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28万吨NH3/年氨合成系统工艺设计毕业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第一章 文献综述21.1概述21.2氨的性质21.2.1氨的物理性质21.2.2氨的化学性质31.3原料气来源31.4研究状况41.4.1合成氨工业的发展41.4.2合成氨工业的现状51.4.3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趋势5第二章 流程方案的确定62.1生产原理62.2各生产方法及特点62.3工艺流程的选择72.4合成塔进口气的组成9第三章 工艺流程简述11第四章 工艺计算124.1物料衡算124.1.1计算依据124.1.2计算物料点流程134.1.3物料计算134.1.3.1合成塔入口气组分134.1.3.2合成塔出口气组分144.1.3.3合成率144.1.3.4氨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154.1.3.5冷交换器气液平衡计算164.1.3.6液氨贮槽气液平衡计算174.1.3.7液氨贮槽物料计算194.1.3.8合成系统物料计算214.1.3.9合成塔物料计算224.1.3.10水冷器物料计算234.1.3.11氨分离器物料计算234.1.3.12冷交换器物料计算244.1.3.13氨冷器物料计算254.1.3.14冷交换器物料计算274.1.3.15液氨贮槽物料计算284.1.3.16物料计算汇总304.2 热量衡算334.2.1冷交换器热量计算334.2.2氨冷器热量计算374.2.3循环机热量计算394.2.4合成塔热量计算414.2.5废热锅炉热量计算444.2.6热交换器热量计算464.2.7水冷器热量计算474.2.8氨分离器热量计算49第五章 主要设备计算505.1合成塔催化剂层设计505.1.1基本数据505.1.2分段计算505.2废热锅炉设备工艺计算545.2.1计算条件555.2.2管内给热系数a计算555.2.3管外给热系数ai计算585.2.4总传质系数K计算585.2.5平均传热温差计算585.2.6传热面积585.3氨冷器设备工艺计算595.3.1计算条件595.3.2管内给热系数a0595.3.3管外给热系数ai计算625.3.4总传质系数K计算625.3.5平均传热温差计算625.3.6传热面积62第六章 安全备忘录64第七章 技术风险备忘录67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议688.1废水的产生及污染688.2 治理原则69第九章 设计总结71参考文献72致 谢73前 言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化学肥料的生产。合成氨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化工生产工艺。合成氨的生产主要分为:原料气的制取;原料气的净化与合成。本设计就合成车间的工艺生产流程,着重介绍化工设计的基本原理、标准、规范、技巧和经验。本书内容是根据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合成车间的生产实际情况而编著的,确定优化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设备选型及其他非工艺专业等内容。在全面介绍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上,重点阐述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能量衡算及设备计算等内容,并结合工艺计算、工程经济,力求体现当今化工设计的水平。编写本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易懂、经济实用。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有限,书中错误与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73第一章 文献综述1.1概述氨是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氮是蛋白质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所必须的养料;可以说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大气中存在有大量的氮,在空气中氮占78(体积分数)以上,它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但是,如此丰富的氮,通常状况下不能为生物直接吸收,只有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化合物状态,才能被植物吸收,然后再转化成人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下来并转变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定氮。目前,固定氮最方便、最普通的方法就是合成氨,也就是直接由氮和氢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化学肥料或用于其它工业1在国民经济中,氨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意义。氨主要用来制作化肥。液氨可以直接用作肥料,它的加工产品有尿素、硝酸铵、氯化氨和碳酸氢氨以及磷酸铵、氮磷钾混合肥等。氨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化学纤维、塑料工业中,则以氨、硝酸和尿素作为氮元素的来源生产己内酰胺、尼龙-6、丙烯腈等单体和尿醛树脂等产品。由氨制成的硝酸,是各种炸药和基本原料,如三硝基申苯,硝化甘油以及其它各种炸药。硝酸铵既是优良的化肥,又是安全炸药,在矿山开发等基本建设中广泛应用。氨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在石油炼制、橡胶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加工等部门以及轻工、食品、医药工业部门中,氨及其加工产品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制冷、空调、食品冷藏系统大多数都是用氨作为制冷剂。1.2氨的性质1.2.1氨的物理性质氨在常温下是无色气体,比空气轻,具有刺激性臭味,能刺激人体感官粘膜空气中,含氨大于0.01时即会引起人体慢性中毒。气态氨易溶于水,成为氨水,氨水呈弱碱性。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降低。氨水在溶解时放出大量热。氨水中的氨极易挥发。常压下气态氨需冷却到33.35 (沸点)才能液化。而在常温下需加压到0.87MPa时才能液化。液氨为无色液体,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1.2.2氨的化学性质 氨与氧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氮的氧化物,并能进一步与水作用,制得硝酸:4NH3+5O2 4NO+6H2O 氨与酸或酐反应生成盐类,是制造氮肥的基本反应:2NH3+H2SO4 = (NH4)2SO4NH3+HNO3= NH4NO3NH3+HCl= NH4ClNH3+H3PO4 =NH4H2PO4 氨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氨基甲酸铵,进一步脱水成为尿素:2NH3+CO2 =NH4COONH2NH4COONH2=CO (NH2)2+H2O 氨与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生成碳酸氢铵:NH3+CO2+H2O=NH4HCO3 氨可与盐生成各种络合物,如CuCl26NH3、CuSO44NH3。氨与空气(或氧)的混合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发生剧烈的氧化作用而爆炸.在常温常压下,氨与空气爆炸界限为非作15%28%(NH3)。100,0.1 MPa下,爆炸界限为14.5%29.5%(NH3)。1.3原料气来源原料气主要有两部分:氮气、氢气。 氮气主要是从空气中提取。氢气是从半水煤气中提取的,以煤为原料,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通入空气、水蒸气或富养空气-水蒸气混合气,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及甲烷等混合气体的过程。在气化过程中所使用的空气、水蒸气或富养空气-水蒸气混合气等称为汽化剂。这种生成的混合气称为煤气。煤气的成分取决于燃料和汽化剂的种类以及进行汽化的条件。根据所用汽化剂的不同,工业煤气可分为下列四种。空气煤气:以空气为汽化剂制取的煤气,又称为吹风气。水煤气:以水蒸气(或水蒸气与氧的混合气)为汽化剂制取的煤气。混合煤气:以空气和适量的水蒸气为汽化剂制取的煤气,一般作燃料用。半水煤气:是混合煤气中组成符合(H2+CO)/N2=3.13.2的一个特例。可用蒸气与适量的空气或蒸气与适量的富养空气为汽化剂制得,也可用水煤气与吹风混合配制。本设计采用半水煤气,半水煤气经过净化后得到纯净的氢气,再配制适量的氮气,成为合成氨的原料气。半水煤气生产的工艺流程:在吹风阶段中,空气由煤气发生炉的底部吹入,由炉顶排出吹风气。吹风气送入燃烧蓄热室,在此通入助燃空气使吹风气中的一氧化碳燃烧。再将吹风气送入废热锅炉以产生水蒸气。吹风气被冷却至200左右,由烟囱排入大气。在上吹阶段中,由煤气发生炉炉底吹入空气-水蒸气混合气,半水煤气由炉顶排出。半水煤气经过燃烧室加热蓄热砖(此时不加助燃空气),再依次经过废热锅炉、洗气箱、洗气塔送入气柜。在下吹阶段中,水蒸气与空气混合,经燃烧室回收蓄热砖的热量后,从煤气发生炉顶部吹入(空气较水蒸气略迟通入),从炉底排出半水煤气。下吹煤气直接经洗气箱及洗气塔送入气柜。在二次上吹阶段中,空气水蒸气混合气由炉底吹入,流向与上吹阶段完全相同。在空气吹净阶段,从炉底吹入空气,产生吹风气将半水煤气经燃烧室、废热锅炉、洗气箱及洗气塔送入气柜。1.4研究状况合成氨工业是氮肥工业的基础,也是一些工业部门的重要原料,它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和化学合成工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必将日益显著。1.4.1合成氨工业的发展 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初期形成,开始用氨作火炸药工业的原料,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转向为农业、工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氨的需要量日益增长,近30年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很快。目前,全国有规模以上基础化肥生产企业近1000家,其中,氮肥厂约500家,合成氨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有26家,合成氨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中型企业也有100多家,其他还有800多家小氮肥厂也生产合成氨,而其产量约占氮肥总量的60%。但我国合成氨工业还不够发达,比外国的氮肥企业还有些距离。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合成氨产能已超过1.76亿吨/年,主要生产能力分布在俄罗斯约有35家氮肥厂,合成氨平均规模为40万吨;美国有50多家氮肥厂,合成氨平均规模在30万吨以上。1.4.2合成氨工业的现状 我国合成氨工业存在一些特殊问题。一是氮肥资源紧张,国际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占85%。而我国氮肥原料以煤为主,天然气仅占20%,我国氮肥行业急需解决采用成熟的粉煤气化技术,以本地粉煤代替无烟块煤。建议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内技术进行改造。同时,对于有廉价天然气资源的地区,鼓励采用天然气改造现有装置或建设天然气化肥基地。二是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在氮肥行业,要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包括粉煤气化、水煤浆气化技术等;新型净化技术,如低温变换、低温甲醇洗MDEA等净化技术;新型氨合成塔及大型低压合成的成套技术和装备。1.4.3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趋势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趋势:原料路线的变化方向。煤的储量约为石油、天然气总和的10倍,自从70年代中东石油涨价后,从煤制氨路线重新受到重视,但因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投资低、能耗低、成本低的缘故,预计到20世纪末,世界大多数合成氨厂仍将以气体燃料为主要原料。节能和降耗。合成氨成本中能源费用占较大比重,合成氨生产的技术改进重点放在采用低能耗工艺、充分回收及合理利用能量上,主要方向是研制性能更好的催化剂、开发新的原料气净化方法、降低燃料消耗、回收和合理利用低位热能等。与其他产品联合生产。合成氨生产中副产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可用于冷冻、饮料、灭火,也是生产尿素、纯碱、碳酸氢铵的原料。如果在合成氨原料气脱除二氧化碳过程中能联合生产这些产品,则可以简化流程、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到2011年,力争组建50家大型企业集团,大型氮肥厂合成氨平均规模达40万吨/年以上,中型氮肥厂平均规模达20万吨/年以上。其产品集中度达到50%,并形成35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调整企业结构,减少基础肥料生产厂数量,提高单套装置的规模,使合成氨工业朝现代化又迈进一步。 第二章 流程方案的确定2.1生产原理氨是由气态氮和氢在适宜温度压力,并有触媒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其反应式为: 3/2H2+1/2N2 NH3+46.22 kJ此式为一不可逆,放热,体积缩小的反应,其反应过程为: N2(扩散) 2N(吸附) 2NH(吸附) 2NH2(吸附)2NH3(附) 2NH3(扩散到气相)氨合成的反应特点: 反应过程要在高压下进行,压力越高,越有利于氨的合成。 温度低时,反应有利于向氨合成的方向进行,但反应速度较慢,提高温度不利于反应平衡,但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在实际操作中,温度的选择取决于触媒的活性。 必须借助触媒,以加快反应速度。 混合气中氢、氮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反应,因此,气体中惰性气体含量越少越好。 2.2各生产方法及特点合成氨的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造气,即制备含有氢、氮的原料气;第二步是净化,不论选择什么原料,用什么方法造气,都必须对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以除去氢、氮以外的杂质;第三步是压缩和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压缩到高压,在铁催化剂与高温条件下合成为氨。目前氨合成的方法,由于采用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种类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低压法、中压法和高压法三种。 低压法 操作压力低于20MPa的称低压。采用活性强的亚铁氰化物作催化剂,但它对毒物很敏感,所以对气体中的杂质(CO、CO2)要求十分严格。也可用磁铁矿作催化剂,操作温度450550。该法的优点是由于操作压力和温度较低,对设备、管道的材质要求低生产容易管理,但低压法合成率不高,合成塔出口气体中含氮约810,所以催化剂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同时由于压力低必须将循环气准至20的低温才能使气体中的氨液化,分离比较完全,所以需要设置庞大的冷冻设备,使得流程复杂,且生产成本较高。 高压法操作压力为60MPa 以上的称为高压法,其操作温度大致为550650。高压法的优点是,氨合成的效率高,合成氨出口气体中含氨达2530,催化剂的生产能力较大。由于压力高,一般用水冷的方法气体中的氨就能得到完全的分离,而不需要氨冷。从而简化了流程;设备和流程比较低紧凑,设备规格小,投资少,但由于在高压高温下操作,对设备和管道的材质要求比较高。合成塔需用高镍优质合金钢制造,即使这样,也会产生破裂。高压法管理比较复杂,特别是由于合成率高,催化剂层内的反应热不易排除而使催化剂长期处于高温下操作,容易失去活性。 中压法2 操作压力为2035MPa的称为中压法,操作温度为450550 。中压法的优缺点介于高压法与低压法中间,但从经济效果来看,设备投资费用和生产费用都比较低。氨合成的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的比较其优劣。世界上合成氨总的发展趋势多采用中压法,其压力范围多数为3035MPa。本设计采用中压法,操作压力为32MPa。2.3工艺流程的选择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条件必须满足产量高,消耗低,工艺流程及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决定生产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有操作压力、反应温度、空间速度和气体组成等。 最适宜的操作压力 氨合成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提高压力有利于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压力增加平衡常数增大,因而平衡氨含量也增大。所以,提高压力对氨合成反应的平衡和反应速度都有利,在一定空速下,合成压力越高,出口氨浓度越高,氨净值越高,合成塔的生产能力也越大。氨合成压力的高低,是影响氨合成生产中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能量消耗包括原料气压缩功、循环气压缩功和氨分离的冷冻功。提高操作压力,原料气压缩功增加,合成氨净值增高,单位氨所需要的循环气量减少,因而循环气压缩功减少,同时压力高也有利于氨的分离,在较高气温下,气氨即可冷凝为液氨,冷冻功减少。但是压力高、时,对设备的材料和制造的要求均高。同时,高压下反应温度一般较高,催化剂使用寿命也比较短,操作管理比较困难。所以。要根据能量消耗、原料费用、设备投资等综合技术经济效果来选择操作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型合成氨厂合成操作压力大多采用2032MPa。 最适宜的反应温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下降,平衡氨含量必定减少。因此从化学平衡角度考虑,应尽可能采用较低的反应温度。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反应速率的要求。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必须使用催化剂才能实现氨合成反应。而催化剂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具有活性,所以氨合成反应温度必须维持在催化剂的活性范围内。合成氨生产所用的催化剂活性温度在400500。反应温度不能低于活性温度,在活性温度范围内选用较低温度,也有利于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对应于任意一个瞬时转化率都存在一个最大的反应速率的温度,即最佳温度。就整个反应过程来说,随着反应的进行,转化率不断增加,最佳温度随转化率增加而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应尽可能沿着最佳温度曲线进行。反应温度的控制还与催化剂的使用时间有关。新的催化剂因活性比较高,可采用较低的温度。在中期活性降低,操作温度应比初期适当提高810。催化剂使用到末期,活性因衰老而减弱,应再适当提高温度。 空间速度3 空间速度反映气体与催化剂接触时间的长短。空间速度增加,气体与催化剂接触时间减少,反应物来不及反应就离开了反应区域,因此将是合成塔出口气体中氨含量降低,即氨净值降低。但由于氨净值降低的程度比空间速度的增大倍数要少,所以当空间速度增加时,合成氨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增加空间速度能提高合成氨的生产强度。但空间速度增大,将使系统阻力增加,压缩循环气功耗增加,分离氨所需的冷冻量也增大,因此冷冻功耗增加。同时,单位循环气量的产氨量减少。但在一定限度内,其他条件不变,增加空间速度,合成氨产量增加,单位时间所得的总反应热增多,通过水冷器和氨冷器的气体流量增大,需要移走的热量增多,导致冷凝器的冷却面积要相应增大,否则就不能将高流速气体中的氨冷凝下来。此外,空间速度增大,使出塔气体中氨的百分含量降低,为了使氨从混合气中冷凝分离出来,必须降低出塔气体温度,这样就要消耗更多的冷冻量,导致冷冻功耗增加。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考虑,空间速度的增加是有限度的。目前,国内一些小型合成氨厂合成压力在30MPa左右的,空间速度选择在3000050000每小时之间4。 工业上采用的氨合成工艺流程虽然很多,而且流程中设备结构操作条件也各有差异,但实现氨合成过程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都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氮、氢原料气的压缩并补充到循环系统;循环气的预热与氨的合成;氨的分离;热能的回收利用;对未反应气体补充压力,循环使用;排放部分循环气以维持循环气中惰性气体的平衡等。 流程设计在于合理地配置上述几个步骤,以便得到较好的技术效果,同时在生产上稳定可靠。 从氢氮混合气体中分离氨的方法大致有两种:水吸收法、冷凝法。本设计采用冷凝法。一般含氨混合气体的冷凝分离是经水冷却器和氨冷嚣二步实现的。液氨在氨分离器中与循环气体分开,减压送入贮槽。贮槽压力一般为1.61.8MPa,此时,冷凝过程中溶解在液氨中的氢、氮及惰性气体大部分可减压释放出来。2.4合成塔进口气的组成合成塔进口气体组成包括氢氮比、惰性气体含量和塔进口氨含量4。 氢氮比当氢氮比为3:1时,对于氨合成反应可以获得最大的平衡氨浓度,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最适宜氢氮比随着氨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从氨的合成反应动力学机理可知,氮的活性吸附是合成氨反应过程速度的控制步骤,因此适当提高氮气浓度,对氨合成反应速度有利。在实际生产中,进塔气体的氢氮比控制在2.82.9比较适宜。 惰性气体在混合气体中含有甲烷和氩气等,统称为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也不毒害催化剂,但由于他们的存在会降低氢氮比的分压。无论从化学平衡还是动力学角度分析,他们都是有弊无利的,导致氨的生产率下降。 惰性气体来源于新鲜气,随着合成反应的进行,它们不参与反应而在系统中积累,这样合成系统中惰性气体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氨的合成率,必须不断在循环气中将它们排放出去。排放量多,可以使合成系统惰性气体含量降低,氨的合成率提高。但是氢氮气和部分氨也随之排放,造成一定损失,故循环气体中惰性气体的控制含量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循环气体中惰性气体的控制还与操作压力和催化剂活性有关。操作压力比较高,及催化剂活性比较好时,惰性气体的含量可以高一些。相反,则要控制低一些。由于原料气的制备与净化方法不同,新鲜气体中惰性气体的含量也不同。在生产中,一般要保持新鲜气中含惰性气体的体积分数在0.5%1.0%之间,并控制循环气中惰性气体的体积分数在10%15%之间。 塔进口氨含量进塔气体中氨的含量,主要决定于氨分离时的冷凝温度和分离效率。冷凝温度越低,分离效果越好,则进塔气体中氨含量也就越低。降低进口氨含量,可加快反应速度,提高氨净值和生产能力。但将进口氨含量降的过低,会导致冷冻功耗增加过多,经济上并不可取。进口氨含量还与合成操作压力和冷凝温度有关。压力高,氨合成反应速度快,进口氨含量可适当控制高一些;压力低,为保持一定的反应速度,进口氨含量可适当控制低一些。综合考虑的结果,一般中小型合成氨厂当操作压力在30MPa左右时,塔进口氨含量约控制在2.5%3.5%之间。对于压力在15MPa的合成氨厂,一般应控制在2.0%左右。第三章 工艺流程简述由高压机送来的新鲜气与冷凝塔一次出口循环气混合送入氨冷器,在氨冷器内,气体过管内,液氨过管外,由于液氨的蒸气吸取热量,气体被进一步冷却,并使气体中部分气氨冷凝管外蒸气的气氨经沫除器分离掉液氨后,去氨气柜或硝铵车间。氨的高压混合气,自氨冷器出来,进入冷凝塔下部的氨分离器,分离液氨,除氨后的混合气,再经过冷凝塔上部的热交换器与循环机气体换热,二次出冷凝塔。自冷凝塔二次出口的循环气其中一部分进入合成塔上部一次入口,气体沿着内件与外箱间环隙向下冷却塔壁后,进入下部换热器管外,另一部分循环气直接进入塔外气-气换热器冷气入口,通过管外并与管内废锅口出来气体换热后,设有副线气流分成四股,其中二股作为冷凝气分别从塔顶进入菱形分布器和层间换热器,一股为塔底副线,另一股进入合成塔下部二次入口与一次入口气体混合,通过下部热交换器与管内气体换热后与塔底副线气混合,由内中心管进入第一轴层反应,反应后气体与塔顶引入的第一冷凝气混合进入第二轴向层反应气体进入层间换热器管内与第二冷凝气换热降低气体温度进入径向层,第二冷凝气换热后提高自身温度进入外中心管与内中心管,气体混合进入第一轴向层,径向层自里向外径向流出,通过整个触媒层进入下部换热器管内,与管外换热后出塔进入废锅炉,与脱氧水换热副产品,0.8MPa的蒸汽,气体温度降低到217以下,进入气-气换热器,气流经与管外气体换热器降温后进入水冷器,后进入循环机,补充压力,经滤油器除去油圬后,进入冷凝塔上部的热交换器,出热交换器后与新鲜气混后开始下一个循环。5第四章 工艺计算4.1物料衡算4.1.1计算依据(1)产量:;(2)精炼气成分,%表4.1 精炼气成分(%)H2N2CH4Ar小计72.7625.920.980.34100(3)合成塔入口氨含量NH3入 =2.5 合成塔出口氨含量NH3出 =9.8% 合成塔入口惰性气体含量CH4+Ar =15%;(4)合成塔操作压力:32MPa;(5)水冷器出口温度:35;(6)年工作日 :330天;(7)入塔NH3净值:6.77.2;(8)入塔气中H2/N22.82.9;(9)合成率(出口):1622%;(10)循环气是新鲜气的5.05.2倍;(11)惰性气体含量新鲜气中含量:0.4%循环气中含量:1216%;(12)催化剂:A109;(13)循环压缩机:2729MPa;(14)空速(自选):3000050000;(15)消耗定额:27002850M3/吨NH3;(16)冷凝水温度25;(17)冷凝液NH3(可自选):1.6MPa,5。4.1.2计算物料点流程图4.1 计算物料点流程示意图4.1.3物料计算4.1.3.1合成塔入口气组分入塔氨含量:;入塔甲烷含量:;入塔氩含量:;设入塔气中的H2/N2为2.85, 则 ,表4.2 入塔气组分含量()NH3CH4ArH2N2小计2.511.1363.86461.07121.4291004.1.3.2合成塔出口气组分以1000kmol入塔气作为基准求出塔气组分,由下式计算塔内生成氨含量:6出塔气量:氨净值:出塔氨含量:出塔甲烷含量:出塔氩含量:出塔氢含量:出塔氮含量:表4.3 出塔气体组分含量()NH3CH4ArH2N2小计9.811.9294.13954.73719.3951004.1.3.3合成率 合成率6 4.1.3.4氨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表4.4 氨分离器入口混合物组分m(i)mNH3mCH4mArmH2mN2小计0.0980.119290.041390.547370.193951.00000表4.5 35 ,P=27.86MPa各组分平衡常数:KNH3KCH4KArKH2KN20.08809.8724.8335.0331.76设时,代入计算各组分溶解液量7分离液体量:分离气体量:;计算气液比:; 与假设值接近 ,结果合理。从而可计算出液体中各组分含量:液体中氨含量:液体中甲烷含量:液体中氩含量:液体中氢含量:液体中氮含量:表4.6 氨分离器出口液体含量(%)NH3CH4ArH2N2小计96.4021.2230.1681.5840.623100.00分离气体组分含量:气体氨含量:气体甲烷含量:气体氩含量:气体氢含量:气体氮含量 :表4.7 氨分离器出口气体含量()NH3CH4ArH2N2小计8.48312.0924.20055.54519.680100.004.1.3.5冷交换器气液平衡计算表4.8 t=-10,P=28.028MPa的平衡常数6KNH3KCH4KArKH2KN20.025427517580冷交换器出口液体组分含量:出口液体甲烷含量:出口液体氨含量:出口液体氩含量:出口液体氢含量:出口液体氮含量:表4.9 冷交换器出口液体组分含量()NH3CH4ArH2N2小计98.4260.4130.0770.8150.269100.004.1.3.6液氨贮槽气液平衡计算由于氨分离器液体和冷交换器出口分离液体汇合后进入液氨贮槽经减压后溶解在液氨中的气体会解吸,即弛放气;两种液体百分比估算值,即水冷后分离液氨占总量的白分数。水冷后分离液氨占总量的20.207冷交,氨冷后分离液氨占总量的79.793。液氨贮槽入口1kmol液体计算为准,即L0=1kmol,入口液体混合后组分含量:混合后入口氨含量:混合后入口甲烷含量:混合后入口氩含量:混合后入口氢含量:混合后入口氮含量:表4.10 液氨贮槽入口液体含量m0NH3m0CH4m0Arm0H2m0N2小计0.980170.005770.000950.009700.003411.0000表4.11 当热t=17平衡计算得,P=1.568MPa平衡常数KNH3KCH4KArKH2KN20.598170540575620根据气液平衡7,设代入上式得:出口液体氨含量:出口液体甲烷含量:出口液体氩气含量:出口液体氢气含量:出口液体氮气含量:出口液体总量L(总)=0.95365kmol ,气体总量气液比,误差 出口液体组分含量: 出口液体氨含量:出口液体甲烷含量:出口液体氩含量:出口液体氢气含量:出口液体氮气含量:表4.12 液氨贮槽出口液氨组分()NH3CH4ArH2N2小计99.8840.0650.0040.0350.012100出口弛放气组分含量:弛放气氨含量:弛放气甲烷含量:弛放气氩含量:弛放气氢气含量:弛放气氮气含量:表4.13 出口弛放气组分含量(%)NH3CH4ArH2N2小计59.61011.1111.98520.1947.100100.004.1.3.7液氨贮槽物料计算以液氨贮槽出口一吨纯液氨为基准折标立方米计算液氨贮槽出口液体量8(标)其中,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液氨贮槽出口弛放气 (标)其中,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液氨贮槽出口总物料(标)液氨贮槽进口液体:由物料平衡,入槽总物料=出槽总物料,(标)入口液体各组分含量计算: 其中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入口液体中组分含量核算,由:入口液体中氨含量入口液体中甲烷含量入口液体中氩含量入口液体中氢气含量入口液体中氮气含量入口液体中组分含量4.1.3.8合成系统物料计算将整个合成看着一个系统,进入该系统的物料有新鲜补充气补V补, 离开该系统的物料有放空气V放,液氨贮槽弛放气V弛,产平液氨L氨由前计算数据如下表:表4.14 合成系统物料名称NH3CH4ArH2N2气量补充气-0.00980.00340.72760.2592V补放空气0.084830.120920.0420.555450.1968V放弛放气0.59610.111110.019850.201940.07163.98液氨0.998840.000650.000040.000350.000121319.177入塔气0.0250.111360.038640.610710.21429V入出塔气0.0980.119290.041390.547370.19395V出根据物料平衡和元素组分平衡求V补,V放,V入,V出:循环回路中氢平衡: (1)循环回路中氮平衡: (2)循环回路中惰性气体平衡: (3)循环回路中惰性气体平衡: 0.098V出-0.025V入=0.08483V放 + 63.98 x 0.5961 + 1355.78548 (4)循环回路中总物料体平衡: V入=V出 + V补 - V放 - V弛- LNH3= V出 + V补V放-63.980-1317.647 (5)联立(1)(2)(3)(4)(5)各式解得:V放=186.776 m; V补=2940.032 m; V出=19259.127 m; V入=20630.756 m34.1.3.9合成塔物料计算入塔物料:(标)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合成塔一出,二进物料,热交换器,冷气进出物料等于合成塔入塔物料即,出塔物料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合成塔生成氨含量:沸热锅炉进出口物料,热交换器进出口物料等于合成塔出塔物料。即4.1.3.10水冷器物料计算进器物料:水冷器进气物料等于热交换器出口物料,即V10入=19259.127 m3出器物料:在水冷器中部分气氨被冷凝;由氨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得气液比, 有如下方程: (1)V11出+L11出=L10入=19259.127 (2)将V11出=65.768L11出 代入(2)得:L11出=288.448m3 ,V11出=18970.679m3出口气体组分由V11出得:其中,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出口液体各组分由其中, NH3 (标)CH4 (标)Ar (标)H2 (标)N2 (标)4.1.3.11氨分离器物料计算进器物料:氨分离器进器总物料等于水冷器出口气液混合物总物料。即V11出+L11出(标)出器物料:气液混合物在器内进行分离,分别得到气体和液体。出器气体V11出,出器液体L11出氨分离器出口气体放空其中,NH3 CH4 Ar H2 N2 4.1.3.12冷交换器物料计算进器物料:进器物料等于氨分离器出口气体物料减去放空气量:(标)其中,NH3 CH4 Ar H2 N2 出器物料(热气):设热气出口温度17 查,气相平衡氨含量,计算热气出口冷凝液氨时,忽略溶解在液氨中的气体。取过饱和度10故 设热气出口氨体积为a,则: 冷交换器热气出口气量及组分:其中,NH3 (标)CH4 Ar H2 N2 出口总气量出口气体各组分:NH3 CH4 Ar H2 N2 4.1.3.13氨冷器物料计算进器物料:氨冷器进器物料等于冷交换器出器物料加上补充新鲜气物料其中,CH4 Ar H2 N2 进器气体组分含量:其中, NH3 CH4 Ar H2 N2 各组分百分含量NH3 CH4 Ar H2 N2 进器液体等于冷交换器冷凝液氨量进器总物料出器物料:已知出器气体中氨含量为 2.500,设出器气体中氨含量为b m3 解得则氨冷器中冷凝液氨量:氨冷器出口总液氨量:氨冷器出口气量:其中,NH3 CH4 Ar H2 N2 各组分百分含量 NH3 CH4 Ar H2 N2 出器总物料4.1.3.14冷交换器物料计算进口物料:冷交换器进口总物料等于氨冷器出口总物料其中气体入口;液体入口由气液平衡计算得,以1Kmol进口物料为计算基准:即F=1 (1) (2)将,代入上式: (3)(3)式中mNH3可由物料平衡和氨平衡计算 (4) (5) (6)式中 冷交换器入口总物料;冷交换器热气出口总物料;冷交换器入口总氨物料。将,代入上式解得:; 代入(3)得:;。由可求出冷交换器冷凝液体量冷凝液体量出器物料:冷交换器(冷气)出口气体物料等于进口总物料减去冷激液体量其中,NH3 CH4 Ar H2 N2 计算误差=校核氨分离器液氨百分数氨分离器液氨百分数:冷交换器分离液氨百分数:G冷=1G分=121.167=78.833计算误差=(GG分)/G=(20.20721.167)/21.167=4.5354.1.3.15液氨贮槽物料计算进槽物料:氨分离器入槽液体(标)其中,NH3 CH4 Ar H2 N2 冷交换器入槽液体L16=1052.169m3其中,NH3 CH4 Ar H2 N2 入槽混合物料:各组分物料含量:其中,NH3 CH4 Ar H2 N2 百分含量其中,NH3 CH4 Ar H2 N2 出槽物料:液氨贮槽出口弛放气V20=63.980 m3其中,NH3 CH4 Ar H2 N2 出口液氨总物料其中,NH3 CH4 Ar H2 N2 各组分百分含量:其中,NH3 CH4 Ar H2 N2 液氨产量核算:4.1.3.16物料计算汇总 表4.15 物料计算汇总表(2)氨冷器出口(气体)(3)(4)(5)冷交换器冷气出口m3/tNH3m3/hkmol/hm3/tNH3m3/hkmol/hNH32.417503.26217792.325794.3002.500 516.794 18270.735 815.658 CH411.0432299.16281284.5733628.77611.136 2302.008 81385.191 3633.267 Ar3.837798.9228245.0181260.9383.864 798.757 28239.255 1260.681 H260.38712572.686444494.74119843.51561.071 12624.450 446324.805 19925.215 N221.4154458.728157633.8707037.22621.429 4429.753 156609.488 6991.495 100.00020820.328806789.87636017.405100.000 20671.762 730829.474 32626.316 (5)(6)(7)合成塔一次入口(8)(9)(10)合成塔二次出口m3/tNH3m3/hkmol/hm3/tNH3m3/hkmol/hNH32.5515.76918234.497 814.040 9.81887.39466726.927 2978.881 CH411.1362297.44181223.729 3626.059 11.9292297.42181223.022 3626.028 Ar3.864797.17228183.219 1258.179 4.139797.13528181.911 1258.121 H261.07112599.409445439.506 19885.692 54.73710541.868372697.201 16638.268 N221.4294420.965156298.797 6977.625 19.3953735.308132058.079 5895.450 100.00020630.756729379.74832561.596100.0019259.126680887.14130396.747 (11)水冷器出口气体(11)水冷器出口液体m3/tNH3m3/hkmol/hm3/tNH3m3/hkmol/hNH38.4831609.28356894.591 2539.937 96.402278.079830.887 438.879 CH412.0922293.935 81099.778 3620.526 1.2233.528124.7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