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目 录第一部分 徐州市“逸隐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说明1 前言 11.1 项目概况11.2 设计原则12 方案前期调研 22.1 资料查阅22.2 实地调研33 项目规划设计 33.1 设计宗旨33.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33.3 规划目标43.4 规划布局特点 43.5 建筑设计63.6 环保设计74 结构设计 94.1 工程程概况94.2 主要设计依据94.3 设计要求94.4 结构选型94.5 设缝95 给排水方案设计 95.1 设计范围95.2 生活热水系统 105.3 消防给水系统 105.4 主要设计依据 106 暖通设计 116.1 设计依据 116.2 通风设计 116.3 空调设计 116.4 电器环保及节能 117 消防设计 117.1 设计依据 117.2 消防分类及防火等级 117.3 建筑消防设计 117.4 安全疏散 117.5 防火构造 11 第二部分 院落式居住区设计探讨1 居住区研究背景 131.1 中国住房建设背景 131.2 当前居住空间环境需求 132 国内外研究起源、现状及比较 132.1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的源起 132.2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态比较 142.3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不同的文化及技术根源比较 143 研究内容 153.1 中国传统园林院落空间的基本构成 153.2 现代居住区空间与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在现代居住空间构成上的关联 164 结语 19参考文献 20翻译部分 22致 谢 20中国矿业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28 页1 前言本项目属于铜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推动居民生活改善的步伐,同时将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进一步促进铜山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1项目概况1.1.1 用地情况本项目位于铜山县铜山镇驿城村,驿城村坐落在铜山经济开发区东部。东临徐州市新城区,南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西邻津浦铁路,北接徐州市区。区域面积为6.8平方公里,行政村下辖1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超过1万人,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村成立党总支,下辖4个支部,共有党员246名。驿城村辖区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芬香的鲜花、碧绿的青草,遍布辖区内的街道、小区。驿城村区域是铜山经济开发区第三工业园的工业集聚区:有投资3.2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星月集团,还有中国苏能环保、农技推广、瑞阳制药、天顺集团、重域科技等60多家大中型重点入驻企业,进驻的企业投资额都在5000万元以上,还有100多家企业即将签订协议入驻。驿城村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和农民经济。1.1.2 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铜山经济开发区驿城行政村,由黄河路和拦山北路围合的地块。土地使用性质主要为耕地和村庄。基地西部的长安路为一条红线宽60米的现状道路,其余均为村庄道路。项目占地约10.3公顷。1.1.3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徐州市铜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5).铜山新区长安路以东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 6).国家、江苏省及铜山县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7).地形图1.2 设计原则1.2.1 设计理念结合铜山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本项目设计设计首先着眼于对基地的整体规划设计,主要考虑因素为交通的组织、建筑体量的布置、日照关系以及建筑如何与周边民国建筑协调统一等。设计中注重建筑体与城市之间共生的关系,包括建筑在城区中的功能与形态定位,基地内部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契合等问题。同时环境塑造也是该设计的重点内容,努力通过绿化系统和建筑环境的改善来提高周边城区的总体生活品质。1.2.2 功能定位本项目基地地缘价值极佳。该地块位于铜山经济开发区的东侧,地块西临拦山河,东侧有风景秀丽的小山,周边为大面积苹果园,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南临黄河路,沿基地西侧有拦山路和道路红线60米宽的长安路,北侧有拖山路,交通方便。去徐州市中心交通方便。基地内的村庄和周边村庄均有自己的村镇企业和工厂,方便就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建成后的居住区将为周边村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休闲的生活情调,为居民引来清新、自然、时尚未来生活愿望。1.2.3 技术要求1)选择合理的户型方案。2)布局合理满足规划要求,造型富有创意,空间丰富,立意新颖。3)营造优美的外部环境,创造舒适宜人,富有文化内涵的外部空间。4)设计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当采用节能等新技术。2 方案前期研究为了更好的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安排了设计前期于北京的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并结合设计要求进行大量资料参考和书籍阅读。主要调研对象为高档居民小区(山水文园、珠江帝景),传统风格的居住区(菊儿胡同),高档公寓社区(万国城MOMA、当代MOMA),另外还了解了居民的街道生活,观察居民的生活行为。2.1 资料查阅收获2.1.1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起源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起源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是道教的风水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宗教礼法、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2.1.2 中国院落空间内部关系以园林为主要代表的”同构“关系或”拓扑“关系即经过变换的空间仍然保持原来的特质。包括向心关系、互否关系、互含关系。向心关系:平面图中每幢建筑临水的一面的垂直平分线(即法线)画出,所有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的确定的中心区域。互否关系:建筑物的长轴画出,相邻轴线在已接近互相垂直为特征,不断地改变方向。互含关系:园林里相互对立的一面,如颐和园内的水院”谐趣园“为山中包含水,而昆明湖中有一小岛南湖岛为水中包含山。2.1.3 中日庭院空间的形态比较中国古代将就男尊女卑、长尊幼卑、嫡尊庶卑,所以体院布局多为对称,并有一定的等级。日本枯山水式庭院布局自由、讲究禅意及哲学特性。2.1.4 中国院落空间组成单体建筑是院落的主要建筑,包括殿、堂、楼、阁,一般放在主轴线上。围合要素主要是墙及廊。墙是实体界面,围合感强;廊是虚体界面,比较通透。间是庭院建筑的基本模数单元。2.1.5 现代居住区院落空间构成现代院落空间从高度上分为下沉式院落空间、地面院落空间、建筑上层及屋顶院落空间。下沉空间安静、趣味性和围合感都很强。地面空间一般较为开敞,设计的灵活性好,空间较为自由,方便出入。上层空间一般较多的用于居住生活,功能比较确定单一,围合感最大,有较大的私密性。2.1.6 现代居住区创意空间模数院落空间,空间的组成单元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或用一种基本单元拼贴组合。“缝隙”空间,空间比较隐蔽,很小或很窄,用于“被观赏”。“围空间”,用片墙围空间、以水围空间或以绿化围空间。可变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的需要而改变其空间形式,提高空间使用的效率。模糊空间,空间的界定不是那么明确,处在实体与虚拟两种形式之间,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封闭与开敞之间。2.2 实地调研2.2.1 山水文园山水文园主要景观以山水为主,其他包括景观的各种元素树木、建筑,以及地形的关系,综合整治土地以把握空间的氛围。在设计上以景观系统为导向,塑造一个以湖面为核心,把水系向各个楼间渗透的山水骨架,不是景观装饰项目,而是景观第一,再把建筑镶嵌在里面,这也是山水文园的最大亮点,同时以山水衬托“文”的气息。2.2.2 珠江帝景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集双地标甲级写字楼(与CBD的各地标相呼应)、五星级帝景豪廷酒店与会所、酒店公寓、商务公寓、高档住宅、国际双语学校、国际双语幼儿园、五星级商业街、集中式商场于一体;整个社区规划设计主要采用现代手法诠释欧式古典风格,设计古典优雅,融合了纯正的欧式建筑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独具欧洲贵族休闲风情,是CBD超大型国际化、经典、舒适的豪宅社区。3 项目规划设计3.1 设计综宗旨绿色、创新、健康、自然为本设计的主题,力求创造一个创意下沉院落式、环保型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有目的地为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提供空间,强调大面积绿化和休闲交流空间对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及生活质量的作用。从建筑学的角度探索当代住宅建筑应该具备的时代风格和文化特征。3.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走向院落空间,既然是现代就不是复制传统的四合院,或皇家宫苑,而创造现代的“新院落主义”,院落开始向地面以下、地面、及地面以上的深层次发展。既然要设计院落,就要满足院落的功能及形式,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 在本次设计不仅在地块中央做了下沉院落,而且呈带状延伸,互相连通。然而居住区上应用较大的下沉院落是一种较大的冒险,因为现代的下沉院落主要用于城市商业和娱乐休闲,所以本次也是向城市空间设计的一种靠拢,以优化空间层次,为居民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将下沉院落应用于设计也是为了向隈岩吾建筑大师看齐,寻求自然的建筑,负建筑,反造型。无论是三里屯SOHO还是龟老山观景台,都完美的将将建筑,空间和大地融为一体,细腻而感人。3.3 规划目标体现小区景观文脉的延续性,以清新的的空间序列布局-轴线,及熟悉的空间围合形式-庭院,形成一个空间明确、秩序井然的居住群组,产生亲切感、秩序感,构成愉悦的生活空间和强烈的领域感。以宽敞的下沉庭院,丰富的景观层次,使每家每户都能充分的享受到阳光、空气及自然景观。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使各种年龄和层次的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一起,彼此交流又不互相干扰,按照空间有领域意识,分层次使用户外空间。主要景观设计的序列依次而展开。以环境设计和建筑布局相互结合的手法限定界域,路线明确,层次清晰,营造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力求将艺术的灵魂和创意融入生活的情趣之中,创造出一个诗意的栖居环境,并以此倡导形成温馨的生活方式。3.4 规划布局特点根据现状条件分析,本次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空间的开发与整合。主要包括总体规划结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空间环境规划、景观系统规划。通过规划、空间、景观的综合,力争创造一个特色鲜明,适宜人居的生活社区。3.4.1 总体规划结构居住小区路网依据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按照“人车分流”的方式。根据“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要求进行规划,组织道路交通,以形成良好的区内环境。另外,还组织了完善的步行系统。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居住小区内的建筑布局主要周边采用围合式布局,中央为为何下沉式:结合规划结构,采取围绕中心的围合式或半围合式组团,形成区内多层次的空间,建筑多采取南北朝向,考虑了气候特点和使用上的要求。在用地的主中心,设置了休闲下沉广场形成居住小区的主中心,和组团广场分散人群,平衡景观,到了限定和划分的作用。沿外主干道,建筑采用了简洁的立面造型,丰富了沿街景观。3.4.2 功能分区布局沿街商业区:小区主要出入口的东侧依次布置了小区的活动中心,高层商业,休闲下沉广场,以及底层商业店铺,其中高层商业底部的下沉广场通往小区内部,一方面供小区外部人群使用,另一方面方便小区居民使用。入口西侧的商铺为二层,在中间部分同样有一个性质和前一个下沉广场性质相似的下沉广场。基地内部的西侧和北侧布置了十八层高的住宅,靠近河流,俯视景观效果好,所以在此侧布置了中等的户型。东侧和南侧布置了11层高的住宅,多为小户型住宅,內一层同样为11层的住宅,无论看小区内还是小区外景观效果都很好,所以布置了大户型和中等户型的住宅.中央四栋为26层的住宅,由于位于最中心,密集度较高,并且为一梯三户式住宅,布置了中等户型住宅。3.4.3 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道路分小区级路、组团路以及宅间小路三级。小区级道路在布局上为内环形,宽度6米,由于是人车分流,小区出入口均有通往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道路上基本不过车,多为人流疏散。组团路4米宽,是人们有小区路进入建筑的必要道路。宅间小路为1.5米到3米不等,供小区人们休闲散步。另外,基地内部的6米宽的主要道路和4米宽的组团路兼做消防车道。在高层住宅前设有消防登高场地,消防登高场地尺寸及与建筑最远点的距离符合规划要求。高层住宅之间间距及与周边其他建筑间距满足规范要求。3.4.4 空间环境规划居住区整体空间组织以居住区的中央下沉院落和周边环境,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和建筑布局,组成不同类型,性质的空间层次,着力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康、人文、自然的居住环境。在小区的入口处,规划设计了起到引导人流作用的下沉空间,很好地突出了入口,并贯穿小区的南北,展现小区的特色之处。居住区整体空间组织以居住区的中央下沉院落和周边环境,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和建筑布局,组成不同类型,性质的空间层次,着力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康、人文、自然的居住环境。在小区的入口处,规划设计了起到引导人流作用的下沉空间,很好地突出了入口,并贯穿小区的南北,展现小区的特色之处。(依次的五个下沉院落介绍)人们刚走到小区入口大门时,最先看到的是圆形喷泉,而院落有一种“被隐藏”的感觉。走过喷泉,人们慢慢看到下沉的院落,当走到栏杆处,这时下沉院落的内容被一览无余,此时院落无处躲藏。喷泉在这里扮演一个装饰性的前奏,而院落是主要内容。进一步,人们可以通过两侧的弧形楼梯进入下沉院落,以亲身感受宁静的空间。院落内部被中央的溪流分成两个部分,左侧为稍大的水面,绿化景观,成组座椅和大片广场;右侧为带型广场、成组座椅和绿化景观。中央溪流上部有连桥,两部分互相连通。总体创意新鲜、现代。下沉院落三比下沉院落二稍大一些,而且有两个地上景观广场:广场A和广场B。广场A的下层为一个具有室内性质的空间,可做茶吧、商店、晨练、或展览学习;上层为内凹的有台阶的平台,平台上部是16根300*300的木柱支撑的方格子木架,高为5.4米所以并不感觉压抑。同时广场A在南北向上略微倾斜,已显出一定的景观灵活性,广场西侧的水面上布置了喷泉,完善院落景观层次和意趣。广场B是悬在水面上的方形平台,西北侧距边界3米处有4.2米高的墙围合,东南侧为白色的连续柱券,形成一种半隐蔽性场所。柱券底部深入下沉广场的水景底部。另外,两个广场隔 院落四为最小的下沉院落进深和面阔均较小,有时在里面会让人感觉局促,所以避免设置座椅,可以在里面设置雕塑,在墙壁上花一些壁画或涂鸦艺术,一共地面的过路人欣赏。院落五比院落一稍小,围合感舒适,适合人们交谈、聚会,凸出于院落内的平台和院落三内的广场A功能相似。另外,每个院落都有通向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院落而望,互为对方的景观,也为住宅楼上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视觉焦点。3.4.5 景观系统规划该小区景观系统由中央下沉五个院落(内部有水系、广场、平台、喷泉),南面两侧由廊道和建筑围合的组团院落(都有水池和广场),北部的全开放式组团院落(有广场和水池),场地周边的河流和小山景观组成。有点有面,围合程度有强有弱,庭院有大有小,由点到片,整体系统。3.5 建筑设计3.5.1 建筑设计特点该小区建筑设计有以下两个特点:1、 住宅户型设计采用多种类、多套型的方案设计,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合理选择单体建筑形式,做到户型“多样化”、“人性化”,满足各种家庭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可谓“度身定做”。户内空间分隔充分考虑功能性和舒适性原则,实现了动静分离、主客分离、干湿分离、户户南向,各种厅房均可直接采光通风。细节处理、景观阳台、飘窗、生活阳台的运用,使得户型设计更具特点。2、 立面造型采用国际式和中国风结合的风格,比例由层高到窗高,有窗高到窗下墙高,依次减小。窗内继续分割成小窗格,有大有小,比例协调。突出现代风格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功能构件,如窗台、阳台、空调板、屋顶构架等进行穿插组合,强调细节处理,立面的色彩运用上朴素典雅,保持现代主义的简洁明快,又避免其单调冷漠。同时运用对比、韵律等原则,力图创造出新颖、对特的现代住宅形象。3.5.2 住宅设计住宅建筑功能:1、 本设计各个套型住宅均设有起居室、餐厅、主卧室、次卧室、厨房、卫生间生活阳台。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动静分区。2、 本设计各个套型住宅的起居室,对外设计落地推拉塑钢玻璃门或落地玻璃窗,使其能获得充分阳光和良好的视野。各个套型均布置相对独立的餐厅或保证相对完整的用餐空间。各个卧室的设计尽可能的在南向采用低窗台飘窗,扩大视野,增加可利用的室内空间。立面造型与屋顶小装饰1、 本居住区的立面造型力求体现现代的意境,在建筑立面造型上强调竖向线条,强调建筑语汇的简约,力求整体风格上的协调一致。2、 立面设计中对阳台的处理方式是:南立面的阳台采用落地透明玻璃,细节上注重分户隔墙的处理。3、 在立面设计中,突出空调隔板的立面形象,丰富立面材质。4、 住宅外饰面拟使用石材和涂料,设计中对色彩、质感和纹理进行处理。5、 在色彩处理上考虑徐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外饰面色彩选择以浅褐色为主基调,以体现典雅的建筑风格。3.5.3 公建与商铺设计1、按照任务书和规范要求,在小区内设置一个三层8班幼儿园,每班24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室外活动场地为1800平方米2、在小区主入口一侧设置了四层会所,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会所包括物业管理办公、社区活动、销售展示、对外服务等功能。3、在小区东侧还设计了一个高层商业办公楼,每个基层互相错位扭转,层层采用带型窗,造型新颖,现代感十足。高层底部有下沉广场,广场上部被木格架子覆盖,形成较好的人群聚集地,商业办公楼12层高,周围框架,中间核心筒结构,标准层为大约800平方米,内部每层空间开放没有隔墙划分,空间流动性强功能多样。沿街还设计了小型超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购物、修理、保养、休闲、娱乐等均可以得到满足。4、公共建形象与住宅相互统一,采用一致的风格,但更加突出热闹的商业气氛。3.6 环保设计篇1、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 m。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环保“三同时”原则-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2、总体规划:优化规划布局,减少外部交通噪声、汽车尾气等对小区环境的影音,合理安排小区内部配套会所、商场、垃圾站、停车场、冷却塔、备有发电机房、风机房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减少因配套设施规划布局不当造成对住户的影响。3、废水污水污染防治:采用雨、污分流制,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回收再利用。废水、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用密封管道排入城市下水道。4、废气烟气污染防治:推行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制冷设备采用非氟利昂制冷剂;柴油发电机房的排烟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至屋顶上空;烟囱排烟经过除尘、吸收等净化处理后向高空排放;厨房油烟经过排烟道集中向高空排放。5、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生活垃圾袋装,每天有专人收集,密封清运,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6、噪声污染防治:主干道与住宅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主干道两侧建筑使用隔声降噪窗;住宅密集区路段设置隔声屏障;采用低噪声路面材料,控制噪声源,选用低噪声工艺设备,风机、水泵、发电机等动力设备机房采取隔振降噪措施。7、光污染防治:城市干道、立交桥、高速公路两侧的建筑20米高度以下,其余建筑10米以下的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率低于15的低反射玻璃,其余采用反射率低于30的玻璃。8、建设用地土壤中氡浓度超标防治:改善地下室混凝土地面层下的排水措施;密封地下室的裂缝和洞口;防治地下室处于负压状态;挺高通风性能,防止通风死角。9、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可循环、可回收、可再生的建材;室内装修选用对人体无害的建材;各类建材所含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污染物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10、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地下地貌,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建筑物之间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采用地面绿化、空中绿化、屋顶花园等立体绿化系统,提高绿地率和绿化率。4 结构设计4.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规划建设11、18、26层三种高层住宅,为剪力墙结构,住宅一层室内地面标高为0.000米。一栋12层高层商业,为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一层地下车库,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标高为-5.400米。4.2 主要设计依据根据徐州市自然条件及相关国家规范规定,本工程结构设计主要设计依据如下: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桩基基础规范JGJ94-2008 6)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4.3 设计要求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基本风压:0.65KN/(重现期100年) 3)基本雪压:0.5KN/ 4.4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方案的设置,地下车库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柱网主要为8.1m*5.0m和8.1m*8.4m两种形式,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住宅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厚度为均为200cm,长度均不小于900cm。4.5 设缝 考虑到该项目建筑长度超过规范中可不设伸缩缝的要求长度,为此拟在满足抗震缝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物内部设多条伸缩缝。由于商场与高层住宅梁柱体系不同,故在高层与商场之间设置分隔缝。5 给排水方案设计5.1 设计范围1)本工程室内给水、排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以及自动喷淋系统。 2)水源:供水水源来自市政给水官网。 3)用水量: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冲洗车库用水及空调冷却塔补给水。 4)水池:生活水池和消防水池分开设置,设在地下一层。 5)水箱:生活水箱、消防水箱分开设置,设在商场顶层。 6)冷水给水系统:采用分区给水系统,地下层与群房部分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 7)热水给水系统: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热源为蒸汽。 8)开水设置:标准层部分每层设置一个电开水炉,供工作人员使用。 9)消防给水:高层办公楼为一类高层,需设置消防栓消防和自动喷淋系统。 消防水池设在地下一层。在建筑四周设置室外消防栓,作为室 外消防给水或水泵结合器的水源。 10)室内外排水系统均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5.2 生活热水系统工程耗热量:本工程生活热水设计小时耗热量为2659KW。本工程采用太阳能集热器加热为主、空气源热泵加热为辅的生活热水系统,集中供应生活热水。晴天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阴天由空气源热泵加热,供水温度60。 5.3 消防给水系统 1)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20L/S 火灾延续时间2h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30L/S 火灾延续时间2h 自动喷淋系统用水量:30L/S 火灾延续时间1h 2)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沿消防车道隔100米均匀布置,用水由室外环状给水管网供给。 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建筑设置室内消火栓,其初期水量由屋顶消防水箱供给,后期水量由消火栓给水泵供给,且在室外设多套水泵结合器向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给水。 4)自动喷淋系统 本工程在建筑内按规范要求设置自动喷淋系统,火灾场所危险等级采用中危险II级。其初期用水量由屋顶消防水箱供给,后期由自喷给水泵供给,且在室外设多套水泵接合器想自喷给水管网供水。 5)排水系统 本工程雨污水分流,室内污、废水合并,排出室外后经室外污水管手机排入市政污水管,基地内不设化粪池。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放,排入市政雨水管。5.4 主要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6 暖通设计6.1 设计依据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3)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 4)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6.2 通风设计1)地下车库设有排风兼排烟通风系统。 2)水泵房、变配电间、冷水机房及卫生间、办公室等均设有送排风系统。 3)电梯机房设排风系统及空调系统。6.3 空调设计地下部分采用低风道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按功能及面积进行分区。高层标准层部分采用集中空调系统。6.4 电器环保及节能 1)对疏散指示灯等自带电池组的应急照明灯具,采用镍氢充电电池;对UPS、直流屏等电源设备,采用铅酸蓄电池组,以避免铬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楼梯间灯具采用带消防功能的光敏红外感应开关控制;公共走道和电梯前室灯具采用智能照明系统进行控制;室外景观照明根据灯具种类分为全夜灯、半夜灯等控制方式。 3)10/0.4KV变电所低压侧采用集中电容补偿,补偿后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气体放电灯采用高效率电感镇流器配合单灯电容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不低于0.85;对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低于0.9。 4)所选用的机电设备均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高效节能产品,各设备的性能系数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规定值。7 消防设计7.1 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7.2 消防分类及防火等级项目为大型综合体建筑,属于一类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地上一至五层为商场,上部为两栋高层办公楼。7.3 建筑消防设计7.3.1 总平面布局 建筑有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接。建筑主要出入口均设有一定空间作为集散场地。商场与高层建筑利用周边道路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与城市消防车道相通。消防车道均不少于四米宽。商场超过80米长度的界面均设有通向道路的人行通道。高层部分均满足超过四分之一平面周长的面落地,且没有五米高以上的建筑部分退台超过四米。消防控制室设在建筑一层且有出入口与外界相连。建筑地下一层变配电间等设备用房用防火墙与其他部分分隔。7.3.2 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地下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4000,地下其他用房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000,均设有火灾自动报警与自动喷淋系统。分区间以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隔断。商场部分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5000,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均设有火灾自动报警与自动喷淋系统。分区间以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隔断。高层部分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4000,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均设有火灾自动报警与自动喷淋系统。分区间以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隔断。室内中庭设有甲级防火卷帘分隔各层。以梁结构及挡烟垂壁分隔防烟分区,每个分区面积小于500。7.4 安全疏散本工程设疏散楼梯四部,每部疏散楼梯疏散宽度2.5米,合计疏散宽度10米。商铺间疏散通道净宽均不小于3.6米。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均满足相应规范要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7.5 防火构造 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墙及防火卷帘分隔,防火墙均以混凝土墙构筑,防火卷帘均采用特种甲级防火卷帘,耐火极限满足规范要求。玻璃幕墙处上下层楼层分隔处利用结构梁做800高防火分隔。所有管径每隔两层作钢板隔断。第二部分院落式居住区设计探讨1 院落式居住区研究背景1.1 中国住房建设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来,中国的城市住宅建设以平均每年近2亿平方米的规模推进,日渐深化的住房制度改革,将住宅作为商品推向了市场。在当前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住宅都是城镇房地产投资的重点。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地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地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地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2.2 当前居住空间背景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但是,现在大多数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往往将注意力简单地停留在视觉观赏的表象,而忽视了环境与建筑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对环境要素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难以实现理想的住区户外空间环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共有家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住区设计中扩展自己关注的层面,跨越各自的领域范畴,将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地创造既美观又能切实满足居民需要的外部空间环境。2 国内外研究起源、现状及比较2.1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的源起 通常我们认为“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特有的一种空间组成方式,其实不然。事实上,“庭院”空间一直是人类组织住宅的一种最基本模式。无论源于尊卑主从的传统礼制,抑或达成家庭和睦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式,抑或是对自然界秩序及宇宙关系的一种反映,由房屋围合庭院的空间构成“原型”,自古以来东西方都有,且都是最主要的居住空间构成模式。 庭院空间通常被看作是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部分,如果建造的成功的话,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它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他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211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源起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成,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宗教礼法、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例如,我国封建社会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国家机构上是上下级严格划分,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则是男尊女卑、长尊幼卑、嫡尊庶卑,体现在庭院空间布局上多为对称式。 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世哲学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以民居为例,儒家讲究伦常关系,追求家庭的天伦之乐,因此其多为庭院式布局,住宅空间以内向空间为主,有较强的内外分隔性。这也符合封建社会女子深居简出的习惯。同时,庭院体系可以通过串联以及串联后的并联方式不断扩建,适应封建大家庭由于人口繁衍而引起的扩展住宅的要求。 自然坏境对住宅的影响体现在道家的风水观念。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因而庭院空间的产生是这种道家观念的最忠实的体现。212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现状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自其产生之后,形式构成变化并不像西方的变化那么大。院墙作为一种基本元素从未被抛弃,这也许跟中国人对外的防御姿态一直较强、人性较自敛有关,很少让房间直接对外。 另外,庭院四面的房间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一点与传统屋架的构成一经定形,就很少做拓扑发展有关。因而构成庭院空间的各建筑元素相对保持独立清晰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加法”的构成关系。与西方庭院空间相比,较为松散而多缝隙空间。趣味性较多。中式的庭院四面较整体,而在“四角”却是向外渗透,由于房间各自独立,在角部过渡处便形成了另一种由院墙和两房的山墙构成的次一级的庭院空间。贝聿铭。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古代居住空间就是庭院与墙的艺术”。2.2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态比较 对一个空间而言,对其产生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平面尺度、面阔与进深,也有空间高度、空间开敞度与开放方式、周边围合面的材质特征以及地面情况、人工与自然因素的对比关系等。221 组合比较 东西方的庭院空间都是其城市构成的最小单元细胞,但是它们构成城市的方式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的庭院空间与城市是严搔按照方格网的递进关系而形成的,即城市与其构成单元庭院空间存在同构性,也就是说庭院单元是严格按照一套网络系统来组合的,存在着明确的几何秩序。其次,这种构成关系是存在明确的层次关系的,即院宅街坊城市这种层次的递进,是环环相扣的。换句话说,每一层次都是一种完美的结构,进而构成从细胞到整体极度统一的空间结构。另外,中国的传统庭院是作为构成城市的空间单元而存在的,其作为空间的概念比其作为实体的概念要强烈的多。 西方传统庭院在构成城市时,采取的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空间策略,即城市的整体肌理并不依赖于单元空间的组合形态,更谈不上与单元空间的同构。西方的城市机理依赖于自然地形或环境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固定图式,但真正的以方格网为城市整体形态控制形式的实例很少。因而,庭院在构成城市时,为城市机理所固有的形态挤压,发生了变异,庭院的轮廓产生了异形,如梯形等非正规矩形的组合。 足以见得,西方庭院空间的组合是拼贴成的,而不是几何化的。此外,西方传统居住空间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的,因而有许多庭院式的空间在外部是以一种整体形象出现的,并不与其它庭院产生组合,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府第。23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不同的文化及技术根源比较 虽然都是庭院这一原型,东西方却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是根本不同的。中国传统庭院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现代气质,而西方的庭院空间却一直沿袭西方古典的端庄、严肃气质。由此可见,控制一种空间形态除了当时的材料与技术状况,其根本气质的背后是更深一层的哲学、文化等因素。231 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不同的哲学与文化因素 中国哲学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内在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观点与态度,亦即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任何活动必须朝向人的种种价值。而在西方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是外在的。 就中国哲学来说,自然被认定内在于人的存在,而人被内定内在于自然的存在,这便是中国人文主义的基础。这样,在客体和主体之间、心灵与肉体之间、人与神之间,便没有一种绝对的分歧。在中国哲学所有大的传统和宗派中,都认为将人与自然或实存视做一和谐的统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自己就是一种肉体与心灵的和谐统和。肉体与心灵彼此相互决定和界定来构成人的存在,人上下与天地万物同流,发展为一种极具理想和完美的境界,使人具有人类学的也具有宇宙论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文主义的内在性一开始就认定人与终极的实在和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分歧。 “在传统西方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和理性的能力在事物的架势中是具有独一地位的。西方人的心灵是由提高人对探求、利用或控制自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自然当作一个无生命的对象,且把自然当作达成人的力量的方法。这是一开始从外在来设定人文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从外在设定的人文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同的,因此,人与自然是互相对立的。232东西方传统庭院空间不同的技术因素 东西方采用不同的材料及技术体系,使得两者的空间形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对居住空间界面的通透性、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对空间组合方式产生影响。 东方居住建筑采用木结构,实际上与现代居住建筑采用的框架结构相似,可以使得柱之间墙体获得自由,开敞度大增,可开窗,因而使采光面大增,使界面通透。 西方古典居住建筑主要采用石材砌筑,是墙体承重的结构。居住建筑界面厚实,从而表达出内与外的严密界定,这源于中世纪的堡垒。居住建筑开窗不大,其主要功能是射剑孔,而采光功能其次(类似于福建土楼、西藏吊楼),通过内院采光,因而形成了壁垒森严的面貌。3 研究内容31 中国传统园林院落空间的基本构成311 庭院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室外空间,而且是中国传统居住空间面貌的集中表现,它包含了中国居住空间中的大部分居住空间要素。下面将从单体建筑要素、围合要素和景观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3111 单体建筑要素 单体建筑一般处于庭院中最显著的位置,是庭院的主居住空间。主居住空间的功能、规模、性质决定了整个庭院的功能、规模、性质,制约着庭院空间构成的形态、景象、气韵。殿、堂、楼、阁等通常位于庭院的主轴线上,成为庭院的视觉中心。配殿、厢房等作为主居住空间的辅助和补充,大多分布于主建筑的两侧。在园林型庭院空间中,轴线被弱化,单体建筑的布局更为灵活。3112 围合要素 墙作为最明确的围合要素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庭院中,墙是一种连续的面要素,它与廊庑、建筑共同围合了庭院空间。通常用的是实体墙,形成庭院的界面,既隔断院内外的人流交通,也切断院内外的视线联系,是一种封闭性很显著,限定性很明确的围合手段。在园林型庭院空间中,为突破庭院的封闭感,常常将院墙的实界面“虚化”,有的在实墙面上设成排的漏窗和空窗,有的把实墙面做成通透的漏花墙面,从而将比较实的界面转化成虚界面。 廊也是一种“虚”的围合要素,廊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庭院的空间构成,并且形成了从院到廊,再到室内的空间私密化的过程。照壁是种相对来说比较特别的围合要素。照壁的作用有二:一是在院门外或街对面作为对景;二是在庭院内作为障景使因门的开启所形成空间外向渗透的趋势为照壁所阻挡,因此它是庭院内向特征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庭院构成要素中最具特色的一种。3113 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主要指的是庭院空间中的建筑小品要素和自然要素,它们的存在极大丰富了庭院的空间层次和情境。建筑小品在庭院构成要素中充当了庭院的设旖和点缀物,如石桌、石凳等,虽然体量不大。却有着鲜明的功能属性或象征意义,可以起到刻画庭院功能个性的作用,有着很强的标志性。 为了改善庭院空间的局部气候,同时也为了增添庭院空间的自然情趣,常常在庭院中栽植花草、树木,堆凿山石、水体,它们就成了庭院中的自然要素。水多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与其它要素相互穿插交织,一方面产生扑朔迷离的倒影效果,另一方面也满足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