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docx_第1页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docx_第2页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docx_第3页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671 8178 ( 2011 ) 02 0054 04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彭爱萍 ,汤茜(孝感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由“泛大众 ”走向“精小众 ”是发展的态势之一 ,作为未来社会脊梁的大学生将成为广播夜间谈话节目面向的“精小众 ”。文章结合大学生听众群体的收听行为特征和收听动因 ,提 出开办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播夜间谈话节目 ,提高节目针对性 ;加强主持人的专业性 ,提高节目的引导力 ;拓展传受双方的沟通方式 ,提高节目的吸引力 ,可促进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 ;大学生 ;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 g223文献标识码 a广播夜间谈话节目是一种在午夜前后通过人际交往的自然谈话方式 , 实现大众传播的特定功能的 节目样式 。 1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在我国兴起以来 ,为广播事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办好广播夜间谈 话节目不仅仅是为广大听众搭建一个集社教 、减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平台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 收听对象的心理健康指数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探讨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传播策略 ,对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 的健康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广播媒介的某些劣势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独家优势 : 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 可信性强 。与同样实现了人际传播大众化的电视夜间谈话节目相比 ,尽管广播单一的声音传递远比不上电视谈话时所拥有的场景 、道具 、图片等多元素那 么丰富 ,但“原生态 ”的自然谈话传播 ,具有绝对真实 性 ,更附和了节目受众保有个人私密的参与需求 ,心 理安全感的满足推动讲述者更为真切地表达自身想 法和情感 。 2 3. 对象年轻化 、话题情感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广播夜话节目具有参与受众年轻化 、谈论话题情感化的趋向性特点 。在众 多有关研究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论文中 ,普遍认同参与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20 岁到 45 岁之间 , 尤以年轻受众数量偏多 ,年长者数量较少 。传播心理学告 诉我们 ,进入成年初期后 ,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日趋复杂 ,特别是在快节奏 、高强度的社会转型期 , 年轻人 经常处于高压的精神状态之下 ,“利比多 ”压抑极易导致个体陷入一种心灵焦虑的困境 , 自我闭锁性与 开放 性 的 年 龄 阶 段 性 冲 突 , 致 使 他 们 在 深 夜 时一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特点1. 收听环境的相对私密化广播这一传统媒体 ,有着无与伦比的伴随性和 可移动性 ,使得节目收听方式具有陪伴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尤其在静谧的夜间 ,人们可以在床头 、案前或是车内等各种场合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时时收 听 ”。在相对秘密的环境下营造出融洽 、亲和感强的传受互动场 ,赢得良好的收听意境 。2. 节目内容的可靠化收稿日期 2011 - 04 - 27作者简介 彭爱萍 ( 1967 ) ,女 ,湖北应城人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 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 。54彭爱萍 ,汤茜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分 最适合人们放下心理负担 、抛开名利困扰进行更轻松更深入交流的时段 ,面对广播提供的广阔 心灵空间时 ,释放情感的欲求尤为强烈 。所以广播 夜间谈话节目也主要是围绕情感心理话题展开 , 以 排解不良情绪 、进行深度思考为主要目的 。 3 求中的后三类表现较为突出的时期 , 所以就收听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动因而言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是情感的满足 。作为“准社会人 ”的大学生 ,随着社交面不断扩大 ,思想和情感日益丰富 ,自我表 达的社 交 欲 求 也 日 益 增 大 。收 听 广 播 夜 间 谈 话 节目 ,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平台 ;另一方面 ,在倾听他人故事的同时 ,由于热线 、网络等多种 通讯工具的辅助 ,夜谈节目搭建起节目与受众 、受众 与受众间的沟通桥梁 ,带来了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 。二是心理问题的疏导 。如果说满足交流的情感需求相对趋于表层 ,那么在面临学业 、就业 、人际交 往 (包括男女恋情 )等方方面面的成长困境时 ,心智 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甚至还有 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并伴随不理智的异常行为 ,对自 身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都带来一定危害 ,所以通过 有效的渠 道疏 解 心 理 问 题 的 需 要 就 显 得 深 层 而 迫 切 。但很多时候大学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找到合 适的知心对象去宣泄 、去求助 ,内心痛苦释放急需一 个相对隐秘且专业的平台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中的 倾诉者与主持人和其他受众之间的三向互动 ,及时 有效地实现了另一种方式的心理咨询 。在与综合素 质高并富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交流或是自我倾听的 过程中 ,大学生受众既很好地保留了个人隐私 ,又获 得他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理解 、同情 、尊重 , 同时在 经验互动中促使自己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三是思想意识的提升 。按照马斯洛对人需求层 次的阐述 ,从年龄阶段特性来看 ,大学生渴望获得尊 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大学生涉 世未深 ,在处理问题或是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 都略显稚嫩 ,这个时候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引领思想 的作用就得以彰显 。特别是一些有着专业素养的主 持人以自身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 ,结合正确 的社会导向 ,能或多或少地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思 想意识 ,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走得更好 。二 、大学生群体收听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状况1. 收听行为特性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 、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 等诸多因素 ,影响着他们的收听行为 ,也促成了他们更倾向于广播夜话节目的可能 ,并呈现出不同于一 般受众的收听特性 。首先 ,大学生自身的作息时间决定了晚间是其 收听广播的黄金时段 。李建秋等学者曾在 2009 年以重庆高校为例 ,对 300 多名不同性别和院校的大 学生展开调查访问 ,发现 68. 04 %的受访者都选择在晚上收听 。 4 因为上课 、自习 、社会实践等活动基本 占用了他们一天的时间 ,相对于忙碌的白天 ,晚间时 分较为悠闲 ,渴望放松自我 、坦露心声的欲求也较为 强烈 。尤其是生活作息夜间化偏好 ,也使得一部分 大学生在宁静的午夜成为夜话节目的一个特殊听众 群 。其次 ,作为年轻化群体 ,无论是收听形式还是参 与方式 ,大学生群体都呈现出多样化特色 。接触新兴媒体频繁 ,促使他们经常选择通过手机或是网络 在线收听 ,或经由收音机即时收听与 m p3、m p5 随时下载收听等多种形式 。而参与方式也是在多样化的 基础上 ,更倾向于进行文字表达 ,较多以微博留言 、短信互动发表言论 ,热线参与相对较少 。此外 ,由于是知识阶层 ,大学生群体对节目内容 和意境氛围有着较高的要求 。除了倾诉情感 , 获得心灵释放外 ,大学生对涉及人生方方面面问题的广播夜话节目 ,寄予了一定的文化品位诉求 。2. 收听动因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 :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 我实现需要五类 。 5 正如马斯洛所说 ,人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更高层 次的需要 ,其中包括精神上 、情感上的需求及表达思想的需求 。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 ,正逢对五类需三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群体听众的传播策略统观以上分析 ,尽管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性和他们的收听诉求 ,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广播夜间 谈话节目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收听市场 ,但从当下媒55第 14卷第 2期2011年 6月湖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 f hub e i pol ytechn ic in st itu teno. 2 vol. 14jun. 2011体间的激烈竞争来看 ,特别是在网络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之下 ,使不少大学生受众流失 , 不可否认 ,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 更为重要 的是 ,就广播自身各档节目比较而言 ,现阶段的夜间谈话节目 ,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加之大众传播追 求受众广度 ,满足了泛大众的低层次喧闹 ,却冷落了 精英阶层 ,使节目在喧闹之后陷于平淡 。 6 在小众化 趋势不断凸显的今天 , 大学生对广播夜谈节目需求 整体情况偏好 ,但满意度不高 ,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和各地方电台的个别品牌栏目拥有相对稳定而忠实的大学生听众外 ,其他节目被选择收听的随意性 较大 ,参与度不高和吸附性不强 ,致使普遍存在的广 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受众的传播效果不理想 , 应有的社会效益未能充分显现 ,这一切使广播夜谈 节目无论是从传者 、节目内容和形式 ,还是所借助的传播手段等多方面都应该有所改变 。1. 开办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播夜间谈话节 目 ,提高节目针对性传播学者陆小华认为 ,“传统媒体影响力衰落和 市场份额缩小的原因 , 很多时候是因为其受众群平均年龄在提高 ”,“年轻受众群缩小 ,意味着失去了未 来具 有 支 付 能 力 的 一 群 人 , 失 去 了 市 场 拓 展 空 间 ”。 7 因此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尤其是只具备“声 音 ”这一唯 一 传播 元素 的广 播 节目 , 无 论 是 内 容 调 整 ,还是经营发展谋略的调整 ,其着重点都应放在抓住年轻受众群上 。在广播夜间谈话节目众多的受众 中 ,大学生群体算不上是最庞大的 ,但却是非常重要 且较为特殊的受众群 ,收缩防线 ,改变以往普遍撒网 的方式 ,开办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播夜间谈话 节目 ,以此提高节目针对性显得十分必要 。设置的节目在内容上要集中且独具深度 。对大 学生明晰的受众定位 ,可以针对性地设置节目内容 , 尝试一定程度地关闭自由谈心的不设防 ,从短信和 网络交流中筛选出大学生群体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和 集中性强的心理问题 ,确立高端话题 ,进行对象化的心灵抚慰 。在节目形态结构上要多元创新 。针对大 学生求新潮 、爱时尚的收听偏好 ,节目形态结构上的 推陈出新 ,能更好地实现口味上的精确性对象化传 播 。不同于大多数夜话节目里周而复始的单一凌乱 的热线交流 ,夜谈节目可以尝试将其他类别的节目形态进行多元融合 ,增添生动性和新鲜感以吸引注 重节目精彩度的大学生受众 。比如将 1 周 5 7 天56的节目 划分 成 不同 单元 , 制 作专 栏 节目 样式 , 形 成“广播杂志 ”;或将每天播出的节目 ,依照时长需要切 分成不同版块 ,以增强节目的层次感和每期内容的 丰实感 。在以谈话为主的前提下 ,可以借用广播剧演绎 、音乐或美文欣赏 、人物访谈 、新闻评论等多种 节目类型中的有益元素 ,根据播出需要灵活穿插其 中 ,多样的形式有助于消除长时间收听的疲惫感和 厌倦感 ,获得收听和参与的积极性 。2. 加强主持人的专业性 ,提高节目的引导力 如果说谈话是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生命 , 那么主持人就是谈话得以开展的灵魂 。主持人维系着夜 话氛围 ,调度着对话进程 ,把持着内容走向 , 甚至决 定着互动交流过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节目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帮扶作用 。主持人除了具有必备的表达沟通能力 、丰富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生活阅历外 ,还需具备较高的专 业素养 ,其 思 维 水 平 、政 治 素 养 、思 想 内 涵 、文 学 功 底 、审美水平等都应该到达一定的水准 。因为对于 大学生这一高端受众群体而言 ,他们更渴望也更需 要获得专业的指导与精神的分享 ,听众提出的问题 , 需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去迅速分析和解答 。目前越来 越多的广播夜话节目主持人出于工作需要 ,已拥有 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等多重角色的专业资质 ,可为 收音机前的听众提供更加科学专业的指导 。但不可 否认的是 ,在众多的广播夜话节目主持人当中 ,专业 素养缺乏 ,流于表层的空洞说教 ,建设性意见少的粗 浅对谈也不乏存在 ,有时不仅不能为大学生受众带 来实质性的帮助 ,反而背离了媒体的本意 ,偏离了人 文关怀的正面引导 。所以 ,要实现对大学生受众积 极的引导 ,传者的专业是核心 ,主持人只有在充分利 用各方社会资源如教育界 、心理咨询界 、医学界 、经 济界等专业人士的基础之上 , 自己真正做到了又红 又专 ,才有可能打造出未来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高档 次夜话节目 。3. 拓展传受双方的沟通方式 ,提高节目的吸引力 一是加强与其它媒体的融合 , 延伸节目沟通空间 。一方面 ,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会深刻地影响广播夜话节目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尤其如此 。 加强与新媒介的融合 ,更多地设置一些互动方式 ,如 通过网络互动 、语音聊天 、手机短信等参与和收听节目 。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间的融合传播 ,也能有效地 扩展大学生与节目的接触面 , 获得更广阔的交流空彭爱萍 ,汤茜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对大学生听众的传播策略间 。比如 ,武汉文艺台今晚我和你 节目主持人蒋亚新 ,随着自身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的影响力不 断扩大 ,也参与了武汉电视台同为夜谈节目的江城 夜话 的主持工作 ,倘若借助电视这一视听元素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 ,发布同一传者主持下的广播节目 通告 ,或将广播节目中的典型案例选择性地搬上荧 幕 ,形成合作化的连体播出 ,将会形成几档节目间的 巧妙融合 ,更加丰实且具有立体感的广播与电视节 目共同构建的传播范围和沟通空间 ,无疑对大学生 这一小众群体的感染力会更大 。二是深入高校 , 搭建亲临参与的互动平台 。大 学生是一个社会参与热情极高 ,自主意识极强的特 殊群体 。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正在超越传统的单向 模式 ,他们不再是简单被动的“受众 ”,而是逐渐进步 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 8 因而 ,专门针对大学生受众的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应不断地深入高校 , 组织广播收听讲座和广播节目主持人见面活动 , 或 是开展与节目播出相关的征文活动 、娱乐活动 ,以打 破仅在节目播出时段传受双方间接性接触的局限 。 另外 ,应尽量地利用广播媒体的传播平台 ,让大学生适当地参与节目策划 、采访 、报道 、评论等环节 ,充分 满足他们具备一定知识素养后 ,急于参与实践的热 望 。广播夜话节目主持人也应主动地关注各高校的 bb s,了解他们的动态与普遍性的心理需求 ,甚至可 以和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建立合作关系 ,邀请部分大学生受众做客节目直播间 ,鼓励他们尝试传者与受者双重角色的交换式体验 ,有同龄人亲临参与 的互动平台 ,往往会实现更为理想的沟通效果 ,具备 更大的传播吸引力 ,这种增强贴近性的做法会赢得大学生受众的广泛青睐 。参考文献 1 吴玉兰 .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社会学思考 j . 中国广播 电视学刊 , 2002 ( l) : 41. 2 张敏 . 广播夜话节目研究 d . 陕西 :西北大学 : 2007. 3 陈 智 勇 , 陈 习 华 . 广 播 夜 间 新 闻 综 合 谈 话 节 目 的 探 析 j . 新闻世界 , 2009 ( 9) : 14. 4 李建秋 ,吴斯一 ,董蕾 , 等 . 大 学生广播收听现状调查与 分析 以重 庆 高 校 广 播 收 听 为 例 j . 新 闻 爱 好 者 ,2010 ( 6) : 37. 5 (美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 心灵 、自我与社会 m . 第 2版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999: 17. 6 薛琪 ,力闻 . 品 牌突围品牌制胜 广播夜话节目瓶颈 的解决之道 j . 今传媒 , 2010 ( 8) : 11. 7 陆 小 华 . 激 活 传 媒 传 媒 竞 争 力 发 掘 与 执 行 策 略m .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2005: 97. 8 商光锋 . 地方 台 的 受 众 心 理 分 析 与 栏 目 制 作 j . 新 闻 窗 , 2009 ( 6) : 87.(责任编辑 :吕全国 )c omm un ica t ion s tra tegy of n igh t ra d iota l k program s towa rd s c o llege s tuden t a ud ien ce spen g a i - p ing, tan g q ian( schoo l of l ite ra tu re and jou rna lism , x iaogan u n ive rsity, x iaogan, h ube i 432000 , ch ina)a b stra c t: the n igh t rad io ta lk p rogram s have been deve lop ing from“ a ll the p ub lic”to“ the sp ec ia l m ino ri2ty”. a s the backbone of fu tu 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