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引 言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创作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为世界上的儿童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窗户。尽管这扇窗户外的世界并不是那么明亮的世界。就像安徒生说的,“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得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1可见安徒生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在其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野天鹅、老单身汉的睡帽等等童话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让人窒息的“悲”,“小女孩”美好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状况下无情的被毁灭,“小人鱼”为了追求生命的最高形式,历经一切苦难,最终逃不过被毁灭的命运安排这些都是安徒生童话中共同存在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在安徒生童话里,美的对象被毁灭,丑陋的东西被揭露出来引起人们的愤怒;弱小的人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变得无能为力,最终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安徒生这些悲剧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安徒生生活的19世纪初的动荡的社会,更因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死亡的悲剧美的眷恋,而童话中的这些悲剧意识,给成人与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一、童话世界里的悲剧安徒生童话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虽然故事简单,但无论是从利斧下血淋淋的残酷惩罚,还是到守望中爱情的幻灭,甚至是到生命如沙砾般的流逝,安徒生都用其凄美而感伤的笔触创造出一个个悲剧的世界。在安徒生的悲剧世界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表现个人与社会还是个人与命运的冲突都是剧烈的,悲剧就体现在了这种冲突之下。这种冲突是善与恶的冲突,无法抵抗的命运与人的不断抗争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合理要求、理想在与历史的客观规律发生冲突中而被毁灭的时候,悲剧就此产生了。(一)美与善的悲剧安徒生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被践踏,甚至是生命无可奈何的陨落为结局。美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丑的,罪恶的东西面前被无情的毁灭了。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文章刚开始就渲染了一幅悲惨的令人心生怜悯的画面。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一双已经冻得发红发青的小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卖火柴。但是一整天都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可怜的小姑娘“又冷又饿地向前走,简直是一幅愁苦的画面”。3在这样一个除夕夜,“所有的窗子都射出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肉的香味”,4像小女孩这样的孩子也应该在家里享受家的温暖。但是小女孩只能点燃一根根的火柴用以获取一丝丝的温暖,在火柴点燃的时候,小女孩看到了雪白的台桌上摆满了食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看到了对她好的老祖母这些都是小女孩对生活的合理要求和微小的希望,除了死去的祖母,其他的要求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在不合理的旧社会里,她的正当的、不合理的愿望却成了无法实现的幻想。当火柴熄灭的时候,小女孩的前面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在当时封建的旧社会里,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小女孩的悲剧来源于旧社会中不可改变的出身与阶级地位的现实与试图实现的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矛盾冲突无法调和的时候,毁灭就成了悲剧的必然结局。小女孩冻死在除夕之夜了。小女孩的无法避免的死令人感到无比的心痛与怜悯,但是小女孩却与死去的祖母一起飞到快乐和光明的地方去,在这里,小女孩的死让人得到了缓和与宣泄。这种死亡的悲剧结局,已经超越了恐惧和怜悯,成为生成之永恒喜悦本身。小女孩的悲剧可以说是人与社会冲突之下,小女孩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毁灭了。老单身汉的睡帽也是这样一篇个人与社会矛盾尖锐化的悲剧。老单身汉的睡帽写的是在德国老板剥削和奴役下的一些绰号为“胡椒绅士” 的伙计的悲惨命运。这些伙计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老板的苛刻条件, 即不准结婚,也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过着孤苦寂寞的单身汉的生活。没有亲人照料,没有朋友理解,最后只能悲惨地死在异国他乡。一生中所有酸楚痛苦的眼泪都留在了睡帽里。作品中的主人公安东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胡椒绅士”,儿时的他与一位女孩茉莉感情很深,在孩童时他所想象的世界是美好的,但是“实际的人生跟他在儿时所想象的东西是多么不同啊!”5迫于生存的他接受了老板不得结婚的苛刻要求,他是孤苦无依的,“他仿佛是躺在世界的外面。谁也没有想到他”,6最后独自衰老死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剩下罪恶的金钱关系,而黑心的资本家为了保证利润都落入自己的腰包中,竟然提出一辈子不许结婚的非人性要求。为了生存单身汉们不得不接受这种灭绝人性的生存条件。单身汉们只是这个社会中普通的穷苦百姓,他们没有能力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下万恶的金钱观,更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也只能在梦中梦到自己有一个太太和一个孩子,生活过得安逸美好。无法实现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最后美好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毁灭了,留下的是被毁灭之后的巨大悲痛,而更多的是悲愤,对这个金钱社会的巨大愤怒与强烈控诉。在安徒生的悲剧世界里,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之下被无情的毁灭了,爱情在这里也成了牺牲品。柳树下的梦中的主人公克努得从小一直爱着他的青梅竹马约翰尼,并固执的以为约翰尼也如他一般痴情的爱着他,就算约翰尼在成年之后拒绝他,并且告诉他“请你不要把你自己和我弄得痛苦吧。我将永远是你的一个好妹妹”,7克努得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约翰尼,并且偏执的认为姜饼的爱情故事就是自己与约翰尼的爱情故事。最后,约翰尼“她坐船到法国去了,克努得在满地泥泞的哥本哈根走着”,8 约翰尼成了名演员,克努得却是一个穷苦的鞋匠,悬殊的身份地位使得他们分道扬镳了。最后,约翰尼与一位“胸前带有星章的绅士”9订婚了。克努得的悲剧在于无法意识到他们的爱情早已经在社会的污染下变质了,却依然纯真的相信着他们的爱情终会开花结果。当美好的爱情在与现实发生强烈的碰撞之时,爱情最终被毁灭了。而痴情的克努得无法接受失去爱人的痛苦,仍然做着与约翰尼幸福相会的梦,最后被活活冻死在柳树下了。以死亡为结局,是故事发展的必然性,死亡意味着爱情被毁灭,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的毁灭了,在毁灭中看到了爱情无比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在另一篇童话红鞋与前三篇童话的悲剧冲突是不一样的,在红鞋中小女孩珈伦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但是却由于内心不断要求满足的欲望与自己纯洁心灵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悲剧意识就诞生了。在童话红鞋中,小女孩珈伦穿上了红鞋,便轻松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但是,殷红的舞鞋像是封印着一个恶魔,小女孩穿上舞鞋,就解放了恶魔。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一切罪恶的东西都被释放。红鞋散发出虚妄的诱惑,穿上红鞋的小女孩疯也似地狂奔,还是无法挣脱身后如潮的黑暗。她不得不“在夜里跳,在白天也跳,一直跳到墓地里。”10“直到野蔷薇将双脚刺得流血”。11在无休止的舞蹈中,白衣天使对女孩珈伦说:“你得跳舞,一直跳到你发白发冷,一直跳到你得身体干缩为一架骨骸。”12在这里,小女孩的悲剧就在于不断膨胀的欲求导致了罪恶,而在罪恶产生后,小女孩意识到了罪恶的产生,自己内心的“上帝”便与之不断地作斗争。但是致命的红鞋一直魅惑着充满欲望的小女孩,随着欲望的不断增强,罪恶也越来越大,小女孩内心善良所遭到的谴责也越来越严厉,但是却无能为力,小女孩最后只好哀求屠夫跺掉乱动的双脚,砍掉的红鞋却仍然如幽灵般尾随,阴魂不散地疯狂踢踏。这也可以说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这场善与恶的较量中,善与恶的悲剧冲突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善良毁于邪恶,即小女孩因内心的欲望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邪恶也毁于自身,谁也救赎不了谁。意识到了罪恶却最终无法改变,小女孩陷入巨大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故而,悲剧产生了。安徒生的情节设置很简单,但是却透着浓浓的悲剧意识。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3当合理的美好的愿望在与不合理的社会的矛盾冲突中,被无情的毁灭了,悲剧就此诞生。(二)弱小者的悲剧安徒生童话大量的描写了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而主人公在面对这些苦难的时候,选择以一种不断抗争的行动来企图改变命运,但还是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悲剧意识就产生了。如海的女儿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人鱼悲剧的作品。作品中的美人鱼是海王最小的女儿,美丽的海底,舒适的海底生活并不能吸引小人鱼,她喜欢人类的世界,她最大的愉悦就是听关于上面的人类的故事;在她的花园里有一尊美丽的男子石像,这些都说明了小人鱼非常向往人类的世界。在她十五岁那年第一次浮出水面时遇到风暴,救起了落水的王子。小人鱼爱上了王子,“她想,我爱他胜过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时时刻刻在想念他;我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14,为了能够获得王子的爱情,获得人类永恒的灵魂,小人鱼“她不得不面对三种死亡:一是她作为小人鱼的部分躯体的死亡,包括她的尾巴和世界上最美妙的嗓音;二是她的整个旧世界的死亡;三是更大的死亡,当她获得不了王子的爱情时,在王子跟别人结婚的头一天早晨,她的心就会破裂,她就会变成水上的泡沫”15。可以说小人鱼的爱情是系着死亡的,她知道如果她所追求的价值,即王子的爱情与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灵魂无法实现时,她将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承受应有的后果,但是小人鱼义无反顾的努力着。明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依然坚持的努力着,小人鱼的悲剧就注定了,就如黑格尔所说的“真正的悲剧动作情节的前提需要人物已意识到个人自由独立的原则,或至少需要意识到个人有自由自决的权利去对自己的动作及其后果负责”。16无论小人鱼多么努力,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她还是无法获得王子的爱情。王子并不知道小人鱼是救他的人,并不知道她“为了他,她离开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17,王子无法领会小人鱼无言伟大的爱情。当王子与别人结婚时,小人鱼只有用刀子杀死王子,才能重回海里,否则将会化成泡影。小人鱼却拒绝这样做,她将刀子扔向海中,纵身跳到海里,化为泡沫。小人鱼所追求的自身的价值没有办法得到实现,苦苦追求的爱情与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都没有办法得到,但是当自己所追求的价值与注定悲剧的命运发生冲突时,小人鱼宁愿放弃一切让自己消逝也要让自身所追求的价值得到证实,这种源出于人物精神追求的坚强和韧性,全由人物那追寻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础所决定。而悲剧意识也就产生于理想的失落与理想的追求的冲突之中了,小人鱼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就被置于这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之中了。在坚定的锡兵中锡兵也是这样一个如小人鱼般不断对抗自己命运的人,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操纵,因为人存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当你力图超越自然,控制命运,扼住命运的喉咙时,却因为自身力量在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相比之下是如此的渺小,因此最终不得不像自然物一样被毁灭。人的力量与这种无法超越的力量间形成了一种对立和斗争。悲剧就渗透和弥漫于整个的人生历程之中了。在坚定的锡兵中,锡兵的出身就是一个命定悲剧的开始。因为他与其他的锡兵是不同的,他只有一条腿。因为当他最后一个被铸出来的时候,锡不够了!这先天的缺陷注定使得锡兵与其他的人显得格格不入,他孤独困顿,遭受着外界给他的各种灾难,他的生存是如此的艰难与脆弱啊!但是他却坚定的爱着一位舞蹈艺术家。然而命运却把他当成小丑一般的捉弄着:鼻烟盒里的小妖怪仅仅因为不满锡兵盯着美丽的纸做的舞蹈姑娘,而心生嫉妒,把锡兵从三楼栽葱地跌落地上。顽皮的小孩把他放在纸船上,沿着水沟顺流而下,使他在急流和大雨中一路颠簸。下水道里的大耗子张牙舞爪的让锡兵留下过路钱。最后,纸船破了,当水淹到锡兵的头上时,锡兵的耳朵里想起了这样的话:“冲啊,冲啊,你这战士,你的出路只有一死”18,锡兵沉到水底不幸被一条大鱼吞入黑暗狭小的腹中。而当鱼被捕杀辗转回到原来的主人家时,锡兵又见到了心爱的舞蹈姑娘时,却被一个小孩扔进了火炉。一阵风吹过,锡兵深爱的舞蹈姑娘也被吹进了火炉。第二天,女仆从炉灰中发现了一颗小小的锡心。锡兵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他严格恪守着军人的纪律,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他依然如军人般坚强,依然保持着军人坚韧的品德。他对于爱情也如同对于他的职业般忠诚。锡兵这一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外表的残缺与内在心灵的强大力量形成巨大的反差,对于爱情的忠诚与对不断命运的抗争使得锡兵的悲剧色彩更为鲜明。但最终在巨大的命运之下锡兵被毁灭了。锡兵的一生就是连续不断遭受灾难的一生,生命个体的生存是如此的苦难与脆弱,但他欣然接受命运带给他的考验,而最后的毁灭,赢得了爱情,是在受难之后的另一种新生方式。在野天鹅中,主人公艾丽莎也如锡兵一样,不断面对外来的、意想不到的灾难,甚至是生存的威胁之时,艾丽莎始终以一种理性精神来面对这种非理性的威胁,这时悲剧就产生了。在童话野天鹅中,艾丽莎公主是一个执着坚强的女孩,为了救助那些被巫婆皇后坑害的哥哥,除掉哥哥们身上的魔力,她从不放弃努力。正如她自己所说:“水在不倦地流动, 因此坚硬的东西也被它改变为柔和的东西了。我也应该有这样不倦的精神!”19为了使哥哥们能从野天鹅变成人,艾丽莎得去教堂墓地里采集荨麻,用这些荨麻给哥哥们编织出十一件长袖的披甲。这些火一样的植物给艾丽莎公主的肉体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她用她的柔嫩的手拿着这些可怕的荨麻。这植物是像火一样地刺人。她的手上和臂上被烧出许多泡来。不过只要能救出亲爱的哥哥,她乐意忍受这些苦痛。于是她赤着脚把每一根荨麻踏碎,开始编织从中取出的、绿色的麻。”20她承受住了肉体上的折磨,但是精神上的折磨更令人难以忍受,当她被大教主陷害,人们要把她当成巫婆烧死时,她知道自己是无罪的但是却不能为自己辩护,因为她不能说话,她哥哥的生命是悬在她舌尖上的,只要她说出一个字就会使他的哥哥们丧命。悲剧就诞生于艾丽莎在与命运的矛盾冲突之中,艾丽莎发挥了作为人的主体力量,反抗外在世界对她的主宰,表现出了敢于和灾难进行殊死搏斗的精神。这种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通过行动来改变人生境遇,悲剧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另一篇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的洗衣妇也是这样一个努力抗争都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剧。 安徒生在她是一个废物中描写了一位洗衣妇,她被“市长”,被社会上的人称为废物,但是她确是一位勤劳善良的穷苦妇女,为了儿子,她拼了命的工作,然而其他人却教唆她的儿子说她是一个废物,甚至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最后因为不堪劳动的负荷而死了,市长却仍然看不起她, 同时告诉她的儿子说她死了是一桩好事,因为她是一个废物!洗衣妇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试图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与儿子的命运,但是在命运面前,弱小的母亲无论怎样抗争都没有办法改变生活现状,在无法改变的命运之下,死亡成了命运的最终归宿。就如亚达摩夫说:“一切人类的命运同样是徒劳无益。无论断然拒绝生活或是欣然接受生活,都要通过同一条路走向必然的失败, 彻底的毁灭。”21洗衣妇的毁灭是辛勤劳动者的毁灭,是对儿子的亲情的毁灭,在毁灭中让人不禁会沉思她真的是一个废物吗?安徒生的这些作品,让人们在人类自身的不完善中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之中体会到浓浓的悲剧意识;让人们看到植根于悲剧主人公的自由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紧张关系到最终败于命运面前,这由此生出的巨大悲痛背后是深深的思考。二、悲剧意识的来源悲剧意识在安徒生童话里无处不在,无论是对为爱情理想而牺牲的小人鱼(海的女儿),还是对因由崇高的母爱而被迫放弃孩子现实生命的母亲(母亲的故事),抑或是对那些处于困境,渴望追求美好生活,执著追求爱情却被黑暗社会所吞噬,被命运所捉弄的劳动者和忠于爱情之士(如卖火柴的小姑娘、柳树下的梦、没有画的画册、她是一个废物、老约翰尼讲的故事等等)。探究这些悲剧的根源,发现这些悲剧意识的根源与安徒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挫折的人生经历安徒生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说道:“人生就是一个童话。我的人生也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22安徒生的一生,饱尝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生活的困顿与爱情的曲折,这些体验都被折射进他的童话里,因此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孕育了悲剧意识。梁实秋说:“安徒生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心境和深切体验是他童话作品的取材来源。”23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意识与安徒生的个人挫折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安徒生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个靠为别人洗衣为生的浣衣女,而在安徒生11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14岁的时候,决意离开家乡独身到哥本哈根闯荡。为了成为一名歌剧演员,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几近走投无路。他在哥本哈根去拜见一位舞蹈家的时候,穿的是不合适宜的礼服,不管安徒生多么努力的演出还是没有得到那位舞蹈家的赏识。在各个剧院也处处碰壁。有的剧院经理说他太瘦了,有的剧院说只雇受过教育的人。后来哥本哈根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答应培养安徒生唱意大利歌剧,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意大利歌剧几乎是没有观众的,安徒生也由于冬天没有暖和的衣服穿,半年后嗓子就变哑了,校长就让安徒生去谋取其他生路了。安徒生的歌剧演员的梦想也就此破灭了。歌剧演员的梦想破灭以后,安徒生又开始萌生当一名诗人的念头,有人读完他的诗后断言说那只是伤感的东西和无聊的废话。甚至有一个女保护人曾写信对他说:“务必不要因为你能写几行诗,就以为自己是一个诗人了!那样可能发展为固定的想法。倘若我幻想自己成为巴西的女皇,你会说什么呢?那岂不是愚蠢的想法吗!你以为自己是诗人的想法也是愚蠢的!”24“多数人那里得到的教训是叫我谦虚谨慎,不应得意忘形。其实那时我很轻视自己。”25这是安徒生一生中受到最多的嘲讽和最严重打击的时期。权贵们认为安徒生根本不配当作家,千方百计诋毁他、打击他。很长一段时间丹麦的评论界也对他的小说不屑一顾,甚至在他的作品在国外受到称赞时,在国内仍不乏对他的批评。安徒生在事业上得不到肯定,在爱情路上也饱尝着辛酸。安徒生年轻的时候曾喜欢过一个乡下姑娘。他们都出生贫寒,彼此的生活经历也极为相似,双方也互为爱慕,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这位乡下姑娘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拒绝了安徒生。这对安徒生一生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到安徒生17岁那年,安徒生结识了一位名叫伊尔夫的翻译家,伊尔夫的女儿亨利蒂对安徒生关怀备至。后来亨利蒂的父亲伊尔夫和她的母亲不幸身亡,弟弟也在一次旅行中因黄热病而病逝。亨利蒂悲痛欲绝,痛苦万分,此时的安徒生陪着亨利蒂走出那段痛苦的岁月,他们的感情也因此升温。几年后,亨利蒂为了去安葬处凭吊弟弟,乘上奥斯特里亚号轮船就启程了,轮船在大西洋中失火,亨利蒂再也回不来了。绝望的安徒生写了一首悲悼她的挽诗,诗中充满了悲痛和怀念。此后,安徒生常常彻夜不眠,苦苦思念着亨利蒂,他幻想着奇迹能从天而降:亨利蒂会突然回到他的身旁。但是,亨利蒂永远没有回来,安徒生心头的创伤难以平复。直到1830年,安徒生旅行到裘兰特时,才又爱上了一个富家姑娘。他那么真诚的爱着她,安徒生仿佛看到整个世界又充满了希望,他的人生又恢复光明,一切又是那么美好。但是,虚荣的富家姑娘却看不上贫穷的安徒生,认为安徒生根本配不上自己,安徒生再一次坠落到痛苦的深渊。安徒生爱情道路是曲折的,终其一生都未娶,都没有得到完满的爱情,这种不完满的爱情在安徒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柳树下的梦写的是一对恋人的纯洁爱情是如何败给财富与地位的。沙丘上的故事中,雨尔根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克拉娜,然而当他抱着克拉娜从海中逃生时,克拉娜却因头撞在铁钩上而丧生,雨尔根也因为失去爱人而变成了白痴。在海的女儿中,小人鱼苦苦追寻爱情,最终还是没能得到王子的爱情而化身为泡沫。安徒生在事业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爱情上无法得到慰藉的状况助长了他内心的自卑心理。当自卑的种子在发展着的同时,一些与自卑相对抗的情绪也在增长着,那些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对外攻击性成为对现实丑恶的无情揭露,那些与自卑对立而又共存的自负与自傲成为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动力。这种自卑在安徒生的童话中表现为对悲剧情节的沉浸,和对悲剧之美的眷恋。如作品丑小鸭就是安徒生自我的真实写照。安徒生与丑小鸭的命运是相似的,他一生坎坷曲折,就如丑小鸭自出生后就处处受到欺凌。在养鸭场,它受到其他甚至来自兄弟姐妹的排挤欺负,而逃出养鸭场后,它受到野鸭的歧视、大雁的嘲笑、猎狗的惊吓等等,但是最终丑小鸭变成天鹅,得到了幸福的时候,丑小鸭“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26当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时对未来的忧患,这注定了悲剧存在的必然性。 (二)延续生命希望的死亡意识海的女儿里小人鱼以死亡来完成对理想的追求;坚定的锡兵里锡兵以死亡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以死亡来创造自己的幸福可以看到,“再也没有一位童话作家像安徒生那样不讳谈死亡,安徒生谈死亡的频率非常高,安徒生童话里的死亡就像日月星辰般自然地存在着。” 27死亡对于安徒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安徒生在出生的时候被停放过一个棺材的木架做成的床架上。在安徒生后来的自传中他还提及他对此事记忆犹新。当然,婴儿的安徒生在当时是不可能有任何记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徒生很重视这一有关死亡的现象描述。而在安徒生的一生中也的确不断经历着各种因死亡而带来的巨大伤痛。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告诉安徒生父亲是被冬天的冰姑娘接走的,安徒生对此深信不疑,到后来还写出了冰姑娘的童话故事。可见死亡对于童年的安徒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安徒生15岁时敬爱的老祖母去世,17岁时女友亨利蒂死于轮船事故,28岁时母亲去世。童年的死亡意识在安徒生心里得以保留以及对于亲人的死亡所到来的深切伤痛在安徒生苦难的历程中衍生出灵魂不朽的思想。当安徒生把死亡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被赋予了审美价值,就发现了悲剧中死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人们对于生命的敬仰、对死亡的想象、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死亡之悲剧自然具有审美价值,同时只有死亡的悲剧能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至高点,让人们追求精神的延续永存。”28安徒生发现了死亡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灵的悲剧美。于是安徒生用他那凄美而感伤的笔刻画出生命的寂灭,以童话家的立场去挖掘社会的创痍,去写出死亡的悲剧美。尽管这些创伤有时残酷得让人无法正视,他仍义无返顾投身其中。在安徒生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在寒冷而黑暗的除夕之夜,顶着大风雪,光着脚丫,沿街叫卖火柴。为了取暖她抽出火柴擦燃。火柴擦亮之际,深埋于心的渴望也随即被点燃。当小女孩透支了生命去擦亮梦想之时,“这些星星陨落下来了,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光线。”29小女孩的生命也在黑暗中似星星般陨落了。生命的陨落让人的心里止不住的疼痛。小女孩无法改变的悲惨命运,最终用死亡来完成这一悲剧美。“至极的美就是属于悲剧的美!感觉到所有的事物终将飘逝的意识,使我们完全浸染于至极的悲痛之中,而这一份悲痛则又向我们展示启现那些不会飘散消逝的事物,那就是永恒的美的事物” 30。这种悲剧的美,使得安徒生有对死亡的悲剧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就是永恒的美,即不灭的的灵魂,超越了死亡。因此,当1843 年,安徒生最亲密的朋友沙米索在柏林去世时,他在悼言诗中这样写道:“纵然在阴间,上帝也有安排筑起一座桥引他们到极乐世界。”31而后来,当他的好友柯林夫人死时,他竟觉得:“我从未想象过离开人世竟能这样不痛苦,这样幸运。”32如母亲的故事就是以死亡来换取死亡的再生。母亲为了找到被死神抱走的孩子,把给孩子唱过的所有歌唱给夜之神,唱的歌很多,流的泪更多。为了找到孩子,她把荆棘抱在胸脯上,把眼睛哭出来给湖水,把黑头发送给了老太婆。经历了一切苦难,终于找到了死神,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最终却为了孩子幸福的未来而放弃带走孩子。在这里,死亡的恐惧感已经被幸福的天国所克服,安宁平和的氛围降临了。(三)动荡的社会安徒生生活于19世纪的丹麦,正是资本主义早期,贵族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时期。动荡的社会对安徒生童话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首先,从社会根源上看,1815年拿破仑战败,丹麦由于曾经与法国结盟,也成了战败国。丹麦因此而失去了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虽然在安徒生1845年以后,开始写浪漫主义减少、现实主义增加的转型童话时起,丹麦的纸币已经开始能够兑现,国内经济也有逐步恢复的希望,但人民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他们贫困的程度更是有增无减。这是因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开始在上升的路上迈步。这个阶级,在他们原始积累的过程之中,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比起封建统治阶级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既然是在上升,当然也就看不出它灭亡的征兆。安徒生看不出人民将会在贫困和苦难中得到生活改善的前景。其次,从安徒生所处时代的文学背景来看,现实主义思潮成为文学主流。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不得不深切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环境与尝试并努力去改变但未果的无奈恐慌的悲剧心理。处于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安徒生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贫困、冷酷的黑暗现实毫不留情的把他从幻想世界中拉了出来。这样的热爱生活、富于同情心的作家在走向人生、深入描写现实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他因着主客观条件的局限看不到解决矛盾的途径与可能时,又无奈的陷入了苦闷之中,而这苦闷又随着他的笔触流泄于他的作品中,给他的作品涂上了或浅或深的灰暗色调,抹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三、悲剧的价值悲剧的价值在于对人的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这人生存着的苦难世界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使悲观绝望,苦苦挣扎的人从中得到解脱的一剂良药,就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文艺学巨著诗学中为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33有些学者把这种陶冶解释为宗教里的“净化”,是通过产生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净化心灵,使人们在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受到教育。(一)让孩子成长的悲剧快感安徒生一生创作了大量基调忧郁、充满悲剧意识的童话。这对于世界儿童文学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学者曹文轩指出“儿童文学不是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文学,而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快感分为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而安徒生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悲剧快感,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34。安徒生用其充满童趣的笔墨,为儿童打开了一扇不那么美妙但是确是很真实的世界之窗。“在海的深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35这段唯美的环境描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又如王子误以为是别的姑娘救了他时,小人鱼满心的悲伤:“ 啊,他却不知道我救了他的生命!小人鱼想,我把他从海里托出来,送到神庙所在的一个树林里。我坐在泡沫后面,窥探是不是有人会来。我看到那个美丽的姑娘他爱她胜过爱我。这时小人鱼深深地叹了口气她哭不出声来。”36打开安徒生的童话,随处可以看到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和心理描写。但是天真的小读者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在这里,美丽的公主和深爱的王子总是不能在一起;海的女儿里小人鱼放弃自己海底舒适的生活以及美妙动听的声音,舍弃自己300年的寿命,最终还是没能和王子在一起;柳树下的梦里克努得带着美好的爱恋面对的却是爱人的遗忘,他的甜蜜永远都伴随着苦涩;母亲的故事里母亲用尽了一切也没有从死神手中抢回自己的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圣诞夜冻死了,至死都只能在一根根火柴的亮光里得到烤鹅和美丽的圣诞树这样的童话令人读来不禁深深颤抖,这样的悲剧结局让人忍不住地忧伤。安徒生用他的善良、纯洁、真诚改变了童话的面貌,为孩子开启了最初的心灵之门。或许孩子们是不会完全了解的,当他们长大的时候,就会懂得当初含着眼泪听妈妈读完的故事,其实是浸着更多的泪水写成;才会懂得,那一篇篇唯美悲伤故事的背后,竟是这样一个成人的残缺的世界;才会懂得,每一个悲剧结局的背后,满目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疮痍。(二)令成人深思震撼的悲剧安徒生用孩童的语言叙说着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童话不仅仅是属于儿童的,也是给成人的礼物。安徒生说:“我前面提到过,为了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导向,我把第一本童话集称为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我的讲述方式就是平常我和孩子们讲故事时使用的方式,我得出结论:每个年龄段的人对这种方式都很满意。孩子们很喜欢那些装饰性的华丽的描述,而成人则对童话中隐含的寓意更感兴趣。童话成了成人和孩子都可以读的东西,我相信,这也正是现代童话作者的奋斗目标。他们找到了进入童话的大门,在童话里发现了坦率与真诚。因此,我删去了讲给孩子们听的这几个字,又出版了三本新童话集 。”37安徒生所说的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童话故事并非刻意为孩子而作,尽管他的许多童话显然是为孩子而写的,但安徒生的寄托绝不是单一的。就像安徒生说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38就正如翻译家石琴娥指出:“正因为在得意于人生坦途的同时,还必须忍受难言之隐以及无法宣泄的苦闷、愤懑,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中后期的作品中,便往往流露出一股肃杀深沉的忧戚和哀伤,令人读来感同身受,甚至掩卷遐思、扼腕叹息,像是咀嚼了一枚青橄榄似的,在舌尖留下一股虽甘冽却又苦涩并且久久不会散去的余味。”39这股“肃杀深沉的忧戚和哀伤”令成年人震撼以及深思。恋人中陀螺当遇到五年前的爱人时,发现旧爱早已经在屋顶的水笕弄得全身湿透不复当年的风采时,“爱情”也就无形的消逝了。爱情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这样的悲剧令人不得不感叹世态的炎凉。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为了钱,为了财产,不惜互相暗算,甚至对老祖母也不留情。读者领悟到了社会中存在的人间的残忍,反思存在于人世间的人情抵不过金钱的诱惑的悲剧。(三)残酷后的温情给人以希望安徒生带给儿童与成人的不是只有这么残酷血腥的现实世界,在浓浓的悲剧色彩之下还有温暖人心的人道主义。因为“悲剧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石就是:它真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沮丧压抑。悲剧迫使行动中的人抗击无情的命运,在失败与苦难中,展示他做人的意志和尊严。因此,悲剧童话,只有当它通过悲剧冲突得以表现,并与渗透其中的悲剧精神相结合时,才能成为悲剧创作的前提;否则,我们会背离悲剧的终极目的并抹杀悲剧的真正价值”40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是在点燃的火柴中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东西之后死的,嘴唇还是发出微笑的。小女孩是和她的祖母“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41又如红鞋中的珈伦并不那么虔诚的信任上帝,而受到了惩罚。珈伦穿上了殷红的舞鞋,她能轻松的跳起优美的舞蹈,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开启,除了希望一切都被放飞。小女孩只能不停的跳舞。最后,小女孩净化了自己的思想后,她才得到了宽恕,她的灵魂才能“骑在太阳的光线上飞进天国”42。安徒生的童话虽然是悲剧的,但是在悲剧底下深藏着温暖的人道主义,使得悲剧的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四)安徒生童话悲剧的崇高之美“安徒生童话世界中诸多悲剧性叙事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以不同题材的悲剧故事,尽显了人间的真善美,尽显悲剧人物对希望、对生活、对爱情、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而且更在发掘悲剧人物自身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将悲剧人物崇高的生命内涵与品性置于人类精神境界的高层次上。”,43崇高说到底是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的,首先让人们感觉到生命力受到了阻碍,紧接着用更强的生命力的爆发去克服生命力的阻碍,人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从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生命的崇高内涵充分的显现出来。如在海的女儿中,小人鱼苦苦追寻的爱情与人类永恒没有办法获得,最终用死亡来完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一种通过死亡来体现壮美、崇高,用死亡体现生的伟大,以审美来抗拒死亡的恐惧以此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价值的追求。如在坚定的锡兵里,锡兵在经历灾难之后,最终在毁灭中获得了爱情,锡兵在此超越了自身,寻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让人们透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及永恒的价值。通过这种感性的死亡的毁灭而成就了精神性的自我,充分体现了作品中的悲剧的崇高之美。母亲的故事里,历经艰辛还是没能把孩子从死神那里救回来,这时候的崇高的审美形态不再关注的是结果,而是主体的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行为中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与实践主体精神的坚强不屈共同铸就了悲剧的崇高之美。安徒生是一个窥见了悲剧性命运的人,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真诚爱情得不到回应,追求幸福时付出的难以想象的惨痛的代价他把一切真相剥离出伪善的外壳,把有价值的东西在虚幻世界里一次次地撕裂。他让儿童在奇幻的世界里体会到人世间的残酷,让成人从童话的悲剧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如母亲的故事里母亲千辛万苦找到孩子,却为了孩子的幸福,甘愿放弃孩子,母亲含泪看着孩子被死神带进天国,这悲伤的背后深藏的不是很伟大的母爱吗?丑小鸭中丑小鸭经历了种种挫折,最终变成了天鹅,就像安徒生说的“只要你曾经在一只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44等等,安徒生的童话让读者们在“含泪的微笑”中体会人生的哲理,为处于生存困境和焦虑的人提供了一片精神的净土,使得读者们能更好的生活,更聪明的做人。结 语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美丽的公主和深爱的王子总是不能在一起,海的女儿里小人鱼得不到爱情独自一人化成泡沫;柳树下的梦里克努得带着幸福的美梦死在柳树下;老单身汉的睡帽里老单身最终在孤独中死亡可见,悲剧意识充斥着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卑微的出身、失败的艺术追求、上流社会的歧视使安徒生饱尝人生的艰辛,屡遭冷遇的爱情追求,近乎绝望的情感体悟,社会现实的黑暗残酷,激起安徒生的强烈愤懑和无比悲痛。因此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悲剧成为左右他一生创作的力量,也成为他整个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的艺术结晶,他的悲剧是美与善被毁灭的悲剧,弱小者无法抵抗的命运悲剧。安徒生用他那凄美感伤的笔触,以及他全部的爱来书写着他的童话,给全世界的儿童带来了不那么完美的残酷世界,让成年人看到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上升与沉落、挣扎与和平、付出与回报、渴求与施与,纠结在一起。注释:1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2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34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1页,第481页56789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21页,第923页,第706页,第707页,第713页101112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2页,第452页,第453页13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14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15 程开成,应朝华.爱是死亡的超越析安徒生童话里的死亡意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第69页16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297 页17181920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第178页,第188页,第198页21 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22 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第53页23 兰守亭.安徒生悲剧童话的审美关照J.南通大学文学院,2007年第19卷第3期,第78页24 徐萍.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3期,第52页25 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26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页27 彭斯远.儿童文学散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28 王宇翱,王聪贤.死亡之悲剧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第75页29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2页30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7年版,第137页31 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第254-255页32 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第433页33 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34 曹文轩.安徒生文字中最值得迷恋的地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44- 45页3536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第109页37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我生命的故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38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39 安徒生著.石琴娥译.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40 谢劲秋.论悲剧童话及其表现形式J.外国文学,2005第6期,第24页414243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4页,第457页,第351页参考文献:(专著类)1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卷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我生命的故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8 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9 安徒生著.石琴娥译.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10 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11 甘霖,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13 贺宜.散论儿童文学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 14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5 彭斯远.儿童文学散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16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7年版17 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论文类)1 程霖超.安徒生作品之海的女儿解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5期2 程开成,应朝华.爱是死亡的超越析安徒生童话里的死亡意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3 曹文轩.安徒生文字中最值得迷恋的地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4 柯如青.安徒生童话永恒魅力之源J.宁德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5 李丰勤.用感情和思想写成的故事安徒生童话浅析J.锦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6 李红叶.我们懂得了安徒生了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 兰守亭.安徒生悲剧童话的审美观照J.南通大学文学院,2007年第19卷第3期8 王宁.论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悲剧心理J.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9 王远年,周旭艳.论安徒生童话的忧郁色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0 王宇翱,王聪贤.死亡之悲剧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11 韦苇.安徒生童话温暖的人道主义及其他J.烟台师院学报,1986年1期12 徐萍.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3期13 谢劲秋.论悲剧童话及其表现形式J.外国文学,2005第6期 14 喻善平.悲剧结局的魅力在于延续了审美活动.川北教育学院学报J.1993年第2期15 张黎明.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16 朱耀龙,罗晓欢.试论悲剧冲突的性质与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5卷第4期(外文类)1 Li Rong. Eagerness for Life and Shock of DeathA trial discussion about the origin of tragedy charm J. The Forum of Yingca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5,(1).2 Lou Jing. Social ChangeFate Tragedy Tragedy Philo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来宾宾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拟聘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西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2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招聘编外人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国航股份西南分公司乘务员岗位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四川)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彭孝军院士团队专职研究员招聘1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安徽雨山区秀山文苑托育园招聘劳务派遣制工作人员1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招聘编制教师14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龙岩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崔一民-北京大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L∕T 502.26-2006 火力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 第26部分:亚铁的测定啉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 TD/T 1065-2021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正式版)
- 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课件
- CIM登峰系列方冰制冰机技术服务手册
- 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可行性方案
- 视频监控调取记录表
- 质量控制计划QCP
- 七田真1000图记忆
- GB/T 4456-2008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