,美国人就显得不情绪了。在电影我的肥大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反差。一个成长于非常传统希腊家庭的女孩爱上了一个美国男子,当她把男子带到家里去见父母时,那个男子看到的不只是他的父母,而是她的全家,包括所有远近亲戚,而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冲上来与他拥抱,七嘴八舌,亲热无比。当他把她带去见父母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儿子与父母本身就很生分的样子,彼此之间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见面时除了握手,基本没有其他的身体接触。父母见了女孩就问姓名,又因为她的姓比较奇怪,进而猜测她来自的国家,当然猜得牛头不对马嘴,显示出美国人对外国的无知。吃饭时大家也沉默寡言,整个气氛都是冷清而尴尬的。在身体接触这一点上,文化与文化之间相差真是很大。图2-3表现的是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人之间身体的可接触部分很少,朋友之间双手可以有76%100%的接触,其他可接触的部位就是肩部、双臂和头顶。与母亲可接触的部位有肩、小臂和双手,接触最多的是指尖;与父亲可接触的部位更少,只有双手和指尖。相反,美国人允许身体接触的范围就要广得多,异性之间几乎可以接触身体的全部,同性之间以及与母亲的接触,除了性敏感地带,几乎全部可以接触。最有局限的是与父亲的身体接触,一般只限于肩部、双臂、双手、头顶和上额。但相比日本人,这已是很多的接触了。我曾经有一个来自巴西的MBA学生,她告诉我自己刚到美国时的经历。有一天,她班上的几个美国同学邀请她去一家餐馆吃饭,可带自己的密友,有的男生就带了女朋友去。她见到同学的女朋友后,就主动上去与她拥抱(巴西的朋友见面仪式),结果把女朋友吓了一大跳,连连后退,弄得她十分不好意思。在美国,陌生人之间最多握手,而朋友才拥抱。她根本是第一次与人家见面,就拥抱,当然就让别人惊讶了。所以,她后来就渐渐改了自己的习惯。有趣的是,放寒假回到巴西后,她一时半会儿还没转过来,结果她巴西的朋友就说她怎么变得这么冷漠了,让她哭笑不得。图2-3身体可接触部分的美日比较法国文化也是比较情绪的文化之一,朋友之间说话距离站得很近,手势也多,而且表情丰富。见面也是拥抱,并且接吻。我的另外一个来自韩国的男学生讲到他来美国的经历时,曾经告诉我一件很让他为难的事,发生在他的二外英语班(ESL)上。因为是英语班,所以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个女生来自法国。在彼此介绍时,那女生竟上来拥吻他,而且吻他的嘴唇!他差点没晕过去,因为完全在他的想象力之外!他忘记当时自己是怎么应付的了,但很明显地感到其他几个来自韩国的女生对他的白眼,好像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中性文化与情绪文化碰撞给人造成的冲击和误解可以如此之大。在中性文化中,人们一般会避免情绪激昂的行为,情绪外露的人常被看成是不稳重、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时甚至不可靠。这样的人要当领导一般没什么希望。相反,老成持重、含而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值得敬佩的境界。在这样的文化中,城府深的人显得有涵养,容易受到器重和赏识。同时,因为大家都含蓄,不轻易流露感情,所以人们对别人的表情变化就特别敏感,一点点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