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_第1页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_第2页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_第3页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_第4页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 0 5 4 2 密级 学号2 0 0 8 0 4 0 2 0 0 5 4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 结合的案例研究 t h er e s e a r c ho nc a s e sa b o u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t e a c h i n ga n d e s s a y s t e a c h i n g + 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研究生姓名 刘艳雄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程大琥教授 学科专 业 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一年五月 1 一 二- t ,07 o :焉:4 一 中文摘要 i i 1ll ll lf l i lli f l liji iy 19115 7 3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出发,首先分析了古诗文教学与作 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一方面,古诗文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很难突破传 统的“串讲法”,教师本身缺乏古典文学修养,自身功底薄弱,又加上语言 上的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理想,学习停留在字词学习和 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无法领略到古典文学真正的美。另一方面,由于知识 面狭窄,视野狭小,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时 要么举笔艰难,要么下笔千言,空洞无物,要么语言干瘪、缺乏张力。对 这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做一些研究和反思,不仅丰富了“以读促写,以 写促读 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些 理论上的参考。 古诗文教学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关注古诗文的内容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可背诵名句名篇引用在作文中,化俗为雅;可采用“意境再现 的诗歌 鉴赏方式,并将之用于作文教学,使之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底蕴与文学色彩 的写作方法;采取古诗文中较适宜中学生写作的一些方式,包括学习古人 的多种表现手法、选用典雅清丽的语言、学习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的方式 等等。这二者相结合的具体练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片段练习与全 篇练习,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文言写作与现代文写作。现代文写作主要 包括翻译、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关键词:中学;古诗文;作文;教学 一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s t a r t sf r o m t h ed i f f i c u l t sa n dk e yp o i n t s e x i s t i n gi n t h e m i d d l es c h o o l s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f i r s t l yi ta n a l y z et h ep r e s e n ts e r i o u s s t a t u s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a n de s s a y st e a c h i n g o n ea s p e c t si st h a tt h e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i so l df a s s i o na n ds i n g l e ,i tc o i lh a r d l yg oa w a yf r o m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w a y -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t e a c h e r st h e m s e l v e sl a c kc l a s s i c sc u l t u r e a c c o m p o l i s h m e n t ,w i t hw e a ki n n e rk n o w l a d g e m e n t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b a r r i e r , t h i sm a k e st h es t u d e n t s h a v i n gl e s s i n t e r e t s a n du n f a v o r a b l ee f f e c t s t h e 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s t o p so nt h es u p e r f a c i a ll e v e lo fw o r d sa n dr e c i t a t i o n t h e y c a nn o ta b s o r bt h er e a lb e a u t yo fc l a s s i cc u l t u r e t h eo t h e ra s p e c t si st h a td u et o t h en a r r o ws c o p eo fk n o w l e d g e ,n a r r o we y ev i e w , l a c k i n go fd e e pc u l t u r e c u l t i v a t i o na n dr e a c h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s t u d e n t st e n dt oh a v et w ot r e n d s , s o m e0ft h e md o n tk n o wh o wt os t a r tw i t hw r i t i n g ,t h eo t h e r sw r i t e sl o n g e s s a y sw i t h o u tm a i nt h e m e s ,o rw r i t ep o o r l yw i t h o u ti n s p i r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a n d r e v i e wo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c a s eo ft h ea b o v et w op o i n t sc o u l de n r i c h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e a c h i n gi np r a t i c a lw i t hr e a d i n gh e l p st ow r i t i n ga n dw r i t i n g h e l pt or e a d i n g i tp r o v i d e ss o m et h e r o yt or e f e rt of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 s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i nt h et e a c h i n g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a n df e a s i b l et oc o m b i n e t h er e a d i n g t e a c h i n ga n de s s a y st e a c h i n g i ti sn e c e s s a r ya n df e a s i b l et oi n t e g r a t e t h et e a c h i n go f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sr e a d i n ga n dt e a c h i n g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i ss h o w na sf o l l o w s :t h ef o c u so nc o n t e n ta n de m o t i o no fa n c i e n t i i p o e t r y c a np r o m o t es t u d e n t s a r t i s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c i t i n gt h er h e s i si n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c a nt r a n s f o r mv u l g a r i a nt oe l e g a n c e a d o p t i n gr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 m o o d ,w h i c hi so n eo ft h em o d e so fp o e t r ya p p r e c i a t i o n ,c a nb eu s e da s a w r i t i n gm e t h o d ,f u l lo f c u l t u r a ld i v e r s i t y , i nt h et e a c h i n g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c h o o s e s o m em e t h o di nc l a s s i cc u l t u r ew h i c hi sp r o p e rt om i d d l es t u d e n t s w r i t i n g i t i n c l u d e st e c h n i q u eo fe x p r e s s i o n s ,c h o o s i n gf l e s ha n de l e g a n tl a n g u a g e ,u i n q u e a n do r i g n a lf r a m i n go ft h ew h o ee s s a y sa n de t c t h ea c t u a lp r a c t i c ew a yo f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t w oc a nb ed e f i n e di n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t h e ya r ep a r t i a l p r a t i c e ,w h o l ee s s a yp r a t i c e ,w i t h i nc l a s sp r a t i c ea n do u t s i d ec l a s sp r a t i c e ,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w r i t i n g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r i t i n g 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r i t i n g i n c l u d e st r a n s l a t i o n ,i m i t a t i n gw r i t i n g ,r e w r i t i n ga n di m p r e s s i o no fa ne s s a y k e y w o r d s :m i d d l es c h o o l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 ;e s s a y ;t e a c h i n g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引言与文献综述1 第一章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现状”4 第一节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4 一、教师方面4 二、学生方面7 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现状1 0 一、教师方面10 二、学生方面1 3 第二章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1 5 第一节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1 5 第二节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1 9 第三章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可结合的方面2 1 第一节关注内容情感,提升认识2 1 一、抓住课文内容,领悟其精神内涵。2 1 二、拓展内容,丰富思想情感。2 4 第二节巧用名词佳句,化俗为雅2 6 第三节再现诗歌意境,体验审美感知“2 9 第四节选用清丽典雅的语言3 4 第五节学用古诗文的多种表现手法3 7 第六节学习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方式3 9 第四章古诗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训练方式4 3 第一节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训练方式4 3 一、翻译练习,锤炼语言4 3 二、仿写经典,提升品位4 4 三、改写诗文,拓展想象4 6 四、写读后感4 9 五、简单的文言文写作5 1 第二节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5 5 一、找好读写结合的点5 5 二、重视内容,兼顾形式一5 6 , 结语一5 8 参考文献”5 9 后记6 1,百记”ol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6 2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时下的中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 三怕周树人。 虽然,这不尽然就是所有中学生面临的境况,但是也说明了 一部分事实,作文跟古文都是当前中学生学习的大难题。一方面,纵观现 在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一提起写作文, 学生就头痛,不是不想写,实在没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现 在的中学生都是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长大的,电视电脑以它们难以抵挡的 诱惑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因为学 习任务艰巨,课堂学习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单调的生活无法给他们 带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识面狭窄,视 野狭小,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时要么举笔艰 难,要么下笔千言,空洞无物。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的障碍,传统的文言 文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古典散文的教学,停留在字词学 习和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学生无法领略到古典文学真正的美,很难进入学 习的状态,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在这样令人忧患的现状下,有一部分中学老师另辟蹊径,以学习古典 文学作为提升作文水平的突破口,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两者巧妙结 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识,而且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加了学生习作的文化底蕴。 关于古诗文阅读教学与作文相结合的案例教学研究,目前的研究点还 比较分散。单独关于古诗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作文教学研究的成 果很多,但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通常只见于教学杂志上有关某个 l 硕十学伊论文 教学案例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类: 一、从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吸取写作的素材。针对目前学生无话可写的 作文现状,许多老师发现了古诗文当中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源于文言的 成语典故和名言佳句,重要的作家作品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在每年 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呈现了一批引用历史典故或名词佳句的富有文化底蕴与 文学色彩的文章,因此总结出一些提高作文水平方法:把古诗文作为提供 精神营养的重要源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在文章中引用名词佳 句,化俗为雅;将“意境再现 的诗歌方法创造性的引入到作文当中去等 等,形成了一系列利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教学 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去,目的在于使文章生动优美,文采斐然。但是单纯将古诗文当做学生写 作素材积累的一方面,还不足以显示二者结合的价值。 二、将二者结合的具体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反思。处在教学一线上的部 分老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采取以写促读 的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江苏省赣榆中学仲玉梅老师在唐诗宋词选 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写中整合知识;安徽省东至二中的方双寿老师 把论语教学当成一个系统工程,以赛促学,以写促读,利用选修教学 深入研读论语。写的方式灵活多样,训练的手段从易到难:首先涵泳吟 诵,圈点整理,然后仿写文质兼美的句子,接着进行片段赏析,最后深入 剖析,习作成篇。学生对文化典籍由“敬而畏之 到“敬而爱之 ,阅读教 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在取得实 践成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些较零碎的研 究成果。但是教师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果,写是作为辅助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手段呈现的。 本文针对目前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从一个整体的、 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将两者结合的教学中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教 学方式,希望能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现状 第一节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古诗文,顾名思义是指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及文章。它是我 国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学习古诗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是民 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人文精神,必须要传承;其次,我 国古代诗词歌赋,美文迭出,含蓄精炼,言近旨远,有助于学生接受美的 熏陶,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 品位;再次,“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包 括古代诗歌) ,是诗文中的极品,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 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 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它对学生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 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中学古诗文教与学的现状却令 人堪忧。我们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大方面来看: 一、教师方面 1 、教学过程及方法陈旧、单一 在古诗文教学方法上面,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大。现代文教 学虽然也受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但远远不如古文教学的影响大。 中学文言文教学绝大部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采用叶圣陶 所说的“逐字逐句把文言翻译成现代语或是地方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中 学课堂上,最普遍的方法是“串讲法 。首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朗 读课文,继而逐字逐句解释课文,最后分析文章的结构、主体思想。这种 方法力求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最容易把一篇美文讲得支离破碎,也让学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 】中学语文教学,1 9 9 7 年0 4 期 4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生学地兴味索然。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被许多 老师视为“圣经 ,以致到后来都误以为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教,很难会去想 到还有别的方法。事实上,这种“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学生的认 知心理。认知心理学指出,“大脑在知觉言语过程中,有自下而上和白上而 下两种加工方式,白下而上的加工是对单个字母或单位的知觉,再逐渐到 对不断增大的意义单位的知觉,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则刚好是一个相反的过 程。这两种方式,在知觉语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后者,因为所有的阅 读都是在语境中进行的”。而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迫 使学生大脑接受知识时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j n - r 方式,就好比把古文看成 是一座文言词句堆积起来的建筑物。这样的教学,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 忽视了语境的营造,学生的吸收往往停留在字词记忆和背诵简单名句的表 层,这样的记忆往往是短时记忆,不能形成持久的牢固的记忆。 2 、观念上盯考试、弃素质 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领地根本不愿进行教法的创新,主要是因为考 试偏重考词义和翻译,只有逐字逐句讲解了才让人放心。作为专业的教师, 我们之中很多人当然明白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的弊端,但是要想来 个力挽狂澜式的改革,谈何容易! 在高考这跟指挥棒的挥舞下,你的尝试 也只能如很多人所说的“带着脚镣跳舞 。从语文考试的试卷上可以发现, 文言文阅读中,字词解释与文句翻译占的分值非常大,再加上诗歌默写, 主要就是考查学生对字词句意的理解与诗歌背诵的情况。这样的出题方式 要求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每个词语翻译每个句子的意 思,唯恐漏掉哪个知识点导致考试失利,影响学生的前途,也毁掉自己的 教学成果。一切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诸如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的文 ( 美) j o h n b b e s t 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0 0 5 年5 月第一版,第1 6 7 页 5 硕士学侍论文 言句式、表现手法等就不惜时间讲,而对考分关系不大的精神内涵就尽量 少讲。而事实上古诗文的精髓就在它博大的精神内涵上。如果把一首古诗 词抽筋剥骨,肢解为a b c d 之类的填空、选择、判断等应试题,不仅破坏 了诗词的整体美感,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达不到“体会其中蕴 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 学目标。这样的观念无疑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3 、教师古文素养不高,自身功底薄弱 蕴含着几千年文化精髓的诗文,有着太多丰富的内涵,是具有可持续 发展力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自己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古文所占教材的 比例不断增加,大部分要求学生全篇背诵。但是在要求学生背诵的同时, 是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背诵如流呢? 古诗文默写要求学生一字不 差,老师是不是同样做得到呢? 课文的讲解往往要由一篇作品联系到另一 篇作品,由一个作家联系到另一个作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是不是所有 的语文老师都能广泛涉猎呢?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只有教师本身拥有了大 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学生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名家名 句顺手拈来。“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才能彰显 出“语文 的特质。特级教师欧阳昱北老师曾说:“只要你读透一本诗经 或是论语,你就能在中学语文领地站稳脚跟。”足可见经典传统文化的 浸染对语文老师的重要性。拥有了丰厚的学识,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敬佩之 情,进而也就可能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表现在对 教材的分析把握上,要能够高屋建瓴,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和广泛的社会环 境中去品味作品,还原作品的时代风貌,再现作品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古 文的讲读,因为时代久远,语言又存在隔膜,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备教材备 6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学生的层面上,而没有广博的文化常识和古代社会知识的支撑,是无法适应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除了现代社 会的文化常识,同样也包括古代各个朝代的一些历史文化常识,这样在指 导学生学习语文时才能有问必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然而大多数教师缺 乏丰富的古文素养,自身功底很薄弱。我们承认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 但我们也应懂得“学高为师的道理,知识思想贫乏者是要误人子弟的。 二、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兴趣不浓 有关调查显示,厌学古诗文的学生比例竟占到6 0 ,喜欢古诗文的学 生却不到5 ! 这不能不说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 后,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成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平常的语言交际又用 不到,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很多学生不明白学习古诗文的意义。 又由于时代久远,文化心理上存在隔阂,学生不愿意去看去读深奥难懂的 文言文,也就无法领略它真正的美了。因此学习的动机多是外部动机,老 师要求,考试要考,不得已硬着头皮去学。学习方式上,中学生在学习古 诗文时很少有自我主动学习的情况。他们所接触的古诗文,大部分来自于 教材上有限的几十篇文章。对古诗文的理解,多是借助课堂上老师的词句 解释以及工具书上注释,然后机械地背诵记忆,很少有因为喜好其词句优 美内涵深厚而主动去学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学生大多不太满意。对充斥课堂的“字字解释、句旬翻译 的教学方法心 生厌恶。对于篇幅较长又需要全篇背诵的古文,学生更是烦不胜烦,很容 易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古诗文的学习变成了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的, 围着高考需要掌握的1 2 0 个实词1 8 个虚词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至于 文章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语言的华丽或简朴美、意境的含蓄或朦胧美 硕+ 学位论文 则弃之不顾。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古诗文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2 、古诗文学习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古代诗文的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 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 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 文8 0 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习 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 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 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 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 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应该说, 这样的标准是客观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然而现实远非如此。 以湖南和上海的高考为例,我们来看看文言文的得分情况。2 0 0 7 年,湖南 语文试卷总分1 5 0 分,人均分8 7 5 5 。其名次如下:科学类现代文阅读第1 位,作文第2 位,文学类现代文赏析第3 位,语言知识及运用第4 位,古 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第5 位,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第6 位,文言文阅读第7 位。文言文阅读得分最低。2 1 分的试题,学生均得分仅8 4 5 分。0 4 年以来, 上海市高考语文的平均分稳定在9 3 分上下,即得分率在6 2 左右,然而文 言文试题的得分率却一直徘徊在3 8 左右,远远低于整张试卷的得分率。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方法很难出新。老师们每天耳提 面命,谆谆教诲,可是辛勤的汗水却不幸成为学生的催眠剂,这不能不说 是古文教学的悲哀。新课改以来,教材编排的古诗文比例一直在加重,足 见国家对古典文学传承的重视,而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如人意,学生学得艰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辛,老师教得艰难。如何改变古诗文教学当中这种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的 状况,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3 、学生古文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不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学习也 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时代。试问现在还有哪一个群体会比高三的学 生更累? 除了每天固定的十几节课,还要应付各种大大1 1 , 1 , 的考试,数不 尽的作业,每天徘徊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还有多少时间他们可以静 下心来读读大部头的诗经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即使是暑假 寒假,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各种习题册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很多家 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也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 他们把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尤其像一些长篇的古典小说,更是被他们 列为大学前的禁书,一句话“没考的就不准看! 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那么课外阅读是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的。而仅仅靠教材中有限的几十篇古诗 文的熏陶,学生的知识面还很狭窄,不足以系统完整地了解古代的经典文 化。另外,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快餐文化悄然成为图书市场的主 导。不可忽视的是,浅白直露、庸俗不堪的大众文化强烈地冲击着青少年 群体的传统文化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很多研究表明,现在的青少年对 历史和传统不感兴趣,他们喜欢体验感官的刺激,享受当下的快乐。他们 对古人精神、经典文化的关注,或是迫于外在的压力,或是历史里透露着 有趣或可瞬息感受的记忆。他们喜欢喧闹的、娱乐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文 化作品,而不愿意去体验深沉的、含蓄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偶有闲暇时 间,学生可能会津津有味地沉浸在手机的电子书当中,欢快地邀游在流行 的网络小说里,痴痴地迷恋着网上良莠不齐的各类文章。调查显示,相比 古今中外的名著,多数高中学生对8 0 后的青春小说更感兴趣。主办新概念 硕十学位论文 作文大赛的萌芽杂志深入人心。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 韩寒的三重门、韩国青春小作家饶雪漫的一系列作品远比名著畅销。学 生对这些作家的关注和喜爱非常自觉,而对中国的古典名著,如果老师强 力推荐,部分学生能够去借阅,主动阅读的却非常少。应该说,青春派小 说的情境跟中学生目前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喜欢看,适当看一些 是可以的,但是质量上参差不齐的这些文学作品一旦构成了中学生课外阅 读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岌岌可危了。青年一代如果 抛弃了我们祖先的文化,目前的流行文化失去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样也 一1 p 、一 走个迈o 。 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现状 张志公先生曾说:“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 古代的语文教育最终目标就是做文章,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在 考试中虽然占了很大的分量,然而在课堂上,作文教学却沦为语文阅读教 学的附属品。作文课堂没有专门的教材,语文课程的教学也根本不把作文 课作为单独的课时来安排。与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一样,中学作文教学的现 状同样不容乐观。 一、教师方面 i 、观念上,教师通常重阅读,轻写作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其重要 性和基础性是其他学科其他技能无法相比的。作文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素材所进行的集中的书面表达。正因为如此,作 文教学的特点是训练周期长,见效慢。近年来,高考作文对于作文的分数 比重不断加大,许多省份除了大作文还有赏析类小作文,按理来说作文教 学也应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由于作文评分时,往往根据几个等级,分数 l n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在小范围内浮动,只要不脱题,或者不是特别出色,都是基准分上下,学 生分数一般不是靠作文拉开距离。在急功近利的教学心里下,教师的作文 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多年来,语文课堂重读轻写是不争的事实,作 文教学长期处于附庸地位。我国自五四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学思想 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凸显了以“阅读为本位 的语文教育观。新编 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写作与口语交际,但是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这个 章节都是忽略不计或是轻微带过。语文课时虽多,但绝大部分课是为阅读 课所占。平时的小测验也一般以考阅读为主。作文教学的时间少,作文训 。“练的量严重不足,课标规定的作文篇数,也常常不能完成。这样的现状与 课标的要求可说是背道而驰的。 2 、作文训练方法重技巧,轻修养 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苦心孤诣 教给学生作文的“秘诀 ,如何开头,如何呼应,如何照应,如何结尾,而 作文的主体如何写出生活体验、真情实感,如何增加文章的深度厚度、怎 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靠自己去“悟”。在教师的观念里,认为只要教给学 生写作技巧,学生便能作文。殊不知,作文可以教方法,教技巧,而这些 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 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语言等。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运用文字媒 介,熟练地进行表情达意的那种写作能力( 由构思一直到行文) 修改而它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 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鲁迅先生也曾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 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话 。由此看来,老师一再强调的立意要如何准 确、新颖、选材要怎样的具有时代气息都是徒劳,因为文章的立意深刻与 刘锡庆郑北京爆破作文序,郑北京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1 月 1 1 硕士学位论文 否,不是在于老师教的纯技巧,而在于写作主体的修养。学生作文立意不 高,“究其原因不是写作本身的原因,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情操的高度,也 就是人文素养的水平。从这点上说,提高写作水平,还是应从提高学生 人文修养开始。而人文修养也不是一句空谈,只有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写 作实践,才能逐渐提升。因此最明智的应该是走一条读写紧密结合的语文 教学之路。 3 、作文教学实施过程呈现无序性与随意性的特点 这一点上,首先是因为作文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单独的课时,因 此老师的教学就会呈现无序性和随意性。没有可依据的教材内容,多数老 师并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尤其在高考的指挥棒影响下,教师的训练 重点随着考试重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高考作文体裁不限时,着重训练记 叙文,因为相对其他体裁的写作,记叙文相对容易。后来高考作文偏向议 论性文体,高中三年,学生可能鲜有机会去尝试除议论文之外的其他体裁 的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大多建立在感觉或个体经验的基础之上, 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教学的随意性,表现为教师什么时候布置作文,以 何种形式作文,一学期写多少作文,怎样批改作文,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思 考。一个学校几十个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数量要求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一学期要求学生写十几篇,有的写七八 篇;作文训练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写日记周记,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 训练片段作文。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又是议论文或是说明文:作文题目也 是千姿百态,有的是按单元教学,有的是凭感觉教学,有的是围绕高考命 题,有的是根据热点立意。林林总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师生 的个性色彩,一方面也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缺乏科学的指 张葆真抓好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月刊,2 0 0 0 年第6 期 1 2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导和系统的训练,这样零碎的训练方式使得作文教学的成效不大而且显得 相当混乱。 二、学生方面 1 、写作素材匮乏,内容空洞,文章缺乏深度 上面提过文章写作主要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写作主体的人文修养。目 前中学生人文修养不高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现在的中学生都是 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长大的,电视电脑以它们难以抵挡的诱惑吸引了学生 们的注意力,学生的书本阅读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学习任务艰巨,课堂 学习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课外阅读时间很少,单调的生活无法给他 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面狭窄, 视野狭小,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时要么举笔 艰难,要么下笔干言,空洞无物。缺乏生活的丰富体验与阅读的深厚积淀, 学生的思维停滞在相当肤浅的阶段,对观点没有独特见解,对现象不能进 行深刻分析,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小学初中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 毫无新鲜感可言。有老师感叹一次高考不知要诞生多少个“孤儿”,很多学 生没有题材,为了表示自己身处逆境,都写“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浙江 吴荣平老师曾对学生的作文现状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文史知识惊人地匮 乏。在一次作文话题为“荣与辱 的考试中,学生的文史知识运用到了让 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人物分不清、朝代分不清、事情分不清、戏说与正史 分不清,经常出现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的情况。有些学生把项羽写 成项雨,勾践写成勾贱;有些同学写韩信被黄石老人羞辱,韩愈 受胯下之辱;有些同学写刘备和项羽决战,有些又误把刘罗锅斗和坤当正 史 ,文章中存在这样的“硬伤 ,即使文采再好,还有什么厚度可言 呢? 硕十学位论文 2 、语言干瘪,缺乏个性张力 有人说古典汉语是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她极富魅力和个性,优美、 精炼、含蓄、富有音乐性。但是到了我们的学生笔下,就全然不是这番模 样了。比如描绘晴朗的天气,总绕不开:“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事实 上,我们的古代诗词里有多少描绘晴朗天气的诗意语言:“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云淡风轻、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等等。本 来应是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狭窄的生活和教育里变得暮气沉沉, 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语言平淡无奇,实在让人味同嚼蜡。高 考的满分作文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文章最易受老师的青睐,即使很多 文章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立意不高,依然不乏欣赏之人。大概正是因为大 多数学生的作文缺乏文采,这样的文章才容易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同时, 语言的低勘化和庸俗化倾向严重。在高中学生的作文里你还会发现“太阳 公公、小白兔、狮子大王之类的幼稚语言。受网络和各种流行文化的影 响,语言庸俗化的倾向严重。我们经常会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那些这样的 作文题目:“都是惹的祸”、“谁动了我的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等等。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拿古代诗词进行恶搞,“语不惊人死不休,并 写进作文,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春晓被恶搞成这样:“床前明月光, 李白打开窗,看见e x 光,牙齿掉光光。 “千年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 香港脚,臭得不得了。很多学生甚至记不住原版诗文,却牢牢地记住了恶 搞版。语言走向低俗极端的误区。如何能让学生的语言再现古汉语的美丽 典雅,是许多教师需要为之深思和努力的问题。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第二章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的语文存在条块分割的弊端。将语文教学分为语文知识、阅 读教学、作文教学三块独立传授。这样阅读教学只为读,作文教学只为写, 而不是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存在断层。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悖于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素养应是 一个系统,各种素质应是构成整体素养的模块。整体素质水平取决于要素 的水平及要素之间的合理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项 主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古诗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 一部分,同样,应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是中学 语文教学的两块“硬骨头,如果啃不下来,势必导致语文教育的失败。因 此,针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老师累,学生苦,成效低下” 的现状,我们亟待找到一种可以改善二者状况的教学方法。将二者结合起 来教学符合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规律,是寻求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另一 条出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首先,这是传承古典文化,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的必要。随着大众 文化的异军突起,我们的古文化正承受着强烈的冲击。各种文化典籍被打 入书店的“冷宫,宝贵的古典文化正走向衰落。即使文言在交际中的实用 性正逐渐弱化,但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所言:“没有文言,我们找不 到回家的路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中,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么宏大的历史文化积累都是文言记录的。因此 作家龙应台这样说:“没有文言文,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目盲 。新中国成立后, l s 硕十学位论文 政治思想战线、文化教育战线坚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方针,影响 所及,造成传统文化断裂,中国人逐步失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至于前 几年,在会见宋楚瑜的仪式上,堂堂的清华校长也出现了念错字的尴尬场 面。博古方能通今,鉴往才能知来。“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 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 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 但2 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 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 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 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可见,古诗文是中学生提高 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提倡白话文写作的作家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 言中这样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 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几乎所有 的“读书人”不仅能读,而且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对 联俗语,无所不通,文化修养十分深厚。我们的周庆元老师,六十多岁, 现在每年的新年端午中秋元旦,依然能自作诗词,这都是得益于当时学校 过硬的古诗文教育。可越往现代,越不能读,越不能写。到了我们这一代, 不说其他的专业,比如我们这些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学子,有几个能在 春节时写出一副完整的对联,能做出一首雅丽的诗?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们虽然学过的不止三百首,可记得的是寥寥 无几,更别说作诗了。尽管语文教材上的每一首诗,老师都做过精深的分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j 】中国教育报,2 0 0 4 年4 月2 2 日第5 版 1 6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析,也要求背诵,我们的吸收却始终留在浅层,不解其深意。课堂教学效 率的低下,归根结底,因为没有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港台的国文教育做得要比大陆好,学生的古文水平普遍比大陆 高。他们的国文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作浅易文言文能力。”湖南 师大的彭光宇老师说道:“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搞不好,关键就在于没有写作, 阅读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巩固和深化。”要让学生更好的传承博大精深的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