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写作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1页
现代写作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2页
现代写作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3页
现代写作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4页
现代写作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现代写作复习资料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训练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技能2.什么是写作从过程: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作为一种劳动,它首先是脑力的、创造性的。其表现形式是进行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操作,或用笔“记写”,或用电脑等其他工具“制作”,以造出“成品”来。从形式: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3.写作的本质马正平: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4.写作秩序的三个层次:l 主题的确立及展开。l 以组织化、条理化的语言、材料形成文章有机化结构。l 超越思想、语言、结构之上的写作文化。写作秩序的功能:定向性、中介性。马正平对写作的分类:狭义写作最狭义的写作即写文章。狭义写作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进行创作。亚写作翻译与编辑:语言文字的非完全性创作。广义写作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创作:创造性精神生产。前写作、写作、后写作马正平对写作的定义:(一)操作性定义写作,是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二)本质性定义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7.写作原理a)构思性写作理论崇尚写作构思,认为构思是写作活动中必备的环节。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写作原理示意图:横向:主体客体载体受体技反法馈纵向:物感思文b)非构思性写作理论:认为文章并非预先构思出来的,而是在写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构思并非写作的必要环节,写作过程的环节一般只要有立意、行文两大块即可。马正平非构思写作的思维操作模型l路径思维操作模型分析与综合l赋形思维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l策略思维操作模型协调与抗衡l文本思维操作模型渐进与平列5.写作因素 董小玉版教材所关注的写作四因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写作状态论写作控制场.写作意识.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6.写作技法(通常所谓的写作技法,主要是指特殊的写作方法,它们是人们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级写作手段,而非基本方法。)(一)一般技法:(写作的一般技法即写作基本技法。对写作基本技法熟练掌握之后,则有条件创生新的具体写作技法或写作技巧。在马正平的写作理论体系中,一般技法主要指路径思维与赋形思维。一般写作技法即运用各种形式的写作思维而进行的不同类形的文字表达。)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 辩证手法:正与反、虚与实、抑与扬等3) 思维方法: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4) 类别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的写作手法)(一)直觉思维的写作手法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在的感知即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此外,对疑难问题突然产生的“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 意识流文学属于典型的直觉思维写作,此外, 通感、移情等修辞方法也属于直觉思维的写作手法。(二)逻辑思维的写作手法欢迎下载1.因果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1)原因分析和原因综合(2)背景分析和背景综合(3)功能分析和功能综合(4)整体综合(5)措施分析与综合3.程度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1)性质强度分析与综合(2)空间广度分析与综合2.构成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1)类型分析与类型综合(2)结构分析与结构综合(3)层面分析与层面综合(4)尺度分析与尺度综合4.过程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1)历史分析与历史综合(2)环节分析与环节综合精选(三)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逻辑思维便于针对事物性质的差异性进行辨别、分析、判断,而无法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规律性现象。对事物相似关系的认识属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本质亦即相似思维。形象化路径思维相似思维操作模型:他相似思维:异类他相似、同类他相似自相似思维:空间自相似、时间自相似联想欢迎下载简单联想:延展性联想(1)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3)对比联想综合联想:关系性联想复杂联想:逻辑性联想(1)因果联想(2)效应联想(3)分整联想(4)种属联想精选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与想象的关系及二者的功能:联想为想象准备思维材料,想象是对联想材料的结合和组装。联想的功能是生成材料与主题;想象则可以补充联想所提供材料之间的空白,把不同的事物神奇地联结起来,从而进行形象塑造、情节推演、情绪抒发、事理阐释、信息说明(二)特殊技法举要A.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聚焦与立骨 悬念与那辗 巧合与误会l 聚焦A. 人物聚焦是以主要人物作为刻画的焦点。B. 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C. 场面聚焦是以重要场面作为焦点,写人陈情l 立骨(一字立骨一句立骨 一段立骨)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此处所言乃是立骨技法。立骨有为题目明其旨、开山见山亮主旨、画龙点睛篇中亮旨、卒章显其志的作用。要想让读者深味文意,了解文章的思想,树骸与立骨技法的使用便不可或缺。聚焦与立骨的关系 A. 聚焦似特写,是画面;B. 立骨似点睛,似诗眼,是点题;C. 一为具象,一为抽象;D. 聚焦为形象的立骨;E. 立骨为抽象的聚焦l 悬念 悬念是叙事性作品常用的写作技法,指作者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以激活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手法。中国传统叙事学称悬念为“扣子”、“关子”。 悬念由两个部分组成:设悬与解悬,也就是“结”和“解”两部分。设悬的基本方法 设疑法 倒叙法 省略法 误会法l 那辗那辗本是古代博戏“打双陆”的一种手法。金圣叹认为,那辗是搓那和辗开。搓那就是在引出描述对象和问题之后,不立即道明,而是左盘右旋,延缓事情的发展;辗开,就是在写到快要接近矛盾的解决时,又故意停顿下来,再远远地宕开去B.现代常用写作技法1) 意识流与蒙太奇2) 反讽与黑色幽默3) 象征与变形(一)意识流 源于西方意识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幻觉梦境等方式,来表现人物主观世界的意识流动及潜在的心理活动。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1.内心独白(1)直接内心独白 即时反映的内心独白(2)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3.蒙太奇(意识流技法下的蒙太奇)(二)蒙太奇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剪辑:制作这种艺术组合的方式或过程是将电影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相似式蒙太奇借助事物的某种相似点,把两个或多个场景与层次联结组合起来的方法。平行式蒙太奇不需要转换、联结的媒介,直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交替表现,以形成烘托、比较、补充、对照联想式蒙太奇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受外界事物的触发,产生对以往生活经历回忆再造的形象画面,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画面相组接。它可以在时间或空间相接近的基础上联想,也可以在相类似事物的触发下联想,还可以在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诱导下产生联想。 隐喻式蒙太奇隐喻式蒙太奇又称作比拟式或象征式蒙太奇。它是指赋予某些生活画面或形象以特殊的内涵,以此暗示或隐喻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运用隐喻式蒙太奇要从作品情境出发,寻找富有蕴含的、恰当的象征物。 (三)反讽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四)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手法。(五)象征 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寓意或揭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强化或美化人与物之精神品格的一种艺术方法。简言之,象征即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用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象征与隐喻的区别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即暗喻。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体;二是另外的事物,喻体;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六)变形 变形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歪曲”、“走样”。在造型艺术中,它是改变或增减表现对象的形体比例,甚至将对象全部解体后再按创作者的审美意识重新组的手法。8.写作思维(相似思维.因果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程度思维)u 赋形思维,就是主题的分形空间分维空间的赋形过程,一方面是将立意思维阶段所拓展的心灵空间进行物化、感觉化、赋形化,另一方面又是对主体内在的思想意境心灵空间时空情绪的表达化、实在化、物化。是将主题由一个一维的思想、情感、意向、信息之点分形为一个三维直至分维(分数维)性的枝丫般、根系般的主题化结构或结构化主题所谓赋形思维实际上就是文章主题的主题立意的意思、感觉的强化,从而在文学性的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抒情气氛、性格感觉、哲理感觉;在理论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说服性空间、证据性空间、理由性空间;而在说明性文章中则形成强烈的清晰性、透彻性、明白性感觉程度、氛围。 路径思维就是用以实现赋形思维的途径、路线、角度。赋形思维与路径思维的关系:两者是统一在一起的,不存在脱离赋形思维的路径思维,也不存在脱离路径思维的赋形思维9.写作过程(一)关于写作过程的表层描述 选材立意结构表达修改 立意选材结构表达修改 动机立意开笔行文修改(二)关于写作过程的深层理解l 阶段转化观写作过程论 (1)双重转化论 第一重转化:由事物到认识的转化 第二重转化:由认识到文字的转化(2)三级飞跃论 感知飞跃(立意):将客观外物升华为作者内识。 内化飞跃(构思):在内心构建一个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心灵产品。 外化飞跃(行文):将内在心灵产品以文章符号的形式向外在形态转化。(3)三重转化论 内化(积材蕴意):变身外之物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使之被写作主体化解、融纳。 意化(立意塑体):将感知之物意态化,使之转化为意念与形象。外化(表达行文):将孕育成形的意象通过语言符号定型于身外,使思维成果物态化。l “生长”观写作过程论(1)知行递变论该观点认为写作活动就是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表达目标、目的、对象(知)形式化为具体感性的写作行为、手段的过程,只有把全部的表达目标、目的变成最后一个写作行为、表达方式以后,写作活动才算真正完成。 表层写作行为系统中的知行递变认为表层写作行为过程所划分出的各个阶段之间构成层层嵌套的多层次知行结构。 深层写作行为系统中的知行递变认为显写作行为与其前的隐写作、潜写作行为构成知行递变关系。写作背景(知)(行)写文章(知)(行)表达主题(行)显写作行为l “双非”过程论该观点认为写作行为过程是非线性的、非稳态的。不同驱动模式写作的基本原理类型原理方法基本过程思维代表情怀式写作以意寻体自由抒发全面提高修养长期修炼注重模仿练习爆发型过程快速完成情感驱动混沌思维主导李白苏智慧式写作配搭意体,精心营筑集中训练思维深刻理会注重原理把握酝酿型过程历久弥香智力驱动程序思维主导轼杜甫酝酿的主要环节:1.搭配主旨与体裁(搭配意体)2.设想文章之格局(初步布局)3.揣摩适用之技法(特殊技法)4.落实赋形之动作(一般技法):9.什么是章法?章法即谋篇布局的法则。作为术语,指诗文写作、书法、篆刻等艺术的布局技巧。作为日常用语,指办事的法度。l 写作中的经典章法起承转合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l “起承转合”在不同写作单位中的应用a) 一句完整的话语中的起承转合b) 一段话中的起承转合c) 一篇短作品中的起承转合d) 一部大作品中的起承转合l 起承转合的基本模式u 起正承反转合u 起正承进转合u 起反承正转合l 起承转合的变化模式A. 简省式(1)起承/合(2)起转(3)起转合B. 复杂式(1)起承转再承再转合(波浪式。例:西游记)(2)起承再承转再转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式。例:电影看不见的客人)(3)起承转转承转承承合(跌宕起伏式。例:金庸武侠小说)C. 修饰式(1)设悬开头+起承转合(2)引子+起承转合+尾声/彩蛋4. 复合式 承转(1)起 合 承转(2)起(起承转合)承(起承转合)转(起承转合)合(起承转合)l “转”部手法举要1) 内容转(例:正转反,反转正:A.内容转立意不转;B.内容和立意皆转)2) 形式转(例:阐释转举例;说理转抒情)3) 节奏转(例:慢转快;快转慢)4) 力度转(例:激烈转柔和;平静转紧张)5) 时间转(例:古转今,今转古)6) 空间转(例:中转外,彼转此)l “转”的意义及操作要点 “转”虽不是写作的必要环节,但却是让文章圆满的充分条件。“转”得好可以使事理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事件达到高潮,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转”是起承转合中的关键环节,既要巧妙,又要合理。从“承”到“转”要自然,从“转”到“合”要可信。l 起承转合的内在原理 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就是起承转合章法得以形成的内在原理和根本机制。10.什么是文体?所谓文体,就是文章为适应多种需要而形成的体裁和样式。文体有多种分类方法。现代文章,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四大类: 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