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1页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2页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3页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4页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禹州市花石乡中心学校 杜志伟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不是很普及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功不可没。但是单一的传统教学在信息化的今天却越发的显现出它的弊端来:学生上课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没有创新的感觉,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靠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孤军奋斗来实施教学,所有的做法恰恰与新课标和学生接受信息化大潮的激情背道而驰,早已不利于新课标的实施,而多媒体的技术却恰好的弥补了这一不足。多媒体技术信息含量很大,多媒体含有大量的声文图形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特别是进入农村中学之后,给农村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好像是一条“鲶鱼”搅动了农村语文教育的湖水,是农村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构更趋合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效果。就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我在使用中有以下体会:一、科学使用多媒体可以充分激发农村语文课堂学生兴趣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这是许多教师的共同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是昏昏欲谁,究其原因,是学生兴趣不到,语文老师没有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才会与教师配合默契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农村中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视野并不开阔,生活经历又简单,阅读书籍又少,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应考虑到的。多媒体的使用恰好的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的弊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运用视频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是不缺乏美的,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大自然及生活之中的美的描写多不胜数,但是仅仅凭借老师的一张嘴是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通过优美的风景视频或图片再现课本之中所描绘的景致景物。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但使学生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三峡时,就采用罗京解说的长江三峡视频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出三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四季不同的景致。学生沉浸在解说之中,又目睹了三峡的壮丽景致,学习课文更是激情澎湃。2、运用音乐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更是无等级的。”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遨游于天地之间。如果在佐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所有的一切情景都可以再现。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我常常精心挑选于诗词内涵相吻合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奠定学生学习的感情基调,轻松激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送元二史安西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同时,我在音乐之中有吟诵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中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三种意境相互映衬,不但让学生学习到了类比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带动学生高效理解重难点高效课堂这是许多教育家所追求和提倡的,在农村中学生基础知识单薄,课堂效率不高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向高效课堂进军。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这是高校课堂实施的壁垒,而多媒体内容含量丰富在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情节。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情节就可以轻松的了解文章内容并可以熟练地进行课文的描述和背诵。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之中第2到第9自然段等,可以把不同形态云的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课文中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配在图片旁,同时还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 课本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骨气的文天祥;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于一身的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毫无民族偏见和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事先,我都制好课件,上课时把图文并茂的课件放映出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了解了人物形象。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 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如:我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比,使用多媒体比不使用多媒体的学生体会感情高得多。大凡记人记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在记人叙事的课文中,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能使课文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 如:在教学汉语知识的“汉字”这一块时,我利用多媒体,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象形字“鱼”,“鱼”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 再如: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课时,根据农村环境和实际,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破罐子破摔”之类的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课件,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树木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课外让学生在信息课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搜集资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三、借助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新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优化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即时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及时整理记录下来。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四、借助多媒体,培养审美能力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例如春、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上课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如沁园春?雪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南方农村学生很难领会到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又如: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目标中指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说话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的学生说话不文明,是由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因而也使学生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而且现在农村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出外打工,大多学生都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极差,在说话交际方面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人们的各种表情的动画,让学生直接看到别人的反应。如当学生说话文明里,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笑脸;当学生说粗话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生气的表情。让学生从中注意到自己的语言美。同时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逐渐注意自己和对方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并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五、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 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如:我在教学生写作文对话时,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动作、神态、音乐等配上对话,然后朗读。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与。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写作文春时,播放班得瑞的春,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听流水潺潺,听鸟语风清,听心中的感情,作文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作文优良率提高25.5%。 六、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求。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