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关注表达”背景下的小学文本细读研究松江区泗泾小学 张芹摘要: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推进,新课改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是,面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从原来重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渐变成了思想与文化的教学,阅读教学显得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语文课缺失了应有的语文味。抓住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抓住课题、关键词语、言语空白处、言语矛盾处、语言顺序、标点符号等方面,细读文本,细致分析文本所呈现语言的表现形式,层层解剖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推敲它们与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文本细读 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市教研员薛峰老师将其概括成了十二个字:充分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关注表达的第一步就要进行文本细读,这就要静下心来,沉入到文本里面去,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体会文本表达的妙处,解读文本的形式意义。然而当下,由于课改过后课文篇数的增加,教师手头参考资料丰富,以及“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线教师对文本细读不够重视。因为对文本解读得不够,再加之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推进,面对新课程,缺少对某些理念的正确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渐渐从原来重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渐变成了思想与文化的教学,这样一来阅读教学显得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语文课缺失了应有的语文味。然而语文课首先是语文的,不管人文大旗如何张扬,精神内涵怎样外显。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透过那些跳跃于文本的鲜活文字,了解文本背后所赋予的含义,感受语文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还语文课以文气、生气和灵气,才能还语文课以语文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关注表达”的文本细读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提出来的,他们指出文本细读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 但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所谈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阅读教学服务,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王崧舟老师还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被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内容也很丰富,有指向文本内在思想的,也有指向文本表达方式的。本文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来研究小学中高年级的文本细读。二、文本细读的策略众所周知,欣赏一幅画,总是先欣赏整体,然后再细细品味线条、色彩文本细读也是如此,既要见到众木之林,又要见到林中之木。即文本细读既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细读,又要寻找“切入点”从局部入手,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进文本,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一)从整体出发,细读文本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曾经说过,艺术作品是个完整的整体,是一种有力的、丰富的整体。文学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当然也具有整体性。如果文本细读时没有注意整体性,那么很容易在细读过程中跑偏了方向,肢解文字,容易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真实含义。按一般的说法,“章”由许多句子按一定的意思组成层次,再用一定的方法,将层次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思想完整的段落。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更强调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即使是对“局部”的深入、细化,也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再回到“整体”上来。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细读文本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过“附辞会义,务总纲领”,意思就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最重要的是抓住纲领。确实,一纲在手,纲举目张;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小学课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课文。这些课文本身就蕴藏着一条线索,它制约着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细读文本时,要善于捕捉线索,顺藤摸瓜,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如五彩池(沪教版第七册第17课)一课就蕴藏着一条明显的行文线索。作者一到四川的“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区,“一下子就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语就是惊喜。接下来一路欣赏,发现这里的五彩池多得数不清,而且大大小小,玲珑多姿;发现这里的池水鲜艳多彩,而且彩池相连,水来自同一溪流,每池的水色居然各不相同。作者的心情怎样呢?惊讶!一番游玩之后,面对五彩池这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作者不禁深深赞叹:“美啊,景色奇异的五彩池!”此时的赞叹就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叹。抓住作者“惊喜惊讶惊叹”的情感线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感受作家极力描绘的五彩池是那样奇异、那样美丽。十年后的礼物(沪教版第八册第24课)一课同样具有一条情感线索,即达格妮心情的变化。18岁的达格妮第一次离开大森林来到首都,第一次参加露天音乐会,心情是兴奋的;当听到广播里说挪威著名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将得意作品送给她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见她的心情很激动,激动中还包含着惊讶,不敢相信;插叙部分,等待中的达格妮心情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微笑着期盼到开始怀疑,再到有点失望,甚至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再回到现实,达格妮明白了一切,心情还是很激动,激动得“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不过和一开始的激动有着区别,此时的激动中更多的是感动,是对爱德华葛利格的感激。葛利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大师,而达格妮只是守林人的女儿,身份悬殊,可见礼物是珍贵的;十年前的诺言,十年后果真兑现,包含着诚信的礼物肯定是珍贵的;现在达格妮18岁了,成人了,在她刚刚成人的时刻,大作家把这首包含着祝福的音乐送给她,这份祝福是珍贵的。而达格妮的心情之所以不断地变化,就是因这份礼物引起的,她的心情变化也对这份礼物起着烘托作用,烘托出了礼物的珍贵、奇特,进一步烘托出了葛利格的信守诺言、关心下一代成长。除了刚才两篇课文里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还可能以时间变化为线索,以地点变化为线索,但这两类比较明显,比较容易发现,本文就不加以举例。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因此,进行文本细读时,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对文章的理解才能透彻。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如拥抱大树(沪教版第八册第8课),是按照拥抱大树的经过拥抱大树的起因拥抱大树的结果来写的,即文章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写的。而小学阶段接触的课文一般都是按照顺叙的手法写的。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显得与众不同。发现这一结构特点再次读本文,就有了新的收获。作者一开头就交代“一天,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快餐店门口,出现了一幕奇怪的场景: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双手搂抱住店前路边人行道上的一棵大树,嘴里喃喃自语:啊,亲爱的大树,对不起,我不该虐待你,请原谅我吧”这“一幕奇怪的场景”的确奇怪,人居然抱着大树,还郑重其事地向大树道歉,这是我们平时所未曾见过的,这就很大程度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激起了我们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这就是倒叙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这也是作者采用倒叙手法的主要原因。细读到这些内容,上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感悟文本,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再如十年后的礼物一开始交代18岁的达格妮第一次离开大森林来到挪威的首都奥斯陆,第一次参加露天音乐会,突然听见广播里传来挪威著名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将要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送给她(第1-3小节);接下来以插叙的手法回忆了十年前达格妮和爱德华相遇的情景(第4-5小节);最后又回到了现实(第6-8小节)。这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同样与众不同,第4、5小节属于插叙部分,告诉了读者葛利格送礼物给达格妮的原因,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但是用这样一句话“十年前,葛利格遇见了达格妮,许诺十年后送她一份礼物。”也可以把原因交代清楚,作者却花了两小节来写。再细读这两小节,发现第四小节主要是关于葛利格的描写,他 “穿着风衣”, “异常和气”,“微笑着”, “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送她回家”,还说 “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这就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四个方面写出了葛利格十分和气、热情,使得葛利格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第5小节主要是关于达格妮等待过程中心情的描写,一开始她“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说明这个约定对她来说是份甜蜜的回忆,想着想着就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她对这份礼物充满了向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心情有了变化。“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他有这样的心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终于、明白”说明她有点怀疑了。而 “哄”的意思是骗,她觉得自己被骗了。 “就算也”这个关联词写出她已经失望了。读到这里,恍然大悟,本课和拥抱大树采用倒叙的原因还不尽相同,把这一部分提到开头,完全可以起到交代原因,丰满葛利格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但作者却把这部分插到文章的中间,主要是为描写达格妮的心情变化服务的。首先如果把这一部分提前,那么达格妮的情感之路将会这样:微笑着期待礼物怀疑失望;得知礼物后激动惊讶,这样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没有写的必要了,这样一来就给人 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份礼物的珍贵,葛利格这个人物的形象也很难表现出来。其次,如果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前,达格妮的心情就缺少了跌宕起伏之感,原文达格妮的心情主要有三大变化,一开始的激动应该是山峰,后来的失望应该是谷底,真相大白后的激动再一次回到山峰,而且比第一次更高。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插叙部分达格妮的心情已经达到了“置之死地”的境界,而真相大白后的激动就是“后生”。读到这里。作者如此布局的背后内涵就显现无遗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结构,从结构的特点角度进行细读,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那些别具匠心的篇章结构加以仔细揣摩,不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为学生习作时的谋篇布局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二)从局部出发,细读文本1从课题入手,快速深入文本课题如同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或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因此抓住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比较快地深入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文本细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的课题看似与文章内容有着矛盾之处,比如小珊迪(沪教版第八册第27课)一课,课题叫“小珊迪”,但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的字眼,只出现“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课文当中都叫“珊迪”,课题偏偏叫“小珊迪”。王崧舟老师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小”上。他认为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儿,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他营养不良,跟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有关。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上述三点都是体现珊迪的“小”。第四,也是最最紧要的一层意思,实际上,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了一种蓄势的作用,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但是,珊迪那种精神意义上、灵魂意义上的形象不但不“小”,而且应该冠以一个大大的“大”字,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高大,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伟大。但课题偏偏用上一个“小”字,把这个“大”字深深地隐藏起来,调动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这就具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和力量。这样细读课题,才能读出味道、读出神韵来。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沪教版第八册第19课)一课,课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本文要表现的就是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透过课题,我们再来看课文,它就是围绕“音乐之都”四个字展开的,从四个方面把维也纳的这一特点写具体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课题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课文就是围绕课题选择材料,展开描写的。这样,抓住课题细读文本就有透过眼睛看清一切的妙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沪教版第八册第20课)一文,课题有两个字很关键“天然”,天然就是大自然本来就有的,那和人工的动物园,哪怕是野生动物园就有着显著的差别,那作者怎样把这个差别写出来的呢?课题中另一个字就点出了“漫”,“漫”表示随意,没有明确的目的。天然动物园没有将动物们划分为一个区域一个区域,而是混养的;并且,关在笼子里的不是动物,而是人,因此,去天然动物园参观,不能有明确的目的,只能随意地看,即只能漫游,文中导游阿里的话“愿你们交好运!”他是在祝愿作者他们此行能看到更多的动物,就是对这个“漫”,这个“天然”进行了补充。当然文中动物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以及行文没有交代明确的地点都把“天然”二字写清楚了。也就是说,本课“天然”二字就是文章的题眼,文章就是围绕这二字来写的,细读时一定要从这二字入手。有的课题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比如开启(沪教版第六册第40课),文中的男青年是一个农村娃,考上大学后第一次坐火车南下求学,在火车上因为渴买了一罐从没喝过的,对他来讲是奢侈品的健力宝,可是因为从未喝过而不知如何开启。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并不渴的母亲看见了,有心帮助他,但同时为了保护男青年的自尊心,叫儿子给自己递一罐健力宝,她之所以叫儿子递是为了引起男青年的注意,当用余光发现男青年注视自己的时候,她拉住拉环将健力宝打开了,男青年随后也成功打开了。课题中的“开启”表面是指这位母亲教男青年如何打开健力宝,实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男青年刚刚从封闭的农村走出,将要与社会有着更多的接触,在他踏进社会的第一步,这位母亲就用自己的善解人意、帮助他人同时尊重他人给男青年做出了榜样,让男青年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相信男青年会将这份善解人意,帮助他人同时尊重他人传递下去。也就是说,这位母亲开启了男青年的人生之路。而后一层才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我们紧扣课题,读出课题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课题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道路,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2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关键词句,统领全文,揭示中心,在文章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关键词句为支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无疑有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王崧舟老师解读小珊迪一文时,就关注到了珊迪拿到一先令后的一个动作“转身就跑”,关注到这个“跑”字。他为什么不“走”?他要是“走”,那么他就不是珊迪了!珊迪必须“跑”、只能“跑”,这是人物的性格逻辑、命运逻辑。这一跑,跑出了珊迪的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这一跑,将珊迪的贫穷推向了一种极致。他还关注到了“早”这个关键字,“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小珊迪的身世、家境和社会状况。特别是一个“早”字,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惨、多少苦难啊!父母早死一年,意味着兄弟俩早受一年的饥寒交迫,早受一年的无依无靠,早受一年的屈辱痛苦。但是,在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穷人家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却顽强地表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纯真和善良。两个微不足道的字,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穷人(沪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篇课文中,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细读本课时,关注到了这个“熬”字,“熬”的意思就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别人是过日子,而渔夫一家是“熬”日子。这个“熬”字就将渔夫家的贫困刻画得入木三分。可“熬”仅仅要告诉我们渔夫很穷吗?诚然不是!自己很贫困了,还要抱养两个孩子,恰恰就写出了渔夫十分善良。而且越是贫穷越能体现出渔夫善良,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熬”字写出了“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的境界。慈母情深(沪教版第十册第11课)一文,作者想跟母亲要钱买书,母亲是这样拿钱的:“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这一句话,可以说字字泣血。母亲不是从口袋里拿出钱来,而是“掏”,可以想象这口袋应该比较深,这钱放得比较靠里;掏出来的不是整钱,不是大钞,而是毛票,也许是一块一张,也许是一毛一张,也许是一分一张“点钱”的手指已经龟裂了,为什么会“龟裂”,挣钱养家的辛劳使得手指龟裂了。龟裂了那就买上一盒蛤蜊油保养一下啊,那时一盒蛤蜊油只要8分钱而已,但是母亲舍不得。这一句,每个字都很关键,每个字都在哭诉着母亲挣钱的不易,母亲养家的辛苦。尽管如此,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闲书”,而且一本“闲书”就要一块五毛钱,可以买上18盒蛤蜊油啊!这一细读,母亲对子女那深沉的爱,母亲那吃苦耐劳的高大形象,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及心疼,便跃然纸上,令人动容。真正的愤怒(沪教版第八册第29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这个“滴”字很传神,不能换成“浇”,因为“滴”水流小,“浇”水流大,而且还会浇到其它地方。“滴”水,用词多么的准确、巧妙,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滴上一点点水,传神地写出了小姑娘“惜水如金”。一个“滴”字,滴出了用水的艰难,滴出了姑娘的精心呵护,也滴出了一片生的希望。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为文本细读提供切入点。3.在言语空白处,体会作者情感“空白”原称为“留白”,原为绘画术语,指画幅中有意不着墨的部分,用以与着墨的部分构成完整和谐的整体。在文学作品中,空白指没有形诸语言文字而能使人想象得出的内容或意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空白”,借助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空白填补出来。还是先举王崧舟老师细读小珊迪这个例子,文章第二小节交代“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天气很冷”这四个字,点出了小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冷,到底有多冷呢?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反应。天气很冷,也许已经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大雪纷飞的程度了,总之,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将“天气很冷”这四个字读厚、读实、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样是这篇课文,后来小珊迪的弟弟小利比去找作者时,文中这样说“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长什么模样儿?文中没有写出来,但这句话里面就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是说哥俩儿一定长得很像,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一样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样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一样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再如穷人一课,文章最后以桑娜的话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文章到这就戛然而止了。渔夫会看见什么,他会说些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7个睡得正香的孩子,很欣慰,觉得妻子和自己想到了一处,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也许会鼓励妻子:“没事,我以后每天多打会儿鱼,总能把这些孩子抚养大。”这样通过我们的想象就对渔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细读文本时,我们一定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空白处,因为这是一块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丰富想象的沃土。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4在言语矛盾处,推敲内在含义文本细读,必然指向言语本身。后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罪恶的漏洞”。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不合乎情理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真正的愤怒中,当作者把水倒掉洗脸时,老妇人立即站了起来,可因为腿瘸而摔倒了。小姑娘不去扶奶奶,却跑去挖那块被水弄湿的泥土,捏成一团埋在树根下才去扶奶奶,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然而联系老妇人的表现来思考,她站起来想干什么?七月如火,炎炎的烈日蒸发着水,龟裂的大地吸收着水。再慢一点,这珍贵的水就要浪费了。老妇人站起来也想去抢救那碗水,祖孙俩的想法是一致的,都不愿意看到这水白白浪费!因为水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和水相比,摔一跤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这水比生命还重要,小姑娘才不去扶奶奶,这不近情理的举动背后,告诉了我们水在西北地区的价值,也是对作者无声的谴责。十年后的礼物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她真的听到了吗?没有真的听到,那“她”、“听到”之间应该加上“似乎”、“仿佛”等词。那作者为什么不加呢?联系前面一句话思考不难发现,不加“仿佛”等词其实是为了说明现在达格妮已经完全处于这首音乐中了,和音乐融为一体了。就是说后面的句子把“沉浸”写具体了。这里就是抓住了矛盾之处,洞悉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原因。我和狮子(沪教版第七册第38课)这篇课文,先写作者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的深情厚谊,接着写作者为将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所做的努力。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既然爱尔莎如此依恋作者,从不离开作者,和作者一起睡,为了救作者还和脾气暴躁的犀牛搏斗,作者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爱尔莎,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呢?这就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探究,喜欢这只动物,给它最好的爱、最大的尊重就是让它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狮子是野生动物,大自然才是它真正的家。跳水(沪教版第七册第23课)一文中,孩子跳进大海的同时,二十几个水手也跳了进去,用了40秒的时间将孩子救了上来,原文中说“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40秒明明很短,大家为什么会觉得太长了呢?就是为了突出人们的焦急与担心。从这样一些看似矛盾的语言入手,细读文本,我们往往可以辨析出作者和人物深层的、潜在的情感,挖掘出文本的内在含义。5细读言语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哪句话在前,哪句话在后,作者往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恰当的语言顺序更有助于表达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穷人一课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等待渔夫回家的那一段时间,桑娜思考了很多问题,按文中的顺序摘录如下: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显而易见作者不是按照这五件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编排的,如果按这五件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这样编排: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这是闹着玩的吗?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作者不按照后面一个顺序写?因为桑娜此时此刻十分害怕,一个人害怕时思绪就会混乱。作者正是利用这看似毫无逻辑可言的思维顺序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的,此时她的心理活动和她的心情是一致的。所以解读心理活动时,也要关注到人物的心情,心情和心理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跳水一文中船长救孩子的语言很值得研究,船长说:“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船长能不能这样说呢:“快!向海里跳!不跳我就开枪了!”答案是显然的,不能这样说。先说“快”,孩子不明白父亲叫自己快干什么,这就浪费了半秒钟,而当时已经处于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耽误半秒钟,那孩子可能就没有命了。船长一开始就叫孩子向海里跳,命令指向十分明确。所以船长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很多的信息,也充分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更加凸显了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遣词造句的准确。十年后的礼物一文中写到:“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台上的报幕人分明在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这是一个因果倒装句,能改成因果句吗:“忽然,台上的报幕人分明在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所以,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有两个成语,分别叫做“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最早看到的往往印象深刻,原句把达格妮听到报幕人的报告后激动的表现提前,就是为了把她这份激动的心情、惊讶的心情强化出来。因此细读文本时,关注到句子之间的顺序,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物形象。6关注标点符号,感悟符号价值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建筑文章大厦必不可少的材料。它不仅有断句停顿之功,还有表情达意之效,它能使语言更简洁、生动,且意蕴深远、回味悠长,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感觉。穷人一文第9-11小节的两段心理描写就用了7个省略号,省略号其中一个作用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而一个人说话断断续续往往是因为紧张或没有力气,这里用在桑娜的心理活动中,而且连用7个,就把桑娜这种忐忑不安到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条理的紧张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样在后面描写渔夫的语言的时候,有一处标点符号也值得我们关注,“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里的“我们,我们”之间有一个逗号,这个逗号其实就把渔夫的犹豫之情凸显出来。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施舍、接济,而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这期间将会消耗渔夫更多的体力、心血,乃至生命,所以渔夫犹豫了,才显得这个人物真实可信,这个人物形象是忠于现实生活的。这样一细读,一个小小的逗号的价值就分析得很透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东北大学非专任教师岗位招聘6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广西石化分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广东佛山市顺德农商银行总行数字银行部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省委金融办所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广东狮山镇镇属一级公司副职领导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广西旅发集团广西自贸区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招聘9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中国活性黄160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江苏张家港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黑河逊克县乡村医生公开招聘1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新乡育才高级中学新乡市育才实验学校招聘7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4年河北邢台市广宗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真题
- 第三单元第2课时儿童乐园(教学设计)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5
- 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课件
- 2025年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游戏化翻转课堂模式在烧伤护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 2025-2030礼品包装品牌化运营策略及消费者偏好与市场营销渠道研究
-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 《家具与陈设设计》课件(共十章)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策略讲座稿
- 迪士尼电影讲解
- 2025至2030中国背光器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