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词解释附图.doc_第1页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doc_第2页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doc_第3页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doc_第4页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都是用条石砌筑的。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 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阶条石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埋头石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土衬石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垂带石:台阶踏跺两侧随着阶梯坡度倾斜而下的部分。象眼石:垂带之下的三角形部称象眼石。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抱鼓石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望柱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寻杖栏板或称巡杖栏板,是我国栏杆中最常用的一种。系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主要构件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杖而得名,最上面为一根圆形横杆的扶手,即为寻杖。角柱角柱是指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中柱;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边柱;成L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角柱。)槛垫石垫在门槛下面的条石叫做槛垫石,它的上皮与地面或是台基表面平齐,放置的方向与建筑的面阔方向一致,即从建筑正面看它是横置。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山柱:我国古代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由台基上直通脊檩下的柱子称山柱擎檐柱擎檐柱是汉族木结构建筑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额枋额,匾额。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是古代汉族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大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小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平板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 抱头梁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月梁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中国传统建筑中梁的一种基本类型。在中国北方地区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其特征是梁的两端向下弯曲,梁面弧起,形如彩虹或月牙,故而得名。 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顶或歇山顶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 硬山建筑里,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屋脊且支持脊檩,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用屋脊所在直线的方向来说明这些构件的位置:桁和檩是一个意思,桁就是檩,桁(檩)大多是圆木,平行于屋脊,而且最高处的桁(檩)上面盖上瓦就成为屋脊;搭在桁(檩)上面的是椽子,椽子的作用是将瓦的重量传递给桁。椽子有圆有方,垂直于屋脊;桁(檩)下面是一条垫板,垫板下面就是枋了,所以枋的作用是承托桁。多数枋也是平行于屋脊的,枋和梁都是方的;梁和枋的作用虽然相近,但有不同,梁和枋相互垂直,都架于柱上,平行于屋脊的托着桁的是枋,垂直于屋脊的就是梁。采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 童柱:功用与重檐金柱相同,汉族建筑中下端不落地,立在梁架上的柱。(脊瓜柱)太平梁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其梁高于平梁,称太平梁。角背:沿梁的上皮、置于瓜柱下部用以固定瓜柱柱脚的木构件。角梁指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由上下叠合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后尾交于金檩相交处,或插入角金柱中,中间搭在相交的檐檩或正心桁、挑檐桁上。下面的构件称老角梁,随檐椽挑出;上面的构件称仔角梁,随飞椽挑出。驼墩:位于上下两层梁枋之间能将上梁承受的重量迅速传到下梁的木墩或方形的木块。角云又称“花梁头”、“捧梁云”,用于转角部位的柱顶上承托两个方向横梁交叉搭接或桁檩交叉搭接的垫木,一般在该垫木外侧雕刻有云状花纹,所以称为角云。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九架梁: 其上承九根檩,长度为八步架之梁。由戗在庑殿建筑物中,位于正面和侧面屋面相交,即是四条垂脊的承托斜木。雷公柱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