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doc_第1页
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doc_第2页
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doc_第3页
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doc_第4页
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植物病害实验指导实验一 明视眼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掌握明视眼显微镜的使用技术。二、材料和用具: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细菌永久玻片。三、方法(一)认识明视眼显微镜的基本结构1、镜头(1)物镜 物镜镜头有三个,即:10倍、40倍、100倍(此镜头要加油才能使用,又叫油镜),物镜的使用是将标本放大,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形成真像,再经目镜的放大而形成可见的实像。(2)目镜 目镜镜头有三个,一般为5倍、10倍、1516倍,目镜起放大的作用。(3)聚光镜(加虹彩光圈)聚光镜起提高物镜分辨能力的作用。它由两个或几个透镜组成,可使光线从正面和斜面照射标本,然后进入物镜,形成一个大角度的锥形光柱。可使物镜的分辨增加一倍。聚光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物镜。聚光镜下有虹彩光圈主要是调节光的强弱和聚光镜的数值口径。聚光镜的数值要和所用物镜的数值口径相配合,最好等于或稍大于物镜的数值口径。(4)反光镜反光镜是一个双面镜子,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凹面,起着接受外来光线和将光线送到聚光镜或直接送到物镜中的作用。由于聚光镜需要有平行的光线,所以一般都用于平面镜。至于没有聚光镜的显微镜,就要用凹面镜,这样可集中较多的光,形成一定角度的锥形光柱,光柱的焦点正好是在镜台的载玻片上。反光镜可向任何方向转动,对准光源。2、光源日光和灯光都可以作光源,以灯光较好,光色和程度都容易控制。一般显微镜可用普通的灯光,质量高的显微镜要用特殊显微镜灯,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性能。(二)使用方法1、低倍镜镜检先将低倍物镜的位置固定好,然后对准焦距,显微镜有自动“止降”装置的,可先将物镜提高,然后向下调准焦点。许多显微镜没有自动“止降”装置的,先将物镜下降至小于工作距离,然后用粗调慢慢提高,再用细调调至最清晰,除少数显微镜外,聚光镜的位置要放在最高点,如视眼中出现外界物体的图像,可将聚光镜稍微下移,图像就可消失。聚光器的虹彩光圈,可适当调小一些,控制射入光线的量,以增加对比度。2、高倍镜镜检显微镜的设计一般是共焦点的(是同步的)。低倍镜对准焦点后,转换高倍镜基本上也对准了焦点,只要稍微转动微调即可。有些简易的显微镜不是“共焦点”的,或物镜的更换而不能达到共焦点,就要采用上述方法重新调焦。虹彩光圈要放大,使有足够的光,稍微上下移动聚光器,观察图像是否清晰。3、油浸镜镜检油浸镜的工作距离很小,所以要防止玻片和透镜的损坏。一般是从低倍到高倍 到油浸镜,当低倍镜对准焦后,再加香柏油一滴于载玻片上,然后将油镜转入油中,调动微调或将油镜稍微接触玻片,然后用微调向上提升调准焦点。使用油镜时,镜台要保持水平,防止油的流出。油镜所用油要清洁,聚光器提到最高点,虹彩光圈开到最大。在不影响对比度的情况下,光线强一些为好。(三)保养显微镜用完后要注意以下事项:1、移去检视标本,标本若是永久玻片要用擦镜纸将香柏油擦干净(注不要加上二甲苯)。2、擦油镜头,用擦镜纸将油镜头擦23次,然后用擦镜纸吸二甲苯,将油镜头擦两次,最后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二甲苯。3、将低倍镜转至固定位置。4、将镜身下降到最低位置,调节镜台上标本移动器的位置,两边不要突出很多,最后将显微镜收藏起来。镜头的保护最为重要,镜头要保持清洁,只能用软而没有矩绒毛的擦镜纸擦镜尖。切勿用认为清洁的手娟和纱布擦镜头。镜头在必要时可用清洗剂清洗。实验室常用的清洗剂为二甲苯,也可用酒精、丙酮等,方法是用脱指棉蘸取少许二甲苯轻擦镜头,并立即用擦镜纸将二甲苯擦去,然后用洗耳球吹去可能残留的短绒,目镜是否清洁可以在显微镜下检视,转动目镜,如视野中可以看到污点随着转动,表示目镜沾有污物,可用擦镜纸先擦接目的透镜,若还擦去就擦下面的透镜,擦过后用洗耳球将矩绒吹去。在擦镜时或其它原因需取下目镜时,都要用擦镜纸将镜筒的口盖上,防止灰尘进入镜筒,落在下面的物镜上。 实验二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一、目的要求:通过对植物病害或标本的观察,认识树木受害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初步掌握有病植物和无病植物的区别。二、材料和方法:各种常见病害的实物标本。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有害植物标本。辨别其病状和病症类型及主要特征。(一)病状观察:感病植物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称之为病状。1、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状态。(1)褪色或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均匀变色,观察桅子黄化病。(2)花叶或斑驳:叶片不均匀变色,呈现黄绿相间不均匀不规则的班纹。观察一串红和樟树花叶病。2、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受病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局部病斑。(1)叶斑和叶枯:叶斑为点发性,轮廓比较清楚,观察七里香(大叶黄杨)叶斑病,苦楝树褐斑病、油茶炭疽病、杉木赤枯病。(2)溃疡和枝枯:溃疡为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稍隆起形成愈伤组织。病部有的有小黑点。观察油菜、柑桔、槐树溃疡病,枝枯是植物的大枝,小枝或整个植株干枯死亡,观察松枝枯病,3、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1)软腐:观察柑桔青霉病。(2)干腐:观察桃褐腐病。(3)猝倒和立枯病:幼苗近土表的茎组织腐烂。观察马尾松、杉木苗立枯病和猝倒病。(4)流胶:观察桃树流胶病。(5)流脂:观察松脂。4、萎蔫:植物因土壤缺水或病原物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观察菊花青枯病、榆树枯萎病。5、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其组织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和抑制性病变。使生长发育不良,组织发育不均衡,从而呈现畸形症状。(1)簇生或丛枝:簇生是抑制性病变,植物的主轴节间缩短,观察苦楝的簇项病,丛枝是增生性病变,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叶片变小,观察竹丛枝病、枣疯病。(2)矮缩和皱缩:矮缩是植物的各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得多,观察桑矮缩病。皱缩是病部组织发育不平衡,叶片高低不平,桃缩叶病。(3)瘤肿和徒长:瘤肿是植物感病组织细胞分裂过度,病部肿大,观察桃根癌病,根结线虫病。徒长是细胞过度的伸长。(4)变态: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失去原有的形状,观察油茶叶肿病、油茶茶泡病、杜鹃叶肿病。(二)病症观察:1、霉状物观察:病部出现的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菌丝体。观察猝倒病组织上出现的白色菌丝体,水霉菌的菌丝体。2、粉状物的观察:病部出现的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和孢子梗,观察:(1)白粉病在病部产生的白粉状物。(2)观察锈菌在病部产生的锈粉状物,如竹叶锈病。(3)观察黑粉病菌在病部产生的黑粉状物,如水竹叶黑粉病,石竹花药黑粉病、大丽花黑粉病。3、颗粒状的观察:病部出现的颗粒状物是病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或病原物营养体的变态。(1)观察菌核:观察油菜菌核病菌产生的菌核,白绢病菌产生的菌核。(2)观察子座:观察大叶黄杨叶斑病,苦楝树褐斑病,松叶枯病。(3)观察分生孢子盘:观察大叶黄杨炭病。(4)观察分生孢子器、子囊(盘)壳:观察桑白粉病,木芙蓉白粉病,桂花叶枯病等。(5)观察孢囊:观察根霉病,4、脓状物观察:观察女贞叶斑病,柑桔溃疡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三、作业:列表,将实验观察结果填入表中。 实验三 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态(一)一、目的要求:认识真菌营养体,有性孢子,无性孢子一般形态特点,加深对真菌中各亚门分类的依据的理解。二、材料与方法: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针、乳酚油、纱布、显微镜、镊子、酒精灯、火柴、病害标本。(一)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1、菌丝:用针从病组织上挑取菌丝少许。置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推开,然后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2、吸器:观察白粉病菌的吸器,通常为球形或洋梨形,不分枝,但也有向两侧伸出指状分枝的。3、菌核:在显微镜下观察,油菜菌核病菌核的切片。4、子座:在显微镜下观察苦楝树褐斑病菌,大叶黄叶斑病菌的子座形态。(二)真菌的无性孢子1、游动孢子:从水霉菌产生的菌丝上挑起少许菌丝,观察孢子形态。2、孢囊孢子:观察根霉菌引起的病材料,挑起少许菌丝,观察孢囊孢子形态。3、粉孢子:从苍耳白粉病病组织上挑起白粉少许,观察粉孢子形态。4、分生孢子:观察已制好的玻片标本,观察交链孢属(Alternari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nm)、尾孢属 (Cercospora)。(三)真菌的有性孢子1、卵孢子:观察水霉病菌,从病部挑起菌丝少许,于显微镜下观察,再观察谷子霜霉病菌(永久玻睡)。2、接合孢子:观察毛霉菌接合孢子形态。3、子囊孢子:从桑白粉病病部和木芙蓉白粉病病部挑起颗粒状物于显微镜下观察子囊壳,子囊孢子形态。再观察小煤炱菌的永久玻片。4、担孢子:观察永久玻片,茶饼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三、作业:绘制以上观察的病原形态图。实验四 真菌一般形态(二)一、目的要求:掌握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主要真菌的形态特征。二、材料与方法:载玻片、盖玻片、刀片、乳酚油、显微镜、针、酒精灯、小木板、火柴、纱布、病害标本。(一)鞭毛菌亚门1、腐霉属(Pythium):从猝倒病病株挑起少许菌丝制片,于镜下观察,菌丝无隔,菌丝生长旺盛时呈白色棉絮状,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囊在菌丝顶端形成。球形或姜瓣形。成熟后不脱落,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有性繁殖产生藏卵器,圆形。其内单个卵球,形成一个卵孢子,雄器侧生附着于藏卵器的底部。2、疫霉属(Phytophthora):从根茎腐烂组织挑起菌丝少许,制片,于镜下观察,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囊和游动孢子、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差异或已明显分化。孢囊梗顶端形游动成孢子囊,并将先前形成的游动孢子囊推向侧边,再继续生长。孢囊梗上可形成多个游动孢子囊,卵形或倒梨形,有乳头状突起。成熟后脱落或不脱落,游动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产生芽管,游动孢子肾脏形,双鞭毛,藏卵器圆形、单卵球、单个卵细胞,雄器着生在藏卵器的侧面,有的着生在下面。3、霜霉属(Peronospora ):孢囊梗呈二叉锐角分枝,末端尖锐,游动孢子囊卵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卵孢子圆球形。4、单轴霜霉属(Plasmopara):从葡萄霜霉病病部挑起菌丝少许,镜检,孢囊梗单轴分枝,分枝呈直角,分枝末端呈平。游动孢子囊球形,椭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卵孢子球形。(二)接合菌亚门根霉属(Rhjzopus):从杜鹃软腐病或红红茹软腐病的病组织上挑起菌丝少许,制片,镜检,根霉属菌丝发达,一般无分隔,有匍匐菌丝与假根,在假根相对应的菌丝上产生孢囊梗,梗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其中产生大量球形孢囊孢子。(三)子囊菌亚门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Taphrina):从桃缩叶病的病部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长在寄主角质层下,分化形成子囊,子囊平行排列在寄主表面,裸生,长圆柱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无色。2、小煤炱目小煤炱属(Meliola):观察已制好的玻片标本,或从茶煤污病的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表生,黑色。生出附着枝及刚毛,子囊壳球形,子囊成束生于子囊果基部。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暗褐色,24个分隔。3、白粉菌目(1)球针壳属(Phyllactinia):从桑或梨白粉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部分表生,表生菌丝上产生子囊果,子囊果是闭囊壳,褐色,球形,其上产生附属丝。附属丝刚直,基部膨大呈球形,顶端尖,子囊果内产生多个子囊,球形,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孢子卵形,淡黄色。(2)单丝壳属(Sphaerotheca):从攻瑰白粉或木芙蓉白粉病的病部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本属菌丝表生,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上产生闭囊壳,深褐色,球形,内含一个子囊,闭囊壳的附属丝呈丝状,子囊球形,卵形,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3)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从桃白粉病病部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形态特征与(2)中基本相同,所不同点是附属丝生于闭囊壳顶端或中间,刚直,顶端为一次或数次整齐的二叉分枝。(4)钩丝壳属(Uncinula):从槐树或葡萄白粉病病部挑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表生,闭囊壳球形,深褐色,附属丝不分枝或有二叉分枝,顶端卷曲呈勾状,螺旋状,一般无色,闭囊壳卵形,椭圆形,内有多个子囊。子囊内有28个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5)叉丝壳属(Microalyara):从节骨木白粉病病部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表生,闭囊壳深褐色,附属丝末端有数回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子囊多数。4、球壳菌目(1)、黑痣壳属(Phyllachora):从竹类黑痣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座发达,埋生,接近寄生表皮的较为紧密,形成黑色坚硬的盾状菌座,在寄主表面凸起呈黑色痣状的斑点,子座内有多个子囊壳,瓶形,黑色,孔口露出。子囊生于子囊壳基部,圆柱形,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椭圆,无色。(2)小丛壳属(Glomerella):从杉木、樟树、女贞、桂花炭疽病的病部组织取材制片,镜检,子囊壳丛生于不发达的子座上,半埋于子座内,深褐色,瓶形,有长颈,壳背四周有毛,子囊壳内不形成侧丝,子囊无柄,棍棒形,子囊孢子长圆形,直或略弯,单细胞,无色,萌发时为双细胞。(3)内座壳属(Endothia):从栗疫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座发达,黄色,锈色或桔红色,子囊壳有长颈,穿过子座到达寄主体外,子囊圆柱形,内有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至梭形,无色,中间缢缩。(4)丛赤壳属(Nectria):从槐树、榔榆树枝枯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座无或呈垫状,肉质,颜色鲜艳,子囊壳,单生或集生于子座组织表面,球形,有乳头状孔口,壳壁肉质,黄色或红色,子囊柱形,棒形,子囊孢子长椭圆形,两端圆或尖,双胞无色或少数红色。(5)黑腐皮壳属(Valsa):从桃枝、梨树腐烂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座发达,黑色,坚硬,顶端突出,子囊壳球形,着生于子座基部,有长颈伸出子座,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子囊孢子短杆状,略弯曲,单细胞,无色。(6)日规壳属(Gnmonia):从水杉炭疽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座埋于寄主组织中或突破寄主而外露,黑色。孔口颈部较长,子囊椭圆形、纺垂形,顶壁厚。子囊孢子双列,长椭圆形,无色,24个细胞。5、座囊菌目(1)煤炱属(Capnodium):从马尾松或杉木烟煤病的病部挑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或从海桐烟煤病,山茶花烟煤病的病部挑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体表生,暗褐色,由圆形细胞组成,很少生附着枝,子囊座表生,圆形或长烧瓶形,无刚毛,有纵横隔模,砖格形,褐色,多胞。(2)球腔菌属(Mycospaerella):从油菜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子囊座球形。散生在叶片表皮下,后期突破表皮外露,有孔口,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为双细胞,无色,椭圆形。6、星裂盘菌目散斑壳属(Lophodremium):从杉木落针病或松落针病的病部挑取病原少许,镜检,子座椭圆形,黑色,内含一个子囊盘,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隔。三、作业:绘以上所观察到的病原形 实验五 真菌一般形态(三)一、目的:认识担子菌亚门门中主要植物病原菌形态特征。二、材料:乳酚油、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解剖针、纱布、酒精灯、火柴、小木板、病害标本。三、内容(一)锈菌目1、子囊菌亚门(1)单孢锈菌属(Uromyces)从蚕豆或香石竹锈病的病组织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生于表皮下,一般突破表皮,为单细胞,有柄,顶壁较厚,萌发形成初菌丝和小孢子。夏孢子堆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亦单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表皮有刺,性孢子器球形,生在表皮下,孢子生在表皮下,突破表皮。(2)柄锈菌属(Puccinia)从禾谷类植物病组织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生于表皮下,大多突破表皮,孢子双细胞,有柄。夏孢子堆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单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有刺,性孢子器球形,生于上表皮下,锈孢子器生于下表皮下突破表皮,锈孢子一般串生。(3)柱锈菌属(Cronartium)从马尾松瘤锈病的病组织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常从夏孢子堆中生出,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冬孢子椭圆形或纺垂形,单孢,无色,串生或柱状或丝状堆。夏孢子生于叶片背或茎上,夏孢子单细胞有柄,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刺,性孢子器生于树干皮层下,呈疱状,锈孢子器生于树干深外,成熟突破表皮露出,椭圆形,壁上有粗瘤。(4)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从玫瑰锈病的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3多个细胞,具有长柄,柄的下部膨大。冬孢子堆有一定形状,有侧丝。夏孢子堆周围有侧丝,性孢子器生于角质层下,圆锥表或扁球形,锈孢子器球形或圆筒形,锈孢子串生。(5)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从梨锈病和松柏锈病的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一般双细胞,长柄,柄遇水胶化,性孢子器埋生于上表皮内,瓶形,锈孢子器毛状,群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锈孢子串生,球形或圆形,表面有刺。(6)层锈菌属(Phakopsora)从枣锈病或葡萄锈病的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埋生于叶片表皮下,不突破表皮,冬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柄。夏孢子堆小,生于寄主表皮下,突破表皮,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小刺。(7)鞘锈菌属(Coleosporium)从马尾松锈病的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小,蜡质,产生于表皮下,无柄,侧面互相连接,圆柱形,棍棒形或梭形,单细胞,无色。顶壁厚,萌发时分为四个细胞。转变为担子。夏孢堆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夏孢子球形或长椭圆形,串生,有小瘤,性孢子器扁平,圆锥形,生于表皮下。(8)栅锈菌属(Melampsora)从垂柳锈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冬孢子堆扁平。产生于表皮下,不突破表皮,由一层密集的冬孢子组成,初为淡褐色,冬孢子单细胞,无柄,夏孢子堆小,产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球形或长椭圆形,表面有刺,无色,性孢子器圆锥形或半球形,产生角质层上表皮下,锈孢子器堆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球形或多角形,表面有刺,无色,串生。(9)锈孢锈菌属(Aecidium)从桑锈病或女贞锈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是一类不完全锈病,有锈孢子和性孢子,其它孢子不明,锈孢子产生在杯形至圆柱形的锈孢子器中,孢子串生,性孢子器中产生串生的性孢子,单孢,大多数球形,有瘤,无色。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Ustilago)从南竹黑粉病或水竹黑粉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孢子堆产生于寄主各个部位,成熟后呈黑粉状,厚垣孢子单生,单细胞,不超过二十微米,表面光滑或有饰纹。3、隔担子菌目隔担子菌属(Septobasidium):从油茶膏药或女贞膏药或杉木膏药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初期无色或深褐色,履盖在基物表面,菌丝层组织紧密,形成膏药状皮壳,子实层灰色或褐色,担子是从菌丝顶端产生,由无色球状的下担子或弯曲棍棒状的上担子组成,上担子横隔均四个细胞,每个细胞侧生一个刺状小梗,顶端着生担子孢子,无色,单细胞,两端圆。4、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从油茶茶泡或杜鹃肥肿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菌丝寄生细胞间,担子单个或成丛,从表皮细胞间产生,最后突破角质层,在表面形成一层担子层,担子上产生48个担子孢子,担子无隔膜。(二)半知菌亚门1、无孢目(1)丝核菌属(Rhizoctonia)从菊花、一串红或松苗猝倒病和立枯病的病组织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核褐色或黑色,菌丝白色或褐色,近分枝处形成分隔,呈缢缩状,菌丝多为直角分枝。(2)小核菌属(Sclerotium)从菊花、牡丹或樟树、油茶白绢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大多无色或浅色。形成菌核,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2、瘤座孢目镰孢菌属(Fusarium)从苗木立枯病,根腐病等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聚集形成垫状的分生孢子座,生于气生菌丝上或在基质底部,蓝色、浅紫色、橙色或鲜色。分生孢子有两种,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菌丝中间或末端可形成厚垣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两端稍尖,略弯曲,无色。3、丛梗孢目(1)粉孢属(Oidium)从植物白粉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菌丝体生于寄主表面,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单细胞,无色,串生,自上而下依次成熟。(2)丛梗孢属(Monilia)从桃褐腐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二叉状或不规则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单胞,串生,自下而上依次成熟,成堆的分生孢子呈灰色,淡褐色或粉红色,分生孢子间有明显的连接细胞。(3)曲霉属(Aspregillus)从腐烂的果实或种子上挑起病原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面着生12层瓶状小梗,呈放射状分布,分生孢子成串产生于小孢梗上,分生孢子单细胞,圆形,聚集时呈青色或绿色。(4)青霉属(Penicillum)从柑桔青霉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无色。顶端形成扫帚状,1多次分枝,分枝顶端形成瓶状小梗,上面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聚集一起时呈青色或绿色。(5)链格孢属(Alternaria)从菊花叶斑或牡丹叶斑病或杉木,马尾松叶斑病,茶叶斑病的病病部挑起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深褐色,顶端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深褐色,形状不一,有纵横分隔,顶端有一喙状细胞。(6)尾孢菌属(Cercospora)从大叶黄杨叶斑病或苦楝褐斑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黑褐色,不分枝,丛生于子座组织上,子座发达,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脱落后,梗继续生长,顶端又形成分生孢子,故分生孢子梗呈曲膝形,多细胞。(7)黑星霉属(Fusicladium)从大叶黄杨枝枯病或梨黑星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菌丝在角质层下,形成子座组织,上面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黑褐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梗上留有明显的孢子痕。新的分生孢子又在其新生尖上形成,分生孢子深褐色,椭圆形至梨形,典型的是双细胞,但有时也可能主要是单细胞。(8)葡萄孢属(Botryrtis)从苗木灰霉病的病部取少许镜检。分生孢子梗细长,有分枝,常带灰色,顶端细胞膨大呈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上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聚集成堆,呈灰色,常产生黑色不规则的菌核。4、黑盘孢目(1)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从大叶黄杨、油茶炭疽病等病组织上取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盘呈盘状或垫状,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盘四周有黑褐色的刚毛,有时在分生孢子梗之间夹有刚毛,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有时稍弯曲呈星月形,单细胞,无色。(2)盘长孢属(Gloeosporium)从柑桔、油茶炭疽病病部切取组织制片,镜检。分生孢子盘呈盘状或垫状,位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单枝,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有时稍弯曲,单细胞,无色。(3)盘二孢属(Marssonina)从月季、楠竹褐斑病的病部取 病原少许制片,镜检。分生孢子盘盘状,灰白色,着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而不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双细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缢缩。(4)盘单毛孢属(Monochaetia)从竹柏、水杉叶枯病的病部取病组织镜检,分生孢子盘黑色,杯状或垫状,生在寄主角质层下,分生孢子梗细长,不分枝,分生孢子多细胞,深色,两端细胞无色,长形至纺垂形,顶端有一根毛。(5)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从山茶花叶斑病或冬青叶斑病或马尾松赤枯病或杉木赤枯病病部取病组织镜检。分生孢子盘呈盘状或垫状,黑色,着生于角质层下,成熟后露出,分生孢子梗短而细,不分枝,分孢孢子椭圆形,梭形,多细胞,中间细胞褐色,顶端附有25根刺毛,大多三根,刺毛无色,纤细。(6)痂圆孢属(Sphaceloma)从女贞疮痂病,杉木叶枯病的病部取病组织镜检,分生孢子盘盘状或垫状。分生孢子梗短而不分枝,排列紧密,着生在一层很发达的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偶尔生有一分隔,无色。(7)、放线孢属(Actinonema)从牡丹黑斑病的病部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盘周围有放射状菌丝,似垫状组织,着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子长 椭圆形或葫芦形,双细胞,略有缢缩,上部细胞较小,有喙状突起,偏向一侧。(8)柱盘孢属(Cylinderosporium)从板粟叶枯病或桃穿孔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镜检。分生孢子盘平铺状,白色或灰白色。着生于表皮上,分生孢子梗极短,无分枝。分生孢子线形,直或微弯,单细胞或有少数分隔。5、球壳孢目(1)壳二孢属(Ascochyta)从板粟灰斑病或梧桐粗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分生孢子器黑色。圆形至扁圆形,有孔口,寄生在寄主组织内,部分露出,分生孢子卵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双胞。未成熟时单细胞。(2)质壳霉属(Coniothyrium)从油茶或女贞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黑色。圆形或扁圆形,有孔口,着生在寄主表皮下,部分露出,分生孢子梗短小,不分枝,分子孢子很小,卵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成熟后青褐色。(3)壳囊孢属(Cytospora) 从马尾松叶枯病病部切取病组织制片,镜检。分生孢子器着生在植物表面或部分埋生在组织中的子座中,器腔不规则形,分为数室,分生孢子梗极短,丝状,不分枝,分生孢子细小,香肠形,略弯,单胞,无色。(4)色二孢属(Diplodia)从马尾松梢枯病、杜 鹃花枝枯病,棕榈叶枯病或苏铁叶枯病病部取病组织镜检。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有乳状突起的孔口,着生植物表面或部分埋在组织中,分生孢子梗很短,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成熟慢,初期单细胞,无色,成熟后双细胞,呈褐色。(5)大基点菌属(Macrophoma)从山茶花枝枯病、桂花叶枯病或梨纹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制片,镜检。分生 孢子器黑色,球形,有孔口。着生在寄主组织内,部分外露,分生孢子梗短小,呈丝状,不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萌发时,往往形成一分隔。(6)壳球孢属(Macrophomina)从银杏、杉木、马尾松、水杉腐烂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形态与大基点属相同,产生大量黑色微小菌核,腐生性较强。(7)茎点霉属(Phoma)从樟树半边烂、桉树溃疡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或有乳头状突起,有孔口,着生寄主组织内,部分自组织内突起或以短喙穿出表皮。分生孢子梗极短,分生孢子极小,卵形至椭圆形,单细胞,无色,主要为害果实、茎杆和老叶。(8)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从杉木赤枯病、山茶花灰斑病或桂花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与茎点霉属很相似,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叶斑。(9)壳针孢属(Septoria)从海桐圆斑病、油茶灰斑病、枇杷叶枯病或菊花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黑色,圆形或扁形,有孔口,着生于表皮下,部分露出,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细长筒形、针形或线形,直或微弯,一端较细,有数个分隔,无色。(10)球壳孢属(Spheropsis)从棕榈树叶枯病、竹柏叶枯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有孔口,埋生于织内。部分露出,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成熟后呈褐色,单细胞,萌发前,可形成一分隔。(11)多隔孢属(Stagonospora)从水仙花褐斑病,杉木叶斑病或海桐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器球形,顶端开口,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纺缍形,无色,有二个以上的横隔,含有大油珠。(12)叶痣菌属(Melasmia)从械树黑痣病或棕榈叶斑病的病部切取病组织少许,镜检。分生孢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分枝,后合枝,近球形,黑色,扁。含单腔或多腔,子座无开口,顶破上表皮而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分枝,分隔,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直或微弯,两端钝圆。四、作业:绘以上所观察到的病原形态图。 实验六 病原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观察及染色观察一、目的:除真菌外,林木花卉病害病原还有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等,它们的形态都比较小,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和识别,需要进行一定的染色处理。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染色方法。二、材料与用具:新鲜的马铃茹环腐病或菊花细菌性枯萎病,枯楝丛枝病,枣疯病,一串红花叶病(或烟草花叶病)和根结线虫病的标本,培养2428小时的棒状杆菌和欧氏杆菌。载玻处、盖玻片、酒精灯、解剖针、刀片、镊子、移植环、烧杯、擦镜纸、二甲苯及各种染色剂、吸水纸、纱布、火柴、显微镜。三、实验步骤:1、细菌的染色(1)普通染色法a、涂片: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用灭菌的移植环挑起少许菌脓(环腐病病部切口渗出来的乳白色液脓)在水滴中充分混合。b、干燥:让涂片自然干燥(气干),或微微加热促使干燥。c、火焰固定:将干燥了的涂片于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地通过三次。d、染色:在固定的涂片上涂上一滴石碳酸番红液,染色一分钟。e、冲洗:用清水小心地冲洗玻片,直至冲洗的水洁净无色为止。f、油镜观察:细菌的菌体较小,要用油镜才能观察到。油镜观察方法如下:加一滴香柏油于载玻片上,然后置于镜台上,油镜头移至油滴中,并与玻片稍微接触为止,然后将油镜头慢慢移上,调准焦点,即可观察,使用油镜时,镜台要保持水平,要防止油滴移动,光线应尽量调亮一些,油镜使用后应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再沾一些二甲苯擦洗镜头,然后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去镜头上剩余的二甲苯。(2)革兰氏染色:此法染色可把细菌分为阴性菌和阳性菌两大类,步骤如下:a、涂片:干燥及固定同前,涂片材料分别采用棒状杆菌和欧氏杆菌。b、加结晶紫或龙胆紫染色液,染色3060秒钟,然后倾去多余的染色液,水洗。c、加入12滴碘液,处理1分钟。d、用95%的酒精褪色,至流下的酒精变为无色为止,后用吸水纸吸干。e、用藏红染液复染10秒钟,水洗气干。f、用油镜检查,革兰氏阴性菌染成深紫色,阳性菌为淡红色。2、类菌质体病害染色取枣疯病或苦楝丛枝病标本进行徒手切片,将切片于蒸馏水中浸片刻,移入0.2%Dienes染色液中染色10分钟,再移入蒸馏水中洗,而后用高倍镜观察,另用同样方法染色健康植物标本进行观察,凡为类菌质体(MLO)为害的植物的韧皮部则染成兰色,而健康植物或其它病原浸染的植物的韧皮则不变色。3、病毒内含体的染色检查寄主细胞感染病毒以后,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形成内含体,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有不定形体和结晶体二种,这两种内含体都是由大量的病毒颗粒组成的。用镊子将一串红花叶病表皮或叶脉上的表皮撕下,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进行染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核被染成鲜黄色,内含体被染成黄褐色,另用同样方法处理健康叶作为对照。4、线虫的染色观察线虫的一般观察并不都要染色,但观察植物体内的线虫时将植物组织和线虫染成不同色,易区分,染色过程如下:用水洗尽根瘤上的泥土,将根瘤和叶片放在煮沸了的0.05 %的酸性品红的乳酚油中染色12分钟,取出后冷却,用水冲洗,放入不加染色剂的乳酚油中观察,线虫染成红色,植物组织则不着色。线虫的一般观察:观察茶根结线虫病,取根瘤一个,放在水中泡后,然后用镊子轻轻压破,可见其中有许多白色线状物和粒状物,即线虫,用解剖针挑起少许制片镜检。5、寄生性种子植物观察:观察油茶、桑寄生、杉木桑寄生或枣树兔丝子寄生,注意吸盘的形态,并从吸盘切片中观察吸盘侵入寄主后的特征。 实验七 花木叶部主要病害识别与诊断一、目的要求:识别林木花卉叶部主要病害和果实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掌握病害鉴定的基本方法。二、材料用具:材料:白粉病、煤污病、灰霉病、锈病用具: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纱布、浮载剂、酒精灯、火柴、显微镜三、方法:症状观察和病原镜检。(一)白粉病1、症状:在叶面或叶背及及嫩枝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到后期在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白色,渐变黄褐色,最后为黑色颗粒状物,叶片上病斑不太明显,呈黄白色斑块状,受害严重时卷曲枯焦。2、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许多属和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的粉孢属引起,白色粉末状物,由粉孢属引起,是白粉病的无性世代,黑色颗粒状物是白粉菌许多属引起的,是白粉病的有性世代,分别挑起少许,镜检。3、病害观察:观察桑白粉病、梨白粉病、木芙蓉白粉病、瓜叶菊、月季、紫微等白粉病。(二)煤污病1、症状:在枝叶表面形成黑色煤层,呈片状,厚。易剥掉,严重时引起植物枯萎。2、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煤炱菌属和小煤炱属引起,从病部挑起病原少许,镜检,观其形态。3、观察松、杉、柑桔、大叶黄杨、竹类、紫微、山茶等煤污病。(三)灰霉病1、症状:在叶片上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迅速扩展变褐软腐,病斑在花、叶尖、叶缘较多,病部可见到灰色霉层,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2、病原:由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的葡萄孢属(Botyris)引起,从病部挑起病原少许,镜检。3、病害观察:看喜树、金盏菊、仙客来、四季海棠、桂花、月季等的灰霉病。(四)锈病1、症状:锈病一般引起局部性浸染,形成点发性症状,受害部位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小孢子),在寄主受害部位首先形成褪色的小疮斑或小斑,然后在表皮下形成黄粉状的孢子堆,以后突破寄主表皮,散出象铁锈一样的黄色粉末状物,后期在表皮下产生黑色的小疮斑。2、病原:锈病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许多属引起,从病部挑起黄色粉状物或黑粉状物镜检,鉴定病原。3、病害观察:看桧柏一贴梗海棠锈病和玫瑰、女贞、竹类等锈病。(五)茶花灰斑病1、症状:此病危害茶花叶片,病斑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也有的其它部位发生。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绿的小圆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大小不一,直径822mm,有的可达30mm以上,颜色由褪绿转为黄褐色至褐色,并自外向内变成灰白色或银白色,有褐色相间的同心环纹,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小黑点。2、病原:该病病原为茶肋多毛孢菌(Pestalotia theae Sawad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初埋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大小120180um,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缍形,大小为203068um。有四个隔膜,5个细胞,分隔处缢缩,中间3个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端有3根附属丝,无色。四、作业:描述所见病害 症状特点,并绘出所见病原形态图。实验八 花木叶部炭疽病类一、目的要求:识别花木叶果炭疽病,斑枯病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掌握病害鉴定的方法。二、材料、用具:材料:各种炭疽病和斑枯病。用具:同实验七。三、方法: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一)山茶花炭疽病1、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嫩梢和果实。(1)叶片被害,病斑初期呈淡褐色,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逐渐变褐,病斑中央白色,边缘暗褐色,其上轮生小黑点,即为病原菌的子实体,病斑的大小不一,一般为1020mm,病斑质脆,往往造成破裂和穿孔,严重时病叶早落。(2)嫩枝被害,病斑呈条状,紫褐色,略下陷,严重时,枝干发黑,整个嫩枝枯死,其上叶片,凋萎后转变为黄褐色。这种类型对山茶花生长威协最大,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嫩枝枯死。(3)果实被害,病斑呈圆形,紫褐色到黑褐色,严重时,整个果实变黑。在湿润条件下,病部易见桔红色粘液,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堆。2、病原:此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 黑盘孢科,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3=Gloeosporium theae Zin 。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暗褐色,大小为150330um;刚毛褐色周生,具13个隔膜,分生孢子梗无色,呈删状排列,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102045.um。(二)泡桐炭疽病1、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的茎、叶。其次,危害大树新梢及当年生枝条。叶片受害初呈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斑,其边缘为赤褐色,中央黄褐色,后期病斑往往中间破裂穿孔,病叶早落,当嫩叶叶脉受害时,叶片常皱缩呈畸形,叶柄及嫩梢受害,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凹陷,潮湿时病斑内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幼苗茎被害时,病斑常常环绕茎基部,变成黑胫,病患部以上呈皱缩状,叶片发黄,叶柄变脆易脱落,最终幼苗变黑死亡。2、病原 此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的川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Kawakami(Miyabe) sawada。分生孢子盘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周生刺状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短而不分枝,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大小为15203.54.5um。(三)常春藤炭疽病1、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柄、茎和嫩梢,老叶很少发病,根部不受害。病菌危害叶,初期呈紫红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黑斑,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危害茎,初期出现小黑点,以后扩大,使整个茎部变黑或无数小黑点连成大黑斑,环绕茎形成“黑胫”,导致上部茎叶枯死,以茎基部危害最重,往往造成整株萎蔫死亡。潮湿环境下,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发粘的分生孢子堆。2、病原该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常春花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ex Fr.) Duke引起。分生孢子盘扁球形,黑色周围生有深褐色刚毛,具34个隔,分生孢子梗束生,单胞无色,分生孢子新月形,单孢,无色,大小为15234.86.4um。分生孢子聚集时呈粉红色。(四)榆树炭疽病1、症状病害发生在叶上,从早春新叶开始起,直到晚秋都有发生。被害初期在叶表面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病斑,210mm不等。病斑多数发生在叶边缘,扩大后黄色病斑上有许多黄褐色小点,后形成黑褐色,自病斑中央呈放射状排列,即为病菌和子实体。秋天起,被害叶片上病斑由12个增至十几个,并扩大联合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病部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叶早落。2、病原此病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间座,壳科的榆日规壳菌Gnomonin ulmea(sace) Thum所引起。子囊壳近球形至扁球形,埋生于基物中,壁膜质,平滑,淡褐色,有比较发达的孔口,突破叶表皮露出。子囊在子囊壳内底部形成,棍棒状,无色,壁薄,先端壁厚,中间有一个鱼目状的孔口,下端具较细的长柄,子囊大小为70871678 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不规则双行排列,无色,双胞,椭圆形呈长椭圆形,大小为101479um,子囊孢子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下部细胞小。无性世代为(Gloeosporium ulmom miles)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叶表皮下,平铺,黑褐色,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形,大小为5.07.51.53.0um。(五)梅花炭疽病1、症状 该病原菌为害梅花叶片及嫩梢,叶片被害时,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大小为24毫米(mm)。病原初期为淡褐色,外缘红褐色,后期病部为灰色或灰白色,其上产生黑色小上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有时成同心轮状排列,发病严重时,叶上布满灰色圆斑,或叶缘焦枯,天气干燥时,病叶穿孔脱落。新梢受害,病斑呈椭圆形,暗褐色,病部略凹陷。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质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块。2、病原此病病原属半子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梅刺盘孢。分生孢子盘埋生于 寄主表皮下,深褐色,大小为50603.54um,刚毛周生,暗褐色,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圆筒形,大小为131667um。据日本报道,其有性阶段为Glomeralla muma (Hori) Hemmi子囊壳直径100250um,子囊5880813um;子囊孢子稍弯,圆筒形,1018.43.25um。(六)兰花炭疽病1、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兰叶,由于品种不同,发病部位不同,因而呈现的症状也随之不同,发生于叶尖形成枯死段斑,发生在叶尖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其病斑大小悬殊,220mm不等,在春兰和秋兰上一般病斑较大,在墨兰上病斑呈芝麻点,发生于叶缘形成半 圆或不规则形。不论发生于在哪个部位,发病初期呈红褐色或水渍状,后变黑褐色,病部凹陷,中心颜色变淡,其上轮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菌侵染叶基部时,危害最重,往往造成一叶或整株枯死。病菌也可侵染兰果,但危害不大。2、病原 该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兰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Allesch)。分生孢子盘扁球形,黑色,1301705070um;刚毛周生,黑褐色有46个隔,大小5010035um;分生孢子梗短,束生,基部有色,分生孢子圆筒形,112046um,有12个油球。(七)白兰花炭疽病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呈现症状有所不同,当病害发生在 叶片中部时,初期表现为褪绿色,黄色小斑点,病斑小而散生,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6mm,有时几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其上轮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粉红色粘液。当病害发生于叶缘时,病斑从叶尖开始向叶的两缘扩展,病部先是淡黄色,后转褐色,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纷纷发黑脱落,影响植物生长开花。2、病原此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同科)炭疽病属木兰刺盘孢(Colletotrichum magnoliea camara),分生孢子盘圆盘形,埋生于表皮下,后期外露,有刚毛,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柱形,一端较圆,大小为151957um。(八)萱草炭疽病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其次危害花梗,在叶片上首先发病,从幼苗期可发生,然后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