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论文目录论文目录12摘要14Abstract151 引言16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6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61.2.1 国外研究状况171.2.2 国内研究状况18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192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概述212.1 对外贸易概述212.1.1 对外贸易的涵义212.1.2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212.2经济增长概述232.2.1经济增长涵义232.2.2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232.3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262.3.1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262.3.2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283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状况.283.1浙江省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303.1.1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303.1.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313.2 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323.2.1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基本情况323.2.2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343.2.3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354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364.1 模型理论分析364.2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394.3实证过程424.3.1平稳性检验424.3.2协整分析444.3.3格兰杰因果检验454.4实证结果分析465 结论与政策建议465.1基本结论465.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46参考文献49致 谢51附录1:文献综述52附录2:外文文献译文54附录3:外文文献原文6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72本科毕业论文与设计作品评定表7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741 引言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大大推动了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国际化进程,也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往来与依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封闭状态下取得快速地经济增长,而对外贸易作为世界各经济体进行国际交换,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而言都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而同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浙江省是中国的外贸大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生产总值从1986年502.47亿元到2009年22990.35亿元增长了45.8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浙江省人民的人均总值也从1978年的331元到2009年的44641元增长了134.8倍。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稳居全国前4位。在1986年至2009年期间浙江省对外的进出口总值也从129291万美元激增到18773488万美元,整整翻了145倍多。在08年9月金融危机前最高时进出口总值高达21110927万美元。这一数据表明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的经济起到一个很重的一个比重。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对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不同国家的样本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由此可见,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论因研究对象、数量及方法的不同而不同。1.2.1 国外研究状况1.国外理论方面的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规模经济、人口总量、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的不同,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对外贸易的发展究竟能否带动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种争论开始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成本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该模型强调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并被后人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此之后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分别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等等,都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到了当代,国外学术界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促进论”、“阻碍论”、“折衷论”。(1)促进论从静态的角度阐述,David Ricardo1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比较小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此外,Heckscher2和Ohlin3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禀赋理沦,他们认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国际贸易提高了各国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比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产出。从动态的角度阐述,以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4和R.纳克斯(R.Nurkes.)5为代表的R-N学派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2)阻碍论以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 6为代表的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他从分析贸易条件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外围,而且二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对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甚至还会导致贫困化增长。1987年,Bhagwa7提出了“贫困化增长”模型,认为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国家,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大,有可能因为大量出口初级产品使得本国贸易条件恶化,这种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出口商品国际购买力的降低,超过了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导致本国福利净损失。(3)折衷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Kravis)8提出的折中观点,即“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的引擎”,对外贸易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还不一定对经济有益。2.国外实证方面的研究:由于理论上的分歧,人们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国外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对跨国或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二是利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根据跨国或地区的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混合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Balassa9(1978)采用横截面数据,运用秩相关检验分析了实际GDP平均增长与实际出口平均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Dollar(1992)10运用OLS方法分析了41发展中国家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两个时期的数据,都得出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Jordan Shan和Fiona Sun(1998) 11以1987年5月到-1996年5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使用时间序列的因果概念检验了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发现出口与工业产出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Kwan & Cotsomitis12 (1990)最早根据中国1952年1985年和1952年1987年两个样本期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年1985年期间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1952年1978年期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1.2.2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学者对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由于研究所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尽一致。从研究方法和指标使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相关分析,这一分析方法主要是用相关系数来反映经济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以相关系数的大小反映其相互依存的程度。董秘刚(2000)13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8年间,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r94%。郭欣(2004)14运用递归模型的方法得出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十分可观的。(2)回归分析,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是平稳的,从而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伊翔硕15等(1997)的研究结果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强,远没有起到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杨全发16(1998)和舒元利用巴拉萨一费德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1978-1995年)进行回归分析,对出口贸易的经济促进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出口商品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开,进一步研究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是出口贸易就整体而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我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且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比较显著。 (3)协整方法,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的具体形式。刘晓鹏17运用我国19521998的GDP和进出口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并根据Granger定理运用EG两步法建立三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很不显著。石传玉18等的实证分析认为短期内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李晶19通过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我国GDP和进、出口增长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增长率角度看,出口和进口对GDP的增长都有促进作用。(4)贡献率的测度,传统的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基础,直接从进出口角度来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改进和修正,魏巍贤20基于协整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经济增长的31%左右归功于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而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低于10%,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实现对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林毅夫,李永军21修正了传统的单方程模型,应用联立方程模型测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拉动GDP上升1%。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大省浙江省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且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概述,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综述。概述了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以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章对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全面分析。先分别从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分析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然后从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了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首先就对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以浙江全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其影响情况。第五章结论与展望。说明了本论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就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主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对该主题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初步展望。最后,根据研究成果,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合理的对策与投资建议。2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概述2.1 对外贸易概述2.1.1 对外贸易的涵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也称为“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密切相关的概念。我国学者朱钟棣将国际贸易定义为:“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并认为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角度,该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叫做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外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有形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而无形贸易又可分解为两种类型:一是与有形商品贸易直接相关、对有形商品贸易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如运输、保险等;二是与有形贸易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些对外经济活动,如劳务输出人、国际旅游、侨汇等。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出口。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外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并受其制约。同时,这种经济活动的发展也能够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2.1.2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即称国富论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至今己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1、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上半叶。古典贸易理论分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论和要素察赋理论三个阶段。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一是生产同一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生产要素察赋的差异。从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2、新古典贸易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两国在需求条件或供给条件的任一方面存在差异。新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要素供给的变化、生产转换的机会成本递增、市场的出清和一般均衡。3、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2.2经济增长概述2.2.1经济增长涵义对于经济增长的涵义,经济学家萨廖尔森(samuelson)和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Kuzenets)都有过比较具体的论述。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DP的扩展,即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生产可能性边缘随着时间向外推移。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的上升,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由此可知经济增长最明显的特征是产量或人均产量的增加。因此,在实际计量分析工作中,为方便统计和处理,经济学家们往往将经济增长简化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甚至更简单地认为,产量的增加就是经济的增长。在本文中,也将采用这种计量思路,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情况。2.2.2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增长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又始终焕发着生机的话题,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已经表明了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探讨一国财富是如何被生产、积累的。与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商业周期理论相区别,增长理论更为关注那些影响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与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年代不同,当今各国经济截然不同的增长表现、各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异都使得增长理论学者致力于寻求是什么决定了各个国家之问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各国人均收入的巨大反差,也正是各国经济增长事实一直推动着增长理论研究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增长理论共经历了三次理论高潮:第一次高潮起源于Harrod和Domar的工作,他们的理论我们称之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solow以及swan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第二次高潮的兴起,我们称他们的理论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八十年代后期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再一次掀起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关注。1、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建立了内容相似的增长模型,后被统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在西方宏观增长理论中影响很大,而且在发展经济学中影响也很大。该模型的建立最初是为了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的分析,后来,发展经济学家把它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和经济计划的基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2.1)G表示国民收入即产出的变化率或增长率。s为储蓄率,k表示资本一产出比例该模型表明GNP的增长率是有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一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GNP的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即是说,一定水平的GNP中储蓄率越高,GNP的增长率就越大。GNP的增长率与资本一产出比例成反比,即是说,资本-产出比例越高,GNP的增长率就越低。为了经济增长,必须从GNP中拔出一部分作为储蓄并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越多,投资就越多,增长也就快。但是,每一水平的储蓄和投资所能带来的实际增长速度取决于投资的生产能力,即取决于一份投资能增加多少产出的经济效果,这可用资本一产出比例的倒数就产出一资本比例来衡量。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凯恩斯理论发展起来的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的主要缺点是把资本看成促进增长的唯一因素,没有考虑到突入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会引起投入要素互相替代的可能性。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的批评就集中在这一点上。新古典经济学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考虑技术进步影响产出的因素,建立其了生产函数: (2.2)式中:K、L各自表示资本、劳动,A表现为技术进步,F表示函数关系。于是有 (2.3)式中V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W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量。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由下式表示 (2.4)式中,分别表示增长率、资本增加率和劳动的增加率,则表示由技术进步而获得的产出增长率,并由此可知为资本的产出量弹性(资本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即劳动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即为: (2.5)其中、和分别是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的增长率。这里,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假定,是常数。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的产出量弹性乘以资本的增加率、劳动的产出量弹性乘以劳动增加率,以及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率之和。3、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有称内生增长理论。西方学者通常以保罗罗默1986年的论文递增收益与长期和卢卡斯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的发表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标志。确切的讲,构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各增长模型之间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同时又包含一些又别于其它增长理论并体现新增长理论的共同要素。根据各种新增长模型在假设上的差别,通常我们将新增长模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新增长模型是在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的假设下考虑经济增长的决定。采用这条研究思路的代表模型如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等。认为技术进步取决于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溢出,因而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内生的技术进步保证了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第二类新增长模型强调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和人类资本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否认知识或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强调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就足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持有这一观点的模型主要有琼斯一真野惠里模型和雷贝洛模型等。第三类新经济增长模型根据技术进步的表现不同又细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产品品种增加型增长模型和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品种增加型增长模型主要有: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格罗斯曼一赫尔普曼模型等,其假定技术表现为新型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不断出现;产品质量升级型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有阿格亨一豪伊特模型等,其假定技术进步表现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上述两类模型均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的均衡增长一般是一种社会次优。但在产品增加型经济增长模型中,认为新产品的引进并不会导致旧产品遭淘汰,分散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在产品质量升级型增长模型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旧产品不断被淘汰出生产过程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分散经济的均衡增长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2.3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2.3.1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理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往往会广泛关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产生了许多研究此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下面详细介绍一些目前影响较大的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西方传统理论。1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亚当斯密除了在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外,还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能实现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从而促进和增加了各个国家的生活福利和社会福利。对外贸易有助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增加的需求刺激了各国不断改进技术,加大生产,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一国在贸易前有过剩的产品或闲置的资源。与别国进行对外贸易后,就可以出口其剩余产品,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品开拓了市场,实现了其价值。亚当斯密同时指出:“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都会带来效益,都具有两种明显的利益,它是通过本国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得以实现,同时可以换回本国有需求的其它产品,用本国生产的剩余产品与别国的产品相交换,剩余产品也就实现了其了价值。”因为一国出口的是剩余产品,所以无需占用其他部门资源,也不会对其他国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由增加的出口带来的收益不存在机会成本,所以必定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剩余产品出口理论经过发展后演变成了大宗产品理论,大宗产品主要是指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一般这些产品被开发和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国内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如果能大量的出口,就可以减少一国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增加的收益转而会提高一国的储蓄和投资,进而能带动一国整个经济的增长。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50年代,劳森、哈伯特等学者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的应用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乘数分析法。它的假定条件是在宏观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国际资本不流动并且商品价格、汇率不变的约束条件下,研究一国国民收入与国际贸易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而进口则相反,会使国民收入漏出。当一国从别国获得商品劳务等出口的货币收入时,会使一国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从能带动消费的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与出口产业部门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几经反复,一国收入的增加总量将会是出口收入增加量的若干倍,但是进口的作用却正好相反。因此只有当一国的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也即贸易处于顺差时,贸易才能促进一国的就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一国通过贸易顺差获得的收益与贸易顺差量同方向变动,与对外贸易乘数成正比。对外贸易乘数越大,对外贸易带来的顺差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大,而且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是出口收益的数倍。 3经济增长引擎理论该理论由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后又经纳克斯补充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各国对外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进行适当配置的手段,实际上它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发展传递到其他周边国家,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各国按比较成本理论进行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使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这是对外贸易的静态直接利益。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各国生产成本,特别是传递经济发展的动态利益。纳克斯指出,19世纪的国际贸易具这样的性质:中心国家经济上的迅速成长,通过国际贸易而传递到外围的新国家去,它是通过对初级产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成长传递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罗伯特逊、纳克斯等学者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1)一国的出口增加意味着进口能力增强,而进口的资本货物对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出口增长使各国愈趋于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3)出口增加使一国的市场扩大,从而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4)出口发展使一国出口产业及相关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5)出口发展能鼓励国内外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2.3.2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1出口意味着市场扩张,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利益。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大量的市场需求,对于国内市场狭小的企业来说,进行丈规模地先进设备投资的余地就很小,其专业化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出口贸易则能给这些企业带来达到规模生产的可能,使得企业的规模因此而得以合理化或适度化。规模经济下的企业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2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程度较深的制成品出口的扩大,会带动出口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存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问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应”,使得出口扩张的影响辐射到整个经济中去,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3世界市场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促进该国降低出口成本,改善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出口企业不仅面I临来自国内企业的竞争,同时面临着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企业为了同国内外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不得不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懈努力地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因而企业必须降低出口成本,改善出口产品的质量,效率低下的出口企业将被淘汰。4出口的增长使得一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源逐渐流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一国不发展对外贸易时,一国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只能在该国内部之间得以体现,该国的资源也只能按照国内的需求进行“次优配置”,这样,一部分国内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劣势产业中去,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当一国发展对外贸易后,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或者比较优势小的产品。这样,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利用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二、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1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增加一国的要素供给。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由于要素禀赋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这时,需要进口缺乏的生产要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曾从欠发达国家进口稳定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进口不仅弥补了国内相关要素的供给不足,而且大大提供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率,这对维持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一样,需要进口固内稀缺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足,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生产现代机器设备的能力,通过进口,可以获得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对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国外新产品的进口可能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示范”效应,提高本国的“边干边学”能力,加速本国新产品的开发和进口替代型产品的生产,促使一个新产业的快速形成从而实现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3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4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使本困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三、进出口共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1发展对外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首先,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其次,出口的扩大将提升这种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2发展对外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对外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存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3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氏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4发展对外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对一国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状况3.1 浙江省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 3.1.1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如表3-1,在1978年的时候,浙江省的GDP仅为123.72,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22990.35亿元,是1978年的186倍,浙江省的GDP从1978年占全国GDP总量的3.39%增加到2009年的6.70%。 表3-1 浙江省 1986年-2009年的GDP年增长率年份浙江GDPGDP年增长率年份浙江GDPGDP年增长率1978123.7219942689.2839.64%1979157.7527.51%19953557.532.29%1980179.9214.05%19964188.5317.74%1981204.8613.86%19974686.1111.88%1982234.0114.23%19985052.627.82%1983257.099.86%19995443.927.74%1984323.2525.73%20006141.0312.81%1985429.1632.76%20016898.3412.33%1986502.4717.08%20028003.6716.02%1987606.9920.80%20039705.0221.26%1988770.2526.90%200411648.720.03%1989849.4410.28%200513417.6815.19%1990904.696.50%200615718.4717.15%19911089.3320.41%200718753.7319.31%19921375.726.29%200821462.6914.44%19931925.9139.99%200922990.357.12%3.1.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进口贸易总量也飞速增长,如表3-2,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从1986年的6.9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738.23亿元,是1986年的537倍,出口总额从1986年的37.6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9085.93亿元,是1986年的241倍,仅仅24年间便发展的如此迅速。这一数据表明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的经济起到一个很重的一个比重。 表3-2 浙江省 1986-2009年进口额情况年份进口额进口占GDP比重出口额出口占GDP比重19866.961.39%37.68 7.50%19879.891.63%45.93 7.57%198818.472.40%55.46 7.20%198924.162.84%70.49 8.30%199027.963.09%104.70 11.57%199150.264.61%154.71 14.20%199278.745.72%196.94 14.32%1993138.847.21%249.10 12.93%1994250.369.31%524.58 19.51%1995318.558.95%642.84 18.07%1996374.128.93%668.58 15.96%1997345.377.37%838.19 17.89%1998330.146.53%899.63 17.81%1999449.868.26%1065.52 19.57%2000694.5511.31%1609.55 26.21%2001812.9911.79%1901.85 27.57%20021038.3912.97%2434.35 30.42%20031640.1616.90%3442.82 35.47%20042240.2619.23%4812.66 41.31%20052505.6518.67%6291.51 46.89%20063049.4219.40%8043.09 51.17%20073694.2819.70%9753.87 52.01%20083947.7518.39%10714.00 49.92%20093738.2316.26%9085.93 39.52%3.2 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3.2.1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作为国内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对外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省进出口1877.3488亿美元,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08年略低11个百分点,但是比07仍然高出了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30.1032亿美元,进口547.2456亿美元,分别比07年增长3.7%和12.6% 。在2005年进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后,连续5年突破千亿大关,更是在08年突破了2000亿大关。在短短几年内,我省出口在全国的由80年的第13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进口居全国第五位,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在对外贸易总产值不断攀升的同时,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体系也不断的推陈出新:1、 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调整:表3-3 2009年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绝对数(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877.3 出口额1330.1 一般贸易1066.5 加工贸易249.1 机电产品555.1 高新技术产品98.5 进口额547.2 一般贸易374.4 加工贸易117.6 机电产品119.0 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已占据我省出口的半壁江山,出口比重分别由2000年30.7 %和3.4%提高到2009年的41.7%和7.4%。手机、船舶、生物医药等新兴出口产品成为“浙江制造”开拓国际市场新的“形象代表”。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突破500亿,达555.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突破百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中,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及通讯设备、材料技术等出口迅速扩大,2006年分别增长55%、78%和117%。工业制成品的对外竞争力增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省传统产品如纺织服装、鞋类等通过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出口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出口分别增长21.7%和21.0%,同时出口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03.1%和107.7%。我省2009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38个,合同外资16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9亿美元。全年批准境外企业和机场共计475家,中方投资12亿美元2、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加速发展的一本贸易,质量更是不断提高着,转型的加工贸易所占的贸易比重越来越多。这两者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79.2:20.4,调整到2006年的76.6:22.4。2009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突破了千亿大关1066.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经有100多家国家重点出口品牌培养企业,加工贸易加快发展。目前我省拥有4家出口加工区、1个保税物流区和35家保税仓库。2000年以来,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3.6%,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规模249.1亿美元而在加工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9.5%,比2000年提高近33个百分点。3、出口主体不断扩大。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省已经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内外资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民营、外商和国有三大企业主体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17.4:27.6:55调整到2006年的44.8:37.6:17.6。有实绩出口的企业更是从2000年的6064家增加到2006年的26274家。4、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