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城区区划报告建议稿-无附图.doc_第1页
惠州市惠城区区划报告建议稿-无附图.doc_第2页
惠州市惠城区区划报告建议稿-无附图.doc_第3页
惠州市惠城区区划报告建议稿-无附图.doc_第4页
惠州市惠城区区划报告建议稿-无附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专家评审稿)广东省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二七年一月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报告编写单位: 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报告编写人:曾龙 黄稳权 谭锦成项目负责人: 李建华总工程师: 何珊儒院 长: 魏国灵提交报告单位:惠州市国土资源局提交报告时间:二七年五月目 录第一章 序 言1第一节 任务由来1第二节 目的任务1第三节 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第四节 地质灾害灾情4第五节 以往调查工作程度6第六节 调查工作评述7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12第一节 地形地貌12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13第三节 地层岩石15第四节 地质构造19第五节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20第六节 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21第七节 水文地质条件23第八节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25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8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28第二节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29第三节 地质灾害体规模特征35第四节 地质灾害稳定状态36第五节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36第六节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37第四章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39第一节 评估原则39第二节 评估方法及标准39第三节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价41第四节 水土流失危害45第五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48第一节 分区原则与方法48第二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52第六章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61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61第二节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64第七章 防治建议71第一节 防治目标与要求71第二节 地质灾害分期安排71第三节 防治区的划分评价与防治对策72第四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防治管理77第八章 结 论79附图:序号 图 名 比例尺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图 (110万)2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10万)3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10万)附表(附报告内):1. 代码含义说明表2.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滑坡地质灾害汇总表3.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崩塌地质灾害汇总表4.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泥石流地质灾害汇总表5.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裂缝地质灾害汇总表6.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汇总表附件(附报告内):附件:(附报告内)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专家评审稿)2. 中标通知书第一章 序 言第一节 任务由来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等损失,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79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1-20015)编制方案(粤国土资函200135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3年7月25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167号)等文件要求,惠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编制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过竞标,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完成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任务(见中标通知书),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应进行惠城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编写调查与区划报告。第二节 目的任务通过对惠城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分布情况。在完成惠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的编制基础上,协助惠城区人民政府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提高广大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具体任务是: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颁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后简称实施细则)以及空间数据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具体工作任务是:1、“以人为本”对城镇、工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5、结合调查成果,对惠城区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6、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7、建立惠城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第三节 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一、工作区范围及交通位置惠城区地处惠州市中部,东江中下游。东北接河源市紫金县、东南部与惠东县相连,西邻博罗县和东莞,南部连惠阳区。南北直线距离54.5km,东西最宽直线距离68.5km。地理坐标为北纬22562324,东经1140611441。 调查区面积为1410km2,全区人口为72.9万人2005年底),另有华侨港澳台同胞32.8774万人。内辖18个镇办,258个村委会居委会),1058个村庄自然村),惠城区政府驻惠州市,为惠州市经济文化中心。工作区除有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外,还有铁路交通网络。具体有北京九龙、广州汕头、惠州澳头的铁路;深圳汕头、深圳惠州的高速公路;惠东惠州S324省道;还有同国道、省道、市道、镇道把各镇和周边邻区连成的公路网络。(图1-1)。二、自然地理概况测区地势比较平坦,属东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平原(海拔50m以下)面积960.41km2,占总面积63.5,丘陵(海拔51-500m)面积547.93km2,占总面积的36.3,山地(海拔500m以上)面积3.04 km2,占总面积的0.2。地形呈箕状,西南、东南、东北部三面地势高,中南部低,形成地势向西南倾斜。测区有歪髻山、七姑坛、瑶坑障、石牙山等山脉。亚公石山脉位于测区的西部,歪髻山山脉位于测区的西南部,七姑坛山脉位于测区中部,瑶坑障山脉位于测区东北部。各山峰高度介于300-500m之间,孤立分布。据统计,其中最高山峰为东南部的石牙山695m。 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测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小麦、玉米、蚕豆、豌豆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籽、芝麻等;经济作物有柑橘、菠萝、荔枝、龙眼、沙梨、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及甘蔗、黄烟、黄麻、蚕豆、木薯、药材类、蔬菜等。测区林业主要有松、杉、阔叶林、竹等;工业有机械、建材、化工、家俱、塑料、皮革、印刷、服装、电力、矿产、竹木嚣具加工等。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4万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测区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在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开发矿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底惠州市惠城区国内生产总值达3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工业总产值2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业总产值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但也必须看到在发展工业、农业和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区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铅锌、铜、银、钨、锡、金、煤、硅石、石灰岩、建筑用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矿床、矿点。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保护地质环境意识不强,人为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只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忽视了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这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节 地质灾害灾情通过本次的地质灾害调查,本区已发及潜在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其中滑坡、崩塌为本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段有发生。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测区有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点248处,其中滑坡150处,崩塌93处,地面塌陷1处,泥石流3处,地裂缝1处。近5来已造成了毁房700m2 ,农田120亩,冲毁河堤4处700m,清理滑坡、崩塌堆积土方93700m3,直接经济损失275.8万元,潜在威胁人口9129人,房屋75700m2,农田460亩,潜在经济损失12615.9万元。由此可见,惠城区地质灾害危害和潜在威胁都比较严重。一、滑坡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全区有不同规模滑坡点150处,占全区总地质灾害点60.7%。如潼侨镇宏村工厂山体滑坡(DYW0113),由于削坡建厂坡高(5060m),坡角大(4070),规模属中型,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潜在威胁职工600多人,受威胁职工宿舍两栋五层楼4000m,潜在经济损失250万元。二、崩塌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北部、东部、西部地区,测区有不同规模崩塌点93处,占总地质灾害点37.7%。如2006年5月, 水口镇新民村小湖崩塌(HZ0122),由于普降大雨和特大暴雨东江洪水暴涨,洪水严重冲蚀东江大堤,造成水口镇新民村河岸冲毁长700m,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若此段东江大堤决堤,潜在威胁人口3000多人,民房2300多间(45000m2 ),潜在经济损失1200万元。三、泥石流本区泥石流灾害有3处,分布在河南岸、惠环等,如河南岸街道冷水坑上坑组(HZ-0156),2000年6月由于强降大雨和特大暴雨,加之采石场弃土、石形成了泥石流,毁坏农田50亩,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潜在威胁农田90亩,潜在经济损失9万元。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开采石料产生的大量松散弃土、毁渣堆积于山坡,性状极不稳定,大暴雨形成的地表迳流作用于松散废渣、砂石物体,随径流一起被搬移在沟口,由于汇流被分散形成堆积,掩埋农田,威胁堆积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酿成灾难。四、地裂缝本区地裂缝灾害较少,仅在马安镇河谷平原区偶见产出,经调查地裂缝规模较小的仅有一处,其诱发自然因素为大量抽取河沙。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在江河中大量抽取河沙,使江河加深形成陡坎,每年旱季河水减少失去平衡时下滑,造成河堤边的农田裂缝严重。如马安镇双寨村上察地裂缝(HZ0055),据了解该点从2005年8月开始,地裂缝断续长约3km,方向为近南北向,较严重的地段地裂缝长300m,宽1050cm,深11.5m。每年89月份该地裂缝更加严重,宽度和深度可见明显加大。该点尚未威胁到人群,主要威胁到农田,地裂缝造成农田严重漏水,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五、地面塌陷本区地面塌陷较少,仅见于惠城区横沥镇柯树排村。该地面塌陷(HZ-0181)呈群体出现,坑口口径最大50m,塌坑深度最大4m,影响面积约1km2。其诱发因素为水泥厂开采矿石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水力线过陡,部分溶洞坍塌引起地面塌陷。塌陷影响柯树排村多栋房屋开岔、倒塌。目前该水泥厂已经停止开采矿石,柯树排村中出现的塌坑经过回填已基本稳定。第五节 以往调查工作程度前人先后在本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区域研究程度较高,本次工作可引用及参考的资料主要有: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19581959年,广东省地质局762队完成了河源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并于1969年3月提交并出版该报告书和附图。19621965年,广东省地质局761队完成了惠阳幅、宝安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并于1965年提交并出版该报告书和附图。1969年,广东地质局综合研究大队完成了河源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质)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1973年,广东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对二分队完成了河源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1982年,广东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惠阳幅、深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1982年,广东地质局水文工程二队完成了河源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1982年,广东地质矿产局出版的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下属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区域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如1986至1987年,广东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编制120万惠阳地区区域地质图,并提交了成果报告;756地质大队19911995年完成了15万惠州市、惠阳县、横沥镇等幅区域地质调查并提交了报告。 二、工程地质多年来,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下属各单位对惠州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并完成了大量勘察成果资料,其中703地质大队和756地质大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资料。三、环境地质1990年4月1992年3月,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了150万广东省地质灾害调查,并提交了文字报告和图件。1991年4月1993年12月,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进行了150万广东省环境地质调查,并提交了文字报告和图件。近几年来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惠州市开展了区域地质灾害调查,703地质队在惠州市开展了较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资料;2002年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了广东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报告,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了惠河高速公路(惠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惠莞高速公路(惠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项目。第六节 调查工作评述一、工作部署根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目的任务,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结合惠州市惠城区境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特征,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调查工作的部署紧密结合防灾减灾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突发性和重要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采取不依比例尺、不按定额平均布置地质灾害调查点,而是结合各镇、村上报的地质灾害资料,围绕受灾害危害的居民点、学校、主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厂矿进行调查,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地段适当提高调查精度,对人口密度小的山区且地质灾害发生率低的地段适当降低调查精度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根据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致灾作用,将工作区划分为五种类型的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地段和一般调查区展开野外实地调查,调查总面积为1410km2:1)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重点调查区,面积44.46km2;3)城区建设规划用地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面积758.79km2。4)重点地段:重要交通干线铁路80km,公路1500km,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工程设备8座个);5)一般调查区面积为651.21km2。二、工作方法根据调查工作部署,本次调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分述如下:(一)设计阶段自2006年4月2006年5月,主要以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气象、水文、国民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及所辖镇的报灾数据。在综合研究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按有关规范及技术要求编写广东省惠州市地质灾害规划设计书,将工作区分为二个重点调查亚区、二种重点调查地段和三个一般调查亚区。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后,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内容,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和规程规范,为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二)野外调查阶段2006年57月,为野外调查阶段,调查工作以我院技术人员为主,惠州市惠城区国土资源局、各乡镇国土所主要领导以及村行政负责人大力协作配合进行。根据已撑握资料和群众的报灾线索,以调查小组为单位分赴不同的镇、村、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设施逐一调查、访问。具体实施方法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布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和广东省惠州市地质灾害规划设计书部署和要求展开实地调查,按统一的格式填写调查表。野外采用15万地形图,对于建卡点则逐一标在手图上,从图上量出坐标,对于水土流失则以收集数据为主,结合野外确定边界和水土流失强度进行确定。2006年9月,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经过了专家组验收。(三)室内综合研究1、资料整理对所有调查数据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列表计算,并及时进入地质灾害数据库,同时对所有提交成果均制成数字化图表和多媒体形式。2、综合研究(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通过对本区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研究,地质灾害自身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确定了本区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2)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将地质灾害稳定程度分为基本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个等级,每个地质灾害点的稳定等级评定,主要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现状评判结果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确定,将工作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四个等级。(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在综合考虑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点密度、岩性构造、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水土流失等情况,将整个工作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3个等级。(4)防治规划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和地质灾害潜在的严重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特征等,结合测区的经济实力,提出了适宜测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将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则建议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轻、重、缓、急,将地质灾害防治分期分为近期防治、中期防治和远期防治。此外,还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防灾预案。三、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设计书经省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于2006年47月对全区的18个镇办),258个村居)民委员会进行了全面的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历时4个多月,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1。本次惠州市惠城区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和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设计书,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在野外调查工作过程中,坚持了阶段性质量检查,发现遗漏或数据不全,数据有误的调查点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返工,对主要灾害点和隐患点还进行了跟踪调查,及时地向当地政府报告灾害情况,发放明白卡105份,落实群测群防点19处,送达镇主管部门或领导,并落实了区、镇、村三级群策群防人员。在此基础上野外工作要注重对广大群众做好宣传地质灾害防灾有关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保证野外工作中收集数据齐全,数据准确、可靠和真实。野外工作经省有关部门和市、区及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成的野外工作联合检查组验收,认为调查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认真,各种参数准确可靠,数据齐全,定点位置准确,质量可信,符合细则和设计要求。野外工作结束后,于2006年8月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写工作,已于2006年12月完成了广东惠州市省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其附件编写工作,各种成果已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规定的统一格式录入了计算机,建立了惠城区地质灾害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本报告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惠城区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价以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提出了本区地质防治灾害的规划建议,为惠城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表1-1 惠州市惠城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量统计表工作阶段完 成 工 作 量工 作 内 容单位数量设计工作阶段编写设计书份11:10万地理底图数字化幅1收集有关资料份15召开区地质灾害工作会议次1各镇反馈地质灾害资料份23野外工作阶段1:10万地质灾害调查面积km21464调查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建 卡 点3874311处117描述调查访问点5576处131调查和访问乡镇个18调查和访问村(居)委会个258调查和访问自然村个1290重要交通干线(公路)km174学校所12矿山处3水库个11电站座2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处19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处247发放明白卡份105拍照片张238编制成果阶段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份1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专家评审稿)份1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报告份1110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幅1110万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幅1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第一节 地形地貌测区地形主要为河谷平原。海拔300m以上山峰有6座,其中最高山峰为东南部的石牙山695m,山势平缓,山脊宽阔,植被发育,属丘陵地貌。东江、西枝江、潼湖水、淡水等水系形成了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的平原区及洼地。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性等特征有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构造剥蚀、侵蚀堆积两种类型。各种地貌类型按形态特征分为丘陵地形、河谷平原(图21、表21)。表2-1 调查区地貌类型划分表成因类型形态类型组成地层分 布范 围主 要 特 征构造剥蚀低山地形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古生界泥盆系等。测区东北部、西南部少量发育海拔标高500-1000m之间,地形切割较深,山峰呈锥状,山坡坡度一般30-50,多为林地,植被发育,河谷呈“V”型,水系发育,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丘陵地形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古生界泥盆系、元古界震旦系等测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一带海拔标高100-500m,地形较平缓,山顶成浑圆状,坡度一般为10-30,水系呈树枝状,河谷多呈“U”型,坡残积层较发育,有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现象。侵蚀堆积河谷平原第四系冲洪积层,砾石、砂、粘性土。测区北部、中部、西部、南部一带海拔标高小于100m,沿河谷呈长条状展布,由河漫滩一、二、三级阶地组成,地面平坦、开阔,前缘陡坎较清楚。地形微向河流倾斜,阶地上仍保留侵蚀痕迹。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一、气象本区南临南海,北界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据多年资料,年平均气温21.622,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偶有霜冻。夏季从4月中旬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长达180天,10月下旬进入秋季后,除特冷年的12月份偶有不连续的23月的短暂冬季外,基本上是秋春相连,长夏无冬,总的来说,调查区的四季具有春润、夏湿、秋干、冬燥的特点,干湿分明,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受季风影响,降水具有雨量多、强度大、季节长、雨日多、时程及分布不均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17002000mm,雨量有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沿海一带降雨较多,形成了石下山、洲田两个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403.8 mm,年降雨120150日,集中于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3.9,经常暴雨成灾。见表2-2、2-3。多年平均蒸发量16001800 mm,月降雨量多大于蒸发量,潮湿系数0.981.15,为湿度充足带。年平均湿度79。月相对湿度有时可达89。风向具明显季节性,夏季多东和东南风,冬季多北和西北风,最大风力七级,南部的沿海地区多台风,可达1012级,常形成风灾。二、水文调查区的河流属珠江水系,注入东江干流的为珠江二三水系。东江:干流流向西南方向,在调查区境内流域面积1999.33 km2,河长88.25 km,平均流量为581/s。西枝江:横贯调查区中部,在境内集雨面积550.00 km2,河长达24 km,平均流量为140/s。潼湖水:干流流向为北西向注入东江,境内集雨面积413.62 km2,全长58 km,多年平均流量为11.25/s。(图2-1)根据多年资料,河流径流系数为51.582.9%,径流深为 901.91486mm。年内径流分配不均,其变化与降雨一致,59月为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1.34%;4、10、11月为平水期,占16.94%;123月枯水期,仅占11.61%。表2-2 1995-2004年各月份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 月份年份123456789101112合计199529.451.7112.099.7117.2140.2197.5477.995.6121.44.78.71456.019965.344.875.4168.4265.4353.8216.8266.988.014.01.51.01501.3199746.3161.751.1173.2189.0327.8345.2374.0228.171.28.373.22049.1199883.7120.092.0301.8232.0488.8193.6213.0127.634.923.239.81950.4199922.30.018.577.3193.2205.8192.4559.9181.238.415.135.41539.52000117.430.236.3541.0115.9400.1246.4371.5229.8109.540.671.92310.6200138.441.454.2261.7186.1628.1389.5367.8295.32.29.746.12320.5200235.08.066.618.594.4103.5183.9401.5298.634.636.444.31325.3200326.110.233.274.6280.5414.3121.9324.2266.245.712.50.01609.4200430.954.021.1137.3186.159.7252.3228.1202.30.10.80.61173.3平均43.4852.256.04185.28185.98312.21233.95358.48201.2747.215.2832.11723.54表2-3 1995-2004年各月最大日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月份年份12345678910111219958.014.230.164.253.637.823.686.965.682.63.13.819965.29.028.371.797.782.343.361.030.05.01.51.0199714.465.120.042.337.463.442.385.044.130.43.833.8199865.920.955.6104.445.668.7106.977.555.520.59.925.2199912.60.07.913.627.541.732.2226.0110.136.313.212.92000110.36.521.4146.738.0170.678.961.3181.734.513.540.4200116.926.125.087.253.6133.0109.6116.0118.41.42.718.3200215.85.447.916.726.123.234.869.3131.411.626.012.9200313.79.610.727.999.682.674.279.7105.727.19.20.020049.319.58.555.365.717.148.748.3120.90.10.80.6平均27.2117.6325.5463.0054.4772.0459.4591.196.3424.958.3714.89第三节 地层岩石一、地层测区内出露的地层不齐全,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面积1369.6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95(图2-2、表2-2)。1.震旦系(Z)测区出露的震旦系为老虎塘组(Z2Lh)、坝里组(Z2b)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北东部,即芦洲镇一带,形状较规则,呈北东向展布,面积193.05km2。坝里组(Z2b):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板岩。老虎塘组(Z2Lh):为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凝灰质板岩、含碳质绢云千枚岩。2.寒武系()测区出露的寒武系为牛角河组(n),主要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即芦岚芦洲镇之间,形态不很规则,呈北东和北西向展布,面积62.28km2。岩性主要为板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3.泥盆系(D)测区出露的泥盆系为帽子峰组(D3C1m)、春湾组(D2-3)、老虎头组(D1-2l)、杨溪组(D1-2y),零散布于测区的北东部和南部,即芦岚、芦洲、横沥一带,形态较规则,面积180.27km2。杨溪组(D1-2y):岩性主要为上部砂岩及粉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老虎头组(D1-2l):岩性主要为上部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春湾组(D2-3):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为主夹泥质、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表2-2 惠州市惠城区地层一览表界系统组(群)地层代号出露面积(km2)厚度(m)主 要 岩 性新生界第四系睦岗组Qhm434.41213.0淤泥砂、粉砂质淤泥大湾镇组Qhdw210.10浅灰色亚砂土、黄亚砂土,灰黄色含砾石中粗粒砂或砂砾石层、卵石上更新统黄岗组Q3phg212.5粘土砂、粉砂质粘土层第三系始新统宝月组E2by1.59786.5上部砂粒岩、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夹泥岩,下部粉砂岩、细砂岩夹砾砂岩及泥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丹霞组K2Ed55.12481.25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杂砂质长石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侏罗系上统南山村组J3K1n388.211121.4英安质火山碎屑岩,流纹质火山屑岩中统吉岭湾组J2jl420安山岩,夹玄武、英安质安山质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下中统塘厦组J1-2t717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凝灰质泥岩桥源组J1-2qy364.5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和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下统金鸡组J1j196.2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蓝塘群T3J1L2300砂岩、粉砂岩泥岩青坑村组J1q1221.2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三迭系上统小坪组T3x40.33570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石英砂岩夹碳质叶岩古 生 界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c84.41237.6砂岩及叶岩夹碳质叶岩及煤层、局部灰岩大湖组C1d155.3泥岩、叶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夹含钙质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D3G1m180.27189.66石英砂岩、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或粉砂质泥岩中上统春湾组D2-3C510.8细砂岩为主夹泥质、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中下统老虎头组D1-2l337.5上部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石英质砾石、砂砾岩、含砾砂岩杨溪组D1-2y258上部砂岩及粉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杂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砂岩寒武系牛角河组n62.282500板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元古界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Z2lh193.051125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凝灰质报告、含碳质绢云千枚岩坝里组Z2b2680变质长石英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板岩帽子峰组(D3C1m):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或粉砂质泥岩。4.石炭系(C)测区出露的石炭系为大湖组(C1d)、测水组(C1c),主要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即横沥镇周围一带,呈块状和团块状展布,面积84.41km2。大湖组(C1d):岩性主要为泥岩、叶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测水组(C1c):岩性主要为砂岩及叶岩夹碳质叶岩及煤层、局部灰岩。5.三叠系(T)测区出露的三叠系为小坪组(T3x),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即横沥-马安-平潭之间,呈长条状展布,面积20Km2 。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石英砂岩夹碳质页岩。6.侏罗系(J)测区出露的侏罗系为南山村组(J3k1n)、吉岭湾组(J2jl)、塘厦组(J1-2t)、桥源组(J1-2qy)、金鸡组(J1j)、蓝塘群(T3J1L)、青坑村组(J1q)主要分部于测区的中、西、南部,分布面积较大,面积388.21Km2 。青坑村组(J1q):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蓝塘群(T3J1L):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金鸡组(J1j):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桥源组(J1-2qy):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和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塘夏组(J1-2t):岩性主要为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凝灰质泥岩。吉岭湾组(J2jl):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夹玄武、英安质安山质凝灰质、熔岩火山角砾岩。南山村组(J3k1n):岩性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流纹质山火屑岩。7.白垩系(K)测区出露的白垩系为丹霞组(K2Ed),主要分布于惠州市区东江两岸,呈长条状北西向展布,面积55.12Km2。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质长石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8.第三系(E)测区出露的第三系为宝月组(E2by),少量出露于潼湖镇东北部,面积1.59Km2。岩性主要为上部砂砾岩、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夹泥岩,下部粉砂岩、细砂岩夹含砾砂岩及泥岩。9.第四系(Q)测区出露的第四系为睦岗组(Qhm)、大湾镇组(Qhdw)、黄岗组(Q3phg),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西部的平原地方,面积434.41Km2。黄岗组(Q3phg) :岩性主要为粘土砂、粉砂质粘土层。大湾镇组(Qhdw):岩性主要为浅灰色亚砂土、黄色亚砂土、灰黄色含砾石中粗粒砂或砂粒石层、卵石睦岗组(Qhm):岩性主要为淤泥沙、粉砂质淤泥。二、岩浆岩测区内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以侵入岩为主,少量潜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横沥镇西北部、小金口镇西南部和潼湖镇西南部等。呈岩株或小岩体产出,少量呈岩脉状,出露面积71.86 km2,占总面积的5%。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侵入时代为白垩纪、侏罗纪。潜火山岩岩性为二长斑岩,时代为侏罗纪(表2-3)。表23 调查区侵入岩、潜火山岩一览表岩类时 代岩石代号岩 性分 布 范 围纪世侵入岩白垩纪晚白垩世K2花岗岩测区三栋镇。侏罗纪晚白垩世J3黑云母花岗岩潼湖镇的西南部。J3二长花岗岩测区小金口镇西南部、矮陂镇东北镇。早侏罗世J1二长花岗岩测区北部矮陂镇镇的北部。潜火山岩侏罗纪晚侏罗世J3闪长斑岩测区沥林镇东南部。第四节 地质构造测区属华南准地台,东南沿海断褶带,分为横沥凸起、海岸山断块、惠阳坳陷四个构造单元,特别是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各布期构造运动,加之大规模频繁的岩浆侵入的喷发运动,测区地质构造较复杂。主要断裂:(1)北东向构造有:杨梅坪断裂(F1)、径子水断裂(F2)、芦洲断裂(F3)、水口断裂(F4)、三和断裂(F5)等。(2)近东西构造有:光明岭断裂(F6)、新田断裂(F7)、岭下断裂(F8)、下良断裂(F9)、小塘断裂(F10)。(3)北西向构造有:芦岚断裂(F11)、盐径断裂(F12)、上马庄断裂(F13)。(4)近南北向构造为三坑断裂(F14)等。(图2-3、表2-4)测区主要褶褶有:蕉园向斜、南门背斜等(表2-5)。第五节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一、新构造运动测区构造运动较剧烈,表现为地壳的升降、断裂的复活和热泉等。1.升降运动。新构造形迹普遍显见,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局部下降。具继承性、间歇性、不均衡性、差异性等特点。可见三级阶地的发育,说明继喜马拉雅运动之后,第四纪地壳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有多次间歇性和停顿,从高阶地到低阶地,阶梯高度趋小,沉积变厚,说明越近近代,上升幅度越小,而停顿时间越长。2.断裂复活。新构造运动与老断裂关系密切。如东江流到惠阳附近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断裂交接地段,河谷突然收缩,沉积范围变狭窄;又淡水河北流至永湖南4公里东西向断裂地段收缩为“箱”形谷,这显然是老断裂复活的表现。3.温泉。区域性北东向潼湖大断裂、樟木头大断裂和深圳大断裂三组断裂(见惠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的分支断裂带通过测区,这些北东向复活断裂是区内的控热构造。根据广东省地质局资料,测区共有热水6处,水温在20-65,其中区内横沥镇沸塘温泉是中高温热泉群,水温可达48-63.7,流量0.379L/s,属HCO3-Na型。说明热泉的形成与近期新构造或深部岩浆岩活动有密切关系。20表24 调 查 区 主 要 断 裂 构 造 一 览 表构造体系断裂名称编号位 置产 状()规 模(m)断 裂 主 要 特 征走 向倾向倾 角长宽北东向杨梅坪断裂F1测区北东部50601206016500510为性质不明断裂,上下盘地层为石炭系泥岩、页岩、泥盆系石英砂岩和震旦系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径子水断裂F2测区北东部5055北西19000520为性质不明断裂,上下盘主要地层为石炭系泥岩、页岩、震旦系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等。芦洲断裂F3测区北东部50654021000515为性质不明断裂,上下盘主要地层为石炭系砂岩、泥岩、页岩、震旦系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等。水口断裂F4测区北东部30551050015为逆断层,断裂南段被一条北西向断裂带错断。上下盘主要地层为寒武系板岩、硅质板岩等三和断裂F5测区西部4555南东457017000520为逆断层,上下盘主要地层为侏罗系砂岩、凝灰质砂岩泥岩等。近东西向光明岭断裂F6测区的北东部709017500515为性质不明断裂,断裂中段错断了两组北西向断裂带,上下盘主要地层为寒武系、震旦系等。新田断裂F7测区的北东部9010017000515为性质不明断裂,上下盘主要地层为泥盆系、寒武系、震旦系等。 岭下断裂F8测区的北东部横沥镇北端7095东南457011000为性质不明断裂,上下盘主要地层为石炭系砂岩及页岩夹石炭质页岩及煤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