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和练习题第一章:重点知识:关联参考方向、吸收提供功率的计算、节点KCL和回路KVL方程的熟练灵活应用(广义节点的KCL、假想闭合回路的KVL)关联参考方向及对应的欧姆定律i+-u+iu-关联参考方向(U=RI) 非关联参考方向(U=RI) 吸收和提供功率的计算P = UI (关联参考方向) P0 吸收功率P = UI (非关联参考方向) P0 提供功率1、求图示电路中所标的未知量 Ua=10V Ib=-1A Ic=1AId=-1A Ue=-10V If=-1A2、求电流 i3、图1-3电路中,已知i1=4A,i2=7A,i4=10A,i5=2A,则i3=_3A_, i6=_9A_。 图1-3 图1-44、图1-4电路中,已知元件A提供功率100W,其它3个元件B、C、D吸收功率分别为20W、30W和50W。则Uab=_50V_, Ubc=_-40V_, Ucd=_15V_,Uda=_-25V_。5、定向图和各支路电流如图1-5所示,求 i1、i2、i3、i4、i5 。(-6A、4A、2A、2A、-2A)图1-56、电路图如图1-6所示,求Ucd、Ube (Ucd= -9V Ube= -11V) 图1-67、电路图如图1-7所示,求电压 u(u-15V) 图1-78、电路图如图1-8所示,已知Us110V、Us24V、Us320V、R1=2 、R2=4 、R3=5 、求开路电压Uab。 (-12V)图1-89、求图示电流i和电压u10、图1-10电路中,电流I =_2A_,受控源吸收的功率为 P吸收 =_-20W_。图1-11图1-1011、电路如图1-11所示,已知I1=2 A,I3=3 A,U1=10 V,U4=5 V,试计算各元件吸收的功率。12、电路如图1-12所示,求Ux、Ix和电压源电流、电流源电压。图1-1213、求图1-13所示电路的U1,各元件功率。图1-1314、求图示各电路中的Uab,设端口a、b均为开路。15、求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和电流i,并求受控源吸收的功率。第二章:重点掌握:电路分析的两种计算方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要求:1、能够选择合适的变量(网孔电流或节点电压)按照规律正确列写方程组2、只含理想电源支路的处理方法3、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1)网孔电流方程的规律性:(各网孔电流方向设为一致)自阻本网孔电流互阻邻网孔电流本网孔中电源电位升的代数和说明:自电阻总为正。 当两个网孔电流流过相关支路方向相反时,互电阻取负号;否则为正号。当电压源电压升方向与该网孔电流方向一致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含理想电流源支路的处理方法:1)引入电流源电压,增加网孔电流和电流源电流的关系方程。 2)避开理想电流源支路取回路列写KVL方程。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对含有受控电源支路的电路,可先把受控源看作独立电源按上述方法列方程,再将控制量用网孔电流表示。例(2)节点电压方程的规律性:(选择合适的参考节点)有效自导本节点电压有效互导邻节点电压流入本节点电源电流代数和说明:自电导,总为正;互电导,总为负。电流源支路电导为无效电导,不计入自导和互导。多电阻支路自导和互导应为该支路等效电导(将多个串联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电压源正极性靠近本节点时取正,反之取负;电流源流入本节点取正,反之取负。含无伴电压源支路的处理方法: 1)增设电压源电流,增补节点电压与电压源电压间的关系。2)选择合适的参考点(一般取无伴电压源的负极端作为参考点)。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对含有受控电源支路的电路,先把受控源看作独立电源列方程,再将控制量用节点电压表示。例1、如图所示电路,已知R1= R2= R3= R4 =1W ,IS=1A,US1=US2=2V,求电流i1、 i2的值。(0.5A、1.5A)2、直流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1=2W , R2=1W , US1=2V,US2=2V , US3=1V , 电流控制电流源ICS=2I。求各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功率。(3W、-2W、-0.5W、-2W)3、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1=R2=2W , US1=1V , US2=2V。求各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功率。(1W、-4W、2W)4、如图所示电路,已知R1= R5=1W ,R2= R4=2W ,R3=3W ,IS=7A,US=7V,求电流i1、 i2的值。(2A、0.5A)+5V-2+ 2U2 -1111+U2-+U1-5、图示电路,求电压U1。6、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7、电路如图所示,用节点电压法求电阻的功率。8、用网孔分析法求电路中的ix。9、电路如图示,求电流源的端电压u。10、用网孔分析法求图示电路的网孔电流。11、用节点分析法求图示电路中的u和i。12、用节点分析法求电路中的ua、ub、uc (图中S代表西门子)。13、电路如图所示,用网孔分析法求IA,并求受控源提供的功率Pk。14、用节点分析法求解图中的U1及受控源的功率。第三章:重点掌握:线性电路比例性(齐次性)的应用(倒推法)、叠加定理(1)、齐次性内容: 在只有1个激励源的线性电路中,任何处的电压、电流响应与激励成正比。线性电路中,所有激励(独立源)都增大(或减小)同样的倍数,则电路中响应(支路电压或电流)也增大(或减小)同样的倍数。(2)、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各激励源单独作用:不作用的独立电源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 说明: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置零功率不能叠加u, i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参考方向含受控源(线性)电路亦可用叠加,但受控源应始终保留1、已知RL=2W 、R1=R2=1 W、us=51V。用倒推法求电流 i。 (1.5A)iR1R1R1R2RL+usR2R22、用倒推法求电流I5。 (2A)3、4、图示线性网络N,只含电阻。若IS1=8 A,IS2=12 A,Ux为80 V;若IS1=8 A,IS2=4 A,Ux为0。求:IS1=IS2=20 A时Ux是多少? (150V)5、电路如图3-5所示,用叠加定理求Ix。6、电路如图3-6所示,用叠加定理求Ix。图3-5 图3-67、用叠加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 =_4V_。第四章:重点掌握: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戴维南等效电阻(端口输入电阻)的求法、一些等效变换规律和公式(电源等效互换)(1)置换定理: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电路,若某一支路电压为uk、电流为ik,那么这条支路就可以用一个电压等于uk的独立电压源,或者用一个电流等于ik的独立电流源,或用R=uk/ik的电阻来置换,置换后电路中全部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有值。(2)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含源线性单口网络N,对外电路来说,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外电路断开时端口处的开路电压uoc,而电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为零时端口的输入电阻(或等效电阻Req)。(3)戴维南等效电阻的求法:等效电阻为将单口网络内部独立电源全部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后,所得无源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常用下列方法计算:当网络内部不含有受控源时独立源全部置零后可采用电阻串并联的方法计算等效电阻。外加电源法(加电压求电流或加电流求电压),独立源置零后外施激励源。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独立源不能置零)(4)、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的等效互换 在做电路的等效变化时,注意图中电压极性和电流流向的关系。1、将图题2-4所示各电路简化为一个电压源-电阻串联组合。2、利用电源等效变换化简各二端网络。 3、求各电路的入端电阻Ri。4、求各电路的入端电阻Ri (提示:设控制量等于1)。5、求各二端网络的Ri。6、求图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7、在下图电路中,ab端口处的入端等效电阻 Rin=_13 W_;Req=_12 W_。 8、画出图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9、在下图电路中,ab端口处的入端等效电阻 Rab=_3 W_;Req=_3 W_。10、求图示二端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U-I-2I+223+4V-第六章: 重点掌握:换路定理求动态元件储能的初始值(uC(0+)、iL(0+))、三要素法求一阶动态电路响应(1)换路定理:uC (0+) = uC (0) iL(0+)= iL(0)由换路前的电路(稳定状态:电容开路、电感短路),求出电容的开路电压uC (0)和电感的短路电流iL(0),然后利用换路定理得到uC(0+)、iL(0+)。(2)三要素法:y(t) 电路中任一电压或电流y (0+) 该电压或电流的初始值y () 该电压或电流的稳态值 电路的时间常数(ReqC、L/Req)三要素法解题步骤:电容电压初始值uC(0+) = uC(0-) 电感电流初始值iL(0+) = iL(0-) t=0+时的置换电路(求初始值y (0+))用电压为uC(0+) 的直流电压源置换电容用电流为iL(0+) 的直流电流源置换电感 t= 时的置换电路(求稳态值y ()) 用开路置换电容;用短路置换电感求换路后含源电阻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阻Req(求)1、图示电路, t=0时开关K闭合,则uC(0+)=_10V_,i (0+) =_-2A_。2、图示电路,t=0时换路,则uC(0+)=_8V_,iC (0+) =_0.2mA_;iL(0+)=_2A_,uL(0+) =_-8V_。 3、一阶动态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1=4W , R2=4W ,IS=2A, C=0.01F。t=0时开关S闭合,用三要素法求i(t) (t0)的全响应。 ()A4、一阶动态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1=1W , R2=5W , R3=1.2W , R4=4W ,US=18V,L=10H 。t=0时开关S闭合,用三要素法求i(t) (t0)。 ()A5、一阶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1=5W , R2=R3=10W , US1=20V,US2=10V,L=2H 。t=0时开关由“1”拨动到“2”,用三要素法求u(t)、iL(t) (t0)。 6、电路如图所示,换路前电路已达稳态。试求。7、电路如图所示,求i(t),t0。假定开关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8、电路如图所示,求uC(t)和i(t)。开关闭合前电路已达稳定状态。9、电路如图所示,求u1(t)和i(t)。开关闭合前电路已达到稳定状态。10、如图电路,原已达稳态,t=0时,将开关S换路,试求t0时的u(t)及i(t)。11、试求图示各电路的零状态响应uC(t),t0。12、图示电路,开关S闭合前已处于稳态。在t=0时,S闭合,试求t0时的uL(t)。13、试用三要素法求图示各电路中的响应u(t)。14、图示电路原处于稳态。若t =0时将开关S由位置“1”打向位置“2” ,试用三要素法求t0的uC(t)、 i1(t)。 15、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路原来处于稳定状态,时,开关闭合,试求和。第八章: 重点掌握:正弦量、振幅相量和有效值相量的相互转换、相位差;三种基本元件VCR的相量形式;KCL、KVL的相量形式(1)正弦电压与相量的对应关系:(2)振幅相量与有效值相量的关系:(3)若 则(4)设 u(t)=Umcos(), i(t)=Imcos()则相位差: = ()- ()= 规定: |j | p (180)(5)三种基本元件VCR:(6)KCL、KVL的相量形式:在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路中,任何时刻流入(流出)任意一个节点电流相量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在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路中,任何时刻环绕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电压相量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正弦稳态电路中,KCL、KVL可直接用电流振幅相量和电压振幅相量写出。(7)常用规律和公式:1、正弦量V,则振幅相量= ;若正弦量V,则、的相差= 。2、正弦量V,则有效值相量= ;若正弦量V,则、的相差= 。3、如图所示无源二端网络,已知V,A,则二端网络的输入阻抗Z= 。4、写出这三个正弦电流的振幅相量。5、正弦稳态电路如图所示,已知。(1) 求、和;(2) 求uab、ubc和i;(3) 计算uab和ubc间的相位差。6、电路的相量模型如图所示。已知。求、和。7、图示电路中已知。试确定R和L之值。第九章: 重点掌握: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视在功率S、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 功率因数角 :j =yu-yi 功率因数:有功功率: P=UIcosj 单位:W无功功率: Q=UIsinj 单位:var视在功率: S=UI 单位:VA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复功率:1、如图所示电路,已知I=5A,R1=6W ,R2=3W ,XC1=6W ,XC2=3W ,XL=4W 。 求电路的P、S和。 ( 225W、0.875)2、图示电路,R=10W,L1H,C0.005F,V。求电流i和总有功功率P。 (A、15W)3、如图所示正弦稳态电路,已知电源电压V,R1=3W ,R2=3W , XL=4W , XC=4W 。(1)求电压源发出的有功功率以及电压;(24W、)(2)若电压源改为10V直流电压源,为何值。(-10V)4、电路如图所示,(1)求;(2)求整个电路吸收的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5、电路如图所示。试求节点A的电位和电流源供给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200W)第十章: 重点掌握:谐振时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 RLC串联谐振时:(1)串联谐振频率为: (2)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 GLC并联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