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 录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 第 1 课时 加 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1 第 2 课时 乘 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5 第 3 课时 0 的运算 8 第 4 课时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0 第 5 课时 租船问题 13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16 第 1 课时 观察物体 1 18 第 2 课时 观察物体 2 22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26 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7 第 2 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30 第 3 课时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33 第 4 课时 练习六 36 第 5 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8 第 6 课时 乘法分配律 41 第 7 课时 练习七 44 第 8 课时 乘 除法的简便计算 46 第 9 课时 连除的简便计算 49 第 10 课时 练习八 52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4 第 1 课时 小数的意义 55 第 2 课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58 第 3 课时 练习九 61 第 4 课时 小数的性质 63 第 5 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66 第 6 课时 练习十 69 第 7 课时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71 第 8 课时 练习十一 75 第 9 课时 小数与单位换算 77 第 10 课时 练习十二 80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 11 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82 第 12 课时 把较大数改写成用 万 或 亿 作单位的数 85 第 13 课时 整理和复习 88 第五单元 三角形 90 第 1 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90 第 2 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93 第 3 课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95 第 4 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98 第 5 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102 第 6 课时 解决问题 105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08 第 1 课时 小数加减法 109 第 2 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113 第 3 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16 第 4 课时 复习课 119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 121 第 1 课时 轴对称 122 第 2 课时 平移 124 第 3 课时 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26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128 第 1 课时 平均数 129 第 2 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131 第 3 课时 练习课 133 第 4 课时 营养午餐 136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 137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40 第 1 课时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140 第 2 课时 小数的意义 性质和加减法 144 第 3 课时 图形与几何 148 第 4 课时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152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 1 课时 加 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2 页例 1 及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 理解和掌握加 减法的意义和各 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在探索加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 发展抽象 概况的能力 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内在 逻辑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表示加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师 同学们 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被誉为 天路 的工 程是什么吗 生 青藏铁路 2 师 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 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 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 1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 2 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 3 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二 自主探究 加减定义二 自主探究 加减定义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 1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请每个 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 学生独立解题 3 汇报交流 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814 1142 1956 4 师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 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 师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生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 加法定义 7 师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加数 加数 和 8 师 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他们能解决吗 请大家试一试 看 看谁的速度快 9 学生列式计算 1 1956 814 1142 2 1956 1142 814 10 师 同学们计算的真快 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 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 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 师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 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12 师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 师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生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 减法定义 14 师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被减数 减数 差 三 小组交流 明确关系三 小组交流 明确关系 1 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数都一样 运算不同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 2 师 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加 减法各部 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 减法 还需要研 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 的关系 3 师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你能发现加 减法 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 全班交流 6 整理总结 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 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减数 减数 被减数 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7 师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 814 1142 1956 1956 814 1142 1956 1142 814 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 师 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 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一下 生 1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 2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 学以致用 数学书 p3 做一做 10 抽象概括 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 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且 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 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减数 减数 被减数 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四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四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1 基本练习 巩固新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4 1 数学书 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滑雪场上午卖出 86 张门票 下午卖出 59 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 多少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卖出 145 张门票 其中上午卖出 86 张 下午卖出多少张 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 卖出 370 包 剩下 630 包 运来多少包练 习本 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 843 人 其中男生 418 人 女生有多少人 2 根据加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 综合练习 数学书 p3 3 五 课堂总结五 课堂总结 1 师 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 学生交流 3 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 收获以及不足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 第 2 课时 乘 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5 页例 2 及练习二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 学生自己总结乘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 除 法的验算 3 在分析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推理 概括能力 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掌握乘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对乘 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乘 除法的互逆关系 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 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 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 表着纯洁 牡丹则代表着高贵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 看 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 3 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 每个花瓶里插 3 枝花 4 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 自主探究 乘 除法定义 二 自主探究 乘 除法定义 1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 学生独立解题 3 汇报交流 展示解题过程 生 1 3 3 3 3 12 生 2 3 4 12 4 师 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 1 每个花瓶中有 3 枝花 四个花瓶一共就是 4 个 3 相加 生 2 4 个 3 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就是 3 4 5 师 看来 4 个 3 相加也可以表示为 3 4 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 为什么 预设 乘法 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6 6 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7 师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生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板书 乘法定义 8 师 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因数 因数 积 9 师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 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 法算式 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 题吗 小组讨论一下 10 学生讨论并列式 1 12 3 4 2 12 4 3 11 师 谁来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生 1 有 12 枝花 每 3 枝插一瓶 可以插几瓶 12 3 4 生 2 有 12 枝花 平均插到 4 个花瓶里 每个花瓶插几枝 12 4 3 12 师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生 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 求另一个因数 13 师 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4 师 想一想什么是加法 什么是减法 然后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什么是除法 生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板书 除法定义 15 师 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 除数 商 三 小组交流 明确关系三 小组交流 明确关系 1 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 减法的 你有什 么发现 2 师 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地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又能根据一个 乘法算式很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生 乘 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 师 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 除法 也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 乘 除法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师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上节课的学习经验 课件出示加 减法各 部分关系 你能发现乘 除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7 5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6 整理总结 1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 因数 因数 因数 积 另一个因数 2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 被除数 除 除数 被除数 商 被除数 商 除数 7 师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 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 师 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 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一下 生 1 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 生 2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9 学以致用 数学书 p6 做一做 10 抽象概括 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 初步了解了乘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 且验证了乘 除法之间的关系 11 师 关于乘 除法的知识研究到这里 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想深入研究 的吗 生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被除数与商 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2 师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呢 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 请你回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四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四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五 课堂总结 五 课堂总结 1 师 通过学习乘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 学生交流 3 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 收获以及不足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8 第 3 课时 0 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6 页例 3 及练习二的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 0 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 难点 0 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 100 0 2 0 568 3 0 78 4 154 0 5 0 23 6 128 128 7 0 76 8 235 0 9 99 0 10 49 49 11 0 319 12 0 29 二 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 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 0 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 0 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 0 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 0 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 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 0 不能做除数 如 5 0 不可能得到商 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到 5 0 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三 小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9 学生小结关于 0 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 作业 p15 16 8 13 板书设计 关于 0 的运算 100 0 100 235 0 235 0 319 319 0 568 568 一个数加上 0 还得原数 99 0 99 154 0 154 一个数减去 0 还得这个数 49 49 0 128 128 0 被减数等于减数 差是 0 0 29 0 0 78 0 一个数乘 0 或 0 乘一个数 还得 0 0 76 0 0 23 0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 还得 0 0 能否做除数 0 不能做除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0 第 4 课时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9 页例 4 及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体会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掌握运算顺序 会 计算带有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的三步题目 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 际问题 2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 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体会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的作用 会列带有 小括号 和 中括号 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一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 师 同学们 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 如果既有乘 除法 又有加 减法 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 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 7 2 30 2 175 25 4 3 40 4 6 4 48 18 2 3 课件辅助 显示结果 1 7 2 30 2 175 25 4 3 40 4 6 4 48 18 2 4 师 是这样的吗 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 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 除法 后算加 减法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 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 四则混合运算 二 经历过程 感受作用二 经历过程 感受作用 1 师 学校艺术节快到了 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 让我们一 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 12 人 女生有 4 人 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 2 倍 2 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 师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 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1 4 师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 计算一下 5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 12 2 4 2 2 12 4 2 3 12 4 2 6 比较方案 12 4 2 和 12 4 2 的区别 1 问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生 运算顺序不同 2 问 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 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 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 两倍 7 师 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 除 后加 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生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 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 深入研究 完善发现三 深入研究 完善发现 1 继续出示挂图 合唱组及问题 合唱组 64 人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 术组的几倍 2 师 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生 合唱组的人数 美术组的人数 几倍 3 师 刚才 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先算出了 美术组的人数 然后用 合唱组的人数 美术组的人数 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 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在本上试试看 只列式 预设 可能出现 方法一 64 12 4 2 方法二 64 12 4 2 方法三 64 12 4 2 4 师 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 请你说说看 你是怎么想的 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 方法一 师 这个算式 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 按照运算顺序 最后算乘法了 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也就是 12 4 2 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 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怎样解决 呢 2 方法二 师 再加一个括号 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 连续两个小括号 重复了 有些看不清楚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2 3 方法三 师 数学上规定 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 再添加括号 就要用到 中括号 师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 伸出手来 一起跟我写一遍 描 板 书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 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 算 6 师 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 又有中括号 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互相 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7 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 等号位置 小括 号算好后脱掉 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 师 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 也就是要算出 航模组的人数 64 12 4 2 64 16 2 64 32 2 9 师 回顾头来看一下 这里的两个算式 一个只有小括号 一个又添加 了中括号 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 对呀 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 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 师 在一个算式里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 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 在一个算式里 既有小括号 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 介绍有关 括号 的数学史 四 巩固练习 不断深化四 巩固练习 不断深化 五 拓展知识 评价总结五 拓展知识 评价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3 第 5 课时 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10 页例 5 及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对 租船费用 问题的研究 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 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经历自主探究 租船费用 最省的过程 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 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 广泛性和优化思 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掌握先假设 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提出问题一 激趣引入 提出问题 师 大家想象一下 和风旭日 杨柳如茵 轻摇橹桨 泛舟河中 是多么 惬意的事情呀 别光美 你知道吗 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 今天我们这节 课就来研究 租船问题 板书 租船问题 二 自主探索 研究问题二 自主探索 研究问题 1 出示问题 2 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 问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 怎样租船最省钱 4 师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你们有什么想法 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5 学生反馈 生 1 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钱 再选择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4 生 2 可以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试一试 看看哪种方式更省钱 然后再调 整 6 师 同学们都有好的想法了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呢 生 第二种方法可行 因为用 20 4 我们可以计算 35 6 我们还没有学 过 7 师 既然方法选定了 就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计算一下 8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采样 9 合作交流 1 问 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钱 问 7 表示什么 2 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 7 1 2 问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10 比较方案 问 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 你有什么发现 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1 尽量租小船会比较合算 生 2 全租小船 但有 1 条小船只坐了 2 个人 没坐满 是不是可以再省 钱 11 问 全租小船 没坐满 怎样可以更省钱呢 小组讨论一下 试着计 算出结果 生 1 把这两人和一条小船上的人都安排坐一条大船就可以更省钱 生 2 6 条小船 20 6 120 元 1 条大船 35 元 共花 120 35 155 元 三 逐步调整 深入研究三 逐步调整 深入研究 1 师 这样确实更省钱了 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 生 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 最 省钱的呢 2 师 要想证明 最 你有什么好办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5 生 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3 师 小组合作 再调整试试 看看能否说明 6 条小船和 1 条大船是最省 钱的 4 小组合作 填写学习单 5 反馈交流 问 观察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 四 总结过程 形成方法四 总结过程 形成方法 1 师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 先假设 再调整 2 介绍假设策略 五 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五 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1 出示题目 p11 练习三 春游 六 全课总结 升华认识六 全课总结 升华认识 1 问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 问 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6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一 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内容 例 1 教学从 3 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 这一内容是从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移过来的 例 2 教学从 3 个位置观察 3 个不 同的几何组合体 这是新编的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并且对于 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 主要内容二 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 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 同的几何组合体 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 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安排如下 三 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 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 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 通过观察 操作 想象 判断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 力 四 教学建议四 教学建议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保障数学好活动的物质条件 本单元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和拼搭活动 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 还需要让学 生准备相应的学具 比如 每个学生准备 2 4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课堂上 一方面 两人或四人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 就能生成多种观察 资源 使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搭成的物体 另一方面 两人或四人合作根据从 不同方向看到组合体的形状 用手中的正方体把它搭出来 学生手中有 物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7 才能实实在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 通过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 维图形到说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 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 注重学生的观察活动 首先要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 其次要选择大小适当的观察物体 同时 还 要知道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观察 将物体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动 学生从各个方向 进行观察 观察活动中 要重视学生对几何组合体的整体观察 让学生获得对 组合体形状 大小的整体感知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 要引导学生注意对 组合体形状特征的观察 切实将在每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储存在头脑中 引导 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 回顾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下头脑中建立起 组合体完整表象 3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 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 识特别重要 动手操作 需要学生的视觉 听觉 触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还 蕴涵猜测 分析 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途径 本单元特别需要组织以下操作活动 运用多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进行拼搭 拼搭过程中体验各种组合体的形状特征 画图 请学生画出从前 面 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用正方体把它拼搭出来 经历由二维图形到几何 组合体的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 建议用 2 课时教学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8 第 1 课时 观察物体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13 页例 1 及练习四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 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 经历观察 想象及验证的过程 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 左面 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 能用正方体 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课件 立方体模型 摄像头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 师 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 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 刚刚在 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 无论是外形 动力还 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 2 师 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 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 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 方便全面观察 3 师 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 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9 4 师 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 你会观察吗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 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 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 板书题目 观察物体 二 探索新知 1 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 师 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有三位同学进行 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 小刚从上面看的 小丽从正面看的 小明从左面看的 2 师 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 请你们轻轻搭 出这个立体图形 实际观察一下 3 出示活动建议 分别从正面 上面 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 学生活动 师巡视 5 汇报信息 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 集体反馈 问 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 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 小结 我们分别从正面 上面 左面 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 通过从 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 对于这个观察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 我们发现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 2 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 师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 搭建的方法有 很多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 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 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 品 预设 3 师 请你先想象一下 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 上面 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 学生动手操作 5 反馈交流 展示作品 3 确定方法 1 师 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 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 有什么方法吗 同桌讨论一下 2 集体交流 3 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 宽 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1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 巩固提高 1 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1 学生试连线 2 动手拼摆 验证想象 2 提高练习 练一练 四 提炼升华 1 师 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 师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 题西林壁 你会背吗 预设 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 师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 从正面 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 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 问 请你结合这首诗 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 有什么想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2 第 2 课时 观察物体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14 页例 2 及练习四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 形状和相对位置 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也 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 想象 拼摆 验证的过程 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 果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 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课件 正方体模型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师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 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 活灵活现的影像 让我们欣赏一下 2 师 在刚才的视频里 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 预设 生 人的手没变 影子的形状变了 3 师 你知道吗 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 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 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 板书 观察物体 二 探索新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3 1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其实 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 活动建议 1 用 4 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2 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 观察立体图形 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 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 3 学生活动 师巡视调样 4 师 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预设 第一组展示 1 师 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 黑板贴图 他们摆的和观察 到的形状一样吗 2 师 请大家观察一下 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生 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 师 前面我们发现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 所看到的形状 是不同的 4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 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预设 生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 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4 1 师 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 问 这个立体图形 检验一下 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3 师 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 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 生 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 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也可能相同 5 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1 师 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 所看到的形状 可能相同呢 2 师 这 3 个物体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 学生分组讨论 7 交流信息 预设 生 看三个物体的长 宽 高 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 从对应角度观察才 有可能相等 8 师 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 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 我们来看 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 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 巩固练习 p14 做一做 这 3 个物体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 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5 生 这 3 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不同的 3 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 提炼升华 1 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 要全面观察 2 师 是呀 观察要全面 请看屏幕 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 师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 你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 人生的起起落落 浮浮沉沉是难免的 对不同的生活际遇 我们应 以乐观 豁达的态度来看待 时候换个角度看 你会发现 人生原有另一番滋 味 另一道风景 正如清 钱泳 履园丛话 水学 三江 大凡治事必需 通观全局 不可执一面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6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一 单元教学内容 一 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 p17 p31 的内容 二 单元教学目标二 单元教学目标 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 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 算 3 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掌握运算技巧 提高计算能力 4 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 体验归纳 总结和抽象的数 学思维方法 5 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 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 并表达 自己的思考结果 6 经历简便计算过程 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在活动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 7 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运算律的价值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 单元教学重 难点三 单元教学重 难点 1 理解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 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 算 四 单元教学安排四 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 10 课时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7 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17 p18 页例 1 例 2 及练习五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会用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 发展分析 比较 抽象 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 的符号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难点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授一 导入新授 1 出示教材第 17 页情境图 师 在我们班里 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 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 动 你看 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 获取信息 师 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3 师小结信息 引出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 探索发现二 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 课件继续出示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 40km 下午骑了 56km 一共骑 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 教师板书出示 40 56 96 千米 56 40 96 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 56 56 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 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 互相检 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 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 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8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 甲数十乙数 乙数十甲数 3 如果用字母 a 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 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 律呢 a b b a 教师指出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 初步应用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 36 36 305 49 305 b 100 b 47 126 m n 13 24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18 页例 2 情境图 师 从例 2 的情境图中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 要求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可以怎样列 式 学生独立列式 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先算出 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 104 96 192 96 288 千米 方法二 先算出 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 104 96 88 200 288 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 104 96 88 104 96 2 算一算 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45 25 13 45 25 13 36 18 22 36 18 22 小组讨论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 再比较这三组算式 在小组里说说你 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 使学生明确 三个算式加数没变 加数的位置也没变 运算的 顺序变了 它们的和不变 也就是 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3 如果用字母 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 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 律呢 a b c a b c 教师指出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9 4 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 36 64 45 36 560 560 140 70 360 108 360 92 57 c d 57 三 巩固发散三 巩固发散 1 完成教材第 18 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 组织汇报时 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 470 320 320 470 2 a 55 45 55 45 a 3 27 65 35 27 65 35 4 70 80 40 70 40 80 5 60 a 50 60 a 50 6 b 900 900 b 四 评价反馈四 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 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 板书设计五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 2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40 56 96 千米 88 104 96 88 104 96 56 40 96 千米 192 96 88 200 288 千米 288 千米 40 56 56 40 88 104 96 88 104 96 a b b a a b c a b c 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 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六 教学后记六 教学后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0 第 2 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20 页例 3 及练习六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 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 培 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 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授一 导入新授 1 根据运算定律 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 b b c 125 38 75 125 38 2 计算并验算 480 547 456 358 789 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 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 这两个运算 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 加法运算 定律的应用 二 探索发现二 探索发现 1 出示教材第 20 页例 3 情境图 创设情境 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 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 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 少千米 你会计算吗 2 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按照计划 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1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15 132 118 85 3 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 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 132 118 85 247 118 85 365 85 450 千米 方法二 115 132 118 85 115 85 132 118 115 85 132 118 200 250 450 千米 4 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 你是怎么想的 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 通过比较发现 运用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 可以使计算更为简 便 教师强调 在计算时 应先观察题目 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 便 学生小结 把能凑成整十 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 可使运算简便 板书 关键 凑整 方法 用运算律 5 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 57 82 57 62 138 1 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碰到一个加法算式 先看有没有能 凑整 的数 如有 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2 如无 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 如有 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 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 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 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 因此要正确迅速地 做出决定 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 检测评价三 检测评价 1 完成教材第 20 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集体订正 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 算律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 145 40 355 372 42 258 146 143 54 257 四 评价反馈四 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 整百或 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 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 板书设计五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 3 按照计划 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 132 118 85 115 85 132 118 加法交换律 115 85 132 118 加法结合律 200 250 450 千米 关键 凑整 方法 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 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 教学后记六 教学后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3 第 3 课时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