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伤 性 凝 血 病.ppt_第1页
创 伤 性 凝 血 病.ppt_第2页
创 伤 性 凝 血 病.ppt_第3页
创 伤 性 凝 血 病.ppt_第4页
创 伤 性 凝 血 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oftrauma 创伤 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患者超过500万人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创伤后出血 1 3的创伤出血伴凝血病 加速创伤出血死亡 创伤 40 的创伤病人死于无法控制的出血 出血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sauaiaaetal jtrauma1995 38 185 93 n 289 patientsdyinginhospitalwithin48hours 多器官功能衰竭7 其他4 出血39 严重创伤后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 内容 什么是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是不是dic创伤性凝血病诊断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策略 创伤性凝血病 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亦称为 非外科性出血 或 微血管出血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coagulopathy创伤早期凝血病earlycoagulopathyoftrauma创伤休克急性凝血病acutecoagulopathyoftrauma shock创伤相关凝血病trauma inducedcoagulopathy 创伤性凝血病在创伤早期即可发生 导致出血量增多 休克加重恶化 组织低灌注时间延长 增加死亡率和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发病机制 休克 血液稀释 酸中毒 低体温 炎症反应 组织损伤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1 组织损伤 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与创伤程度明显相关创伤的直接暴力 休克 炎症反应 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下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暴露 通过与vwf 血小板及 因子结合 激活凝血进程 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增加 而pai 1减少 纤溶酶激活 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 在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 纤溶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 从而增加出血量和加重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 jtrauma 2003 55 1 39 44 iss injuryseverityscore 休克是诱发创伤早期凝血病的关键因素 组织低灌注 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加 结合凝血酶并抑制其功能 激活蛋白c而抑制 因子的功能 使机体抗凝活性增加 发病机制2 休克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 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 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和输注库存血导致凝血因子稀释 研究证实 伤员在接受明显的液体复苏之前表现出凝血病 提示在创伤早期血液稀释可能并不是凝血病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3 血液稀释 低体温是指人体温度 35 创伤患者失血躯体暴露环境低温大量输注没有加温的液体手术肌肉产热减少低体温 发病机制4 低体温 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的病理基础 低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通过影响vwf 血小板表面gpib ix复合物的结合而起作用 34 以下会影响 在32 以下低温时 会较明显地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体温降低1 c 凝血功能降低10 johnston等报道 在没有血液稀释的情况下 体温在35 时所有凝血因子功能均降低 f 和f 只有65 的功能 在32 时它们的功能分别降到17 和32 低体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维持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水平 凝血因子最低水平 正常 i30 50ii20 40v15 25vii5 10viii25 30ix15 25x10 20xi10xiii2 3 低体温与死亡率 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与死亡率明显相关 体温 34 34 33 32 死亡率7 40 69 100 71traumapatientswithinjuryseverityscores9 iss 25 jurkovichgjetal hypothermiaintraumavictims anominouspredictorofsurvival jtrauma1987 27 1019 发病机制5 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组织低灌注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 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当ph从7 4降到7 0时 f 的活性可降低90 组织因子复合物活性降低55 f a f 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低70 代谢性酸中毒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 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原因 1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依赖于它们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磷脂暴露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受到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2 酸中毒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 低温时更明显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 但并不能单纯地治疗凝血病 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有着更复杂的联系 21 特点 表现 自发性多发性 皮肤黏膜伤口出血穿刺点出血或瘀斑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出血倾向 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表现 创伤性凝血病是dic吗 dic关键环节 凝血酶大量生成变化规律 高凝状态 微血栓形成 低凝状态 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出现在创伤后早期由于大量血液丢失 低温 组织低灌注 酸中毒等多因素导致凝血物质的稀释和功能异常 dic在创伤后早期出现 或者创伤后期由并发症引起创伤部位释放出促凝物质 引起广泛的微小血栓形成 引起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亢进 创伤性凝血病vsdic acutetraumacoagulopathyisthenaturalbodydefenceagainstdic dr laikangyiu intensivecareunitqueenelizabethhospital 创伤性凝血病vsdic 关键环节 是否有凝血酶大量生成临床表现 是否有微血栓的形成 有学者认为二者的本质可能相同dic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否是不同疾病阶段的同一种综合征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 1 实验室标准pt 18saptt 60stt 15s2 临床表现 活跃性 潜在性出血 血液制品 替代治疗过程 britishnationalbloodtransfusionserviceamericancollegeofpathologists1994年指南 凝血 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 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 60min 不能及时反映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真实状况 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 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 血栓强度 纤溶活性等信息 且体外试验的温度 ph值 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同 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通常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只提供数值 不能反映它们的功能状况 血栓弹力图 teg 能够反映全血的凝血和纤溶水平 还可以行床边快速检测 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监测 2013年指南 严重创伤出血及凝血病管理指南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注意点 一 早期识别高危因素 严重创伤 入院前大量液体复苏或输血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休克 酸中毒 脑外伤等 二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可以根据创面 浆膜表面 皮肤切缘 血管穿刺处等部位的广泛渗血来初步判断 三 行凝血 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 包括血pt ptt tt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计数 d二聚体 teg等等 根据病情必要时每重复检查 四 注意体温和酸中毒的监测 创伤性凝血病高危病人的早期甄别 创伤性凝血病临床诊断 严重创伤本身所致引发 创伤后即刻发生 在输液复苏之前约25 病人入院当即已发生凝血病 而iss 45 60 的病人在1h内即将发生 识别发生凝血病的高危因素 iss 25 收缩压 70mmhg t 35 ph 7 1 风险极高 仅有单一危险因素的病人危险为10 40 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策略 dcr 传统的 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controlsurger dcs 理论强调 对严重创伤患者简化止血和去污染手术的操作 将患者转入icu积极救治 致死性三联征 在伤员内环境改善后再施行确定性手术 随着对创伤后凝血病认识的加深 在相应的处理上也较以往更为积极和时间提前 并提出 损伤控制复苏 damagecontrolresuscitation dcr 的概念 美国陆军研究所dubick博士提出损伤控制复苏理论 强调 创伤病人在一入 野战 医院时 就应立即同时处理凝血机制异常 代谢性酸中毒和低体温 严重创伤的恶性循环 创伤 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 低灌注 酸中毒 低温 暴露 损伤控制性复苏 止血带是控制大出血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损伤控制外科 保证体温不低于35度去除患者身上潮湿的衣物减少非损伤部位的暴露躯体保暖 使用升温装置室内加温血制品和静脉输液加温输注动静脉转流体外加温装置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重视低体温预防 伤员到达战地医院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从7 降至不到1 传统观点认为积极恢复血容量 维持正常循环功能是防止失血性休克最重要的措施 但目前发现可能干预凝血机制 加剧出血 大量晶体液的输注优点 提升血压 稳定循环缺点 稀释凝血因子 加重凝血病 增加出血 推荐意见 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病人 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 收缩压维持在80 90mmhg 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 并尽快止血 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 d级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病人 老年病人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e级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推荐意见 国内 液体复苏的液体选择 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 的浓度 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 输入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co2 增加呼吸负荷 推荐意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 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 b级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推荐 抗纤溶制剂 氨甲环酸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 rfviia 凝血酶原复合物 欧洲2013年指南 血制品的输注 严重创伤出血及凝血病管理指南 1 血红蛋白 特别指出 对于合并严重颅脑外伤 tbi 的病人也无需按过去的临床习惯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g l 2010年指南 研究表明tbi病人过量输血可能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将hct提高至28 以上并未改善tbi病人预后 2 血浆 补充凝血因子 新鲜冰冻血浆 ffp 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并迅速冰冻保存的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基本保留了血浆的各种有效成分 大部分凝血因子都保持着与新鲜时相近的值 保存期内第 第 第 因子可为70 80 最不稳定的第 因子最低为65 左右 3 血小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