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经济”属于命题的重要区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有些年份甚至会出现4道。从历年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古代商业发展”和“古代土地制度与经济政策”方面,特别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属于命题最集中的区域。农业的考查视角多集中在“自耕小农经济”上,商业的考查视角多集中在“区域差异”上,并出现向“对外贸易”方向转移的趋势。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经济的变化”上。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42726242427命题角度2古代商业发展及货币演进272724272727命题角度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26、272626命题角度4古代土地制度与经济政策25262625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2.(2019全国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租佃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形式。从题干材料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地主脱离了农业生产,土地通过租佃方式由佃农耕种,仅剩余少量的自耕农,所以从总体上说,乾隆时期江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生产关系中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利润的分配,故排除A、B两项;农业商品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上,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3.(2018全国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4.(2016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租佃关系的变化。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农村的佃农由百年前的柔顺到明末的骄惰,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这种松弛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直接表现为明朝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政府的重农政策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现象赋予了雇工更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C项错误。题干现象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广东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故D项错误。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材料仅涉及“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他生产作比较,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D项错误。3.(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记载内容典籍赵过为搜粟都尉用耦犁,二牛三人(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周时未有牛耦,至汉时,搜粟都尉赵过始教民牛耕(唐)贾公彦周礼注疏A.发明了牛耕技术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C.首创并推广耦犁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中“用耦犁,二牛三人”“赵过始为牛耕”“赵过始教民牛耕”可知,不同典籍中均记载了赵过使用和推广牛耕技术,即他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故D项正确;图表仅反映了赵过推广牛耕技术,不能证明他是发明者,故A项错误;赵过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故B项错误;题干未明确体现赵过是耦犁的首创者,故C项错误。4.(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答案B解析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故A项错误;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初经济恢复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5.(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的划分是为了国家分等级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6.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答案A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士族制度的腐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与农业商品化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7.(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前就有,故不是“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8.(2019山东青岛一模)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大舰)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商人的“垄断”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了稻米商品化这一现象,不能扩大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故D项错误。9.(2019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由“玉米、番薯、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A项正确;“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故C项错误;“16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故D项错误。10.(2019山东济南二模)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状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11.(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答案B解析题干没有涉及矿工人数及生产规模,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知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矿工是“无籍流民”,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推知这是一种资本主义萌芽关系,雇主与雇工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经济、法制等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 700多年而从未间断,在此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命题角度2古代商业发展及货币演进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区域专业化现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其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故B、C两项错误。2.(2019全国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说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故D项错误。3.(2018全国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朝贡贸易。图片材料中的奇珍异兽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向明政府贡献的,外国使臣因此得到明成祖的厚赐,故属于朝贡贸易,由明代朝臣用中国传说的“麒麟”对其进行解释可知B项正确;材料图片仍是中国传统绘画,图片内容反映了对外交流,但无法判断绘画形式受其影响,故A项错误;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政策,并延续到清朝,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以传统文化解释外来物品,并未体现传统观念更新,故D项错误。4.(2017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强调了明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故排除A项。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可知,当时已出现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商业,且“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是个体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战国时期官府对商业的控制,故D项错误。2.(2019河南新乡三模)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C.市场秩序应得到法律规范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答案D解析材料仅体现了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国家对食物安全的监察,故A项错误;食物作为一种商品也属于交易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说明范蠡主张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D项正确。3.(2019福建三明二模)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A.交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C解析“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才最终完成,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可知是商业信用体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4.(2019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答案B解析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城市的不同政治等级,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根据材料“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可知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故选B项。5.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八十一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 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重农抑商相关史实,中国古代并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并未反映政府的重农政策,主要讲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从事商业活动,并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客舍、邸店、车坊和邸肆的设置只是商业活动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增多并不能影响城市的布局,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郡县官僚共为货殖”“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从正面和侧面反映了唐代存在官僚涉足商业获利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政府限制官员经商,并未完全体现政府对商业贸易的管理更加规范,故D项错误。6.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农村集市(草市)对城市功能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的影响,故D项错误。7.据记载,明代嘉定县的粮食基本上完全靠外地供应,而嘉定的棉花则远销到各地,“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这反映了当地()A.商品化日益明显B.农业生产已衰退C.经济差距逐渐拉大D.长途贩运业的繁荣答案A解析据材料“棉花则远销到各地,商人载米而来者”可知,棉花、米等农作物成为商品,嘉定地区农产品商品化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嘉定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而未涉及农业生产的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嘉定县农产品商品化,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嘉定县农产品商品化,而不是长途贩运业的繁荣,故D项错误。8.(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9.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 000吨。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白银货币化,故B项正确;由材料“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可知,材料反映的并非“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白银货币化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10.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从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A.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B.士大夫摆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C.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D.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封建政权的重农抑商政策始终都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出仕和农产依旧是士大夫阶层的重要选择,这显然不是对理学思想的摆脱与颠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开始趋于多元化,故C项正确;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但并未颠覆,故D项错误。11.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在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地域范围扩大,说明康熙皇帝调整了以前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正确;入超说明进口大于出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符合随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12.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答案C解析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不意味着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项错误。题组二1.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2.(2019广东二模)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C解析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C项正确;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汉朝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3.北宋初年,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宋代()A.官府不再管理干预商业B.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C.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D.商业交易打破时空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政府对商业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并不是不再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宋代市场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没有涉及纸币交易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各个封建王朝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居四民之末,宋朝不存在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得出,商业的市坊制度被打破,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故D项正确。4.(2019广西南宁二模)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货币的作用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信用中介物形式多样化,故D项错误。5.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婚俗观念的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故B项正确;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与史实不符,因为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6.下表反映了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至道末年(997年)2 408.11 567.3天禧末年(1021年)2 641.23 874.0熙宁十年(1077年)2 021.35 117.2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答案C解析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首倡开始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王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至道末年,农业税2408.1万贯,天禧末年,农业税2641.2万贯,熙宁十年,农业税2021.3万贯”得出农业税整体稳定,数值波动在正常范围,因此北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并未衰退,故B项错误;非农业税上涨并超过农业税,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税收,故D项错误。7.明朝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交给普通商人做,政府省去路程上的消耗。粮草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人发放“盐引”,让商人们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这样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商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这反映出()A.明朝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到挑战B.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C.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明朝北方边防空虚答案A解析明朝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但在实践中“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抑商政策受到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而非政府参与经营,与官督商办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政府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降低风险而让商人参与,没有体现出北方边防空虚,故D项错误。8.南宋时期对日贸易有所改观。自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推动对外贸易,宋商频繁前往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双边贸易逐渐进入高潮。以上可以说明()A.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来源B.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C.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南宋贸易发展D.南宋朝贡贸易有重大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南宋与日本的贸易增多,这不能说明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来源,故A项错误;自1167年以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之后,宋商的贸易主要在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这不能说明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故B项错误;与1167年以前相比,日本的政策有所变化,导致了与南宋的贸易逐渐进入高潮,说明由于日本政策的调整,南宋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日本与南宋的贸易属于正常的经济贸易交流,不是朝贡贸易,故D项错误。9.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可知,两宋时期人口由农村迁徙到城市不是由于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农村生活和交易不便,不是由于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可知,宋代人口迁移不仅是由于重视学风,还因为农村生活不便,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宋代城市不仅具有政治、经济职能,还有相对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故D项正确。10.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明代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排除D项。1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A解析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可知,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是在近代,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2.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推论正确的是()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答案D解析16世纪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故A项错误;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与材料金银比价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特点及影响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1)特点: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2)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人口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营业直至三更”“白昼通夜营业”可知,宋代的城市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从城市中有“酒楼”“丰乐楼”可知,在宋代城市中出现了专业的服务型场所;从材料一“州东州西”“各种货物皆有”可知,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从材料一“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可知,宋代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可知,明清的城市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从材料二“吸引外地客商”可知,城市的辐射范围很广;从材料二“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可知,城市的分布比较密集;从材料二“收纳周边各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知,城市与周边农村联系比较密切。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等因素。命题角度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故排除A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2.(2015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海经济有关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因此而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民间崇拜”可知,该现象源自民间,故无法判断是否与朝廷的政策相关,故C项错误。统治者与民众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轻保合同范本
- 乡村维修农具合同范本
- 人才输出中介合同范本
- 东莞个人租房合同范本
- 企业指导聘用合同范本
- 租房代签合同范本
- 代售合同范本简单版
- 办公空间租赁合同范本
- 宽带安装合同范本2016
- 拍摄代理业务合同范本
- 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社会人员2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万州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 2025年乒乓球二级裁判考试题及答案
- 血标本采集考试试题附有答案
- 2025年公共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
- 员工工资及考勤管理制度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期末检测数学试题
- 废料出售管理办法
- 企业干部退出管理办法
- 2025年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