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_第1页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_第2页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_第3页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_第4页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含参考答案)课 程 概 况一、课程性质、内容与设置目的、要求森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既是学习和应用林学类专业课的基础,更是林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使用的教材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森林生态学:即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方面讲述森林植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层次上来划分,森林生态学内容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功能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的应用。最后总观全球森林地理分布,站在更高层次生物圈水平上,关心全国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营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使之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确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处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类和分布的规律和理论。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二、使用教材森林生态学(第2版)李景文 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18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第一章 绪论简述题1. 阐述森林生态学的定义。2. 简述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3. 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4. 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第二章 森林与生物圈简述题1. 你是如何认识自然与生物圈的?2. 森林在生物圈具有哪些生态功能?第三章 森林的环境 一、填空题(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二、选择题(1) 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A 生态因子 B 环境 C 主导因子 D 限制因子 (2)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三、问答题(1)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答案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2)举例说明什么是大环境与小环境? 答案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例如不同的气候区。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3)简述Gaia假说。 答案 英国科学家J. Lavelock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总体控制着地球的环境条件。提出了Gaia假说。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4)生态因子分为哪几个类型? 答案 生态因子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气候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等。2 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生物等。3 地形因子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坡向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4 生物因子 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5 人为因子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5)论述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和不可代替性。 答案 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6)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 答案 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 (7)简述生物的内稳态机制。 答案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除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以外,许多生物还可以借助于渗透压调节机制来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是,内稳态机制虽然能使生物扩大耐受范围,但不可能无限扩大。第四章 光与温度因子一、填空题1. 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吸收与释放的速率相等。2. 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3. 生理有效辐射中,()光和()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4. 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植物、()植物、短日照植物。5. 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二、单项选择题 1、(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A 光照强度 B 光周期 C 低温 D 昼夜变温三、多项选择题(1)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A 低温 B 弱光 C 高温 D 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2) 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A 近红外线 B 紫外线 C 红橙光 D 蓝光 E 绿光(3)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A 孔隙多 B 蓄水能力差 C 保肥能力差 D 比较干燥 E 透气性好四、问答题1、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几大类? 答案 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2、解释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概念。 答案 光合作用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3、光质对植物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答案 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属于长波光,蓝紫光属于短波光。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红光还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所吸收。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生长及幼芽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物的伸长而使其形成矮态,能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红光影响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红外线和红光是地表热量的基本来源,他们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地以热效应反映出来。 4、何谓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6、论述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的途径。5、为什么昼夜温差比较大,对植物生长有良好的影响? 答案 白天较高的气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夜间较低的温度又抑制了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质的消耗,从而有利于合成物质的积累。第五章 大气与水分因子1、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植物的生理干旱? 答案 (1)大气或土壤中水分缺乏,使植物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2)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加以补充,从而导致植物枝叶干枯和死亡。(3)土壤中溶液浓度过高时,使土壤水势降低,如果低于植物根系的水势时,使根系不仅无法正常吸水,反而往土壤溶液中失水,引起植物生理干旱。2、简述森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原因。 答案 (1) 林内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使地表径流有所减少,由于苔藓、地被物层具有较好的持水功能,在拦蓄降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保护土壤免遭冲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枯枝落叶积累量的多少,是影响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因素。(2) 森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容易被吸收和入渗。同时地表径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入渗,使地表径流减弱。 3、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答案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4、简述植物如何从生理上和形态上适应干旱条件。 答案 在形态上的适应表现为: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有的叶片呈刺状,气孔下陷,叶表角质层较厚或有绒毛,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在生理上的适应表现为:含糖量高,细胞液浓度高,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第六章 地形与土壤因子 1、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 )定律进行解释。 2、论述地形因子对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影响。 答案 地形因子属于间接因子,地形本身对植物生长和分布没有作用,但它能改变其它因子如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影响,使其重新分配。在阳坡,太阳辐射强烈,地表温度高,蒸发量大,生境趋向于干旱化。在阴坡则相反,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低,蒸发量小,生境趋向于阴湿。在山坡的上部,由于重力作用和雨水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向坡下运移,使土层变薄,质地较粗,含水量较低。在山坡中下部,土层较厚,含水量较多。 3、为什么林地土壤的终渗率比较高?简述其原因。 答案 这是因为林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由于森林的存在,树木根系和土壤间形成管状的粗大的孔隙,土壤动物的活动也形成粗大孔隙,加之植物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因此林地土壤孔隙度比无林地好得多,也就更有利于入渗。另一方面,林地地面有枯落物覆盖,减轻了雨滴的冲击,土粒不致分散,从而长期保持土壤孔隙不会被堵塞。4、简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同样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同时还具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来说,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裸露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比较剧烈,但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越来越缓慢,变幅也越来越小,土壤温度的变化要滞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 5、土壤空气和大气中和的含量有何区别?简述其原因。 答案 土壤中空气的成分与大气有所不同,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低于大气的含氧量,但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却比大气高得多,从而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原因主要是土壤内部空气与外界的流通相对困难,再加上土壤中生物的呼吸、死有机物的分解等,消耗了氧气,增加了二氧化碳。 6、土壤生物对改善森林水文功能有什么作用?答案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在土壤内的洞穴能增加大孔隙,翻松土壤,粉碎枯枝落叶。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物的腐殖化,本身的残体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植物根系死亡后,增加土壤下层的有机物质等来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根系腐烂后,留下许多孔道,改善了通气性。第七章 森林生物种群一、填空题(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 )增长。(3)( )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5)动物的扩散有()、( )、( )三种形式。 (6) 如果把甲乙两种草履虫同时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乙草履虫逐渐消失。在生态学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 二、单项选择题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A 瞬时增长率 B 内禀增长率 C 环境容纳量 D 环境阻力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A 多度 B 密度 C 盖度 D 频度 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A 内禀增长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C 存活曲线 D 年龄结构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群团分布 D 泊松分布 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A 相互竞争 B 互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 趋于 1 时,种群()。A 近似指数增长 B 增长速度趋于零 C 数目已接近极限 D 数目开始减少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A 互利共生 B 偏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 8、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在初侵入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常常呈()分布。A 随机; B 均匀; C 集群; D 指数。 9、()能较明确地描述实际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死亡过程。A 食物链; B 生命表; C 指数增长方程; D 逻辑斯蒂增长方程。 10、种内竞争可能导致种群成(2)。(P154-155)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团块分布 嵌式分布11、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表示的种群密度称为(2)。 粗密度、生态密度、多度、盖度(P154)12、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dN/dt=rN(KN)K中,(NK)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是(4)。(P159) 种群个体数 种群增长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 未被个体占领的剩余空间13、 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2)(P156) 进展种群 衰退种群 稳定种群 增长型种群14、林木种群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增大而出现的种群密度减小的现象称为(1)。(P162) 自然稀疏 正常死亡 异常死亡 非密度调节15、一个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则该种群具有(3)分布格局。(P155) 随机型 群聚型 均匀型 镶嵌型16、林业生产上划分龄级的标准因树种而异,针叶树种和硬阔叶树种常以(3)为期。(P155) 5年 10 年 20年 30年17、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基本相同,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4)之内。(P155) 二个龄级 10年 20年 一个龄级 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主要有()。A 种群的繁殖特性 B 种群的结构 C 物理环境因子 D 种内和种间关系 E 存活曲线(2)导致物种之间正关联的因素可能有()。A 空间排挤 B 依赖关系 C 竞争 D 他感作用 E 不同的环境要求 1.种群中个体分布呈均匀分布的原因有:(1、2、3、4) 种内竞争 优势种成均匀分布 地形均匀分布 自毒现象 林地内光斑镶嵌 四、名词解释 种群(153): 种群密度(P154): 种群调节(P161): 二分之三法则(166):(公式:V=KN-a ) 生态对策(P170):五、问答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 答案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整个分布区中不会处处对其生长都是适宜的,物种只能生长在对其合适的生境。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的各个集合体,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有时种群的界限非常清楚,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或在一个岛上的蝮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种群边界是生态学家根据调查目的而划分的。种群概念既可指具体的某些生物种群,如一个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种群,也可用于抽象名词如泛指所有熊猫种群。 (2)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 答案 种群的空间格局一般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群团分布3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以群团分布格局分布最广。 (3)举例说明何谓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 答案 互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双方有利的关系。如大豆和根瘤菌等。偏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的相互关系,对另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如落叶松与水曲柳等。 (4)简述K对策种和r对策种的特点。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 r 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5)你认为研究什么样的物种应用静态生命表比较适合? 答案 对于大象等体型较大、个数较少、寿命较长的物种来讲,适合用静态生命表。 (6)简述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7)请解释“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及其原因。 答案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是指植物个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之后,产量与密度就变成无关的,即产量不受密度影响。例如林分未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林分达到充分郁闭阶段时,林分的产量不因立木密度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在高密度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等的竞争激烈,虽然密度很大,但每株个体产量较小。地球表面任何一点在一年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是恒定的,那么在上面生长的植物产量要受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制约。在该地片完全被植物覆盖的情况下,不管密度多大,接收的太阳能总量是不变的,从而导致植物总产量的恒定。 (8)如何依据方差 / 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答案 方差 / 平均值比率是检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类型的简便方法,即 S 2 /m 。若 S 2 /m = 0 ,属于均匀分布;若 S 2 /m = 1 ,属于随机分布;若 S 2 /m 显著地大于 1 ,属于成群分布。 (9)你认为 K 对策种和 r 对策种对环境有何不同的要求?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在稳定的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容易成为濒危种,因此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稳定的环境,以保证其物种的数量。r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又称为机会主义者,因此可以在较小斑块环境下存在。 (10)对 K 对策种和 r 对策种来讲,哪个类型会出现种群爆发,为什么? 答案 r 对策种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这是由 r 对策种的特点所决定的, r 对策种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小,寿命短,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迅速爆发。 (11)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 ( 1 )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 2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的种群数量; ( 3 )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12)比较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的观点。 答案 气候学派强调非密度制约因素,提出气候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的因素。他们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生物因子对种群密度调节起决定作用。 (13)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答案 种群的指数增长指在无限制的环境下,种群的增长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这时的增长模式一般为逻辑斯蒂增长。 (14) 简述引起植物种群成群聚型分布的原因。(P155)(15)论述林分密度调节机制。(P162-164)六、判断分析题:1、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相对指数增长模型而言,考虑了种群可利用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一种完全符合自然界种群增长实际的增长模型,能切实反映自然界种群的增长。(P159-160)2、生长在贫瘠土壤上的树木,由于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树木生长矮小,结实期也将延后。(P174)3、自然条件下、同龄林一般是在裸地上由中性或耐荫树种连续更新所形成。(P155)4、R对策种较K对策种而言,其优点在于种群可以保持稳定性,但其一旦受到干扰则恢复很慢,并有较大的绝灭可能。(P172,177)5、当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极端不利,林木生长受到物理环境的强烈抑制时,林分才表现密度调节作用,而当树种生长在较好的生境上时则不表现密度调节。(P164)第八章 森林群落一、填空题(1)按照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植物占绝大多数。(2)()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3)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4层。 (4)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5)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6)()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7)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8)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 (9)()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显著度) /300 。 (10)按照Mac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和()的平衡。 (11)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选择()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二、单项选择题1、 顶极格局理论的特点是()。A 认为顶极群落是呈梯度变化的连续体 B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 C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演替顶极 D 承认群落是独立的。 2、热带雨林的乔木层可以划分为()。 A 不超过 3 层 B 一般为 3-4 层 C 层次的划分较难 D 单层林 3、 森林群落中,如果立地条件较好,立木密度较高,则()。A 干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B 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C 根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D 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不受影响4、()是植被的基本单元。A 植物群系 B 植物群丛 C 植物群落 D 植物种群5、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地位的地区,气候特点是()。A 寒冷湿润 B 潮湿 C 温热干燥 D 温热多湿6、按照单元演替顶极理论,在草原气候区内局部出现荒漠群落,这个顶极称为()。A 演替顶极 B 前顶极 C 后顶极 D 偏途顶极7、在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是()。A 旱生演替 B 原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次生演替8、根据单元演替顶极理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子的影响,形成表面上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称()。A 亚顶极 B 前顶极 C 偏途顶极 D 超顶极9、岛屿中物种的数目与()成正比。A 岛屿的面积; B 岛屿与大陆的距离;C 岛屿受干扰历史; D 动物物种的比例。 10、自然界中,一个湖泊被填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的过程。A 旱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原生演替; D 逆行演替。 11、植物排放的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称(3)。(P198)竞争 共生 异株克生 对抗12、在哈钦森生态位观点中,植物的生态位可分为四种,表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称为(3)。(P202)空间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13、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在生态学上称(2)。破坏 干扰 灾难 失调14、授粉是生物之间的(3)关系。(P194) 对抗、异株克生、非连体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15、格鲁比在解释植物种的共存时将植物的生态位分为4种,其中成年植物所能忍耐的自然环境界限称为(1)。(P203) 生境生态位、生活型生态位、季相生态位、更新生态位16、寄生关系属于(3)。(P195) 互利共生、偏利共生、消费性的物理掠夺、抗生作用17、草原和荒漠地带的低海拔森林线主要决定于(4)。(P188) 降雨量、土壤、蒸发量、湿润状况18、菌根是群落中种间关系的(2)关系最明显的实例。(P192) 偏利共生 连体共生 非连体共生 抗生作用19、常常将处于幼年阶段的乔木层个体统称为:(3)(P181) 乔木层 草本层 更新层 活地被植层20、生态学上最常用的Raunkiaer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2)为依据来划分的。(P182) 树木高度 休眠芽高度 枝下高度 开花结实高度21、一个树种的相对基面积是该树种基部底面积与(4)之比。 全部调查树种胸高断面积 该树种胸高断面积 所占土地 全部树种基部底面积(P184)22、假如有一个群落由A和B两物种组成,A种占50%,B种占50%。则按辛普森指数计算的种的多样性指数D为:(3) 0 0.25 0.5 0.75 (P203 )三、多项选择:1、种间消费性的物理掠夺包括。 (1、3、5) (P195-196) 寄生、异株克生、捕食、竞争、植食2、脑基耶尔生活型系统的主要类型有:(1、2、3、4、5) 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 隐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P182-183)3、森林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的基本层次主要包括:(1、2、3、4)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层外植物(P180-181 )4、树种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指标,与计算重要值相关的群落数量指标包括树种的(1、2、3)。(P184) 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相对基面积 相对高度 相对优势度5、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可分为共生和抗生两大类,其中以下属于共关系的有:(1、2、3、4)(P191-199) 菌根 地衣 授粉 附生 寄生四、论述题(1)简述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 答案 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与地下成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林冠充分吸收利用阳光。成层结构减缓了竞争。此外植物群落的成层结构为动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2)简述中度干扰假说。 答案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多样性也不很高。而中等干扰程度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3)论述群落波动与演替之间的区别。 答案 群落的波动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存在的变动。这种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而演替则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观的明显改变。 (4)比较机体论学派与个体论学派的观点。 答案 机体论学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其理论依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5)甲群落中 A 、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 99 和 1 ,而乙群落中 A 、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均为 50 ,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哪个群落的多样性更高?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的不均匀性,从丰富度来看,两个群落是一样的,但均匀度不同。 (6)简述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 捕食者一般清除掉的仅是有病的、弱小的个体,这可使被捕食者的种群维持在环境容纳量之下。同时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实际上起着维持被捕食者种群健康和繁荣的作用。 (7)举例说明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及其主要特点。答案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例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相邻群落中共有的一些种类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在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环境条件复杂,对气候变化及外来干扰比较敏感。(8)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们又到处看到不同的种在一个群落中共存,这是为什么?(9)决定一个物种竞争能力大小的生态学特性包括哪些。(P200)五、判断分析题: 两个物种只有在发生彼此直接干涉时才可能发生种间竞争。(P199)六、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P181): 植物群丛(P185): 群落交错区(P187): 异株克生(P198): 竞争排斥原理(P201):第九章 森林演替一、名词解释:气候顶极群落(P217): 二、单项选择:1.演替开始阶段和终阶段为同一群落的演替称(3)。(P214)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 循环演替 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有不同的途径,植物种类成分替代的演替途径为(1)。促进途径 抑制途径 忍耐途径 顺行途径(P214)3、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称(2)(P214)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原生演替4、通过小气候而起作用的局部地形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些地方的顶极群落称(2)。(P217)土壤顶极群落、地形顶极群落、气候顶极群落、偏途演替顶极群落三、多项选择:1、旱生系列的原生演替以岩石风化开始到最后形成森林,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P212)(1、2、3、5)。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旱生草本阶段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2、森林树种的物种特性可分为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下哪些属生态学特性: (P220)(4、5)。形态特性 解剖特性 生长发育特性 耐荫性 耐旱性四、判断分析题:1、在生态演替中,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属于K对策种,而演替后期阶段则是r对策种。(P220)2、演替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替代过程,这种替代所以能发生,整体上是物种生态对策的差异,具体是物种特性的不同,而与生境条件无关。P220-2223、外界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将引起树种适应和竞争能力的改变,从而引起演替。因此,生境条件及其变化是演替的内在原因。(P221)五、简答题:1、简述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P214)2、简述原生演替的特点。(P213-214)第十章 森林分布 一、名词解释: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P286): 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P286): 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P288): 二、单项选择;1、在理想的条件下,亚热带山体的基带植被是(2)。(P289、298)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2、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2)。(P298)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多雨 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和少雨3、我国所有森林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是:(4)(P294)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4、我国森林共划分为25个林区,按(4)等级从北到分属6个水平带。 (P290) 降雨量 地形 海拔 热量5、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是;(2)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季雨林 针叶林 (P293)6、我国青藏高原森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是:(1) 云杉、冷杉 马尾松、杉木 栎类 桢楠、香樟、银木(P295)三、简答题: 简述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P289-290)第十一章 森林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 自养生物(P14): 异养生物(P15): 食物链(P1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P46) : 地球化学循环(P42): 生物化学循环(P56)二、填空题1. 各种森林类型中,( )是净生产力最高的类型。2. 生态金字塔有( )、( )、( )三种。3. ( )和( )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4. 一个生态系统中,( )是非基本成分,缺少他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5. 生态系统中,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做( )。6.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 )、( )、( )。7.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类型:( )、( )。8. ( )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9. 草牧食物链,是以( )为基础,以( )为开始的食物链。10. 腐生食物链,是以( )为基础,从( )开始的食物链。11.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和( )。12.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 )。13. 针叶林、荒漠分别属于中国植被分类单位中的( )、( )。三、单项选择题1、( )能较明确地表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 草牧食物链 B 生态系统成分 C 生态金字塔 D 生态序列图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借助于( )进行的。A 生物之间的取食 B 分解者的还原过程C 绿色植物的养分吸收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繁殖 3、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 )A 净初级生产力 B 净生产量 C 生物量 D 生产力 4、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 气候 B 热量 C 水分 D 风 5、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一般限于( )。A 3-5 个 B 10-12 个 C 7-8 个 D 20-30 个6、一个池塘,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至少具有( )。A 环境,生产者,消费者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 环境,生产者,分解者 D 环境,消费者,分解者 7、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群落(营养级或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重量称为(1)。(P21)生物量 生产力 生产量 生活量8、生态系统组成中,微生物属于(3)。(P9、15)生产者 自养生物 分解者 非生物组分9、能量来源完全来自于周围的无机环境的生物属于(1)。(P140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 腐生物 分解者10、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是(1)。(P16)草牧食物链 腐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分解食物链1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是沿食物链流动的。成熟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是以(2)占优势的功能系统。(P16)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捕食链四、多项选择题(1)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二级消费者的有( )。A 树木 B 鹰 C 虎 D 鹿 E 鲨鱼(2)在中国植被分类中,属于植被型组的有( )。A 辽东栎林 B 荒漠 C 兴安落叶松林 D 针叶林 E 阔叶林(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 )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A 非生命物质 B 生产者 C 一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E 二级消费者(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有( )。A 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内部 B 最后由还原者返还给生产者C 很少由消费者返还给生产者 D 只能单向流动 E 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消散 (5)( )属于生物循环。A 养分吸收 B 养分存留 C 水循环 D 沉积循环 E 气体循环(6)地球上随纬度的升高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 )、( )、( )、( )、( )。 A 北方针叶林 B 苔原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E 常绿阔叶林 五、论述题(1)是森林还是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为什么? 答案 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原因是: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身通过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 (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构成了食物网,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例如在一个地区如果只有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灭绝,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鹿的种群也不会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都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3)作为净生产力最高的森林类型,热带雨林是否存在脆弱性?请加以论述 答案 热带雨林由于其分布地区终年高温多湿,条件适宜,所以生长旺盛,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又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热带雨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是依靠快速的物质循环来实现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植物个体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很快被活的个体所吸收利用。一旦热带雨林被破坏,分解的有机体释放的养分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吸收,就会随着雨水迅速淋失,留下贫瘠的土壤,从而很难重新恢复森林。 (4)简述针叶林的分布地区,气候及植被特点。 答案 针叶林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范围在北纬 45 70 度之间。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并且很长,大陆性气候。针叶林主要构成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松、冷杉、桦、杨,多形成大面积纯林或混交林。群落结构非常简单,层次明显,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针叶林林分生产力较高,主要组成树种树干高大通直,出材率高。 (5)为什么说人工林的发展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蔓延? 答案 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主要靠物种的多样性、各种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种天敌。天然林中,昆虫和病原菌在稳定的群落中与其他成分产生相互作用,他们能削弱生长落后的个体林木,促进他们的死亡,这对于优势种的生存也是必要的。由于森林同时存在着各种防御机制,他们的发展也不会达到成灾的水平。人工林的发展,树种很单纯,各种生物种的关系失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