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内科2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二、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三、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7四、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0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2六、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4七、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6八、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8九、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9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22十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5十二、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7十三、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9十四、喘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1十五、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2十六、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4十七、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6针灸科39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9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41三、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44四、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45五、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48六、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50骨伤科55一、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55二、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55三、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59四、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1五、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3六、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5七、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6肛肠科68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68二、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70三、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71四、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73五、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75 内科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1.适用对象1.1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K74R18)1.3 诊断依据1.3.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 1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 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 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4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结合本科优势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诊疗常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1.4.1肝气郁结证 (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主要症候 (1)胁肋胀痛或窜痛.(2)急躁易怒,喜太息.(3)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4)脉弦.次要症候 (1)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2)便溏. (3)腹胀.(4)嗳气. (5)乳房胀痛或结块.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加次证2项.1.4.2水湿内阻证主要症候 (1)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2)胁下痞胀或疼痛.(3)脘闷纳呆,恶心欲吐.(4)舌苔白腻或白滑.次要症候 (1)小便短少.(2)下肢浮肿.(3)大便溏薄.(4)脉细弱.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加次证1项.1.4.3肝肾阴虚证主要症候 (1)腰痛或腰酸腿软.(2)胁肋隐痛,劳累加重.(3)眼干涩.(4)五心烦热或低烧.(5)舌红少苔.次要症候 (1)耳鸣、耳聋.(2)头晕、眼花.(3)大便干结.(4)小便短赤.(5)口干咽燥.(6)脉细或细数.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3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1.4.4 脾肾阳虚证主要症候 (1)腹部胀满,入暮较甚.(2)脘闷纳呆.(3)阳痿早泄.(4)神疲怯寒.(5)下肢水肿.次要症候 (1)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2)大便稀薄.(3)面色萎黄或苍白.(4)舌质淡胖,苔润.(5)脉沉细或迟.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1.4.5 瘀血阻络证主要症候 (1)胁痛如刺,痛处不移.(2)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3)腹壁青筋暴露.(4)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5)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6)唇色紫褐.次要症候 (1)面色黎黑或晦黯.(2)头、项、胸腹红点赤缕.(3)大便色黑.(4)脉细涩或芤.(5)舌下静脉怒张.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2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结合本科优势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常规.2.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2.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3 标准住院日为21 天.4 进入路径标准4.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4.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4.3 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5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6 入院检查项目6.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凝血功能(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8)血糖(9)心电图(10)胸部 X 线片(11)肝胆脾超声(1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6.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 HCV-RNA 定量、肝胆脾 CT 或 MRI 平扫+增强等.(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 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7 治疗方法7.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7.1.1 肝气郁结证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疏肝汤加减.加减: 兼脾虚证者加四君子汤;伴有苔黄,口干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加丹皮、栀子;伴有头晕、失眠,气郁化热伤阴者加制首乌、枸杞、白芍;肋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者加元胡、丹参;精神困倦,大便溏,舌质白腻,质淡体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7.1.2 水湿内阻证 治则:运脾化湿,理气行水.方药: 实脾饮加减.加减:水湿过重者加肉桂、猪苓、泽泻;气虚明显者加人参、黄芪;胁满胀痛加郁金、青皮、砂仁.7.1.3肝肾阴虚证 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方药: 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加减: 内热口干,舌红少津者加天花粉、玄参;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大腹皮;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低热明显者加青蒿、地骨皮;鼻衄甚者加白茅根、旱莲草.7.1.4脾肾阳虚证 治则:温补脾肾. 本科多年临床实践应用协定处方“疏肝化臌饮”系采用补肾健脾、祛湿利水之法.组成:党参、白术、赤芍、枸杞、首乌、木香、茯苓皮、陈皮、山萸肉、熟地、炙鳖甲、丹参、茵陈各12g,当归、炒柴胡、炙甘草各6g,大枣5枚.如面色灰暗,畏寒神疲,脉细无力加巴戟天、仙灵脾;如腹壁青筋显露加赤芍、桃仁.根据我科张和顺主任医师经验方整理的协定处方“疏肝化臌饮” 疗效总结,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肝硬化失代偿后中期,以腹部胀满,神疲怯寒,纳呆便稀为辨证要点,治以补肾健脾、祛湿利水为主,用药温补,忌苦寒.7.1.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行气,化瘀软坚.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加减:瘀积明显者加炮山甲、蟅虫、水蛭;腹水明显者加葶苈子、瞿麦、槟榔、大腹皮;若兼见气虚者加白术、人参、黄芪;兼见阴虚者加鳖甲(研末冲服)、石斛、沙参等;兼见湿热者加茵陈、白茅根等.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针对不同病因的辨病治疗.7.2 外治法(1)中药脐敷疗法(2)结肠透析疗法(3)艾灸疗法7.3 护理与调摄8 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良好.(2)腹胀症状缓解.(3)腹围减小,B 超示腹水减少.(4)体重稳步下降.(5)无严重电解质紊乱.(6)中医临床评估属疗效判定标准中“好转”及“好转”以上者.9 出院指导:出院后中医养生、康复指导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腹水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因此,肝硬化腹水患者除了进行积极地治疗外,还要注意日常饮食.合理的营养与饮食,也是辅助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 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在饮食上应严格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量;饮食原则:三高一低,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同时更强调,因人而宜,提供多样化的饮食类别和均衡良好的饮食内容.食物要新鲜可口,柔软易消化,无刺激性;严格禁酒禁烟.这样才能有助于腹水和浮肿的减轻.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饮食忌粗糙,应食用菜泥、肉沫等软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咽下的食物宜小且外表光滑.多用蒸、煮等烹调方式,药物应磨成粉沫服用. 肝硬化腹水患者总热量的计算.一般按1克蛋白质能产生4千卡热能,1克糖4千卡、1克脂肪9千卡热能计算,对卧床不起者每日总热量不应少于2000千卡,能坐起来者2500千卡左右,能起床自由活动者3000千卡左右.合理应用优质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蛋白质1.52.Og,多食用以酪蛋白为基础的饮食,如奶酪、鸡、鱼、瘦肉等.高蛋白饮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功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但病人有肝功显著损害或肝昏迷前兆时,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限制脂肪供给肝硬化病人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以4050g为宜,宜选用易消化油类.肝硬变时,肝细胞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及分泌减少,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阻碍,过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脂肪肝.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350450g/d多食用蜂蜜等. 肝硬化患者有水肿或轻度腹水的情况,应给予低盐饮食.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3g,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严重水肿时,应用无盐饮食,钠应限制在每天大约为500mg.少食用味精等含钠较多的食物.如系重度顽固性腹水,此时病人往往食欲极差,无盐饮食常常难以接受,常规静脉输液量又不能过多,因此,热量一般无法保证,此时可行静脉高营养以代替口服饮食. 供给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A、B、C、E及K等对保护肝细胞、抵抗毒素损害有重要作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维生蒙、矿物质、微量元素等,以每日供给700900g为宜,新鲜的蔬菜、水果,可榨汁饮用.特殊饮食及禁忌:肝硬化伴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时,注意给柔软易消化少渣食物,禁止食带骨带刺的坚硬食物,少食粗纤维食品,限制产气食品.禁饮酒及酒精性饮料,禁辛辣食物. 10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3)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慢性重型 肝炎等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八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盆腔超声 (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一反应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外治法 (1)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 剂肛门给药。 (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 (4)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 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 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时,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或因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或病情变化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三、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轻型的住院患者。(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脾心痛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轻型(ICD-10编码:K8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急性胰腺炎(张肇达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西医诊断:参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2007);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度的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肝胆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的患者;2.发病72小时以内入院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慢性胰腺炎引起的急性发作,创伤性胰腺炎、胰腺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不能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血淀粉酶、脂肪酶;(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4)凝血功能;(5)C-反应蛋白;(6)腹部彩超(肝、胆、胰、脾、肾);(7)腹部CT;(8)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胸片、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CEA、CA-199、AFP、铁蛋白)、腹部增强CT、腹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腹部平片、胃肠镜钡餐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肝郁化火证:疏肝解郁,通腑泻火。肝胆湿热证: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腑实热结证:通腑泄热,行气导滞。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刺疗法。4.其他疗法。5.内科基础治疗。6.护理调摄。7.恢复期调理。8.饮食指导。9.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病情稳定,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改善;2.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肠鸣恢复;3.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值高限3倍以内。(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疾病由急性胰腺炎轻型转化成急性胰腺炎重症时,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3.对于怀疑或已经证实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治疗中病情恶化者,需行鼻胆管引流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四、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头风 BNG061;ICD10编码为:偏头痛ICD10:G43)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二)诊断依据1.中医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头痛(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主要分三型,即肝阳证、痰浊证、瘀血证。2.疾病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主要以偏头痛不伴先兆、偏头痛伴先兆为主。(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1.辨证论治前提下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用药等。(1)肝阳证,以平肝潜阳为主;痰浊证,以健脾化浊、降逆止痛为主;瘀血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可选用不同方剂。(2)可配合使用中成莪红胶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2.其他治法:急性期治疗可配合针灸或中药外治法等。(1) 针灸可通过辨证取穴、耳针、头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2)中药外治法塞鼻法:可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视病位交叉塞鼻。发作时用。搐鼻法:也可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3.如头痛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确诊为头痛(偏头痛)且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24小时不能缓解。2.头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或头痛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者。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记录该病种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辅助记录症状记分表及数字疼痛量表测定等(参照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头痛诊疗方案)。 (七)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等。2.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3.必要时头颅CT或MRI检查(检查者怀疑颅内病变需排除诊断;或患者头痛性质发生变化)。 (八)出院标准1.头痛缓解,伴随症状消失。2.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头痛程度至少减轻一个等级)时,住院已达标准住院日。3.因其他原因要求自动出院者。(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1.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疾病发作或加重,需要治疗,可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需要相关科室会诊及进一步治疗,可转入相应临床治疗路径。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 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 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94 / 94(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K29.502) 的患者。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凝血四项(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 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 6 项、血清叶酸维生 素 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疏肝理气。(2)肝胃郁热证:疏肝清热。(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4)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5)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7)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 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4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2胃镜及粘膜病理检查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HP 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 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费用增加。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六、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A1 期、A2 期的患者。(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 编码为:K25.901、K26.901、K27.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 见(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2疾病分期(1)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 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2)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3)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 伴有新生毛细血管。(4)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5)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6)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 别,称白色瘢痕期。3证候诊断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 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疡(消化性溃疡)。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疡和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 编码 : K25.901、K26.901、K27.901)的患者。2疾病分期为 A1 期、A2 期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有特殊原因的消化性溃疡,如胃泌素瘤等;有溃疡并发症者,如出血、穿孔、 癌变、幽门梗阻等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3)感染性疾病筛查(甲、乙、丙、戊肝、梅毒、艾滋病检测)(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 X 线片(6)X 线钡餐(7)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8)幽门螺杆菌检测(9)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消化 系统肿瘤标记物筛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2针灸治疗。3中药穴位贴敷。4热敏灸疗法。5其他疗法(胃镜下治疗)。6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胃痛消失,反酸、嘈杂、纳呆、嗳气等主要症状好转。2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或溃疡面缩小大于 50%。(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七、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一2008)。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级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lI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级或级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4)凝血功能检查;(5)血压、脉搏、心率;(6)心电图;(7)胸部X线片;(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9)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活血散寒止痛。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止痛。(2)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热毒血瘀证:解毒活血化瘀。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4穴位贴敷。5其他适宜疗法。6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I级或II级者。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八、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二)诊断依据。(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证侯分型:痰浊上扰型;气血亏虚型;阴虚阳亢型;气虚血瘀型;肾精不足型(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彩超等。(六)选择用药。1.降压药:常规CCB+ACEI/ARB,CCB+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 ACEI/ARB。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利尿剂、a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3.中药方剂选用方面辨证用方:(1)阴虚阳亢型: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浊上扰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气血亏虚型:归脾汤加减(4)气虚血瘀型:补阳还五汤加减(5)肾精不足型: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4.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泡脚、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七)出院标准。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缓解或消失。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波动平稳。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出现脑出血、脑梗塞、急性左心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住院期间处理。2.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需要住院期间处理。九、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5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寒饮停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肺肾气虚证水气凌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纳入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 (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 (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4)动脉血气分析; (5)呼吸道微生物培养; (6)心肌酶谱、B型尿钠肽(BNP); (7)胸部X线片; (8)心电图; (9)心脏、腹部超声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1)寒饮停肺证: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2)痰湿阻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3)痰热壅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5)痰瘀互结证:化痰逐瘀,降气平喘。 (6)水气凌心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2针刺。 3穴位外敷。4雾化吸入。5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 6基础治疗。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喘息、咳嗽、咯痰等主要症状缓解。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等,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重症感染或继发肺部真菌感染者,退出本路径。 4对本路径所涉的中药或其组分过敏者,记录过敏原,退出本路径。5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4.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病史:有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病史。(2)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为本症的主要症状。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痰热郁肺,则咳痰黄稠,胸闷气促;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3)主要体征: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肺部常有散在的干、湿罗音。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肺部可听到哮鸣音和呼气延长,如伴有感染时,罗音增多。(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以双中、下野为著。继发感染时,肺纹理紊乱、粗糙或有小斑片状阴影,且多位于纹理远端,形态不规则,直径约2-3毫米,以两肺中、下肺野内侧多见。 血常规一般无异常变化,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偏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肺炎球菌等致病菌。2、证候分型2.1风寒袭肺主证: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库有答案详解
- 渔业养殖水产品与健康饮食书籍出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模拟题【模拟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高分题库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内蒙古大学校园引才笔试备考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患者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 2025年美妆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投资热点:生物制药生产与质量控制退出策略深度分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棉柔巾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 运营部排班管理制度
-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年产1G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环评报告
- 药品进销存管理制度
- T/GIEHA 034-2022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
- 2025入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燃气轮机原理课件
- 非晶合金变压器制造的改建及纳米晶超薄带和非晶粉末的研发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 送审稿
- 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解析
- 家装门窗订单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