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 百折不饶,气势撼人[精品资料]_第1页
周韶华 百折不饶,气势撼人[精品资料]_第2页
周韶华 百折不饶,气势撼人[精品资料]_第3页
周韶华 百折不饶,气势撼人[精品资料]_第4页
周韶华 百折不饶,气势撼人[精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韶华 百折不饶 ,气势撼人 -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周韶华 1929 年 10 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 1941 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文联委员,现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客座教授。曾任中共湖北省 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曾因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 77 抒怀黄河 长江 大海画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从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 80 多次,出版画集 20 多种,出版面向新世纪等文集 5 部。 2008 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 “ 终身成就艺术家 ” 称号。 2010 年获第四届 AAC 艺术中国 2009 年度艺术家大奖。 2012 年荣获美术报 2012 年度人物大奖。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近日, “ 神游东方 周韶 华艺术大展 ” 在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展。开幕当日,高官、嘉宾、媒体云集,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同行及美术爱好者,显得异常热闹。中华艺术宫开辟了多个场馆共 4000 多平米的展厅,汇集了周韶华的 “ 两河寻源 ”“ 山河纪行 ”“ 天地江山 ”“ 梦溯仰韶 ”“ 神游星空 ” 等主题系列作品 130 余幅,清晰勾勒出作者几十年来的创作脉络。读罢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巨幛,还是尺牍小品,但觉山势逶迤,烟云轻蒸。高天迥地间,怀逸浩然之气贯乎其中,所呈现之风骨、气势,人画皆醉。与此同时,被作者强烈的求变求新意识所打动,无愧 “ 中国气势派山水画 ” 一代宗师的美誉。 今天,当我们讨论当代艺术的演变,上海的 “ 十二人画展 ” ,北京的 “ 星星美展 ” 及随后的 “85 美术新潮 ” 是绕不开的事件。从那时期起的诸多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创作的风气,而周韶华作为当时一个湖北省美协的领导,敏锐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一种英雄般的豪迈,率先冲锋陷阵,扮演了历史上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曾邀请上海 “ 十二人画展 ” 到武汉展出、在京感受 “ 星星美展 ” 。 1985 年初由他创办的美术思潮,大胆启用当时年轻的理论先锋彭德为主编,美术思潮所汇集和传递的美术新思维,影响波及全国,让武汉成为中国近代 美术史重要的策源地。而他三十多年创作实践同时,理论上提出 “ 全方位关照 ”“ 横向移植 ”“ 隔代遗传 ” 三大理念。成为中国画创新领域的实践家、理论家和先行者之一。 特殊的成长经历 1929 年 10 月,周韶华出生于山东荣成市青木寨一个渔民家庭。有意思的是,他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浩渺的太平洋,大海的波涛时常激荡着少年的情怀,漫长的海岸线,结构着周韶华的视野和心灵,好像预示着什么。 周韶华父母早逝,从小跟着外婆生活。二舅发现他聪明好学,就把他送进私塾。然而家里遭变故,他在私塾里只呆了3 个月,但就 凭这 3 个月,他把论语背了个滚瓜烂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背得八九不离十。在被迫弃学后,他只能赴异地当童工,童年遍尝人间疾苦。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耍时, 12岁的周韶华,于 1941 年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扛起了抗日的枪,身材高大的他成为一员战士穿梭在战场经受生死的考验,之后他又做了团长的勤务员与通讯员。次年,他就因能熟背论语,被团长推荐到连队做文化教员。他教战士唱歌、识字,做宣传鼓动,组织文艺生活,烽火岁月让他与艺术渐渐结合起来。艰苦的部队生涯磨练了他 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素养。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曾荣立三等功、一等功,被评为甲等模范,并开始在大型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于是命运出现了转折。 1948 年 10 月,郑州解放,跟随解放大军渡过黄河的周韶华进入中原大学美术系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新华日报中原局宣传部出版科美术组,进入了专业队伍。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那时 “ 工作严格枯燥,为了自娱自乐,便拿起了画笔 ” 。周韶华的第一件作品买辣椒在新华画报上发表,受到组织上的重视。买辣椒连环画,讲的是连队司务长下乡买辣椒,当地乡亲不要钱或少 收钱的故事,表现军民鱼水情。 这段经历又一次给了他非同一般的体会: “ 创作如何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融合在一起 ” ,这或许可以说是他日后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阳刚大美和浩然之气的主要动力。他事后总结到: “ 我们这代人觉得自己身上应该有一种文化担当:怎样才能把上下 5000 年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传承下来?怎样开拓国画新境界,发展新的国画艺术?这实际上是我们肩上的两副重担。 ” 一种革命者的使命意识开始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新时期中国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 1950 年,周韶华分配到湖北省文联任秘书兼美术组长 。工作之余,全力研读古今中外名著和相关美术理论书籍,这一准备为日后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双向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 年其首篇论文为美术工作者呼吁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引起反响,初试啼声,尽显理论才华。 1961 年创作了水彩画山茶之歌、水粉画暮上巴峡。 1962 年开始转入中国画创作,国画满载落霞归鱼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文革 ” 中他被迫关进 “ 牛棚 ” ,劳动之余仍然坚持画速写积累素材,还偷偷抽空拜访名师求教,这些努力使得 “ 文革 ” 刚结束他便能马上投入工作。 1977 年,周韶华被借 调中国美协任美术杂志编辑,期间结识创新意识强烈的艺术家吴冠中,同时发现美术理论新人彭德等,并分别推荐他们的论文谈形式美审美是美术的惟一功能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美术界赢得口碑。 1978 年受命重组湖北美术家协会,任副主席秘书长执掌具体工作。 “ 三中全会 ” 召开以后,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如何主动寻找时代图像构建时代精神?一种使命意识摆在他的面前。他邀请 1979 年末上海的 “ 十二人画展 ” 成员赴武汉交流、了解 1980 年初的北京 “ 星星美展 ” 动态,他断然决定投入这场艺术创新改革的洪流中。该年,在故乡在大漠,在长河在窑洞,在荒漠八极,在日月星辰,他紧握那支千年传承之笔,开始酝酿大河寻源组画创作,他抱定创新的目标,呼唤时代的强音。正如他事后总结: “ 初衷是呼喊民族大灵魂,以示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 于是,叱咤东西,神州袤野,山河盛状,成为他的横轴;千年上下,仰韶旧梦,汉唐长风,成为他的纵轴。他渐渐变得更加自信而大气。 1984 年,周韶华策划的 “ 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 ” 在汉阳开幕,汇集全国各地著名美学专家王朝闻、蒋孔阳、伍蠡甫、洪毅然、李尔重等 百余人。百家争鸣,汇集交锋,气氛热烈。他的 “ 全方位关照论 ” 推出并随即在江苏画刊发表,被新华文摘评为年度六大新论,成为一时焦点。 1985 年,在他的倡导下,美术思潮创刊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本开拓性的美术杂志。周韶华以湖北美协主席团的名义大胆启用当时还年轻的彭德为主编,自己与鲁慕迅任副主编,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格局。美术思潮的创刊兴起了新生的艺术力量,汇聚了皮道坚、彭德、鲁慕迅、黄可、鲁红等当时还年轻的新锐评论家,让武汉成为 “85 新潮 ” 的重镇,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 这一年在周 韶华的倡导下, “ 中国画新作邀请展 ” 获得空前成功,展出了吴冠中、刘国松等 25 位全国十几个省市中最富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作品,再一次引领百家争鸣,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周韶华自己坦言: “ 举办这样有规模的、有革新意识的大型画展,理直气壮地举起了中国画创新的大旗,在全国是第一次。吴冠中甚至称之为 “ 新的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 。 说起吴冠中,他和周韶华有一段不解情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全国美术界的大会上由于媒体的误传,吴冠中“ 笔墨等于零 ” 的观点受到全面的批判,周韶华帮他解围,休息时,吴冠中趴在周韶华耳朵旁 说: “ 咱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周韶华是深深了解吴冠中是不拘泥于常规思想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探索也时常受到非议,两人惺惺相惜,自此在美术界也有了 “ 南周北吴 ” 的说法。 “ 三大战役 ”“ 三大理念 ” 贯穿一生 具有将军情怀的周韶华,把自己一生的创作归纳为 “ 三大战役 ” 贴切不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打响第一战役 “ 大河寻源 ” ,至今已经 30 多年;之后的 “ 长江战役 ” ,以荆楚文化为依托;紧接着是抒发故土情怀的 “ 大海之子 ” 第三战役。这三大战役贯穿了周韶华的整个艺术生涯。本次展览包括梦溯仰韶荆 楚狂歌汉唐雄风江山多娇四个系列,构成展览的主体部分。在回廊的展示空间中,以 “ 军旅生涯 ”“ 艺术苦旅 ”“ 新潮激荡 ”“ 风云再起 ”“ 在新世纪 ” 为叙事主脉,铺陈展览的文献部分。将 “ 三大战役 ” 串联起来,回顾周韶华一生创作,同时也标明他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国画创新目标的顽强意志。 为打赢 “ 三大战役 ” ,他行程 3 万公里,祖国的大山大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 30 多年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即把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他说: “ 我在中国画的变革实验中,长期处于逆境寻路的遭遇 ” 。试想,没有超人的意志是坚持不下 来的。今天看来,与他自身的使命感与长期的文化积淀、文化自信是分不开的,他在困扰的争议声中思考并激发活力,在特定的中国现实社会与文化背景中,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人意志与自我气质交融中,成就了别样的周韶华。“ 三大战役 ” 也折射出他作为一个 “ 艺术创新超人 ” 须具备的百折不饶的精神。 其实,周韶华本身就是一种雄强力量和艺术精神的象征,他一旦确立自己艺术理想及创作之路之后,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一位耄耋老人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在探索,在当代确属罕见。对于他的艺术贡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 “ 周韶华先生绘画可贵 之处,在于把中西绘画的优长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 “ 用青松喻革命者,早已经是大俗套,但我实在也想不出更恰当的喻体,来比附这个 12 岁即参加了八路军,八十年代初又高屋建瓴般地理论建树和横扫千军的艺术实践掀起了一场画坛革命的双重革命者。 ” 我看这是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最中肯评价了。 这里笔者有必要作一点补充:大致上,作品的意义由所产生作品时代背景建立的关系决定的,自古以来画家可分为好画家和有意义的画家两类。人们需要好画家,因为这一部分画家训练有素,沿传有序,符 合普遍的欣赏习惯,是已有的评判标准的活的载体。有意义的画家,是那种不甘心步前人后尘,独辟蹊径,历史上追求艺术新境的极少数成功者,因为这种艺术新境,须有一个不断完善成熟的长期过程,起初往往总有难以被认同的陌生感。周韶华属于后者。我们仔细分析他的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脚踏实地却充满艰辛,有一个不断在实践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其成功还包含了极深的中国文化背景、自身的素养和时代机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笔者曾旁听周韶华先生在上海中国画院礼堂作过的一次学术报告,谈论中国画的创新。记得当时他把上海画坛创新活跃 的画家林曦明、陈家泠两位也请到讲席台陪坐,了解到他以刷子代替毛笔画画,用色上掺合使用化工颜料作山水,尝试形成特殊笔墨效果,凭此开拓山水艺术新境。他声如洪钟意志坚定地说:笔墨当随时代,画画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我就不信我不能胜任组织上交给我的这一份工作。当时程十发总结发言:呵呵,画如其人啊!周韶华气势撼人,就像三国时的五虎上将猛张飞。 之后我不断在美术报刊上读到他在全国各地及海外举办的画展信息及相关评论。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艺术如何联系与面对?如何把握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脉络?他通过一次次 的实践表明自己的思考:中国画是可以多层次、多方位、长期综合运用的文化结晶;提出中西文化相互互补、大融合、大交流,是产生伟大艺术的重要条件, “ 混融 ” 是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坚信中国画完全可以融贯古今中西艺术之精华,集人类优秀文明之大成,创造性地体现现代民族精神,从而不断走向世界。 他的视野是 “ 全方位关照 ” ,即努力将过去、现在、未来连在一线,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周韶华的艺术手法是“ 隔代移植 ” 。 “ 隔代移植 ” 是指反对近亲繁殖,摆脱宋代以来山水陈陈相习的风气,直追周、秦、汉、唐的艺术中阳刚之美。 “ 横向 移植 ” 指借鉴西方艺术手法,择优交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油画的光、版画的黑白对比、现代设计的构成等等手法被加以融合运用。新腔别出,意味深长。 “ 气势是周韶华作品艺术意象一贯的外表,它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 (彭德语) 阅读相关文档 :文学伉俪夕阳红 伊莎贝尔 玛兰 浪漫法式特立独行之花 文学对话 文学的留守与出走 张伯驹门前的泔水味 老房子的保护与收藏 民乐在上海 寂寞有时 ,盛音可期 育人 ,看少年宫如何作为 皮草正当红 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 接 ,让地理教育不再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