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本色1、泥土情缘“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对这种农民天生的泥土情缘感受颇深,包括自己家乡的农村,去过的外地的农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农民对土地那种深深地情节,那种感情真正是来自骨髓血液的与生俱来。他们对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像是亲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习性。什么时候土地该松土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了他们了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种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放过,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如果面积小,他们就会种上点花草,如果面积大,他们就会架上篱笆开辟一个小菜园,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拔拔草,浇浇水,这种劳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我的奶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将近八十的高龄,按理说应该是每天悠闲地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奶奶真的是离不开土地。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亩地,种上玉米小麦高粱,在废弃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东边的空地上开辟了两个菜园,种上时新的蔬菜瓜果。这样,每天清晨奶奶都会出现在菜园里,下午暑热散尽的时候,奶奶会一个人或者带上我们其中一两个人,去田里转转,看看庄稼这样,奶奶说,在地里干点活,既锻炼了身体,心里也舒坦。在朝阳村采访村头一位开超市的阿姨的时候,她说:“心里烦了,去地里转转就好了。”对于他们,土地是一种母亲似的依靠,是一种与生命难以割舍的情怀。2、乡村古老的稳定性与现代式候鸟式迁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农村人口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因为土地动弹不得,所以他们不能离开了他们的根。因为出了村子,土地是别人的,让他们没有依靠的后盾与亲切。这种离不开土地的“安土重迁”的情节使一般的乡村保持了一种古老的稳定性,一块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稳定性逐渐淡薄。除了传统上的村子到达饱和点被迫向外迁移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式的向外迁移。现在的农村以纯农业维生的属于少数,大多数的年轻人会流向二三产业,这就造成了乡村人口的主动向外流出。但是这种流出不是永久性的,而是候鸟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他们的亲人还在村子里,这就像一个根的节点,根基在乡村,无论他们怎样在外面打拼,终要回家。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候鸟式的迁移越是明显,也就是现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3、乡村的聚居与孤立“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来说有下列几点: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子和村子之间的交往在和村内之间比较起来是比较少的。由于基本靠农业生存的农村基本上不需要众多人聚居合作分工,所以村与村之间就没有太多交往的必要,造成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孤立。在朝阳村这样靠行政力量聚居起来的村落,在刚刚搬迁来的时候多个小村落呈“小规模聚居,插花发展”的分布格局,原村落之间的村民是相互熟悉的,而小村落之间是相互陌生的,这就在朝阳村形成初期村内形成局部孤立的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必然要有村民之间交往的动机,比如农业上的合作,比如邻里之间聊天的需要等等。要把这种非自然地理因素的孤立与隔膜依靠人们交往的需要与欲望逐渐淡化,形成一种新的村内的熟悉氛围。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接触与摩擦来消灭这种生疏感。4、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一个熟悉的氛围中,我们可以不必拘束自己的脾气秉性,任意的畅我所言,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周围的人才可以更加真实的认识我们。相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们的言行必然有所顾忌,束手束尾,哪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看了去,从而失去了从心所欲的自由。时间空间都是形成这种自由的必要条件。朝阳村的这种自由从开始的时候必然是极弱的,现在经历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内心的这种自由肯定有所加强,但是和那种定居百年的老村庄相比肯定是没有竞争性的。(二) 文字下乡1、文字与“愚”无关“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在一般人的思维里,文字就象征着文明,识字就意味着有文化,聪明,不识字就好像是傻瓜一样不能让人信服。我在这里是十分信服费老的观点的,文字只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已,与智力无关。如果仅凭不识字就判定一个老农愚昧那就可太冤枉了,他懂得知识来自于生活和劳作经验,对于城市中的东西,只是他不熟悉而已,和智力无关。2、“特殊语言”的默契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语言都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在熟人的圈子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人们都会意会到其中的含义。这是属于熟人的专利。这是比口头语言、文字语言更加能让人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因为他们对于同一象征赋予了同一意义,他们对于这种象征有着同一经历,这种无言的象征更能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就是大家体会的“无声胜有声”吧。(三) 再论文字下乡愚昧与文字无关,但是文字必须下乡“他(人)有能力闭了眼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认得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的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几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咋二个板子离得演员所需要的记得的,也只要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的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的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再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无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的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在费老的观点里,乡村的生活是用不着文字的,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口口相传的经验足以使他们应付村里的简单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不再是一个相对上比较闭塞稳定的社会群体,当然现在还生活在深山中的个别的农村除外。现在的一般性的农村的发展是比较开放式的,它的农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以及经济作物的外销,都需要和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乡村教育的发展,农业科技的需要等等,诸多现代因素都指向乡村需要文字,需要知识。世界变化的太快,口口相传的经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民的生存需要。但是费老说的农民不识字和愚昧无关这个观点我是极为认同的。综上所述,愚昧与文字无关,但是文字必须下乡!(四) 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了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是相同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为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张。”“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死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费老提及的这种差序格局,我的感触是颇深的。我家乡的村子是一个家族式的村落,全村一个姓,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是每个小家都有和自己家走得比较近的人家,或者血缘关系近,或者关系处的好。每当家里面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这些走的近的乡亲就会风风火火的到家里面来帮忙,而奶奶做的好吃的就会给他们送去尝尝鲜。而在奶奶圈子之外的人,就算是住对门也是不行的。在朝阳村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圈子在刚刚搬迁之后肯定会有破裂和重建,而这种破裂重建的过程村民的心理的变化过程,是应该值得探究的。整个村子的“熟人社会”的重建肯定建立在这种单个人的关系网状的基础之上。一个个孤立或者说是重叠不多的网状结构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作用下更广范围的拓展和更多层次的重叠,使织成一个紧密的大网,这样,熟人社会才会是建立起来了。成立十余年的朝阳村,正在织网的过程当中。(五)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再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以自己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因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反而替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这种在法律角度上看来让人匪夷所思的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看来却是普遍的。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关系的社会,所谓的面子大于天。在中国人和人之间好像是织着一个大网,和自己关联的节点有一套评价标准,和自己无关的节点有一套评价标准。就像费老举得这个例子,贪污应该是人人唾骂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身得到了某种经济利益的好处,享受到了这种利益的种种好处,就将这种利益看作是自身手中权利的附属品,是自己能力的象征,自己得到是理所应得的。这是将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的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还有一种是评价别人的不同的标准体系,随着别人和自己关系的远近的变化,自身的评价态度也会变化。因为如果是亲近的人,自身也会是这种意外利益的享受者,这样他他当然会闭嘴不提贪污的事。这样说来,中国道德观念中隐藏着一个“私”字,是不能否认的了。 (六) 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圈子的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只是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的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复习方面的亲属。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乡村里,夫妻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之后所引起后的结果。中国式的以同性交流为主,以男性为大的大家族,在农村是普遍的。就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这方面的感觉是十分强烈的。首先我们村子是十分特殊的,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同姓的大家族,每个人的辈分都清清楚楚的在家谱上罗列着,所以在村子里对每个人的称呼都是带着辈分呼喊的,与年龄无关。由于我家在村子里的辈分比较大,所以从小就被人家一路喊着“姑奶奶”长大的。而我,从小就称呼一位留着花白的山羊胡子的老人为“哥”,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称呼方式是怪异的。而这种现象恰恰就是“大家族”的表现。每当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家里总是挤满了各种辈分的乡亲,每个人都能在辈分里找到自己的位子与应当的行为。但是在这种家族中,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女子出嫁后就在家谱上默默淡出,妻子进门后只是记上一笔姓氏。家里村里有什么事情都是男人出面的,女人们只是在家中和丈夫讨论一下,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中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于乡村中夫妻感情的淡漠,以同性为主的交流,我也是同意的。夫妻感情的淡漠不是说夫妻之间形如陌生人一样,而是说夫妻之间感情的平淡。我觉得这是和乡村中的婚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乡村中的婚姻模式就是男子女子到了适婚的年龄,家里人拜托媒人相亲,如果合适的话就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定下亲来,也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把各种礼节尽到,婚期也就到了。我的二姐就是这种婚姻模式的典型,经双方家长介绍后,她和二姐夫认识三个月就结了婚,两个人都是比较内向的人,在三个月之内两个人几乎没有约过会,没有牵过手,两个人见面还是像陌生人一样客客气气的。在结婚之后两个人有了孩子,日子照常过,日子平平淡淡的,两个人从来没有吵过架,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样,只有绵延的亲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这样的结合也可能是夫妻在家庭中只能充作配轴的原因之一。同性之间的交流在乡村之中是明显的。因为同性之间所遇到的问题性质相同,感兴趣的话题相同,所以在一起交流会比较舒畅。在农闲时节的冬夏在村子里的表现最为明显。夏天的晚饭后大家都会到村中比较固定的地点乘凉,通常是成年男子一群,女子一群,孩子一群。男子谈村子里的“政事”,国家的政事,或者打牌,女子就谈谈家长里短的杂事与新奇之事,抒发一下自己的见解。孩子就可想而知淘气的上蹿下跳气的大人在后面骂。因为夫妻关系的不紧密,所以同性之间的共同点的连接作用就加强了。(七) 男女有别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做感情定向。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浮士德式的文化把冲突看成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的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地,是需要在不断地在创造中求同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在乡土社会中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他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他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只是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乡土社会中家庭的的团结受到这种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为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男女有别的界限,是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关于这方面的感想,似乎都在家族的感想中抒发完了,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八)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有形的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式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但是人口流动很少,而且人们所取给的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时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有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所谓的礼治,就是依靠传统的约束。在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变迁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新的现象和新的观点是传统解释不了和解决的了得,所以在新时代的农村,这种礼治秩序会逐渐的松散,但是这种松散的过程传统会有一定意义上的挣扎与惶恐,或者是新奇引起的排斥。从奶奶那一辈到我这一辈将近百年的时间,世界变了太多,中国变了太多,乡村也变了太多。奶奶是那种比较强势的人,有时她会强制性的把她的世界观加在别人身上,强制别人按照她的价值观运行或者用奶奶的价值观来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有时奶奶的观点是对的,但有时是荒谬的。在奶奶的观点里接受地球是圆的是荒谬的,就像人一直要在一个皮球上走路一样可笑。所以在传统中没有遇见过的问题来教导约束这个社会圈子新的人,恐怕要闹出笑话了。在现代乡村中礼治秩序只是相对程度上的减弱,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礼治任然是乡村中必须的合理的秩序。(九) 无讼1、 无讼心安,有讼可耻乡土社会是礼俗的社会。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利,而在于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依据。儿子做坏了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的认真,子弟就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2、 调解即为教育过程3、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乡土社会中理解的法律包庇了坏人)乡土社会是一个较为完全的熟人社会,每个人互相之间都是较为熟悉的。如果某个人摊上官司,不出一天这件事情肯定是每家每户的闲余之间的爆炸性的谈资。出于内心和脸面,打官司在农村成了一种丢脸的事情,不在于自身这方是不是受害者。教化式的矛盾调解的过程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权威人物,他的言辞见解能够使得矛盾双方信服。随着乡村的现代化,道德上以及辈分上的权威人物逐渐消失,大家在各自的生活领域各显其能,年龄和辈分不再是能力的代名词。所以现在乡间矛盾的调解缺少“族长”式的权威性的人物,使得这种教化式的调解越来越少。所以现在农村中矛盾的调解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也可能是半教化式,另一半因人因地而异。由于自身经历过这种乡村矛盾较少,所以对这方面的见解有些偏差。对于司法制度产生的特殊的副作用,在较为现代的乡村显然已经不太适用了。乡村中的农民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对司法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乡村也不再是纯粹的礼治社会,应该是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结合体。(十) 无为政治乡村社会中夹存于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中的的无为政治权利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我们可以看到是的是乡土社会里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这篇文章当中,费老提到两种权利。一种是横暴权利,另一种是同意权利。在现代农村中,横暴权利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同意权利却有加强的趋势,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分工的加强。比如有的农民只种植蔬菜,有的农民只种植粮食作物,并且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机械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这种分工使得农民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相离不开的场面。乡村是适合无为的,是不需要和各种激进的口号联系在一起的。盲目的口号会使农村失去方向,失去方向后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说道这里,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朝阳村种植葡萄失败的案例。种植葡萄,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方式本来是出于好意,但是加上强硬的政治手段之后再加上没有根本的科学性指导,只能使朝阳村的农民5年颗粒无收,最后又种植起了原来的玉米。这里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药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康复医疗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操作人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财政预算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秘书资格考试工作实务练习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摩托车业务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安徽省巢湖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摄影者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风电场运维安全培训内容
- 抖音违规考试试卷
- 运维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记录
- 音乐制作与编曲技术培训
- 2024年创业计划书篮球馆
- 内分泌科对患者糖尿病足预防知识不知晓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
- 医德医风档案表
- 柱上镀锌预埋钢板施工方案
- 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图书供货项目实施方案
- 委托付款三方协议中英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