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_第1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_第2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_第3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_第4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杨名玥(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声训盛行于汉代,是由当时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共同推动的。而尔雅、说文、释名则是集声训之大成的三部著作,从音义方面推源是它们主要的特点。本文通过归纳三者共同的音义类型,研究其声训溯源的关联性。关键词:尔雅;说文;释名;声训the sheng xun research of“er ya”、“shuo wen jie zi”、“shi ming”yang ming-yue(humanities school,zhang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g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sheng xun was being in vogue in han dynasty, which was impeled together by the jinwen study and the classical study two schools at that time.and “er ya” 、“shuo wen jie zi” 、“shi ming” which main characteristic are pushing the source from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aspect are the three works of shengxuns epitomiz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its relationship of sheng xun source through induces the three common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ypes.key words:er ya; shuo wen; shi ming;sheng xun 声训,作为训诂学的主要方法,历史非常悠久,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它指的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 说明假借。如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毛传:“疆,竟也。” “疆”、“竟”在同属见母,阳部。又如礼记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葬”、“藏”同属阳部,#而声母略异:葬,精母;藏,从母。再有诗桧风羔裘:“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毛传:“悼,动也。” “悼”、“动”同属端母。$悼,药部;动,东部。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相同或者相近,其义往往可以相通。这是古人为阐释某种思想而随文释义一种手段。众所周知,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分离,共处于语言这个实体之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著述中的声训虽然有限,但却奠定了声训之法的要点。第一,使声训的施用范围明确在推源之旨上;第二,初步确立了声训的条例和形式,即体现出上古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解释的条例,同时也体现出“某者,某也”的基本要求。而在先秦之后出现的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则是古人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释名全书共1502词,仅仅声训就有1335例,其中同韵部或同韵类为训的有1237例,声母相同或相近的声训为98例,声训字约占总字数的89%,其声训数目之多,是说文和尔雅无法企及的。说文声训共有706例,单纯使用声训者102例,先用声训再用义训者60例,先用义训再用声训者106例。声训组合于义训之中者413例,声训与形训配合者25例。至于尔雅,数目则比前两者都少。下面我将重点从词的音义方面来归纳一下这三者的声训类型。一、 同音不同字为训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奠基之作。它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中的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字义,确立了汉字研究形声义一贯的原则。全书虽然是以形训为主,但不少地方运用了声训,许慎在文中提到不少典型的例子,他在解字释义中明显以音为纽带。而刘熙则是在总结了前人的声训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之于实,名有义类”的声训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释名,它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尔雅与前两者比起来,声训相对就少了些。可是三者的声训用字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三者的第一个同音不同字为训的声训类型:尔雅:舒、业、顺、叙,绪也。(释诂第一)爰、粤、于、那、都,於也。(释诂第一)郃、盍、翕、仇、偶、妃、匹、会,合也。(释诂第一)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卷一上士部);政,正也。(卷三下攴部);棺,关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卷六上木部);厚,後也,有终後也,故青徐人言厚曰後也。(卷五下厂部)释名: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第一)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释天第一)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名申束之使备成也。(释天第一)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释天第一)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释天第一)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释道第六)人,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释形体第八)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释姿容第九)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释言语第十二)以上这些都是声训条例中用音同的字来训释,追溯字的起源。仔细观察,有些字除了音相同,它们在字形上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上面提及的说文的政,正也;释名提到的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等字。这些字形的相近不是偶然的。“政”、“正”同属章母耕部。%正是由于这两个字在上古都同属一声韵部,因此,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就显得明了清晰。政,正也,是释字作被释字的声符。这个说法是出自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的意思是,政之为言,来源于“正”,所以,只要你以“正”为帅导,人们自然会相随而为“正”。这是孔子利用声训来为自己的言论服务的。而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三者则是被释字做释字的声符。“土”、“吐”在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统中同属透母鱼部,同一声韵部的字有其内在联系。土,吐也。万物从土地生长起来,破土而出,犹如土地吐出万物,从“土”到“吐”,我们可以追溯被释字的来源。“武”、“舞”同属微舞鱼部。同音不同形,但却紧密联系。舞需要扭动身体,需要行动支撑,武则指征伐,用行动去争夺胜负,很显然,从不显著的相似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武与舞的联系,从舞到武,实际上也是词义的演变过程。还有另一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字形完全不同。如人,仁也;叙,绪也;于,於也;盍,合也;棺,关也等等,这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没有字形上的任何联系,它们只是读音相同。叙,绪也。“叙”、“绪”同属晓母鱼部。&在尚书皋陶謨里有说到:“惇叙九族,庶明励翼。”郑玄的注也说到:“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祖。”又“天次叙人之常性。”叙有次序、开头的意思,而绪本身就有丝头、头绪、开端的意思。由此看来,绪作为叙的溯源是有其根据的。“人”、“仁”同属日母真部。*同一声韵部的关系使得它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现在我们所指的“人”是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感并支配主宰着地球的人类的总称,而“仁”是“人”的一种特性,指的是对人亲善,仁爱,很容易地我们可以从“仁”中找到今天“人”的影子。上面分析可以得知,被释字与释字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释字经过历史的洗礼一步一步地演化,然后与被释字相连。声训的原理是语言中“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即声义同源规律,所以在对一个字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它的音义发现同源规律。二、 同音同形字为训同音同形字为训的声训方式:利用被释句里出现与释字相同的字来进行训释,而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有着意义渊源关系。通过释字的形象注解,可以使人更清晰明了地追寻被释字的源头。尔雅、说文、释名的声训条例,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说文的声训是以声音为线索,以词义为系统来对字词“推源”和“系源”的,释名则是我国第一步完整系统的声训类语言著作,它从义类出发,以得出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为宗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词源研究。在尔雅里,这种同音同形字为训的训释条例比较少见:像“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释器)虽然训释的字简单,但是我们却可以轻易从它的解释当中寻找到被释字的源头。木制的高足食器称为“豆”,竹制的“豆”称为“笾”,陶制的“豆”称为“登”。“豆”和“笾”在上古都是食器。从文献记载来看,主要用于盛瓜果等食品献祭神灵,其特点是高足而有盖。“豆”字古文字基本上反映了它的特征。在说文训释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在训释的词语中含有与被释字相同的字。如: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卷五下京部)厚,山陵之厚也。从 ,从厂。古文厚,从后、士。(卷五下 部)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为畜。”鲁郊礼畜,从田,从兹。兹,益也。(卷十三下田部)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卷十一上水部)丰,草盛丰丰也。从生,上下达也。(卷六下生部)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方人),从矢。(卷七上方人部)甬,草木华甬甬然也。从 ,用声。(卷七上 部)释句中的字虽然有和被释字相同的字然而在理解的时候两者却并非相同,我们是借助释句来理解被释字的,因而,释句具有典型性。同音同形字为训的特点是该字(或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释句中都含有被释字,但被释字与释句中相同的字并非是同一含义。有的释句是在与被释字中相同的字前面加上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厚,山陵之厚也。从说文的解释中,我们知道最初我们提到“厚”这个概念是与山有关的,山峰高大挺立给人以厚重混实的感觉,把“厚”用在山的身上形象贴切,因此,“厚”溯源到山就不足为奇了。有的被释字是形容词性叠言词的一个语素,就用这个字组成的叠音形容词作释。如:丰,草盛丰丰也。释句中的“丰丰”并不是与被释字“丰”同一含义,两个叠音形容词把“丰”的形态具体化了,从而演变成今日的“丰”也具有丰富内涵。而释名中这种训释方式更是屡见不鲜: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释天第一)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释天第一)巳,巳也,阳气毕布巳也,物皆生布散也。(释天第一)节,有限节也。(释形体第八)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又物不加饰皆谓之数此色然也。(释綵帛第十四)编,编为之次第发也。(释綵帛第十四)释名中的这些例子也是很具典型的代表。以上有一种是同字相训,但两个字的音并不全同。如观,观也。被释字是名词,释字是动词。用动词的性质去解释名词,看起来似乎不妥,然而实际上从溯源的角度来看恰好是反映了被释字在上古时期的意义。动词的“观”有观望、观看之意。而名词的“观”有建筑物、景观的意思。通过比较联系不难发现,景观以及一些建筑物都是属于静态的可以被观看的。在同字相训这类训释条例里,如果只是单纯简单的几个解释词语,被释字和释字之间容易混淆,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音同形又同的字需要仔细辨别,要根据下文的拓展去进一步探讨被释字的来源。如素,朴素。如果单纯这样看解释,很难理解其具体内涵,然而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又物不加饰皆谓之数此色然也。释句中的“朴素”就是指织的布没有任何装饰,用的东西也没有添加其它点缀,也就是纯粹的“天然去雕饰”。这样一来使得后面补充的这一解释让被释字“素”的上古含义更加凸显、清晰,而我们今天所指的“素”,也是差不多的含义。在这里的释字与被释字之间的溯源情况可以很容易一目了然。尔雅、说文、释名三者在同音同形字为训这一类训释条例中都各有特点。本条例的优点在于让人更容易理解被释字的含义,正因为它的演变所以可以比较清楚地溯源。三、 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字为训用以声训的释字与被释字之间的声母相同,即它们是双声关系,这是用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语源。音近字推求语源会使得语义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汉字的形体本身具有表意的提示作用,并且往往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因而使得人们形成一种错觉,好像汉字是“看”的而不是“读”的,跟读音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形音义三者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段玉裁曾经在广雅疏证序中说过:“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可互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可互求,举一得其五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段玉裁的这些话很具体地道出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而在音义的声训中,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字为训在尔雅、说文、释名中例子比比皆是。尔雅:履,礼也。(释言第二)佻,偷也。(释言第二)届,极也。(释言第二)递,迭也。(释言第二) 在尔雅注疏邢昺的疏中这样解释过:“履,礼也。“礼可以履行,见易者。” 通过注疏可以了解到,礼是可以用行动去履行的。在易经序卦传中又有这样的说法:“物畜然後有礼,故受之以履。”从这两句话又得知把牲畜当礼物送,受的人以礼节对待。“履”、“礼”在上古中同属来母脂部。(凭借这些联系我们不难理解在上古的“礼”为什么可以作为“履”的溯源。再看佻,偷也。邢昺的疏中解释到:“佻,偷也”。而小雅鹿鸣有:“视民不恌。”又李巡说到:“佻,偷薄之偷。”郭璞补充说:“谓苟且。”佻有偷,苟且的意思。而在左传昭公元年里赵孟也有自己的说法:“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杜预注:“言欲苟免目前,不能念长久。是谓偷为苟且也。”“偷”在古代是苟且,得过且过的意思,也有偷窃、偷盗的意思。因此,从“佻”溯源到“偷”, 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说文:家,居也。从宀,貑省声。(卷七下宀部)旁,溥也。从二,阙。方声。(卷一上一部)家,居也。家,见母,鱼部;居,见母,之部。)它们同声母、不同韵部。从溯源来看,“居”它说的是一个供人遮风挡雨,居住的地方。随着时代慢慢变迁,这居住的地方逐渐成为了同族或者亲人聚集在一起的固定场所,随后又慢慢把这个居住的固定场所细分化到更小的单位,而“家”,有家庭的意思。在诗经周颂访落中有说到:“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而韩非子显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这里的“家”是由亲属亲人共同组成的家庭,和“居”有着很深的渊源。从这个层面来看,也从词义的变化过程来看,段玉裁提出的“同声多同义”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声训的内涵。释名:霰,星也,水雾相搏如星而散也。(释天第一)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占也,又曰辟历辟折也,所历皆破折也。(释天第一)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释天第一)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释姿容第九)引,演也,使演广也。(释姿容第九)霰,星也。霰,元部;星,元部。_水雾四溅互相撞击散开的时候像星星的形状。而“霰”的意思是小雪珠,多在下雪前降下。“霰”与“星”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是紧密相连。散开的星星状水珠在下落过程中凝结成雪珠,于是就成为了“霰”。再看:木,冒也。木,明母,屋部;冒,明母,觉部。+在上古中它们不同声母同韵部。“冒”有覆盖,遮盖,也有顶着,冒着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 ,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意思是木冒覆土地生长着,是代表东方的物质,上从 ,下面像它的根,大凡木的部属都从木。这样通过说文的解释,从木到冒,我们可以清楚木的来源。以上这种声训方式比较好地把释字与被释字联系起来。现代训诂学认为,从语言发生的起点看,音义的结合是偶然的,一定的事物之间有联系有共同点。段玉裁曾提出“凡同声多同义”的主张对于后代研究声训有着重大影响,而声母相同,读音相近,就让声训的使用更加清晰明确。所以说,无论是尔雅、还是说文、抑或释名都遵循着这一主张,倘若再追溯到先秦或者更早,同样可以发现遵循着这一规律。四、 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字为训本条例和前面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字为训”相反,用以声训的释字和被释字之间存在着叠韵关系。尔雅:崇,重也。(释言第二)祺,吉也。(释言第二)对,遂也。(释言第二)恫,痛也。(释言第二)流,求也。(释言第二)流,求也。流,来母,幽部;求,群母,幽部。1它们不同声母、同韵部。邢昺的疏中说到:“干、流,求也”。又有解释到:皆求取也。郭璞的注也说到:“诗曰:左右流之”。 注疏道明了“流”与“求”的渊源关系,这里的流与求都是求取的意思。恫,痛也。“恫”、“痛”同属透母东部。2邢昺的疏中解释到:“恫,痛也,谓痛伤。”而郭璞的注则引用诗经中的话:“诗曰:神罔时恫”,在大雅思齐中王肃也说到:“文王之德,能上顺祖宗,安宁百神,无失其道,无所怨痛。” 这里的“痛”指伤痛,而“恫”被诗经注为“神罔时恫”,意思是悲痛伤心,两者都有悲痛伤心的意思, 根据这几重联系,我们可以清楚痛作为恫溯源的根据。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形。(卷二上口部)席,籍也。礼记:天子诸侯席有纯饰,从巾,庶省;(卷七下巾部)剂,齐也。从刀,从齐,齐亦声。(卷四下刀部)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子,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卷四上羊部) 说文:君,尊也。君,见母,文部;尊,精母,文部。3它们声母不同,韵部相同。尊本来就是指地位高,受人敬仰、尊崇的意思。而君是发号施令的人,故其地位理所当然尊贵。从这两点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君”的起源与“尊”的密切联系。羊,祥也。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羊,以母,阳部;祥,邪母,阳部。4它们声母不同,韵部相同。羊在上古作为祭祀用品,求赐予人民幸福安详。而祥本身就是有福,吉祥的意思。所以从“羊”可以溯源到“祥”。释名: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天第一)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释天第一)昏,损也,阳精损减也。(释天第一)山,产也,产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体高隆也。(释山第三)体,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释形体第八)提,地也,臂垂所持近地也。(释姿容第九)望,茫也。远视茫茫也。(释姿容第九)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释言语第十二) 山,产也,产生物也。“山”与“产”,两个截然不同的字,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山,生母,元部;产,山母,元部。5它们声母不同,韵部相同。“产”是出产,产生之意,而“山”,则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但仔细进行分析,树木、花草等都可以在山上生长,犹如是从山上产生的一样,这就恰好与上古的“产”的含义吻合。 以上这类声训里被释字与释字之间看起来似乎相差甚远,能够比较直接找出联系的就只有它们的韵母相同,但正是由于韵母相近相同这一特点,使得声训更理所当然地成为追源释义的方法,词义在不断变化发展,因为声训所解释的只是语词的命名立意之义,而不是语词的表达所指之义,与字词的使用表达、文献语言的阅读理解没有紧密的、直接的关系,加上名辩之学的衰微,古今文纷争成为历史,所以自唐以来,声训渐为“右文”说以及“因声求义”所取代,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条例、方式便不再在训诂学上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而且无论在传注训诂中还是词书训诂中,都很少再使用这种方法,只有在考察训诂中学者们才仍然有所使用。但总有些词义与最初的意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尔雅、说文、释名三者之间,尤以释名的声训用例突出。如此看来,细分化出来的“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字为训”的数量比较多就不足为奇了。五、 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字为训这种训释方式是属于直训法。尔雅中的这类声训例子相对来说比较少。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凡东之属皆从东。(卷六上东部)帐,张也。从巾,长声。(卷七下巾部)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卷七下宀部)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卷八上人部)母,牧也,从女。一曰象乳子也。(卷十二下女部)“母”、“牧”同属明母之部。6说文解字注这样解释:“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之以启後者皆曰母。”“母”与“牧”,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字, 从说文解字注中我们可以知道牧在上古指的是养牛,也用来比喻人给小孩喂奶,后来引申为凡是能够生育后代的都指母。因此今天所说的“母”是由“牧”引申而来。释名:金,禁也,其气刚严,能禁制也。(释天第一)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释天第一)毛,貌也,在表所以别形貌且以自覆冒也。(释形体第八)皮,被也,被覆体也。(释形体第八)眉,媚也,有妩媚也。(释形体第八)津,进也,汁进出也。(释形体第八)胃,围也,围受食物也。(释形体第八)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释形体第八)股,固也,为强固也。(释形体第八)侍,时也,尊者不言常于时供所当进者也。(释言语第十二) 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晦与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在今天看来,它们也不存在什么联系,但是在上古中,“晦”、“灰”同属晓母之部。7它们上古声母韵部相同。再分析一下释文中的声训释义,可以知道晦与灰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火把东西烧了变成灰,像月光消失了天空变阴暗,从灰到晦,有其特殊演变的过程,这类训释条例来推求语源和联系同源词,很好地推动了汉语语源学的发展。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为训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在释名中,这种训释方式和前面同音不同形字为训的训释方式有相同之处。训释字与释字之间字形不一样,声韵母都相同。因为声训旨在揭示语源,所以用来训释的字必定与被训释字具有古音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