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法律规避问题研究稿.doc_第1页
国际私法法律规避问题研究稿.doc_第2页
国际私法法律规避问题研究稿.doc_第3页
国际私法法律规避问题研究稿.doc_第4页
国际私法法律规避问题研究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法律规避概述(4)(一)法律规避的概念及其特征(4)1.法律规避的概念(4)2.法律规避的法律特征(4)(二)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5)二、法律规避性质与效力的界定(6)(一)关于法律规避性质的主张(6)1.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6) 2、法律规避现象的范围(6)(二)法律规避的对象与效力(7)1.关于规避内国法的效力(7)2.关于规避外国法的效力(8)3.立法的现状(8)三、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间的牵连关系和价值构造(9)(一)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牵连关系(9)(二)法律规避与意思电治关系之价值构造(9)1.从经济人假说到法律分析(9)2.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经济法律根源(9)3.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价值构造(10)四、我国在法律规避上的立法理论与实践(10)(一)我国在法律规避上的立法现状(10)1.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10)2. 我国现有法律规避立法存在的缺陷(10)(二)国内学者对我国法律规避立法的理论研究(11)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问题研究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员、技术、货物、资金和信息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国婚姻、海外务工、国外购房、境外旅游等国际民事活动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所有这些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证其有序进行,从目前的国际民商事交往来看,在国际投资、补偿贸易、国际租赁、婚姻行为、财产继承等关系中,法律规避的现象较为普遍,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居于重要地位,研究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问题这一课题显得既十分紧迫又极为重要。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于人类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和对本国法律威严的捍卫,都通过立法或司法实践来对法律规避加以禁止或限制。但对于法律规避行为究竟属“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各国的态度不尽相同。从国际私法的角度看,法律规避行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处理办法,无论规避的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都会扭曲正常的国际民商事交往关系的发展,对法律规避的成因、现状、特点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认识法律规避制度的性质和效力等问题是这一选题主要讨论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正确处理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国际私法;法律规避;效力;价值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evasion of law in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gree of openness in China continues to deepen, more and more frequent cross-border movement of personnel, technology, goods,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cross-border marriage, overseas workers, the more foreign buyers, foreign tourism, international civil activitiesmore into the daily life of Chinese people.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require a favorable legal environment to ensure its orderly conduct of vie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exchange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mpensation trade, international leasing, marital behavior, inheritance of property relations, the law to circumvent the phenomenon more widespread evasion of law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the law to circumvent the problem of this topic is very urgent and very important stud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Evasion of law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now,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regions for the human pursuit of legal justice, the value and dignified defenders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through legislation or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law to circumvent be prohibited or restrictions. But whether fo legal circumvention is “all” invalid or “some” invalid, the countrys attitud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legal circumvention behavior, without a scienttific approach to, regardless of circumvention of the within the law of the land or foreign law, will distort the norm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velopment, the law to circumvent the causes, current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 detailed stud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to circumvent the problem of the na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are the main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topic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law on the proper handing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o circumvent the proble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vord: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Evasion of Law;Effect;Axiology一、法律规避概述法律规避制度是传统国际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制度最早出现于法国,因此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要相对起步较早,但由于各国司法制度和法律传统的不同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对于法律规避的效力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在立法上是否明确规定法律规避制度,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更是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一)法律规避的概念及其特征1.法律规避的概念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Evasion of Law),又称“法律欺诈”、“诈欺规避”。它是指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通过有计划地制造构成法院地冲突规范中连结因素的具体事实,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准据法,从而使对其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1878年法国最高法院对鲍富莱蒙王妃离婚案(Bauffremonts DivorceCase)作出判决后,法律规避问题便引起了国际私法学界的广泛注意和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现代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日益增多,法律规避不仅发生在亲属法、婚烟法、契约法方面,而且已经渗透到国际民商法的其他各个领域:当事人为了规避对其不利的某些禁止性规定,而改变国籍或住所;当事人为了逃避遗嘱的繁复手续和高昂费用,到一个手续简单且花费较小的国家去成立遗嘱;当事人把一国法律规定不准买卖的物品转移到无此种限制的国家;当事人为了规避在本国成立公司的苛刻条件及繁重税赋而到别国成立公司,然后在其他国家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国际海上运输中普遍存在的船舶悬挂“方便旗”的现象等。2.法律规避的法律特征为进一步明晰法律规避的概念,有必要明确其如下四个法律特征,关于法律规避的效力问题。国际私法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趋利性,即主观上,当事人为了谋取一定的利益:第二,避害性,即客观上,当事人逃避了对己不利的法律的适用,并且对其适用的是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规定:第三,作为性,即当事人通过制造或改变冲突规范、规定的连接因素来达到目的,不作为不构成法律规避。四,既遂性,即当事人客观上达到了目的,未遂行为不构成法律规避。(二)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关于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我国学者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主张。第一,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三个要件:当事人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意图,亦即当事人的行为以规避某种法律为目的;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法律;法律规避是通过故意制造一个连结点的手段来实现的。第二, 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这样三个要件:必须有行为人规避某种法律的故意,或者说,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某种法律的目的;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内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法律,但系行为人通过构设一个新连结点的手段而达到的;被规避的法律属于强行法的范畴。第三, 认为法律规避有四个构成要件: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也就是说,当事人有逃避适用某种法律的意图;从规避的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的规定;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如改变国籍、住所、行为地,物之所在地等;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经达到。第四, 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必须具备六项要件:法律规避必须有当事人逃避某种法律的行为;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某种法律规定的动机;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法院地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实体法,并且必须是这个法律中的强制性规范;法律规避必须是通过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结点的具体事实来实现的;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受诉国必须是其法律被规避的国家。从上述主张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法律规避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持一致看法的,即法律规避的当事人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意图。这一构成要件被法国学者视为“法律规避的特有因素”,因为它是区分某种改变连结点的行为是否属于法律规避的首要标志。换言之,由于法律规避都是通过改变连结点来实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连结点的改变有时是正常的,只有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意图时方有构成法律规避的可能。根据当事人是否具有规避法律的意图来区分连结点的正常变动和法律规避,就引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法律规避的认定问题。其复杂性表现在它涉及到“对人的内心意识的侵入”,而法律只涉及外部行为,但关于意图是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的,这样就会使法官做出不可接受的专断结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葡萄牙、澳门学者采用了列举的方法列出以下五种情形认为不应该视为法律规避: (1)某当事人改变了国籍,但他在其新的国籍所属国连续居住,且该国籍正是该当事人长期期望取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当事人改变其国籍不能视为法律规避。(2)某当事人错误地规避不存在的某项实体规范的适用,这种行为可以不视为法律规避。(3)某当事人改变连结点时,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连结点,即该当事人选择了一个并不指向其所希望适用并对其有利的法律的连结点。(4)某当事人拟改变或创设一个新的连结点,但事实上他未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避没有成立。这也就是说,不存在未遂的法律规避。(5)如果某法人在特定国家有一个“有效的住所”,不论其选择此住所的用意如何,不能将此项选择视为法律规避。尽管上述五种情形可能并不全面,但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规则,那就是认定法律规避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法律规避的主客观构成要件,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认定,切不可简单地将当事人改变连结点的行为一概视为法律规避。二、法律规避性质与效力的界定(一)关于法律规避性质的主张1.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在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究竟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还是作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适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来看待,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以梅尔希奥(Melchior)、巴丹、马卡洛夫(Makarov)、贝特拉姆(Bertran)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规避是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一部分。他们主张法律规避的最终目的+是使原本应该适用的法律未得到适用,一应当从公共秩序方面寻找原因和根据。它与公共秩序保留一样,也是为了维护内国法的权威和强制性,所以法律规避可以视为公共秩序保留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形。并且有学者曾明确指出,法律规避是公共秩序的特殊情形,其特殊性在于外国法的适用可能导致的“社会混乱”是当事人通过欺诈行为引起的。我认为法律规避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并不附属于公共秩序问题,因为: (1)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当事人故意通过改变连结点的行为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的内容及其适用与该冲突规范所属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引起的; (2)进行法律规避是一种个人行为,而适用公共秩序是一种国家机关的行为; (3)对当事人来讲,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的后果也是不一样的,因公共秩序而不适用冲突规范所援用的外国法,当事人无需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而由于否定法律规避行为不适用外国法时,当事人企图适用某一种外国法的目的不仅不能达到,还可能要对其法律规避的行为负法律上的责任。2、法律规避现象的范围目前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在国际私法领域,法律规避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冲击着各国法律的尊严。目前,法律规避现象几乎渗透到国际民商事活动的各个领域,在亲属法、婚姻法、契约法、公司法、运输法、保险法等领域都存在诸多的法律规避现象。比如,在公司法方面,当事人为了在成立公司时少交一些费用或在成立后每年可以少交一些所得税,往往先到某一国去成立公司,再到另一国家去以“外国”公司的名义进行活动,以逃避本国关于成立公司时应交纳的大量费用或每年交纳的高额税款。在美国各州之间就存在这种法律规避现象。特拉华州是美国各州中在成立公司方面规定得最宽松的,因此有许多美国公司都到特拉华州去注册成立公司,可它们根本不在那里从事经营活动,而只是取得一张营业执照就到别的州去从事业务活动,它们在其他州就可以以特拉华公司的名义进行活动,逃避其他各州有关公司纳税的规定。又如,在国际海上运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船舶挂“方便旗”的现象,即某一国家的船舶所有人,为了逃避在船舶登记时所需交纳的巨额费用及嗣后在航运方面的便利,不到本国的船舶登记机关去登记,而是到对船东条件优惠的有关国家的机关去登记。使船舶取得该国国籍,然后挂着该国的国旗在海上航行,这就是一种法律规避现象。造成上述法律规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2)各国法律中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存在歧异; (3)冲突规范赋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可能,并且每个国家的法律史都有很多例子说明“破坏法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无穷无尽的。”但在不同国家的国际私法著作中,法律规避的重要性很不相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教科书常把法律规避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或一个重要问题专门加以论述,英美法系国家的著作一般不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在讲到“时际因素”或“连结点的改变”时附带涉及。(二)法律规避的对象与效力法律规避行为的对象是否仅指内国法而不包括外国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着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法律规避效力的范围及国际法律协调与合作关系的发展。只有谨慎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促进国际民商事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各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1.关于规避内国法的效力各国为了维护本国法律秩序的稳定,以及捍卫本国法律的威严,普遍把规避本国法的行为视为违法行为,并认为这种规避不发生法律效力。欧洲大陆的学者根据“欺诈使一切归于无效”的原则,大多主张法律规避是一种欺诈行为,不能产生当事人所希望援用的法律得以适用的法律后果,而只能适用本应适用的法律。并且,在这些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对规避法院地国法律的行为决不容许。但是一些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既然冲突规范给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可能,则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选择某一国家的法律时,就不应归咎于当事人;如果要防止冲突规范被人利用,就应该由立法者在冲突规范中有所规定。因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一般不承认法律规避。不过在事实上,英美国家法院如果不让国法为当事人所规避,它可以通过对冲突规范作某种解释等其他方法排除外国法的适用,从而达到同一目的。例如,一个完全意欲在英国经营业务的公司,由于某外国规定公司成立的条件宽些或者所得税比英国低些,便到该外国去成立。对此,英国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即在外国成立的公司就是“外国”公司,但如果该公司的管理中心在英国,就必须服从英国法规,特别是英国有权把它清算。恰如它是在英国营业的任何其他未登记的公司一样,至于它在外国成立是否有欺诈的目的,则无关紧要。目前,英美普通法系国家的有关立法和学说业已开始重视法律规避问题。2.关于规避外国法的效力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理论上,法国的尼波叶(Niboyet)等人认为,法律如果被人以欺诈的方法窃用,应该予以惩罚;对利用国际私法之适用法则造成与立法目的相反的结果,不能予以承认;这样做将使人不敢作非法之想。法国学者亨利巴迪福尔(Henri Batiff01)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合法的目的不能使非法的行为合法,目的不能为手段辩护。但是,非法的目的却使本质上合法的行为无效。”然而,德国的萨维尼(Savigny)等人,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根本不赞成将法津规避行为视为违法行为,甚至认为,如果将法律规避行为视为违法行为的话,那将使不公平的法律不能废除,这不但妨碍了法律的进步,甚至有碍于经济与社会的进步。3.立法的现状在立法方面,多数国家的法律明确否定当事人规避内国法律的效力,而对规避外国法的效力,除少数国家的立法如澳门民法典第21条的规定,以及1979年5月签定的蒙得维的亚的美州国家关于国际私法通则的公约第6条的规定,确定法律规避的对象既有本国法,也包括外国法以外,一般没有作出任何规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司法实践中,各国判例主张亦不同。法国判例倾向于规避外国法无效,英国判例倾向于规避外国法有效,而德国和日本的观点则介于英、法两者之间,主张只是在极端例外的场合,才把法律规避行为所导致的适用外国法看成是对冲突规范的非正常运用或歪曲,并加以排斥;而在其他场合,法律规避是可以允许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法律规避行为经常发生,是一个普遍的法律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认定当事人规避外国法无效的审判实践却极少,只要当事人不规避法院地法,法院就不对其规避外国法的行为进行裁判;并且,对规避外国法所订立的契约,大多予以认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当事人规避外国法,对行为地国或法院地国一般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相反,却能起到限制外国法适用的作用,并且有可能扩大法律地法的适用,这符合立法者的意愿。(2)对规避外国法行为的认定极其困难,不仅直接增加法院工作量,而且时常无法判断当事人法律规避行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此外,还往往牵涉到举证责任、外国法查明等一系列程序问题。法院难以也不愿承担如此重任。(3)一些国家的立法对法律规避根本不加限制。例如英美法系一些国家的立法就是如此,由于被规避的外国法本身都不承认法律规避行为具有违法性,其他国家就更无义务对此加以限制或禁止。三、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间的牵连关系和价值构造(一)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牵连关系在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间存在着一种裙带牵连关系,法律规避现象存在的首要前提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只有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接受意思自治原则的前提下,法律规避现象才得以存在。在这方面的立法中,我国法律关于特定范围合同准据法的规定及法国民法关于警察与治安、不动产及身份能力的限制较为典型,并且这种限制几乎体现在所有国家的立法中。在鲍富莱蒙一案中,法国法院认定鲍富莱蒙王妃先前一系列行为属于规避法律而判决其无效就有把法律规避扩大化之嫌,它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毫无选择的纳入了法律规避的体系中,实际上,将这种限制作为一种独立的规则更为适当。(二)法律规避与意思电治关系之价值构造1.从经济人假说到法律分析真正奠定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关系之基础是经济学上“经济人”假设的提出,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私人最大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并按照经济原则活动的主体,此后,科斯等人把经济人假设引人法学,开创了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法学的先例。“不同的产权界定和配置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虽然科斯没有明确把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法律分析中,但科斯定理暗含的前提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样把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之一。2.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经济法律根源经济人假设一提出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把人当作完全理性的主体,但人的智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人们要了解的所有备先方案及其其实施后果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而这种理性是不完全的、有限的。此外,许多非经济利益因素诸也是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目的的函数,由此将法律行为中其他一些非经济特点都纳入到法律关系主体目标函数的集合中,将单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法律关系主体拓展为自身效用最大法律关系主体。 因此,法律主体由于受到智力资源约束或行为指向价值多元这一事实影响,其经济人特性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应是有限的,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有限理性法律经济人的概念才得以演绎而来。有限理性法律经济人在其特性驱使下总是积极争取享受更多权利并力图摆脱法律义务,也就是说,法律规避是一种理性行为,从其主观动机来看,乃是为了实现其意思自治选择那些能够满足需要或者说能够给其带来利益的法律予以适用,显然,法律主体冒险规避法律的奥妙就在于此。3.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价值构造既然有限理性法律经济人选择法律外方案规避法律以实现其意思自治并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的,那么,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之间就有了更深层次价值构造的基础,适当限制的意思自治是法律规避的前提,而其又是法律规避的终极目的或曰最终结果,法律规避在当事人实现其意思自治的过程中只起着一种相当于媒介似作用,因而,适当限制的意思自治这一制度安排优先于法律规避或者说其是法律规避的上位利益,即使在以法律规避宣告当事人先前的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下,也不能不考虑当事人的适当意思自治因素,并对其与法律规避之间的效用函数作恰当的安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存在于法律规避中的无法解决的困惑,以达到改进和完善本国法律的目的。四、我国在法律规避上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问题,在我国的立法中规定较少,现行的司法解释不完善,实践中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希望通过对国内外许多立法、案例、学说观点的展开分析从中得到一些线索和启发,最后用以解决我们中国的实际问题。应当承认,我国现有法律规避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存在着有待改进之处。(一)我国在法律规避上的立法现状1.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我国在法律规避问题上,根据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即,规避中国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无效。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司法实践中主张:法律规避的范围限于本国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法律规避的效力是该规避行为无效,不发生适用外国法的效力。对于规避我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的行为,我国一律坚持规避国内法无效的原则。2. 我国现有法律规避立法存在的缺陷在法律规避内容上,我国法仅仅规定规避内国法无效,规避外国法的效力如何则未涉及。由于我国法院没有明确规定,一方面给具体的司法操作留下了灵活运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判决的不一致性。理论上存在不足,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很难掌握断,但认定所有被规避的外国法一概无效在实践上操作上是有难度的,为了使“凡规避非特定外国法的行为,原则上不作审查,应视为有效”的做法不令非成员国感到带有歧视性,还是应该在具体案例中做出合理的解释。(二)国内学者对我国法律规避立法的理论研究对于规避外国强行法的行为是否有效,法律也没有规定,依我国多数学者的意见,由于国际私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不仅涉及本国和某外国两个国家,甚至常常涉及三个或四个国家的法律,当事人既可适用外国法来规避本国法,也可适用第二国法来规避第三国法,而第二国法和第三国法对法院来说都是外国法。因此,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应包括一切法律规避在内,既包括规避本国法,也包括规避外国法。至于法律规避的行为是否有效,应视不同情况而定,首先,规避本国法一律无效。其次,对规避外国法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果当事人规避外国法中某些正当的、合理的规定,应该认为规避行为无效;反之,如果规避外国法中反动的规定,则应认定该规避有效。我认为法律规避是一个普遍的法律现象,它在所有的法律领域均存在。在国内法领域,法律规避行为自然是非法的,并应受到制裁。但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行为,既涉及被规避的法律,又涉及到行为人故意改变连接点的行为和因此而成立的法律关系;被规避的法律有时是内国法,有时是外国法。因此,有关法律规避的效力问题,各国在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从历史上看,早先的学说普遍认为,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并不是一种无效行为,如德国的韦希特尔(Waechter)、法国的魏斯(Weiss)认为,既然双边冲突规则承认可以适用内国法,也可以适用外国法,那么,内国人为使依内国实体法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或法律关系得以成立,前往某一允许为此种法律行为或设立此种关系的国家,设立一个连结点,使它得以成立,这并未逾越冲突规范所容许的范围,因而不能将其视为违法行为。一些英美法系的学者也认为,既然冲突规范给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可能,则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选择某一国家的法律时,即不应归咎于当事人;如果要防止冲突规范被人利用,就应该由立法者在冲突规范中有所规定。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一个共同的意见是,如果承认法律规避的效力,必然造成法律关系的不稳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由此可见,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是加强限制法律规避行为。因此,对法律规避行为的认定,只要其符合构成要件即可,不应因内国强行法和外国强行法的不同而不同。对于规避外国法的效力问题,我国理论界普遍主张的“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的作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因为用法院地法的观念去判断识别外国法是否“正当、合理”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正当、合理”的标准也含糊不清,很难掌握。因此主张,规避外国法也应是无效的,即使外国法的规定确实不合理,当法院地国在适用它的时候,与本国的公共政策相抵触,便可借公共秩序保留排除其适用,这也不会妨害法院地的法制。总而言之,只要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法或禁止性规定,则不论其是实体法还是冲突法,也不论其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都可构成法律规避。至于对具体法律规避行为的制裁以及制裁的程度和方式问题,则依法院地法的具体规定。参 考 文 献1肖永平、邓朝晖.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问题比较研究J.1998年第3期,第7l页2吕 健 、唐圣华.论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的效力J.法制与社会2006年 卷 18期3章尚锦主编:国际私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0年出版,第97页4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第8587页5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97198页 6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20页7田蔓莉.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效力新诊释N.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78-85页8孙建.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问题研究N.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年第4 期.总第74 期.9吕 健 、唐圣华.论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的效力N.法制与社会,2006年 卷 18期致 谢本学士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罗美连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罗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从尊敬的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老师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