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三峡工程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及其分析研究 化工与环境系学生姓名: 学号: 环境工程系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三峡工程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及其分析研究摘要:三峡大坝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防洪、船运、电力方面有者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在三峡周边和长江下游出现的一些环境生态问题引发了媒体和群众对于三峡工程的关注,而且事实也证明三峡工程的修建确实引发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分析与研究三峡工程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并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且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三峡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特性,人口分布等的详细资料,同时对三峡工程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最终得出适宜的处理方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与三峡工程相关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分析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方案。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水质污染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环境生态问题、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移民所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三峡下游出现的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等。三峡工程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并不是单独发生的,也有可能是有所联系的。作为一个系统的生态环境,治理一方面或者一个部分的问题是不够的。只有统筹兼顾,合理指导才可以解决问题。关键词: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土地丧失,污染,气候,三峡工程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aused b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its analysis and research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Dam as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s largest water engineering for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is to mak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prevent or control flood, shipping, power has irreplaceable role. But it also cause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cluding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de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land loss and pollu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mall environment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ssues, immigration caus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am also blocked fish migration, caused some fish extinctions. But the greatest impact is rising water will cause the reservoir area of climate change, cause geological disaster effect on environment in the reservoir area.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downstream zoology environment also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such as the Three Gorges downstream of the lake area is reduced, river erosion, river downstream of the saline intr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e can fo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some analysis, understanding of its causes, and then makes some solu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mprove our ability to deal wi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peripheral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ut there are some proven b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aused by, these problems can cause a wide variety of ecological disasters. Only through a thorough research can understand to the relevant problem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our country i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related to management is still in the immature stage, treatment is usually palliative. With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research,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country also related through research and conclusion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the fa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we also mad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In the face of the pollu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should reduce the upstream wastewater discharge and increase afforestation area; and when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e plants and animals face the threat to establish various convenient animal migration and growth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s a must; Three Gorges climate issues, immigration and downstrea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needs national unified planning gradual reform, 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 environment ecology.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biodiversity destruction, land loss, pollution, climate,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目 录1 引言11.1研究内容11.2问题解决方式11.3三峡对人类做出的贡献12 国内外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22.1 国内外相关水利设施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22.1.1水质污染22.1.2生态破坏22.1.3生物种入侵与生物种的流失22.1.4水土流失22.1.5水资源及流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争夺32.2 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解决法案32.2.1加强水政监督32.2.2建立水电环境认证制度32.2.3进行适应性管理42.2.4重视河流生态修复建设42.2.5加大对水电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53 三峡工程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方案63.1水质污染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63.1.1水质污染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分析63.1.2水质污染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73.2生物多样性破坏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73.2.1生物多样性破坏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73.2.2生物多样性破坏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93.3 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103.3.1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分析103.3.2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113.4 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123.4.1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123.4.2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133.5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33.5.1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33.5.2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143.6 三峡下游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163.6.1三峡下游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163.6.2三峡下游出现的所出现的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194 结论23参考文献24致 谢251 引言1.1 研究内容在三峡工程施工和实施过程中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质污染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环境生态问题、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移民所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三峡下游出现的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1.2 问题解决方式要解决山峡工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中央的统一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加强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监控,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及时的处理并且进行生态补偿,才可以保证山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持续和健康的发展。1.3 三峡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三峡大坝工程在改善航运、推动发展农村养殖业,发展旅游、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三峡工程输变电线路的建设,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直流输电国家。在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创造了直流输电工程规模世界最大,直流工程技术水平世界最高,单个换流变压器容量世界最大,直流工程建设工期世界最短,直流输电运行经济指标世界最优等多个“世界之最”。 2 国内外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2.1 国内外相关水利设施所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使人类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建立在江河干支流上的水坝,拦蓄大量的上游来水,既可以用来发电灌溉,又能够防止洪水泛滥,还能改善河道航运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大坝建设改变了江河的自然径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2.1.1水质污染上游的生产生活污水如果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下游的库区将会造成水污染,破坏下游的生态环境。库区被淹没的建筑物也有可能会散发出有毒有害物质,成为持续污染水质的污染源。水质污染会造成水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缺失,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进一步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2.1.2生态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流域森林被过度砍伐和草原及湿地的破坏,以流域水源涵养林的破坏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伴随生态破坏而来的就是水土流失,而且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的增加,最终可能使整个流域成为不毛之地。这对河流本身及流域所在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灾难。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想恢复是十分困难的,比一般的水污染治理要困难的多。2.1.3生物种入侵与生物种的流失三峡大坝的相对开放性很容易将国内地或第三国的生物种带入其中造成对三峡工程的生物侵害,而且这种侵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又是极不易解决的。这种生物战争比一般的军事战争更持久、更艰苦、更不易取胜。我国滇池的“水葫芦”污染事件和近年来的“食人鲳”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与生物种入侵相对的是生态破坏而导致的向他国的迁移和流失,尤以野生鸟兽为甚。它们在一国失去生存的“ 家园”,就必然跨江过河到另一生态良好国去生息。这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破坏国的“ 抛弃”是生物资源的流失。2.1.4水土流失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表面土壤的流失。有报道,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我国东北黑土带黑土耕作层厚度大幅度减少,已由建国初1 m锐减到平均不到20 cm,并且仍以每年0.81.017cm 的速度继续减少。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它能给人类提供基本生存的食物,形成1cm厚的土壤层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土壤的流失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表现为河岸坍塌,河床移动,航道改变,造成水土流失。如黑龙江界河干流由于水力冲刷、坍岸和低滩切割,使得江道演变的十分复杂,退岸切滩严重已造成大片水土流失。鸭绿江于流仅1995年78月发生的大洪水就使吉林省鸭绿江大堤毁堤千余处,5处河堤改道,流失水土面积达1 300万m 2;云南省66条属于国际河流的干支流中,有44条河,计有313km 的河段,水土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三峡大坝岸边的山体被上涨的河水长期浸泡可能会造成山体崩塌,造成水土流失。减少可耕地面积,造成居民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环境危机进一步加剧。2.1.5水资源及流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争夺资源争夺包括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水生生物的过度捕捞、野生动物资源的大量捕杀、挖砂采石、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植被的过度利用。2.2 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解决法案2.2.1加强水政监督我们通过了解国外在协调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和验教训,可以看出加强水政监督的重要性。例如巴西的依泰普工程在协调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方面,十分重视对生态与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采取了很多减免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重视水库建成后水库周边的生态安全问题,像加大库区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水库周边的过渡带和安全防护带等;埃及阿斯旺高坝在水库建成后开展了大量的监测工作,采用监测数据解除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对阿斯旺高坝环境影响的担心,为制定相应减免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并且根据多年的水库运行资料,对阿斯旺高坝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加拿大联邦环保法规涉及了水电工程从规划、施工以及到运行的所有阶段;尼泊尔的喀利根德格水电工程为了制定全面的改善环境方案,并成立环境管理机构监督实施环境规划。瑞士的和美国的水利工程改造、美国的河流修复、适应性管理等措施均离不开水政监督。 2.2.2建立水电环境认证制度我国是水电开发大国,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在绿色水电认证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在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根据我国的社会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完善水电工程环境认证制度。 (1)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 绿色水电” 认证标准,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必要的实证研究工作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标准制定的牵头研究单位对于确保该认证标准的可信度和可靠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2)建立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客观的、由各利益方广泛参与的认证主管机构。这是认证得以公正、公平实施的重要保证。(3)建立绿色水电认证激励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如何基于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水电环境认证的法律基础,逐步建立绿色水电认证的激励机制。(4)确认认证对象。鉴于水电工程环境认证的目的是鼓励水电站的业主们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目前的认证对象应以中小河流梯级小水电站为主。 2.2.3进行适应性管理美国很多科学家认为水电开发不能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于考虑不够周详的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损伤必须要积极的进行修复,在自然修复不能实现生态自愈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的,应当引入人工生态修复手段。采取生态保存、生态补救等一系列措施,这就是适应性管理。鉴于适应性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生事物,许多方面都还在研究和探索之中,因此我们也只能是边干、边学、边研究。 2.2.4重视河流生态修复建设西方国家进行河流生态修复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河流管理的理念,河流生态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工程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 河流生态修复建设的重点有两项:一是生物栖息地建设;二是河流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善。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现在还处在发展时期,对于大量的新建工程,要改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工程设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当尽量减少对于河流生态统的破坏。在规划设计同时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补偿”的老路。2.2.5加大对水电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我国是水电开发的资源大国,但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水电技术强国。想要使我国的水电技术成为世界一流,还必须的加大对水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对水电技术进行提高和改善。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我国是无法直接照搬照用的,就像不能把美国的水坝的图纸拿到中国照搬照用一样,因为河流不一样、地质地貌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鉴美国河流适应性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对我国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如何处理那些已经存在的水利工程,而是要吸取有益的经验,在建设新的水电站中力求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这才是最为重要的1。3 三峡工程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方案3.1水质污染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3.1.1水质污染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分析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十八里。处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与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其中光重庆市就在2000年排放了12.83108t,其中生活污水4.4108t,而重庆市的污水日处理能力不超过10104t其余污水都直接排入江中流入三峡大坝中。沿岸的生活垃圾每年产生262104t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7.3%,库区175m水位下沿江堆存的垃圾量约300104t随着三峡大坝蓄水,这些垃圾将成为严重污染库区水环境的隐患。农村污染日益加重,每年在三峡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使用总量为13.22104t,每公顷使用量为562.87kg。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有1.03104t。每年库区农药按折纯量计,使用量为1160.6t,农药的品种、质量和施用方式相对落后,其中约有60%左右是以污染物的形式流失在土壤和水环境中,构成了对农村水体的面源污染。水质污染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主要为:库区的水质污染可能会导致水中的藻类大量的繁殖和鱼类争夺氧气和水生生物缺氧散发的有毒物质,而造成库区鱼类的大量死亡,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中污染物大量堆积可能会引起化学反应从而造成二次污染,产生出污染可能物质使得周边动植物中毒或者后代出现畸形,影响岸边物种的繁殖生长;未经处理生活污水中含有的细菌和和病毒极有可能会通过水生生物在人群中传播,而造成传染疾病的传播。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可能改变库区水的PH值,而三峡地处卡斯特地形水中PH值的改变会加速岸边的崩塌,影响周边环境生态。三峡工程向下游排放的污水也可能会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下游生态环境的破会,其中的病毒也会引起下游疾病的爆发。三峡工程处于人口稠密的地区上游有一些国家级的大城市,许多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三峡库区。一些生活或者工业垃圾也随着水流进入三峡,而这些垃圾当中的污染物溶解进入库区的水体中会发生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得出污染更加强烈的二次污染物使得三峡发生水质污染。三峡在建设的工程中库区水面淹没了大量的建筑物,如果建筑物中含有污染物则这些污染物可能会散发如水体中,形成水质污染的长期污染源。污染源中散发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各种污染我会造成周边动植物细胞的畸形分裂,产生出不适合生存环境的下一代。三峡工程的水质污染也会由于库区水温的变化。库区水温的变化,特别的底层水温过低会影响到以前在库区水底生活的动植物,造成一些有机废物无法分解和厌氧分解造成有害物质排放进入水体。3.1.2水质污染引发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要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理念作为指引,充分考虑到保障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库水环境安全、保障三峡工程效益持续发挥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家各省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和水污染防治的实际需要,依托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的重要手段,按照“流域与区域兼顾”、“河流与水库统筹”的治理思路,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城乡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充分的制定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推进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善,促进流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三峡水库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流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1)加强工业点源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包括传统工业及新型工业的治理, 尤其是重污染行业, 如磷化工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废水和固体废物都要进行妥善处置。(2)提高城市生活污染处理能力,包括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扩容、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污泥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置等。(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种植业污染防治等;库区的固定污染源我们应该进行的主要方法为:加强敏感水域水质保障,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以及重点考核断面的水质保障, 包括加强污染治理力度、执行更严格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等,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包括加强重金属以及新型污染物的监测能力等。 3.2生物多样性破坏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3.2.1生物多样性破坏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三峡水库的水位由蓄水前的84m上升至蓄水后的139m。三峡大坝的修建与蓄水,已经明显地改变了三峡库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三峡大坝的修建将如何影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三峡大坝引起的生态问题主要有陆地生态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和水体生态物种多样性的破坏。陆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主要为大坝对岸边生物物种和岛屿生物物种的破坏,水体生物在、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是鱼类收到大坝的影响。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和三峡大坝的修建,使的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破碎化和岛屿化。为了了解三峡大坝的修建对三峡库区野生动物所产生的影响,选择了适应性强且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啮齿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三峡库区选取两个岛屿及其对岸为研究点,在野外调查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种群密度与分布,并用胃容物分析和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两个研究点优势种啮齿动物的食物来源与组成。如果表明,两个研究点间啮齿动物群落组成有很大差异,就可以断定主要是由于啮齿动物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引起的。如果在同一个研究点,岛屿上的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对岸的没有差异,但在岛屿上的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却明显高于其对岸的,这说明随着库区水位的大幅度提升,岛屿的面积急剧减小,使原本栖息在水边的啮齿动物不得不向岛屿的中上部迁移,致使岛屿上的啮齿动物的种群密度迅速增加2。啮齿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有四种:非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植物及水生生物。不同种的啮齿动物的食物种类组成也不同。比如四川短尾嗣的食物中有水生生物的组成成分,但其它啮齿动物食物中不含水生生物。不同食物来源在啮齿动物的整体食物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并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变化与田间的农作物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组织的稳定性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显示踪动物的食物来源,同时也反映了动物的生存状况。结果显示:对岸啮齿动物的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相对集中,并且不同种啮齿动物间并没有重叠。这在一方面说明对岸啮齿动物的食物来源相对丰富,啮齿动物可以选择各自选择食物,在此环境下的啮齿动物种间竞争相对较弱,至少是种间食物会竞争较弱。岛屿上啮齿动物的稳定性同位素值分布范围远大于在对岸的,并且种间稳定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重叠部分。稳定性同位素的组成的重叠意味着有相似的食物来源,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三峡大坝的修建对三峡库区动物的影响也即栖息生境相似。这说明岛上的啮齿动物种间存在较剧烈的食物竞争关系。所以在资源限制情况下,多种啮齿动物不得不利用共同的食物来源。也就是说,岛屿化过程将加剧岛屿上啮齿动物的种问竞争。种间竞争的加剧可能会造成适应性极强的物种,进而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于水域生态系统,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区域。三峡大坝的修建已经显著改变了三峡库区的水文特征。为了了解三峡大坝的修建是否会改变三峡库区的有机物组成,并进而影响到三峡库区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和组成,选择三个水文特征不同的研究点调查三峡库区的常见鱼种类组成,并用稳定性同位素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洪水前后的有机物组成变化与鱼类的食物网模型,用稳定性同位素划分鱼类食物网结构及鱼类体长与其肌肉同位素氮间的关系。事实表明,三峡大坝的修建,已经显著改变了两个地段的水文特征,同时也干扰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鱼类。可以预见流水环境的鱼类在库区可能在消失,而喜欢静态环境的其它鱼类却得到极大的发展。洪水前后,三峡库区的有机物组成成分有明显改变。洪水前,水中有机物主要以河流自身生产力产生的有机物为主;洪水后,水中有机物主要以外来有机物为主 。对于三个食物网模型:河流连续体模型、脉冲模型和河流生产力模型,河流生产力模型能更好的解释三峡库区的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即三峡库区的水生生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河流自身生产力产生的有机物。但外来有机物作为水生生物的一种辅助食物来源,在洪水期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3.2.2生物多样性破坏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水生生物生态多样性的主要保护方案是修建过鱼设施。筑坝阻碍了河流流域,造成整个河流生态系统连续体的水文的改变,并且最终会影响与之相关的渔业。如果将渔业理解成由三个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复合体,这三个成分分别是鱼类群落、栖息环境和人类。如果有一成分消失,渔业也就不存在了。随着河流生态系统被筑坝的改变,渔业的发展、维持和保护程度反映了盆地地形及地质的特征、流域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大坝自身的工程特征,也反映了库区蓄水及排水的计划。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产卵生境的建立和维护,鱼类的补充和肥育和为某些鱼类提供通道。这些鱼在生命周期某些阶段内要依赖于河流连系体的纵向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局就大坝与洄游鱼类保护所建议的各种技术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全球过鱼设施使用的现状,以及过鱼设施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修建过鱼设施上行过鱼设施,就是通过开通一条水路或将鱼诱捕在一个水箱里然后运送到上游去,使集中在下游的某一洄游鱼类进入上游。对某些溯河产卵鱼类主要包括北美洲和欧洲的鲑科鱼类和鲱鱼科等鱼类而言,上行过鱼设施技术发展的较好。上行过鱼设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池型鱼道、水渠式鱼道、升鱼机和鱼闸、收集和运输系统 。降河产卵鱼类鱼道在欧洲、日本、新西兰及澳大利亚有所发展。鱼道的设计必须考虑洄游鱼类的多方面的行为活动,尤其是鱼道效力与设施内的水流流速及流动形式密切相关。鱼道内的流速必须与过鱼对象的游动能力及行为相一致。有些鱼类对某种水流或某种条件非常的敏感,水池间的水位差异过大,过分充气或水流过急,大型涡流的存在,水流流速的过低都会影响鱼的回游。除了水流因素外,鱼类也会对其他环境参数敏感,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对鱼类洄游产生影响。如果鱼道内的水质与大坝流出的水质不同 ,那么这样的鱼道需要注意。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案有: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一般可以实施的方案为构建认为的生态走廊,避免生物过度的孤立,使其能够相互交流与繁殖。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在各个孤立的生物系统深红构建浮桥,将植物移植到其上,避免植物受到水流的侵害同时将其连接到各个孤岛上使得上面的动物也可以通过走廊得以相互交流。异地保护也是一种很好的实施方案,例如现在已经建成的三峡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的异地保护成本较高,但可以有效的保护当地濒临灭绝的物种。3.3 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3.3.1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分析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2003年6月开始蓄水至135 m,2006年9月开始蓄水达到156 m;从2008年9月底起,三峡大坝开始试验性蓄水至1723m。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三峡大坝175 m 蓄水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区域。行政区划上包括宜昌市区、宜昌县、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丰都县、石柱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江北县、巴南区、江津区等,总面积58000km2。从地貌上看,其西半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其东半部分位于川东鄂西山地。三峡工程施工和实施过程中土地丧失会造成环境生态中动植物的消失。也会有一部分的生物无法适应新是生态环境而灭绝,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会加剧环境污染。上游和大坝所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净化,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堆积造成环境的恶化。污染物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也有可能侵蚀岸边的岩石,造成山体的崩塌。土地丧失与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丧失的土地会使得周边地质情况改变,造成地质危害。污染源可能会出现在被淹没的土地中,会造成长期的污染。土地被淹没会造成岸边消落区的消失,造成生态被破坏,使得污染进一步加剧。三峡工程水面的上升使得以前并不会直接遭受浸泡的山崖被水体侵蚀,会造成山体的崩塌和水土的流失。三峡周边地区在建造大坝以前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因此,一些工业或者生活的污染然物大量堆积的地点被水淹没了以后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这些污染源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是一种长期而且污染程度比较大的污染源。3.3.2土地丧失以及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治理土地丧失和污染问题针对大坝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形成的胁迫,通过对于筑坝对河流进行生态补偿,缓解大坝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对河流生态系统实施综合、长期的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包括:水文条件的改善;河流生物栖息地建设:濒危或特殊物种恢复与保护。总的目标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明显提高。生态补偿的方法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1)生态补偿的工程措施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等过鱼设施,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的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水温。生物栖息地建设则包括水库库区的水土保持以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等,为生态重建创造必要的条件。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2)生态补偿的生物措施建立河流生物监测网络及评估体系;完善濒危、珍稀及特有动植物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恢复库区及下游河道水陆交错带植被的方法,促使河流形成健全的生物群落。(3)生态补偿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库下游河道最低生态用水量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式方法研究;在水库水沙调度中,营养物质输移规律变化要与河流水生生物结构、功能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水库调度引起自然水文周期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水库水温分层现象对于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3.4 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3.4.1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三峡坝区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为山地东西向河谷地形,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三峡坝区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多雨的气候特征。地理区住、地形、下垫面热属性等是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163mm。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量变化大,各种气象危害频繁,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影响很大。近年来冬暖、风暴、秋雨现象更加的明显,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四季气候特征三峡坝区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风力小、霜雪少等气候特征。同时也表现为夏长冬短,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频繁3。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将上升。库区的水面面积也将大大增加,这都会对局地气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库区下垫面的变化会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和表现特征的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将会导致局地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分布特征的变化。气候变化必将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并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气候生态系统。三峡工程坝区面积约为15.2km,由水面、建筑物、道路、自然被和绿化面积等部分构成。坝区平均海拔高度约80 m 左右。大体来说,三峡坝区位于秦岭大巴山脉以南、云贵高原以北、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长江干流切断巫山穿流而过,形成长江三峡,属我国第二级地阶东缘。处在山区向平原过渡、上游向中游过渡、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而剧烈的地区。“ 35.7”清水湾暴雨中心、“75.8”都正湾暴雨中心都位于其南部。叉处于梅雨雨带西侧,华西秋雨、川东伏早东缘,这些对坝区气候均有影响4。具体而言,北岸属大巴山脉东段巫山支脉的神农架南坡,南岸为武陵山脉石门支脉,两支山脉对峙延伸于长江两岸,长江自西向东穿流其间,形成高峡深谷地形。峡谷和水体效应对坝区局地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坝址南岸地势陡峭,北岸地势较平缓,为低山丘陵,坝区处地形相对开阔。 地表多为黄壤和砂壤,属常绿阔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植被,除幼林、灌丛自然植被外,长江水体也占坝区相当大的面积。随着工程建设和坝区绿化进程以及建成后的分期蓄水,坝区地表属性和局地气候也处于相对变化的过程中。变换的气候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相当明显的,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水面蒸发面积增大,库区上空的湿度增大。会造成降水量增大。降水量的增大同时也会引起水土流失,破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3.4.2小环境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三峡工程由于王程修建后实测资斜料序列短、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低,因此很难用历史资料前后对比和区域气后模式直接定量研究三峡水利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另外,尽管三峡工程已经建有一定量的气候、水文观察站,但多数站点的观测仅限于气温、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的方面,对非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研究的相对对较少5。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峡库区库区气象要素监测网站。并继续加强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要素的监测。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气候细化建设及改进与完善,以便其更能够反应区域性气候效应机制。3.5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3.5.1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三峡工程举世瞩日,移民工作任重道远。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关系着库区移民的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夸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在2001年7月国务院王峡工程移民支援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他指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峡工程建设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蓄水前必须抓紧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室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三峡工程移民给环境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1) 水库淹没将加大环境压力。根据19911992年进行的淹没实物指标调查,三蛱工程淹没的区域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县。淹没万州、涪陵两座城市、10座县城、113个集镇和1599户工矿企业淹没耕地39万亩、房屋3473万平方米,以及公路、港口码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文物等专业项目。其中,土地是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2) 三峡水库高水位长时间的浸泡和蓄、放水落差,可能引起库岸坍塌、滑坡。(3) 移民安置开发可能加剧库区水土流失。水库淹没使库区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大量缩减,而移民的搬迁安置以及城镇、企业迁建和专业设施的复建,又要占用大量土地。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对库区的自然淹没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恰当有力的措施,势必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加剧库区的水上流失和生态恶化。(4) 移民害置可能加重大气和水质污染。无论是为了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开发工业项目,还是在安置过程中扩大城镇规模,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可靠的环保设施和治污措施的话,势必增加新的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5) 实施移民迁建工程,可能加重地质竞害。在移民迁建安置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建设,如农村居民点建设、城集镇迁建、专业设施复建,需要毁坏大量的植被,开挖大量土石方。特别是在长江三峡这样的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山多坡陡,沟壑频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将会频繁发生。在这样的地区进行移民工程建设,无论足选址还是施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诱发人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三峡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大部分是山地, 山脉海拔 1 000 2 000 m, 其次是丘陵和台地,海拔 500 800m。三峡工程淹没了大量的土地,使得移民无法在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而且如果移民生活的地区离三峡工程较近而且相关设施没有到位,就会导致移民就可能对环境进行掠夺性的开采以获得生活资料,造成库区的污染加剧。三峡移民过后裸露的土地会受到可取水流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如果是裸露的垃圾堆或工业废物的堆积场所则会造成长期的污染6。 3.5.2移民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3.5.2.1面对搬迁时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短缺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为(1) 在妥善安置农村移民的同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在三峡库区,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很突出,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更加剧了移民迁建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农村移民安置过程中,应当以利用土地资源和防止水土流失为重点,既有效地保护环境,稳妥地安置移民。对于在移民规划和实施中对库周淹没深度不大,有条件防护的土地和村庄,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尽可能地加以防护利用,以减少淹没的损失,尤其是耕地的淹没损失7。 (2)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村移民安置环境质量。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由库区环境现状和移民安置的要求决定的。一方面,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另一方面,移民安置需要扩大环境容量,并且保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步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因此,不能单纯的只在扩大耕地面积和种粮寻找出路,而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从三峡库区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农业,以便达到移民安置、库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库区移民长治久安的目标。(3)建设农田生态工程。按照保水、保土、保肥的要求,实行梯田制,建设梯田,全面整修塘堰、灌溉渠,新修排洪沟,建水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建设庭院生态工程。按照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的原则,对移民安置区进行庭院生态经济设计。针对三峡库区农村能源短缺的现状也可以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以“ 家禽、沼气、果林” 为主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发展生产,净化环境。据对部分示范测算,建设一座10平方米的沼气池,造价大概1500元,但是一年可提供价值相当于500-809元左右的燃料煤。也就是说,建设一座沼气池,就能保护很多土地的植被,沼液还是上等的肥料。(5) 在城镇迁建和专业谩施复建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做到科学选址。三峡库区地形地址特点决定了三峡城镇搬迁和专业设施复建选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移民工程建设应当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次,要做到抓紧治理,必须在蓄水前全部开工治理,以满足移民迁建需要。 再次,要做到提高质量。三峡库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但是移民搬迁为这些城镇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布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据交换化协议
- 苏州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旅游度假产品设计与研发协议
- 司法局宣传科工作总结
- 公共事业资产管理协议
- 幕墙玻璃长期维护档案建立方案
- 房屋建筑振动与地面沉降监测方案
- 城市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 水利灌溉排涝工程设备选型与安装方案
- 磷石膏浮选无害化处理工艺方案
- T/CNCIA 02015-2023室内墙面无机涂料施工及验收规范
- 推广普通话知识竞赛试题
- 贸易公司合伙合同协议
- 挖机工时合同协议
- 开音节闭音节试题及答案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设计
- 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教案
- 辅导机构创业路演
- 2025年穿脱隔离衣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移动初级解决方案经理认证理论考试指导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健身房卫生安全措施及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