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词检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七上古诗词检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七上古诗词检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七上古诗词检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七上古诗词检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一、观沧海曹 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阅读训练】:一、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 。 , 。 ,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 , 。 ,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9、这首诗的主旨是 【参考答案】1:观/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苍凉慷慨3:博大4: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5: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博大胸襟。6: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7: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2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8: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9: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6.以“杨花” 、“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1.杨花,子规(如果答“扬花纷纷”“子规悲鸣”类的答案只可得1分。2.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3.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深地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4、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5.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6.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点明时令暮春时节,二是通过特定景物为全诗渲染一种凄楚的气氛,三是融情于景,杨花飘飞含有漂泊之感,子规悲啼含有离别之恨,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牵挂。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请你对这一名句略加赏析。 3.用自己的话写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参考答案】1一个“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2.示例一:运用对偶,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诗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示例二: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人格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3.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开阔;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想象“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本诗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什么?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选角度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参考答案】1.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慢慢前行。2.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3.这三句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名词的连缀,意象的叠加,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同时寓情于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起来,抒发了长期漂泊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4.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一点 1 分,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3.“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4.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5.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3.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颓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4.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5.(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4.“无人送酒来”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参考答案】1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3.“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4.第二句化用“王弘送酒”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 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6.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 7.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 【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2. (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3.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4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