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doc_第1页
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doc_第2页
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doc_第3页
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doc_第4页
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语情态范畴的历时研究1 情态概念和内容情态(modal)来源于拉丁语modus,即,程度、方式的意思。情态本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引入古典哲学的概念,后来他的学生把它引入古典逻辑学。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唯心论创立者康德提出了判断按情态划分,才使它成为了逻辑学的真正传统,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判断、必须性判断和可能性的判断,此后语言学借用了这一分类。情态性从逻辑学进入语言学之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重要范畴,但因为其模糊性又成为大家争论不休的对象,如情态范畴的界定、语义的划分、语义和语用的关系、意义的认知运作机制等,都是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话题。对于情态的定义和情态的分类语言学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但从来没有达成过完全一致,叶斯伯森(1924:313)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语句内容所持的态度,与语句的内容相联系,情态是通过动词反映出来的,他将情态分为两类:意愿性和非意愿性。Wright 运用模态逻辑将情态分为真势、 认识、 道义和存在情态。他的分类对后来的情态研究具有基础作用,如他的认识和道义之分一直沿用之今。Palmer(1990)在该领域著述颇丰,对情态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把情态至于坐标轴之上,认为在横轴上情态分为认知情态、证据情态、道义情态和动态情态四类,在纵轴上情态在可能和必要性上具有不同的量值。后来他(2001)论述了情态和语气的关系,改变了原来看法,认为语气只是情态的子范畴,而不是与它并列的另一个范畴。 Saeed (1997)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所陈述事实从强到弱之间的调节,可分为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总起来说,他们认为一方面情态表示说话者对命题或真实世界的判断, 是人的认知能力, 同时体现了人的信心度, 这一定义从情态语义出发, 体现了认知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这种情态叫做认识情态;另一方面,情态也表示说话者的态度,语用学家认为情态是说话者对命题的判断和听话者对此判断的理解和反应, 这种定义把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 注意了情态的人际功能特征, 这种情态即是道义情态。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94)对情态的论述非常独到,他将情态与归一度联系在一起,并将情态分为两类,即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ization), 它们对应了语言使用者所交换的陈述信息和建议, 即交换物品和服务, 前者相当于认识情态, 后者相当于道义情态。他认为情态是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包含着小句如下言语功能: 当该句是信息句时,它意味着概率和频率; 当小句是商品和服务时, 它意味着指令或义务。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表现方式, 特别是情态隐喻概念扩大了情态的范围。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情态,对情态意义进行了不同的切分,综合起来有道义情态,存在情态,真实情态,认识情态,能愿情态等。总的来看道义情态,认识情态是情态动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意义。 认识情态: 推测,推断,假设命题情态 示证情态: 间接,感觉,视觉,非视觉,听觉情态 道义 : 许可 义务 承诺 事件情态 动力: 能力 意愿认识情态是(epistemic modality)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看法和态度,或者说,它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景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也可以看成说话人的心里状态,即他对有关情景事实性信念的确定性。Palmer 指出,在语言中存在三种与认识情态有关的判断,即表达不确定性的推测、表示以现有证据为基础的推断、表示以常识为基础的推断,情态是一个类型学范畴,有些语言具有这三种意义的标记形式,典型的是一些欧洲语言,但英语、汉语是例外,它们用词汇来表达这些意义。具体来说,英语用may,must,will等表达这三种判断。a. John may be in his office.b. John will be in his office.c. John must be in his office.a 表示说话人没把握不确定的态度。b表示说话人根据常识或经常性的规律而得出的判断,如他经常在这个时候在办公室里工作。c表示说话人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如办公室的灯亮着或者他的大衣挂在衣架上。在这三个判断中说话人的肯定程度是不一样的,a表达可能的结论,b唯一可能的结论,c合理的结论,情态值分别为:低、中、高。汉语中则用“可能,也许”,“一定,肯定”表示低、高两个情态值,没有中度情态值的表达词汇。如,a.小姜可能在学校b.小姜一定在学校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涉及允许和义务等概念。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识情态与命题的真值有关,而道义情态关注的是负有道义责任的施事施行某些行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道义情态不是一个描写行为本身的命题,而描写的是如果说出的行为得到实施而将出现的事态。其次,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不同还体现在,道义情态与将来时间有内在的联系,动作的实施总是后于情态的发出,认识情态则是现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体的判断。再次,道义情态一般源于某种来源或原因,这可能是权威、道德法律、或某种内在的力量。故道义情态具有指令性,“我们想让别人做事,”英语中用may,can,must,shall来表示。a. You may/can go now.b. You must go now.C. You shall have the book tomorrowa句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许可,b句表达的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应担负的义务,而c句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承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承诺还不是理论上的道义意义,因为说话人不是旨在让受话人去做某事,但我们还是把它归于道义情态之中,我们说指令和承诺是道义情态的两个方面,指令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发出指令,而承诺是说话人对自己发出指令。根据受话人的欢迎与否,shall的道义意义可以理解为承诺或威胁,如: a. You shall have the book tomorrow b. You shall do as you are told.动力情态表示说话者对一个事件成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观点或态度,与句子主语的能力和意愿的意义相关。它主要涉及主语的能力或意愿,是主语取向的情态,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它的情态性曾受到质疑。但既然情态是语境依赖型的,有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之分,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情态,故它还是可以放在情态这个大范畴中的。英语中一般用can,will表达动力情态:He can run ten miles within 5 minutes.She will stay in the country.a句中的情态动词表示主语具有的一种做事的能力,严格说来,这种能力具有体力和毅力的区别,在许多言语中,能力有知道怎么做的能力与身体本身的之间的分别,有时候能力的范围较广。b句中情态动词表示主语做某事的意愿,是主语内心的主观愿望,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可以得到实现。这两个情态动词都是多义词,can具有“能力、许可和可能”意义,will的“愿意、推断和将来”意义。can的能力意义蕴涵着可能意义,will的意愿意义蕴涵着将来意义,这也是情态动词语义和语用研究者关注的地方,情态一方面表达命题的真值,另一方面表达说话人意义,具有情态话语性,是一种语用意义。语言学家在定义情态的时候,大都说到情态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观点和态度,但动力情态表示的是主语的能力和意愿,为主语控制的,直接与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有关,与说话人的态度无关。但也有学者(汤廷池,1979)认为,当说话人说出一个带动力情态的句子时,其实已经包含了说话人对这种动力的认定,所以还是与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有关;有些学者也论证了动力情态的主观性。故我们可以说动力情态是可以归于情态范畴的。归纳起来,对于情态意义的分类有两分法,即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认识情态和根情态),或三分法,即道义情态,认识情态和动力情态。插入情态多义性表格2.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2.1情态动词的结构 在传统情态研究主要是情态动词的研究,情态动词被视为等同于助动词,称为情态助动词,因为与实义动词相比较,它具有助动词的语法结构特征,即具有NICE特征,N 代表negation否定,I代表inverson颠倒, C指code代码, E指emphatic强调。试以be,have 作比较,情态动词具有相同的语法作用。 He cant come. He isnt coming Must he come? Is he coming? He will come and so will she. He has come and so has she. He may come. He has come.其结构可以格式化为:MODAL+VERB。情态助动词位于原形动词之前,而不是相反,不像日语等语言那样把情态动词置于原形动词之后。二者相比较,情态动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i. 句型变换的构成者; ii. 时态标记一般不体现时间性; iii. 体态标记标示于动词上。作为语法范畴,情态助动词与主要助动词和其他动词是有区别的,可以归纳如下: i. 无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没有mays, cans 等形式) ii. 无动词非限定形式(无不定式,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iii. 无共现形式 (没有 He may will come. ) 22情态动词的语义情态意义和情态动词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独立存在,根据夸克(1985:137)情态动词在形式上分为中心情态动词(may, can,must, will, shall), 边缘情态动词(dare, need, used to, ought to), 和半情态动词(have to,be about to, be going to), 从语法功能上分为主要情态动词(may, can,must, will, shall) 和次要情态动词(could, might, would, should)。就主要情态动词而言,can,may,must,will和shall是其表征形式。传统语言学对主要情态动词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情态的意义是什么?语言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为了找出它们不同之处,有必要找到它们共有的特征。Perkins(1983)用一些公式来定义情态动词的意义。 K (C 不妨碍e的发生),其中 K= 自然法则/ 社会法则/ 理性法则 C= 经验环境 e = 事件 K(x)= x与K 相关的情况对于原级的can、may而言,他们意味着“环境不妨碍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可以简化为“C不妨碍A”。对于必定级的must而言,它指环境蕴涵着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可以简化成:C蕴涵A, K(C蕴涵X),其中,K= 社会法则/ 理性法则。C= 道义力/ 证据 X= 事件的发生/ 命题的真实性。对于倾向级的will和shall而言,它们指的是环境倾向于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可以简化为C倾向于A。在这里 K 等于社会法则/ 理性法则,C等于道义力/ 证据, X 等于事件的发生或命题的真实性这些公式表明了每一个级情态动词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它是不变的内核,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不同的法则相互作用,构成情景意义,这是情态意义研究中单一观的内容,情态动词具有一个基本或核心意义,语境赋予的是由它引发的弦外之音。以上是形式语言学对情态意义所作的定量分析。24 情态动词的否定由于情态句是由情态加命题两部分构成,情态动词后的否定词是否是对情态的否定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对有些情态动词而言是对情态动词的否定,有些则是对命题的否定,这首先我们得分清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两种情况,在道义情态中cannot,maynot,wont,shant都是对情态的否定,mustnt是对命题的否定;在认识情态中,cannot,wont,shant是对本身情态的否定,而maynot是对命题的否定。其关系可以用一个表格表示出来: You may be right. You may not be right.(Maybe you are not right.) Positive Neg.modality Neg. propositionEp.poss. may cant maynot Ep.nec. must - -De.poss. may/can may not/cant -De.nec. must neednt mustnt利用逻辑对等定律,情态动词道义和认识意义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互相转化,互为异干关系。not possiblenecessary not和not necessary-possible not,这样maynot(可能不,否定命题)对等于不一定,被用来否定命题;同样,cant(不可能,否定情态)对等于一定不,被用来否定情态;neednt也可以填补道义可能意义对命题的否定,上表可以完善为:Positive Neg.modality Neg. propositionEp.poss. may cant maynot Ep.nec. must (may not) (cant)De.poss. may/can may not/cant (neednt)De.nec. must neednt mustnt25 情态动词的时态情态意义是指说话人对现在,将来或过去情况的推理判断,也指说话人所希冀的听话人的将来行为,情态的参照点总是现在时间。情态动词有没有时态,这是一个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情态动词有现在形式和过去形式之分(must的过去形式和现在形式同形),如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must,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但从语义上看,似乎存在着差别,过去形式并不表示过去的情态,而表示现在的更加委婉、没把握的情态。He may/might be right. You may/ might leave now.在前一句中,两个情态动词都是表示说话人现在对目前或将来情况的判断,不过,过去形式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知识程度不如现在形式的情态动词;在后一句中,过去形式表示说话人的权威性不如现在形式。可见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表示现在委婉情态,这可从对过去情况的情态表达式中得到佐证。 He must have worked very hard. (He falls asleep now.)说话人根据现有证据并站在现在的角度对过去情况进行肯定推测。 He may/might have gone. (His bag is not on the table.) 在这里may 和might 都是表示现在对过去情况的推测,这就证明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能够表示现在时间的情态,但过去形式也能表达过去时间角度的情态,特别是在间接引语中,小句中情态词的时间相对主句的谓词后移,表示过去情态。 He said he might / could come on Tuesday.总的来说,情态动词时态的有无需要区别对待,情态是说话人以现在时间为参照点对命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情况进行判断和推测,情态动词本身的过去形式并不一定表示过去,而表示委婉的现在,体现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不统一。26 情态动词的级相意义形式语言学家一直追求用统一的公式表示情态范畴,把它同时态、体态及语态一样看成是具有可解释性的统一体,这未免有些差强人义之嫌,但我们可以归纳总结情态意义的共同特征。表动作和状态实现可能性的情态语义有相别,级第之分,三相三级,相级交错,九种情况。三级即为原级,倾向级和必定级,核心情态动词可以分成这三级,may和can属于原级,must属于必定级,will和shall属于倾向级;三相即为义务相,原动相和推测相,是每一个情态动词所具有的意义,构成情态动词的主要,次要,再次要意义。原级的核心意义指“所及境况不阻止动作或状态的实现”。用C表境况,A表动作或状态的实现,那么,原级核心意义的英语表达式为:C doesnt preclude A. 原级含摄may及can。 1) MAYMAY 主要用来表推测相或义务相,其次用于原动相。具体情况如下:推测相(epistemic phase):所谓推测相可能性指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按推理法则估判的那种可能性。对现在,将来和过去的情况进行推测。 You may be right. I may go up at the end of August. John may have done his homework by now.义务相可能性指说话人根据规章,法令或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按一定社会法则估判的那种可能性。MAY 的义务相可能性表示“允许”,通常反映人际关系中 的社会地位差,may 开头的疑问句反映听话人的权威,一般陈述句反映说话人的权威。 May I have a quick word with you? He may come any time he wishes.原动相可能性指说话人根据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及人,物,境况本身的性质,按自然法则估判的那种可能性。 A situation like this may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We may take this as our starting point.2) CANCAN 主要用来表原动相可能性,其次用于义务相和推测相。其原动相可能性大凡表示三种情况:i.表示人或物因自身的性质而具有实现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泛时性潜势(general potentiality),体现人的能力和物的性能。He can swim over a mile.The railway can be improved.ii.表示人或物因自身性质而具有实现某一动作或状态的偶发性潜势,体现人、物的特征,句中常可加上some, sometimes, at times之类的词语。Cocktail parties can be boring.(sometimes)She can be very charming.(at times)Anybody can make mistakes.(sometimes)iii. 表示人,物由于自身及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具有实现某一动作或状态的境状潜势(circumstantial potentiality)。这里的可能性既不体现人的能力,物的性能,人、物的特征,又不是说话人凭自己现实经验推测的那种可能,而是一种中性的多因素决定的可能性。Signs are the only things you can observe.I know the place. You can get all sorts of things here.义务相:CAN的义务相意义是18世纪才发展起来的用法,但在口语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可能是因为MAY过于强调说话者的个人权威和过于正式的原因,从而在通常情况下让位于在人际关系上显中性的CAN吧。You can go now.Residents can use the car-park without a ticket.推测相:CAN 表示推测意义主要用在疑问句,否定句中,也可用在肯定陈述句中。 He cant be a lawyer. Can it be there?倾向级的核心意义是“所及境况倾向于动作或状态的实现”,英语表达式微C is disposed towards A. 包括 SHALL 和 WILL.SHALL主要用来表示义务相可能性,其次用于原动相,再次用于推测相。SHALL情态语义的核心是:表明动作或状态倾向于实现的动力不是来自句中主语,而是主语之外的因素。义务相 SHALL用来表义务相可能性的语境比较复杂,或表示说话人的许诺或威胁或命令:YOU shall have some cake.IT shall be done immediately.WE demand that this burden shall be removed.原动相 主要表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涉及的诸因素所估判的那种可能性,一般用于第一人称的陈述句,如WE shall be met by mr.deanI shall be ill tomorrow.推测相 当代英语几乎不用SHALL表推测可能性,而用语气委婉些的SHOULD 代替YOU should know my cousin austin.WILL 原动相WILL 表示人的意志决心、物的性能、人的习惯物的特征 HE will go out without an raincoat although the weather is so cold. THE hall will sit five hundred. OIL will float on water. 推测相 WILL表推测可能性,其语义强于MAY而弱于MUST. JOHN may be in his office now. YES, the lights are on, so he will be there. 义务相 WILL 表义务相可能性只是其原动相可能性的一种归约性语用含义,用于二、三人称陈述句,带有强人意愿之嫌,如 YOU will open the door. WILL you pass that on to him?必定级:核心意义是“所及境况必定促使动作或状态的实现”,英文表达式:C entails A. 义务相,MUST指明促使动作或状态实现的动力源于发话人,如:HE must pay for the broken window.YOU must come round and see it. 原动相 MUST指动作或状态实现的可能性源于主语自身或相关因素。 ALL scientific results must depend on a rather specialized form of history. I have no doubt that i must do what i can to protect the wife. 推测相 MUST 是把握最大的推测。 HE must go to london every day. IT must rain tomorrow.27传统研究之不足传统的情态动词研究主要在语法结构层面研究情态动词的意义,在语言内部范围研究语言,存在着诸多缺陷,语言研究的三个模式也没有跳出在语言结构内研究语言的框框,不能对情态动词意义作出满意的解释。语言学只能寻求新的途径,特别是通过语言外的途径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 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意义提出了崭新的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认知、心理和语言观点,是在对认知科学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而形成的新的认知观基础上建立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在语言研究上,认知语言学家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分道扬镳,主导二十世纪下半叶语言学发展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脑具有语言习得的先天机制,后天的环境是人们习得各种不同语言的触发器,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其主要观点为:(1)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外界的,而是认知参与下的“为人参之”。(2)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人类的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经验,并以人的经验为基础,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进行组织和建构。(3)思维具有想象性,间接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思维方式的结果。1情态意义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认知科学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接受了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的观点,其哲学基础为客观主义,主张二元论,符号主义,符号任意观,意义表征论和非隐喻性意义。二元论认为心智与身体分离,脱离身和心来研究心智,只描写由符号所代表的功能关系,意义表征论认为心智表征是符号性的,可根据符号间的关系,或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对应关系获得意义;非隐喻性意义是指所有意义不是基于隐喻和想象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第一代认知科学截然不同的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心智的本质来自身体的经验,因此,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成为了它的哲学观点。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基于人们身体的时间空间概念成为认知的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之上的科学,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次反动。传统语言学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1)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2)句法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独立于语言结构的词汇和语义部分;3)描写语义的手段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某些形式逻辑。认知语言学否定了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提出了自己的假设:1)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2)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体系,句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体系,句法分析不能离开语义;3)只基于真值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因为语意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4)句法和词法是不可分的,词素,词和句法构成象征系统的连续统。另外, 认知语言学拒绝区别直义的和修辞的语言,认为意象和隐喻是构成大脑思维的主要成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为情态动词语义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可以突破语言的框框,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知识阐释情态动词语义。32情态动词的范畴化特征客观事物乍看起来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但大脑对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的,而是有方法的,会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来认识事物,但经过认知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认知世界,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范畴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客观主义的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其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性来界定。 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象属于该范畴,又好象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 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 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即不存在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Aristotle的这一范畴观对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战后对于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更是建立在上述四条基本假设之上的。传统的范畴模式在音位学的研究上最为成果累累,音位可以分解为一组特征来进行描述。受音位学研究的影响,语言学家在面对句法和语义范畴时,也多采用音位学的特征模式,比如将bachelor一词分解为HUMAN,MALE,ADULT和NEVER MARRIED四个特征。但是,范畴的特征分析在运用到具体分析时,表现出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bachelor表示曾结过婚而现保持单身状态的男性时,就难以描述,对意大利大主教也难以用意义特征描述。随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形。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这不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而是要看你怎么说了:有些物体严格地说不能归入某范畴,但将标准放宽一点似乎也未尝不可。Rosch实验发现game范畴成员并不都是具有共同特性,如football game, golf, playing cards, jigsaw所具有的特性并不相同,而是分成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另外,她还发现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客观物体最显著的是基本层次范畴,在此之上是上位范畴,之下的是下位范畴。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相反,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范畴成员之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充分必要条件 范畴特征不是二分的,存在似是而非的模糊的状态 范畴边界不是清晰的,而是非离散状态 范畴成员地位不相等,有原型和边缘成员之分。可见,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不是以其拥有范畴特征而界定的,拥有的特征数量只存在多少问题,范畴并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有似是而非的情况,范畴的边界是非离散的,与其他范畴具有侵蚀现象,范畴成员地位不相等,有原型和边缘成员之分,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我们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情态动词的研究上,把每个情态动词作为原型范畴来看待,考察其范畴特征,因为情态动词是多义词,对于意义之间的关系,传统研究的单义模式,多义模式都留下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结合语言和认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情态动词范畴化是人类对情态客观世界进行甄别和分类的认知活动,情态客观世界看似复杂,实际上有其意义和结构上的规律性。在横轴上,分布着道义情态,认识情态和能动情态,在范畴化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情态类型,当前人们普遍接受情态动词语义的三分法: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能动情态。认识情态表示说话者对于命题真实情况的判断,与说话者掌握的证据和他对命题的知识有关,情态的判断可细分为推测,演义推理和假设;道义情态表示说话者对于受话者做某事的态度,如,允许,义务等,与道义上负责任的受话人的行为有关;能动情态表示主语的能力和意愿,认识情态又叫命题情态,道义情态和能动情态叫做事件情态,二者的区别在于条件因素对于道义情态来说是外在的,义务,允许来自外在之力,而对于能动情态而言是内在的,意愿和能力来自主语的个人之力。 情态系统的情态类型体现了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不同客体反映,不同角度的认识。情态动词的范畴化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情态值的选择上,情态值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值情态选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如must;中值情态选用will 表达,低价值情态用may 或can来表达。因为基本情态动词既能表达认识情态意义又能表达道义情态或能动情态意义,故在情态范畴化过程中,情态值的选择则较为关键。情态动词的范畴化是在两个维度上进行的,情态类型纬度和情态值纬度,范畴化是以原型为中心,其他成员与之享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特性,称其为边缘成员,这一系列成员构成了范畴的成员和内容,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道义情态作为原型成员,分析其他成员与其形成的家族相似性。下面我们把基本情态动词分成三组,分析它们的范畴特征: 1)May May主要具有两种情态意义,即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作为认识情态它表达命题的可能性,表示说话者对所表达的命题的假设和评估,说话者对命题的把握性不大或者缺乏自信,是命题情态,汉语意义为“也许,可能”; may作为道义情态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说话者允许听话人做某事,属于事件情态,表达“允许”义,相当于汉语的“可以。”(1) a. If you want to recall the doctor you may do so. b. To save money any scrap may be used, and if this is nailed and glued together,it may be marked and cut later.c. Cader Idris, however, may be climbed from other points on this tour. d. She may be Mr. Smiths daughter.在以上句子中,(1a) 中的情态动词属于道义情态,具有允许意义,情态意义来自说话者,是以话语为中心的情态,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我们把道义情态的原型特征归纳如下:i.说话人允许某行为发生;ii. 情态判断根据社会法则做出; iii. 说话人具有权威性,iv. 受话人为施动者。而在(1b)中,虽然may表达说话者允许受话人做某事的态度,但说话人对受话人不具权威性, 情态动词失去了部分原型特征,允许受话人做某事的道义意义减弱。在(1c)中,情态判断依据自然法则作出,是以外界权威因素为中心的情态意义,表达的是一种客观道义情态意义,与(1a)相比较,它们失去了两个原型特征: ii, iii. (1d)中的may 为认识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认识情态语义特征:说话者根据内在理性规则做出推理;情态动词具有现联性,可以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进行推断;表达一种主观推测;是以说话者为中心的情态。与道义原型特征相比较,它们失去了所有4个原型特征。从(1a)至(1c),may 的道义意义由强变弱,说话者的权威性逐渐减弱,非推测意义发展成为推测意义。我们以道义意义(1a)作为原型,它具有四个原型特征,(1c)则为其边缘成员,(1d)则失去了所有道义情态原型特征,已成为may 的另一个子范畴,(1c)为两个范畴的中间模糊地带,与(1a)相比较,它失去了部分道义情态原型特征,同时它又获得认识情态特征,可以被解读成认识情态句,在无具体语境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其语义是属于道义意义还是认识意义,如(1c)可以有如下两种解释:Its possible that Cader Idris is climbed.Its allowed for Cader Idris to be climbed 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这两种意义叠合在一起了,对于(1c)中情态的两种不同的解读,即客观道义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的合义,体现了may的模糊语义就是范畴边界的模糊意义,是道义意义向认识意义发展的中间过渡地带。这种客观道义情态即为一种原动情态,原动情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表达主语的特征,是以主语为取向的,情态具有现实性;另一种原动情态是以外界因素为取向,情态判断根据自然法则作出,表达客观情态意义(Palmer,1990)。(1c)中的情态动词为原动情态的后一种情况,情态意义由外界权威因素决定,表达一种客观情态;另一方面,它又获得认识情态意义,具有认识情态的部分特征,它介于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之间,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中间模糊地带。2) Must的范畴分析must 包含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作为道义情态,它表达说话者使受话者有义务做某事,意义具有指令性,汉语意义为“必须”;作为认识情态,它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肯定推断,意味“必定,肯定”。must也是个原型范畴,其范畴意义具有原型特征:具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模糊而非离散的。我们以道义意义为 must的原型,对以下句子进行范畴分析。(2) a. “You must play this ten times over” Miss Jarrova would say.b. Clay pots must have some protection for severe weather. c. Rising production and a steadily growing national income must provide the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s.d. His teeth were still chattering but his forehead, when I felt it, was hot and clammy. He said, “I must have a temperature”.在以上句子中,(2a)中的must 属道义情态,具有指令性,表示受话者有义务去做某事,情态意义是根据社会法则作出。我们得出道义must具有如下原型特征:i.说话人使受话人有义务做某事;ii. 情态判断根据社会法则做出; iii. 说话人具有权威性,iv.受话人为施动者。在(2b)中,must虽是道义情态,但为非典型意义,失去了部分原型特征。在(2c)中must具有道义意义,但又与(2a)中的must 有所区别,前者的情态意义由自然法则或主语特征决定,情态意义以外界因素为中心,具有客观可能性, 情态动词表达客观意义,与(2a)相比较,它们失去了两个原型特征:ii, iii. 在(2d)中,must 为认识情态动词,情态意义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推测,是说话者为中心的命题情态,与(2a)相比较它们失去了所有道义原型特征,是must 的另一个子范畴。从(2a)至(2c),道义意义由强变弱,推测意义越来越强。以道义意义作为原型,(2a)中句子具有所有原型特征,(2b)中的情态动词失去了部分原型特征,(2c)中的情态动词失去了更多原型特征,同时又获得认识情态的特征,(2d)中的情态动词失去了所有原型特征, 原型值为零,原型特征的梯级分布证明了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在范畴的边界地带两种意义叠合在一起,兼具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部分特征,体现了范畴的模糊性.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情态的范畴化以道义情态作为原型,范畴成员值不相同,地位不相等,范畴边界是非离散的,是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的模糊地带,它的另一端连接着认识情态,情态动词是双原型范畴.情态动词的范畴分析能很好地解释情态语义的模糊现象,情态动词的合义恰好是情态动词范畴化的边界模糊现象,是两个子范畴的中间地带。(1c)和(2c)中的may和must 既具有道义意义又具有认识意义,确切地说是客观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体现为情态范畴化过程中,道义意义向认识意义演化过程中中间过渡阶段,情态意义的演变可以图示为: AA/ BB。A代表道义范畴,B为认识范畴,A为客观原动情态,说话人没有牵涉进情态判断,它与A有所区别,如A具有主观性等,A/B指情态范畴化过程中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的合义现象,这表明情态动词语义不确定性即认识意义和道义意义的合义是情态范畴化过程的产物。对may 和 must 而言,从A B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道义情态不是直接进入到认识情态,中间经过渐进和反复的过程,这是造成情态意义叠合的原因。故情态动词的语义不确定性既可以从范畴化的角度又可以从语法化的角度进行解释。情态意义的叠合并不是杂乱无序的偶尔行为而是有理可循的,范畴分析为情态语义的合义的形成找到了认知上的理据。3) can 的范畴分析 can能表达能力,允许和可能三层意义,能力属于动态情态义,与道义情态意义一起合并称为根情态,因为与认识情态相比较,后者是由前者演化而来,二者是根与末,因与果的关系,它们的演绎过程可以图示为:动态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那么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之间,动态情态和认识情态之间是否有范畴特征,需要我们收集语料进行实际考察。 a. You can go now. b. There are three answers they can give. c. Salts can easi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solid residue by dissolving them. d. I doubt if he can be in his office.在以上句子中,a句为典型的道义情态句,情态动词具有如下一些原型特征:说话者允许听话者做某事,情态根据社会规则作出,说话人对听话人具有权威性,听话人是行为者施事。b句与a句相比较,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要弱一些。从语法角度来说,第二人称主语变成了第三人称主语,指令意义减弱。当然在当前语境中,b句情态动词也可理解成能力,即动态情态意义,在c句中,情态动词既可以理解成根情态,又可以理解成认识情态,兼具两种意义。d句中情态动词只能是认识意义,表示说话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推测。 可见情态动词can的语义特征呈级差呈现,以道义情态作为原型,其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等语义差别。情态动词can的语义具有范畴特征。 就语义内部来说,道义意义语义束有程度上的差别。a. You can start the revels now.(personal authority) b. Poppy cant drive her car because she has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