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及监管机制创新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及监管机制创新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及监管机制创新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及监管机制创新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及监管机制创新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它既服务于单位,又服务于社会。投资者、管理者、外部有利害关系的人、其他报表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周密的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并做出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国家作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组织实施者,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汇总为国家综合部门制订各项经济政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它的严肃性,所以,会计人员理应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已经严重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浙江jy集团被检查出会计信息严重造假,引起广泛关注;中勤会计师事务所加速了银广厦的“倒塌”;刘姝威600字的报告戳破了蓝田神话的泡沫;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同志的审计报告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另外根据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第二十一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在对114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56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的执业质量的检查中发现,8户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也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造假现象,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通过这次抽查,反映出部分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会计打假工作任重道远。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通过创新监管机制来杜绝会计信息造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给出了会计信息相关的理论概述,以及国内外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并讨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随即深入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根据现实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提出来监管机制创新的看法建议。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监管机制abstractthe authenticityof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isthelifeof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bothservicethe unit, but also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investors, managers, other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by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to keep abreast ofandto masterthefinancial conditionand operating results ofthe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 careful planning, organiz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make businessdecisions;the state astheperpetrators of the organizationofthe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comprehensive nationaldepartmentsisa summaryof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tothe formulation ofeconomic policies. all thisfully provestheimportanceofaccounting informationandthe seriousnes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shouldprovidetrue, reliable, andusefulaccounting information.however, in real life, thedistortionofaccountinginformationhasbeensevere tothepointofshocking.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checkof2010, theministryoffinanceannouncement, some sectors of 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isnot optimistic,accountingcrackdownworka long way to go. therefore, in-depth analysisoftherootcausesof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through innovativeregulatory mechanismstoeliminate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fraudis imminent.this paper first givesanoverviewofthetheoryof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at home and abroadto providethe statusof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discussperformanceagainst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n in-depth analysisofthereasonsforthedistortionof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the regulatory mechanismof innovationcase studiesbased onthereality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viewrecommendations.key words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tortion,regulatory mechanism前 言1.中心论题: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以及监管机制的创新2.论文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1)写作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社会各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给使用者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危害。然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却不容乐观,以财政部发布的第二十一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为例,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还很严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良莠不齐。会计信息失真继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企业经营治理混乱,影响经济资源合理流动,诱发经济犯罪等,造成的后果之严重,已经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颗毒瘤。这是当前会计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进行深入了分析,并力求为监管机制的改进创新提供更多合理建议。(2)研究意义:从根源出发,通过创新监管机制治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状,使企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更加有效的进行经营管理,使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循环。3.论文结构安排 本论文将从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研究热点的现状和深层原因以及创新监管机制对其进行治理两个角度展开,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新途径。第1章 会计信息概述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1.1会计信息的内涵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向使用者提供的一种标准语言文字信息,它是按照特定的会计核算标准、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后编制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是反映资金运动情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目的是向投资者,相关利害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投资者、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周密的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并做出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外部有利害关系的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以会计信息为投资决策的参考。而国家作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组织实施者,通过会计信息的汇总为国家综合部门制订各项经济政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会计应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1.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1.2.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内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称客观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准则要求:1、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具有客观真实性。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即会计事项的确认应当以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一切会计记录都应当做到有凭有据,可以查验,同时作为会计核算结果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合法的会计账簿进行编制。2、会计核算过程具有合法合理性。“合法”就是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要符合客观经济活动规律、竞价业务事项特点及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合法”就是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符合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规定。无论是核算工具还是合算程序,每一会计核算环节都应当合理合法,真实可核。3、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允真实性。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细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允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标志,它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公允的反应其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不允许存在影响会计信心使用者决策的错报或漏报,不得提供虚假或经过粉饰的财务会计报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会计核算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而会计上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理想化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只是公允真实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和会计准则基础上的真实。这种真实强调的是依据经济业务事实,涵盖全部业务内容,正确使用规定的会计方法,提供证据确凿的会计信息。1.2.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质量特征判断一个企业会计报表揭示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系统业务处理依据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凭证,其反映的业务是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不是虚假的、编造的与事实不符的业务。 2、企业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必须符合会计真实客观。即:凡是当期取得的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必须在当期会计系统中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凡是当期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必须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 3、会计系统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遵循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估计方法,以及有关的会计税务法规、规章、制度。 4、会计报表以记载会计业务的帐簿记录为依据编报,会计信息与帐薄记录应对应一致;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项目符合规定、披露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一般来说,企业会计系统遵循以上要求加工、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否则,则应被视为是不真实或不可靠的。第2章 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研究2.1会计信息失真概述2.1.1会计信息失真的内涵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及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包括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不符,从而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2.1.2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角度,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1、无意失真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是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无意失真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从客观后果上看,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2、故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称为会计舞弊。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故意失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关人员(直接有关的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实际控制能力人员)的故意作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因素。故意失真可细分为以下类型:(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假资料,编造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以备内部使用;另一套是假账,用于对外提供。更有甚者编造两套账以上,几套假账分别用于对付税务机关、投资股东、上级主管部门等。(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此种类型的失真领导负有直接责任。(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此种类型的失真财会人员负有直接责任。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但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且其后果一般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以上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2.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1、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企业经营治理混乱,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弱化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正常经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以此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而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是以会计资料为根据的。一个企业会计资料虚假,会计数据不实,将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核算失真,据此进行的财务成本分析、考核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企业以失真的分析结果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无疑是危险的,其后果必然造成企业经营治理混乱,直至威胁企业的生存。企业会计信息造假,不仅会伤害消费者的感情,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使消费者转而购买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造成企业成产的产品不能销售,资金不能回笼,成产不能正常进行,严重危及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尤其自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漏洞,例如少列费用,虚列资产,导致了企业对自身的错误估计,使其市场竞争力弱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这也是近年来一些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的原因。2、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引发信用危机,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也是国家制定财经政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在宏观调控决策上的失误。不实的会计信息使得经济信号失灵,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国家的财政预算发生方向性决策失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比如目前普遍的虚增利润,就会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时,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许多经济问题,国家不能及时的制定政策解决,一旦问题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投资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假如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给广大投资者、银行、股民造成巨额损失,进而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了信用危机,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延缓了它们的发展。 除此之外,少数企业为了获得虚假的盈利,已经发生和应该计算的费用不按期核算,列入成本支出,只是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水平低下,影响了市场购买力。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市场经济体制很难正常运行,市场也很难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有害的。3、会计信息失真会损害广大投资者、合作者的合法权益。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投资者日益关心企业会计信息,以便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是通过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获取相关财务指标,用以衡量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向社会公布的虚假会计信息,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使投资或贷款不能收回,投资者不能获取目标利润,债权人失去资金利息,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这种不利影响将最终会蔓延到企业自身。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失去信心,投资者不愿继续投资,银行不愿继续贷款给企业,企业生产无以为继,最终只有破产倒闭。4、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而一些企业账面收支不符,盈亏不实,通过变造假账、截留收入、虚列支出、填报坏账、盘亏报废资产、隐瞒利润等手法使账面亏损,导致企业净资产由正变负,以此偷税漏税,使单位或国有资财损失,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这不利于国家以税收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也给税务部门征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另外,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税收收入流失,进一步影响了国家财力的集中和财政手段的调控力度,也阻碍了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5、失真的会计信息助长了经济犯罪,成为个人攫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一些人员受利益驱使,通过会计信息造假,使得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并从中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如人为调节收入、虚增(虚减)利润、不正常开支变通项目支出。虚假的会计信息,暂时掩盖了违法行为的事实,由此助长了侵吞公款公物、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化公为私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甚至使人们对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产生了重重质疑,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危及会计人员自身,轻则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则收到法律的严厉制裁。6、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操作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和对法律威严性的藐视。它使信息使用者对国家财经法规失去信心, 降低了权威性法规在信息使用者心中的地位, 也是对国家威严的损害。7、失真的会计信息妨碍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虽是一项科学性原则较强的管理工作,但会计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造假行为挫伤了职工群众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也破坏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氛围,其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给企业发展埋下隐患。会计信息失真给经济管理工作造成的危害之大,给经济发展设下的障碍之多,以及给企业管理者扫除障碍带来的难度之大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损害企业形象,危及企业生存,阻碍生产发展,而且还会使国家政令不通畅,经济管理出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探讨。第3章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治理已迫在眉睫。消除会计信息失真,须从造成失真的根源着手,因此首要的是对其根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多个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从多个主体角度分析其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我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源自以下方面。3.1根源一:会计制度、法规不完善3.1.1会计制度、准则不完善,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可乘之机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其架构、内容仍有不足之处。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用,并且准则、制度中留有较多的灵活性。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如8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重要性概念的应用以及会计政策、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均允许并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判断,这种会计核算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使信息制造者总是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方法,来粉饰会计报表,虚增或隐瞒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公正。又例如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制度上的漏洞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目前为止,具体会计准则也出台了八项,其中六项还只在上市公司中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就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告带有很大的弹性,会计信息造假有了更多的余地。另外,政府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定的唯一主体,它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会计制度。但在此过程中,政府为实现某种目标,例如争取更多税收、实现产业升级等,所制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他主体的利益。这种由政府单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必然是不完善的,因而可能会促使其他利益主体弄虚作假以维护自身利益。缺乏一套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3.1.2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即使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之间也存在一些不调和和不一致。例如,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集体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损益,而税法一般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前予以扣除,这就产生了矛盾而必须协调的问题。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得不到彻底的贯彻执行,也是会计法规缺乏效力的重要原因。单位会计主管人员政策水平低,不能根据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实施细则并予以贯彻落实,使企业会计核算无章可循;会计人员、企业领导的法律观念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执法不严,都使会计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法律约束力的削弱助长了会计信息造假。3.2根源二:会计人员、企业领导的素质有待提高3.2.1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提供的产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据统计,我国现有1200多万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的不足15%。其中,在“会计热”的影响下,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办会计专业,扩招会计专业学生,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均是有限的,因此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即使是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人员,其整体专业素养也并不高。还有大量的非会计专业人员在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经过短期培训而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进入会计行业,但实际并不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有部分企业任人唯亲,使某些滥竽充数者混迹会计专业队伍。行业队伍结构参差不齐,企业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很难得到锻炼,加之会计后续教育又缺乏力度,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这使得许多会计人员难以适应新的会计工作要求,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正确处理,从而造成会计核算结果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现实生活中,因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问题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十分普遍。一方面,一些会计人员为保住饭碗、提高工资、分到住房等目的,不能恪守职业道德,不能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上机篡改会计数据不敢挺身而出,对领导的违法行为不予劝说阻止,不能有效抵制单位领导的蓄意造假行为,甚至听从管理者的安排,昧良心做假账。另一方面,某些会计人员更是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主动出谋划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对虚假会计信息不予纠正,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3、会计人员的法律观念薄弱。目前我国对基层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培训不足,那些学历较低甚至是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懂经济法等会计相关法的“法盲”,而在业务素质较好的会计人员中,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法律法规在逐渐完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把握新知识,不断地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3.2.2企业领导自身存在缺陷虽然会计法明确规定,主管财务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是第一负责人。但一些企业领导因自身素质缺陷指使会计人员作假,或掩盖企业经营状况,或从中谋取利益。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泉。企业领导可能出于以下原因组织会计造假。1、企业领导人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做假账,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绩效工资。造假单位和造假人从财务造假中获取了可观利益,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少,造假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屡次以身犯险。某些企业领导人具有“官场情节”,也可能为了粉饰业绩、制造政绩而指使会计人员造假。2、企业领导人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贪污盗窃,转移国有或集体资产,以公谋私。利用企业改制等条件,出具假凭证,支款支物,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填报坏账,盘亏、报废固定资产,故意将账目搞乱以浑水摸鱼,致使企业或国有资产化为己有。3、企业领导人法律意识和纳税意识淡薄。现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不少企业的领导人往往缺乏法制观念,认为只要是自己想干的事情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均可以达到目的。企业领导人我行我素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突出,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企业领导人鼠目寸光,缺乏长远规划,只为完成自己任期目标,不顾企业今后发展,为企业留下很多遗留问题。一些企业领导还把纳税看作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盘剥”,而未看到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未看到税收对为企业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巨大作用,因而没有树立“依法纳税光荣”的思想。4、企业新上任的领导人推卸责任,对前任的一些陈年旧账进行清理,将责任归咎于前任,为了自己的荣誉、提升、收入不惜造假。3.3根源三:企业为自身捞取经济利益经济上,会计信息国家、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企业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使产生的会计信息尽可能对自己有利。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以及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不合理,失真问题就很难根治。1、意图偷税漏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力求少纳税,增加留存利润。而虚假的纳税申报需从最基本的会计信息着手,会计信息造假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故意隐瞒少计营业费用,多列费用支出,增加大成本开支,从而少纳营业税、所得税、最终达到偷税、漏税、延迟纳税的目的。2、企业为发行股票、取得配股资格、保持较好的股票交易价格、募集更多资金而虚报业绩、虚增利润。一些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形象,认为粉饰会计报表。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去的配股资格,掀起“圈钱运动”,筹集更多资金,不惜虚构利润,宁愿多上交所得税来圈广大投资者和股民的钱。3、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造假。资金紧张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的一个话题。一些企业为了从银行和供应商处获取信任和支持,打消银行等信贷机构以及供应商的顾虑,取得充足的贷款和货源用于自身经营周转,保证和促进企业生产,不惜代价虚构利润。4、减少信息披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设计商业秘密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企业出于减少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在信息披露问题上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甚至制造假的会计信息敷衍应付。3.4根源四:内外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缺陷3.4.1会计内部管理存在缺陷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企业的财产物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严格的控制,甚至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账实不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往来账目长期不清,形成大量呆账坏账,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大量资产流失,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企业单位经营失控,所有权缺位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换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湘大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2、会计人员收集的核算资料不准确。由于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不重视、企业管理混乱、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健全、未建立严谨的会计核算秩序等原因,企业内有关业务部门,要么不及时向会计部门报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单据、报表和其他核算资料,要么报送的核算资料没有建立在收支清算和财务清查盘点的基础上,漏项极大。会计人员依据不完全的核算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其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会计人员仍作为企业的职员,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受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的压制下,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信息。3.4.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酬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从内部监督制度看,很多企业缺少必要的内部牵制和复核,没有建立相应的健全的内控制度。大多数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作用不明显,一些单位的审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单位对企业的管理流于形式,不敢暴露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问题。因此,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失去防治会计信息造假的作用。3.4.3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1、监督执法部门不严。国家各级经济监督部门如果都能严格执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变得比较容易。但事实上许多经济监督部门仍有这样或那样的虚监、滥监、情监、惧监、不监、甚至鼠猫联合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经济监督部门在履行对各单位检查监督职能时,一年搞一两次,大部分时间不管不问,既使搞每次检查也只是“走马观花”,不深入。类似执法行为只能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中介机构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其发挥应有的“经济警察”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1)外部审计监督部门(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为了招揽顾客赚取利润,广大中介机构不得不答应客户的不正当要求,出具不实财务报告。(2)职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这首先表现在专业素质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考试,广大考生对会计理论的把握比较充分,但是对理论在实际工作的灵活应用的把握能力有一定的欠缺。众多仅仅通过六门考试而未在基层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尤其值得怀疑。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现在已经注重会计理论、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使一些通过cpa考试的考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会计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其次表现在道德素质上。职业人员可能违背道德、诚信原则而采取金钱贿赂、作弊等手段来赢得市场。(3)中介机构内部规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由于以上原因,虽有诸多的监督机关,但却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加之社会公众缺乏监督意识,会计信息造假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3.5根源五: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大,失信成本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立法建设,在会计立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仅会计法就历经三次修改。但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处罚力度轻在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行为。获取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信息的主要目的,有些企业的负责人受利益驱动,蓄意通过有关业务人员或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有的利用瞒天过海之术,使用发票虚开项目套取现金用于“小金库”或“以此换彼”,如:把招待费开为材料费、打着为公家办事的幌子实际中饱私囊;有的实施虚列收入、虚增资产、少摊少计费用、少计负债,或漏列收入、少计资产、多摊多计费用和多计负债的会计处理;更有甚者干脆编制多套虚假报表,用以满足企业或企业负责人的“盈亏需要”或“财务状况需要”,分别用以对付财政审计检查、纳税、贷款、投标、资质审验等。这种领导人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有时不但不被严惩,反而得到重用,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啻于天方夜谭。即使造假人员受到处罚,但由于目前我国对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太弱,往往只伤其皮毛,不伤其筋骨,使其造假成本远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经济或政治利益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某些单位或个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以获取丰厚的额外收益。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对违反会计法规的打击力度偏弱,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这也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根源。3.6根源六:劣质会计文化起了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所谓会计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就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我国会计工作中不乏优秀的会计文化,但劣质会计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我国会计界的劣质会计文化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中的雇佣现象、人治现象严重。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创造性,习惯于按长官意志办事。而行政长官亦喜欢用那些“听话”的会计人员,“不听话”的会计人员往往成了炒鱿鱼的对象。因而淡化了民主意识,强化了集权意识。由于一切顺着领导意图办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便失去了“人格保证”。还有人信奉“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在处理业务时往往不坚持原则,怕得罪领导、得罪同事,一切按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原则办事,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因此要消灭会计信息失真就要消灭劣质会计文化,弘扬优秀的会计文化。3.7根源七: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政策诱发会计信息造假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鼓励部分产业、行业、企业优先发展,势必无益于形成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例如政府对三资企业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必然迫使另外一些企业降低价格从而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丧失企业竞争优势,他们转而寻求会计造假来维持生计、扩大利润。政府的保护伞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切断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府的保护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会计造假来达到其偷税漏税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虚报资产、利润等手段也常常用来粉饰地方政府业绩或者转移国有资产。政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这表现在一些政府人员放松了对新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已经存在的会计工作不规范甚至会计造假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政府与其他国家机关如财政、税务、统计、审计等部门协调不力,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和滞后,妨碍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政府参与造假。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一些所谓献礼工程指使或强迫会计单位造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国家和社会监督未起到应有作用,因而问题相当严重。 3.8会计信息失真的其他根源作为所有者的单位负责人与经营者关系不顺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经营者大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由经营者聘请,所有者在获取会计信息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就使经营者有了利用自己职权做假帐的可能性。 我国现有体制不顺对会计信息失真存在一定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经济体制变化快,各种法规出台后修订过频,使会计人员无所适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又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权力约束机制、民主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有些官员滥用权力,舆论监督困难重重,民主监督流于形式。部分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当,造成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部于近两年重新修订了几个准则,包括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但一些企业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一些已经减值的资产不计提或不提够减值准备,对一些已经不能回收的应收账款不计提坏帐准备,造成虚增资产价值,虚增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会计估计不准确,对或有事项估计不足,对一些或有事项的实际发展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有些企业甚至对一些已经能够预见的会计事项不进行会计估计。一些地方为表现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税务部门实行企业所得税等税金附征制,也会诱发会计信息造假。第四章 监督管理机制创新的探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会计监管越来越重要。经过对会计信息失真根源的深入分析,我认为,应创新会计监管并完善其体系,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4.1会计监督主体的创新从我国现状看,会计监督主体总体上坚持“政府监管行业监管”的二元监管模式。就目前的监管模式而言,一方面表现出监管主体较多而造成监管的效率降低,甚至形成“监管真空”。各级政府的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执法监管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自成监管体系,这样不但没有形成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反而是会计监管本身应有的权威性削弱,影响了监管效果。另一方面,政府角色无处不在,行政干涉尤为严重。会计监管主体的创新,重在创建监管体系,并对各监督主体进行改进、完善。4.1.1创建三位一体化的会计监管模式作为会计监管主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具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实行强制制裁。从这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政府作为会计监督主体,虽然具有任何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僚主义,政府对会计监管也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的行业自律组织规则不健全,因此要解决好官僚性与制度性的矛盾问题,可寻找能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组织,这种组织可由财政部和行业联合授权成立的,并不存在垂直关系的独立“第三方”来充当,创建“政府监管独立监督行业监管”的三位一体化的会计监管模式。 在形成三位一体化监管模式后,以财政部为代表的政府组织适当的放权,制定好职业技术规则,同时政府利用强制性和权威性优势对独立“第三方”和行业监管组织实行“再监管”;独立“第三方”可利用其权威性直接对企业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进行监管和审查,促使他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的行业监管组织,制定具体的执业规则以弥补官方规定的不足。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三种监督力量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监管的。4.1.2创新、完善目前监督主体的监管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如前分析,政府在制定政策、指定会计制度方面容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实行政府企业职责分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予过多干涉;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多方利益,实现公平合理;改进企业领导业绩评级体系,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察指标体系,从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另外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强自律,强化服务意识,倡导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打击伤害国家利益的腐败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议除奖金外,给经营者股票期权来长期激励,激励政策使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一致,避免经营者利益驱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