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地区——南极(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1页
两极地区——南极(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2页
两极地区——南极(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3页
两极地区——南极(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4页
两极地区——南极(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极地区 南极洲 读两极地区俯视图 思考 1 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2 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 3 图中的每一个同心圆表示什么 4 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 5 标出A B C D四点的经度 课前思考 N S 北极点 左 南极点 右 经线 纬线 A B C D 45 W 90 E 90 E 135 E 北极点的四周都是方 南极点的四周是方 南 北 6 南北两极点的方向 思考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KM 但直到19世纪初才为世人所知 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它的最迟发现 一 位置最南的大洲 四周被三大洋包围 纬度最高 几乎都在南极圈内 南极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南美洲 非洲 大洋洲 A B C D E F 南极大陆像一只巨大的 蝌蚪 头部顶着印度洋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依次为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尾巴靠近的土地是南美洲 四大洲海拔高度对比表 二 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沿东 西经90 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 平均海拔最高 冰层最厚 海拔最高的大洲 1 地形 南极大陆的最高点 文森峰 巨大的固体水库在南极大陆上覆盖着巨厚的冰盖 最厚的地方达4200米 南极大陆的冰 体积占地球上冰体总面积的90 以上 是地球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 全球洋面将升高50 70米 将会给世界上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灾难 海上浮冰南极地区每年产生大约900千米3的浮冰 大量漂流的浮冰 既对所经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造成影响 也对海上航行构成威胁 这是因为浮冰出露海面的部分只占总体积的1 7左右 人们往往不易察觉 船只遇到冰山时 不小心就很容易被水下体积庞大的部分撞毁 南极周围冰山较多的季节应是什么季节呢 南半球夏季 夏季气温较高 南极大陆冰川消融崩裂 部分冰川滑入海中形成漂浮的冰山 另一方面 夏季南极周围海域不会结冰 冰山可以自由漂浮 气温 C 降水量 毫米 205000400 20300 40200 60100 80014710 月 南极地区 东方站 冰原气候 2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25 C以下 极端气温达 89 C以下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mm以下 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mm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17米 秒 18米 秒 最大风速可达100米 秒 酷寒 干燥 烈风 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海拔高气温更低 冰雪覆盖 反射强烈 西风漂流阻隔了低纬热量向高纬的传递 极地高压控制 降水少 但蒸发量更少 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 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 所以非常干燥 酷寒形成极地冷高压 冷气流从高原内部向四周扩散 极地东风 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风 下面文字反映了南极的什么气候特点 原因是什么 2 气候 酷寒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的寒极 1983年7月31日 俄罗斯东方站观测到 89 2 在这样的温度下 钢板都会摔裂 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后 马上就变成冰了 冰雪具有强烈反射阳光的作用 太阳给予南极大陆光热的75 90 被反射而损失掉 这更加剧了南极气候的寒冷 西风漂流 南极环流 南极大陆是白色的沙漠 年平均降水为30 50毫米 低于撒哈拉沙漠 干燥 白色沙漠 南极洲降水少 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南极洲气候虽然干燥 但是由于纬度高 海拔高 气温低 蒸发量少 长期积累 形成了厚达2000多米的冰层 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宝库 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 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烈风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的风极 法国迪尔维尔站观测到100米 秒的风速 是12级风的3倍 纬度 海拔 冰雪 气温 对阳光反射强 气压 风力 降水 高 高 多 低 高 强 少 酷寒 干燥 烈风 2 南极大陆的气候 3 资源 矿产资源 固体淡水资源 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海洋生物资源磷虾 鲸 海豹 企鹅 维多利亚地 文森峰 为什么南极洲会有煤分布 煤 铁储量丰富 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 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 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 冰雪覆盖 不会生长形成煤的植物 这说明过去南极洲可能位于比较温暖的地方 后因大陆漂移逐渐到达南极地区 南极的主人 企鹅 南极的企鹅 最大的哺乳动物 蓝鲸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重达120吨以上 南极附近大洋中蓝鲸的数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 现存量100万头左右 蓝鲸 海豹广泛生活在南 北极地区的大陆沿岸 浮冰区和岛屿周围海域 擅长游泳和潜水 南极的海豹 南极的鳞虾 南极海域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 6亿吨 南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 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 同时 它是南极海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 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 南极的鳞虾 科研宝地 冰上作业 收集陨石 气象观测 三 科研考察 南极科学考察 科考员在南极地区考察期间 面临哪些恶劣的自然现象 低温 大风 缺氧 保护世界最后一块净土 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入 南极条约 三 科研考察 南极条约规定 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的利用 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宗旨 保护南极环境 和平利用南极 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 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 每年11月 次年3月为南极洲的暖季 此时南极地区多为极昼 太阳高度虽然很低 但它总是照耀在地平线上 有些地方冰雪融化 气温开始回升 有利于建设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泰山站 南极长城站 南极长城站 在极圈以外 长城站 企鹅仪仗队 趾高气昂 地授受着考察队员的检阅 南极中山站 南极中山站在极圈以内 昆仑站与 Dome A 冰穹A和南极极点 冰点 磁点并称为南极四大必争之点 在四个点中 极点 冰点 磁点已经被美国 法国 前苏联抢占 美国占据 极点 建立了阿蒙森 斯科特站 法国占据了 磁点 建立了迪蒙 迪维尔站 前苏联占据了 冰点 测到了零下89 的全球最低气温 建立了东方站 此前 人类在南极仅剩一个点尚未开展科学探测 那就是冰穹A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 是东南极中心 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 高点 最高海拔4039米 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被称为 不可接近之极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 中国科学考察队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冰盖之巅 南极昆仑站在极圈以内 南极昆仑站在极圈以内 南极昆仑站在极圈以内 南极泰山站在极圈以内 南极泰山站在极圈以内 雪龙号 雪龙号 雪龙 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 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能以3KM的时速连续冲破1 2米厚的冰层 南极地区地理特征 南极圈以南的区域 被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包围 酷寒 干燥 烈风 冰雪高原 淡水 矿产 海洋生物 企鹅 没有定居人口 课堂练习 1 南极洲四周的大洋 按自西向东排序正确的是 A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B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C 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D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A 2 关于南极洲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 南极洲全部在南极圈内B 南极洲被称为地球上的 白色沙漠 和 风库 C 每年的夏季 7月 是南极洲的最暖和的季节 是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时机D 南极洲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 B 3 南极洲储量最丰富的资源是 A 石油 天然气B 煤 铁C 煤 石油D 铁 天然气 B 4 我国南极科考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A 台风 寒潮 干旱B 飓风 暴雨 寒潮C 暴雨 雷电 冰雹D 酷寒 干燥 烈风 D 5 我国科学考察站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 C 相互讨论 完成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2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臭氧层遭到破坏有什么危害 如何防治 女娲求助 人类排放的氟氯烃等制冷剂 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 影响人类健康 如皮肤癌 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的制冷剂系统 加强国际合作 四 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 臭氧空洞 巩固练习 1 2008年西班牙研发成功太阳能制冷系统 该系统能在外部温度达到33 43 的时候产生7 18 的冷水 此系统研制成功对保护大气环境的最主要意义是 A 减少对臭氧层破坏B 彻底控制了全球变暖C 从根本上解决了酸雨问题D 治理了光化学烟雾问题2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 人类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C 酸雨区面积缩小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A B 巩固练习 3 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 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 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B 降低大气温度C 促进光合作用D 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4 据观侧 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 青藏高原上空B 南极附近上空C 北极附近上空D 北美大陆上空 A B 判断一下下列各点的方向 A点在B点的 点在C点的 点在 点的 B C D 北方 东方 西南方 能力提升 0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 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 发布广告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