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_第1页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_第2页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_第3页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_第4页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究学刊二0一一年第三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李娟(摘要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意境,植物配置意境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画意境见长,显示出区别于其它园林的独特魅力.关键词)杜甫草堂园林意境中国园林的内涵,往往注重展示某种意境.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古人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而产生意境.坐落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林塘清幽,风光秀雅的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它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意境.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寺庙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草堂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建筑布局意境,山水意境,植物配置意境和诗画意境的和谐统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好的园林”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行游于草堂园林中,不由让作者:李娟,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人慨叹:人在园中,园在诗中,诗在景中,景在画中,意境深远,让人遐思万千.咫尺之内造乾坤建筑布局意境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字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易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顺应自然;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形体适量,质朴典雅;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使其凝练生动而臻于画意的境界,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主体建筑由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组成,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利用水系与素墙的分隔,草堂103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1一l2(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使园林建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让整个建筑顿添几分灵动.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小中见大,简中寓繁.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位于中心位置的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发展阶段,形成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工部祠)的到来.过诗史堂,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将高潮妙化于不同意境的诗意空间中,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碑亭,茅屋,水槛).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品”字形院落,更增添了纪念性祠字气氛.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的水槛,打破了有限空间的局限.在这三个结景散点中,有着各异的景致,其灵活的布局却形成了稳固的”结景三角形”,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对,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叠山,置石,理水山水意境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104物”.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脉源贯通,全园生动.草堂园林妙在含蓄,”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园中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问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置石数处,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草堂水系,澄澈清泠,柔媚而不失强韧,赋其形而彰显其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杜甫当年就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西岭雪山)傍水(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3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潺谖的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静则体现柔美,动则显示力量.又贵在曲折多变,形曲则意深.园内水景呈散点分布,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岸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眼前的园林按照杜诗意境布局,左右两潭碧水萦回,森森茂竹,巍巍高楠,繁荫掩映,小桥勾连,呈现出“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宽阔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士二首其一).水在流动过程中,时强时弱,时快时慢,与石堤,植物等产生摩擦,发出天籁一般音响,为园林增添了无穷诗意.庄子?庚桑楚云:”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所不为也.”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草堂梅园高塔为仰,曲桥为俯,仰俯相借,塔影浮映,虚实相衬,自成佳趣;一泓碧水,曲折蜿蜒,如一面明镜,看似虚无,却涵养着四周的美景,其周边的一览亭,山石,花木,水槛乃至天空都被水含映在其中.水中之影,使得人们的视线无限延伸,无形中加强和扩大了园林空间,体现出水的深沉含蓄,映射出园林意境.寄情于景,花木言志植物配置意境诗圣杜甫为草堂园林,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自韦庄重结茅屋以来,历代营建均以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造园指南,着力将杜诗中的景观元素提炼并复原到园林景致里,以此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哿隋山水,雅好自然的特质.而在造园手法上,从体现诗人热爱自然和对植物的丰富情感出发,倚借山林构园,运用了”师法自然”的思想进行合理布局和植物配置.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杉,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柳,蕉,石榴,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红继木,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以求与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相协调.由此创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秀的自然意境.楠树,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都是杜甫歌咏楠树之词.后来楠树不幸为风雨所拔,诗人痛心悲歌”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然成林,苍翠葱笼.今天草堂楠树主要集中分布在园东和中南部,并与香樟等其它乔木?昆植,随处可见的古楠,繁密葱郁,在不经意间,更衬托出草堂园林的隐逸情调.竹,坚韧挺拔,生而有节,秀逸而不失神韵,兼具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之”意”,在传统文化中常用以象征品德的高尚.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风含翠筱娟娟净”,”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日净晖晖”,”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在园林造景上对竹的运用也达到了相当高度.不论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或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组1O5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园冶里所描述的”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移竹当窗”,”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竹亭闲逸”,”竹廊扶翠”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万佛楼附近的竹林,壮观之中不乏秀丽清雅之美,四季常青,耸绿叠嶂,风吹竹涌,竹波万里,涛声阵阵.草堂内”浣花深处”,“浣花祠”等独立的川西风格庭院,掩映在茂竹深处,极富返璞归真的野趣,抽象地复原出以”粉墙,竹影,青瓦”为代表的川西林盘民居景观特色,同时也是园冶中”结茅竹里”的经典再现.竹径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这一造景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园冶有”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的记述,竹林小径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以求宁静,幽深的意境.草堂花径,为一条连接草堂旧址陈列馆和古草堂寺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径两旁为与人般高的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数笼相伴,越墙而出,自上而下流溢出来,在花径上方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形美色翠,幽意顿生.竹径在平面构图的处理上呈L型,站在一端却不能望见另一端,由长条青砖为底,红墙为边,翠竹作顶而形成一个在三维上的围合空间,含蓄深邃,清净幽闭,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美学意境.夏日里,徜徉在“一径万竿绿参天”的草堂花径,微风来时,掀起阵阵竹浪,丝丝之声沁人心脾,使人烦恼全无,暑意全消,这也正是“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意境的体现.除此以外,竹石盆景小品在草堂园林中也被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也可遮挡,缓解角隅】O6的生硬线条.草堂竹景,意味无穷,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梅花以其高洁的品格,清雅的姿态,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诗圣杜甫也是爱梅之人,流传至今的诗歌中,直接吟咏梅花及涉及到梅花意象的诗接近三十首.杜甫曾有”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的喜悦.亦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的惆怅,此外还有”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的野趣,”岸客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椒花媚远天”,”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中答谢朋友裴迪所作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被后人尊为”古今咏梅第一”.诗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之情都系于这凌寒迎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之上,借“梅”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今天草堂内梅树共计四百余株,主要分布于诗史堂庭园和梅园之中,栽种以自然布局为主,冬春之际,各色梅花依次怒放,小径旁,石桥边,粉壁青瓦间处处可见”宫粉”,“杏梅”,”玉蝶”,”朱砂”,”绿萼”,“双娇”,”朱梅”等,一枝枝挤满花蕾,一朵朵吐露花蕊,姿态悠然,或粉红淡妆,或枝干婀娜,或含苞欲放,或俏然吐芬芳,站在梅树丛中,微风吹来,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从视觉到嗅觉再到感觉,深人感触梅花乃至诗人的傲骨芳魂.此外,草堂四季皆有繁花胜景可观.早春,桃红李白,樱花飘飞,贴梗海棠,垂丝海棠,玉兰或红或粉或白,共同妆点着草堂的庭院,影壁,及水面,犹如诗之首联含蓄境深;盛夏,翠竹如影,栀子弄香,红蕖冉冉,绿树如伞,”圆荷浮小叶”一派自然田园景象,又有颔联淡雅转接之妙;中秋,金桂,银桂,月桂齐齐吐蕊怒放,馨香满园,更有颈联点睛承接之巧;冬日,梅朵傲霜,暗香随衣,兰花竞放,自在芬芳,便如尾联回味悠长.一年四季,草堂园林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流动的画,景深境远,给人以美的享受.浅貌深衷,蓄意深远匾联题咏诗画意境草堂园林的题咏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园内星罗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融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将园中的虚实之景,精巧的艺术构思以及杜甫的思想意蕴物化为文字极短的高言妙句,以此来表达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进而赋于园林以诗意化.而园林之美景又寄寓其诗情,情景交融,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起到点景,渲染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了高度的融合,由此产生深远的意境.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永,而且书法精妙,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篆书的古朴,隶书的沉稳,楷书的严整,草书的潇洒,其间又不乏金石,汉碑的意趣,精练含蓄,内涵丰富,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草堂园林建筑的命名,或蕴哲理发人深思,或抒情怀令人神怡,或切主题启人心智,耐人寻味,曲尽而意远.柴门,草堂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据杜诗描写,当年诗人营建的草堂,有竹篱环绕四周,堂前方开有一简陋的木薪门,即其诗中所谓:”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江涨柴门外,儿童抱急流”等等.今日“柴门”,为清代重建,具有象征意味,典藏精蕴,催人产生些许怀古思幽之感.水竹居为工部祠右前侧配庑,其名出自杜甫成都诗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中“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的诗意,则指水清竹绿,环境幽雅的革堂,题寓远致,理趣盎然.”恰受航轩”为工部祠前左侧配庑,与”水竹居”相对称,因其建筑体量小巧,形状狭长如舟,停靠于水渠边,清嘉庆十六年(18l1)重修时,遂以杜甫草堂诗作南邻中”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两句诗意命名,既与景合,又饶富诗意,由景人情,韵味无穷.水槛即轩廊靠水一面的栏杆.杜诗中描写的水槛,指筑于水边供休憩遣心的简易建筑物.上元元年(760)杜甫建成草堂后,又不断培植修葺,扩大规模.上元二年,草堂内新建成水槛,诗人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说”新添水槛供垂钓”即指此,以后又写有水槛遣心二首等,可见诗人曾于水槛之上品”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之丰韵,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美景.今之水槛位于中轴线第四重建筑”柴门”之西,跨溪流而映绿竹,依稀可以体味当年杜诗中描写的田园意境.露梢风叶之轩:公元760年春天,杜甫营建的草堂在浣花溪畔落成,作堂成诗纪之.诗中第二联描写草堂的景物为:”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清嘉庆年间重修草堂时,即以这两句诗中的”露梢”,”风叶”合起来命名诗史堂西侧的配房.草堂大雅堂内以一幅展现杜甫生平的1【】7大型磨漆壁画和十二尊诗人塑像,向世人说明了杜甫和草堂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盆景园则陈列了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此外草堂园林中还分布了数通明清碑刻,有杜甫画像石刻,草堂石刻图等,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草堂园林建筑平添了几分雅趣.结语草堂园林,朴质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创造了”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是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其人文意象与自然意境相互渗透,虚与实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